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哲學思想有哪些
哲學是研究一般性問題的學說。一般性問題包括:物質、意識、認識、方法、邏輯等。
科學是研究具體性問題的學說。具體性問題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政治、經濟等。
在古代,哲學是研究所有問題的學說。如《周易》(周文王)、《道德經》(老子)、《論語》(孔子)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包羅萬象。《周易》是哲學研究的重要開端,隨後諸子百家提出了豐富的哲學思想。
在近代,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紛紛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如《九章算術》、《本草綱目》(李時珍1578 )等。
在當代,哲學與科學明確分工,哲學負責研究和解決一般性問題,科學負責研究和解決具體性問題。
其實,哲學早已融入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當中,成為大眾化的知識。可以說,現代的普通人都是哲學家,而那些號稱哲學專家學者的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熱衷於講一些虛假的概念和脫離實際的道理,外加幾句鳥語,故意把別人搞糊塗方顯自己高明,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是在侮辱人們的智商。
哲學並不存在什麼深奧的道理。如《王氏哲學》言簡意明、通俗易懂,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掌握。凡是普通人能聽懂的哲學就是真哲學,凡是普通人聽不懂的哲學就是偽哲學。
Ⅱ 中國傳統哲學都包括哪些方面
引言:中國傳統哲學都包括哪些方面? 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化是有很多方面的,只要傳統哲學的源頭就是在諸子百家的時期。當時是因為中國傳統的思想還沒有定下來,百家爭鳴的文化更是讓中國傳統哲學得到了一個融合,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最後雖然封建統治是以儒家為主要的主旋律,但是依舊有其他的思想相以襯托,所以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是比較悠久的。
中國的禮儀也是在不斷進步的,從傳統的哲學中就可以看出中國的禮儀是有很強大的規矩的。無論是從老師還是學生的看法或者是君臣之分等等這些在古代時都是比較嚴格分明的,並且階級層次也是比較固化,這也是中國傳統的禮儀。其實這些思想不僅是友好的同時有壞的流傳到現在的中國的禮儀都是更加禮待他人的一種好的方面。
Ⅲ 中國兩大本土哲學和宗教傳統,道家和儒家,它們有什麼區別
中國兩大本土哲學和宗教傳統,道教和儒教,大約在同一時間(公元前 6 至 5 世紀)分別起源於現在毗鄰的中國東部省份河南和山東。這兩種傳統在中國文化中滲透了大約 2500 年。兩者都與個人創始人有關,盡管在道教的情況下,老子這一人物極為晦澀,他的傳統傳記的某些方面幾乎可以肯定是傳奇。一個傳統但不太可能的故事是,老子和孔子儒家創始人(公元前 551-479 年)曾見過面,這位前(年長的)哲學家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盡管如此,他們各自的傳統有著許多相同的觀念(關於人性、社會、統治者、天堂和宇宙),並且在數千年的過程中,他們相互影響和借鑒。
作為古代的愛好者,孔子廣泛地試圖復興早期周國(始於公元前 11 世紀)的學問、文化價值觀和禮節習俗,以此作為在道德上更新他那個時代(公元春秋時期)和促進個人修身——獲得美德(仁,或「仁」)和成為道德楷模(君子,或「君子」)的任務。孔子認為,人人不論地位高低,都可以有仁,這體現在一個人的社會交往中,對他人表現出仁愛。修身的君子通過多年的學習、反思和實踐獲得道德成熟度和自我知識;因此,他們與在道德上像孩子一樣的小人(小人;字面意思是「小人物」)形成對比。
在接下來的 1500 年裡,孔子的思想被後來的哲學家以各種方式解釋,他們被公認為自己的儒家和新儒家哲學學派的創始人。大約1190年,新儒家哲學家朱熹出版了一部孔子評論匯編,並以口頭和書面形式傳播。它被稱為《論語》或《論語》,自此被視為對孔子生平和教義最可靠的歷史記載。
Ⅳ 中國有沒有正常人的哲學
難道中國的哲學,是不正常人的哲學?
