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地圖上怎麼劃分南方和北方
秦嶺淮河以北是北方,秦嶺淮河以南是南方。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然而,這個過渡和變化是通過相當寬的一個帶來完成的。在淮河兩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寬,並看不出氣候、農業、自然景觀等方面有什麼變化。實際上,由於淮河地區主要是平原地區,南北冷暖氣流暢通無阻,確實也不可能產生一條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線來。
以「橘逾淮而北為枳」為例,由於我國東部地區冬季中南下冷空氣強,常常帶來柑橘致命低溫,因此現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長江兩岸,除了局部有利區域外,一般也沒有種植柑橘的經濟價值。
② 南方和北方怎麼區分是以黃河為界的嗎
秦嶺淮河以南是南方,秦嶺淮河以北是北方。不是以黃河為界, 而是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或Qinling-Huaihe Line,也簡稱秦嶺-淮河線)是中國(特別是東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的南面和北面,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或是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目前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最早提出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
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這里說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確切地說,是亞熱帶(南方)與暖溫帶(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亞熱帶與暖溫帶都是有定義、有標準的。
(2)中國南方和北方怎麼分擴展閱讀:
氣候方面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6.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③ 我國的南方和北方是以什麼為分界線的
按照地理區劃劃分,有幾種劃分方式:1、四大地理區劃: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2、六大地理區劃: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3、七大地理區劃:東北、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由於中國疆域寬廣,不同地區的氣候、地形、人文、經濟等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相比而言七大地理區劃應用的更為多多一些,相比而言反映各地域的特點更為細致!
一般而言,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是將中國東部季風區分為「南」和「北」,即「北方」是東部季風區的北部,「南方」是東部季風區的南部,它主要是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割線,將秦嶺-淮河以北劃為北方,將秦嶺-淮河以南劃為南方。比較巧合的是,秦嶺-淮河一線大致是中國一月份時的0度等溫線通過的區域,也是800毫米等降水線分布的區域,同時它還是中國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以及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因此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④ 南方和北方怎麼區分
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為秦嶺淮河一線,南方是中國的亞熱帶地區,南在地圖上是在地圖的下邊。北方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在地圖上北在地圖的上邊。
南方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面和南面分別瀕臨黃海、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東臨渤海和黃海,面積約佔全國的20%。
南方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位於第二、三級階梯,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山地丘陵區大多植被繁茂,鬱郁蔥蔥,景色秀麗。南方地區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
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有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嶺地區岩漿岩分布廣泛;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稱為「天府之國」)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耕作區;橫斷山脈和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⑤ 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是怎麼來劃分的
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不同地方的地理差異和人文差異都很大。所以大家按照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把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
自然地理環境
秦嶺——淮河線是中國地理分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最早是由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的。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位於中國的中部。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寬度十公里到二三百公里不等。正是秦嶺這條山脈,使南北兩邊的氣候變化有著很大的不同。淮河發源於河南省的桐柏山,全長1252公里。秦嶺——淮河也是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我國一般有以下幾種地區劃分方式
1.按照四大地理區劃分: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
2.按照六大地理區劃分:東北、華北、西北、華中、中南、西北。
3.按照七大地理區劃分:東北、華東、華北、華中、華南 、西北、西南。
⑥ 怎樣區分中國的南方和北方
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分界線: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位於江蘇淮安古淮河兩岸的分界線。(又稱:秦嶺淮河一線)。
屬於北方地區的省份有: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東部、江蘇中原官話區、安徽中原官話區。
屬於南方地區的省份有: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福建省、海南省四省三區,及國家劃歸上述省區管轄的臨近海島,如中沙群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瓊)、東沙群島(粵)、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台)、白龍尾島(桂)等。
(6)中國南方和北方怎麼分擴展閱讀: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內的主題雕塑外表是球形,與淮安著名景觀「紅橋」相融合,分為南北兩半球,北側為漸變冷色調,南側為漸變暖色調,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氣候特徵,遊人從球中穿過,感受一腳在北方(藍色) 一腳在南方(紅色),跨越南北氣候帶的感觀變化。
⑦ 南方和北方怎麼劃分
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為秦嶺淮河一線,南方是中國的亞熱帶地區,南在地圖上是在地圖的下邊。北方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在地圖上北在地圖的上邊。
南方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面和南面分別瀕臨黃海、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東臨渤海和黃海,面積約佔全國的20%。
⑧ 中國以什麼分界南方和北方
中國以秦嶺—淮河一線分界南方和北方。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不同。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花生、桐油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油菜、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北分界線,網路—秦嶺—淮河一線
⑨ 我國的南方,北方從哪分界
我們習慣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大體上將東部季風區劃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域。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為北方,以南為南方。
從氣候角度看,我國南北方分界線也並非一成不變。其次,降水量也不同。南側雨季長,降水多,年降水量800毫米至1300毫米;北側雨季短,降水少,黃河中下游每年只有600毫米。河流的流量不同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河流,特點是流量小,汛期短,水位季節變化大,冬季有結冰期;而南方河流恰好相反。
⑩ 中國怎麼區分南方北方
地理分界秦嶺淮河,人文說法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