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有幾位是文武狀元
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
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 鄭冠。
鄭冠
鄭冠(793?—853?),文武雙科狀元,字型大小籍貫不詳。
唐穆宗長慶三年(823)癸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八人。考官:禮部侍郎王起。試題為《麗龜賦》等。同科有袁不約、李敬方等。取狀元後入仕,大和二年(828)登軍謀弘遠、堪任將帥科(唐代考試科目之一),同科有李式。後曾官戶部郎中,不知所終。
823年,鄭冠高中文科狀元,828年,鄭冠又中武舉狀元。他因此成為中國歷史唯一一位文武雙科狀元。
他長於書法,據元和九年(814年)李蟠述,裴潾正書,《濟亭記》為其所篆 。
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狀元,他們都有哪些特點呢
中國歷史上讓我印象深刻的狀元有三位。
第一位就是愛國詩人文天祥。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狀元,其文學成就很高,能力也很突出。最為難得的是他擁有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寧願以身殉國,也不願意向敵人投降。當初俘虜他的張弘范都被這精神感動,奏請君王留下他的性命。敵方的君主也很欣賞他,三番五次地派人去勸說,提了很多誘人的條件,可是文天祥全都拒絕了。
❸ 中國古代到底多少文狀元,多少武狀元,都有哪些姓氏
古人雲: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露。這是古人人生的四大喜事,而金榜題名成為了歷代古人頭等大事,有些甚至為求功名一輩子,正所謂,文能治天下,武能護安邦。中國歷史上自唐代起,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了狀元之稱。而狀元又分為了文狀元和武狀元,一直持續到清代,歷經數個朝代。他們成為了這個朝代的佼佼者。
史籍記載,隋朝文狀元有7人,唐代共有狀元148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25人;宋代有狀元118人,遼代狀元54人,西夏1人,金朝39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6人;明朝有狀元89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太平天國時期有狀元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兩人,共有狀元648人。
文狀元榜
在我國古代,稱考取武進士為「跳龍門」,李白曾說過:「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而通過殿試作為全國第一的武狀元,則被世人叫做「獨占鰲頭」。而未必每個朝代都設置了武狀元。唐朝41人,宋朝74人,金朝1人,明朝53人,清朝109,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2人,共有281人。數據不一定完全正確。
武狀元榜
狀元之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
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狀元傅善祥。
中國歷史上唯一當上皇帝的狀元
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
中國歷史上出身最高貴的狀元
宋徽宗第三子趙楷
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
唐德宗年間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狀元尹樞中,中狀元是已71歲,九年後病逝,享年80歲。
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狀元
朱虎臣是古籍中記載的年齡最小的狀元,紹興年間(1131-1162),朱虎臣年僅九歲,參加了朝廷舉行的武殿試,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標,皇帝特賜予他武狀元,官封承信郎。
中國歷史上唯一狀元駙馬
唐代宗會昌二年(842)壬戌科狀元鄭顥。他是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娶宣宗之女萬壽公主而成為駙馬。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文武雙科狀元
823年,鄭冠高中文科狀元,828年,鄭冠又中武舉狀元。他因此成為中國歷史唯一一位文武雙科狀元。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武狀元
永樂年間中舉的張玉景
中國歷史上最倒霉的狀元
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並處死。原本就莫須有的陳安阝剛中狀元就被革除功名,車裂而死。僅僅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為稱為史上最倒霉的狀元。
中國歷史上唯一連中三元的狀元
崔元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歷史上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
❹ 古代最牛的文武狀元分別是誰都做過什麼事情
古代最牛的文狀元應該是明朝的王華,他曾經做過南京吏部尚書,也是兩代帝王的老師,不過他最牛的事情還是生下了兒子王陽明;古代最牛的武狀元則是唐朝的郭子儀,他身居高位超過七朝,四任帝王都是靠了他才穩住江山,連唐德宗都尊其為尚父。
可是後來由於朝廷上小人當道,郭子儀失去了兵權。到了唐代宗時期,吐蕃的大批人馬侵犯大唐國境,使唐朝失去了很多土地,令唐朝將領難以抵擋。唐代宗沒辦法,只好請郭子儀重新出山掌握兵權,在郭子儀的率領下,大唐軍隊結結實實地修理了一番吐蕃軍隊,讓吐蕃人再也不敢侵犯大唐邊境。郭子儀先後多次替大唐穩固江山,活到84歲去世,還被唐德宗尊尚父,其地位之高少有人能比,不愧是歷史上最牛的武狀元。
❺ 古代文武狀元
中國歷史上有文武狀元的有1400多位。
其中連中三元者共有15位。
唐:2人,崔元翰、張又新。
