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國旗是誰發明的
「五星紅旗」原來被稱為「紅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設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新政協」)從全國各地的2992件作品中選出,在兩次的精細篩選後,有38幅設計入圍,最後第32號曾聯松設計的「紅地五星旗」拔地而出,然而因為原方案的大五星中央鑲有鐮刀與錘子,一些人認為與前蘇聯的國旗類似,中國作為主權國家應擁有獨特易識別的國旗圖案,經過幾番考慮後決定取出鐮刀與錘子的圖案,將設計改名為「五星紅旗」。
㈡ 中國國旗是誰發明的
中國國旗是由上海人曾聯松所設計的。原本的構想主要是表現出中國四個主要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但由於五顆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隱含階級地位之分,於是改為環繞大星的設計,並在大星中加入了錘子與鐮刀的標志。 後來將錘子與鐮刀刪除,因為一來認為五星紅旗中大可不必出現鐮刀、斧頭,一顆大星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來這樣與蘇聯國旗太相似;三來考慮既已用四顆小星表示工、農、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與農民的象徵物,似乎又變得不平等了。國旗就此定案。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五星紅旗獲得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會議代表一致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國旗。
㈢ 中國的國旗是誰造的
1.五星紅旗的誕生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消息迅速向全國、向海外傳開。許多人在工余時間,開始了設計工作。他們精心設計,繪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圖案,標上詳細的說明,寄到了北京。以傾注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心意。
在國外,千千萬萬愛國僑胞,知道祖國在向自己的兒女徵求國旗設計圖案時,抱著深切的愛國之情,傾注了炎黃子孫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設計出一幅幅國旗圖案,從美洲、印尼、馬來亞、朝鮮…飛向祖國北京。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政協籌備會國旗審查小組,就收到了應征國旗圖案2992幅,其中從遙遠的美洲寄來的國旗圖案有23幅。
人民解放軍戰士在陣地上、戰壕里,在槍炮聲中討論應征國旗圖樣,大家不光對國旗圖樣各抒己見,還談了不少激動人心的感想,有的戰士無比興奮地說:「徵求國旗圖樣的意見,說明新中國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著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庄嚴地照一張像,不少老戰士還用豐富的想像力,描繪著新中國成立後的美好前景,憧憬著未來的共產主義幸福生活…」。
9月26日,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國旗、國徽審查組,通過了第323號設計圖案《即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中第32號草圖》為當選圖案。對這一設計圖案作了局部修改,並對國旗圖案的意義作了統一說明。
關於國旗圖案意義的說明,新華社以答讀者問的形式於11月15日公開發表:
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旗面為什麼是紅色的?旗上的五顆五角星代表什麼?為什麼星是黃色的?四顆小五星為什麼有一角尖正對著五角星的中心點?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五星紅旗是團結的、革命的、勝利的旗幟,是人民的旗幟。它代表著我們偉大祖國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它自由地飄揚在我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上,鼓舞著我國人民為保衛祖國、建設祖國而進行英勇斗爭。
2.國旗設計者-曾聯松
曾聯松不是藝術家,也不是搞美術設計的,他現在是上海市日用雜品公司的副經理,一個長期做經濟工作的普通人能設計出國旗,完全出自於一種熱切愛國的激情,他為設計國旗圖案夜以繼日,揮汗如雨,似痴如迷。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他仰望群星閃爍的太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中國共產黨難道不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么!於是,他決定以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他設想:以一顆大星導引在前,幾顆小星環繞於後,象眾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象徵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相協調,象紅霞一片,金光燦燦,色簡而庄嚴,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