《哲學雜談》
哲學與道學
天道,指宇宙及生命的衍化。人道,即為人處世之道,指個人或群體同外界聯系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天道與人道合稱源道。
天道學,指人類對於天道的領悟與認識。人道學,指人類對於人道的領悟與認識。天道學與人道學合稱道學。
至於「哲學」,思來想去,我也無法給出完美的定義,姑且理解為:對天道及人較為深入的領悟與認識。顯然,道學與哲學,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中國哲學
中國文化,崇尚厚重,不事浮華。因而,古代的聖賢,注重「有利於人,有功於世」;對於不大實用的哲學問題,談論較少——當然,也可能是由於此類典籍乏人問津而難以流傳。
所以,中國的哲學,比較務實,功利性明顯;其主要內容,便是對天人之際與為人處世的探討。
此外,中國文化所達到的高度,是其它文化無法企及的。由於先哲對陰陽之理,有著深入的領悟,所以思考問題,更為透徹。因而,中國的哲學,更顯高深;也需要很高的智慧,方能理解。
因為透徹,所以古代的聖賢,思考問題時,直抵根本,而無凝滯於細枝末節。斯人分析哲學問題,往往由內向外拓展,如同炸鞭炮。在旁人看來,其思想由於缺乏理性,而更為深奧難懂——最典型的,當數道家對天道的闡述。
淺談西方哲學
對於西方哲學,鄙人涉獵甚少,只能談談膚淺的印象。
所謂的「西方」,並不局限於西歐,也包含以西歐文化為主流的國家和地區。由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環境;並且,整體而言,西方更為注重「獨立」與「自由」——所以,西方文化,更顯豐富多彩。
在我看來,西方哲學,多元化與學術性明顯。與中國相比,西方的智者,對天道與人的思考,更為廣博、繁瑣。但是,斯人難以直抵核心,因而常常由表及裡探究,如同剝洋蔥。
所以,西方哲學:注重邏輯,富有理性,易於理解;也各具特色,萬紫千紅,且常常文辭冗長。此外,西方的智者,喜好探討各種哲學問題,而不大關心實用與否;恨不得將「人」拿來「解剖」,把每一個細節都弄明白。
淺談哲學之未來
在近現代,中西方哲學,似乎都發展乏力。
如今的哲學家,思想之高深,遠不及中國的聖賢;思維之寬廣,也難以逾越西方的先哲。所以,斯人要麼靠研究前人的著作而立身,要麼憑後者忽視的細微補丁而成名。
如果沒有能夠比肩前人且自成體系的名家,日後的哲學,必將停滯不前——與物質遺產一樣,若不能繼往開來,精神遺產雖可代代相傳,卻會漸漸減損。
若是立志於在哲學上功成名就,最現實的路徑,便是中西合璧——將中國哲學的高深,與西方哲學的寬廣,兩相融合。當然,前提是,要有很高的智慧——而這智慧,源於道德。
看待哲學
如果知曉哲學包含人道學,那麼:應該不會有人,再去質疑前者的意義。哲學的終極意義,便是助人獲得最高的智慧與幸福;當然,對常人而言,其最大的價值,便是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
若中國的讀者,將國學經典視如草芥,而把西方哲學奉為珍寶,甚至盡心竭力地研究後者——即便收獲再多,也不過是給哲學家提鞋的傭人,終究上不得檯面。
再者,西方哲學山頭林立,思想復雜,篇幅巨長;若對於世事人生,沒有深刻而正確的感悟,則缺乏強大的思辨能力,容易在浩瀚的煙海里迷失自己。
須知優秀的哲學家,也是傑出的道德家。若哲人道不高,德不厚,智必不達;便是聲名再大,著作再多,也不過是二流貨色,必為有識之士所輕視。
此外,以吾愚見,若躋身為哲學家之後,斯人尚不能與幸福相伴,甚至常和痛苦為鄰——其作品,不看也罷;便是想去了解,也無須深讀。
Ⅳ 中國現代有什麼著名的哲學家嗎
金岳霖,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胡適,馮友蘭,南懷瑾等。
1、金岳霖
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男,字龍蓀,祖籍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出生於湖南長沙。
他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建立了獨特的哲學體系,著有《論道》、《邏輯》和《知識論》。
2、熊十力
熊十力(1885.2.18—1968.5.24),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
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
1949年以後,以特別人士身份邀請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後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因文革期間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醫院病逝,享年84歲。
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
