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藝術的成就
1. 聞名中外的繪畫珍品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古代的大部分圖畫是畫在牆壁或屏風上。漢、唐時代,就曾經在宮殿上畫元勛像,以表彰他們開國奠基的汗馬功勛。這些宮殿畫今天早已無存了。但從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漢、唐等時代的墓室壁畫上,還可以看到那時的壁畫風格。它們多方面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但描繪了地主階級出行、宴會等享樂腐化的生活,也表現了勞動人民漁獵、制鹽、煉鐵、採桑等生產活動,還有頂竿、跳丸等各種精彩的雜技表演。
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也是古代畫家們喜愛表現的題材。晉代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他的不少作品是表現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的。例如《洛神賦圖》就是根據三國時代詩人曹植的《洛神賦》以豐富的藝術想像,描繪詩人與洛神在洛水相會的情景。他的畫,用筆如春蠶吐絲,初看似乎平易,仔細揣摩,處處符合繪畫的法則。他很重視對人物神情動態的刻畫,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洛神賦圖》 唐、宋是中國繪畫最興盛的時代。盛唐時期的吳道子,被後世尊為「畫聖」。他一生畫過三百多面壁畫和大量卷軸畫。他既善於畫人物,又擅長畫山水,筆勢飛動,他的畫風對後代影響很大。李公麟是宋代的多能的大畫家,最擅長白描人物畫,畫馬也很著名。他的作品有《免胄圖》、《五馬圖》、《臨韋偃收牧放圖》等。存世的人物畫中,最為輝煌的巨制,要算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首都汴梁(開封)的繁華景象,畫面中心是城外的虹橋,橋面上車水馬龍,磨肩擦轂;橋下,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下桅准備過橋,人們吆喝著,忙成一團。畫面還有各式各樣的商店、旅館、官衙,幾百個人物熙熙攘攘地忙碌著。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安排畫面結構的高度技巧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南宋愛國畫家李唐作的《伯夷叔齊採薇圖》,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
《清明上河圖》
魏晉以後山水畫興起,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了「金碧山水」,由於使用礦物的石青、石綠等顏料,並用泥金勾勒輪廓,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畫家王維倡導水墨山水,富於詩情畫意,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代兩宋,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山水畫家,有荊浩、關同、董源、巨然、范寬、郭熙等。北宋末年,18歲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創作了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這幅氣象萬千的巨作,以細密嚴謹的筆墨和瑰麗的色彩,無限深情地歌頌了當時正在遭受金奴隸主貴族鐵蹄蹂躪的祖國大好河山。南宋畫家馬遠、夏 圭等人的畫描繪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景色。元代以後,水墨寫意山水盛行,許多畫家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們強調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畫面上,熔詩詞、書法、繪畫為一爐。但到後來,一些人只知模仿前人,作品越來越脫離生活。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反對因襲,力主創作,為山水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另一個重要畫種,它以表達大自然中花卉鳥獸的活潑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花鳥畫家非常重視觀察生活,如宋代畫家易元吉,經常長時間地到深山密林中去,觀察鳥獸在大自然中的真實生態,所以他筆下的動物十分傳神。