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的陣法。最少10種。越多或越詳細越給加分
戰國時期《孫臏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將春秋以前的古陣總結為十陣。這「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水陣和火陣講的是水戰和火戰的戰法,不是單純的戰斗隊形,所以孫臏十陣實際上只有八種基本的戰斗隊形。
方陣:方針是冷兵器時代,軍隊戰斗的最基本隊形。大的方陣都由小的方陣組成,這就叫「陣中容陣」,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就是說方陣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禦敵人進攻,方陣是一種攻防比較平衡的陣型。指揮等金鼓旗幟一般部署在方陣的後方。
圓陣:圓陣是為了進行環形防禦的。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沒有明顯的弱點。
疏陣:疏陣即疏散的戰斗隊形,方陣圓陣等均可疏開為疏陣。疏陣加大行列間距,通過多樹旌旗、兵器、草人,夜間多點火把,以少數的兵力顯示強大的實力。
數陣:數陣就是密集的戰斗隊形,集中力量進行防禦和進攻。
錐形陣:就是前鋒如錐形的戰斗隊形,錐形陣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型,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型,錐形陣又叫牡陣。
雁形陣:所謂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斗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迴的陣型,但是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而向後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則是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止時,可獲得處於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亞歷山大在印度進行的會戰就是近似於這樣
一種隊形。
鉤形陣,鉤形陣正面是方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
玄襄陣:這是一種迷惑敵人的假陣,隊列間距很大,多數旗幟,鼓聲不絕,模擬兵車行進的聲音,步卒聲音嘈雜,好像軍隊數量巨大,使用各種辦法欺騙敵人。
而令人汗顏的是,在這方面的研究,確是日本人占據領先地位,在許多日本所出的三國游戲和影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孫臏十陣影子。
三國時期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蠻之後之後,蜀軍的主要作戰對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騎兵聯合部隊,作戰地域主要為山地,而蜀國缺乏馬匹,於是諸葛亮排練「八陣圖」。
八陣實際上是三國時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陣法。孫子有八陣,孫臏在《孫臏兵法》中也有《八陣》篇,在原有的古八陣基礎上創新真的陣法,繪制陣圖,最終形成「八陣圖」,用以訓練蜀軍。所謂陣圖,就是將陣法繪製成圖形,畫在錦上、紙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觀的實物,這就是陣圖。諸葛亮紀錄陣法的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八陣圖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是據說諸葛亮曾經壘石作八陣圖,據說魚腹江邊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遺跡,就是諸葛亮所遺留的八陣圖,結合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的只言片語,進行合理模擬,現代兵家認為八陣是一種集團方陣,每個八陣都具有八個小陣分布在中央的中陣四周的八個方向上,八陣的中央是大將,金鼓旗幟,以及直屬的兵馬,這就是中陣。每個小陣都有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代號。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陣數有九」的說法,所以宋代還有八陣叫做九軍陣。
而每個方向的陣編組為六小陣,中陣編組為十六小陣,整個大方陣共有六十四小陣,正好符合魚腹江壘石遺跡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的數量。大方陣之後可能還有游騎構成的二十四小陣,一共是八十八小陣。這些小方陣可以是騎兵、步兵、車隊,由幾十到幾百不等組成,前排為弓弩手、中間為長兵器手、後排為短兵器手(有時排列順序也不同)八陣為了遲滯敵人進攻,發揮蜀軍弩兵的威力,在防禦時還設置沖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
諸葛八陣屬於防禦性陣型,好處是沒有部署上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整體大陣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一處遭到攻擊,兩翼相鄰的陣可以自動變為兩翼,保護支援遭受攻擊之陣。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就是,這樣復雜的諸葛八陣需要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而且機動性較差,為了保持陣型的完整,前進時不允許奔跑,後退時不能猛跑。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以前為後,以後為前,前無速度,退無遽走」。所以說八陣是一種
防禦性質的十分保守陣型。無大敗,取得大勝同樣也很困難。諸葛亮六齣祁山,姜維同樣多次攻打魏國,無大敗也無大勝,不能說和蜀軍採用八陣進行作戰毫無關系。
但是個人認為以上僅僅是諸葛八陣的基礎或者原型,因為依靠這樣一種僵化的陣型,以蜀國薄弱之力與曹魏抗衡幾十年無大敗,就彷彿並不可能,而與其傳頌了千年的諸葛八陣地位也不相稱,而且作戰地域屬於山地環境,而八陣更適合於步兵在平原作戰。。。所以個人認為,諸葛八陣應該有許多變化,當陣地上有溝坎,林木等限制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而且行軍時,進攻時應該有各種變陣,不過由於資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
