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嚴植之救人急難:南朝梁天監年間,嚴植之在江邊偶然看見一個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爛,面目浮腫,詢問之後得知此人姓黃,是荊州人,因家貧外出幫工。近來身患重病,被急於趕路的船主拋在岸上。嚴植之於是將此人接回家中,為他治病。一年之後,姓黃的病人康復了,為了感謝嚴植之,他雙膝跪地,懇切地表示,願留在嚴植之府中終身充當奴僕,以報答救命大恩。嚴植之謝絕了,並取出錢和干糧,讓他回自我的家鄉。
王羲之助人賣扇: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路上遇見了一位貧苦的老婆婆,提著一籃竹扇在集市旁叫賣,卻沒有什麼人去買。他看到後心裡很感同情,於是就幫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題上字。人們知道後紛紛圍攏來搶著購買,一籃子竹扇很快被搶購一空。
李士謙樂善好施:北朝魏齊時,李士謙常周濟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許多人家都斷了糧,李士謙就拿出一萬石糧食給鄉里的缺糧戶。
『貳』 古代幫助中國加強地方交融的人有哪些
唐玄奘取經
唐太宗與外族友好,和吐蕃和親.
鄭和下西洋.
鑒真東渡日本.
『叄』 我國古代的民族英雄有哪些人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官員、抗元英雄。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
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拔為第一後(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後被封為信國公。
宋亡後,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處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隱居深山的條件。最終,文天祥選擇處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當時被並稱為「宋末三傑」。
2、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3、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今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宋高宗以謀反罪名賜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謚武穆、後追贈太師、追封鄂王,改謚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
4、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鄭成功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5、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1811年林則徐(26歲)中進士,官至一品,曾經擔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為主張嚴禁鴉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稱譽。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
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肆』 我國古代歷史上促進民族團結的人有哪些
李世民,文成公主
『伍』 中國古代有哪些大公無私的人
這就很多了,最出名的有商鞅,春秋時晉國祁奚,西漢霍光,東漢董宣,三國諸葛亮,隋朝高炯,唐朝魏徵,北宋包拯、寇準,,明朝海瑞,清朝於成龍。
『陸』 中國古代哪些人士作出了哪些貢獻
(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1、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1)造紙術
1. 西漢初期已有用於書寫和繪圖的紙。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發明了造紙術,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
2. 105年,東漢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製成了植物纖維紙,對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3. 造紙術後來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西傳到印度和阿拉伯。唐朝時,阿拉伯人經北非傳到歐洲。
4.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2)印刷術
1.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
2.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品。868年,我國印刷的《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 北宋時,平民畢升發明了陶活字印刷術。歐洲到15世紀才有活字版,比畢升的發明晚了400年。
4. 元朝又出現了錫活字、木活字。
5. 活字印刷術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西傳到埃及和歐洲,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3)指南針
1. 戰國已製造出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又製成指南針。
2. 北宋應用於航海事業。
3. 南宋時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1.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
2. 唐朝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了制火葯的方法。唐末開始用於軍事。
3. 北宋廣泛用來抵禦遼、西夏和金的進攻,當時的火葯武器有突火槍、火箭和火炮等。
4. 到了元朝,火葯和火葯武器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5. 明朝時采礦開始用火葯爆破。
