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辛亥革命時《民報》的新思想是什麼,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義思想還是資產階級共和思想急
三民主義思想
《民報》集中力量傳播民主革命思想
《民報》創刊於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加重的時刻,當時辦報的主角是政治家,政治報刊是主流,政論文章是報刊主要內容。《民報》的重要欄目有論著、譯叢、紀事、時評、談叢、小說、來稿等。全部26期加上《天討》增刊,共有社發稿件284篇,來稿36篇。其中,論著93篇,占總數的29.05%,時評62篇,佔19.37%,譯叢佔3.31%,談叢佔7.19%,小說佔7.5%。③
1.宣傳「三民主義」
《民報》創刊的直接目的是宣傳三民主義。孫中山在發刊詞中指出:「抑非常革新之學說,其理想輸灌於人心而化為常識,則其去實行也近。吾於《民報》之出世覘之」。
《民報》上以排滿為內容的民族主義的宣傳佔大多數,在民權主義宣傳方面,《民報》倡導進行民權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的資產階級口號。孫中山寫的《發刊詞》和《在民報紀元節慶祝大會上的演說辭》表明了他宣布民權主義的目標是要推翻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也就是他常說的「政治革命」。此外,朱執信、章太炎、陳天華等也寫有關於民權主義的文章。在民生主義的宣傳上,除了孫中山的文章外,主要是朱執信《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並行》、《告非民生主義者》、《土地國有與財政》等文章。民生主義的宣傳主要集中在討論「平均地權」的問題上。
《民報》上對「三民主義」的宣傳「講的是中國民族前途的問題」,以清末的政治形勢為基來探討如何運用民主革命思想拯救國家。通過宣傳三民主義,革命派高舉「反滿」的革命旗幟,推動晚清民主革命迅速走向高潮。報紙媒介進入中國社會政治領域,表達政治主張,使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速度和范圍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為喚醒廣大人民的民主意識,反對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建立近代化國家打下基礎。
2.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介紹、報道和評說
《民報》創刊的時代背景是亞洲第三次民族解放斗爭高漲時期,其創辦的目的是為革命服務,因此,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也是其宣傳重點。第一號上刊有 「世界第一民權主義大家」盧梭的畫像。此後,又連續刊載多幅描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圖片,如《法路易十六斷頭台之真景》,《一千七百八十九年法蘭西人民攻破巴士底獄》等。
1905年俄國革命正在進行,關注俄國革命可以為中國人民反對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提供經驗。《民報》第三號上載有宋教仁《一千九百零五年露(俄)國之革命》,此後又有《俄國革命黨之日報》、《俄國立憲後之情形》等紀事和時評文章。圖畫欄目中也刊載與俄國革命相關的多幅圖片,翻譯《西伯利亞紀行》等。
因中國與印度臨近,兩國有著共同的被殖民的命運,在歷史上中印有過密切的文化交往,《民報》懷著特殊的感情從第十三號起至停刊,報道印度民族解放斗爭。《民報》上共有17篇有關印度的稿件。除本社自發稿件,還譯載了大量愛國的印度報紙鼓吹抗英的文章。
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報道、介紹和評說,有助於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理論在民眾中傳播,加深了他們對這一思想的理解,同時也為本國進行革命提供了寶貴經驗。
與《新民叢報》大論戰,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
清末,改良派與革命派都抱定愛國圖存的願望登上政治舞台,試圖找到一條可以使中國強盛,擺脫危亡的道路。改良派欲走君主立憲的道路,革命派主張暴力推翻清廷專制統治。兩大黨派在社會變革的目的和方式上存在很大分歧,最終導致兩黨對立,在思想宣傳領域發生激烈斗爭。因此,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保皇派機關刊物《新民叢報》發生了大論戰。
雙方論爭集中於:要不要進行民族革命;要不要進行民權革命;要不要實行「土地國有」和「平均地權」;革命會不會引起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情況。
雙方論戰的內容即為兩派政治主張的表達,通過報紙這一載體國人能夠親見兩黨的政治主張。論戰時社會上就已分化成支持君主立憲派和民主共和派的兩派。1906年清政府的預備立憲,使民眾看清了立憲的真面目,因此分化了支持君主立憲的人,最終民主共和制戰勝了君主立憲制,革命風潮一日千里,「如決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社會上出現了「以不談革命為恥」的潮流。
《民報》在內容的呈現上也對民主革命思想的內容特殊處理。目錄中,重要論著、欄目上會用大黑圓點做引,標題用四號宋體字,其餘欄目及文章以小三角為引,標題用新五號。對筆戰文章或打擊清廷和強烈鼓吹革命的戰斗性文字也會特別用二號字編排,以起到突出的作用。
《民報》的前身為以宋教仁為主的以兩湖地區留日進步青年為主體的《二十世紀之支那》。在同盟會的成立會上,由黃興提議,將《二十世紀之支那》轉為同盟的機關報,並更名為《民報》,暗寓孫中山倡導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這一革命宗旨。《民報》的主要編輯人和撰稿人先後有陳天華、朱執信、宋教仁、汪精衛、胡漢民、章太炎等。它的出版時間為1905年11月至1908年10月共24號。1910年初,又在日本秘密印行第25、26兩號。
在以孫中山的名義發表的《民報發刊詞》中,第一次公開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較為全面、系統地闡釋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關於中國革命的目標、綱領和斗爭方式。在第一期所發表的文章中,比較重要的還有:朱執信的《論滿政府雖欲立憲而不能》,陳天華的《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等,這些文章的斗爭目標顯然是清廷的假立憲真獨裁,以及康、梁等保皇派的反對革命、主張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
