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前是怎麼上課的

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前是怎麼上課的

發布時間:2022-05-15 05:49:12

❶ 新中國成立前的背景

政治比的是誰更擅長欺騙,誰更狠毒!
農民以血淚代價參與合夥搶劫後,所獲得的土地等不動產十年後又被強制「合作化」收回了!民國政府還未來得及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到台灣後才實行。
對知識界先用m主來忽悠,一旦政權穩固後,再來個三反五反、反右,秋後算帳。真正能看穿其本質的也就胡適、梅貽琦、錢穆(歷史學家)等真正的大家。
國際上,得到了蘇聯實質上的強有力支援
與表面上相反,東北阻止政府接收,大量日軍裝備物資給zg,協助在渾春、大連(當時蘇聯佔領)建立兵工廠,用軍艦保護從大連轉向北朝鮮再到山東的軍火運輸線。有軍事常識的人們就知道:武器裝備可以繳獲,彈葯就無法靠繳獲了,不然抗日、抗美援朝怎麼不能靠繳獲呢?當然,蘇聯的支援不是無條件的,代價就是蒙古。http://..com/question/77185580.html
大興軍工: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戰力猛增的秘訣
發信人: blueseasea (不厄菩提), 信區: history
標 題: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戰力猛增的背後
發信站: 兩全其美網 (Sat Mar 17 11:43:57 2007), 本站(lqqm.net)

談到解放戰爭,通常的說法是:解放軍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美式飛機大炮武裝的國民黨軍隊。然而經歷過戰爭歲月的人都知道,「小米加步槍」只是解放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一個比喻。真正打起仗來,戰略戰術固然重要,武器更是不容忽視的條件。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贏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並解放全中國,與在東北解放區建立的相當規模的軍事工業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

1從72天打下臨汾到3天攻克濟南

1948年3月,徐向前指揮華北兵團攻打臨汾,國民黨軍依託城牆固守。解放軍沒有重炮,只好採用挖地道炸城牆的方法,整整費時72天,才把臨汾拿下。但是到了年底,形勢巨變。9月的濟南戰役,解放軍重炮齊發,國民黨將領王耀武被打得失魂落魄,從地道中逃跑。堅固的濟南城僅僅三天就被攻克。10月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集中五百多門重炮猛轟國民黨軍事重鎮錦州,守軍司令范漢傑東躲西藏。這次城市攻堅戰僅用了30個小時。

解放軍的大炮是從哪裡來的?國民黨人一口咬定,解放軍的重武器都是蘇軍從東北撤退時暗中送給共軍的。當年的一位接收大員在回憶錄中寫道:「東北的日、偽軍幾乎全部被俘,俄軍所獲武器無數。當時據莫斯科稱:共計步槍80萬支、輕機槍2萬支、重機槍5000支,各種不同型包括迫擊炮5000門、戰車1500輛、坦克車600輛、飛機800架,以及松花江中艦艇等。從東北逃出的難胞所見:如許戰車武器,俄軍除已隨時補給共軍外,絡繹不絕地已運向佳木斯途中,那裡是集中之所。」

這位接收大員的說法無疑是為國民黨軍隊的失敗尋找借口。當年任四野參謀長的劉亞樓上將在1962年12月13日的一次講話中澄清過這個問題。他說:「一般人總認為蘇軍留給了四野不少武器,這是誤解。這個戰史(指編寫中的四野戰史)既然是存檔用的,可以把這個問題寫清楚。當時不僅不給我們武器,還吃掉了我們不少部隊。也可以寫一下當時斯大林為了照顧與國民黨的關系。還有個重要問題:當時我們曾向中央建議,以中央的名義向蘇軍要些武器。毛主席當即電示:中國革命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義向他們要東西。這個電報,我親自看過,要查一下。後來以四野的名義,用糧食和他們換了一些武器。」

那麼,解放軍是怎樣從「小米加步槍」轉變為擁有強大炮兵、具備大規模野戰和攻堅能力的呢?除了戰場上繳獲國民黨軍的武器外,主要是靠創辦自己的軍事工業完成了這個重要轉變。說到軍工,很多人都看過吳運鐸在建國初寫的《把一切獻給黨》。在這本小書里,真實記錄了新四軍在抗戰期間是怎樣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的軍工廠的。山東根據地的牙山有八路軍最大的軍工廠,約百餘間房,月生產手榴彈8000個,當時可算不小的產量了。