歷代畫家留下大量的花鳥畫作品,無論是細入毫發的工筆畫,還是潑墨淋漓的寫意畫,都生意盎然,而且能啟發人們對生活的聯想。例如齊白石老人畫的彈跳的蛙,浮游的魚蝦,以至各種昆蟲、鳥獸,那生動的神態,以及作者透過濃墨重彩傳達出來的奔放的熱情,不是都能激發起人們蓬勃向上,熱愛生活的感情么!2. 藝術奇花——中國書法我國的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書體上說,其趨勢是由繁入簡,而書法的藝術技巧卻變化多端,風格多樣。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創造,匯成了書法藝術的豐富寶藏和優異的傳統。從古以來的書體,大體分來,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這是刻在獸骨上的文字。結構、長短、大小略無一定,筆法有方有圓,有飛肥有瘦。行款疏疏落落。極為錯綜,而風格或雄偉或勁峭,精神爽朗,古趣橫生。從書法的源流上另成體系。
漢魏以後,中國的書法真正成為一門藝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經過多年苦學苦練,在文字形體、表現方法、用筆用墨方面,有許多創造,並且能夠把行筆落墨同書法家自己內在的情感相結合,使這一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蘭亭序》 晉代的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從七歲就學習書法,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有時在月下懸筆練字。經過多年勤學苦練,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書法艷若春雲,剛如曲鐵,外形的優美同內在的遒勁融合在一 起。著名的《蘭亭序》,即是他的墨跡。遺憾的是,原本久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都是摹本。《蘭亭序共計》324字,中間有20個之字,但這些「之」字,或從結構上變法,或從筆法上轉換,都不同樣。唐代書法家顏真清巧拙並用,古樸有力;柳公權清秀峻逸,疏朗明麗;其餘如歐陽詢、虞世南、 遂良等都世各創一體的書法大家。張旭、懷素的草書,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體勢連綿飛動,筆意奔放熱烈。其後,宋有蘇軾、黃庭堅、米市、蔡襄,大多擅行、草兩體,或溫淳婉媚,或豐腴跌宕,或俊邁剛勁,風格多樣,都有極高的造詣。元朝有趙孟 ,圓轉遒麗,人稱趙體。明朝有董其昌等。清至近代,卓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
㈡ 魏晉南北朝中國美術主要有哪些成就最好有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220年—589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大動亂的時期,戰爭連年不斷,政權更迭頻繁,從而造成了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變遷,玄學、佛學隨之大興。
在玄學、佛學的影響下,這一時期的繪畫,既繼承了前代的優秀傳統,又吸收了外來影響,題材廣及文學、宗教,技巧豐富多變,創造了「筆不周而意周」的新風格。
同時,第一批為後世崇奉的畫壇宗師,如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第一批有摹本流傳的巨跡,如《女史箴圖》、《洛神賦圖》、《職貢圖》;第一批有系統的畫論,如顧愷之《論畫》、謝赫《古畫品錄》、宗炳《畫山水序》、王微《敘畫》等,亦應運而生。中國繪畫從附屬經史而行的被動地位中初步掙脫出來,顯示了自己獨立的審美價值;畫家也不再躋身於工匠之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獨立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南謝赫提出的畫評「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三國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繪畫逐漸進入了高潮。
「佛面之祖」曹不興
