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如何開創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如何開創

發布時間:2022-05-23 06:34:05

❶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是怎樣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1.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革命道路進行了新的探索,其主要內容是建立根據地,形成「工農武裝割據」局面 。

  2. 「工農武裝割據」:

    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在領導武裝起義、創建人民軍隊的基礎上,在廣大農村進行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並以此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一種斗爭形式,也是中國式革命道路必經的重要階段。
    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一是「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在斗爭實踐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3.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位於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開創的。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兩軍會合後,組成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隨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5月,湘贛邊界召開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毛澤東任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會後,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

❷ 中共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一)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針。
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城市武裝起義失敗的嚴峻事實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三)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社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明確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徵;還科學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於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議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做堅決斗爭基礎上形成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隨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❸ 中國革命新道路是怎樣開辟的

關於領導權問題,忽視了爭取革命領導權。關於農民問題,他批評了忽視農民運動的偏向。關於軍事問題,這時候毛澤東已經提出了爭取農民支持、獨立領導革命的思想,而具體的途徑則是把民眾運動和軍事運動結合起來。這次會上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2、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黨先後組織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百餘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基本上都失敗了,即便奪取了城市也占不住,廣州起義佔領了廣州,但僅堅持了3天,其他各地起義奪取城市的目標也幾乎都沒有實現。

各地武裝起義實踐證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義部隊開始轉入農村,開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開始從攻打城市到向農村進軍的偉大轉折。

3、而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到鄉村這個彎,毛澤東轉的最快,也轉的最好。秋收起義受挫後,毛澤東認為攻佔長沙已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果斷決定退兵文家市,放棄「取瀏陽直攻長沙」的原定計劃,「議決退往湘南」,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找落腳點。

4、各地起義軍撤到農村後,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在農村怎麼生存,怎麼發展。各地情況雖不盡相同,但都面臨三個共性問題:一是怎樣戰勝敵人的圍剿;二是如何爭取農民的支持;三是怎樣建設鞏固的根據地。

5、毛澤東很快認識到打土豪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要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而要取得農民的支持就要用事實證明共產黨是他們利益的代表。那麼又如何代表呢?當然是解決農民最關心問題,而農民最關心什麼呢?是土地問題。

6、毛澤東就抓住了這個核心問題,領導了邊界各縣轟轟烈烈的分田高潮。分地也是個很復雜的事,丈量土地、統計人口、協調分配,都需要有人牽頭,都需要組織來領導,這樣在廣大農民熱烈擁護下,寧岡等縣的基層黨組織逐步恢復了起來,並且相應建立了工農蘇維埃政權。

7、分了地後農民最怕再次失去土地,這就需要紅軍的武裝保護,由此支前擁軍成為了農民的自覺行動,紅軍的基本生存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在領導紅軍反圍剿的過程中,毛澤東等人又總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

8、這樣就形成了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三位一體的良性互動循環,工農武裝割據在井岡山地區就蓬勃開展起來。

經過一年多實踐,毛澤東對如何革命有了初步正確認識,他及時作了理論總結,1928年10、11月先後寫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重要著述。

他從國情出發揭示了紅色政權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完整闡述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提出了紅軍和紅色政權發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這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革命新路在教條主義束縛中破繭而出

1、隨著各地工農武裝割據蓬勃發展,中央對割據農村和奪取城市的關系的認識也有了進展,提出在省一級的局部地區由割據農村,進而包圍奪取城市。

2、9月28日中央政治局發出的「九月來信」,肯定了毛澤東提出的「工農武裝割據」和紅軍建設的基本原則,毛澤東重新出任紅四軍前委書記。12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了紅四軍九大(古田會議),會議著重解決了兩個問題:

(1)、是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毛澤東提出要著重從思想上建設,同時從組織上建設,通過用無產階級思想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使農民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無產階級化。

(2)、是如何建軍,毛澤東強調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並規定了正確處理軍內外關系的一些基本原則。這兩個關鍵問題的解決,使得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奪取政權,有了可靠的保證。

3、古田會議後五天,即1930年1月5日,他給林彪回復了一封信,借著批評林彪以闡述自己的主張,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毛澤東實際上提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鄉村,在農村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的思路。這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成功開辟出來了。

❹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一、探索出一條正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並形成了一條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是領導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並注重從思想、作風、政治、組織等方面加強黨的建設,保證了革命主體的先進性。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黨逐步意識到要把黨建設成為一個能夠領導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戰爭的黨。三、能夠爭取革命的大多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而建立起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擁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形成了革命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反蔣統一戰線,以盡可能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孤立少數,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這些統戰工作成為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關鍵因素。

❺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

一、探索出一條正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並形成了一條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

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是領導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並注重從思想、作風、政治、組織等方面加強黨的建設,保證了革命主體的先進性。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黨逐步意識到要把黨建設成為一個能夠領導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戰爭的黨。

