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各國是如何學習中國歷史

各國是如何學習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2-05-19 13:28:27

⑴ 中國古代史怎麼學

在把握上述各階段的基本特徵和重點內容的基礎上,還需將中國古代史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等若干問題進行橫向的歸納、概括,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認識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重大變革。一、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學習 從宏觀上看,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歷史,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原始經濟→夏、商、周奴隸制經濟→春秋戰國轉型期經濟→秦至清朝中期的封建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學習中國古代經濟史,應注意如下問題:(1)認知經濟史領域的基本知識。如兩稅法、一條鞭法等。(2)思考一些史學基本現象。如:中國古代經濟為何會取得輝煌成就?從中可以得到那些啟示?明代中後期以後,又為何會落伍?從中又能得到哪些教訓?(3)掌握一些史學基本原理。如: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同時又受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反作用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4)注意一些史學基本理論。如:①在中國古代的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的農業經濟。發達的農耕經濟使手工業、商業都成為其附屬,其發展也依賴於農耕經濟的影響。②在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相互沖撞中,代表先進文明的農耕經濟經常表現為對游牧經濟進行改造、融合。③土地制度、賦稅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礎。二、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學習 中國古代的政治史始終是圍繞著治亂興衰、統一與分裂展開的。因此,在學習中國古代史上的政治現象和特點時,應重點學習中國古代的政權沿革和政治制度及措施。政權嚴格中既包括奴隸制、封建制王朝的更替,也包括在農民反抗斗爭中建立的政權等內容。 在明了中國古代政權沿革脈絡的基礎上,掌握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是拓展學習廣度和加深歷史認識的主要保證。因為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載體和規則,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由階級斗爭的具體條件決定的,是和國家的社會性質相適應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職官制度,及其重要歷史時期的變法改革措施。同時,要注重培養歸納、概括有關史實和梳理歷史線索的能力,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初步理解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注重培養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並以次具備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三、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學習 中國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古代文化自成完整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等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個性特徵。可以從思想、科技、教育、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概況和取得的成就進行整理歸納。 學習中國文化史,首先要理清文化發展的階段特徵,同時將文化與政治、經濟相對應進行分析、評價,以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其次,要對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探究,找出其中的一些規律。例如:中國古代文化曾多次出現繁榮局面,且長居世界領先地位,原因是什麼?原因的共性在哪裡?明清時期,中國文化發展開始落後於世界,造成落後的原因有哪些?在先進於落後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經常對此類問題進行探索和思索,能幫助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歷史的本質,發現規律,提高認識水平。四、中國古代軍事史的學習 作為軍事的核心部分,戰爭在歷史上的特點、影響、性質及其重要,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戰爭是產生了私有財產和階級以後才有的,是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一種最高斗爭形式。 中國古代的戰爭,按其性質來分,可以分為:(1)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之間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2)奴隸主貴族爭奪政權的戰爭;(3)奴隸主爭霸戰爭;(4)封建統治者為實現統一的戰爭;(5)反封建的農民戰爭;(6)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戰爭(7)封建統治者平定叛亂的戰爭;(8)反對分裂勢力的戰爭戰役;(9)反對民族壓迫和掠奪的戰爭戰役;(10)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11)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等多種形式。 注意把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和中國各民族共同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嚴格區別開來。 發生在中國古代史上的作為戰爭具體表現形式的戰役,其性質是與該戰役所屬的戰爭性質相一致。除此之外,歷代封建統治者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在其制訂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中必然也有涉及軍事領域的內容,包括官制、機構和若干制度等,在學習時同樣應當進行歸納整理。五、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的學習學習民族關系史,主要理清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1)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2)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3)少數民族政權如何逐步歸入中華民族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六、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 古代中國是個具有發達的經濟與文化的大國,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同時,具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思想的中國人,也樂於同世界各地的人們交往;中國古代史上許多王朝都重視同世界各國、各個地區的友好往來。古代中國對外關系史主要包括友好往來、反對侵略、閉關鎖國三個方面。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友好往來是中外關系史的主流。