解放戰爭初期,軍工事業比抗戰時大有發展。邯鄲、臨沂、煙台、德州等一批城市的解放,解放軍通過沒收敵偽工廠,建起一批軍工廠,能生產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華東軍區在魯南和膠東的軍工廠每月能生產子彈16萬發,迫擊炮、山炮彈13000發、無煙火葯3000斤。這個規模比以前是很大的進步,但還不夠華東野戰軍打一次中等規模戰役用的。因為沒有重炮,解放軍進攻時主要依靠戰士突擊到前沿,用炸葯包摧毀國民黨軍的堡壘和工事。這樣的戰斗傷亡大、進展慢,而且彈葯質量不過關。1948年5月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打濰縣的時候,用自造的迫擊炮攻城。炮彈出膛後,尾翼在飛行中脫落,剩下光禿禿的彈體失去平衡,半截就掉到地上。這樣的質量怎能保證戰斗的勝利呢?

2毛澤東指示東北大規模建立軍工

毛澤東把眼光放到了東北。那裡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毛澤東1947年7月10日在給各解放區的《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後計劃》指示中,特別指示林彪、羅榮桓:「東北軍事工業應全力接濟關內,目前開始的一年內,你們必須用大力建立大規模軍事工業。」四個月內他三次電示東北局,全力加強軍事工業建設。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1945年年底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東北後,原來打算通過蘇軍的幫助獲得日軍的武器裝備。但蘇軍借口與國民黨政府有協定,東北要移交給國民黨政府,對八路軍的行動加以限制。蘇軍把東北主要的工廠設備、繳獲的武器和大量財物,通通當作「戰利品」運回蘇聯。我軍的願望基本落空。10萬大軍在東北,沒槍、沒錢、沒冬衣、沒有根據地,處境相當艱難。

當時各部隊自己想辦法,收集蘇軍遺留和沒來得及拉走的物資。東北各中小城市和農村,到處可見日軍遺棄的武器和軍用物資。負責籌建炮兵學校的朱瑞果斷地決定:分散炮校幹部,搜集物資。炮校上至校長,下至伙夫、馬夫,通通派出去,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山溝、荒野,只要有炮就去。沒聽說有炮的地方也要去看看能否找到意外收獲。

有一次接到老鄉報告:日本人撤退時,曾將幾門大炮推到鏡泊湖裡。朱瑞得知後,親自率領一個連趕到湖邊搜尋。大家用鎬刨開冰層,發現了炮身。朱瑞高興地喊叫:「快去找繩子,把它拽上來!」大家拉緊繩索,喊著號子,齊心合力拉上三門大炮。

在這一帶還找到了日軍的秘密倉庫,一下就找到了15萬發炮彈。到1947年2月,朱瑞領導炮校共收集大小火炮700多門。其中加農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約300門、高射炮(包括高射機關炮、飛機用機關炮)137門。另外還有坦克及牽引車65輛。這些火炮經過修理之後,成為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的基礎。

自行搜集的武器彈葯,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前兩年作戰的主要來源。

3斯大林援助了東野一部分武器

1947年夏季攻勢後,隨著解放軍日益壯大,戰役規模越來越大,僅靠搜集的彈葯是不夠用了。當年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國民黨軍隊在陳明仁指揮下頑強抵抗。解放軍集中了7個主力師,上百門火炮,攻了半個月沒拿下來。後來林彪才知道,炮兵只有8000發炮彈,火力沒有佔到優勢。為此,6月25日,林彪以個人名義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強調指出:「目前缺的唯一條件就是武器,尤其是彈葯(特別是炮彈)的不足。為此,我請求你給我們以武器彈葯的幫助,將紅軍繳獲的現存在遠東的日本武器彈葯交給我們,並希望還能將德國的武器彈葯盡量撥給我們。」

