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五大刺客都有哪些

中國五大刺客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6 07:01:50

① 古代四大刺客是什麼

古代四大刺客是專諸,聶政,豫讓,荊軻。

1、專諸是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一說五大刺客)之一,魚腸劍出於專諸刺王僚」。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魚腸劍),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2、聶政(?—公元前397年),戰國時期的俠客,韓國軹(今河南濟源東南)人,以任俠著稱,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

聶政年青俠義,因除害殺人偕母及姊荌避禍齊地(今山東境),以屠為業。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名傀)廷爭結仇,潛逃濮陽,聞政俠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與政結為好友,求其為己報仇。

聶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後,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

3、豫讓,春秋戰國間晉國人。為晉卿知(通「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知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4、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慶」音近),字次非,戰國末期衛國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

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游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② 春秋戰國時期,聶政有什麼本事可以居在五大刺客之首

因為聶政是一個人對抗很多人進行刺殺的。說到中國古代刺客,荊軻可能是最熟悉的一個,但你可能不知道還有四個與荊軻一樣有能力的刺客:專諸、要離、豫讓、聶政。他們刺殺的對象分別是: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豫讓刺趙襄子,聶政刺俠累。這是按照時間來排序,這五個人誰最厲害,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最後聶政發覺難以逃脫,為了保護幕後的人,只能永健自毀容顏,在挖出雙眼之後剖腹自殺了。聶政死後,他的姐姐也跟隨其自殺了。最後聶政發覺難以逃脫,為了保護幕後的人,只能永健自毀容顏,在挖出雙眼之後剖腹自殺了。聶政死後,他的姐姐也跟隨其自殺了。

③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刺客

荊軻刺秦王:秦滅各國,威脅到了燕國,燕太子丹就找來刺客荊軻,荊軻為了國家也同意了,但荊軻遲遲不動身,因為他在等人,而太子丹急性子,難成大事,催他,荊軻為了不讓太子丹為難就准備不足就上路了,結果刺秦失敗
曹沫
曹沫,春秋早期人,魯國刺客。一說曹沫和曹劌論戰的曹劌是同一個人。此人出身卑賤但足智多謀。《史記·刺客列傳》記載,魯與齊戰,三戰皆北,被迫在柯地簽訂不平等條約。在庄嚴的儀式上,曹沫突然間用匕首頂住齊桓公,逼他退還魯國的土地。在死亡的威脅下,齊桓公被迫答應。 聶政
聶政,戰國中期人,韓國刺客。聶政刺韓累,也屬於快意恩仇。他的故事之所以出名,是刺客背後還有烈女,即聶政的姐姐聶榮。郭沫若曾據此寫歷史劇《棠棣之花》,歌頌聶政的俠義精神。在河南禹州市市區西北有紀念他的聶政台 豫讓
豫讓,戰國早期人,是晉國的刺客。他受智伯的大恩,非常忠誠。他立誓要為智伯報仇。為此,不惜殘身毀容,隱姓埋名,兩次刺殺都不成功。襄子感其誠,解衣令其刺,然後伏劍自殺。這是快意恩仇的個人行為,不是由政治家導演,也夠不上「主義」。

④ 中國五大刺客

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

一、即興表演——刺客曹沫
司馬遷對刺客情有獨衷,在《史記》中專為列傳,開篇第一位即曹沫。魯國大將曹沫雖有「勇力」,卻三戰三敗,嚇得魯庄公趕緊向齊割地求和。然而,兩國會盟時,曹沫卻突然「執匕首劫齊恆公」,要他歸還土地,恆公只得答應,於是,「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在這里,曹沫算不上真正的刺客,最多隻能算半個刺客,他並不想把齊恆公殺死,只是想拿匕首嚇唬嚇唬人罷了,他的用意只在為自己消除國土淪喪之恥,說到底還是出於自私的個人目的。看他的理由:「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強者有強者的邏輯,弱者有弱者的邏輯。曹沫表面顯得勇猛,執行的卻是弱者邏輯。當游戲的雙方的實力過分懸殊時,弱者便會大義凜然地破壞游戲規則,他們自己會覺得順理成章,旁觀者也會覺得情有可原,這時弱者的邏輯實為無賴邏輯。至於強者,只能無條件地遵守被破壞的游戲規則,以示強者的尊嚴。大人不計小人怪,強者不跟弱者一般見識。所以,曹沫耍完無賴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齊恆公雖怒,為了不「失天下之援」,也只得裝孫子,「既已言」,就要言必行,行必果。
正是:無賴因無賴得天下,英雄因英雄失天下。其後劉邦與項羽即如是。