6. 火葯傳入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
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2、天文歷法成就
(1)相傳我國夏朝就有了歷法,我們今天的農歷還稱「夏歷」。
(2)商朝沿用夏歷,還認識了許多星座,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
(3)春秋時期,魯國天文學家觀測到37次日食,其中33次證明可靠;還測定了冬至和夏至日期;公元前613年,魯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彗星並作了最早記錄。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記載了800個恆星和五大行星運行情況。當時還測定了一年中的主要季節。
(5)公元前1世紀以前編寫了天文學著作《周髀算經》。
(6)東漢張衡創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發明了世界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地動儀早歐洲1700多年。
(7)唐朝僧一行第一次在世界上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
(8)北宋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比英國類似歷法早800多年。
(9)元朝郭守敬精確推出一年的天數為365.2425天,編制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他主持了規模空前的天文測量工作,最北的觀測是北海(今西伯利亞),最南觀測點是南海(今西沙群島)。
3、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000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4、醫學成就
1. 醫生治病已分為內科、外科、婦科和小兒科。
2. 扁鵲發明的「四診法」,是我國中醫的傳統診斷法。
3. 《內經》,提出了病理學說,並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
1.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闡述了中醫學理論和治療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基礎。後人尊稱他為「醫聖」。
2. 華佗製成「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創作體操「五禽戲」。
1. 唐太宗時辦了分科的醫學校,早西方200年。
2. 唐高宗時編寫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3. 「葯王」孫思邈著《千金方》,記載了800多種葯物和5000多個葯方。
(4)明朝:李時珍寫葯物學著作《本草綱目》,記載了一萬多個葯方和1800多種葯物,是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證最詳細的葯物學著作,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葯物學的一部重要文獻。
5、建築成就
(1)戰國時期的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人稱「魯班爺」。
(2)秦朝的萬長城。
(3)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和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4)唐都長安,宮殿、衙署、坊、市分置,是當時國際性的大城市。
(5)明朝北京,布局嚴整,建築壯麗,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
6、科技著作
(1)《齊民要求》: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2)《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3)《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4)《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二)文學成就
例如 1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詩歌繁榮時代,最著名的詩人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詩通俗易懂的白居易等。韓愈、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居於「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傳奇代表作有《南柯太守傳》、《李娃傳》、《柳毅傳》等。
例如 2
宋朝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詞,著名詞人有蘇軾、李清照和辛棄疾等。南宋詩人陸游,留存至今的詩有9000多首,是我國古代作品最多的詩人。
(三)史學成就
1、春秋:春秋時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
2、兩漢:
(1)司馬遷和《史記》: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所著《史記》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我國歷代編寫史書的典範。《史記》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2)東漢史學家班固用紀傳體寫成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記載了從劉邦建漢到王莽敗亡的歷史。南朝范曄著《後漢書》,記載了東漢的歷史。
3、唐朝:唐太宗專設國家史館,唐初官修史書有《晉書》、《梁書》、《陳書》、《隋書》等,後都列入二十四史。唐朝史學上最大成就是劉知幾的《史通》(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歷史理論著作)和杜佑的《通典》(分門別類地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變革,開創了新的史書體例)。
4、北宋: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敘述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編年體通史。
(四)思想成就
1、儒家思想
