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牡丹象徵意義是什麼
牡丹象徵意義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2019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在中國林業網、中國花卉協會網站和「中國花卉協會」微信公眾號發出《投票:我心中的國花》,向公眾徵求對我國國花的意向。廣大公眾對國花高度關注,積極踴躍參與。2019年7月23日,中國花卉協會通報國花調查情況。通報稱,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時,投票總數362264票。投票結果統計顯示,同意牡丹為國花的居首位,共288747票,佔79.71%;第二名,同意梅花為國花的佔12.30%;第三名,同意蘭花為國花的佔2.48%;第四名,同意荷花為國花的佔1.89%。
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確定國花,時機成熟。
經組織專家研究討論,中國應確定「一個國花」,確定國花的基本條件:一是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分布廣泛,品種資源豐富;二是花姿、花色美麗大氣,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性格特徵;三是文化底蘊深厚,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四是用途廣泛,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為了評選,中國花協專門於2019年2月成立了國花評審小組。6月29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花卉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花評審專家研討會,32名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對確定中國國花進行研究討論。此次投票已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授權。投票一經發出,引起網友熱議,大量網民投票參與。據相關媒體報道,7月17日,中國花卉協會的工作人員董燕向記者表示,截至7月16日晚上11點,總共有6萬多的投票,投票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選擇牡丹。此次投票「只是收集民情民意」,把意見收集起來供上級參考,國花最終由國家相關部門決定。
牡丹是中國彭州、洛陽、菏澤、銅陵、寧國市、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5月5日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花型寬厚,被稱為百花之王,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
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武則天與牡丹
在一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後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葯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武後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綉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後,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煬帝與牡丹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葯(即牡丹)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嚮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
毛澤東與牡丹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並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② 牡丹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牡丹花是我國國花,代表富貴的意思。
牡丹的話也分很多種:牡丹: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
紅牡丹:花型寬厚的紅花,被稱為百花之王,花語是『富貴、圓滿』,屬性火。
紫牡丹:花瓣呈紫色的牡丹,花語是『難為情』,屬性暗 白牡丹: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綠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
黑牡丹:死了都要愛 事實上,牡丹家族中沒有純粹的黑牡丹,人們習慣上把深紅色、深紫色牡丹稱為黑牡丹
粉牡丹:雍容華貴 黃牡丹:亮麗富有而華貴
③ 牡丹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牡丹的象徵意義:高潔,高貴,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牡丹是中國洛陽、菏澤、銅陵、寧國市、牡丹江市的市花。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3)牡丹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牡丹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④ 牡丹代表什麼象徵意義
1、富貴祥和
牡丹在花開時,花型較大,同時花朵顏色眾多,表現出一種富貴的感覺,而牡丹在清朝是作為國家的國花存在的,較為雍容華貴,所以其象徵意義包括富貴祥和的意思,可以種植在庭院中。
2、純潔愛情
牡丹的花語中就有愛情的意思,而牡丹花色雖然眾多,但每一朵花的顏色都比較純粹,沒有漸變的顏色存在,所以在人們眼中有純潔之意,牡丹就具有了純潔愛情的象徵意義。
3、繁榮昌盛
牡丹的花朵形態就是雍容華貴的,同時牡丹曾經也是國花,所以一般人們會將對國家的期望傳遞到牡丹身上,從而牡丹也就有了希望國家繁榮昌盛的象徵意義。
4、不畏強權
牡丹在傳說中是一位仙子,由於有一家權貴想要霸佔他人的院落,命奴僕對花園進行打砸破壞,最後仙子趕到與權貴對抗,打敗權貴,救出了牡丹花。由此傳說人們賦予牡丹不畏強權的象徵意義。
⑤ 牡丹花是國花象徵意義
