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樓中國的顯學,顯學是什麼意思呢
顯學通常是指與現實聯系密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學問;相反,隱學則是離現實較遠,不那麼為世人矚目的學問。顯學更接近於現在的科學物理研究,被稱為實踐學派;墨家學說與楊朱學派組成了中國較早的顯學學說學術。
⑵ 道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哪些文人有影響具體的詩歌創作之類的,最好詳細些
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這一觀點被後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礎核心。在各派之間對「道」的理解有一定差異,通過「道」的概念對世界萬物本源進行了第一次探討,開辟了中國討論形而上學傳統。
「道」與萬物的關系,就靜態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終保證,是最高的價值,是終極性的價值根源。就動態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構及其動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萬物得以相生、相續、轉化、發展的實現性原理。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因此,人們應充分認識並尊重自然界規律,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個人與社會也是共生互存關系,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世界共同的利益。
「無為」被道家認為是「道」的重要特徵之一。其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地行為。「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道家認識到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生偏差。「六親不和有孝慈。」表述類似觀點的語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隨處可見。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既可用於政治,也可以用於修身。道家各派在堅持「無為」本質的前提中,通常給予了「無為」更豐富的內涵。
老子強調統治者必須重身,不迷名、貨。其後各個學派都提出輕物重身的觀點。而莊子,列子將「內聖」的觀點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
⑶ 紅樓夢、敦煌學、甲骨學、並稱「中國三大顯學」的什麼
巔峰文化學。
⑷ 地理先生說的亡命和仙命分別是什麼意思
近來在網上不少易學愛好者,提出的造葬是否用仙命,以及由仙命概念所生出的沖仙命、壓命主、埋兒煞的概念問題。以本人對易學原理的理解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展開討論,不說明此中的理論問題,就會產生很多的不必要爭辨與難以適從。《奇門大全·序》:「支幹者,陰陽之變化也;陰陽者,生死之玄關也。」易學研究中,絕大部分應用易學流派都是依靠干支來作為基礎應用單位的。可是很多研究易學的人卻對干支缺少關注,這是最大的通病。
一、陽命與陰命(仙命)
易是以陰陽為基礎理論的一門學問,不很少人天天講陰陽,但又睜眼瞎說陰陽。以易學的原理為論,《易》有雲:「原始返終,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人生之時,有實在生命體,故古人起一個名為「陽命」,有壽之年為陽壽。人死之後,陽命不存在,但陰性的生命體仍存在,故古人起了一個概念「陰命」,現代人美其名為「仙命」。若真以干支為其定「八字」之話,陽命是一個八字,「陰命」應該又是一個「八字」,應以死之時辰定「陰命」八字。而現代人的通病卻以死者生前的陽命八字代替了「陰命」八字,還美其名為「仙命」,是謂陰陽不分清,鬼人不分矣。
其實真正的「仙命」應該是經長期修煉而成仙得道之生命體,其生命體超越空間,長生得道,而不是一切「鬼」生命體。以所謂的「仙命」定陽命八命,名實不符,引起混亂。
二、"坐山與仙命"的用法及概念
眾所周知,羅經共有24山之分,12地支(生肖)也分布其中,而各人也各有12地支年命或主命,已亡人稱仙命.在此,想與大家討論一下:坐山與主命及坐山與仙命的造葬宜忌。
陰陽宅造葬,涉及坐山與主命主要有:
山與命重合:如子命立子山、丑命立丑山、寅命立寅山。。。。。。亥命立亥山,有其名為:壓命主。
山與命相沖:如子命立午山、丑命立未山、寅命立申山。。。。。。亥命立巳山。其概念為:沖仙命。
羅盤廿四山之下分七十二龍,又名為七十二分金,如乙山辛向兼辰戌,辛卯辛酉分金,坐山辛卯分金,若與仙命天克地沖,名其為「埋兒煞」,聳人聽聞。如乙酉仙命,見乙山之辛卯分金。
三、仙命與造命
造葬用不用仙命之理論與技法,本人觀點是可用、可不用。為什麼講可用?以「仙命」的理論展開,真正的「陽命」已不存在,以「陽命」干支八字套用強加在「陰人」頭上,於理不合,但以廣義的生命體而言,陽人的在世時一些信息,其生命體仍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同時也為了尊重死者,仍以「仙命」開列在日課單上。以此為論,用「仙命」無可厚非,其可以一種文化精神形式存在。
又為什麼不用?根據陰陽理論與易學原理,「陽命」不存,其理只能以「陰命」為論,應以「仙命」死時的八字干支為論,不能以「陽命」的八字為論。所以不用「仙命」符合天地陰陽大道。
造葬選用日課,又名為「造命」,其原理是用日課八字再為「陰命」造一個丁財貴壽的八字。本人觀點認為,「造命」理論較符合陰陽大道,其理論把天地人三才包容裡面,天(時間、日課)、地({系統屏蔽}山水)、人(陽人的生命體與陰人的生命體)立體安排,《葬書》有雲:「蓋生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易學本身是隱學。隱學的主體就是玄學,妙法凝玄。易學原理關乎陰陽,法乎術數。對一個種現象與事物的理解,不能以現代科學的常規理論看待她。《大學》有雲:「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財近道矣。」不能真正的知本末、知先後、就不可以近道、了解道。