三國時期,兵禍連結,殺伐無已,提倡和平行善的佛教乃迅速發展,一些西域(今中亞一帶)僧人將佛本生故事畫傳到內地。吳國畫家曹不興見後,摹寫不已。他心敏手靈,能將佛像頭、面、手、足、肩、背等人體比例,畫得與真人一樣。後來由熟生巧,自成一體,所繪人物,衣紋折皺緊貼身體,富有立體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稱,號「曹家樣」。
曹不興學會佛像畫後,或繪卷軸以供禮拜,或圖寺壁以助庄嚴,所作大佛像有的高達5丈,氣魄恢宏,庄嚴妙相,仰之彌高,令人肅然。他被譽為「佛畫之祖」,對佛教東漸起到一定的推動。
世傳曹不興繪有《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他的畫風為衛協所師承,再傳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不僅佛像畫綿延不絕,風行百代,而且人物畫也精益求精,蔚成大觀。
畫壇「痴人」顧愷之
曹不興的再傳弟子顧愷之(346年—407年),為東晉大畫家和文學家,他以「畫絕、才絕、痴絕」而馳名於世。顧愷之主張畫人物要有傳神之妙,而其關鍵在於阿睹(眼)中。因此他一反漢魏古拙之風,專重傳神,點睛最妙。年青時曾為建業(今江蘇南京)瓦棺寺作維摩詰像壁畫,當眾點睛,觀者如堵,施捨錢頃刻超過百萬,從此他的名聲遠揚四方。
顧愷之所作人物畫,善於用緊勁連綿、循環不斷的筆法,如風趨電疾,灑脫飄逸;並以人物面部的復雜表情,來隱現其內心的豐富情感;衣服線條流暢而飄舉,優美生動。他還善繪風景,所作樹木、山巒,布置有致;或水不容泛,人大於山,充滿藝術魅力。晚年筆法如春蠶吐絲,似拙勝巧,傅以濃色,微加點綴,不作暈飾,而神氣飄然,饒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南朝陸探微、唐代吳道子等皆臨摹過他的畫跡。
現今傳世的顧愷之作品摹本有歌頌曹植與甄氏愛情的《洛神賦圖》,和勸誡婦女德行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
南朝梁元帝與《職貢圖》
隨著繪畫的發展,除文人(如顧愷之)參與繪畫外,皇帝也加入了畫家的行列。若以傳世畫跡來看,南朝梁元帝蕭繹(約508年—554年)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帝畫家。
他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聰慧好學,自幼愛作書畫。當時南朝與各國友好相處,來朝貢的使臣不絕於途。蕭繹據其所見作《職貢圖》,描繪滑國、波斯、百濟等十二國使臣像,並撰文述各國風情,以記其事。原圖不存,現有宋人摹本藏於南京博物院。
這幅縱27.2厘米,橫200.7厘米的圖上,使臣著各式民族服裝,拱手而立。從他們僕僕風塵的臉上,流露出來到南朝朝貢時既嚴肅又欣喜的表情,同時也傳達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氣質;臉型膚色,各具特點。
此圖線條以高古游絲描為主,間以蘭葉描,簡練遒勁,並分層次加以暈染,形象准確生動,富有裝飾性。在南朝卷軸畫無一存留的今天,這幅宋摹本無疑是研究、了解當時各國歷史風俗與中外關系的寶貴資料。
名士風范與《竹林七賢》畫像磚
魏晉間以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為代表的風流名士,因不滿暴政,乃消遙山林,談玄醉酒,長歌當哭,不與統治者合作,世稱「竹林七賢」。後世畫家顧愷之、陸探微等仰慕他們曠達不羈的行徑,作有《竹林七賢圖》,可惜今已不存。所幸1961年在南京地區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圖中的榮啟期是春秋時代的名士,他與七賢有共同之處,故被畫在一起。全圖線條挺勁銳利,是仿顧、陸之作。
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室的畫像由200多塊墓磚組成,人物形象皆作線雕而凸現在畫面上。畫家捉刀如筆,准確生動,南壁為嵇、阮、山、王四人,北壁為向、劉、阮、榮四人,人物之間以銀杏、垂柳、松槐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以一種最能體現自己個性的姿態來表現,有的撫琴嘯歌,有的頷首傾聽,有的高談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寬衣博帶,孤傲高雅;崇尚老莊之情,追求個性之心,溢於畫面。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畫像磚上得到充分地表現。
北朝的繪畫殿堂——敦煌莫高窟
如果說南朝畫家以木結構的寺院為創作中心,那末北朝畫家則是以石窟佛寺為活動場所。因木質不如石質易於保存,故至今傳世的北朝繪畫遠遠多於南朝,集中在當時少數民族政權開鑿的甘肅、新疆等石窟中。其中甘肅敦煌莫高窟最引人矚目。經歷代開鑿,如今它有492個洞窟,4.5萬平方米的壁畫,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的北朝繪畫內容,主要是講述佛祖出世前經歷的佛本生故事,與佛出世成道後的說法場景。佛本生故事內容豐富,有鹿王本生、薩垂那本生、須達拿本生等故事,宣揚佛家忍讓、善良與因果報應思想,故事以連續的場面展開,從左右向中心發展,構思完整。畫面厚重樸拙,線條粗放,有大片顏色的平塗,可看出受到漢墓壁畫及印度阿旃陀壁畫的雙重影響。