1.牡丹有著中華民族的同步發展史。國運興,牡丹盛。中華民族歷朝歷代祖先的智慧與才能,經久而不間斷地滲透到牡丹的發展進化之中。牡丹花大色艷,枝葉並茂,最能體現泱泱大國氣度,寓意富貴吉祥,是國泰民安、繁榮昌盛、政通人和的象徵。
2.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自唐宋以來,便有「國色天香」之稱,被譽為「花王」。唐、清兩朝曾將之確定為國花,在民間影響深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牡丹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牡丹藝術,其他花卉無法與之比肩。
3.牡丹是原產我國的世界名花。栽培歷史長達1500多年,8個野生品種全在中國,現有品種1000多種,十大花型九個色系,長勢強,分布區域廣,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根可入葯,花粉種子可作美容保健品。
(5)牡丹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牡丹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這倒使洛陽壯丹獲得了「天下第一」的美稱。由此也看出,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與中華民族特殊氣節相吻合。
明朝時,山東曹州(菏澤)的牡丹義盛極一時,而博得「牡丹之鄉」的美譽。
現在,洛陽、曹州(菏澤)的牡丹,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隆冬時節,對牡丹進行催花,使象徵吉徉、富貴、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牡丹,在大江南北展露國色天香的芳容。與當今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富民強的國運民心相吻合的體現。
⑥ 牡丹花的含義是什麼
牡丹花的含義是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的象徵。
⑦ 你知道為什麼中國選擇牡丹作為國花嗎
中國選擇牡丹作為國花,有這么幾個原因:
牡丹歷史悠久。牡丹原產於我國,至今栽培歷史長達4000多年,已形成四大品種群、十大花型、九個色系,品種多達1000多種。
牡丹文化厚重。牡丹文化源遠流長,始於隋、興於唐、盛於宋,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得以傳承、發展和創新,牡丹位居十大傳統文化名花之首,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牡丹寓意豐富。牡丹集花王之號、花容之美、花語之吉於一體,其雍容典雅、高貴祥和的形象代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寓意著國家繁榮富強,也頻頻亮相重大外交場合,可以完美詮釋我國大國氣象。
牡丹民眾愛戴。牡丹具有良好的民眾基礎,在我國廣泛種植,同時牡丹產業方興未艾,觀賞牡丹、油用牡丹種植面積日益擴大,生產加工銷售鏈條日益完善,已經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7)牡丹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牡丹的「粉絲眾多」
全國大范圍評選國花共進行過兩次。一次是在1994年,全國人大開展自下而上的全國評選國花活動,最後評選出兩套候選方案:一是一國一花,即牡丹;二是一國四花,即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贊成一國一花(牡丹)的有18個省,佔58.06%,後因多種原因而沒有作出決議。
另外一次是在2019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花開盛世,國富民強,國花評選再一次成為國人討論的熱點。為提升國家形象、順應群眾期待,中國花卉協會向公眾徵求對中國國花的意向,最後投票總數362264票,牡丹以79.71%的得票高居第一位。
⑧ 牡丹的文化象徵意義是什麼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⑨ 牡丹花的寓意是什麼
牡丹花的寓意有很多,比如雍容端莊、富貴吉祥、繁榮昌盛、清高傲骨、美好期盼以及國色天香等。
牡丹花是百花之王,帶有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所以其帶有雍容端莊的寓意。
因此,常用牡丹來代指氣質出眾的女性,稱贊其氣質高貴。
牡丹花的養殖方法:
1、土壤
養護牡丹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土質肥沃、排水性能較好的沙質土最佳,也可以用腐葉土、原土和河沙混合製成營養土,不管選擇何種土壤進行栽培,都要進行消毒,可以選擇多菌靈進行殺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水分
春季氣溫回升,牡丹可以搬出室外養殖,這時候要澆一次透水,然後進行鬆土,鬆土的時候保護根部。尤其春天發新芽、開花前後,水分要充足,北方乾燥可以多點水,但是不要過多,長時間積水會爛根。夏季中午陽光過強的時候不要澆水,最好在清晨和傍晚。開花前後補水的時候可以加點肥料,用肥水補充養分,開的花更旺盛。
3、施肥
牡丹花施肥的時機很重要,新植株半年內不要加肥,避免產生肥害,半年後再施肥。春季花開之前,溫度剛剛回升,葉子開始發新芽,這時候施肥為開花積蓄養分;花謝之後再加一肥,用來補充開花消耗掉的營養,也可以幫助分化新花芽;入冬之前再加一次肥料,為越冬做准備。一般一年施加這三次肥料就可以了,肥料不要太濃。
4、光照和溫度
充足的光照對牡丹的生長是很有利的,每天接受光照可以補充養分,但是夏季強光和正午的陽光直接照射要避免,為了防止烈日灼傷,流失過多水分。
⑩ 牡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牡丹花開時節,繁花似錦,燦爛輝煌。在大唐盛世,全國上下無不為之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長安的狂歡節。由此,自唐宋以來,牡丹成為吉祥幸福、繁榮昌盛的象徵,並得以世代延續下來。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洛陽說過:「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今天,牡丹的這一文化象徵意義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因為她非常貼切地代表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國泰民安,前程似錦的美好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