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博士好考嗎
這個問題實在是很難回答,應該說博士還是挺容易考的,不管考哪個學校都有一個前提是導師願意要你或者給你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如果熱門導師報考人數較多,估計也不易吧。中國科學院大學校本部的博士可能好考一些,因為中科院大學的師資主要在各個研究所,當然各個研究所因為專業優勢或者地理位置的關系可能報考的人數較少,北京大學博士據我所知還是很少外招的,大多數是碩博連讀或者直博,所以可能會難考一些。當然這些很難衡量,如果你有意願報考博士的話,建議您先好好聯系導師,向師兄師姐打聽各個導師的報考熱度,不用管學校是否好考。再補充一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英語可能難一些,北京大學現在試行申請考核制,你也可以試試,在這里比較考試難度是沒有意義的。
B. 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是什麼性質的學校
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直屬院系之一,不是學校。更不存在什麼性質問題。但是其所屬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屬於公立院校。
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以「創新教育,服務社會」為宗旨,專注於工程管理和信息技術的高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學院培養專業涵蓋了工程管理和信息技術最新的實用領域。
學院以工程管理和信息技術融合為核心,開展工程管理和信息技術等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學院教學以老中青結合的專職師資隊伍為基礎,同時凝聚了科學院有關院所、國內外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知名學者,以及大型工程企業資深人士開展課程教學和論文指導工作,為高質量的教育提供了保障。
在科研方面,學院承擔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培育及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國家大中型企業項目等多項科研任務。
目前具有工程管理和計算與通信工程二個專業系、5個中心和7個教學及科研實驗室,已經培養各類畢業生達7000餘人。
工程管理系
工程管理系負責工程管理領域的教學培養。招收全日制和在職學生,培養學術及專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術學位為工業工程與工業管理專業,專業學位包括工程管理、項目管理、物流工程、工業工程等領域;同時與國家大中型企業合作培養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同等學力博士研究生;另外,還在上述領域開展培訓,並具有在項目管理領域具有IPMP認證授權,在物流工程領域具有ILT認證授權等資格。
計算與通信工程系
計算與通信工程系:招收培養統考計算機應用技術工學博士與碩士研究生、軟體工程及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統考工程碩士研究生;面向信息產業發展在職IT人員的職業提升,招收培養軟體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控制工程、集成電路工程等5大領域在職IT工程碩士研究生;面向具有密切合作關系的產業高層骨幹人才,招收培養計算機應用技術同等學力博士研究生;同時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聯合招收培養「資訊科技理學碩士」研究生,雙方互認學分,達到相應要求畢業獲得兩個碩士生學位。
中心及實驗室
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設立了「工程應用研究中心、應急管理研究中心、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泛在與感測網研究中心、工程計算中心」,吸引行業精英帶來中長期、儲備性和共性的工程與技術應用問題,將研究生培養與解決行業實際問題相結合。
學院建成了「嵌入式系統教學實驗室」、「計算機網路技術教學實驗室」、「數字媒體技術實驗室」、「XBRL技術實驗室」、「數據分析實驗室」、「寬頻與無線網路實驗室」、「集成電路實驗室」,為科研工作和學生培養提供實踐平台。
C.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在哪個校區
合肥校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理工類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是九校聯盟(C9)、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為中管副部級高校,由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 。
D. 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處北京,有兩個校區。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曾經被評為我們國家的七星級大學。
他依託中科院的教育研究資源,目前也開展了本科教育,招生體量比較少,招生的專業不多,以基礎理學為主,招生方式採用綜合評價的方式。
希望可以幫到你。
E.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關村園區哪幾個院系
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北京直屬15個院系和3個中心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
中丹學院
在 中關村東路80號
物理學院
在 中關村東小樓
F. 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什麼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既不是211也不是985。
中國科學院大學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
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截至2017年12月,國科大有在學本科生1447名;在學研究生4.7萬名,其中博士生佔52%,博士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理學博士生佔全國三分之一;在學外國留學生1571人,來自91個國家,其中外國博士生1011人,外國博士生數量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G. 2020年中國科學院大學MPA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大學2020年MPA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大學(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是一所以“博學篤志、格物明德”為校訓、以科教融合為特色的創新型大學。國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我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公共管理系於2005年成立,經國家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2010年獲得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授予權,2014年經國務院學位辦和全國MPA教指委審核,獲得MPA學位授權點。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管理(MPA)教育管理中心位於國科大中關村校區,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MPA)的教育和培養單位。在2018年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PA)授權點專項評估中,國科大MPA的專項評估總分標准分求和排名在77家參評單位中位列第5。
