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學生們都學什麼書籍
最早的是周朝的《史籀篇》、秦朝的《倉頡篇》、漢朝的《急就篇》,漢以後歷朝歷代都產生了許多的蒙學讀本,一般有:綜合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各類的《雜字》、倫理類的朱熹弟子程端蒙的《性理字訓》,康熙年間李毓秀的《弟子規》,太平天國時的《御制千字詔》,歷史類的朱熹的《小學》,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千字文》,呂本中的《呂氏童蒙訓》等,詩歌類有南宋劉克庄編選的《千家詩》,北宋汪洙的《神童詩》等,名物類有宋代方逢辰《名物蒙求》,清代程元生撰,鄒聖脈增補的《幼學瓊林》等,工具書類有清朝龍啟瑞《字學舉隅》,王筠的《文字蒙求》等,作文類清朝蔣義彬的《千金裘》,這些事兒童的啟蒙讀本,是以識字教育為主的課本。
經學讀本則主要還是傳統以來的四書五經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而文選類讀本主要是《昭明文選》《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這三種最為常用,其餘的也有如桐城派姚鼐的《古文辭藻纂》,曾國藩編的《經史百家雜鈔》,謝枋得《文章軌范》等。
其實古代的學生要看要看的書絕對比我們現在多的多,當然他們的課本也是沒有我們豐富的,比較起來,我們還是相對幸福的啊!!
B. 大學到底能學到什麼
忠告:比同齡人早一步接觸社會,你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早一天醒悟,你便早天成功!
記住,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學會生存。你老師有告訴你嗎?我感斷言很多人連學習的根本目的都不知道,怎能學得好?不要心存瞧不起沒上大學的人,也許人家學到的才是正宗的。至少人家的目標是明確的。
我也是在大學里幾乎什麼東西都沒學到,因為沒有一樣是我現在用得著的。全都是些垃圾!因為大學的課程大都是以落後二十年的步伐設計的。而所謂的教授們也大都是些之乎者也,只要走出書本便毫無生存能力的人!而他們所擁有的大都是早已過時了沒有更新過的所謂知識,對你來說其實那不過是垃圾而已,你指望能在那裡學得到什麼東西!(哈哈,發明狂放的屁太臭,有沒有熏著了大家?!)。
你真的想學到有用的知識就要象一隻打開了全部嗅覺細胞的狗鼻子,去感覺那最新最有用的知識,然後自學。這是成功人士成功的不二法門!!
如果你真想要學到點東西,那麼你就不要只兩眼盯著課本,要放眼社會,在社會中如何生存,那才是最重要的知識!!我們的教育是本末倒置。培養出來的是社會低能兒,因為我們的教育成了「神仙」——它已經脫離了現實太遠,已不食人間煙火啦。對它可不要抱著太多的希望!
中國的教肓,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做的都是在用同一個模型來灌注人才,做的都是應試教育!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辦這樣的教育,當官者最省心,才便於這些高官低能者管理。學生高分低能,當官者高官低能,一代又一代惡性循環,這是多麼和諧的社會呀!!而這卻是中國的現狀!
高分者是鑄得表面清潔光亮的正品——可卻是中看不中用的瓷器,一碰就碎;低分者是鑄得表面粗糙的次品,但卻可能有經得起碰撞的鐵器。所以中國教肓培養出的人才大都是高分低能,缺乏個性,沒有創造力的所謂人才。反而是那些沒有受到過多少教育的人更容易成功。這就是今天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不願意上學,小小年紀就出去打工的根本原因了。
唱了多少年的素質教育,真的有實行了嗎?我看反而是變本加利。有能力(社會生存能力)的老師大都選擇下海,有性格的孩子不願上學。當官都高官低能,教書的高分低能,學生者能走出高分低能這個怪圈嗎?這就是中國!身為中國的孩子,你有什麼辦法呢?忍著點吧,孩子, 你沒有能力改變這個現狀,你就只有委屈著點,努力去適應它吧!(還是另謀出路?)。也許到了你的孩子的孩子的那一代,會有所好轉吧???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學會生存!中國的教育你有認識到這點了嗎??