不久,斯大林指示蘇軍從繳獲的日軍武器中撥了一部分給解放軍。何長工回憶:1947年10月,他剛當上軍工部長,李富春交給他一個重要任務,當時中蘇邊境的滿洲里存放著一大批武器,是蘇軍繳獲日本關東軍的,准備運回蘇聯去煉鋼。這批武器對蘇聯來說是廢鐵,卻是解放軍極其需要的。何長工去與他談判,開始談不通。他工以硬對硬,說:「關東軍這批武器是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你為什麼不給我們?你們不能拉走。我們用廢鋼鐵對換,一噸換一噸。」卡瓦洛夫還是不答應。何長工急了,對他吼道:「你是個保守分子,沒有一點國際主義。你如果不答應,我只好來搶,我推著你走在前面,看守武器的蘇軍開槍,先打死你。你硬要拉走,我就跟你拚命,我給斯大林打電話,告你的狀,告你沒有國際主義。」卡瓦洛夫看這個中國人不好欺負,態度軟下來,終於同意移交這批武器。

這批武器的數量,據林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中說:「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當時為了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東野組建了30萬人的二線兵團。林彪向斯大林請求更多的武器支援,「設法給我們解決20萬支步槍、15000挺輕機槍、7000挺重機槍、700門團營迫擊炮、1000門連迫擊炮、100門高射炮、200門山野炮以及較多數量的彈葯和20個師用的通訊器材(主要是無線電和電話)。這批武器望從英勇的紅軍所繳獲的日本武器中撥出,如日本武器所存無多,則望從德國戰利品中撥出。」

但是,斯大林沒有答復。一次次的教訓表明,蘇聯的援助是靠不住的。要取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東北局決定大力加強軍工生產體系的建設。李富春說:「過去靠日本留下的炮彈打,現在須要自己來造了。」

4白手起家,全力創建自己的軍工企業

1945年年底進軍東北時,中共中央從延安和各解放區抽調了一批軍工幹部到東北去開展工作。他們在沈陽、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機器設備,打算在通化建立軍工基地。1946年夏季,國民黨軍大舉進攻南滿,佔領了通化和丹東。時任東北軍工部長的韓振紀帶領大家將機器和物資運到朝鮮境內,還帶著一批沿途招收的工人和技術人員。7月底他們到了中朝蘇三國交界的小城琿春。琿春是個山間盆地,圖們江和琿春河在此匯合,與朝鮮僅一江之隔,交通便利。這里到蘇聯邊境僅30里,到朝鮮僅10里,有公路和鐵路通行。大家認為這里隱蔽的條件好,資源、動力和交通情況也都不錯,決定在這里建立東北的軍工基地。

根據現有條件,韓振紀決定把重點放在生產部隊急需的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上。槍炮生產的技術太復雜,不是短時期能辦到的。他們在琿春先建起了機器廠、子彈廠、手榴彈廠、煉鐵廠、裝葯廠和木材廠,這6個廠是東北解放區最早的軍工基礎。

子彈廠是在日本人遺留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的,在延吉郊外。原來有300多部機器、日產量40萬發。抗戰結束後,這個廠遭到毀壞,機器被人偷盜,所剩無幾。韓振紀組織把這個廠剩下的東西搬到琿春,共有子彈機14部、半成品彈頭300萬粒、空彈殼2000萬發,還有二十多個日本技術工人。經過一個月緊張的裝機與試生產,到9月初生產出第一批子彈。頭一個月統計下來,共生產三種型號的子彈近13萬發。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幹部和設備、原料的問題解決後,最重要的就是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問題。琿春基地的工人和技術員來自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國,出現了許多復雜的政治和政策性問題,軍工幹部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付出的精力,甚至比生產本身還多。機器廠建成後,需要七八百名技術工人。但是當時只有240名工人,真正懂技術的就更少了。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領導上都給予重用,讓他們擔任各級生產部門的負責人。這些技術工人有的是從鞍山、本溪、通化帶來的,有的是在當地招收的。子彈廠的股長於震密是招聘來的技工,享受薪金待遇。他看到共產黨的幹部都是供給制,還處處干在前面,受了感動,主動要求取消薪水,與幹部們一樣吃供給制,當股長後工作一直很出色。