(1)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個大思想家,他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出「仁」的學說(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張以德治民。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2)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孟子著《孟子》,他提出「民貴君輕」(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基礎),主張實行「仁政」。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的思想對後世封建統治產生了重要影響。荀子著《荀子》,認為自然界變化有一定規律,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是唯物主義思想家。
(3)漢武帝時期,儒生董仲舒對儒家學說作了發揮,神化了王權,宣揚「大一統」思想,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學說,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進步的思想家及思想
(1)春秋末年楚國人老子著《道德經》,認為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
(2)戰國時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況認為,星墜日食,刮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界的變化,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種人定勝天思想,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斗爭力量的增強。
(3)東漢前期,王充著《論衡》,否定了天命論和迷信鬼神思想。
(4)南朝齊、梁間傑出的無神論者范縝,針對佛經宣揚的神不滅謬論,著《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思想。他認為人的精神依賴肉體,這實質是說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范縝有力批駁了當時流行的有神論。《神滅論》是我國思想史上的寶貴遺產。
(5)唐朝中期,柳宗元著有《天說》,認為宇宙是物質構成的,與天命無關;人類歷史發展有自己的必然規律,並不由「聖人」意旨決定。劉禹錫著《天論》,提出天地都由物質構成;認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即自然與人互相作用。
(6)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構成的,是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他還重視實踐對人的認識的作用。王夫之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3、其他思想家
例如 諸子百家(略)
(五)宗教
1、佛教
2、道教
3、襖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
(六)藝術
1、繪畫
例如
清前期石濤、朱耷的山水畫突破陳規。清朝中期,最著名的畫家是活動於揚州地區的金農、鄭燮、羅聘、李鮮、黃慎、李方膺、高翔、汪土慎等八人。他們的畫不拘成法,個性突出,被稱為「揚州八怪」。其中鄭板橋所畫蘭、竹,負有盛名。
2、漢字與書法
(1)半坡出土的陶體口沿上刻有符號二三十種,這可能 是中國原始文字的起源。
(2)商朝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我們今天的漢字的前身。
(3)戰國時期,由於諸候割據,各國的文字也都不一樣。
(4)秦小籇作為標准字體,後又出現隸書。現在的楷書,就是從隸書轉化來的。
(5)東漢末年,書法漸成藝術。
(6)曹魏的鍾繇開始把隸書演化為楷書。
(7)東晉王羲之的書法獨創一家,楷書、行書和草書無不擅長,代表作是《蘭亭序》。人稱「書聖」。
a.顏真卿:顏體有「顏筋」之稱,代表作是《多寶塔牌》。
b.柳公權:柳體有「柳骨」之稱,代表作是《玄秘塔碑》
a.書法在宋元時期成為文人普遍愛好的一項藝術,行書尤為盛行。
b.宋朝著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人稱「四大家」。
c.元朝趙孟頫的書法,功力深厚,勁秀雄健。
3、石窟藝術
(1)雲岡石窟
(2)龍門石窟
(3)莫高窟
4、音樂(略)
(七)教育
1、私學
(1)春秋大教育家孔子興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
(2)戰國諸子百家大多進行私人講學。
(3)安史之亂後,唐代的私人辦學多了起來。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均辦過私學。
a.興起了私人辦學的書院。
b.顯著特徵是注重傳授封建倫理觀念,在學習方法上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
湖南衡陽石鼓書院,長沙嶽麓書院。
c.宋代著名書院 河南登封太室山南的嵩陽書院,商丘應天書院。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5)明朝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顧憲成罷官後來到東林書院,與志同道合的士大夫聚眾講學。他們抨擊宦官專權等腐敗現象,影響很大。後被魏忠賢定為「東林黨人」加以迫害。
(6)到了清代,書院逐漸成為官辦學校。
2、官學
(1)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學在官府。
1. 中央: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以《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為教學內容。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2. 地方:漢武帝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1. 隋唐科舉制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2. 唐朝學校制度完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從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學校體制。
3. 中央有國子學、太學等;地方有州學、縣學和鄉學等。
