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好的博客網站是什麼
博客網(www.bokee.com),原名博客中國(www.blogchina.com),是IT分析家方興東先生於2002年8月發起成立的知識門戶網站。
作為第二代互聯網門戶,博客網是中立、開放和人性化的精選信息資源共享平台。2003年底,博客網已經成為全球中文第一博客網站。2005年7月,曾經為全球第一博客門戶立下汗馬功勞的博客中國正式更名為"博客網"。
博客的定義:
"博客",譯自英文Weblog/blog(也譯作"網路日誌"、"網志"或"部落格"等),它是互聯網平台上的個人信息交流中心。
2002年方興東和王俊秀將Blog音譯為博客。經過幾年發展,博客已經從小群體應用走向大眾,由一種新型的網上信息內容的組織和傳播形式變成了使用者在虛擬社會的標簽和縮影,從一種工具理性升華為一種價值理性。博客呈現給世界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日記和枯燥日誌,而是個人的思想精華和成長軌跡。
如何定位博客?
博客的繁榮,標志著以"信息共享"為特徵的第一代門戶,開始正式過渡到以"思想共享"為特徵的第二代門戶,開始真正凸現網路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
第一代門戶由於僅僅是信息的門戶,它雖然可以有多層的鏈接,都是信息之間的鏈接,還是屬於"平面的""單維的"的門戶。
第二代博客門戶由於"以人為本",它不僅僅有博客的人和機構的門戶為基礎,還有博客的人和組織之間的多種關系,並多種關系構成多種多樣的錯綜復雜的博客圈。這樣,第二代的門戶保護就從"平面的""單維的"門戶發展到"立體的""多維的"門戶了。
由於博客門戶的以人和機構為基礎導致的功能的多樣化,使博客門戶向著"虛擬社會"的方向演化。
博客的精髓:越分享越多!
博客發展的內在驅動是什麼?博客的魅力在哪裡?我為什麼要博客?為什麼人人需要博客?為什麼博客網的成功是大勢所趨?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我每天遇到的。我想博客的解釋已經很多很多,都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豐富多彩地進行了闡釋和演繹。那麼,能不能最概括地總結一下。
「越分享越多」,大概是最好的概括了。對於博客本人,對於閱讀博客的人;對於自己,對於他人,對於社會;對於工作,對於生活,「越分享越多」的博客精髓註定了它的發展是勢不可擋。
為什麼中國需要發展博客,首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博客可以美好一個人的生活!而所謂的新媒體革命,所謂的人際交往和知識傳播的革命,都是第二層次的。通過分享,美化每一個博客,美好每一個人的生活,自然美好整個社會。
分享可以是溝通,可以是人際關系,可以是文章,可以是音樂和聲音,可以是圖片和視頻,可以是閱讀和推薦,「博客網,讓你隨心所欲」,這個隨心所欲主要就是在超越時空的虛擬世界中,可以隨心所欲分享你願意分享的一切(當然,任何隨心所欲都應該在法律法規和道德的范疇之內)。
博客的繁榮,不僅僅是書寫的繁榮,而是分享的繁榮,改變的不僅僅是少數愛好者,而是所有人,是整個社會。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都將因為博客的新分享文化,而實現變革。變革的最終方向,就是美好我們的生活!
在分享自己和分享別人中美好生活,何樂而不為。「越分享越多」,就是博客無與倫比的魅力精髓!