而處於大學里的你也能領會這一點嗎?你是努力去改變命運的人,還是只會唉聲嘆氣等著命運來改變你的人呢??
下面這個小問題可以測試你對生活的態度。
有一次你走路時不小心被石頭拌了一跤,幸虧沒什麼事,你會說什麼話呢?
A:真倒霉。如果你是說這句話的人,說明你是一個做錯事不願找自己原因的人,凡事都不如意的多。因為在你眼裡一切都那麼不順眼。生活的天空是灰暗的,就沒有一點光明。你是一個等待命運來改變你的人。對策:從個人詞典里刪除「倒霉」二字,凡事多找個人原因。
B:我真幸運,跌了一跤竟然什麼事也沒有。說明你是一個快樂的人,是一個很懂得生活的人,遇到困難大都能找自己原因的人,對你來說生活是如此美好,而且處處順心。
C:沒有任何感覺爬起來就走,行動匆忙,根本沒時間思考這個問題。說明你是一個做事認真,工作忙碌,忘了自身存在的人。生活就象一部加足了馬力的機器,呆板,乏味,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的人,不懂得享受生活,更不懂得品味人生。當突然有一天機器出現故障時,便失去了生活目標的人。對策:學會享受生命的過程。人生就象一趟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 而是沿途的風景(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要學會享受生活,快樂的生活,這才是根本的目的。
最後要說的是:wo 不是叫你別上大學,是叫你怎樣正確地上大學。只要你認清了上大學的目的,並去實踐它, 相信你還是會比不上大學的人容易成功的。OK!
C. 中國人為了學習究竟能有多努力
確實非常努力,而且很多人把努力學習當成改變命運的手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努力學習確實是我們改變命運最簡單的方式。特別是對那些沒有家庭積累的人來說,很多人能改變命運的機會無非就是考上大學。讓我們到大學再進一步擴招,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去讀本科。對於生活條件本來就不是很好的偏遠地區的人來講,能考上大學更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才需要努力學習。
一、中國人為了學習非常努力。
中國人特別看重教育,在孩子還沒有上學之前,很多家長就已經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一種教育焦慮的狀況,很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同時也擔心自己的孩子在以後不能過好的生活,所以才會讓孩子努力學習。
D. 在這次疫情中,青年學生學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
疫情讓我們失去了太多了,焦慮不安也曾彌漫在每個人心中,逆流而上的醫療志願者們,堅守一線的工作人員,溫暖在每個人心中,我們有太多復雜的情緒,可對我們當代青年來說比傷痛更重要的是反思。
經過幾個月的抗擊疫情,在這之前,寫下自己在此次的居家抗擊疫情的思考。
一、學會敬畏生命
此前,在央視主持人大賽中,有這么一張圖,是藍天白雲下獵人與熊同在平衡木上對持,平衡木下是萬丈深淵,該如何做出選擇?
董卿在點評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切都在追求一種平衡,健康在於平衡,發展在於平衡,對抗有時也是一種平衡,不僅僅人和熊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槍響之後沒有贏家。」人類只是自然一部分,不是萬物的尺度,當代青年們應時刻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學會敬畏生命,畢竟:「槍響之後真的沒有贏家。」
二、學會尊重工作人員
魯迅曾在《熱風》中說道:「我們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
正是應了那句話,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照亮你我。
據報道,火神山醫院從建立到收工全部用時十天十夜,平凡而偉大的人民,在極短時間里,一所大醫院平地而起。毫無疑問,這次抗擊疫情正是那些最美的逆行者,是他們扛住壓力,主動請纓上前線,中國的疫情抗擊取得如此勝利,醫務、工人、軍人等一線工作人員功不可沒。
當代青年,唯有「愛國、勵志、求真、力行」,方能在逐夢的路途上行穩致遠。
E. 我們的學生學到了什麼
轟轟烈烈的和老師們一起幹活,例如:
我們學校知道兩基檢查之後
校領導就忙頭忙尾的整理學校的「垃圾」
所謂「垃圾」指的是往日他們留下工作中的空洞
整理完美的校園
牆壁途成彩色
教室也變成了樓房
領導來了~~
我們大張旗鼓的呼喊「熱烈歡迎」
只是換來了領導的「不錯、不錯」
「可以,可以」
「恩、恩」
金口難開嗎?