到了《民報》第三號,更有《民報之六大主義》一文,明確提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在近期的國內國外政治目標與政治訴求。它的六大主義是:一、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二、建設共和政體;三、土地國有;四、維持世界真正之平和;五、主張中國、日本兩國之國民的連合;六、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革新之事業。這便將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更加具體化和可操作化。
《民報》鮮明的政治立場,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時也激起以康、梁為首的政治上的保皇派的激烈反對,一場理論上的爭辯勢不可免。就當時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來說,由於清廷一改戊戌政變之後的政治路線,再度認同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戊戌維新運動中所提出的政治路線,主張實行以改良主義為基本特徵的所謂「新政」,這便不可避免地影響康、梁的政治態度,使他們覺得清廷「宣布國是定十五年實行新政」雖然不免顯得漫長了些,但就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歷史特徵而言,這一改良主義的政治方案在他們看來顯然更合乎「中國國情」。因此,他們對《民報》鼓吹的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政治主張自然起而反對。誠如康有為光緒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致梁啟超等人的信中所說:「吾向來不憂外國之並吞,而深懼革命之內亂,吾向以為中國苟不內亂,則無論如何木偶,亦為地球之霸。然苟內哄,則無論如何英賢,亦同印度之亡,以方當黃白之爭,誠不疑蕭牆內鬩也。立憲與不立憲,尚其次,而革與不革,乃真要事,惟內地傳布已盛,日本雖革風少彌,而內地伏流及南洋大被,吾正未放心耳。」正是基於這種判斷,康、梁及其門徒便以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為陣地與以《民報》為中心的革命黨人就革命派提出的一些理論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的爭論。
『貳』 時務報;民報;新青年。分別宣傳了什麼思想或政治主張
時務報是維新變法時的報刊,促進了人們反封建思想,是有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民報是辛亥革命時的報刊,對反對封建君主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新青年是新文化時的報刊,促進了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傳播。
『叄』 孫中山首次在《民報》上提出什麼觀點
孫中山首次在《民報》上提出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肆』 民報宣傳了哪些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民報》集中力量傳播民主革命思想民報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創建於東京.孫中山在民報上發表三民主義,這是革命派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
『伍』 萬國公報和民報分別宣傳了哪些主要的進步思想
《萬國公報》和《民報》
《萬國公報》宣傳了:維新變法思想。
《民報》宣傳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運動。
『陸』 時務報,民報分別宣傳了那些思想
時務報是維新變法時的報刊,促進了人們反封建思想,是有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民報是辛亥革命時的報刊,對反對封建君主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滿意請採納哦,謝謝,祝學習進步!
『柒』 時務報和明報分別宣傳了哪些主要的進步思想
時務報是維新變法時的報刊,促進了人們反封建思想,是有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民報是辛亥革命時的報刊,對反對封建君主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捌』 民報哪一歷史時期宣傳思想的重要載體它是宣傳什麼樣的思想創辦該刊物的組織名稱叫什麼
創辦組織:中國同盟會
《民報》6六大宗旨。
即:(一)額復現今惡劣政府
(二)建設共和政體;
(三)土地國有;
(四)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
(五)主張小國、日本兩圖之同民的聯合;
(六)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之革新事業
『玖』 梁啟超和孫中山分別利用民報和時務報宣傳了什麼思想
1)梁啟超利用《時務報》宣傳了資產階級改良思想;
《時務報》是維新運動時期著名的維新派報紙,是當時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刊。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創辦。旬刊,連史紙、石印。梁啟超主筆,汪康年總經理,是中國人辦的第一個雜志。翌年,梁啟超去湖南,仍遙領該刊。由於張之洞橫加干預,汪康年總理管起主筆,汪梁之間矛盾激化,梁啟超憤而辭職,自第55期後再無梁文,排式也與前不同。1898年7月底,光緒帝詔改《時務報》為官報,汪康年拒不遵命,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同年8月17日汪康年將報名改為《昌言報》出版。
2)孫中山利用《民報》宣傳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創刊於東京,是一個大
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傳陣地,創辦於辛亥革命時期。前身為宋教仁在東京創辦的《二十世紀支那》,因第二期因載《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等文,尚未發行即遭日本政府沒收,雜志被查封。同盟會成立後,將其改為《民報》作為會刊。孫中山為其撰寫發刊詞,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該報的創辦及其宣傳壯大了革命派的聲勢,也壯大了同盟會的隊伍,成為進步輿論的中心,但是其宣傳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過分強調了排滿而陷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後期該報大談佛法,進步性銳減。該報最高發行量達到1.7萬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