4. 專業教育開始確立,有了算術、天文、醫學等自然科學的專業學校。
1. 學校制度更加完備。中央有太學、國子學、律學、算學、書學、畫學等,以太學和國子學最為重要。
2. 王安石變法,改革了科舉和學校制度。太學設三級,實行逐級淘汰制。
3. 地方的州、縣學很興旺。
1. 明朝科舉制規定三年一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省鄉試考中者稱舉人。舉人到京城會試及格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試,中試者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
2. 明朝科舉出身的人地位較高,中央政府的各級高級官員,絕大部分由進士出行的人擔任。
3. 明朝中央官學初名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學生稱監生。
4. 地方設有府、州、縣學。
5. 明代教育,君主專制色彩很濃,嚴禁學生持自己見解,嚴懲違犯封建倫理道德的行為。
(6)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上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上進一步加強了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
『柒』 中國還有哪些古代人助人為樂的事情
謝謝你的關注
中國有很多古人助人為樂的故事,比如說孔融讓梨就是哥哥讓給弟弟梨的故事,助人為樂而且也特別的友善
『捌』 中國古代脊樑式的人物有哪些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2、蘇武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3、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
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4、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
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
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5、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繼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岳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辛棄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玖』 中國古代愛國的英雄有哪些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最偉大的主義,愛國英雄是一個民族的脊樑,所以愛國英雄值得我們緬懷。提問者相信也是一個愛國者,那麼下面與你分享一些古代愛國英雄事跡,我們一起緬懷他們。
岳飛的愛國事跡
岳飛抗金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岳飛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立下過不少豐功偉績,受到人們懷念。當時宋朝北邊的金國,經常出兵侵擾宋朝邊疆,燒殺搶掠,百姓苦難不堪。岳飛從小立志報國,母親為鼓勵兒子報效國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孝順的岳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那四個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岳母刺字事跡)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金兀術率領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直搗黃龍事跡)
鄭成功的愛國事跡
鄭成功(1624-1662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明清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一天,父親帶他去召見隆武帝,隆武問他如何救國?鄭成功回答:「岳飛說過,只要文臣不愛財,武將不畏死,則天下安矣。」他向隆武帝表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熱血男兒不能袖手旁觀。隆武帝看他少年英俊且見識不凡,又有報國之志,於是賜他國姓(朱),賜他與國同姓,易名「成功」,從此南明官方稱為「朱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國姓爺由來)
1661年4月,鄭成功披甲執劍,決心收復台灣。鄭成功的軍隊在進軍中遇東南逆風,白浪滔天,船隊不能行進。軍糧告急,必須採取緊急行動。鄭成功發 布了一道命令,庄嚴宣告:我率領大軍,冒著風險東征,是為了收復被侵佔的國土,決不是為了到海外去貪圖安逸。他激勵將士們,不要怕驚濤駭浪,不要怕敵人的 大船大炮,只要聽從指揮,萬眾一心,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奪回台灣。於是全軍將士齊心協力,船隊繼續向東南進發。4月29日黎明 直抵台灣海岸線外。登陸後,立即包圍了軍事據點赤嵌城(今台南),與荷蘭殖民軍展開了激戰,打得侵略軍潰不成 軍。荷蘭總督揆一見勢不妙,便玩弄緩兵之計,表示願意年年納貢。鄭成功斬釘截鐵地對來使說,除非你們投降,把台灣交還中國,別的沒有第二條 路好走。最後經過九個月圍攻,1662年 2月1日,荷蘭殖民軍舉行了受降儀式。至此,被荷蘭侵佔38年的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
蘇武的愛國事跡
蘇武,字子卿,西漢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南)人。漢武帝時期,北方匈奴經常侵犯邊關,給兩國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後來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 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帶著一百多人,一同從西漢的國都長安出發了。(蘇武出使匈奴)