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中國和海外,《大英網路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3、梁漱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開封。
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
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4、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離中,山東省棲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被譽為近現代中國最具「原創性」的「智者型」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響很大,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熊十力的哲學思想。牟宗三較多地著力於哲學理論方面的專研,謀求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並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
代表作有《心體與性體》《才性與玄理》《中國哲學十九講》《中西哲學之匯通》《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等。
5、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哲學家
Ⅵ 中國的哲學都有哪些
從年代分,有古代哲學、近代哲學、現代哲學、當代哲學。
從派別上分,有儒家哲學、道家哲學、宗教哲學。。。。。。。。
從流派分,諸如諸子百家、黃老之學、宋明理學。。。。。。
。。。。。。
。。。。。。
。。。。。。
Ⅶ 中國優秀傳統的人生哲學有哪些
那就是中庸哲學,《周易》講的是中庸,儒家講的也是中庸,中庸哲學裡麵包含了一切的優秀傳統思維。中庸,就是中用,中行,秉持中道,物各得宜,各得其利,人各得其分。
中庸真正的內涵,其實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取中間、或者是和稀泥那種。普遍認為的「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剛剛好」,也只是對中庸的模糊理解,下面我們對中庸的內涵做一個清晰全面的闡述:
1、「正」的思維。正者,無偏私也,至少要「己所不為,勿施於人」,不要老想著歪門邪道、損人利己,那樣不得人心。
2、「位」的思維。做好分內事兒,在其位謀其政,不要試圖包攬超出職位或者能力范圍的事兒,做了也是達不到預想的結果,還會搞糟。
3、「時」的思維。時機不成熟,不能勉強,不急不躁,水到渠成。做好准備,等待勝利向你走來,而不是去追逐勝利,勝可知而不可為。
4、「勢」的思維。勢,是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勢只能順,只能借,而不能違抗,要善於觀大勢。
5、「德」的思維。就是那種寬厚的品性,抽象地說,德指容載萬物、培育萬物,成其所成,成其所美,是其所是,皆大歡喜。通過這些作為,也增進了自身的能力,激發自己最大的潛能,成就了最優秀的自己,何樂而不為?
6、「適度」的思維,不要非紅即黑,不要都兩個極端,適度是一種「度」的把握和拿捏。
7、「條件」思維,也就是做事考慮外部環境,不要自己心裡想啥就做啥,自己覺得無比正確,但是如果外部環境和內心想的恰好相悖,那就是不正確,就不能實施。
8、「序」的思維。做任何事,都有的方法流程,都有它的次序、秩序,這是方法的本質所要求的。
9、「層次」思維。層次是無處不在的,在某一次層次,只能解決某一類問題,不能同一個層次解決所有問題,這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各種職位就代表著不同的層次或者說的等級,再比如文化、政治、經濟、科技、市場之間也有層次關系。
10、「禮」的思維。禮是儀式,是程序,是文明禮貌,「禮」在不同社會其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但始終都有,得講究。
11、「陰陽」思維。陰陽同時存在,也就是陰陽相對,陰就是陽,陽就是陰,正就是反,反就是在正,好就是壞,壞就是好,這是辯證思維;陰陽互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好也不是純粹的好,好中有壞,壞也不是純粹的壞,壞中有好,就是不要走極端;陰陽互變,陰極反陽,陽極反陰,過猶不及嘛;陰陽也是合一的,陰陽一而二,二而一,萬物皆太極,都是一個真假虛實的陰陽組合,不能單方面地看。
12、「君子」思維,中庸是君子秉持的思維,小人則無所不用其極。
13、「親和」思維。親者,仁愛也,是「德」的最好表現,仁愛是德發出的光(德之光也)。如果動輒打打殺殺,魚死網破,這是無德。