究諸葛亮八陣相當的困難。。。而且個人認為所謂諸葛八陣不僅僅是作戰陣型,而是通過「八陣圖」的訓練,將蜀軍作戰指導思想、編制、訓練等滲透給蜀軍……
而唐代的李靖則是在諸葛八陣的基礎上,編練六花陣……所謂六花陣,就是像「六齣花」的陣型。中軍居中,中軍周圍分布前軍、左軍、左虞侯軍、後軍、右軍、右虞侯軍,據《李衛公問對》記載,六花陣有圓陣、方陣、曲陣、縱陣、銳陣等陣型,這五種陣型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大將可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攻防等需要採用不同的陣型。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諸葛亮的「八陣」,還會有各種變化的原因之一。。。
宋由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而自身又缺乏足夠的數量與質量的騎兵,為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游牧民族的騎兵。所以,歷朝歷代中宋是最重視陣的朝代了……不過,宋代實行的是「將從中御」,每次將領出征,皇帝必然「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為了更好的控制領兵出戰的將領,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將帥陣圖,在深宮中規定前線的具體戰法。所以,北宋統一之後於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而自宋以來,陣型的發展逐漸趨於保守。《武經總要》記載,宋軍常用的陣型主要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和本朝八陣……
常陣:北宋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為「常陣」。換句話說北宋軍隊征戰,往往將部隊根據戰術目的分成各個部分,組成「常陣」,然後組合在一起,進行戰斗。它包括以下諸陣: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拐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策殿後陣等。
先鋒陣,是由前鋒部隊所組成的戰斗隊形。前鋒部隊類似於現代的前衛部隊。前鋒的任務是「御奔沖,陷堅陣,擊銳師」,因此北宋也同歷代一樣,「選精兵,置先鋒陣」。
策先鋒陣,是由策應先鋒的部隊所組成的戰斗隊形,「置陣在先鋒陣後」。此陣由「騎將一員統之」。當「先鋒抗敵或兵勢不支,則策先鋒為應援」,以制敵「奔突」。
大陣,亦稱中軍陣,是由主力馬、步軍所組成的戰斗隊形。一般成長陣(縱隊)或方陣。
排陣時,「以步軍槍刀手在前,雜以旁牌、標槍,當陣面聯布、木拒馬,或間以大車,謂之『陣腳兵』」。而強弓勁弩在其後排列。同時,「一陣開四門,騎兵居其中,候出戰,即開門放戰隊出」。總之,主力是以「車營」的形式,排成四面防敵「戎馬突馳」的陣勢。需要出戰時,四面開門,放「戰隊」出戰。
前陣:是部署於「中軍大陣之前」的奇兵。《武經總要》說,「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武經總要》還引述風後握奇圖和遼軍布陣之法,認為奇兵數應佔大陣兵數1/3左右。
東西拐子馬陣:這是直接保護大陣的一種布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陣,是鑒於「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此陣兵力數目,也是量大陣兵的人數而為之,且臨時抽揀而成。
無地分馬:是中軍大陣所控制的機動部隊。布置在「大將軍營陣」的四周,「備緩急驅使」。其兵由各指揮(營級單位?)所組成的戰隊里抽調。機動部隊的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拒後陣:亦稱「殿後」,是由後衛部隊所組成的戰斗隊形,布陣於中軍大陣之後,以防敵人從後面襲擊。宋人認為,在「軍陣之制,糧道居後」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道斷絕」,布拒後陣很有必要。《武經總要》說,宋太宗對遼幾次作戰的失敗,都與「糧道」被敵「斷絕」有一定關系。因此,從真宗開始,則注意置「兵殿其後」,以便「緩急用之,無腹背受敵之患」。
策殿後」陣:是由策應殿後的部隊所組成的戰斗隊形。它在拒後陣與主力之間布陣。
平戎萬全陣:是宋太宗趙光義親自製作並授予大將軍的,所以頗受重視。平戎萬全陣是由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約十七里見方的正方形大陣(個人認為此方陣如此拓展縱深,可壓縮敵人騎兵機動的空間)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陣勢的中央,加強戰車,組成三個車營增強步兵的防禦能力與攻擊能力,把騎兵部署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中央大陣……這是一種保守的防禦陣型,達到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可在平原對抗北方游牧民族騎兵的目的。
中軍大陣由三個方陣排列而成,是全陣的主力……每個方陣周長二十里(摺合360步×20=7200步)。每五步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車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無地分兵(即機動的預備隊)五千人居方陣中,每方陣共用步兵三萬六千六百八十人。三個方陣共十一萬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觀察兵、陳望哨兵)二百四十人,總共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
前陣與後陣(即前鋒與殿後),各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兩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騎兵,另加探子(偵察)四十名騎兵,總共五千名騎兵。前後兩陣共一萬名騎兵。。。
東西稍陣(即左、右翼),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每陣共一萬名騎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騎兵,總共二萬零六百五十名騎兵。。。