軍工廠由於缺乏中高級技術人員,所以只能從留用的日本人中挑選。在琿春的軍工廠里,日本人擔任的都是關鍵性的技術工作。如手榴彈廠有六十多名日本人,幾乎都在重要技術崗位上。製造科科長是個小資本家,原來在日本開工廠。美軍炸毀了他的工廠,才到中國來謀生,對手榴彈製造技術是內行。手榴彈裝配的主要工序拉火精葯股,股長也是個日本老頭,思想很頑固,但工作很認真,對拉火技術很有研究。精葯組的裝配工人也全部是日本人。

這些日本人由於生活困難,情緒低落,經常在一起醞釀回國,消極怠工。1947年8月,東北遣返日本僑民回國,日本人得到消息,就秘密開會,在廠房裡寫標語:「我們回國,你們回家!」由於語言不通,道理講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幹部們軟硬兼施,不聽勸就下命令,在車間里建立嚴格的統計,每天產量高的就表揚,產量低或質量差的就批評。在大會上嚴厲指責壞人的活動,不許法西斯的思想抬頭。日本人服從意識較強,也就不鬧事了。

5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威

1946年是在艱苦奮斗中度過的,到了1947年,東北的軍工生產已初具規模,部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彈葯補充。韓振紀領導的琿春基地是北滿地區規模最大的,在其他地方也陸續建起了若干軍工廠。羅榮桓政委親自抓軍工生產工作。1947年8月,東北局任命黃克誠為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總管後勤的供應、軍工和軍需工作。1947年9月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東北軍工會議,會上任命何長工為軍工部長,伍修權為政委。韓振紀、王逢源為副部長。東北軍工生產告別了分散和小規模經營狀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

1947年的生產情況:每月生產5萬顆手榴彈,迫擊炮彈全年完成10萬發。利用舊子彈殼復裝子彈,完成500萬發。生產擲彈筒彈10萬發,打下了煉鋼和化學廠明年生產的基礎。

為了完成1948年軍工生產任務,東北局從財政上撥款180萬東北幣,摺合糧食9萬噸。再抽調一批幹部加強軍工部門。這次重要的軍工會議,將東北的軍工生產統一組織起來,形成了有領導、有計劃的聯合生產部門。在有軍工廠的地方設立辦事處,直屬軍工部領導。當時在琿春、興山、雞西、東安、齊齊哈爾、牡丹江、吉林、哈爾濱和大連設了9個辦事處。

東北軍工生產了充足的彈葯,為東北野戰軍進行大規模戰役提供了物質保證。所以東北最先進行戰略決戰,殲滅國民黨重兵集團,解放東北全境。但是北滿生產的彈葯由於路途遙遠,還不能滿足關內解放軍的作戰需求。中央軍委作出了在大連建設軍工生產基地的決策。

北滿和大連軍工體系的建立,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解放軍的火炮有了充足的彈葯,改變了長期以來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在1948年年底的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揮了巨大威力。遼沈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又接管了沈陽的幾個大兵工廠和彈葯倉庫,獲得大批軍火,生產能力大為增強。隨著東北的解放和鐵路線的貫通,滿載物資和彈葯的火車晝夜不停地運往關內,支援中原地區和渡江作戰。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將黃維兵團包圍。黃維憑借眾多的美式火炮,收縮成一個圈圈,用密集火力讓解放軍無法接近。他自稱是個啃不動的「硬核桃」。華東野戰軍調集了重炮猛轟,終於敲碎了這個「硬核桃」。粟裕大將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❷ 從新中國成立前到成立後的生活,教育有什麼變化

解放前素質教育;然後應試教育 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課程改革。 二、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推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

❸ 新中國成立前做了哪些准備內容是什麼意義如何

我覺得中國近現代史里有兩個問題沒有被大多數人所理解:
1,新中國的建立是民國時期最重要的成就。
2,建國後的革命事業要比建國前更艱難。

民國,源於辛亥,是爭取民族復興的革命。
革命失敗了,進入北洋軍閥時期。
於是又興起了國民革命,繼續爭取民族復興。
革命又失敗了,進入國民黨時期。
於是又興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繼續爭取民族復興。
新中國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的成果,新中國建國後的革命,正是民國革命的延續。(新中國禁煙,民國也禁,中國破四舊,民國也砸,新中國搞文化革命,民國也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搞漢字改革,民國也有漢字改革,新中國的各種事業,相當多的部分本來就是在把民國半途而廢的工作繼續推進的)