二、行貨的下場——刺客專諸
伍子胥勸吳王僚伐楚,吳公子光說他「欲自為報私仇也」,伍子胥則看出公子光「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所謂「內志」,就是殺吳王僚取而代之。伍以公掩私,光則以私掩私,二人的出發點都是自己。既各有所圖,就可達成「一致」,互為利用,伍子胥要利用吳國報家仇,公子光要利用伍子胥得到吳國,為了各自的目的,他們走到一起來了。

三、行為藝術——刺客豫讓
豫讓是一個執著的刺客。最初豫讓追從范氏、中行氏,但「無所知名」,後來「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後來智伯被趙襄子等人誅殺,豫讓的復仇事業也便悄然開張。
「士為知己者死,女靈悅己者榮。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也。」從豫讓的話里可以看到,在未行動之前,他已判定自己「必為……而死」,這樣才可「報智伯」,至於「報仇讎」與否,反倒不怎麼重要,他需要的只是一死。

四、為殺而殺——刺客聶政

五、誰是英雄?——刺客荊軻
五刺客中,荊軻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雖然他失敗了,卻被看作失敗的英雄,榮耀身後兩千年。先前我只知道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知道他與秦王拚死逐斗時的激烈,而讀過《史記》,才知道了荊軻些許底細,才知道在未成英雄之前,荊軻不過是一個掛劍游盪的投機分子。在榆次,蓋聶一瞪眼就把他嚇跑了;在邯鄲,魯句踐一聲怒叱他就「嘿而逃去」;只是到了燕國,這位「逃跑大俠」才算找到了感覺,和殺狗的屠夫及樂手高漸離交上了朋友,成天和他們喝酒耍鬧。「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這就是荊卿,接著太史公話鋒一轉,又說他雖然愛喝酒,但為人「沈深好書」,在各諸侯國游歷時,結交的都是些「賢豪長者」,燕國處士田光先生也對荊卿另眼相看(「善待之」),認為他「非庸人也」。

⑤ 歷史上出名的幾大刺客是誰他們有什麼事跡

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五大刺客。

一、荊軻

荊軻刺秦王 荊軻,戰國時期衛國人,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當時正值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滅趙後的秦軍兵鋒直指燕國邊境,驚恐無比的燕太子丹便決定派人入秦行刺秦王嬴政,以挽救遭遇滅頂之災的燕國,在田光的推薦下,太子丹找到了荊軻。

要離刺慶忌 和專諸一樣,要離也是春秋時期吳國人,而且都是受雇與吳王闔閭。要離的父親是一個職業刺客,不過他的職業卻是一個屠夫,雖然身材瘦小、容貌醜陋,但是卻有萬夫不當之勇,是當時的擊劍能手。

吳王闔閭派專諸殺了吳王僚繼位之後,吳王僚的兒子慶忌避難與衛國,並不斷擴大勢力,企圖攻打吳國,多取王位,吳王闔閭對此甚是不安,這時又是伍子胥向他推薦了另一名刺客要離。

為了完成使命,要離殺妻棄子,並自斷右臂,成功跑到衛國見到了慶忌,請求慶忌為他報殺妻斷臂之仇,取得了慶忌信任的要離成功刺殺了慶忌,完成使命的他也自刎身死。

五、豫讓

豫讓,春秋時期晉國人,是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晉國韓、趙、魏三氏族聯合攻打智氏,智伯瑤兵敗被殺。為了替主公報仇,豫讓更名改姓潛入把智伯頭顱做成漆器的趙襄子宅邸,伺機行刺,為了不被別人認出,他用漆塗身、吞炭使自己聲音變啞。後來豫讓行刺趙襄子不成,反被趙襄子所捕,臨死之前豫讓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斬其衣,以示為主報仇,之後伏劍自殺,並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典故。