平戎萬全陣,所用兵力共十四萬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前、後、左、右各陣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另外還有用作車營防禦的大車一千四百四十乘。該陣中軍大陣的正面寬約十七里(每個方陣正面與縱深各五里,方陣與方陣間隔一里);前後兩陣每隊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約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62=4030步,摺合11里70步);左、右兩陣,每隊佔地五十步,正面共約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摺合17里130步)……
本朝八陣:據《武經總要•本朝八陣法》記載,北宋所謂的本朝八陣,系指方陣、圓陣、牝陣、牡陣、沖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李靖陣法,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為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為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
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佔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本朝八陣」除圓陣(因與車輪陣同形異名)外,《武經總要》中均附有陣圖。各陣圖中兵隊的名稱,沿襲唐朝。。。圖中的「駐隊」,即北宋的「陣腳兵」(所謂陣腳兵,就是這些兵力是為了布陣的初期,佔領足夠地域,防止敵人沖陣,保護自己從容布陣的,而在布陣完成之後則是保持陣勢的形狀而存在,往往由弓弩手為主力構成,我們聽評書或者看舊小說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陣腳之說,就是為此);圖中的「戰鋒隊」、「戰隊」、「跳盪」、「奇兵」,就是北宋的陣內戰兵及無地分兵。。。圖中的七軍名稱也是沿用了唐朝的軍事語匯,比如:右虞候、右軍,即北宋的先鋒、策先鋒將;前軍、後軍,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將;左虞候、左軍,即北宋的殿後、策殿後將。
北宋的本朝八陣名曰八陣,但因圓陣與車輪陣本是同陣異名,故實際僅有七種陣。綜觀這八陣陣名、七陣陣圖和《武經總要》所作的說明可以看出:八陣的陣名,都與前代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在各種陣形的排列方法上,則與前代有本質不同。古八陣,都是軍隊主力排列方式的變化,而宋所謂的「本朝八陣」,除了圓陣與車輪陣以外主力總是列成對四周防禦的方陣,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陣的前後左右,作些象徵性的變化,用以附會象徵古意,這和古八陣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本朝八陣可以說是一種變了形的方陣。。。
前代八陣雖然也有防禦隊形,但主要的還是進攻隊形,而宋的「本朝八陣」,從實質上看,通通變成了的四面防禦隊形。也就是說,各陣的主力仍然未脫離單純防禦的模式,與其前代軍隊的進攻精神無一繼承。這種情形的出現,不能不說是與北宋採取單純防禦的的保守軍事思想有關。
當然,這和當時所面對的威脅也有關,因為宋代與前代不同,缺乏騎兵,而又面臨機動性強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騎士,所以兩翼和側後方向總是遭受威脅,方陣圓陣等面向四面防禦的陣型確實是防禦騎兵迂迴包抄,而古八陣以主力設置為雁形、錐形等陣形,是一種面向某一方向的進攻陣形,側翼的防禦大大減弱了(實際上,個人認為古八陣是一種組合的陣型,個個部分排列成古八陣,然後再組成一個更大的陣勢。。。其中,還應有各種陣型之
間的變化方法,不過今天已經都不可考,而這些東西才是我國古陣精髓之所在,窮究與各陣型的排列方式與形狀,只不過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過是我國古陣的皮毛而已。。。),在缺乏足夠騎兵的情況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陣形向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進攻彷彿並不可能,因為戰況不利的時候,騎兵可以隨時脫離戰斗,或者迂迴進攻側後方向,所以說,採取方陣或者圓陣的陣形在野戰中對騎兵進行防禦還是合適的。。。宋的本朝八陣錯就
錯在不應該搞這么多花點,如果方陣能夠奏效的花,幹嘛把事情復雜化,非得搞出個不倫不類的八陣呢。。。看來這也是脫離了實際戰陣文人的產物。當然也不排除《武經總要》的陣圖不準確的可能。
宋軍中騎兵十分缺乏,只佔全軍總數的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李衛公問對》中,李靖主張在騎兵營地設置木馬,以利於騎兵訓練上下馬,真不知道這是因為缺馬還是因為習慣如此,不過可能是現代鞍馬的來源也說不定)。最高曾達十之八九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另外宋馬體形較小,一般約1.36米,按現在的標准也不算大馬.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敢騎」,約合1.58米,而這已是宋朝罕見的大馬了。為了對付游牧民族騎兵,宋代在陣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圖在野戰中以步抗騎。兩宋時期個人認為有兩種陣形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陣和疊陣。
弩陣是一種發揚蹶張弩(一種用腳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張弩大)威力的陣形。分成三列,從後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進弩,第三排瞄準射擊。運用時,第三排射擊後,則通過兩列之間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後上弦,第二排進弩之後,進入瞄準射擊狀態,如此循環反復。獲得持續的較密集的遠程打擊能力。
疊陣是宋代四川吳氏兄弟創立,見於《宋史》,也是分為三列,刀槍持長兵者居前,弓在後,最後為神臂弩或者為踏蹬弩。這是接近實戰要求的,作戰時,全軍跪坐,當敵接近至100步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這是為了測距),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敵接近至70步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如此,使用遠程打擊武器層層攔截防禦,削弱敵騎兵迅速機動的能力,使野戰中步抗騎成為可能。