當然,仁愛,不光有親,有賞,還有刑罰,對於違法犯罪的行為,就得用獄,對於強盜就得用師,這是維護正道所必須要做的。
14、「管理」思維。從某個方面說,中庸其實講的是管理之道,是做官的學問。任何事情,如果不主動去管理,任其發展,就會搞得一團糟,這也是熵增原理所要求的。道法自然,說的也是順勢自然,而不是純粹不管不問,放任,甚至放縱。
15、「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致中和」的精神狀態理解中庸,它的實質就是控制情緒,追求理性,做正確的事情。「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就要求人們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甚至讓「負面情緒」這種概念在你的心智里消失。人最大的困擾是情緒化,導致人不夠理性,中庸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君子所當損者,莫切於此。損什麼呢?怒和欲。
由此可見,中庸之道大矣哉,它告訴人們做事,一定要考慮方方面面,全面思維,而不是偏執一面。在儒家那裡,中庸就是其道德標准、思維觀念和行為准則。對於現代人來說,中庸也確實有能力作為大家立身做事的思維之一種。
Ⅷ 現在中國的主流哲學思想是
回望中華歷史,主流哲學思想似乎只有一個儒家思想,也許吧,但想一想,問一問,可能很多人不能否認。那麼我們現在更關心的是,我們現在好像沒有什麼主流的哲學思想,再想一想,問一問,真的是這樣嗎? 我不這樣認為,我們哪裡會沒有主流哲學思想!我們當然有!那就是毛澤東思想!聽起來是不是馬上會有人來笑話我,笑我傻,笑我文縐縐!那就盡管讓他們笑吧,我不覺得傻,我倒是感覺我的認識來得晚了些,我經過這些年的學習,思考,我才逐漸有了一個較清晰的思路。可惜我們目前的教育形式欠缺,導致我們的受教育方式僵化,以致使很多中國青年一代不能很好理解,很好分析體會,倒是在他們本來叛逆的時代出現了潛意識里的拒絕接受,結果就很好理解為什麼我一說毛澤東思想就會被笑話。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延續,每個時期都會、也要有主流的哲學、文化思想。我們要有破有立,但也充分繼承和發揚,這樣才是正確的,或者說辨證的,科學的,這也就是毛澤東思想——現代、當代中國的主流哲學思想,符合歷史的發展,正如中華歷史上的儒家思想,或者可以說是孔子思想(以孔子為代表的)。因此我認為中國目前不是沒有重要的主流思想,主流文化,毛澤東思想不是空泛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同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富於辨證的。但是我們特別需要、特別渴望、特別急切要做的是盡快、盡力完善、發展這種哲學思想,讓我們普通的老百姓在心中、實際生活中能夠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理解、掌握,以便於指導我們的生活。就是說我們有了主心骨,我們不再不知道我們現在在干什麼,以後會干什麼,我們不再心裡彷徨,不再心裡忐忑不安,不再有心裡危機! 這里的「我們」,就是我們的熱血之人,我們這個時代,仍然有著大量類似於五四時代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內心的缺失,我們也真誠的期盼我們的祖國再次在文化上燦爛輝煌,我們也熱切的盼望我們的「領頭人」再次高瞻遠矚給予我們指引,讓我們再次熱血沸騰!我深深相信: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以「毛澤東」命名的哲學思想也會同儒家思想一樣璀璨!
Ⅸ 中國有沒有哲學
提起哲學家,第一時間會想起的是哪些人?可能是柏拉圖,可能是笛卡兒,可能是康德、黑格爾,但也有人會想起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嗎?但是在有的人印象或許會是:他們是思想家,但他們算哲學家嗎?他們好像與哲學家又有點不同。
誠然,關於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在學界里也莫衷一是。在西方,大學的哲學系甚少會開設關於諸子百家的課程;「哲學概論」一課,不會有關於中國思想的介紹;在大部分英語哲學學術期刊,討論儒家道家這些思想的論文,也是寥寥可數。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系、期刊,從來不只聲稱自己是「西方哲學系」或是「西方哲學學報」,而是直截叫「哲學系」與「哲學學報」。
如此情況似乎說明西方學界都預設了中國根本沒有哲學這立場,否則上述情況不會出現。相反,在東方的情況就稍有不同,起碼大學的哲學系會有不少中國哲學的課,也有不少期刊既接受關於柏拉圖的論文亦接受關於墨子的論文。這個反差,只要上上一般西方一些大學哲學系的網頁,看看它們的課程表,就會發現明顯不過了。
哲學的本質?