後來單於內斗,波及到蘇武,單於一怒之下關押蘇武,並想迫使他屈服。蘇武大義凜然,堅決不屈,單於對蘇武更為敬重,也更加想使他投降。於是單於親自下令把蘇武關在一個陰暗的大地窖里,斷絕他的飲食。當時,正值天降大雪,被捆綁著的蘇武,躺在地窖里,啃雪拌著氈毛充飢。幾天過去了,蘇武無飲無食,居然還活 著,匈奴以為有神在保佑他,故而不再敢迫害他。就把他放到北海沒有人煙的地方,叫他牧羊,給的全是公羊,單於還特別地宣布:只有到了公羊產了小羊,才准蘇武回 國。冬去春來,蘇武在這里苦苦熬過了 19個年頭。雖然「使節」上的毛羽被風雪吹打光了,但蘇武懷念祖國的心情卻絲毫沒有動搖。他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還時常想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使節」給 他以鼓舞和力量。他堅信,總有一天漢匈兩族會和好,自己會帶著「使節」回到漢朝。(蘇武北海牧羊)
限於篇幅,僅給這位知友分享三位愛國英雄的事跡了。如果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探討,滿意請採納~
『拾』 中國古代的好人有哪些及事例
. 倉頡
倉頡 又作「蒼頡」。傳說中黃帝的史官。他用祖傳的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因此,倉頡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歷史。因為怕人打擾而延誤了時間,倉頡把自己關了起來,開始專心地創造新的符號。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這些符號取了名字,稱為「字」。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的爪印塗的......倉頡就是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過去,倉頡創造出了我們今天用的所有漢字,並將它們傳授給了後人。
2. 後稷
周後稷,其母姜原,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聽說,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是個大農業家。
3. 殷契
殷契,母曰簡狄,娀氏女,與宗婦三人浴於川,玄鳥遺卵,簡狄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
4. 關龍逢
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據《韓詩外傳》記載,夏桀時,建造的酒池中可以運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長,池中之酒可供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向夏桀進諫說:古代的君王,講究仁義,愛民節財,因此國家久安長治。如今國王您如此揮霍財物,殺人無度,您若不改變,上天會降下災禍,那時定會有不測的結果。他懇請國王改變這種情況。說畢,立於朝廷不肯離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殺之。關龍逢因忠諫被殺,在夏王朝內外引起很大不滿,很多人都不敢直言進諫,只想遠遠離去。
5. 益
伯益 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伯為爵稱。舜時任虞,禹治水時益輔佐有功。禹按傳統的禪讓制度,曾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但皋陶早逝。於是,禹又舉薦益為他的繼承人。禹在東巡途中死於會稽「以天下授益」。益繼位後,禹之子啟與益發生爭奪王位的斗爭,益被啟所殺。一說益推讓,到箕山之陽隱居,於是啟繼帝位。
6. 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少聰慧好學。大將軍何進舉為高第,為侍御史,官至虎賁中郎將,以忤董卓,轉議郎,為北海相。在郡置城邑,立學校。獻帝遷許,徵將作大匠,遷少府,反對恢復肉刑。時曹操秉政,因年飢禁制酒,融上書爭之,語多侮慢,遂被免官。歲余,復拜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年)他當著孫權使的面,訕謗曹操,終於被殺,妻子皆被誅。所作文字,簡潔犀利,多譏嘲之辭,後人將其列入「建安七子」。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7. 郭泰
郭泰 (128—169)東漢名士。太原介休(今屬山西)人。字林宗。東漢末為太學生首領,與朝士李膺、陳蕃等相結交,言行為時所重。第一次黨錮事起,被太學生標榜為「八顧」之一,意為能以德行接引人物。不受官府徵召,後自洛陽歸鄉里,士大夫紛紛至黃河岸送行,有車數千輛。他雖好褒貶人物,然也不危言駭論,故不在禁錮之列。黨錮之禍起,遂閉門教授生徒。
8. 李固
李固 (94-147)東漢大臣。漢中南鄭(今屬陝西)人。字子堅。少好學,與江夏黃瓊等並知名於時。後因對策指斥時政,要求"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為議郎。歷任荊州刺史、太山太守,政稱天下第一。旋改將作大匠、大司農。沖帝即位後,任太尉,與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沖帝死,以建策立清河王不附梁冀,為冀所忌,因被免職。桓帝即位,為冀所誣,逮捕治罪,遂死於獄中。
9. 山濤
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10. 王導
王導(276─339),字茂弘,東晉大臣,琅邪臨沂(今山東)人。出身世家大族,初襲祖爵即丘子,任東閣祭酒,後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與琅邪王司馬睿素親密。永嘉元年(307年)睿任導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並採納導之建議,移鎮建康(今江蘇南京)。後再任導為安東司馬,以為謀主,另任導之從兄王敦為揚州刺史。睿素無重望,恐南方大族不附。導乃設謀於三月上巳,睿出遊時坐大轎,儀仗威武,導與敦等北方大族皆騎馬從行,江南大族紀瞻、顧榮等見之,始來歸附。太興元年(318年)睿稱帝,建立東晉,王導聯合當時南遷的北方士族與南方本地士族,共同擁護司馬睿為帝,王導任丞相,敦任荊州刺史,統重兵鎮長江中上游,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後睿感到威脅,王導漸被疏遠。元帝死後,導繼輔明帝、成帝二朝,致力於穩定東晉在南方的政權。
11. 謝安