下面再來談談明軍陣形。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時代較為密集的隊形會造成較大的傷亡。而東南沿海地帶,平原較少,山地較多,大型陣勢展不開。
而面對倭寇在我東南沿海劫掠的威脅,倭寇中有不少是屬於流浪武士,單兵作戰能力強,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於「跳戰」之法,採用較為鬆散的陣形,明軍在遇到兇悍的倭寇時,往往陷於被動。所以戚繼光發展了一種小集中,大分散的鴛鴦陣,由大陣變小陣,由密集變為疏散,這是陣形的一種創新。
戚繼光鴛鴦陣:12人為最基本的戰斗單位,這一陣形,最前為兩個牌手,分別是長牌手、藤牌手(其中一個為隊長),然後是跟著狼銑手兩名、再次是四個長槍手,最後是兩個短兵手。作戰時以藤牌防護遠程射擊兵器(這時候牌手面向敵人,其餘人排成縱隊,其餘人躲在牌手後面,),以狼銑為進攻主力,以長槍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敵人進身,或者長兵疲憊時進攻的。鴛鴦陣的再抗倭戰斗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鴛鴦陣是最基本的陣形,還有許多變化。
比如成兩伍縱隊的鴛鴦陣,這是基本陣;
由鴛鴦陣變化的兩儀陣(兩伍分開);
大三才陣橫隊,就是把兩伍並列的隊形變成橫隊,隊長持牌居中,左右各一狼銑,狼銑左右為兩長槍擁一牌(實際上這還有其他伍交錯排列),短兵在後。。。這是為了在比較寬的橫路上戰斗運用的;
小三才陣橫隊,「狼銑居中,左右各一長槍,長槍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這是在窄路上採用的陣形;一頭兩翼一尾陣,把參戰部隊分成四部分,最前者為頭,是正兵,主要的進攻部隊;兩翼為奇兵,保護頭的側後方向,在適當時機進攻敵人的側翼,尾是策應部隊(相當於預備隊),隨時准備增援任意方。。。
清代軍陣,在清代軍陣中值得一提就是太平軍的各種陣法。
牽線陣:這是一種行軍的戰斗隊形,類似於現代的行軍縱隊。行軍時,必下令作牽線陣行走,每個兩司馬執旗一面,後隨二十五人;一百人則張卒長旗一面;五百人則張旅帥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則張師帥旗一面;一萬二千五百人則張軍帥旗一面。一軍接著一軍前進。寬路則分雙行,狹路則單行,魚貫以進。在行軍中,一旦發生遭遇戰,首尾蟠曲鉤連,頃刻聚集,結成圓陣。如果戰事不利,統將敲鑼為信號退卻,仍守牽線陣戰斗隊形,這時按照路寬,分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魚貫而牽線陣急趨,敵往往追趕不上,即追上了,見隊伍不亂,也不敢窮追。
螃蟹陣:這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斗隊形,中間一隊人數少,兩翼的人數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陣。這一種陣法,極為靈活,還根據敵情變化極多。。。如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為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為前隊接應。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擊。。。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包圍。。。螃蟹陣變化雖然復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徐,只須幾個大旗手嫻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裡就向那裡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眾,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螃蟹陣(一作蟹螯陣),又稱為荷包陣,也稱為蓮花抄尾陣。)。。。
百鳥陣:這是一種使用疑兵的陣法。特別適合平川曠野與敵作戰,以二十五人為一小隊,把部隊分為一百幾十隊,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樣,使敵人驚疑不知人數多少,每隊人數都同,又不知應先攻何處,傍徨不進,每因此被打敗。。。
下面是軍陣圖(還有別的陣圖要不要)。
Ⅱ 中國軍隊古代陣法詳細介紹是怎麼排兵布陣
戰國時期《孫臏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將春秋以前的古陣總結為十陣。這「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水陣和火陣講的是水戰和火戰的戰法,不是單純的戰斗隊形,所以孫臏十陣實際上只有八種基本的戰斗隊形。。。
方陣:方針是冷兵器時代,軍隊戰斗的最基本隊形。大的方陣都由小的方陣組成,這就叫「陣中容陣」,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就是說方陣中央 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禦敵人進攻,方陣是一種攻防比較平衡的陣型。指揮等金鼓旗幟一般部署在方陣 的後方。
圓陣:圓陣是為了進行環形防禦的。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沒有明顯的弱點。
疏陣:疏陣即疏散的戰斗隊形,方陣圓陣等均可疏開為疏陣。疏陣加大行列間距,通過多樹旌旗、兵器、草人,夜間多點火把,以少數的兵力顯示強大的實力。
數陣:數陣就是密集的戰斗隊形,集中力量進行防禦和進攻。
錐形陣:就是前鋒如錐形的戰斗隊形,錐形陣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型,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型,錐形陣又叫牡陣。
雁形陣:所謂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斗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 迂迴的陣型,但是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而向後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則是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 止時,可獲得處於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亞歷山大在印度進行的會戰就是近似於這樣一種隊形。