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周圍這一特徵,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把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個歷史的結論顯示在旗上。色彩以紅色為主,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熱烈的感情,象徵革命,配以黃色,燦爛輝煌,一片光明。
1949年8月中旬,曾聯松將設計好的五星紅旗圖案稿寄給了全國政協籌備會,結果被選中了,他便成為我國國旗的設計者。
3. 關於國旗製作方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公布國旗製法如下:
國旗的形狀、顏色兩面相同,旗上五星的位置兩面相對。為便利計,本件僅以旗桿在左之一面為說明的標准。對於旗桿在右的一面,凡本件所稱左均應改右,所稱右均應改左。
一、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側。旗桿套為白色。
二、五星之位置與畫法
甲、為便於確定五星之位置,先將旗面對分為四個相等的長方形,將左上方之長方形上下劃為十等分,左右劃為十五等分。
乙、大五角星的中心點,在該長方形上五下五,左五右十之處。其畫法為:以此點為圓心,以三等分為半徑作一圓。在此圓周上,定出五個等距離的點,其一點須位於圓之正上方。然後將此五點中各相隔兩點相聯,使各成一直線。此五直線所構成的外輪廓線,即為所需之大五角星。五角星之一個角尖正向上方。
丙、四顆小五角星的中心點,第一點在該長方形上二下八,左十右五之處,第二點在上四下六,左十二右三之處,第三點在上七下三,左十二右三之處,第四點在上九下一,左十右五之處。其畫法為:以上四點為圓心,各以一等分為半徑,分別作四個圓。在每圓上各定出五個等距離的點,其中均須各有一點位於大五角星中心點與以上四個圓心的各聯結線上。然後用構成大五角星的同樣方法,構成小五星。此四個小五角星均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點。
三、國旗的通用尺度定為如下五種,各界酌情選用。
(一)長288公分,高192公分;
(二)長240公分,高160公分;
(三)長192公分,高128公分;
(四)長144公分,高96公分;
(五)長96公分,高64公分。
4.國旗懸掛的規定
國旗代表國家的尊嚴,象徵著國家的主權,是國家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每個愛國的人都應該尊重和愛護國旗。
國旗懸掛在政府機關的建築物上面,而在全國性勝利紀念日,可在一切建築物上懸掛。在我國駐外國的大使館、領事館等建築物上和遠洋航行的軍艦、商船上,都要懸掛國旗。
按照國際法規定和國際慣例,在某塊領土上懸掛某國國旗,就是確認該國在此領土上行使權力的標志之一;無權懸掛而懸掛他國國旗的責任者要受到懲罰。侮辱國旗,如撕毀或其他類似行為,在世界各個國家內都被認為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
㈣ 中國國旗是誰發明的拜託各位了 3Q
中國國旗是由上海人曾聯松所設計的。原本的構想主要是表現出中國四個主要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但由於五顆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隱含階級地位之分,於是改為環繞大星的設計,並在大星中加入了錘子與鐮刀的標志。 後來將錘子與鐮刀刪除,因為一來認為五星紅旗中大可不必出現鐮刀、斧頭,一顆大星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來這樣與蘇聯國旗太相似;三來考慮既已用四顆小星表示工、農、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與農民的象徵物,似乎又變得不平等了。國旗就此定案。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五星紅旗獲得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會議代表一致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國旗。
希望採納
㈤ 中國的國旗是誰發明的拜託各位了 3Q
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星紅旗(1949至今)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1949年7月由曾聯松設計。其中紅色象徵革命;五星呈黃色,有象徵中國人為黃種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代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即原「士、農、工、商」之所謂「四民」,但依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順序被改為「工、農、士、商」)。四顆小星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和人民對黨的擁護。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簡稱籌備委員會)在北平正式成立,該會的籌備工作包括制定中國的新國旗,並指定由籌備會的第六小組負責。這個小組的成員有16人,他們是:馬敘倫、葉劍英、張瀾、郭沫若、陳嘉庚、馬寅初、蔡暢、李立三、張奚若、廖承志、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翦伯贊、錢三強、沈雁冰。 1949年6月16日,籌備委員會的首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小組,並向中國全國發出徵稿啟事。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內各大報刊刊登了籌備委員會徵集國旗圖案的啟事。