說法圖以佛祖為中心,周圍聽眾雲集,人物造型受西域藝術影響,腹腰突出,上身略向後傾,肉身呈S型,富有動感,而技法上則為中原線條風格,流暢有力,畫風亦是中外兼具。
有的壁畫上還畫有伎樂飛天。畫師僅以幾條順風飛舞的綵帶,就將人物輕盈飄逸之姿酣暢地表現出來,給說法圖畫面增添了嫵媚活潑的氣氛。因此有人要將敦煌莫高窟喻為「飛天的故鄉」了。
西域美術奇葩克孜爾千佛洞壁畫
新疆是佛教東漸的「橋頭堡」,魏晉時期開鑿的克孜爾千佛洞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成就,氣勢雄偉森嚴,外來影響大,民族風味濃。它的壁畫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有菱格圖案。在每個菱格中畫著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供養故事和千佛故事,皆以單幅的形式表現一個完整的內容。這些菱格還含有佛教意義,蓮瓣表示蓮花,山為須彌山,樹為菩提樹,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徵。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的人物,用曲鐵盤絲描法與凹凸不平的染色法,線的韻律感強,人物臉呈橢圓形,勃子粗糙,胸體健壯,身體修長,手背圓肥,手心豐滿而富有彈性,帶有稚拙純朴的美感,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審美觀相吻合。
由於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富有裝飾性,色彩絢麗,將有限的穹頂與窟壁開拓成一個大千世界,擴大了繪畫藝術表現空間的層次和深度,而被後人譽為西域美術的奇葩。
邊關歲月——嘉峪關墓室壁畫
除石窟壁畫外,北方的墓室壁畫也很發達,如河南鄧縣南齊墓門彩畫磚、河北的東魏茹茹鄰和公主墓壁畫、山西太原的北齊婁睿墓壁畫等,而以嘉峪關魏晉間墓室壁畫最為豐富。6座墓共存壁畫600餘幅。內容包括農桑、畜牧、井飲、狩獵、林園、屯墾、營壘、皰廚、宴飲、奏樂、博奕等,從多方面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社會生活。
壁畫是以每磚各成單位的小幅構圖,與漢畫分層排列的布局法有所不同。畫工以大寫意手法,概括地刻劃形象,粗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幅活潑感人的畫面。線描均以中鋒勾勒,多用富於彈性的圓弧線,靈動瀟灑,簡練奔放,卻不失外形的准確。色調熱烈明快,單純和諧,人們日常生活中瞬息的細節,被畫工傳神的手筆捕捉於畫面上,主題樸素,洋溢著生活情感。這些壁畫說明河西地區的傳統壁畫藝術,在北朝佛教壁畫興盛之前,就有了成熟的面貌。
澄懷觀道」與山水畫因緣
魏晉時期,一些士大夫不滿時政,避隱山林,尤其晉室南渡後,江南秀美的山水激發人們對自然美鑒賞力的提高,於是披奇攬勝成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畫家也開始模山范水,戴逵、顧愷之等均作過山水畫。但山水畫真正脫離人物背景而獨立成科,則從南朝劉宋時期始,宗炳(375年—433年)就是當時的專業山水畫家。
他一生隱居不仕,酷愛自然,游蹤遍及江南湘鄂名山大川。晚年將生平所見名勝繪於壁上,作為「臥遊」,彷彿置身大自然中,怡然自得。
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畫山水以「澄懷觀道」、「暢神怡身」為宗旨,即通過對天地自然的描繪和欣賞,來領悟老莊超脫無爭之道,抒發精神追求,怡娛身心。這樣也將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道家「游心物外」思想合而為一。他的看法奠定了日後山水畫向「虛」、「靜」、「無爭」、「游目騁懷」的方向發展。
㈢ 隋唐兩宋時期的中國美術主要成就
隋唐繪畫
中國隋唐時代的繪畫藝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高峰之一。