2. 博客中國衰落有什麼原因
就一個原因,刪帖封號
3. 博客中國怎麼樣 不怎麼樣 騙子
聽說很有用,多去看看就知道了。
4. 博客中國為什麼會面臨倒閉
自2005年融資千萬美元,不到三年就會面臨倒閉,不能說不是博客中國的悲哀,燃燒速度太快,如果中國是一個視頻博客網站,該燃燒率可以理解,作為一個博客運營商,老杳想不出足夠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博客中國千萬美元資金會燃燒得這么快。此外,雖然到目前為止的博客運營商不能自負盈虧,好歹也可能是廣告費部分收入。一個老闆曾從莆田榮擔任來到3000萬元資金,也是公司宣布破產不到三年的時間,如果博客中國可能崩潰的區別,主要是在中國普天作為主要股東,廣大員工終於湊夠補償,從網上獲取新聞博客中國的員工現在提賠償,最嚴重的後果甚至可能會得到他們的工資是不完整的。不少企業家認為經營一家新公司最重要的目標是融資,一旦融資前成功將意味著辛勤工作終於得到了回報,不知道一家公司經營,融資是在長征的第一步,博客中國所以,在談到莆田投資公司面前,也為什麼兩種不同類型的公司,但結果是如此的相似,最重要的原因是,老杳倒覺得疏於管理和盲目樂觀的成功融資後。先驅往往成為先烈,博客中國能夠成功融資應該感到幸運,畢竟,今年包括投資者並不清楚,從現在起,工業發展博客的未來運營商,博客是難以獨立運作作為一個行業,經過一切,只是一個新的博客輔以媒體的內涵吧,只要各大門戶充分的重視,與獨立經營的小空間中生存的博客,博客中國的sns既不抓住救命稻草,天邊的吸引人的眼球不同,不出現困境是奇怪。成功的企業家總是伴隨著經驗和上帝的青睞的積累,但為什麼神不總是青睞某個特定的人,更別說博客中國作為一個企業從操作的角度來看從來沒有成功過,即使是那些誰曾經輝煌的公司一旦管理決策往往不能到幾年前被市場淘汰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上海的名氣智多微電子公司今天還面臨著困難就是明證封閉,作為一個綜合性企業,智多微電子前幾年的成功已經很難有幾家公司能做到,他帶領公司的倒閉最後一年,但為什麼在很短的時間幾個產品的開發和運營的失敗,被看作是公司的管理者應該是謙虛的勝利,失敗是不是餓了多麼不容易。隨著企業管理暫時的成功往往誇大的信心,真正做到很難保持心態的正常狀態,但只有那些誰能夠保持平常心的企業家會贏得最後的成功,互聯網從方興東實驗室的創始人和現在的博客網,博客中國的利益,義烏小商品網等,是相當廣泛的方興東,但為什麼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本場始終是一個關注的其他領域被忽略的困境博客中國現在似乎什麼都不會奇怪韓元。
(作者,老杳),最及時的更新,預覽,
5. 博客在中國的發展史是怎樣的在外國呢
博客的歷史與萬維網(WWW,或Web)的歷史一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就是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開設的第一個網站http://info.cern.ch(當然已經不復存在,而被當作古董保存著)實際上就是第一個博客網站,因為裡面的內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現在網上的各類網站。而後的1993到1996年間,NCSA和網景的「What』s New」欄目,也有著博客網站的雛形。當然,這一切我們都把它歸於博客的「史前時期」,博客真正的歷史可以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
第一階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階段,或者稱為啟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頭,無疑是一件難事。有人認為1994年Justin Hall聲名狼藉的「網上日記」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這個傢伙在網上及時發布他對吸毒、做愛的赤裸裸體驗,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說,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發表在Camworld的網路旅行日記,是點燃博客社區之火的導火索,從此博客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認為博客最正宗的源頭還是Pyra(就是現在Blogger.com的前身),這是一家小小的軟體公司,三個創始人為了開發一個復雜的「群件」產品,編寫了一個小軟體,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溝通與協同。後來,他們覺得這個簡單的小工具對別人也很有用處,於是,1999年8月,就在網上免費發布了Blogger軟體。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還只有幾打而已。結果,這樣一來,如同乾柴碰上烈火,許多人利用這個軟體作為武器,進入博客隊伍。博客隊伍開始迅速繁衍開來。Pyra也因為這個根本沒有上心的小軟體而名聲大振。 總之,這個階段主要是一批IT技術迷、網站設計者和新聞愛好者,不自覺、無理論體系的個人自發行為。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群體,也沒有具備一種現象的社會影響力。在悄悄的演變過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啟蒙與帶頭作用。為博客革命准備條件。
第二階段(2000年——2006年左右):初級階段,或者稱為崛起期。