現有MPA導師48名,開設有政府管理與治理、公共安全管理、城市化與區域管理、科技管理、創新發展政策、可持續發展政策與管理、法律與知識產權等研究方向。中心依託學校豐富的教學科研資源、完善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和雄厚的師資力量,為就讀公共管理碩士學位的同學提供充裕的相關學科課程、完善的培養計劃和豐富的實踐環節。中心培養掌握系統的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和方法,具備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夠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公共管理者。中心已連續多年為政府部門、公共服務部門等單位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公共管理人才,得到了單位和社會的認可和好評。
一、招生人數
計劃招收非全日制人數共計50名,具體招生人數以教育部、國科大下達指標數為准。
二、報考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規定的體檢標准。
4.考生的學歷和工作經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大學本科畢業後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經驗;
(2)高職高專畢業學歷或大學本科結業後,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同等學力並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經驗;
(3)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並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
三、報名方式
按照教育部要求的常規報考流程進行報名考試(具體事宜請於2019年9月中下旬查詢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yz.chsi.com.cn)。
四、入學考試
入學考試分為初試和復試兩個部分。
初試科目為英語(二)、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復試以綜合面試為主,另有思想政治理論考試,由中心統一組織。
(1)參加並通過提前面試的考生
1)復試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考試。
2)復試時間:中心官網另行通知。
(2)未申請參加提前面試、提前面試審核未通過或提前面試未通過的考生。
1)復試內容:綜合素質面試(含英語聽力口語測試)、思想政治理論考試。
2)復試時間:中心官網另行通知。
通過初試、復試後,進入體檢、錄取階段。
五、學制及學費
學制貳年;
學費共計柒萬伍仟元整。
六、其他
1.考生與所在單位簽訂委培、定向及服務合同等產生的糾紛由考生自行處理。若因上述問題導致無法調取考生檔案或其他材料,造成考生不能復試或無法被錄取的後果,由考生自行承擔。
2.現役軍人報考我院MPA,按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規定辦理。
3.本政策如有與國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含相關時間節點)不符的事項,以上級單位新政策為准。
2020年中國科學院大學MPA招生簡章小編就總結到這里了,更多關於MPA報名入口,報名時間,MPA考研成績查詢,報名費用,MPA考研准考證列印入口及時間等問題,小編會及時更新。希望各位考生都能進入自己的理想院校。大家一定要堅持備考。
H.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國科大史
研究生正式招生開始於1951年 1951年6月11日,中國科學院、教育部聯合發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正式開始實行統一招收研究生,標志著中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開創。文件規定,中國科學院為培養科學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實習員,教育部為培養高等學校的師資招收研究生。
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員會,由當時教育部副部長曾昭倫任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以及人事部丁華局長任副主任委員和各大學代表13人為委員。招收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及教育部所屬高校53名著名科學家、教授組成的15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測量機械、航空、電機、土木建築、化工、采礦冶金、農科、文史、心理、政法、財經)各科審查小組,審查錄取招收。
1951年,計劃招收500名研究生,實際招收276名,其中中國科學院95名,中國人民大學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 頒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 1954年6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務常務會議決定組織研究生條例起草委員會,由副院長竺可楨任主席。7月29日,院務常務會議通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
1955年8月25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8月31日,由總理周恩來簽發命令公布實施。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有關培養高級科學人才的條例。
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吳有訓為主任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招生委員會,9月15日開始招生報名。根據國家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以及院內各所的條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個專業,共50名。培養目標為:「具有一定馬列主義水平,本門學科方面的堅實的基礎,有關國家建設的實際知識,能獨立地進行專業的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工作」。
1955-1965年,中國科學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11.2%,其中1963年高達全國招生總數的24.7%。
1965年,中國科學院已有招生單位81個,占當時全國招生單位總數的34.6%,在學研究生人數已近千名(943名),佔全國研究生總數的20.7%。 研究生教育恢復、發展時期 197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報送了《關於招收研究生的請示報告》。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發出《關於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體辦法的通知》,標志著中國研究生教育制度中止了12年之後的恢復。