宋:6人,孫何、王曾、王庠、楊置、王岩叟、馮京
金:1人,孟宗獻獻。
元:1人,王崇哲。
明:2人,黃觀、商輅。
清:3人,王玉壁、錢檠、陳繼昌。
❻ 連中三元的文武狀元都是誰
中國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確切人數應是19位,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3人。
唐代三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鵬,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白雲起封中賦》等。崔元翰是中國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唐官方正史記錄其人其事甚少,吾在這里為其扶位正名。
張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張薦之子,深州陸澤(河北深縣)人,元和九年(814年) 狀元及第。生卒不詳,流傳詩作17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宋代六名
孫何(961-1004年),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字漢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狀元。英年早逝。著有《駁史通》十餘篇,文集四十卷傳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謚號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狀元。官至宰相,為宋仁宗時名相,智除丁謂,政績卓著,著有《王文正公筆錄》傳世。
宋庠(996-1066年),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甲子科狀元。曾因彈劾范仲淹,被貶揚州。一生久居相位,終無建樹。
楊寊(1014-1044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審賢。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
馮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當世。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多次被貶,後為司馬光所看重。一生政績平平。
王岩叟(約1043—1093),字彥霖,宋代大名清平(今臨清杜窪村)人。《宋史"王岩叟傳》載:「岩叟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官至丞相。
遼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縣一帶)人,字型大小不詳。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狀元。官拜南府宰相,後病逝於任上。在任期間,法度修明,較有政績。宋、遼官方很少記載此案,余在此修訂補上。
金朝一名
孟宋獻,生卒年不詳。開封(今屬河南)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遼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高中後不久,因母親病逝,哀傷過度,在服喪期間病逝於家。
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詳。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人,字元舉。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漢人、南人榜,考題較難)狀元。在歷史上無甚功勛。
明代三名
黃觀(1364—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試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擾,邊境元虞」,取殿試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後燕王朱棣「靖難」,攻破南京,正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黃觀,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勢己去,投江自盡。黃觀在好多官方古本上連狀元的記載都沒有,余認真查解,確系「連中三元」,特此增訂。
李騏(1378—1425) ,本名李馬,字德良,一作彥良,福建長樂沙京人。生於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幼聰慧異常,十歲即能通讀《孝經》、《論語》,洞悉其義。永樂十五年(1417)福建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第一,會元,廷試又第一,狀元,於是「授翰林修撰,賜銀帶朝服,中外以為榮。」且為明代科舉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
商輅(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載,號素庵,謚號文毅。1435年鄉試第一,之後屢試不中,10年後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他為人直言持正,剛正不阿,與於謙同朝為臣。官至吏部尚書,世人盛贊「一代賢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以及所纂《宋元通鑒綱目》、《寰宇通志》等書。
清代兩名
錢棨(1734-1799年),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振威,號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狀元,同榜進士有陳萬青和汪學金等。一生建樹不多。
陳繼昌(1791-1840年),廣西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狀元。同榜進士有徐乃普和陳鑾等,官至江蘇巡撫。著有《如話齋詩存》、《殿試策》。
武狀元四名
連中三元的武狀元
