① 中華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中國哲學
《溯源》第一部:這是一部史前之前的歷史,記錄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等人的前生前世在上一個世界末日來臨之前,為世人所做的一切。這是一部歷史,更是一部哲學史,它屢屢打破人的慣有思維和認知,帶人回歸自然,回歸自性,回歸生命的源頭。在這里,提出了一些哲學理念,通過德弘、小龍、巨蟒等「人物」,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溯源》第二部:這仍然是一部史前之前的簡史,通過概述魔鬼丹家族幾代人的不同夢想和追求,引出了駭人聽聞的「升滅計劃」,從而提出了「精神生命」和「生命精神」的理念。「升滅計劃」實施之後,地球上的人類經歷了滅亡與重生,然後又一次從興旺走向衰落,由此揭示一個並非秘密的秘密,即並不新鮮的真理——貪婪和私慾必將導致滅亡,不論是國家,民族,集體,還是個人,而生命的最終歸處是由「生命精神」走向「精神生命。
《溯源》作者紅塵閑雲確立的一個選題,計劃用二十年的時間完成至少五十部長篇。其寫作規劃是,以我們國家的哲學發展為主線,藉助相關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寓哲學於故事,讓讀者在趣味橫生的故事中,思考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從而打破慣性思維,重新締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事實上,第二部是第一部的前奏,講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真相,講述了盤古和女媧造人的過程,掠過了「女媧補天」的真實鏡頭,交待了主要人物們出現在第一部中之前的一些經歷。由此引出十方式思維。可以這樣理解:《溯源》(第一部)只不過是一個「前言」,《溯源》第二部也不過是一個「大序」。
註:已完成(即將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
② 中國哲學對中國藝術有什麼影響
從《易經》開始,中國古典哲學便走上了形而上學的樸素的唯物與神秘主義的哲學之路。知白守黑的中國書法藝術正是在藝術領域詮釋了《易經》為代表的,特別是順從陰陽五行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哲學基本理義。
然而在龐雜的中國古典哲學體系中,真正對中國書法藝術產生重大影響的代表,筆者認為非老莊體系和孔孟體系莫屬。老子與莊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以樸素的唯物觀點,把天地萬物終歸於一個字,即「道」字上。在他們的體系中,道是天地之始,是萬物之終。道是一,有了道才可以生二,生三,生萬物。於是在他們的思想體系中,道的發展變化雖是物質的,但因為道的不可知性,又決定了道所影響的思維形式是形而上的,是可心悟但是不可知的,道又是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存在的。
正如《逍遙逰》中的北冥之魚可以水擊三千里,扶搖上九天。其自由之舉可以稱為現代西方美學思想中所表達的最壯美的自由形式了。現代西方美學思想剛建立百餘年,而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的老莊等先哲們已經在其不朽的《道德經》、《莊子》中進行了對美的形式准確無誤的敘述。老子的《道德經》中治大國如烹小鮮,它的大美之談以及莊周在《逍遙逰》、《齊物論》等著作中以寓言的形式物化的美的最高境界的闡釋,真正從哲學的角度闡述藝術與哲學的深源關系。至於中國書法藝術中的章法布局以及知白守黑,運筆中的氣蓋山河之勢,我們不難看出老莊哲學思想的影子。而中國書法史上的晉書的偉大輝煌也正是老莊哲學的嫡系——玄學思想在當時的影響,使一代士族貴族開創了晉朝書法藝術的長河之源;於此,我們還是不能不談談孔孟體系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書法的深遠影響。
孔孟哲學以中庸、禮、樂為核心,其中庸的思想築建了封建制的基石上,禮恰以禮儀之法度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准則,而樂的哲學思想又以活潑的形式對後代進行施教。中庸的嚴肅性使我們的民族遵守了方正。所以在中原之地,無論是城或家都是以方形為主。從中國文字的演變看,原來錯落自然的大篆被方正的小篆、隸書、楷書所代替,特別是到了唐朝方塊字幾乎成了主宰中國書法的主流,其中中庸之道的影響可想而知。孔孟哲學中的禮在書法中被發揮至法度,成為宮廷書家們力推並加以普及的書寫法度,其肅然性不亞於一種崇拜。而「樂」的思想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中國書法藝術的創造。細觀歷代書法作品,特別是行、草書的創作過程,樂的思想是貫徹始終的。中國書法是線的藝術,由於毛筆的運用,這種線的藝術千變萬化,就如同一曲偉大的樂章,抑揚頓挫,時如萬馬奔騰,時如輕聲細語。正是書法中的這些一揮而就,下筆難改的線,使中國的書法藝術成為偉大的不可復制的藝術精品。所以「樂」的思想在中國書法藝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再如由於宋朝時,人們遵從朱熹的理學,所以當時文人以理學思想為藝術感悟的基礎,使以宋四家為代表的一代書法藝術達到了美的最高點。