鉤形陣,鉤形陣正面是方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
玄襄陣:這是一種迷惑敵人的假陣,隊列間距很大,多數旗幟,鼓聲不絕,模擬兵車行進的聲音,步卒聲音嘈雜,好像軍隊數量巨大,使用各種辦法欺騙敵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蠻之後之後,蜀軍的主要作戰對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騎兵聯合部隊,作戰地域主要為山地,而蜀國缺乏馬匹,於是諸葛亮排練「八陣圖」。
八陣實際上是三國時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陣法。孫子有八陣,孫臏在《孫臏兵法》中也有《八陣》篇,到了東漢作戰訓練中普遍使用八陣。諸葛亮從蜀國步兵為主力等實際出發,在原有的古八陣基礎上創新真的陣法,繪制陣圖,最終形成「八陣圖」,用以訓練蜀軍。
所謂陣圖,就是將陣法繪製成圖形,畫在錦上、紙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觀的實物,這就是陣圖。諸葛亮紀錄陣法的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八陣圖 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是據說諸葛亮曾經壘石作八陣圖,據說魚腹江邊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遺跡,就是諸葛亮所遺留的八陣圖,結合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的只言片語, 進行合理模擬,現代兵家認為八陣是一種集團方陣,每個八陣都具有八個小陣分布在中央的中陣四周的八個方向上,八陣的中央是大將,金鼓旗幟,以及直屬的兵 馬,這就是中陣。每個小陣都有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代號。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陣數有九」的說法,所以宋代還有將八陣叫做九軍陣。
而每個方向的陣編組為六小陣,中陣編組為十六小陣,整個大方陣共有六十四小陣,正好符合魚腹江壘石遺跡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的數量。大方陣之後可能 還有游騎構成的二十四小陣,一共是八十八小陣。這些小方陣可以是 騎兵、步兵、車隊,由幾十到幾百不等組成,前排為弓弩手、中間為長兵器手、後排為短兵器手(有時排列順序也不同)八陣為了遲滯敵人進攻,發揮蜀軍弩兵的威 力,在防禦時還設置沖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
諸葛八陣屬於防禦性陣型,好處是沒有部署上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整體大陣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一處遭到攻擊,兩翼相鄰的陣可以自動變為 兩翼,保護支援遭受攻擊之陣。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就是,這樣復雜的諸葛八陣需要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而且機動性較差,為了保持陣型的完整,前進時不允 許奔跑,後退時不能猛跑。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以前為後, 以後為前,前無速度,退無遽走」。所以說八陣是一種防禦性質的十分保守陣型。無大敗,取得大勝同樣也很困難。諸葛亮六齣祁山,姜維同樣多次攻打魏國,無大 敗也無大勝,不能說和蜀軍採用八陣進行作戰毫無關系。
但是個人認為以上僅僅是諸葛八陣的基礎或者原型,因為依靠這樣一種僵化的陣型,以蜀國薄弱之力與曹魏抗衡幾十年無大敗,就彷彿並不可能,而與其傳 頌了千年的諸葛八陣地位也不相稱,而且作戰地域屬於山地環境,而八陣更適合於步兵在平原作戰。。。所以個人認為,諸葛八陣應該有許多變化,當陣地上有溝 坎,林木等限制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而且行軍時,進攻時應該有各種變陣,不過由於資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諸葛亮八陣相當的困難。。。而且個人 認為所謂諸葛八陣不僅僅是作戰陣型,而是通過「八陣圖」的訓練,將蜀軍作戰指導思想、編制、訓練等滲透給蜀軍。。。
而唐代的李靖則是在諸葛八陣的基礎上,編練六花陣。。。所謂六花陣,就是像「六齣花」的陣型。中軍居中,中軍周圍分布前軍、左軍、左虞侯軍、 後軍、右軍、右虞侯軍,據《李衛公問對》記載,六花陣有圓陣、方陣、曲陣、縱陣、銳陣等陣型,這五種陣型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大將可根據不同 的敵情、地形、攻防等需要採用不同的陣型。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諸葛亮的「八陣」,還會有各種變化的原因之一。。。
宋由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而自身又缺乏足夠的數量與質量的騎兵,為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游牧民族的騎兵。所以,歷朝歷代中宋是最重視陣的朝 代了。。。不過,宋代實行的是「將從中御」,每次將領出征,皇帝必然「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為了更好的控制領 兵出戰的將領,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將帥陣圖,在深宮中規定前線的具體戰法。所以,北宋統一之後於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而自宋以來,陣型 的發展逐漸趨於保守。《武經總要》記載,宋軍常用的陣型主要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和本朝八陣。。。
常陣:北宋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為「常陣」。換句話說北宋軍隊征戰,往往將部隊根據戰 術目的分成各個部分,組成「常陣」,然後組合在一起,進行戰斗。它包括以下諸陣: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拐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策殿後 陣等。