⑥ 在歷史中,你最佩服哪個刺客,為什麼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中國職業刺客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常由於政治原因,負責對目標人物進行刺殺。刺客行刺目的往往以圖在短時間內,讓目標人物及其相關事物遭受致命打擊。

專諸,春秋時吳國棠邑人。吳國公子光想殺死吳王僚,自立成王。伍子胥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趁吳國內部空虛,便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魚腸劍),成功地刺殺吳王僚,但不幸的是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

⑦ 春秋戰國五大刺客,誰堪稱第一

專諸(前515年),春秋吳國人。

要離(前513年),春秋吳國人。

豫讓(前453年),春秋晉國人。

聶政(前397年),春秋韓國人。

荊軻(前227年),戰國衛國人。

第四名:聶政

僱主:韓大夫嚴仲子

刺殺對象:韓相俠累

個人簡介:年輕的俠客,為民除害後,與母親及姐姐隱居生活,屠夫。韓大夫嚴仲子聽聞聶政的名聲,花重金拍聶政母親的馬屁,與聶政成為好朋友,求聶政刺殺仇人韓相俠累。

刺殺過程:聶政等母親死後,又守孝三年,然後為報嚴仲子的知遇之恩,獨自一人提寶劍,硬闖俠累府邸,以白虹貫日之勢,殺俠累。

結局:寡不敵眾,必死無疑。死之前,怕連累姐姐,自毀容貌後剖腹自殺。

第五名:荊軻

僱主:燕太子丹

刺殺對象:秦王嬴政

個人簡介:愛好讀書擊劍,慷慨俠義,游歷各國。在燕國結識太子丹。秦國兵至燕國邊界,燕國上下恐懼秦的強大,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刺秦王。荊軻主動獻計太子丹,以秦叛將樊於期人頭及燕國督亢地圖進獻,方有機會刺殺秦王。

燕太子丹、高漸離等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

知識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出自荊軻當時所吟。

刺殺過程:在咸陽宮覲見秦王,獻燕國督亢地圖時,地圖的最後有一把匕首,荊軻拿匕首刺秦王未中。

知識點:“圖窮匕見”出自此處。

結局:,被秦王拔劍重傷,最終被秦侍衛當場斬殺。

最後溫習一遍《唐雎不辱使命》的著名語句: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⑧ 劍術水平很差勁的荊軻,憑什麼能進入五大刺客的行列呢

假如你熟讀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就會知道,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載的五大刺客,分別是豫讓,聶政,專諸,曹沫和荊軻。這五個人乃是戰國史上最富盛名的五大刺客。排名第一的就是豫讓,最後才是荊軻。



所以說,即使他技術差,也能進入五大刺客的行列。

⑨ 五大刺客分別指的是誰,他們的故事又是怎樣的

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

一、即興表演——刺客曹沫

司馬遷對刺客情有獨衷,在《史記》中專為列傳,開篇第一位即曹沫。魯國大將曹沫雖有「勇力」,卻三戰三敗,嚇得魯庄公趕緊向齊割地求和。然而,兩國會盟時,曹沫卻突然「執匕首劫齊恆公」,要他歸還土地,恆公只得答應,於是,「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在這里,曹沫算不上真正的刺客,最多隻能算半個刺客,他並不想把齊恆公殺死,只是想拿匕首嚇唬嚇唬人罷了,他的用意只在為自己消除國土淪喪之恥,說到底還是出於自私的個人目的。看他的理由:「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強者有強者的邏輯,弱者有弱者的邏輯。曹沫表面顯得勇猛,執行的卻是弱者邏輯。當游戲的雙方的實力過分懸殊時,弱者便會大義凜然地破壞游戲規則,他們自己會覺得順理成章,旁觀者也會覺得情有可原,這時弱者的邏輯實為無賴邏輯。至於強者,只能無條件地遵守被破壞的游戲規則,以示強者的尊嚴。大人不計小人怪,強者不跟弱者一般見識。所以,曹沫耍完無賴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齊恆公雖怒,為了不「失天下之援」,也只得裝孫子,「既已言」,就要言必行,行必果。