三、能夠爭取革命的大多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而建立起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擁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形成了革命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反蔣統一戰線,以盡可能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孤立少數,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這些統戰工作成為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關鍵因素。

(5)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如何開創擴展閱讀:

革命事實最終證明了這條道路的正確性。正如鄧小平所說:「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領導核心通過總結建黨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創立了一條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它對中國革命對象、革命性質、領導權、同盟軍、革命前途和工作重心轉變等重要內容進行了准確分析,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❻ 黨人是怎樣開創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

1927年八月一日的南昌起義 1927年十月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逐步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31年十一月在江西瑞金成立蘇維埃共和國,進行獨立的政權嘗試,1946年之後廣泛發動民眾推翻反動的國民黨政權,1948年在解放區掀起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有效的支援了政權存在,1949年十月一日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此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邁向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進程

❼ 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這對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啟迪意義

1、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十分重視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他認為戰爭的勝利離不開經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面對一窮二白的經濟現狀和嚴峻的內外形勢,毛澤東更加重視經濟發展,他不懈地思考和實踐,帶領黨和人民對中國經濟發展道路做了開創性的探索。

2、對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啟迪

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特點,始終把社會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位置,適時提出社會建設的目標、綱領、政策,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揮了政治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等重要作用。

(7)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如何開創擴展閱讀: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面臨的最主要任務就是鞏固和維護新生政權、穩定社會秩序,消滅一切反動勢力。

國家通過實行單位制和人民公社制,形成「國家—單位—個人」的社會管理體制,構建了中央、省、市、縣、公社五級黨政管理系統。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解決溫飽,黨作出把全黨全國人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定,實行改革開放。

不斷結合中國的發展實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轉變。70年來的中國社會建設道路,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的艱辛探索,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新時代要牢牢把握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建設模式和政策架構。

❽ 中國革命新道路是怎樣創立起來的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這一理論是在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一理論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三個方面:
1、開創這條道路的基本依據——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
2、實行這條道路的基本條件——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3、實現這條道路的基本途徑——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❾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1、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針。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2、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3、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社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明確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徵;還科學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於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議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

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做堅決斗爭基礎上形成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5、隨著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歷程

從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間,毛澤東的探索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過渡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復經濟,經濟發展問題也就相應地被提到黨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過渡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從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二是從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

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前,可以說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這10年中毛澤東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考和實踐,主導方面是正確的,取得成績和經驗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盡管在具體方針上有失誤,遭受過挫折。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如何在新的生產關系下發展生產力,成為當時經濟發展首要解決的問題。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年,剛剛渡過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這場「大革命」是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他的出發點是要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並尋求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他認為,「一大批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已經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文化領域的各界里,

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單位的領導權已經不在馬克思主義者和人民群眾手裡。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過去的各種斗爭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實行「文化大革命」,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來揭發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

❿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一、探索出一條正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並形成了一條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

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是領導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並注重從思想、作風、政治、組織等方面加強黨的建設,保證了革命主體的先進性。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黨逐步意識到要把黨建設成為一個能夠領導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戰爭的黨。

三、能夠爭取革命的大多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而建立起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擁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形成了革命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反蔣統一戰線,以盡可能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孤立少數,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這些統戰工作成為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關鍵因素。

秋收起義與中國革命道路

秋收起義雖然開始以攻佔中心城市為目標,但在遭到嚴重挫折後,毛澤東在革命斗爭實踐中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適合中國國情,必須探索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他改變中央要求攻打長沙的指令,選擇向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根據地,開始了全黨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轉移。

這是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偉大起點,為各地起義部隊建立、發展農村根據地樹立了榜樣。秋收起義和由此而開創的井岡山道路,成為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開創井岡山道路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把新的革命實踐上升為革命理論,逐步從實踐上和理論上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位一體」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閱讀全文

與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如何開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軍警工資如何 瀏覽:423
愛人錯過中國版怎麼唱 瀏覽:721
英國直飛有什麼航班 瀏覽:277
印尼巴士怎麼加寶馬 瀏覽:781
一個伊朗白色的硬幣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365
中國一汽r9打火沒反應怎麼回事 瀏覽:573
哪個國家沒有進中國隊球門 瀏覽:517
中國高考錄取分數最低是哪個省 瀏覽:423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志源是哪裡人 瀏覽:181
越南芒果有哪些產品 瀏覽:360
中國部隊房產最長可以租多少年 瀏覽:757
中國移動的信箱是多少 瀏覽:306
印度文字怎麼寫才好看 瀏覽:499
伊朗購物用什麼錢 瀏覽:419
伊朗人結婚要多少錢 瀏覽:933
越南航空vn503多少座 瀏覽:701
中國機長有多少人出鏡 瀏覽:488
中國有嘻哈賺多少 瀏覽:535
英國的足球隊怎麼叫英格蘭呢 瀏覽:253
伊朗無人機在哪個國家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