⑵ 我不是學生,也不是為了考試,只想更加了解世界,怎樣學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統的歷史知識、史學理論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憑興趣,「跟著感覺走」,讀了再多的書,看了再多《百家講壇》中的歷史講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
那麼,怎樣掌握基本的系統歷史知識和史學理論?你可以根據你已有的基礎,選擇比較權威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下點功夫來啃。為什麼要先讀權威的通史著作,因為它的作者治學嚴謹,寫的書史料翔實,論述、論證比較科學,會啟迪你如何正確地觀察、分析問題,這就讓你初步學習到基本的史學理論、史學方法。加上它們是通史,這就使你的歷史知識不會是支離破碎的,而是系統的有規律的東西。有些新潮的年輕人會說,那些「公認的、權威的」歷史著作保守,觀點不新。是有這種情況,但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才是最值得學的,至於觀點、結論本來就不可能永久不變的,否則歷史學就不會發展了,就不是一門科學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著的同時,為了張弛結合,也為了培養興趣,可結合閱讀些既生動又嚴肅通俗歷史著作。這些科普型的歷史著作必須是公認的、久經檢驗的,如過去吳晗編的「歷史小叢書」以及以後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學者最好不要迷於一些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歷史書,例如大量充斥於書店的什麼什麼「大帝」的書。也不要迷信外國歷史學家的著作,它們當中即使質量較好較權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為中心的,對東方包括中國歷史或者有成見、偏見,或者並不真的了解中國歷史。當然,看看人家是怎麼看世界看中國還是有好處的,我只是說:不要迷信,不要人雲亦雲,其實對自己中國人寫的書也一樣。
3、爭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學好中國古代史,像《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古代史學名著都沒有接觸,只是讀後人寫的歷史書,實在太不夠了。當然,你不想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專業,讀多讀少要根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可能讀多點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相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胡謅。
4、把讀歷史與觀察世界和國內的時事政治結合起來,能從歷史找根源的就去找,這樣學習就更有實際用處了。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就像別人可能提出的其它看法一樣,都只是供你參考罷了。

⑶ 歷史不容篡改,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的

外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國家,這些國家情況千差萬別,對中國歷史的描述也不盡相同。各國歷史(中學歷史)主要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對於外國史介紹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東亞和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對中國歷史介紹不多,只是泛泛而談,中國是一個不能不提的文明體,但是隔得太遠,所以只是簡單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銅器、長城、孔子等還是有簡單介紹的。比如房龍《人類的故事》這種書籍可以推薦看一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歷史稍微詳細一點,但也有限。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對於中國歷史介紹的比較詳細一點

⑷ 世界各國歷史課本如何論述中國歷史

美國

《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這么一描述我國古代發明的歷史:

唐宋的機械鍾表與今天的石英錶;古人用硫磺、硝酸鈉和木炭混合製成火葯至今被用於製造武器和煙花;天花疫苗引發免疫學的產生,活版印刷發展到今天的電腦印刷。

這本書還注重國家間的橫向對比,通過一些表格和圖形,讓學生對同一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先進、落後一目瞭然。

書中提到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幾乎是同一時代的。通過這一橫向對比,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當時的世界思想家輩出,在不同文明中閃光。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或許是不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對於中西文化和貿易的交流,教科書也大書特書。從「絲綢之路」的產生到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從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書中還格外重視婦女在各個時期的社會地位,幾乎各個章節都有特別提到。其中說,考古發現證明商朝時期的貴族婦女社會地位很高,有土地,還領導自己的軍隊;漢代貴族婦女穿著漂亮的絲綢長袍;唐代,中國出現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她召賢納才,對詩人駱賓王不計前嫌;在唐宋初期,婦女地位較高,她們主持家務,負責理財和管理傭人;在「五四運動」中,婦女參加了示威遊行,她們反對包辦婚姻、裹腳,呼籲提高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不過,書中也有中國女嬰被遺棄的描述。

與此同時,美國歷史教科書還關注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它稱公元前500年左右。編輯成冊的《詩經》是當時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書上翻譯了《詩經》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鄉)。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鼎盛時代,書中翻譯了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靜夜思》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一段。

課本還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評論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歷史人物在歷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開元盛世」為參照,讓學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時世」,還是「時世造英雄」的辯證問題。再比如說,書中講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教人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同時又向學生提問 「你認為今天的老師應不應該教這些,為什麼?」

⑸ 中國的歷史該怎麼系統的學

在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知曉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的歷史,時間長,內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也會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是十分必要的。

《標准》中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圍內,這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現象,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現象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掌握的。