由於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佛學進入中國後即被改造為一種新的思想體系,即「禪宗」的體系。「禪宗」 的體系即是「吾心即佛」的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書法藝術也提倡起「書為心畫」的口號,許多書家即以心寫書,使書法藝術有了許多文人的心境,一種不雕不飾,天真率直的書風使中國書法真正做到了最有法度的藝術,含韻著最自由的形式的美的詮釋。
現在我們也許知道,藝術的創作其實就是藝術家思想的體現。書的是法,而表現的卻是意,這種意就是藝術家們頭腦里的思想,是幾千年中國文化,中國的古代先哲們總結的偉大思想的物化。
書法創作和欣賞活動的每一步都是在審美的范疇內進行。所以什麼是美學?什麼是審美?進而如何闡述書法中的美?是我們在認識、創作、欣賞書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美源於社會勞動,是勞動認識和創造美;而唯心主義哲學卻認為美是心靈的感應,是心裡的認識,是天才的創造。這種創造是不被社會物質所左右的,因而美的創造是形而上學的活動。在這一點上唯物與唯心兩大哲學學派爭論不休,這是哲學家們的問題,我們在此且不去探究。然而作為美的本質卻是被人們認識的過程,這個認識既是社會性的,這一點是無疑的。那麼美的本質是什麼呢?從美被認識(發現)到審美的全過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完整的形象過程,即一件美的東西其所處的地位是完全不為人的意識或物質所左右的。但它卻依附於物質與意識之中,然而它卻不能被物質的或意識的東西所左右。簡單地說,美是自由的形式。而只有自由的形式才真正的體現了美的本質,因為美的本質是自由的形式,所以人們的審美過程也是自由的形式。例如面對一件藝術品,人們觀察的角度不同,取得的視覺美感就不同。而人們的心裡反映不同對其的美感也不同。同時人們對於同一件藝術品在不同的社會階段,其審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對於美的創造也同樣為本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對外界的認識,及對所創造藝術形式的把握的不同,而形成了藝術美本身的高低不同。如一個藝術家處於社會生活紛亂、戰爭、飢寒時期,這些現實沖擊著藝術家的生活,在這樣的情形中藝術家是不會創作出和諧優美的藝術形式,取而代之的卻是崇高、峻拔、險峻的壯美藝術形式。因為只有這樣藝術家才能表現現時,才能抒發其內心對所處社會現象自由形式的表現。同樣在和平舒適的社會環境中,由於沒有了戰爭與飢餓現象,所以藝術家與人民一道安居樂業,這樣舒美的藝術形式就回到藝術家們的創造本體。這樣的時代,優美的、自由的表現形式自然而然地在藝術家的手中表現出來。因此藝術美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總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現狀而相互體現。我們說大凡審美過程應該包括壯美和優美兩大體系,但總的審美形式應該是對自由形式的追求。中國書法藝術從產生到發展也是沿著這一軌跡而形成和發展的。
中國書法從一開始出現就具備了美的本質形式,具備了自由的形式的一切特徵,是藝術美的形式。無論書法的初創期的象形,還是真、草、行、隸、篆的五體形式,筆勢字畫的變化都給人以自由度極強的想像和觀賞空間。同時書法藝術家們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的自由的表現形式,更能說明書法藝術具有「美」所涵蓋的本質——自由的形式。另外從書法藝術品的欣賞角度看,同一時間,不同的觀者以不同的心態對其的欣賞,都能得出不同的審美觀點,這一特徵正是審美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現象;在書法作者的創作過程中,由於書者所處時代,所持心態等主觀與客觀因素對書法作品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就此我們得出書法藝術從創作、欣賞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創造美和審視美的過程。
美的過程是一種被認識,被發現的過程,這一點就和規律一樣,規律是發現的過程,是認識和掌握運用的過程,而美恰恰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書法藝術作為審美的對象,也自然有這樣的過程。它從契刻到書寫,從繪畫式的筆順到規范的點畫結構,從字形到章法,從甲骨、金文到真、草、隸、篆等多種藝術形式。從簡單的劃道到枯、濕、濃、淡、飛白諸法的運用,書法藝術也是走著一種被認識掌握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③ 以中國哲學與中國藝術的關系為例,闡述哲學對藝術發展的作用
我國哲學歷來是走在藝術前面的,我國哲學按照思想分,主要分為釋、道、儒,其中儒道思想的主要發展源頭是,易,易的許多思想和觀點也直接影響了當時乃至後世藝術的發展。不準確地講,儒家主要發揮了易中乾卦的思想,整體氣象比較含弘光,相對應藝術風格就是比較恢弘大氣,如漢文化中常見的器物造型,往往厚重朴實;道家主要發揮了坤卦的思想,同時對於易的用有很大發揮,如楚文化器物造型往往細膩雅緻。魏晉開始玄學(三玄:《易經》、《老子》、《莊子》)的興起道家對於書法繪畫藝術的影響尤為顯著,這種影響可以到元代達到了頂峰,書畫作品皆以逸品為上,即是道家思想影響到審美的一種體現;而佛教思想的傳入在大大豐富中原思想文化的同時,也對中原藝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在發展中慢慢融合逐漸本土化,而最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佛教是雕塑藝術在藝術發展上絕對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當然思想對於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建築藝術、音樂、戲曲等諸多方面。