到2000年,博客開始成千上萬涌現,並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在博客發展史上,911事件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正是這場恐怖的襲擊,使人們對於生命的脆弱、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最即時最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一個重要的博客門類:戰爭博客(WarBlog)因此繁榮起來,可以說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倖存者的博客日誌中;對事情最深刻的反思與討論,也不是出自哪一個著名記者手中,而是在諸多的普通博客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天,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雖然與3億以上的網民相比,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這些博客的影響力,卻早已超出了他作為個人、甚至作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原有范圍。開始引起主流的媒體的強烈關注,並明顯感受到博客崛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同時,各個專業領域的博客如「雨後春筍」,紛紛浮出水面,越來越成為該專業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英國、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博客也形成聲勢。亞洲,包括中國也開始感受到博客的脈動。估計,在最近一兩年內,博客將成為互聯網蕭條時期最重要的新現象之一,為全社會所關注。
第三階段(2006年—— ):成長階段,或者稱為發展期。
預測未來永遠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預測網路。對於博客的未來,現在要定論,的確太早!而且爭議性很大。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判斷,我們還是冒險地認同這樣的一些大膽的判斷:
到2006年左右,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現象,博客的影響力有可能超越傳統媒體;
作為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播模式,博客將成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作為一種社會交流工具,博客將超越E-mail、BBS、ICQ(IM),成為人們之間更重要的溝通和交流方式。
顯然,以上主要是對全球(美國為中心)博客發展階段的簡單劃分。在中國,與所有的網路革命一樣,繼續保持著一定的「滯後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國的發展階段基本上差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的博客發展僅僅進入啟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進入真正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崛起期。
但是,一向對網路發展保持最密切關注的「數字論壇」成員,從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覺察,並予以極大的關注。2002年,開始義不容辭地充當「博客思想」在中國推廣和倡導的先鋒。「博客中國」(www.blogchina.com)網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雖然給「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還是2002年剛剛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最早關注、追蹤並系統闡述「博客」想像的,是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孫堅華。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經開始涉及許多博客現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論》,是國內第一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6. 新浪博客和博客中國有哪些差異
新浪做為四大門戶網站底蘊就不同,覆蓋面也不同,新浪很全面的生活的職業的財經的醫療的國際的國內的都包含隨便寫。博客中國其實更多的是財經和國內新聞較多。你是要幹嘛?開博客那就新浪開始吧最主要的還是你的文筆
7. 博客中國,和訊博客哪個更好一些!
速度快,操作方便,那就是網路了,絕不會出現問題。
8. 中國博客網的博客怎麼樣
這個博客是我見我最爛的...
聽說還是中國第一個博客,爛的地方就在它更新慢得出奇,發表了日誌後要N久才能在博客上看到,音樂,圖片也一樣,要很久才可以看的..
所以最好不要用這個..用網易吧,聽說不錯
9. 博客是什麼東西,用來干什麼的,我對這博客不了解,雖然我只問幾句,但還是希望朋友們幫我們解釋清楚點.
什麼是「博客」?