先鋒陣,是由前鋒部隊所組成的戰斗隊形。前鋒部隊類似於現代的前衛部隊。前鋒的任務是「御奔沖,陷堅陣,擊銳師」,因此北宋也同歷代一樣,「選精兵,置先鋒陣」。
策先鋒陣,是由策應先鋒的部隊所組成的戰斗隊形,「置陣在先鋒陣後」。此陣由「騎將一員統之」。當「先鋒抗敵或兵勢不支,則策先鋒為應援」,以制敵「奔突」。
大陣,亦稱中軍陣,是由主力馬、步軍所組成的戰斗隊形。一般成長陣(縱隊)或方陣。排陣時,「以步軍槍刀手在前,雜以旁牌、標槍,當陣面聯布、木拒馬,或 間以大車,謂之『陣腳兵』」。而強弓勁弩在其後排列。同時,「一陣開四門,騎兵居其中,候出戰,即開門放戰隊出」。總之,主力是以「車營」的形式,排成四 面防敵「戎馬突馳」的陣勢。需要出戰時,四面開門,放「戰隊」出戰。
前陣: 是部署於「中軍大陣之前」的奇兵。《武經總要》說,「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武經總要》還引述風後握奇圖和遼軍布陣之法,認為奇兵數應佔大陣兵數1/3左右。
東西拐子馬陣: 這是直接保護大陣的一種布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陣,是鑒於「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此陣兵力數目,也是量大陣兵的人數而為之,且臨時抽揀而成。
無地分馬: 是中軍大陣所控制的機動部隊。布置在「大將軍營陣」的四周,「備緩急驅使」。其兵由各指揮(營級單位?)所組成的戰隊里抽調。機動部隊的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拒後陣: 亦稱「殿後」,是由後衛部隊所組成的戰斗隊形,布陣於中軍大陣之後,以防敵人從後面襲擊。宋人認為,在「軍陣之制,糧道居後」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道斷 絕」,布拒後陣很有必要。《武經總要》說,宋太宗對遼幾次作戰的失敗,都與「糧道」被敵「斷絕」有一定關系。因此,從真宗開始,則注意置「兵殿其後」,以 便「緩急用之,無腹背受敵之患」。
策殿後」陣: 是由策應殿後的部隊所組成的戰斗隊形。它在拒後陣與主力之間布陣。
平戎萬全陣: 是宋太宗趙光義親自製作並授予大將軍的,所以頗受重視。平戎萬全陣是由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約十七里見方的正方形大陣(個人認為此方陣如此拓展縱深,可壓 縮敵人騎兵機動的空間)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陣勢的中央,加強戰車,組成三個車營增強步兵的防禦能力與攻擊能力,把騎兵部署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中央大 陣。。。這是一種保守的防禦陣型,達到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可在平原對抗北方游牧民族騎兵的目的。
中軍大陣由三個方陣排列而成,是全陣的主力。。。每個方陣周長二十里(摺合360步×20=7200步)。每五步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車 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無地分兵(即機動的預備隊)五千人居方陣中,每方陣共用步兵三萬六千六百八十人。三個方陣共十一萬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 觀察兵、陳望哨兵)二百四十人,總共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
前陣與後陣(即前鋒與殿後),各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兩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騎兵,另加探子(偵察)四十名騎兵,總共五千名騎兵。前後兩陣共一萬名騎兵。。。
東西稍陣(即左、右翼),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每陣共一萬名騎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騎兵,總共二萬零六百五十名騎兵。。。
平戎萬全陣,所用兵力共十四萬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前、後、左、右各陣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另外還有用作車營防禦的大車一千四百 四十乘。該陣中軍大陣的正面寬約十七里(每個方陣正面與縱深各五里,方陣與方陣間隔一里);前後兩陣每隊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約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 ×62=4030步,摺合11里70步);左、右兩陣,每隊佔地五十步,正面共約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摺合17里130 步)。。。
本朝八陣:據《武經總要&S226;本朝八陣法》記載,北宋所謂的本朝八陣,系指方陣、圓陣、牝陣、牡陣、沖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李靖陣法。。。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為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 隊五十人,計四千人。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為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佔地二 步,一馬縱廣二步」。「本朝八陣」除圓陣(因與車輪陣同形異名)外,《武經總要》中均附有陣圖。各陣圖中兵隊的名稱,沿襲唐朝。。。圖中的「駐隊」,即北 宋的「陣腳兵」(所謂陣腳兵,就是這些兵力是為了布陣的初期,佔領足夠地域,防止敵人沖陣,保護自己從容布陣的,而在布陣完成之後則是保持陣勢的形狀而存 在,往往由弓弩手為主力構成,我們聽評書或者看舊小說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陣腳之說,就是為此);圖中的「戰鋒隊」、「戰隊」、「跳盪」、「奇兵」,就是 北宋的陣內戰兵及無地分兵。。。圖中的七軍名稱也是沿用了唐朝的軍事語匯,比如:右虞候、右軍,即北宋的先鋒、策先鋒將;前軍、後軍,即北宋的左肋、右肋 將;左虞候、左軍,即北宋的殿後、策殿後將。