④ 中國古典哲學對於藝術有什麼影響
中國古典哲學對於藝術的巨大影響既體現在作家和作品中,也體現在對於某些藝術流派的影響,如中國文學史上的「正始玄言詩派」,在魏晉時期流傳了近百年時間,這些玄言詩以老莊玄理為主要內容,有明顯脫離現實的傾向,也是哲學和藝術生硬的結合。中國哲學——美學對藝術的巨大影響,更是體現在歷代的詩文理論、繪畫理論、戲劇理論和書法理論等等之中,形成了意境、意象、元氣、虛實、理趣、風骨、神韻等許多中國藝術特有的范疇和命題,直接對藝術的創作和欣賞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外,中國美學的三大主流——儒家、道家和禪宗都以各自不同的哲學思想影響著中國藝術,互相對立又互相補充,使得這種影響更加錯綜復雜,需要我們從多彩多姿的藝術作品中去仔細辨析。
⑤ 中國哲學對中國藝術有什麼影響
一個民族、時代、社會的藝術,必然與這個民族、時代、社會的哲學相聯系.哲學是民族、時代、社會的自我意識,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念,它不僅是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思潮的產物,同時也能動地參與形成民族性格、時代精神和社會理想,是自己的民族、時代、社會的代表.
亘古至今,繪畫作為一種時代精神的產物,它是人們的主觀思想、理性認識和審美觀念在實踐的客觀反映。多年來,它的形成和發展深受一個民族哲學思想的影響。因此繪畫觀念既是社會和民族的人生觀、人性觀、社會觀、歷史觀、倫理觀、價值觀的具體反映,也是其哲學觀的具體反映。
而中國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根源。透視中國畫,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哲學思想對它的深刻影響。誠如潘天壽所言:「中國畫的基礎是哲學。」實際上,中國畫與中國的哲學思想是一個血脈相承的有機體,或者說中國畫是中國哲學的藝術表達方式。
李德哲發言
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繪畫藝術從非自覺進入到自覺創作階段,要滯後於中國哲學思想的成熟。早在先秦乃至西漢時期,中國繪畫所表現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思想並不十分突出,更沒有純表現自我的寫意繪畫。其原因在於沒有文人的主動參與,尤其缺乏中國哲學思想的注入。雖然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使中國哲學思想空前繁榮,涌現了許多思想流派的諸子百家。他們各自著書立說,主動參政議政。但是到了中國大一統的秦朝,則只確立韓非子「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的法家專制思想為治國之術。
直至漢武帝劉徹,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儒家的哲學思想才定於一尊。「舉賢良文字之士前後百數」。當時文人當政之餘也繪畫,久而久之,文人把他的道德文章注入到繪畫理論和繪畫創作當中。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文官治政的國家,文人當權影響最大,於是文人畫就成了中國畫的主流。文人是「志於道,須臾不離道」的,文人評畫、論畫、畫畫總離不開「道」。「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准則,這就是中國畫多以哲學為本的原因。無論評畫、作畫,必須以哲學為准則。
在中國繪畫思想的體系中,其中就以儒、道、釋這三家哲學思想的爭鳴為主線,可以說中國繪畫思想的發展就在這三家思想不斷爭鳴與交替發展中前進著。
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大哲之一,他基本不談天道。孔子很重視闡發「道」范疇的人倫涵義。以至於「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的一位學生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也就是說孔子不但罕言天道,而且罕言抽象的人性,對形而上的思辨鮮見諸《論語》。他的三大觀念是:仁、禮、中庸。而三者的中心都是人本,都圍繞著人格美、人性美、人的行為美、人類社會秩序美在思辨。所以儒家哲學又稱為入世哲學。在儒家的「修身」、「務本」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畫家必須有高尚的人品,必須讀書,必須有廣博的文化修養等。「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岩穴上士,依仁游藝,探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於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儒家思想的尊教化、重人倫的「禮」、「仁」思想,直接影響中國畫創作的立意及主題思考。「惡以戒世,善以示後」、「明勸戒、著升沉」、「台閣標功臣之烈,宮殿彰貞節之名」、「成教化、助人倫、窮則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在中國畫技法中,儒家的方法論― 「中庸」,「違而不犯,和而不同」,「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直接影響創作語言的運用。繪畫在古人看來也既是「道剖而器,德降而藝,即為世資,亦用資世」。這和孔子曾說過的「古之學者也為已,今之學者也為人」,實在是如出一轍。「為己」就是充實自己、豐富自己、改造自己。自己為好了,為政自然公正,作文自然充實,繪畫自然高雅不俗。