一個月後,籌備委員會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區寄來的應征圖案3012幅。 後於9月開議時,審核通過的共有38幅,最後敲定8幅國旗樣式作為備選國旗。當時最受歡迎的是以紅底配上黃星,以及一條代表黃河的黃條而成。紅底與黃星為徵求新國旗設計稿的必備基本要素,黃星代表共產黨或中國人民。但部分人士認為,中國並非只有黃河一條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兩個草案:二黃條代表黃河、長江,三黃條代表黃河、長江、珠江。但張治中向毛澤東表示,黃條分割紅地,如同國家被分裂,應另選作品。接下來選中了五星紅旗。 由上海人曾聯松所設計的五星紅旗,原本的構想主要是表現出中國四個主要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但由於五顆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隱含階級地位之分,於是改為環繞大星的設計,並在大星中加入了錘子與鐮刀的標志。 後來將錘子與鐮刀刪除,因為一來認為五星紅旗中大可不必出現鐮刀、斧頭,一顆大星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來這樣與蘇聯國旗太相似;三來考慮既已用四顆小星表示工、農、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與農民的象徵物,似乎又變得不平等了。國旗就此定案。 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五星紅旗獲得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會議代表一致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國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標志著五星紅旗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㈥ 在我的世界如何造出中國國旗
在我的世界裡面就可以直接造出中國國旗了,當年打開中國國旗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中國國旗最輝煌的一面
㈦ 中國的紅旗是誰發明的
國旗是怎樣誕生的 1949年7月,32歲的曾聯松在上海設計了國旗圖案??五星紅旗。然而,在徵集到的三千餘幅國旗設計圖案中,五星紅旗圖案最初卻未受重視。 1949年的8月中旬,北平飯店413房間被辟成臨時選閱室,陳列著3012幅應征的國旗圖案供與會的政協委員進行初評。 委員們一致看好三幅紅底黃色的圖案??第一幅是上面一顆金色的大星,旗下三分之一處是一條黃色的橫杠;第二幅是上面一顆金色的大星,下面兩條橫杠;第三幅是上面一顆大星,下面三條橫杠。 說明書上寫道:金色的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聯合政權,第一條橫杠代表黃河、第二條橫杠代表長江、 第三條橫杠代表珠江,意為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 五星紅旗圖案在第一輪的篩選中就被淘汰了! 為慎重起見,評選小組將上述三幅圖案和其他幾十幅圖案匯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供大家再一次討論。 編印資料時,田漢問:「怎麼沒把那幅五顆星的圖案收進去?」他從被淘汰的一堆設計圖案的最底下翻出了那幅圖案:「這個設計簡潔大方,而且寓意也深,你們認為呢?」 看得出,大家並不太喜歡這幅圖案。短暫的沉默後終於有人吞舌吐吐地說:「許多人覺得這幅圖案好像有點似曾相識的味道。」在三千多幅應證稿件中,幾乎有四分之三的設計圖不是模仿蘇聯國旗就是模仿美國國旗,有的甚至是模仿歐洲一些小國家的國旗。所以在第一眼看到五星紅旗時,大家就把它放在了一邊。 「它像什麼?」田漢問。 「像蘇聯國旗!」幾個人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 田漢又仔細地看了看圖案,然後用手遮住了大星中的鐮刀和斧頭:「假如拿掉了這個呢?」 大家點起頭來。 「是不是把這張也編進去?」田漢說。 工作人員在它的右上角寫上了「32號」。 幾天後,收集了38幅圖案的《國旗圖案參考資料》送到了毛澤東和代表們的手裡。 1949年9月2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宴請參加新政協會議的代表們。張治中直截了當地談了自己對國旗的看法:「你不是說過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嗎,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有把國土一分為二的嫌疑!再講,用一條杠子代表黃河也不科學,老百姓會聯想到孫猴子的金箍棒!」 與此同時,田漢把五星紅旗的圖案交到了毛澤東的手裡。毛澤東把眼光定格在了大星中的鐮刀斧頭上,微微皺起了眉頭。田漢馬上說:「鐮刀和斧頭的圖案我認為可以拿掉,這並不妨礙整體的效果,反而更簡潔了。」 毛澤東的眉頭舒展開了。 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9月28日,國旗圖案在報紙上公開發表。 9月29日,市民爭相訂購國旗,旗幟加工廠的工人以空前高漲的熱情夜以繼日地投入到了國旗的製作中。 10月1日,家家戶戶門前的五星紅旗與天安門廣場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 國旗設計者的期待 1949年9月29日,報紙上登出了新中國國旗圖案。華東合作事業管 理局的曾聯松看著那幅熟悉的圖案,一下子呆住了。他趕緊翻來覆去 地找,想看看有沒有設計者的名字。 沒有! 曾聯松的表情從興奮和期待慢慢轉成了疑惑。對於他來說,那是 一個失望和希望並存的不眠之夜。但是很快,對於開國大典的期待取 代了他所有的疑惑。