正是:無賴因無賴得天下,英雄因英雄失天下。其後劉邦與項羽即如是。

二、行貨的下場——刺客專諸

伍子胥勸吳王僚伐楚,吳公子光說他「欲自為報私仇也」,伍子胥則看出公子光「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所謂「內志」,就是殺吳王僚取而代之。伍以公掩私,光則以私掩私,二人的出發點都是自己。既各有所圖,就可達成「一致」,互為利用,伍子胥要利用吳國報家仇,公子光要利用伍子胥得到吳國,為了各自的目的,他們走到一起來了。

在他們兩人中間,專諸成了工具。伍子胥把專諸送給公子光,專諸替公子光了殺吳王僚。且聽專諸行刺前所作的一番利害分析:「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也就是說,他抓住了吳國處於內憂外困的「絕好時機」而大功告成,於是公子光成了吳王,伍子胥成了權臣,專諸成了烈士。私心的力量是強大的,為成一己之私,他們對國家興亡已全然不顧。私與私聯合成的「公」是可怕的,私與私媾和出的「同」是可怕的,他們對外稱公義,對內稱同志,繞來繞去還是繞不過一個「私」!

公子光對專諸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聽聽,說得多感人啊,說著「我就是你」,目的卻是讓人家去死。可專諸也不是傻瓜呀,他為什麼就聽從伍子胥的,聽公子光的,心甘情願去獻身呢?個中原因太史公也沒交代,但最後有一句「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莫非專諸拼了命就是為了給兒子換個官做?若為此,或還說得過去。如果僅為名,我只能當他是傻蛋:明擺著伍子胥公子光只是把他當成了「行貨」。這樣的刺客夠也可憐的。

三、行為藝術——刺客豫讓

豫讓是一個執著的刺客。最初豫讓追從范氏、中行氏,但「無所知名」,後來「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後來智伯被趙襄子等人誅殺,豫讓的復仇事業也便悄然開張。

「士為知己者死,女靈悅己者榮。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也。」從豫讓的話里可以看到,在未行動之前,他已判定自己「必為……而死」,這樣才可「報智伯」,至於「報仇讎」與否,反倒不怎麼重要,他需要的只是一死。

第一次行刺,豫讓看中了廁所,更名改姓為「刑人」,在那臭哄哄的地方等著趙襄子如廁,誰知趙襄子心眼太多,識破了他的企圖,這當口豫讓只有死的份了,然而趙襄子偏偏沒有成全這位刺客的美意,反而誇他為義人、賢人,「卒釋之去」——把他放了。不過,趙襄子的寬赦並未熄滅豫讓復仇/赴死的慾念。有人勸他佯裝歸服趙襄子,騙取信任後再「為所欲」。可是豫讓卻給自己劃了一道底線,他不願做一個「懷二心以事其君」的卑鄙小人,他要做個讓「天下後世」那些「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感到羞愧的正人君子。天下——空間、後世——時間,難得豫讓將復仇/死難之事思慮得如此闊大,再聯繫到他「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的舉動,直覺得豫讓是一位很有頭腦的行為藝術家,對他來說行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是他的自殘肉體,是他的拒絕和堅守。

很難想像豫讓扮作乞丐會有接近趙襄子的機會,當然也很難想像他埋伏在趙襄子「所當過之橋下」會有什麼奇跡,暴露是必然的,這次「行刺」的結果又是未曾出手便成囚。在趙襄子眼裡,豫讓的執迷不悟有些不可理喻了,所以他沒有再一次予以表揚,而是不無嘲諷地提了起陳年舊事:想當年范氏、中行氏可都是被智伯滅掉的,你非但沒為他們報讎反而「委質」於仇人智伯,現在為什麼單單非要為智伯報讎?假如這時豫讓不開口,他的表演可能會更有深度,誰知他偏偏說出了理由,這一說不要緊,使得這位行為藝術家大大跌份了:范氏、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說來說去,原來還是為了他自己,看來如果智伯沒有給他開小灶,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委質於趙襄子。他的做人原則何嘗不是「有奶便是娘」的實用主義?這也叫義?這也叫賢?說到底,不過私心而已。他的事非標准就是自己的榮辱得失,給他好處的就是好,對他好的就是好,不管那「好」有什麼背景和緣由。在這點上,一千多年後的武松正是以豫讓為榜樣的,那「施恩」略施恩惠,就把這位打虎英雄收伏了,就能竄掇著他去打人行凶。這也叫「義舉」?這種為一人計的報恩、報仇,豈不可悲、可怕?沒有白吃的午餐,所謂「施恩」,明擺著帶有目的性、功利性,一方面是「施」,一方面是「恩」,施恩者在給予之前就已預算好了回報,只是為了獲得加倍的償還。