還是一字千金呢?
後來有人問我們
「兩基」攻堅是撒?
我們搖頭說
「不知道,只知道校長說領導來了就要歡迎在檢查的時間要做到和平時不一樣,搞好衛生,冬天也要那書出來背。」
這個是兩基么?
如果不是那兩基是什麼?
我們學生學到了什麼?
和校長領導一樣弄虛作假最後慘的還是我們
就象把自己賣了還在幫別人數錢的道理一樣~~~~!!!
F. 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各國,都學了啥呀
題主你好,作為一位留學過來人,同時也是多年國際教育從業者,看到這個問題,就想來隨便嘮叨一下:
出國讀書的學生分為幾種:⑴父母要求出國讀書⑵自己有出國夢⑶想移民⑷國內工作不理想或者環境不適應,想出國試試;每位在國外求學者的目的不同,學到的內容也不同。
第一類父母要求出國的學生,這類學生屬於被動性出國,因此可能大部分覺得離開父母的約束了,出國後就更加放飛自我,於是乎,平時的學業能及格就謝天謝地了。這類學生,很難學到些知識。但是在國外多年,也鍛煉了他們的耳朵,起碼聽老外說英文,多少還是能聽得懂(這也算是一種學習吧)。
第二類學生是自己主動性出國,都是事先會做各種了解,有自己的規劃和目標。那麼出國後剛開始可能會面臨很多挫折,但是在半年至一年後,基本上都能適應國外的學習和生活。漸漸除了學習在學校里的各種專業知識以外,大部分還會選擇做一些兼職工作,對自己的人脈、英語水平、綜合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和提升。
感覺樓主應該屬於第二類主動性求學者,所以現在可能想提前了解一下,出國後都能學到啥,和沒有出國的同齡人相比,有哪些優勢?不知道我的猜測是否正確....
這個話題聊起來,能嘮叨好幾個小時,就不詳細說明了~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努力前行。
G. 作為學生到底應該學什麼
學知識、學做人、學為人處世、學組織領導能力
H. 作為新時代青年學子,我們應該如何學習英雄事跡,致敬最美逆行者
1、設立紀念英雄的紀念日,但是通常必須是法定部門才有權力設立,可以在該日對英雄進行緬懷紀念。
2、通過建設英雄紀念館來紀念英雄,但缺點是需要資金比較大建設過程時間長。
3、通過學習英雄的事跡來紀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例如學習能幫就幫精神或無私奉獻精神。
4、對英雄的事跡進行讀後感、聽後感或觀後感寫作,在網路或筆記上寫學習心得後感。
5、對英雄的先進事跡進行日常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和學習英雄的精神事跡。有能力甚至對英雄事跡進行定時間段的專題報道。
英雄精神
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
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戮力同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I. 清華,北大的學子們,你們學到了什麼
首先說一句,看到這個問題我很吃驚,因為我經常也會問我自己。我是北大元培計劃的05新生,也許你還沒有聽說過這個專業,這是以老校長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專業,就是四年中的前一年半可以學習人和你喜歡的專業,然後在最後確定專業方向。由於這種制度,元培的學生大多都是各省的高分考生,狀元薈萃,金牌成堆,可是我們常常很迷茫,不知道怎樣去適應大學的生活。 我們有全北大最寬泛的學科選擇權,可是卻總是覺得光陰在虛度。剛上北大時的新鮮感逐漸褪去,每天奔波於宿舍、食糖、教室之間,我可以坦言,如果光是比知識,我沒有高中時的半年掌握得扎實,恐怕數量也不夠。但是,大學可以教會你一種生活和治學的態度,北大有無數知名的老教授,他們身上的精神和人品夠我們學習一輩子;還有,大學教會你選擇,高中的生活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學習,而大雪,你要自己去規劃生活,規劃人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選擇,必須取捨,怎樣成為贏家,也是一種博弈;而且,到了清華、北大,就會深刻體會到一句話「天外有天」,我想,在這里,人人都學會了謙遜。
總之,在清華、北大,知識只是你學到的所有事物的一半,還有一半是個人的修養、閱歷的豐富和思想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