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最先學習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史的基本知識,還要使他們初步學習如何去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掌握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也為他們以後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導言在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識讀歷史圖表,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較為清晰地敘述相關的史事,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

(5)各國是如何學習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不是塵封的記憶,也不是埋沒於故紙堆的故事。毛澤東同志說過,「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領導幹部學習歷史,是為了創造新的歷史,重在以史資政、古為今用。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

比如,不追求一時顯績,多下打基礎、利長遠的苦功;不依賴個人主觀,多做察實情、匯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讀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不讀死書、經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句話說得好: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千年未有的大變革中,從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的落實,到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考驗,再到破解種種現實問題矛盾,各級領導幹部格外需要鏡鑒啟迪,格外需要從歷史這部教科書中汲取繼往開來的力量。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不斷提升歷史素養、增厚歷史底蘊,我們就能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寫下勿忘昨天、無愧今天、不負明天的雄渾篇章。

⑹ 如何理解多學科多角度學習中國近現代歷史

就是要多看別人的看法,然後才能弄清楚真相,理解歷史:

1 共產黨看近代史:屈辱史,人民革命史。

2 國民黨:屈辱史,教化人民史,驅除外族,抵禦外族史。

3 清:抵禦外侵,打擊反政府武裝,維護國家統一史。

4 日本:幫助漢人恢復正統統治 /幫助滿清維護國家統一/幫助世界讓中國文明進步。

5 英國:幫助中國商人發展自由貿易/幫助世界發展經濟/給中國人帶來文明和希望。

⑺ 中國古代,哪些國家派使者來中國學習

東瀛 (日本) ,朝鮮(高麗),天竺(印度),波斯,哈薩克,等國在元朝之前就已經與到中國學習。等到清朝之後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世界上有能力到達中國的國家都有人來中國學習。像:英法美德意等國。

⑻ 世界各國如何寫中國歷史的真實嗎

你沒有可能在任意一個國家抑或組織中找到絕對公正的歷史的,有人就會有主觀。沒有情感的人,就是神了。
相對來講可以找香港與日本的,比較近,比較了解,注意對比。
如果難找,你就上維基吧,「比較」客觀,畢竟他們都寫明該詞條中立性有失偏妥。
其實到處都有消息封殺,即使被國內右派憤青們所推崇的歐美國家,都有諱莫如深的一頁,至於是什麼,誰都不好意思講出來……

⑼ 唐朝就有外國留學生來我國學習,他們是如何學習生活的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極度開放的歷史朝代,它的開放程度之高以及它的強盛和包容性,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員紛紛來到中國學習。這主要包括兩種留學人員一是留學生,另一種是留學僧。

唐朝為此設立了專門的鴻臚寺,該部門就是負責和留學生有關的相關事項的。另外,還設立了一個叫國子監的機構,這個機構是讓留學生來天朝學習和上課的地方。於是在唐朝時期,來朝學習的留學生人數以及國家數量達到了頂峰,例如日本、高麗(今韓國)、天竺(今印度)、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等等。而唐朝的文化和傳統在世界范圍內在其他各國的影響程度較其他朝代更廣,例如,日本接受唐文化的洗禮較深,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詩歌、建築、政治制度以及茶道書法等方面都能感覺到我國的影子在其中。

閱讀全文

與各國是如何學習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英國出差帶什麼好 瀏覽:597
中國民航哪個專業就業最好 瀏覽:194
移動手機在印尼怎麼打國內手機 瀏覽:923
伊朗為什麼顏色的人種 瀏覽:749
伊朗為什麼消滅以色列 瀏覽:419
外國人在中國如何辦理國際駕照 瀏覽:212
學義大利歌曲用什麼軟體 瀏覽:972
騰訊在越南有什麼用 瀏覽:567
印度人的佛額是什麼意思 瀏覽:640
越南按摩什麼感覺 瀏覽:789
怎麼祝福印尼獨立日 瀏覽:19
印度谷螟如何預防 瀏覽:925
越南天鵝什麼時候入境 瀏覽:829
中國人娶泰國女人要多少彩禮 瀏覽:232
印尼什麼時候火山爆發 瀏覽:122
秋季去英國旅遊穿什麼衣服 瀏覽:462
怎麼背中國地圖 瀏覽:446
義大利醬炒飯怎麼弄 瀏覽:585
越南一套房要多少錢 瀏覽:198
秦軍為什麼打越南 瀏覽: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