對於「仙命」,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究。
對於「造命」,知其要者,一言要終
⑸ 顯學是什麼意思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流行的學術流派或流行的研究領域。再確切些是得到政府支持,扶植的學術流派。
春秋時期未記載有顯學,但是《左傳》和《國語》中當時貴族士大夫都多次引用《詩經》和《尚書》甚至《易經》中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可見當時《詩》《書》《易》都是貴族十分熟悉的書籍,亦可看出在貴族子女的教育上《詩》《書》《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即可以說是春秋的顯學,只不過這幾本書很可能都是只當作教材使用而未形成一個學術或學派。戰國時也未有顯學,只不過當時的儒家和墨家是比較大的學術流派。
真正可稱為顯學的,是到了西漢年間,被列於學官的《今文尚書》學,《春秋榖梁傳》學和《春秋公羊傳》學,當時將這幾部書在太學招收太學生,由五經博士負責教授。而同時民間則非常流行《古文尚書》學和《春秋左傳》學,由於未列入太學科目,因此不得算作顯學。
自己打的,邊打邊想用了20分鍾,希望對樓主有用,呵呵。
⑹ 中國三大顯學是什麼
中國三大顯學分別為:甲骨學、敦煌學和紅學。
1、甲骨學
研究「甲骨文」的學科叫做「甲骨學」。甲骨文,主要出自河南安陽殷墟,是晚商王朝利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的文字記錄遺物,間有少量與占卜相關或其他類別的記事文字。自1899年為學人發現,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前後出土累計達10餘萬片以上,單字量約有5千左右。
2、敦煌學
所謂「敦煌學」,原本主要是研究藏經洞出土的寫本文獻,以後逐漸擴大到石窟、壁畫、漢簡乃至周邊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獻和遺存的古代文物。
當下,敦煌學是指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學理論為主,兼及敦煌史地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涉及敦煌學理論、敦煌學史、敦煌史事、敦煌語言文字、敦煌俗文學、敦煌蒙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與中西交通、敦煌壁畫與樂舞、敦煌天文歷法等諸多方面。是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中國敦煌地區文物、文獻的綜合性學科。
3、紅學
紅學,即研究《紅樓夢》的學問,橫跨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心理學、中醫葯學等多個學科。清代學者運用題詠、評點、索隱等傳統方法研究《紅樓夢》,被稱為舊紅學。
五四運動前後,王國維、胡適、俞平伯等人引進西方現代學術範式研究《紅樓夢》,紅學作為一門嚴肅學問自此正式步入學術之林,被稱為新紅學,與甲骨學、敦煌學並稱20世紀三大顯學。
(6)中國三大隱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顯學的發展過程:
顯學一詞最早出於《韓非子·顯學篇》:「世之顯學,儒墨也。」戰國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從封建到中央集權的大轉型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復雜的變化。當時周王室衰落,各國諸侯為了爭霸,極力招攬人才,尋求增強本國實力,取得霸權的方法。
當時的思想言論空前自由,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他們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希望自己的學說能被當權者採納,史稱「百家爭鳴」。
其中較有影響的有,儒家、法家、墨家、縱橫家、道家。戰國初期,楊墨極盛,孟子有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形成儒、楊、墨三派鼎峙。自孟子至韓非,楊日衰而墨日盛,遂由三派鼎立轉為儒墨平分天下。
⑺ 顯學 隱學 玄學 具體指怎麼解釋
顯學指一時在社會上處於熱點的、顯赫一時的學科、學說,學派;隱學指隱居讀書;玄學又稱新道家,亦稱形而上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
1、顯學
顯學」之名首見於《韓非子》,指盛行於世而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然而韓非舉儒墨為顯學是為了要秦王廢除批判兩家指出兩家之害。
顯學更接近於現在的科學物理研究,被稱為實踐學派。儒家學派、黃老學派、墨家學說與楊朱學派組成了中國較早的顯學學說學術。孔子—儒學,墨翟—墨學,儒學與墨學並稱「顯學」。
2、隱學
隱學最早見於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濰水》:「在不其山隱學, 明帝安車徵萌 ,以佯狂免(在一個不知名的山中躲著偷偷讀書,魏明帝親自駕車來召喚,最終靠假裝癲狂而未出仕。」此處表示隱居讀書。
3、玄學
此處的「玄」字,起源於《老子》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本來是道家(道教)哲學上的一個用語,指的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以《老子》為研究核心的哲學思潮。
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其思潮持續時間自漢末起至宋朝中葉結束。