在我看來,趙襄子對豫讓有過一次不殺之恩,並誇他為義人、賢人,也算得一位知己,他若殺了趙襄子,便是不義之人,若歸屬趙襄子,亦是不義之人,報恩與報仇擰在一起,可見,無論他怎麼做都有悖於「士」的標准,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繼續行刺?在趙襄子看來,豫讓有一次行刺的表現就足夠了,自己有了一次寬宏大量的表示也足夠了:「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赦子,亦已足矣」。所以當豫讓再次行刺時,趙襄子便有些不耐煩了,他當然不會想到豫讓也有他的苦衷,他不知道正是他的所謂寬赦,把豫讓推進了復仇的牛角尖,作為一名刺客,豫讓只能把行刺進行到底。

豫讓再次行刺的結果註定了要「失敗」,且看他臨終前的慷慨陳辭:「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顧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人是殺不了了,於是退而求其次,要殺人家的衣服,且是「拔劍三躍而擊之」,在這一刻,行為藝術家豫讓的行為藝術達到高潮,從形式上完成了他的「死士」之旅。即便這樣,趙襄子還「大義之」。他自殺了,趙國志士還「皆為涕泣」。由此可見,豫讓的行為藝術沒有確實達到了預期效果,要是拿到現在,他的這一表演肯定沒有市場,不光引人發笑,還會有人罵他傻B。

豫讓,可能是最早為行為藝術獻身的人,這位行為藝術的先驅,以他的死完成了對「義」的詮釋。

四、為殺而殺——刺客聶政

豫讓是「為知己者死」,聶政是「為知己者用」。豫讓視智伯為知己,是因為知伯給他「國士」的待遇,那麼聶政是因為什麼引嚴仲子為知己的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金錢,因為素不相識的嚴仲子不遠千里給他送來了「黃金百溢」。從這點看,這兩位同時代的刺客倒有共通之處。

我這樣說也許有點俗,也有點損,事實上人家聶政並沒有收下嚴仲子送來的錢,單從這一點看,他的風格要比我們當代的某些漫天要價的殺手高多了,人心不古由此可見一斑。既然聶政沒被收買,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走上替人行刺的不歸路呢?因為嚴仲子發掘並放大了他的人生價值。聶政本來就是一個在逃的殺人犯,一個「降志辱身」混跡於市井的屠夫,忽一日有人上門拜望/送禮,還誇他「義甚高」,怎麼不令他受寵若驚?雖然聶政當時並未慷慨應允,而是以老母需奉養為由,推說「政身未敢許人也」,但是內心深處已被嚴仲子征服。所以,當老母辭世後,聶政立刻找到嚴仲子門上,主動要求「為知己者用」。原來嚴仲子是從兩個方面打動了這位勇敢之士:一嚴仲子乃「諸侯卿相」,卻能禮賢下士,親自拜會一個小小的屠夫;二是因為聶政「未有大功可以稱者」,嚴仲子卻能親自送上黃金百溢,真乃「深知政也」。「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聶政從精神上得到了極大滿足,既然人家這樣看得起他,他還有什麼理由拒絕?「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你的仇人是誰?讓我去幹掉他!不問緣由,不問善惡,只問是誰,只管去殺,這就是知己之用!

就因為人家給他戴了個高帽子,屠者聶政就豁出了身家性命,甘願為之獻身,這樣的刺客與屠夫何異?人家明明就是沖著你是亡命之徒來找你的,人家明明就是來收買你的生命的,為什麼你還感激涕零,把那不懷好意的人視為知己,視為恩人?難道古代的殺手腦子里都缺水?難道真的像武俠小說寫的那樣,殺手們只是為殺人活著?