1977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籌建中國第一個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是嚴濟慈院士,設有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學、和無線電技術、計算機工程、空間技術環境科學以及科學組織管理等專業。中國科學院的73個研究所與208所高校及中國社科院、部委所屬89個單位,於1978年招收了恢復研究生教育後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國科學院招收了1529名,佔全國招生總數的14.3%,佔全國招收理工科總數的22.8%。1978年10月14日開學。
1980年,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學位條例規定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共同進行。首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方毅出任。
1982年6月中旬,經國務院學部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首先進行試點,進行了中國首次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馬中騏(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謝民(中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趙林成、白志東、馮玉琳(中國科技大學)等6名研究生,分別獲得理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歷史上自己培養出的首批博士。
1982年,中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培養了7名,佔全國總數的58%。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中國科學院黨組於2000年6月在上海召開了中國科學院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體制進行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創辦新研究生院的共識。
2000年12月2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2001年2月,中國科學院下發文件,明確了研究生院「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即「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的職能和「院所結合的領導體制,院所結合的師資隊伍,院所結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結合的培養體系」的組織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儀式在北京玉泉路園區舉行。 中國科學院大學更名成立並招收本科生 2012年6月,經教育部、中編辦批復,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並確立了「科教融合、育人為本、協同創新、服務國家」的辦學方針。
2014年,國科大經教育部批准開始招收本科生,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積極探索。當年,國科大招收首屆本科生332名,分布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6個專業。
2015年,中國科學院大學與浙江通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建成立中國科學院大學存濟醫學院;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建北京懷柔醫院;先後成立工學院、公管學院、天文學院;雁棲湖校區1070畝新校園全面啟用。
I. 科學院大學是什麼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科教融合為特色的創新型高等學府。
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京港大學聯盟、科技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之一。
國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中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2012年6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
傑出校友
中國科學院大學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其中代表人物有「兩彈一星元勛」於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程開甲、於敏。
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蘇步青、吳有訓、周培源、嚴濟慈、庄長恭、曾昭倫、張鈺哲、竺可楨、貝時璋、童第周、馮德培、錢偉長、李薰、周仁等,還有馮康、王應睞、陳景潤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傑出科學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科學院大學
J. 科學院大學是什麼大學
科學院大學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精英化本科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創新型大學。國科大的研究生教育,發端於中國科學院的人才培養。1950 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研究實習員的招考和培養工作。
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中央教育部聯合發布《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中央教育部所屬高等學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1955年8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由周恩來總理簽發後頒布實施。1964年9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試辦「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科學院大學學科建設情況。
科學院大學共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3個,分布在教育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7個學科門類;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5個,分布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10個學科門類。此外,國科大還擁有金融、應用統計、應用心理、翻譯、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葯、農業、葯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16類專業學位授權點。
在保持自然科學領域學科優勢的同時,國科大近年來不斷加強應用學科、新興交叉學科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建設,在管理學、哲學、醫學、心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的實力也逐漸顯現。學校現有本科專業13個,博士後流動站139個。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科學院大學——學校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