⑥ 舉例說明中國古典哲學與中國古代藝術之間的相互關系
中國古典哲學的特點是自然與心靈,中國古代藝術的特點是自然和心靈,尤其要心領神會。
比如園林藝術,經典的中國園林注重意境,似乎天然自成,常常可用鬼斧神工來形容,盡量避免留下人為的痕跡。這種藝術跟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是一脈相承的。
⑦ 思考:中國哲學與中國設計的關系西方現代哲學與西方現代派設計藝術的關系
西方現代哲學與西方現代派藝術。西方現代哲學是指 19 世紀中葉以來,為數眾多的歐美哲學思潮和流派的總稱。西方現代哲學在本體論上,大多具有唯心主義色彩,在認識論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義色彩,在人生哲學上大多具有悲觀主義色彩。西方現代哲學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如果沒有西方現代哲學作為理論基礎,就不會有所謂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
西方現代派藝術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迷惘的一代,存在主義文藝、荒誕派、抽象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等數量繁多的西方文藝流派的總稱。其思想根源是各種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與後現代為西方現代派藝術從美學思想到創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現代派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方現代派藝術在形式上大多標新立異,追求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其中一些藝術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的表現能力,擴大了藝術的表現空間,增加了藝術的表現手段。但是,現代派藝術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把一些藝術主張推向極端,使得作品怪誕離奇、隱晦費解、抽象混亂,有時達到了極端荒謬的程度。
從哲學與藝術的關系看,西方現代哲學成為現代派藝術的思想根源,現代派藝術又用藝術的方式宣傳了西方現代哲學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現代哲學流派,就會有相應的西方現代藝術流派。
中國藝術高度的表現性、抽象性和寫意性,來源於它同哲學的自覺聯系。通過中國哲學來研究中國藝術,通過中國藝術所表現的哲學精神來理解它的形式。它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統一。追求人與自然、即「人道」與「天道」的統一。這種統一,作為藝術表現的內容,也就是情感與理智的統一,即所謂「以理節情」。把「以理節情」作為音樂創作和一切藝術創作的一條原則,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獨到的地方。
國美學把藝術看體一種成就德性化人格的道路,所以它不要求把藝術作品同具體的客觀事物相驗證,而是強調「以意為主」,即所謂「取會風騷之意。」即使「傳移模寫」,目的也是為了「達意」。所以也可以「不求形似」。
按照中國哲學和中國藝術的傳統精神,除了把藝術看作是思想感情的表現以外,它還把藝術同道德、同一種特定的人格理想聯系起來。與《詩學》同時出現的中國第一部美學著作《樂記》指出「樂者,德之華也。」「樂者,通倫理者也。」這樣的概括,標志著一條與西方的模仿論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樂記》以後的中國美學,包括各種文論、詩論、畫論、書論、詞論、甚至戲劇理論,都是沿著這一道路發展的。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表現說」則是先秦美學的核心,在情與理的統一中,將「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作為最高境界。同時,中國哲學「以和為貴」,認為「和」是世界萬物最本真、最具創生性的狀態。和即是諧和、統一,是藝術最基本的性格。一切矛盾得到調和的世界才是最高的美,一切藝術作品,也正是世界調和的反復。
藝術與哲學的關系,在中國古典美學看來,是不言而喻的,最廣義的藝術也就是最廣義的哲學。
⑧ 佛教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的影響有哪些