北宋的本朝八陣名曰八陣,但因圓陣與車輪陣本是同陣異名,故實際僅有七種陣。綜觀這八陣陣名、七陣陣圖和《武經總要》所作的說明可以看出:八陣的陣名,都 與前代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在各種陣形的排列方法上,則與前代有本質不同。古八陣,都是軍隊主力排列方式的變化,而宋所謂的「本朝八陣」,除了圓陣與車輪陣 以外主力總是列成對四周防禦的方陣,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陣的前後左右,作些象徵性的變化,用以附會象徵古意,這和古八陣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本朝 八陣可以說是一種變了形的方陣。。。
前代八陣雖然也有防禦隊形,但主要的還是進攻隊形,而宋的「本朝八陣」,從實質上看,通通變成了的四面防禦隊形。也就是說,各陣的主力仍然未脫離單純防禦的模式,與其前代軍隊的進攻精神無一繼承。這種情形的出現,不能不說是與北宋採取單純防禦的的保守軍事思想有關。
當然,這和當時所面對的威脅也有關,因為宋代與前代不同,缺乏騎兵,而又面臨機動性強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騎士,所以兩翼和側後方向總是遭受威脅,方 陣圓陣等面向四面防禦的陣型確實是防禦騎兵迂迴包抄,而古八陣以主力設置為雁形、錐形等陣形,是一種面向某一方向的進攻陣形,側翼的防禦大大減弱了(實際 上, 個人認為古八陣是一種組合的陣型,個個部分排列成古八陣,然後再組成一個更大的陣勢。。。其中,還應有各種陣型之間的變化方法,不過今天已經都不可考,而 這些東西才是我國古陣精髓之所在,窮究與各陣型的排列方式與形狀,只不過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過是我國古陣的皮毛而已。。。),在缺乏足夠騎兵的情 況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陣形向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進攻彷彿並不可能,因為戰況不利的時候,騎兵可以隨時脫離戰斗,或者迂迴進攻側後方向,所以說,採取方陣或者 圓陣的陣形在野戰中對騎兵進行防禦還是合適的。。。宋的本朝八陣錯就錯在不應該搞這么多花點,如果方陣能夠奏效的花,幹嘛把事情復雜化,非得搞出個不倫不 類的八陣呢。。。看來這也是脫離了實際戰陣文人的產物。。。當然也不排除《武經總要》的陣圖不準確的可能。。。
宋軍中騎兵十分缺乏,只佔全軍總數的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李衛公問對》中,李靖主張在騎兵營地設置木馬,以利於騎兵訓練上下 馬,真不知道這是因為缺馬還是因為習慣如此,不過可能是現代鞍馬的來源也說不定)。。。最高曾達十之八九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 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另外宋馬體形較小,一般約1.36米,按現在的標准也不算大馬.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敢騎」,約合 1.58米,而這已是宋朝罕見的大馬了。。。為了對付游牧民族騎兵,宋代在陣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圖在野戰中以步抗騎。。。兩宋時期個人認為有兩種陣形 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陣和疊陣。。。
弩陣是一種發揚蹶張弩(一種用腳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張弩大)威力的陣形。。。分成三列,從後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進弩, 第三排瞄準射擊。。。運用時,第三排射擊後,則通過兩列之間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後上弦,第二排進弩之後,進入瞄準射擊狀態,如此循環反復。獲得持續的較 密集的遠程打擊能力。。。
疊陣是宋代四川吳氏兄弟創立,見於《宋史》,也是分為三列,刀槍持長兵者居前,弓在後,最後為神臂弩或者為踏蹬弩。。。這是接近實戰要求的,作戰 時,全軍跪坐,當敵接近至100步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這是為了測距),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敵接近至70步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 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如此,使用遠程打擊武器層層攔截防禦,削弱敵騎兵迅速機動的能力,使野戰中步抗騎成為可 能。。。
下面再來談談明軍陣形。。。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時代較為密集的隊形會造成較大的傷亡。。。而東南沿海地帶,平原較 少,山地較多,大型陣勢展不開。。。而面對倭寇在我東南沿海劫掠的威脅,倭寇中有不少是屬於流浪武士,單兵作戰能力強,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於「跳 戰」之法,採用較為鬆散的陣形,明軍在遇到兇悍的倭寇時,往往陷於被動。。。所以戚繼光發展了一種小集中,大分散的鴛鴦陣,由大陣變小陣,由密集變為疏 散,這是陣形的一種創新。。。
戚繼光鴛鴦陣:12人為最基本的戰斗單位,這一陣形,最前為兩個牌手,分別是長牌手、藤牌手(其中一個為隊長),然後是跟著狼銑手兩名、再次是四 個長槍手,最後是兩個短兵手。。。作戰時以藤牌防護遠程射擊兵器(這時候牌手面向敵人,其餘人排成縱隊,其餘人躲在牌手後面,),以狼銑為進攻主力,以長 槍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敵人進身,或者長兵疲憊時進攻的。。。鴛鴦陣的再抗倭戰斗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鴛鴦陣是最基本的陣形,還有 許多變化。。比如
成兩伍縱隊的鴛鴦陣,這是基本陣;
由鴛鴦陣變化的兩儀陣(兩伍分開);
大三才陣橫隊,就是把兩伍並列的隊形變成橫隊,隊長持牌居中,左右各一 狼銑,狼銑左右為兩長槍擁一牌(實際上這還有其他伍交錯排列),短兵在後。。。這是為了在比較寬的橫路上戰斗運用的;
小三才陣橫隊,「狼銑居中,左右各一長槍,長槍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這是在窄路上採用的陣形;
一頭兩翼一尾陣,把參戰部隊分成四部分,最前者為頭,是正兵,主要的進攻部隊;兩翼為奇兵,保護頭的側後方向,在適當時機進攻敵人的側翼,尾是策應部隊(相當於預備隊),隨時准備增援任意方向。。。