國旗是不是自己設計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 曾經為之浴血奮斗的事業終於成功了,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 兩天後的10月1日,曾聯松早早地來到商店門口,站在擴音喇叭前。 那時,收音機還很稀罕,有什麼重大新聞,人們都會去聽街頭和商店 的有線廣播。 開國盛況隨著電波傳到了上海,深深地震撼著擴音器下每一個人 的心。在《義勇軍進行曲》中,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緩緩地升起 在天安門廣場上空……曾聯松的淚水滾滾而下。 1950年的9月27日,曾聯松才被正式告知,他就是五星紅旗的設計 者。這一天離他投稿的日子,相隔了整整十三個半月。但喜悅並沒有 因時間的沖刷而褪色。 兩個星期前,曾聯松因公去北京出差。剛住下,就有人來敲門, 兩個陌生人說他們是全國政協的。曾聯松覺得有些意外,但又有一種 預感,因為他的設計稿件當時就是寄到全國政協去的。 果然,來人問了他關於國旗設計的情況,他們問得很詳細,還一 邊作記錄。 回上海後不久,一份確認他為國旗設計者的通知以及赴北京參加 國慶活動的觀禮券便送到了他的手上。 1950年11月1日,參加觀禮回來的曾聯松收到一封標有「1137號文 件」的公函: 曾聯松先生: 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 刊一冊,人民幣500萬元,分別交郵局和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 國家的貢獻,並致深切的敬意!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 一九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50年過去了,那枚印在已經發黃了的信箋上的公章依然紅得耀眼。 500萬元是多少? 「萬元」是當時舊幣的單位,1955年實行新幣後,舊幣和新幣的 比價為1萬元舊幣換1元新幣。當年的500萬元相當於一個熟練技術工人 一年的工資!
㈧ 中國國旗是由誰設計出來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是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
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
在2992幅(一說為3012幅 )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國旗圖案確定的過程: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同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求啟事。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從收到的3012幅圖案中選出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
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
在關於國旗的討論中,會議研究決定去除原設計稿中意識形態濃厚,且與蘇聯國旗相仿的鐮刀斧頭標志。最後形成以紅色為底色,四小星拱衛大星的五星紅旗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網路
㈨ 中國國旗是誰發明的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召開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決定在常委會下設立六個小組,而其中由馬敘倫任組長,由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的第六組,負責擬訂有關國旗、國歌等方案。 自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五日,《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報紙同時刊登了新政協籌備會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四面八方的人們踴躍投稿,國旗審查小組平均每天收到一百張圖案,其中還包括從印尼、馬來亞、朝鮮、美加寄來的二十三張。國旗審查小組從近三千張國旗圖案中篩選出三十八幅編為一本《國旗圖案參考資料》,印發給每一位與會代表。 國旗應徵圖案要符合三個條件,即一要有中國特徵;二要含有中國的地理、歷史、民族、文化等因素;三要有政權特徵,要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並且國旗設計要求庄嚴簡潔,一目瞭然。應徵稿件中,設計構思符合三項條件的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一是豎條旗左上方為鐮刀、錘子、五角星或齒輪;二是鐮刀錘子交叉加五角星;三是齒輪加五角星;四是旗面為紅色或三分之二紅色,加黃色五角星。經過反覆討論,上海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被籌備會一致通過作為國旗圖案。按照曾聯松的設想,一顆大星象徵領導革命和國家建設的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象徵廣大人民,包括當時四個階段: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他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旗顏色相協調,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毛澤東在談到五星紅旗的含義時指出:這個圖案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