概況 隋唐兩代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大唐帝國的前期階段,版圖廣闊,國力雄厚,經濟繁榮,為文化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唐王朝採取種種措施,加強了各民族團結,並與中亞、印度以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地區國家有著密切聯系,廣泛而深入地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使文化藝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豐富多採的繪畫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出現的。
隋代國祚僅38年,但繪畫成就顯著。由於國家統一,南北地區的名家巨匠如楊子華、展子虔、董伯仁、鄭法士、孫尚子、閻毗等人,雲集京洛,得以相互借鑒和交流。隋代統治者復興佛教,使北周滅法中遭受打擊的佛教又得以抬頭和傳播。隋文帝下詔修建寺院,宗教美術又重新活躍,並有大規模創作活動,長安、洛陽、江都等地寺廟都有名家手筆。敦煌莫高窟現有隋窟70餘座,題材和風格都在進行新的探索。自南北朝興起的描繪貴族人物肖像和生活風俗的繪畫也有較大發展,以描寫山川風景為主的山水畫則開始脫離稚拙而逐漸進入成熟階段。隋代統治者對古書畫的收藏也比較重視,隋滅陳時即將其宮廷收藏盡數收納,隋煬帝時又於洛陽觀文殿後建妙楷台、寶跡台,分別收藏法書名畫。隋代繪畫的發展為唐代繪畫藝術高度繁榮奠定了基礎。
隋 展子虔 游春圖卷(局部)
人物畫 人物畫在隋唐仍佔主要地位。魏晉興起的佛教畫至隋唐達到極盛,它既繼承漢魏傳統,又融合西域等外來繪畫成就,藝術上發展得更為成熟。隋文帝造大雲寺七寶塔,楊契丹與鄭法士、田僧亮同畫壁畫,楊契丹還在寶剎寺畫佛涅□變、維摩等,其他如董伯仁曾畫彌勒變壁畫、展子虔在洛陽龍興寺畫八國王分舍利壁畫,皆稱妙跡。可見隋代佛教畫的內容已出現大幅經變畫,並更多地表現現實人物及宮廷建築等形象。唐代道釋畫興盛,重要人物畫家皆擅宗教壁畫。閻立本、吳道子等都受張僧繇影響而各有創造。特別是吳道子一生在京洛畫寺觀壁畫300餘堵,變相人物,千變萬態,奇蹤異狀,無有同者;他在技巧上也有重要創造,中年以後善用遒勁奔放、變化豐富的蒓菜條線描表現高低深斜卷折飄帶之勢,並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取得天衣飛揚、滿壁風動和自然高出縑素的效果,世稱為吳裝,突破了魏晉初唐的縝麗風格而開辟一代畫風,他在宗教中所創的風格樣式被稱為吳家樣。韓□在長安寶應寺畫釋梵天女,酷似貴族魏元忠家歌伎的形象,「菩薩如宮娃」顯示了宗教藝術進一步世俗化的傾向。中唐周□除善畫仕女外,宗教畫中也有突出創造,他善畫天王和菩薩,尤其是將觀音描繪在水月清幽的環境中,創造了「水月觀音」這一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宗教畫新樣式,一直為後代沿襲,周□的宗教畫風格被稱為周家樣。唐代寺廟或為禮拜場所和娛樂場所,吳道子畫佛像常有眾人聚觀,周□畫章敬寺時密聽眾議而虛心改動,這些記載都說明了宗教畫家與群眾的聯系。中唐以後,四川地區的宗教壁畫頗為發達,成都著名的大聖慈寺、聖壽寺、凈眾寺、應天寺等有盧□伽、趙公□、趙溫奇、范瓊、左全、張南本、孫位等名家所畫壁畫,其題材除流行的佛經變外,還出現了描繪貴族及高僧肖像的真堂,山水樹石花卉也作為裝飾更多地出現在寺廟壁畫之中。
備騎出行圖 隋代 縱90厘米 橫60厘米 壁畫
描繪田家風俗的繪畫也開始出現,隋代田僧亮以畫田家著名,閻立本曾畫田舍屏風十二扇,韓□畫《田家風俗》、《村社》、《豐稔》等,但此類作品皆未見流傳,僅在敦煌莫高窟大型經變畫中尚可見有不少描繪農業耕作等的畫面。
山水畫 表現自然山川大地之美的山水畫在隋唐時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的稚拙狀態而趨向成熟。隋及唐代前期的山水畫中常穿插神仙內容及貴族游樂,多以青綠賦色,纖麗而富有裝飾性。隋代展子虔擅長「台閣、人馬、山川,咫尺千里」,傳為他所畫的《游春圖》以纖美的筆致和青綠設色,成功地畫出了春山春水的深遠廣闊和貴族士人騎馬泛舟游樂的場景,予唐代山水畫以深遠影響。游春圖卷(附局部) 展子虔 隋代 絹本設色
花鳥畫 花鳥畫在隋唐時代也已成為獨立畫種並有了明顯的進步。中國描繪動植物形象的圖像早期多見於工藝品裝飾,漢代常表現祥瑞圖像,魏晉以後,已有人畫蟬雀等禽鳥蟲獸。隋唐時代由於貴族美術的發展,花鳥題材多流行於宮廷及上流社會,用以裝飾環境及滿足精神欣賞需要,正是唐代花鳥畫技巧上的不斷探索和提高,才為五代兩宋花鳥畫的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
壁畫 壁畫藝術在隋唐時達到極盛。當時宮殿、衙署、廳堂、寺觀、石窟、墓室都有壁畫裝飾。唐代壁畫繼承漢魏的傳統又有巨大發展,壁畫題材由圖繪人物及佛道故事擴大到表現山水、花竹、禽獸等方面,內容及技巧上均大大超過前代。
隋唐在長安、洛陽營造的宮廷殿閣,極為壯麗,為適應政治需要及美化環境的要求,其中大都有壁畫裝飾。
隋唐時期宗教壁畫創作出現高潮,遍布各地的大量寺觀中皆有壁畫,長安、洛陽兩地寺觀壁畫大都是名畫家的手筆,畫跡早已不存.