尹鳳(1523—1598),字德輝,別號在竹,江蘇南京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武舉鄉試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會試、殿試中,連獲第一,官拜參將。後隨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區抗倭,屢建大功,萬曆年間官至都督僉事。尹鳳的事跡,為南京人津津樂道,都道是南京人的驕傲。今南京現有「三元巷」存世,以紀念其連中三元的。
王名世,字、號、生卒年均不詳,浙江永嘉英橋(今龍灣)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舉順天鄉試解元,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舉會元、狀元。因明崇禎四年之前武舉沒有殿試,故會元即可稱狀元。王名世勉強可以算做「連中三元」。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陽人,十三歲開始向外祖父學習武藝。臂力過人,能開強弓,作左右射,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歲,參加浙江鄉試,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應浙江鄉試武科,中解元。次年,進京會試,中會元;殿試欽點一甲一名武狀元。官至總兵,律己甚嚴,雙鐧終日不離身,治軍頗有成效。1706年無疾而終,享年89歲。
顧麟(?~?),字型大小、籍貫均不詳。清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武進士第一人。此科會試,兵部侍郎於敏中知此次武舉。戶部侍郎嵇璜為此科武會試正考官,工部侍郎董邦達為副考官。殿賜顧麟等59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清朝連中三元的有王玉(殿上玉下),另一位就是顧麟。顧麟曾中乾隆壬申榜順天鄉試解元,後連捷為甲戌科會元。乾隆十九年九月,顧麟又在天下數以百計的貢士中獨占鰲頭,中武狀元,授頭等侍衛。該榜榜眼是徐渭,山東膠州人;探花是劉虎臣,郡望不詳;均授二等侍衛。
❼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多少位狀元
從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孫伏伽成為唐代第一科狀元開始,到清末1904年最後一次殿試劉春霖成為末代狀元為止,根據現存資料統計,一共出現過591名狀元。
除了少數青史留名的人物之外,絕大多數狀元都寂寂無名。事實上,一個人是否有作為,與他的考試名次毫不相關。
❽ 中國歷史上哪五位名人是狀元出身,你知道多少
中國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從隋朝開始,中國歷史上總共產生了777位文武狀元。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再現過他們當狀元時的風光無限,而是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漸沉寂在歷史長河中,而也有那麼一些狀元依然綻放著奪目光輝,這里就為大家介紹五位。
第一位王維
郭子儀,字子儀,是唐朝開元初年武舉狀元,官至宰相,一生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他軍功彪炳,如收復兩京、平定安史之亂、說服回紇、敗吐蕃、平定河東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他再造了唐朝,更是歷代狀元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但他不居功自傲,也不貪戀權勢,心胸豁達、處事智慧,也是少有的一直處於政治中心且功高蓋主,卻能安享晚安年且後代也多享恩賞的名臣,中國歷史對他的評價極高,說他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的人物。
❾ 歷史上有誰同時得過文武狀元
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
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 鄭冠。
鄭冠
鄭冠(793?—853?),文武雙科狀元,字型大小籍貫不詳。
唐穆宗長慶三年(823)癸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八人。考官:禮部侍郎王起。試題為《麗龜賦》等。同科有袁不約、李敬方等。取狀元後入仕,大和二年(828)登軍謀弘遠、堪任將帥科(唐代考試科目之一),同科有李式。後曾官戶部郎中,不知所終。
823年,鄭冠高中文科狀元,828年,鄭冠又中武舉狀元。他因此成為中國歷史唯一一位文武雙科狀元。
❿ 科舉以來究竟產生多少位文武狀元
文的我知道:唐代有139人;五代十國有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代90人;清代114人;共504人。武的我只知道一些名人 歷史上有名的武狀元有 郭子儀: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馬全: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許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為義子、被賜國姓(朱)的武狀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狀元許泰。 張三甲: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張三甲。 朱虎臣: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紹興年間的朱虎臣,皇帝賜他武狀元時,年僅九歲。 李遵頊: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狀元而當皇帝者―西夏元慶十年(1203)狀元李遵頊。 鄭冠: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鄭冠。 由於宋,金,明 ,清甚至大西國和太平天國都產生了武狀元,人數眾多,本人能力所限,能找到的就只有上面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