摘要:佛教對中國文化有重大的影響。從哲學、文學、藝術甚至日常生活都能看出佛教的烙印。
關鍵詞:佛教;中國文化;哲學;藝術;風俗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中國也是最主要的宗教。事實上,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並不只限於宗教,它產生的影響程度之深、范圍之廣,大大超出了宗教之外,在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在哲學領域,中國古代哲學受佛教影響頗深。魏晉南北朝時期,般若學起先通過玄學傳播,其後兩者相互融合,最後玄學被般若學所取代。到了隋唐時期,佛教甚至超過儒學,成為最強大的思想潮流。唐末宋初,禪宗獨盛,在當時的思想界占據重要地位。宋明理學的「理一分殊」、「明心見性」等思想,都是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成果。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主要特徵是不僅有濃郁的道德說教,還有詩意、唯美的內容,但對形而上的思考較少,並且邏輯性差。而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辯的內容,蘊含了大量的邏輯分析方法和辯證法觀點,這就大大豐富和深化了中國古代哲學。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的思想,特別是佛教的唯識、般若思想,對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理性和思辨精神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學領域,佛教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許多漢譯佛經具有文筆暢達、詞句典雅、善用譬喻的特點,因此對於中國詩歌的影響極大。佛教中的「聲明論」,即語言學中的音韻學和訓詁學,導致南朝音韻學上四聲的發明和詩歌格律的制定,促進了南北朝的山水詩的發展,並推動了唐以來格律詩新體裁的開創。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觀和禪宗禪理,也開拓了詩歌的意境,使詩歌的面貌更多樣化。佛教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為了便於給一般不識字的百姓講說佛經故事,寶卷、講俗等由此產生,促進通俗小說的發展。總的來說,中國小說形式、內容、取材和觀念的發展變化,都收到了佛教的影響。
在藝術領域,佛教更是在中國古代的繪畫、建築、雕塑都刻下了烙印。漢明帝時期,是我國佛像、佛寺、壁畫三大藝術的肇始。這是以從印度帶來的佛像置於洛陽白馬寺中,並在佛寺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圖於壁為標志的。佛教對於繪畫方面的影響表現在題材、繪畫技巧和觀念上。受禪宗影響產生的「禪畫」,對唐宋以後的山水畫及人物畫產生了極大影響。佛教思想下產生的繪畫與中國古代繪畫強調寫實的「工筆畫」是完全不同的。王維是這方面的代表之一。他將自己參禪所領悟到的意境結合到詩畫中,因此他的畫以氣韻為主,表現了高遠淡泊的「南宗」畫風。在禪宗精神影響下產生的繪畫,脫離了死板的風格,與大自然結合在一起。唐宋至明清到畫壇,凡是有名作和名氣的畫家,都深受佛教思想熏陶。他們的作品往往深遠寧靜,大有超然物外的意境。禪宗幾乎繪畫同盛衰,這也算是中國畫史上的一大特殊現象了。至於建築方面,中國早期寺廟的建築格局是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為中心的,佛塔是建築的主體,僧舍和寺廟一般在佛塔的周圍修建。這與古印度寺院的建築風格與要求一脈相承。唐宋時期,寺院建築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格局:從建築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後面。宋朝時期,寺院建築的格局開始盛行「伽藍七堂」,如佛殿、法堂、僧房、庫房、山門、西凈、浴室。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裡,因此常常是借勢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築通常氣勢磅礴,規模宏大,形成了層層疊疊的縱深之感。有的寺院在建築的構想上十分巧妙,他們使用廳、台、樓、閣、長廊等建築設施連接整個寺院,院內種植有花草樹木,荷花池,果樹、苗圃、菜園、茶園等,以鵝暖石鋪成小路,構成了寺院建築的外部環境與內部建築,以及修行者之間所形成的特殊關系,相互關聯,彼此呼應,體現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清凈、安詳、自然、樸素、優美和諧的意境。中國古代的建築,注重精美而不求實用。如房屋前後的陳列布置,左右的點綴,均有說法,不是西洋以實用為目的的建築物可比。因此,一般佛寺結構的精緻,氣派的庄嚴,氣勢的弘偉,都是仿效印度原始佛教的狀態。至於中國大陸各地都遍布著的佛塔,更能代表佛教的精神,給人神聖崇高之感。中國古代的塑像及鑄像也是以佛教的傳入為契始的。燉煌石窟之佛像與壁畫,形態十分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甚至有飄飄然欲飛之勢,實在是中國藝術界的無價珍品。此後經數代的發展變化,至盛唐時,三大藝術終於達到燦爛輝煌、登峰造極的高度,至今仍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忽視的瑰寶。