謝安(320─385),字安石,東晉政治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東的北方世家大族,早年高卧東床,年四十餘始出仕。簡文帝卒,桓溫專權,求朝廷加九錫以准備禪讓,謝安等故意拖延至溫病死。桓溫死後,孝武帝年幼,謝安累官至侍中,獨攬朝政,政由安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小察為事。為了拱衛京師,培植朝廷軍事實力與北方抗衡,故將北來僑民徵募為北府兵,由侄謝玄統率,改變了荊、揚兩重鎮的均勢。及後前秦攻下樑、益,佔領襄陽,又南進徐、淮,東晉政局不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以號稱百萬之眾伐晉,京師震恐。謝安任征討大都督,坐鎮建康,運籌帷幄,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謝安請求北伐,令謝玄為前鋒,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今山東、河南、陝西南部地區),但由於謝安父子、叔侄遭會稽王司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戰後,謝安進位太保、太傅,聲望極高。荊、江二州刺史桓沖卒,朝議以謝玄繼任。謝安為消除疑慮並調和荊、揚關系,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桓石虔為豫州刺史、桓伊為江州刺史。但謝安始終不為司馬道子所容,太元十年四月,謝安被迫以抵禦前秦為名北赴廣陵,築新城留住,返回建康後病卒。
12. 魏徵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初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失敗後降 唐。曾為竇建德所獲,後復歸唐。太宗即位,任諫議大夫。常犯顫直諫,前後陳諫二百餘事。後任侍中,主持編 撰梁、陳、齊、周、隋諸史,封鄭國公。曾告誡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並勸其以隋亡為鑒,認真總結歷 史教訓。認為君與民好比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應"薄賦斂、輕租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鞏固封建統治。曾主編《群書治要》等書。其言論見《貞觀政要》。在法律上,認為:1、法是"國之權衡""時之准繩";治國之本在於廣施仁義,提倡德禮,並非嚴刑峻法;2、法貴寬平,"賞宜從重,罰宜從輕";主張秉公執法,不能因個人好惡喜怒"任心棄法";3、"人有所犯,一一於法",不分親疏貴賤;4、審案"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嚴防獄吏離開事實嚴訊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響了唐初的法制建設。
13. 房玄齡
房玄齡 (579-648)唐初大臣。字喬(一說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隋末舉進士,任隰 城尉。唐兵入關,歸李世民,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後改秦王府記室,以運籌帷握,為李世民網羅人物,策劃統一,經營帝位,與長孫無忌等五人敘功評為第一。貞觀元年為中書令,後改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封梁國公。 長期執政,與杜如晦並稱貞觀賢相。曾受詔重撰晉書。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
14. 泰伯、仲雍
相傳,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況且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後由季歷傳給姬昌。後來,古公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出逃至遠荒之裔的東吳荊蠻地區,斷發紋身,遵行當地落後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荊蠻後,荊蠻人為他把家業傳給幼弟的義舉而感動,紛紛前來投靠、跟隨。在他和仲雍的帶動下,由開始的一千多家,逐漸發展壯大,進而建立了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
15. 比干
比干 商末貴族。紂王的叔父,官少師。以紂王淫亂,曾屢次強諫,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相傳武王克商後,曾封祭其墓。
16. 微子
微子 周代宋國的始祖。名啟(又作開),殷商帝乙之子,紂的庶兄。以紂王淫亂,商代將亡,屢次勸諫。王不聽,遂出走。武王克商,他持祭器肉袒面縛膝行於武王前乞降。武王釋微子,復其位。後紂王子武庚作亂,被周公旦攻滅,即以他繼承殷祀,封於宋。傳說他為政賢能,為殷民所愛戴。
17. 伯夷
伯夷 商末孤竹君長子。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他不接受,後兄弟二人俱不肯為君而逃亡至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紂,曾扣馬而諫。武王滅商後,他們又以食周粟為恥,又逃亡首陽山餓死。
18. 叔齊
叔齊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19. 魯仲連
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善謀策,常周遊各國,排難解紛。秦軍圍趙都邯鄲,曾一利害進說趙平原君,勸阻尊秦昭王為帝。後十餘年,齊國欲收復被燕占據的聊城,屢功不下,他寫信勸說燕將撤守。《漢書 藝文志》里有《魯仲連子》十四篇,已遺失。
20. 蕭何
蕭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蘇沛縣)人。曾任沛縣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職,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隨劉邦起兵反秦,劉邦進入咸陽,蕭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戶籍、地理圖冊等收集起來,使劉邦知曉天下山川險要、人口、財力、物力的分布情況。項羽稱王後,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養百姓,納賢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賦稅,積蓄力量,然後與項羽爭天下。為此深得劉邦信任,被任為丞相。他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認為劉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後來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才幹證明蕭何慧眼識人。楚漢戰爭中,蕭何留守關中,安定百姓,徵收賦稅,供給軍糧,支援了前方的戰斗,為劉邦最後戰勝項羽提供了物質保證。西漢建立後,劉邦認為蕭何功勞第一,封他為侯。後被拜為相國。劉邦去世後,繼續輔佐惠帝。蕭何病危時,舉薦曹參接替自己,保證了漢初政策的連續性。
21. 汲黯