隋唐寺廟壁畫早已頹廢不存,但石窟壁畫卻有很大部分遺存下來,其數量和藝術水平都大大超過往代。由於國力強盛,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新疆地區克孜爾石窟、庫木吐□石窟及森木塞姆石窟的壁畫更加精美,並有著鮮明的地區特色。敦煌莫高窟壁畫至唐代達到繁盛的頂點,現存唐窟200多個,幾乎占現存全部石窟的半數,其中大型洞窟,如初唐220窟、217窟,盛唐103窟、130窟等,以其壁畫規模之宏偉,內容之豐富,造型之准確,色彩之燦爛,非其他時代所能比擬。大幅的經變畫,特別是大量的西方凈土變相,以巨大的場景畫出樓台殿閣、七寶蓮池、歌舞伎樂的一切美好的景物,是唐代繁榮富庶的社會經濟的曲折反映。彌勒經變、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等壁畫中畫出了行旅、嫁娶、農耕、收獲等大量生活場景,壁畫中創造了佛、菩薩、弟子、天王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飛天凌空飛舞,尤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供養人中的豪門權貴的形象也占據重要壁面,盛裝艷服,攜帶親屬奴婢,如130窟樂庭□及王氏夫人供養像, 156窟《張議潮出行圖》等都以巨幅畫顯示其權勢地位的顯赫。大量畫跡的保留為研究唐代繪畫及社會歷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
與各國的繪畫交流 隋唐對邊疆及域外之間文化交流頻繁而活躍,長安等地即有邊疆民族及國外的畫師從事藝術活動。豐富的中國繪畫吸引著周圍各國,不少外國使臣、商人、學者、僧侶搜求中國繪畫作品攜帶回國。隋唐時日本屢次派遣使團,隨行人員中即包括有畫師。天寶(742~756)年間,鑒真和尚及其隨行弟子東渡日本,在弘揚佛教的同時,對日本宗教雕塑和繪畫也作出一定貢獻。唐代高宗時日本旅華僧人空海回國帶回名畫家李真《真言五祖像》,日本正倉院至今有唐代繪畫及書法作品,欽慕唐文化的日本,其繪畫也明顯地受到唐代繪畫影響。朝鮮對唐代繪畫也很感興趣,德宗貞元[785~805]末年新羅商人在江淮一帶以高價購求周□的繪畫作品數十卷攜帶回國。唐代與中亞文化聯系密切,杜環《經行記》中曾記載他流落中亞,在大食王國見到漢人畫匠樊淑、劉□等人。天竺(印度)、獅子國(斯里蘭卡)等與唐代文化交流尤為頻繁,對唐代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太宗時王玄策出使天竺,即有畫工塑匠法智等隨行,獅子國來唐僧人金剛三藏善畫西域佛像,曾在洛陽廣福寺木塔下素像起樣,風格獨特。唐代繪畫在傳統基礎上大膽吸收西域畫風。於闐畫家尉遲乙僧長期居留長安,他善畫外國人物及佛像,「用色沉著,堆起絹素」,勾線「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而有氣概」。他在長安光宅寺普賢堂畫的《降魔變》,被認為「頗有奇處,身若出壁」。康國人康薩陀在唐為振威校尉,畫異獸奇禽,初花晚葉,生動而富有變化。他們的藝術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
㈣ 除了《清明上河圖》,中國還有哪些知名的畫作
《清明上河圖》可以稱得上是國寶級的文物,不論是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還是文化價值,都超過了字畫本身。而在我國也有許多,對於我國的文化石和藝術史都意義重大的字畫,他們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古人智慧與藝術的結晶。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作品,非常著名,像如今在故宮博物館當中。畫中所表現的是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情景,這幅畫對於當時的歷史而言也有著重大的意義,它表現了漢族與藏族深刻的友誼。
㈤ 中國早期美術有哪些主要成就,有哪些見解
戰國、秦漢,以秦始皇陵兵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為代表,雕塑藝術成就卓著。繪畫品類繁多,帛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異彩紛呈。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
南謝赫提出的畫評「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㈥ 古代十大名畫
1、《洛神賦圖》,由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所作,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但是原卷現在已經遺失。《洛神賦圖》開創了中國傳統繪畫長卷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繪畫始祖」。其傳世作品主要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前段時間《國家寶藏》節目中便有一期介紹了遼寧博物館的《洛神賦圖》,故事情節真摯動人。
2、《步輦圖》是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內容反映的是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百駿圖》