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的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
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是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具體說來,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
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的瀏覽網頁心得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中。
博客的歷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這個名稱。但是在1998年,互聯網上的博客網站卻屈指可數。那時,Infosift的編輯Jesse J.Garrett想列舉一個博客類似站點的名單,便在互聯網上開始了艱難的搜索。
終於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網站的名單。他把這份名單發給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覺得這份名單非常有用,就將它在Camworld網站上公布於眾。其它的博客站點維護者發現此舉後,也紛紛把自己的網址和網站名稱、主要特色都發了過來,這個名單也就日漸豐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點」名單所列的站點已達23個。
由於Cameron與Jesse共同維護的博客站點列表既有趣又易於閱讀,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Peter Merholz宣稱:「這個新鮮事物必將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作為未來的一個常用詞語,web-blog將不可避免地被簡稱為blog,而那些編寫網路日誌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blogger——博客」。這代表著博客被正式命名。
隨著博客數量的增多,每個博客網站上編寫的網路日誌的內容也混雜起來,以至把每一個新出的站點主要內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後來就只在網站上登載熟悉的博客站點了。時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個名叫「Eaton網路門戶」的博客站點名單,並且提出應該以日期為基礎組織內容。這也建立了blog分類排列的一大標准。
1999年7月,一個專門製作博客站點的「Pitas」免費工具軟體發布了,這對於博客站點的快速搭建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隨後,上百個同類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製作出來。這種工具對於加速建立博客站點的數量,是意義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發布了Blogger網站,Groksoup也投入運營,使用這些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基於互聯網的工具,博客站點的數量終於出現了一種爆炸性增長。1999年末,軟體研發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薦Edit This Page網站,Jeff A. Campbell發布了Velocinews網站。所有的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讓更多的人成為博客,來網上發表意見和見解。
博客帶來了什麼
現在,全世界每天傳播的媒體內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體巨頭所控制。其利益驅動、意識形態以及傳統的審查制度,使得這些經過嚴重加工處理的內容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媒體的工業化,內容出口的工廠化,都在嚴重影響其發展。
比如,以美聯社為例,有近4000人專業記者,每天「製造並出廠」2000萬字的內容,每天發布在8500多種報紙、雜志和廣播中,把讀者當作「信息動物」一樣。這種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導了整個媒體世界。這時,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潮流卻開始有力沖擊傳統媒體,尤其是對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
博客是一種滿足「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實現的「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從媒體價值鏈最重要的三個環節:作者、內容和讀者三大層次,實現了「源代碼的開放」。並同時在道德規范、運作機制和經濟規律等層次,將逐步完成體制層面的真正開放,使未來媒體世界完成從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轉變。
博客的出現集中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媒體界所體現的商業化壟斷與非商業化自由,大眾化傳播與個性化(分眾化,小眾化)表達,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3個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動。這幾個矛盾因為博客引發的開放源代碼運動,至少在技術層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博客的崛起
這幾年,對於所有新聞媒體來說,都品嘗到了技術變革的滋味。如今,再沒有任何人會否認互聯網對媒體帶來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沒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聯網的神奇:顛覆性的力量似乎並沒有來到人間。
所有的核心在於時間。對於性急的人來說,時間如同緩慢的河流,對於從容的人來說,時間又是急流。互聯網的力量的確還沒有充分施展,因為互聯網的商業化起始,到今天僅僅才10年;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方式,從嘗試到今天,也剛剛跨過10年。
對於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來說,10年實在過於短暫。但是,10年也足以讓人們感受到勢不可擋的力量,以及依然靜靜潛伏著的沖擊力。而今,隨著博客的嶄露頭角,網路媒體異常的力量開始展現了,聲勢逐漸發大。雖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數人的視野之外,但是,他們改變歷史的征程已經啟動。
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柯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
2003年,圍繞新聞報道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上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時開打,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博客大獲全勝;
2003年6月,《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被「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
2004年4月,轟動一時的Gmail測試者大部分從bloggers中產生;
……
這一系列發源於博客世界的顛覆性力量,不但塑造著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媒體的傳統和未來走向。
博客今後的發展預測
博客秉承了個人網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綜合了激發創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開放和建設性。要在網路世界體現個人的存在,張揚個人的社會價值,拓展個人的知識視野,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流溝通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博客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國」網站的開通,標志著「博客」(Blog)現象在中國互聯網界的顯露;11月18日,新聞傳播學術網站「紫金網」在改版之際,推出「博客擂台」新欄目。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博客網站、頻道的出現對於博客個體而言,意味著將信息採集與發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簡單化與快捷化。也許你現在還不相信,但是想一想,為什麼在互聯網的最低潮時期,在個人網站大蕭條時刻,在商業網站最凄慘之際,沒有一分投資,沒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卻開始如火如荼?「當然,一切還都需要時間。博客剛剛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目前僅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階段。不能完全依據現在的狀況判斷未來,而要看1~2年後,3~5年後的發展步伐。當然,第一步,你自己應該首先去實踐一下。」
博客作為一種新表達的方式,它的傳播不僅情緒,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見和思想。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博客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現網路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
10. 中國博客網好用嗎
不好用。
用網路空間啊。最大的優點是可以知道是誰訪問了你的博客,通過什麼方式訪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