所以,新中國的建立,對於民族復興的意義就在於民國的政治實踐終於獲得了一個滿意解(滿意解不一定是最優解)。中華民族已經充分認知到——他們確實獲得了中華民族復興所需要的政、經、社系統的核心理論——於是中華民族復興從探索和爭論階段進入了建設階段。
這個建設,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是繼續了民國半途而廢的革命。有些人說得好像是只有新中國破四舊,這不對。民國也有,只不過民國半途而廢了。即使破四舊之類的事有錯誤,但是民國——民國的四萬萬人民做出了選擇,他們選擇的是民族復興。他們選擇了能夠堅持走民族復興道路的黨派。
這個復興道路是革命的道路。沒有革命,就不能確立更先進的體制,就不能教育普遍落後的人民甚至知識分子。堅持走這個革命的道路,因而被人民選擇的黨派,又因為他們的堅定而繼續革命。因此,不能割裂新中國和民國,民國不是一段失敗的歷史,民國是曲折的但最終取得了勝利的歷史。新中國的建立,就是民國——是民國四萬萬人民的勝利。

ps:可能有些人還要問某時代前後的不同,某時代前後都屬於現代體制。和國民黨那種說是法西斯蒂,但實質上只不過是半封上套個半資面具,實質上改革完全處於停頓的偽現代體制有根本性的不同。既然談民族復興,就可以暫且不用糾結這些差別。

(至於第二條,社會主義革命當然比新民主主義革命更難,但是因為不宜討論的某些問題,目前給人的感覺就好像閉著眼聽飛龍騎臉的解說一樣)

❹ 新中國沒成立之前的時候是什麼樣

建國之前嗎?工業啥都沒有,農業基本上遇到點天災(基本上三年又一次)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❺ 新中國在成立之前是怎樣的

內部軍閥混戰
外部各國不停滲透勢力,N多租界
土匪遍地,
沒有工業基礎
教育匱乏,文盲到處,血吸蟲病等傳染病肆虐
也不能說新中國成立前沒有機會安定下來建設國家,有3次機會可以定國
1.洋務運動,可惜甲午戰爭破壞了.
2.辛亥革命,可惜袁世凱稱帝導致內戰
3.北伐勝利,可惜派系紛爭導致軍閥混戰,其中馬日事變等一系列排共斗爭導致了國共反目武裝對抗

❻ 新中國成立前的重要會議和主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前的重要會議,分為四個時間段:
從一大到五大屬於共產黨成立到國民大革命時期(1921-1927)
從八七會議到遵義會議是屬於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6)
從洛川會議到七大屬於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從楊家溝會議到政協第一屆全會招開屬於三年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重要會議和主要內容具體如下:
一、共產黨成立到國民大革命時期(1921-1927)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舉行。
主要內容:規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員的條件;規定黨的紀律;規定黨的綱領: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產私有制,以及聯合共產國際;規定黨成立後中心任務是開展工人運動,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人;選舉產生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
2、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7月16日—23日在上海舉行。
主要內容:通過近代中國經濟政治狀況分析,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現階段革命性質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動力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提出「民主主義聯合戰線」;規定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民族革命階段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到群眾中去」。(第一次明確反帝反封)
3、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12日—20日在廣州舉行。
主要內容:決定全體共產黨以個人名義加入國名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討論國共合作,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
4、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1月11日—22日在上海舉行。
主要內容: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5、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4月27日—5月9日在武漢舉行。
主要內容: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二、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6)
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湖北省漢口舉行。
主要內容:糾正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把發動秋收暴動,建立工農革命政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作為黨當前的最主要任務;提出整頓隊伍,糾正錯誤,找新道路;選出中央臨時政治局,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為政治局常委。中國革命從此由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1月17日在貴州省遵義舉行。
主要內容:全力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軍事行動。標志著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危急中挽救黨、紅軍和革命。成為中共黨史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17日在陝北瓦窯堡舉行。
主要內容:會議通過《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決議案。27日,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會議關於政治形勢的決議和毛澤東的報告,圓滿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提出重建統一戰線,批評左傾錯誤, 為迎接全國抗日新高潮做了理論和政治上的准備。