汲黯 西漢濮陽人,字長孺。武帝時,任東海太守,繼為主爵都尉。好黃老之術,常直言切諫,曾指責漢武帝為「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因建議與匈奴和親,為武帝疏遠。後出為淮陽太守,在任十年死。
22. 蘇武
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奉命持節與副使張勝、假使常惠,募士百餘人出使匈奴。侯單於驕狂,並不優禮漢使。時有一個投降匈奴、被匈奴封為緱王的漢人,和其他一些降人,打算劫單於母歸漢,副使張勝捲入這一陰謀。事泄,單於欲盡殺漢使,其大臣以為不可,主張拘降漢使,遂傳訊武等。武以為這是侮辱,拔刀自盡未遂,單於敬其忠烈,遣醫調治,誘逼其降。武不屈,單於怒,幽禁於地窖中,絕其飲食。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單於又將他遠徙至北海(今俄國貝加爾湖)上牧養公羊,告以公羊生乳,方許放歸。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飢,牧羊時手持漢節,節旄盡脫仍不釋手。昭帝時復與匈奴和親,請遣返漢使,單於詭稱蘇武已死。後漢使探知實情,聲言漢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蘇武所寫帛書,雲在某澤中。單於不得已,交還武等九人,時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始元六年(前81年)返抵長安,拜典屬國。武與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舊交。後霍光以謀反罪殺桀等,武以此罷官。昭帝死後,武預迎立宣帝事,賜爵關內侯,復為右曹典屬國。
23. 霍光
霍光 (?—前68)西漢大臣。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霍去病異母弟。武帝臨危拜大司馬大將軍,受命與金日磾等共輔昭帝,封博陸侯。後與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爭權不合。桀等與鄂邑長公主共謀立燕王旦,事覺被霍光誅,自此光專朝政。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劉賀,不久廢,復立宣帝,仍專朝政。與妻毒殺原皇後許氏,以已女代之,親黨戚屬並據朝為宮,前後秉政20年。在任期間,變更武帝時政策。注意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西漢國力有所恢復。死後妻及子霍禹等並以謀反罪被誅。
24. 金日磾
金日磾 (前134-前86)西漢大臣。字翁叔。本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任馬監,遷侍中。昭帝即位,與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同受遺詔輔政,以其有揭發莽何羅謀反之攻,遺詔封為秺侯。歲余病卒。
25. 黃霸
黃霸(?-前51)西漢大臣。字次公,淮陽陽夏人。少習律令。宣帝時,任揚州刺使、穎川太守。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為當時第一。後為御史大夫、丞相,封為建成侯。後世將他與龔遂作為「循吏」的代表,稱為「龔黃」。
26. 丙吉
丙吉(?-前55)西漢大臣。字少卿,魯國人。本為魯史,累遷廷尉監,治巫蠱獄,曾救護皇曾孫。後任大將軍霍光長史,建議迎立宣帝。封博陽侯,任丞相,為政寬大。
27. 袁安
袁安(?-92)東漢汝陽汝南人,字邵公。少傳家學,習《孟子易》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為政嚴明。後歷任太僕、寺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竇憲兄弟專權,他不避權貴,曾多次彈劾竇氏的專橫。其子孫世代任公卿,「汝南袁氏」成為東漢著名的世族大家。
28. 楊震
楊震(?-124)東漢弘農華陰人,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經,當時稱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豐貪侈驕橫,他多次上書切諫,被樊豐所誣罷官,憤而自殺。其子孫世代任公卿,「弘農楊氏」成為東漢著名的世家大族。
29. 杜如晦
杜如晦 (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父祖世代為官。隋末曾任滏陽 尉。唐兵入關,初任秦王府兵曹參軍、陝州總管府長史,後遷陝東道行台司勛郎中。曾隨李世民征薛仁杲、劉 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並助其取得帝位。是參與謀劃的重要人物之一。太宗即位後,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封 蔡國公(死後徙封萊國公)。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制訂典章制度,時人號稱"房、杜"。
30.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 (?-659)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太宗時任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等職,封齊國公,又徙趙國公。貞觀十一年(637年)曾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後佐唐高宗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於永徽 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三十卷。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被誣謀反,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
31. 狄仁傑
狄仁傑 (607-700)唐大臣。官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武則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因被酷吏來俊臣誣謀反下獄,旋放出貶為彭澤令。契丹犯河北,轉遷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撫大使等,籌劃防務。後居相位,以敢於諍諫、執法不阿著稱,則天呼為"國老"。
32. 宋璟
宋璟(663--737)唐大臣。邢州南和(今屬河北)人。調露進士。少好學,工文辭。累官御史中丞,為武則天所重。睿宗時為宰相,革除前弊,選拔人才。後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被貶職。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冬,繼姚崇居相位。主張寬賦役,省刑罰,禁銷惡錢;選擇人才,使百官稱職。八年,罷相,封廣平郡公,世稱"宋廣平"。有集,今佚。