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學即「玄遠之學」,它以「祖述老莊」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道家玄學也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
(7)中國三大隱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玄學與顯學在中國古代學問史上互為補充。
顯學強調存在就是現實,對於顯學研究的成就根源於對發展變化和諧治理制衡的理解,根於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見與建議,而忽視了對自身是否完善的探索而使得自身容易發生主觀的錯誤。
但是,顯學的不足可以通過玄學來豐富,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厚也只有揚長避短確定診斷發揮正確的部分,適時改變完善服務於對現實發展需要的實踐。
遵循宇宙發展創建的規律,無論曾經存在還是現存在,都應該得到發展;顯學無疑應該成為未來創建的重要內容。
⑻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組織,為何都那麼神秘
因為他們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的湮滅無蹤,從來沒有成為過主流。中國歷史五千載,可謂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波瀾壯闊,盪氣回腸。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讓我們耳熟能詳;但是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素來不為大眾所熟知。
除了那些登於台前,“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忠臣良將,歷代王朝,中國歷史上還有著許許多多的“神秘組織”,他們的目的不一,去向成謎。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歷史的四大神秘組織。
為什麼要把他們放在一起呢?因為青幫實際上就是羅教衍生出來的組織。羅教是明代產生的一個民間宗教,起初是以佛教內部的一大派系自居,創始人是“羅祖”羅夢鴻。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羅教的發展逐漸背離了羅夢鴻的本意,開始“自立門戶”。無生老母,無極聖祖,都是羅教發明出來的“至高神”,白蓮教所信仰的“無生老母”,就是羅教的手筆。
⑼ 犯罪學如何促進刑法發展
犯罪學和刑法學都是以犯罪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兩者的關系在本質上應當是一個防與治的關系。然而在中國的刑事法學領域,依然有一個十分顯見且已為人見怪而不怪的奇特現象,那就是對犯罪規制和制裁的刑法學備受各方關注,成為一門顯學。而對犯罪生存原因的認識和對犯罪預防的犯罪學成了依附於刑法學的一個分支,不過是一門隱學。不可否認,當今中國仍處在一個犯罪的高發期。由於沒有繁榮和有效的犯罪學研究,由於對犯罪沒有一個整體深刻的認識,以致整個社會政治評估中至今仍沒有建立起一個對犯罪情勢清晰有效的制度檢疫機制、風險預警機制和犯罪預防機制,以致於即使是對犯罪進行專門的規制和制裁進行研究的刑法學也是疲於奔命而不堪重負,這是中國刑事法理論研究和刑事司法實踐的一個硬傷。
一、犯罪學和刑法學應該是包容且又獨立的關系
犯罪學一般被認為是一門專門研究犯罪原因、犯罪現象和犯罪預防的社會科學,而刑法學則是一門專門研究什麼是犯罪與怎樣懲罰犯罪的學科,兩者因皆以「犯罪」作為研究對象而被相提並論或相互銜接。在中國,由於刑法學經常在社會舞台中保持較高的曝光率和參與度,也由於處在轉型過程中的當前中國社會對刑事案件的廣泛報道、社會成員對刑事犯罪的高度關注和刑法學工作者對刑事法治的努力推動和長久參與,刑法學作為社會科學中一門「顯學」的地位日益明顯,而同樣研究犯罪的犯罪學則由於不受社會關注相對成了「隱學」。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犯罪學和刑法學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相互關系?兩者是「父子關系」還是「兄弟關系」抑或是「陌路人」?在當今社會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歷史關口,犯罪學到底要擔負起怎樣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這是犯罪學學科和犯罪學學者必須要加以闡述和澄清的命題。
二、犯罪學和刑法學的互動互補、相互促進和共同繁榮
在今天,當中國社會犯罪依然嚴重高發,而嚴刑峻罰還不能收到理想效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一個綜合的、系統的、能夠使傳統的刑法學和一個強盛、繁榮的犯罪學聯動的學科聯合體,並以認識犯罪、預防犯罪為首要內容的整體刑事法學,已是刻不容緩的學界任務和國家大事了。
⑽ 中國的學術一直是百家爭鳴。只有秦始皇時代實行文化鉗制。沒有百家爭鳴哪來的
秦始皇什麼時候實行文化鉗制了,百家有顯學和隱學之說,秦國通過商用變法強國強兵,所以法家成為顯學,但當時其他學派也一直存在的,只是不怎麼受當政者重用而已。
到漢朝高祖劉邦時期,儒生地位很低,劉邦甚至向儒生的帽子撒尿,景帝時尊崇黃老,也就是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這是休養生息。
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原因是因為漢武帝需要大義,能夠向匈奴出兵的借口,正好公羊學派的「九世之讎,猶可報也」,大復仇理論為漢武帝提供出兵的理論支持,董仲舒的理論又很適合統治,所以儒家成為顯學
再之後,因為儒家貼合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事實,逐漸一家獨大
百家爭鳴是特殊時期才會出現的,戰國時期,諸國並立,所以才有各家生存的土壤,等大統一之後,肯定不需要百家了
ps:手打不易,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