10、《百駿圖》是義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作品,也是中國傳世名畫中僅有的外國作家。該畫縱102厘米、橫813厘米,其圖共繪有100匹駿馬,姿勢各異,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謂曲盡駿馬之態。現該畫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㈦ 中國各個時期的文學、繪畫和書法取得了那些成就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幾千年的文化,祖先們還沒有文字就先會畫畫。
早在六七千年前,遠古的先人們在陶器上以黑、白等顏色,畫出了魚紋、花瓣紋、旋渦紋等美麗而又抽象的圖案……比如這種
中間那個女子飄起來的頭巾,旁邊人物的衣袂飛揚,就像風吹麥浪。所謂「吳帶當風」就是這個意思了。雖然是出身廟宇壁畫的「野路子」,但是絲毫不遜色於當時的宮廷畫師。
如果想了解更多國畫作品後面的故事,感受它的藝術價值,可以先從閱讀書籍開始,加上參觀展覽,如果有遇到講解,那就更完美了。
㈧ 列舉秦漢到民國時期的繪畫成就答案
國畫,也叫中國畫,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悠久的歷史,在世界美術界自成一家,特色鮮明,是中華民族的傳世之寶。早在周代,我國就有了人物畫像,春秋時期出現了大型壁畫。秦漢時期的繪畫作品題材多樣,種類不一,造型生動,筆法簡括,善於以動態傳情。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繼往開來的變革時代。佛教藝術的傳入,從內容到形式給我國繪畫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壁畫空前興盛,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數量最多,也最精彩。專業畫家在這時登上歷史舞台,他們帶來了新的繪畫藝術,這標志著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隋唐畫壇更是名家輩出,人物、山水、花鳥畫都趨於成熟,為後世所仰慕。閻立本是當時畫界的領軍人物,他的《步輦圖》等作品一直為後人所推崇。中唐是中國繪畫史上空前繁榮的時期,人物畫達到了一個新高潮,注重心理刻畫與細節描寫,代表人物有吳道子、張萱等。牛馬題材開始盛行,以韓滉的《五牛圖》為代表,給繪畫注入了清新的田園氣息。晚唐的繪畫又有了新的發展,以周昉為代表的人物畫達到完美的境界,疏淡簡潔的花鳥畫也開始形成。中國畫在唐代呈現出五彩紛呈、絢麗多姿的局面。
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達到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頂峰。文人畫家的大量出現,使繪畫從詩歌中汲取營養,以詩入畫的風氣更加明顯,同時注意寫生和技法的探索。文人畫在這時大量涌現,主要有蘇軾、黃庭堅、米芾等。
到了元代,崇尚以書入畫,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現了趙孟頫、黃公望這樣的一代宗師。明清兩代山水花鳥畫成為大宗,宗教、人物畫衰落。明代出現了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派,以董其昌、趙左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對近現代的花鳥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元代,崇尚以書入畫,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現了趙孟頫、黃公望這樣的一代宗師。明清兩代山水花鳥畫成為大宗,宗教、人物畫衰落。明代出現了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派,以董其昌、趙左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對近現代的花鳥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畫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心觀景。畫家以「見心之所見」來觀察事物,有意識地進行藝術上的追求和取捨,經過主觀的概括、分析、提煉形成意象,然後加工成藝術形象,即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以心觀景,以心思物。所以中國畫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形似,而是「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韻味。「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這兩三枝就足以表現出萬千春色。「遺貌取神」是中國畫的傳統,見飛檐一角如聞寺廟清鍾,看孤帆一片便覺世路遙迢。
以心觀景,使畫家獲得了無限的自由,所以中國畫的意境也寄寓深遠。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就是指此而言。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在欣賞國畫時,就能捕捉到更多的「亮點」。
㈨ 古代中國在文學,繪畫及書法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文學:史學(司馬遷的史記以及二十四史)、楚辭(屈原的離騷)、公安派(曹操父子)、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維王昌齡)、宋詞(晏殊范仲淹辛棄疾)、元曲(關漢卿王實甫)、明清小說(四大名著)。
繪畫:吳道子(吳帶當風)、清明上河圖。
書法: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