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書法字體種類有那些
書法字體,傳統講共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
1、行書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2、草書
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3、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4、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5、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
《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勛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書法字體
『貳』 中國書法有哪五大書體
一般把中國文字的書寫形式分為篆、隸、草、行、楷五大類書體,每一大類中又可細分。
1、篆
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兩類。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鍾鼎文和六國古文字等。小篆是專指秦統一中國後頒行的法定文字,流行於秦漢。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字早在上古時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符號文字出現,雖然其文字功能還沒有從圖畫記事的簡單作用中擺脫出來,但與後來中國文字的淵源關系已比較明顯。
(2)中國書法有哪些寫法擴展閱讀
古代著名書法家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2、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
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3、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柳公權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並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獲贈太子太師。
『叄』 中國書法分為哪幾種
中國書法分為5種: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1、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2、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3、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
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4、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5、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
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肆』 中國書法體式有哪幾種進行簡要說明
1、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2、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3、草書
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4、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5、行書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伍』 書法分為哪5種書體
書法分為草隸真行篆五種字體。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五種。
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漢字的表意性及其獨特的結構,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前提條件。書法字體的發展以篆、隸、草、楷、行為順序。
(5)中國書法有哪些寫法擴展閱讀:
產生於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筆畫均為單線條,瘦挺有力,時露鋒芒。布局多為縱行,行款錯落,大小變化,疏密有致。這些最早的漢字遺跡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章法、結字三要素。尤其是從甲骨文的結字看,已體現出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
因此甲骨文的出現奠定了我國書法藝術的基礎,標志著我國書法藝術的產生。商周時期出現的金文或稱「鍾鼎文」,整齊且筆畫粗壯,起筆、收筆及運轉比甲骨文圓潤,曲直變化豐富。
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長,每字的大小勻稱,各部分講究呼應與配合。《毛公鼎》、《散氏盤》是其代表作。從金文遺跡看,書法的藝術性已逐漸豐富起來。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盪,各諸侯國在不同的藝術追求下,朝著各自的審美趨向發展,形成了書法藝術絢爛多彩的局面。如果說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終是沿著刀刻、鑿鑄道路發展;那麼,春秋戰國時期,毛筆開始在書法上廣泛應用。
毛筆表現力豐富,特別是內蘊的筆法技巧,構成了以後中國書法的重要要素──書者的情性、審美趣味、用筆技巧等。從尚存的這一時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結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規律性,筆畫遒勁凝重,結構茂密渾厚。「石鼓文」開始向小篆轉化。它不僅是以後秦統一文字的基礎,而且對後代的書法風格影響極大。
『陸』 中國書法有多少種寫法啊
一時不太明白你具體要問什麼,但是我可以告訴你軟筆書法(毛筆)最常用的字體有楷書、隸屬。草書、篆書四種。另外有柳體又叫瘦筋,在畫美人時多用這種字體題字。
『柒』 中國的書法有幾種寫法
真(楷)、行、草、隸、篆 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即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准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
『捌』 中國書法字體有幾種,中國書法的字體有哪些
中國書法字體共有5種。
1、行書
行書源於隸書,其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行書作為一種特殊字體,其介於楷書、草書之間,行書的書寫速度比楷書快,又不如草書那麼難於辨認,有其特殊的優點。
2、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在隸書基礎上演變而來。草書屬於漢字的一種字體,其具有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的特點。草書具有書寫簡便的特點。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3、隸書
隸書,又名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體和篆體相比,書寫效果隸更加穩重、秀麗。結構扁平,筆法奇縱,有自然渾厚之風,也有古樸感略微寬扁。
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源於秦朝,由書法家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4、篆書
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書法印章最常使用的字體為篆書書體。篆書書體適用范圍廣。
5、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
(8)中國書法有哪些寫法擴展閱讀
書法起源: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
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玖』 中國10種書法字體
最好看的時鍾字體
燕體、瘦金體、楷書 行草、行楷、仿宋體、 草書、 宋體、魏體、隸書。
1、燕體,也叫燕書、燕書體,是中國書法的一種新書體,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所創。
2、瘦金體,為宋徽宗趙佶所創,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瘦金體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
3、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4、行草,介於行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和書法風格,可以說是行書的草化或草書的行化。
5、行楷,也稱「漢字行楷手寫體字形」,是偏重於楷書書寫筆法(法則),比楷書行筆自由,又比行草規正的行書字體。
6、仿宋體,一種採用宋體結構、楷書筆畫的較為清秀挺拔的字體,筆畫橫豎粗細均勻,常用於排印副標題、詩詞短文、批註、引文等。
7、草書,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8、宋體,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
9、魏體行書,即魏體行書化。不失用筆或方或圓、結字謹嚴方朴等魏碑之基本面目,同時寫得放縱雄肆、精神飛動,使之兼有行書特徵。乍看起來,似乎很是矛盾,不太可能,但我們的先人卻用他們的卓越實踐,給予了完美的解決。
10、隸書,秦隸、漢隸,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