三、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1、洛川會議:1937年8月22日—25日在陝北洛川舉行。
主要內容:通過《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會議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戰區和敵後,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舉行。
主要內容: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四、三年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1、楊家溝會議: 1947年12月25日—28日在陝北縣楊家溝村舉行。
主要內容:會議討論通過了毛澤東的 書面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指出,人民解放軍已轉人戰略進攻,「這是一個 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 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報告闡明了 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土改、整黨、經濟、統一戰 線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組成最廣泛的民 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政治綱領。
2、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5日—1949年3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
主要內容: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即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強調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應該由鄉村轉向城市,實行由城市領導鄉村的工作方式。然而這不等於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而應當城鄉兼顧,使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工人和農民、工業和農業緊密地結合起來。但是,黨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確定黨在全國勝利後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全會規定了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方針政策。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21日—9月30日在北京舉行。
主要內容: 這次會議代行了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決定了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於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為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國歌未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旗定為五星紅旗。會議選出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同時選舉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56人。會議還選出了由180人組成的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
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北平改名為北京;紀年採用世界公元;10月1日為國慶節。毛澤東在會議上宣布,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會議還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前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並於9月30日舉行了奠基典禮,毛澤東主席宣讀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
制定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使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組織上完備和固定下來。

❼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變化

變化:

1、企業數量、從業人數、產品產量極大增長,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2、服裝店數量、購買方式和產品種類與企業數量和產品產量同步發展。

3、紡織工業生產持續較快增長,產品出口大幅增加。

4、地方重視,國家扶植。

2008年,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5955億元,比上年增加1637億元,增長37.9%,其中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達1030億元,比上年增長一倍。三次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提價幅度超過20%。



(7)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前是怎麼上課的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❽ 新中國成立前的教師採用的外語教學方法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前的教師採用的外語教學方法是翻譯法,課堂上採取五段教學法
翻譯法,也有稱它為語法翻譯法,它的最簡單的定義是:用母語教授外語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是: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母語與所學外語經常並用。例如:老師說「apple」,學生馬上說出「蘋果」。

翻譯法是外語教學的原始方法,它是歷史的產物,它的產生是外語教學發展的必然。它培養了大批符合當時社會需要掌握閱讀外語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語教學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創建了外語教學中利用母語的理論,在教學實踐中把翻譯既當成教學目的,又當成教學手段。2、主張講授語法知識,重視理性,注意磨練學生的智慧,強調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3、主張通過閱讀外語名著學習外語,進而培養學生閱讀外語的能力。

❾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小學數學教育有什麼不一樣

好問題。
實際上不用新,比較好。不然,什麼是舊的,什麼是新的。很麻煩。
如果能讀英文,找英文資料。如果不能讀,參考這一份:
Editorial Group《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編寫組. (1986). 中學數學教師手冊A Handbook f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中國上海Shanghai, China: 上海教育出版社Shanghai Ecational Press.
主要是49年後基本照抄前蘇聯,後來跟老大哥不好了,就自己胡編。70年代後才少許引進些教材的。

❿ 新中國還沒成立時怎麼上學的

走路去的~~哈哈,你要把問題問清楚點~~那時能上學的人非富則貴,學校也沒有現在這么普及.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前是怎麼上課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椰子粒怎麼吃才好吃 瀏覽:670
義大利十大瓷磚品牌有哪些 瀏覽:857
2021中國有多少hiv患者 瀏覽:882
印度洋海域有哪些未發現的生物 瀏覽:670
哪些國家使用義大利語言 瀏覽:499
印度在英國之前是個什麼樣的 瀏覽:329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啊 瀏覽:952
印尼什麼島比較繁華 瀏覽:572
龍州有多少條馬路通越南 瀏覽:282
中國有哪些好的神經內科醫院 瀏覽:672
伊朗用的錢叫什麼名字 瀏覽:44
中成葯寄英國用什麼快遞 瀏覽:460
在越南尿毒症透析一次多少錢 瀏覽:86
中國多少通信基站 瀏覽:505
義大利回國直航機票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84
英國大帝有多少 瀏覽:930
伊朗氣候溫度怎麼樣 瀏覽:164
印度高鐵為什麼那麼快 瀏覽:794
櫃門印尼白是什麼顏色 瀏覽:568
伊朗什麼東西比中國便宜 瀏覽: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