在風俗方面,中國的傳統習俗也受到佛教的滲透和影響。由於佛教強調因果報應、輪回轉世、西方凈土、餓鬼地獄和吃素念佛等觀念,一些與之相對應的民間習俗也就隨之產生。由於中國人重視孝道,因此中國佛教的特色之一便是為死去的親人誦經念佛以便超度亡魂。佛教談論的孝,不僅要求要侍奉供養,更要使其止惡行善,進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也因此,佛教提倡的「孝」擴大並充實了中國孝道的內容。佛教還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產生了的影響。如元宵節是釋迦麽尼降服眾妖魔的日子,因此元宵節要點花燈,燈火輝煌象徵著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寺院種茶和飲茶的風氣也推進了民間茶文化的發展。因為坐禪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環節,而坐禪要求頭正背直,靜心專一。這樣長時間靜坐,容易導致疲勞睏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飲茶是達到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徑。特別是在禪宗盛行之後,很多禪寺中還專門設了茶堂,把它作為禪僧討論佛理,招待賓客,品嘗名茶的地方。事實上,我國的許多名茶,最初也是產於寺院的。比如碧螺春茶,是由江蘇洞庭山碧蘿峰水月院僧人首先製作的,它的原名是「水月茶」。通過飲茶,禪師能夠把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在茶中得到一種領悟。禪師在茶宴上,談佛經與茶道,並賦詩,把佛教與茶道融合在一起,拓寬了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內容。③
此外,中國傳統音樂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我國古代就十分重視音樂,認為音樂有怡悅性情、改善民心的作用。佛教音樂被稱為「梵唄」,它對佛教的傳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僧侶起初用民間或宮廷樂曲改編而成的佛曲,由善於歌唱的僧人進行創新,形成了新的佛曲,促進了中國佛教音樂的不斷發展。唐代音樂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佛教音樂更為繁榮,尤其琵琶演奏的藝術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到了宋元時期,器樂演奏開始盛行起來,而佛教也較多地採用這一通俗形式來頌揚佛、菩薩,並以此來吸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因此佛教音樂對保存和發展民間音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明清時期,眾多城市及農村集鎮不斷興起,各種民間音樂形式普遍得到發展,其中也包含了佛教音樂的元素。
文化的交流是雙方面、相互的。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過程中,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二者相互促進,才導致了佛教中國化和中國化佛教盛行的局面。(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
⑨ 中國剪紙是如何代表中國原始哲學的
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那質朴、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
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
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
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
《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話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
鷹踏兔暗喻男女情愛,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
《扣碗》、《抓髻娃娃》、《魚唆蓮》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民間剪紙的表現語言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是托物寄語,借用那些約定成俗的觀念化形象,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
種種質朴的怪誕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紙造型,來源於原始的視覺思維方式和民間審美觀念;來自於有程式體系和意象造像組成的獨特造型體系;來自於中國的本原哲學和世界觀,更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