接下來要討論的便是西方哲學的本質是什麼,而中國思想有否類似的地方。這個問題當然不好回答,因為不同時期、不同哲學家的哲學作品都十分不同。勉強來說的話,這是共同特色可能是︰講求論證、嚴謹、有系統、可再細分成形上學、知識論及邏輯等范疇。下個問題便是,中國有沒有思想符合這些條件?
這種思路,正是20世紀中國哲學家馮友蘭的想法。他認為中國思想只是表面上符合不了這些條件,中國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把中國思想背後的嚴謹邏輯結構發掘出來。故此,他的《中國哲學史》(繼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這是史上第二本中國哲學史)便把中國古代的不同思想分成人文主義、功利主義、懷疑主義等等。
但是這個做法的問題是︰
第一,以這個框架看待中國古代思想的話,很多思想可能會被排除在分析范圍之外。唯一比較符合這些條件的學派,就只有墨家思想。更重要的是,就算是能符合這個「哲學條件」剩下的思想也好,他們的發展程度也肯定遠比不上現代的西方哲學。墨家的〈墨辯〉篇當然有涉及語言哲學與邏輯問題,但現在還讀他們的意義在哪裡呢?這樣看待中國思想的結果就是把中國思想看成一些極原初、膚淺、幼稚的形上學和知識論,無法說明其價值。
第二,這種做法也有穿鑿附會之嫌,把西方哲學的框架硬套在中國古代思想之上,便失卻了他們的原意。這問題最極端的表現,就像六、七十年代,整個中國大陸學界都在以唯物、唯心的二分區分去理解中國思想史,結果只是把孔子弄成不再是孔子。
討論到這里,問題已經變成有沒有一個既能包涵中國思想,又不會貶低到他們價值的哲學觀念。這也是胡適、馮友蘭那一代之後,中國哲學學者努力的方向。例如當代新儒家的牟宗三便認為︰
「凡是對人性的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
他認可中國哲學存在,但強調中國哲學傳統的特色︰西方哲學主要反省的對象是外在世界、上帝以及知識,而中國哲哲學主要反省的對象是生命本身。又例如最近亦有愈來愈多中國哲學學者,嘗試發掘中國古代思想對當代西方哲學問題的貢獻,不再只如以前般單純比較,甚至無意義地穿鑿附會。
總結
總的來說,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之所以這么復雜,正在於「哲學」這個概念本身就十分復雜。甚至,很有可能「哲學」這個概念本來就沒所謂本質,各式各樣的哲學並沒有共同擁有的特性,結果不如「中國有沒有獅子」這類問題可以有明確的答案。但以中國哲學近代的發展來看,這門學科似乎有不少重大的發展,既使我們對中國古代思想有更豐富的認識,西方哲學界對中國哲學亦有愈來愈多肯定。
既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保持警惕地說有所謂中國哲學,並以哲學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經典,不論對中國文化傳統,抑或對一般的哲學發展來說都會是好事。
Ⅹ 中國有哲學嗎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中國哲學」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中國古典哲學,亦即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對象,一是指中國古典哲學在現代的傳承和發展,即中國現代哲學。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對這兩方面的含義並沒有作嚴格的區分,因為它們都關涉同一個問題:中國哲學究竟是「哲學在中國」,還是「中國的哲學」。[1]
嚴格說來,中國哲學被稱之為中國哲學,始於上個世紀初,以胡適為首的一些留洋中國學者按照西方哲學的概念系統,疏理中國古代文獻典籍的工作,迄今不過百年。在中國研究中國哲學,自始就面臨著合法性的危機。
通常我們把世界上的哲學劃分為三大形態: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然而,把中國哲學歸屬於哲學的名下,歷來存在著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