33. 張九齡
張九齡 (678-740)唐朝大臣。文土。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武則天時中進士,後任右拾遺。玄宗時吏部選拔人才,曾由他和趙冬曦評定等第。積官至嶺南道按察使。為張說所重,說死,以秘書少監代領集賢院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為中書令,監修國史。任相期間,有直諫之風。曾建議不循資格用人。復置十道采訪使,於河南屯田種稻等。又曾主張治裁安祿山敗軍之罪,以抑其驕橫。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詩文著稱於時,有著作《曲江集》。
34. 姚崇
姚崇 (650-721)唐大臣。本名元崇,後改元之,因避玄宗開元年號,再改名崇,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南)人。武則天時策對契丹有方,超拔為夏官侍郎,後為宰相,又參與謀誅張柬之兄弟,因功封梁縣候。睿宗時又為相,與宋璟密奏令太平公主遷東都,被貶職。玄宗開元初重為相,封梁國公。明於吏道,敢於進諫,反對濫造佛寺道觀,不少僧侶因此還俗,又提倡焚埋法來滅蝗等。後引宋璟自代,史稱"姚宋"。
35. 裴度
裴度 (765-839)唐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貞元進士。憲宗時為相,力主削除藩鎮。元和 十二年(817年)官淮西宣慰處置使,奏請取消監軍宦官,督師平定淮西之亂,威懾藩鎮。後因不滿宦官專權,辭官閑居洛陽。
36. 竇儀
竇儀(914--966)宋初薊州漁陽(今天津市薊縣)人,字可象。後晉進士,歷任後漢、後周朝官職。宋太祖時,任工部尚書,判大理寺事。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統》(即《宋刑統》)三十卷、《建隆編敕》四卷。
37. 呂蒙正
呂蒙正(944-1011)北宋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字聖功。太平興國進士。太宗、真宗時三度為相。以敢言著稱。太宗誇稱京城繁盛,他即指出城外飢寒而死者甚多。對遼則主張妥協,景德二年(1005年)辭官回鄉時還以"弭兵少財,古今上策"為言。獎掖後進、知人善任,識富弼於髫齡,薦呂夷簡於真宗,後俱為名相。
38. 王旦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字子明。太平興國進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任參知政事,澶淵之役時,留守京師。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曾拒絕契丹、西夏錢傑之請。不憑私臆 ,薦人多厚重之士。天禧元年(1017年)以病罷相。輕聲真宗所行封禪、"天書"等活動,則從不反對。
39. 寇準
寇準(961-1023),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平仲,華州下(今陝西渭南東北)人。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進士,太宗朝曾在大理、巴東、成安、鄆州任地方官,後入朝任樞密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職。為官剛正不阿,敢犯顏直諫,曾一度被排擠出朝。宋真宗即位,入朝任權知開封府、三司使等職。景德元年(1004年),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年冬,遼承天太後和遼聖宗親統大軍攻宋,他力排眾議,勸真宗親征,遂與遼訂立澶淵之盟。次年,遭參知政事王欽若讒言所害,被罷相知陝州。天禧三年(1019年)再相,不久又罷相,封萊國公。後因副相丁謂陷害,被貶為道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死於雷州貶所。著有《寇萊公集》。
40. 韓琦
韓琦(1008-1075),北宋大臣,字稚圭,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時進士。曾任右司諫。寶元三年(1040年)出任陝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邊防有所加強,時人稱為韓范。慶歷三年(1043年)西夏請和,他被任為樞密副使,與范仲淹、富弼等同時進用。兩年後以仲淹等罷政,琦自請外放,知定州、並州等。在並州時收回被契丹所冒占的土地,立石為界,並加強防禦。嘉年間重入政府,任樞密使、宰相等職,由英宗至神宗,執政三朝。神宗即位後,出知相州(今安陽)、大名等地。王安石變法,他多次上疏,與司馬光、富弼等共同反對新政。後封魏國公。著有《安陽集》。
41.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出任知天長縣(今屬安徽)、端(今廣州高安)等地。因政績卓著,升任監察御史。曾上書建議朝廷採取裁汰冗官、選將練兵、輕徭薄賦、抑制貴戚許可權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經手許多棘手案件,政績頗著。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贊譽。後調任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六十四歲病逝,謚孝肅。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議》)傳世。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戲劇、小說、電視、電影等,令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歷久不衰。
42. 文彥博
文彥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由地方官升至殿中侍御使。宋夏戰爭期間,他出任河東轉運副使、都轉運使、知秦州等職,對加強西北防務出力頗多。慶歷七年(1047年),任樞密副使,再升參知政事。次年,鎮壓貝州王則兵變有功,升任宰相,力主裁減冗兵,節約軍費。皇三年(1051年)罷相,出任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三年後,又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國公。治平二年(1065年),任樞密使。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河陽、河南等地。宋哲宗時,司馬光任相,他被授以軍國重事,參與廢除新法。著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