五、誰是英雄?——刺客荊軻

五刺客中,荊軻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雖然他失敗了,卻被看作失敗的英雄,榮耀身後兩千年。先前我只知道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知道他與秦王拚死逐斗時的激烈,而讀過《史記》,才知道了荊軻些許底細,才知道在未成英雄之前,荊軻不過是一個掛劍游盪的投機分子。在榆次,蓋聶一瞪眼就把他嚇跑了;在邯鄲,魯句踐一聲怒叱他就「嘿而逃去」;只是到了燕國,這位「逃跑大俠」才算找到了感覺,和殺狗的屠夫及樂手高漸離交上了朋友,成天和他們喝酒耍鬧。「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這就是荊卿,接著太史公話鋒一轉,又說他雖然愛喝酒,但為人「沈深好書」,在各諸侯國游歷時,結交的都是些「賢豪長者」,燕國處士田光先生也對荊卿另眼相看(「善待之」),認為他「非庸人也」。

做完以上鋪墊後,太史公又開始鋪陳荊軻這一人才浮出水面的過程。雖然荊軻非同一般,也只是「圈內」知名人士,如果不是燕太丹「求為報秦王者」(誰讓他「遇太子丹不善」呢),荊卿就不可能成為名載史籍的荊軻。太子丹求問太傅鞠武,鞠武向他引薦田光先生,田光先生又向他推薦荊軻——田光「自殺以激荊卿」——荊軻還未出場,已先擔上一條人命,他還有什麼理由退卻?可是當太子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後,荊軻卻說:「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話說得夠謙虛,也夠委婉,然而太子已看準了他,所以「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許什麼諾?當然是給他好處,把他尊為「上卿」,讓他住在「上舍」,「太子日照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為了讓荊軻死心塌地地為自己賣命,太子丹確是伺候得畢恭畢敬體貼入微。太史公把個「恣」字用得太毒,試想荊卿定然是風光透頂,得意得一塌糊塗,有些人一輩子想也不敢想的幸福生活,他就這樣輕易得到了,「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樣死而無撼了……誰知時間長了,荊軻竟一點也不自覺,「未有行意」,於是太子急了,便拐彎抹角地提醒荊軻:秦兵馬上就要渡過易水,就算我想繼續好好侍奉,恐怕也不可能了。荊軻當然會意,白吃人家的,白住人家的,。提出要借在燕國避難的秦將樊於期的人頭用用——樊於期也是剛烈之士,二話沒說就把自己的頭割了——荊軻還沒出發,便又背了一條人命。之後易水送別,其間又見細處:荊軻想等一個人同行,太子卻疑他反悔,便要先派副手秦舞陽先行,這下把荊軻氣壞了,你當我害怕了?這一去本來就凶多吉少,我只所以遲遲不走,是因為要等一個可以聯手的同人。既然太子這樣說,那咱們就訣別吧!

與他的刺客前輩們相比,荊軻稱得上一個理智冷靜的人,比起聶政來,他要現實得多,聶政拒收「百金」,直做殺手,荊軻則是來者不拒, 盡享人間歡樂,聶政是因精神上的滿足為知己而死,荊軻是因肉體上的滿足為主顧而死,這樣一比似乎顯得荊軻庸俗了,不過對於一個殺手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五大刺客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免稅店紅酒哪個好 瀏覽:847
伊朗人為什麼不是阿拉伯人種 瀏覽:683
英國對待紅種人是什麼態度 瀏覽:21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算大一統的王朝 瀏覽:431
中國平安退險去哪裡退 瀏覽:639
印度哪裡產車厘子 瀏覽:948
印尼死多少人 瀏覽:42
義大利語您住在哪裡怎麼說 瀏覽:693
伊朗冬令是什麼 瀏覽:154
我的世界中國版怎麼不能登錄 瀏覽:360
英國怎麼買雞爪 瀏覽:157
印尼鐵木多少錢1噸 瀏覽:536
帶孩子去越南玩什麼 瀏覽:221
伊朗關稅怎麼收 瀏覽:642
義大利面醬料怎麼保存 瀏覽:122
印度新聞肺炎一共有多少人 瀏覽:9
如何在英國注冊百度網盤 瀏覽:483
伊朗派了多少人參加東京奧運會 瀏覽:38
伊拉克為什麼幫助伊朗 瀏覽:415
印尼kak什麼意思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