清代軍陣,在清代軍陣中值得一提就是太平軍的各種陣法。。。
牽線陣:這是一種行軍的戰斗隊形,類似於現代的行軍縱隊。。。行軍時,必下令作牽線陣行走,每個兩司馬執旗一面,後隨二十五人;一百人則張卒長旗 一面;五百人則張旅帥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則張師帥旗一面;一萬二千五百人則張軍帥旗一面。。。一軍接著一軍前進。寬路則分雙行,狹路則單行,魚貫以 進。。。在行軍中,一旦發生遭遇戰,首尾蟠曲鉤連,頃刻聚集,結成圓陣。如果戰事不利,統將敲鑼為信號退卻,仍守牽線陣戰斗隊形,這時按照路寬,分為十行 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魚貫而退,牽線陣急趨,敵往往追趕不上,即追上了,見隊伍不亂,也不敢窮追。。。
螃蟹陣:這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斗隊形,中間一隊人數少,兩翼的人數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陣。這一種陣法,極為靈活,還根據敵情變化極多。。。如 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為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為前隊接應。如敵左一 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擊。。。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 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包圍。。。螃蟹陣變化雖然復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 徐,只須幾個大旗手嫻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裡就向那裡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眾,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螃蟹陣(一作 蟹螯陣),又稱為荷包陣,也稱為蓮花抄尾陣。)。。。
百鳥陣:這是一種使用疑兵的陣法。特別適合平川曠野與敵作戰,以二十五人為一小隊,把部隊分為一百幾十隊,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樣,使敵人驚疑不知人數多少,每隊人數都同,又不知應先攻何處,傍徨不進,每因此被打敗。。。
伏地陣:又名卧虎陣,每遇敵人來追時,退卻到水窮山阻的地方,由統將發令,忽地一面大旗仆倒,千旗齊仆到,瞬息萬人幾千人都貼伏在地上,寂不聞聲,積蓄士 氣。。。敵軍追到,看不見一個太平軍,正在詫異徘徊,疑神疑鬼的時候,太平軍一聲號令,忽地一面大旗揚起,千旗齊起,萬人幾千人風涌潮奔,呼聲雷吼,轉面 急趨,向敵猛撲,轉勝為敗。太平軍曾在長沙、南昌、武昌等地屢用這一個陣法大敗清軍。。。而個人認為,這一戰陣也特別適合冷熱兵器交雜的時代進行正面作 戰。。。因為伏地可以減少正面投影,減少敵人遠程火器的殺傷。。。
太平天國用兵運用這些陣法,在當時的條件下,曾經發揮了它巨大作用。太平天國幾乎覆滅清朝統治,確實有獨到之處。。。這幾種陣型前無古者,而且特別適合當時的軍事技術條件,可見太平天國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氣候,其中必有能人所在。。。
古代軍陣的指揮大都使用金鼓、旗幟、號炮、號角、傳令兵構成。。。旗幟個人認為古代軍旗分為四種:大旆、號旗、將領之認軍旗、供辨識的旗幟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音毛,指用氂牛尾巴做裝飾的旗子,也可以泛稱用動物皮毛、羽毛裝飾的貴重旗幟。旆音佩,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幟,以燕尾狀居多。這 種旗幟往往由作戰一方的身份高貴的全軍統帥才會擁有。。。統帥作戰時,往往建大旆與身旁。。。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評書里舊小說里,往往會發現有不少根 據有沒有建大旆而判斷其主帥是否在陣中。。。而這個大旆,也往往是敵軍集中進攻的目標,往往全軍將士總是關注與大旆在哪裡。。。大旆是否存在,甚至會影響 戰斗的勝負。。。
將領認軍旗:我國與西方公民社會不同,軍隊缺乏軍團榮譽感,士兵大都作為將領的附屬而存在。。。大都沒有軍團旗,但是有綉有將領姓的旗幟來作為部隊辨識。。。如果主將的身份不夠高貴,也可能用帥旗或者認軍旗代替大旆。。。
號旗,就是信號旗,是用來指示傳遞命令的。。。
辨識軍旗,是用來辨識敵我雙方的。。。這種旗幟往往最多。。。
除了旗幟在作戰中,往往以金鼓、號炮、號角等可以發出巨大聲響的器物指揮三軍。。。「聞鼓而進,鳴金而退」,就是說擊鼓時進攻的信號,敲鑼是退兵的信號等等。。。
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於單兵作戰能力弱於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型。。。只有保持陣型,才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這一 點上,我國古代要比西方認識的明確的多。。。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有組織的戰斗之後。。。而 陣則是組織作戰的外部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破壞了陣型之後才是屠殺的開始。。。所以說,當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斗雙方往往想法設法破壞 敵方的陣型的穩定性。。。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復的沖擊,防止敵人布陣,比如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進行的一次交鋒中,楚軍就逼營布陣,防止晉軍成陣。 而晉軍填平灶坑水井,撤掉營帳,最後撤掉柵欄成陣。。。而布陣過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佔領控制一定地幅,使用遠程攻擊武器控制大片地域,用句舊小說或者評 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射住陣腳」,防止敵人沖陣。。。在破陣時,或派遣強悍勇士為先導,破入陣中而大軍隨後進行強行突破(錐形陣比較合適啊),而成語中所說 陷陣之士,就是指此。。。或引誘敵軍進入復雜地形。。。或迂迴攻擊薄弱部位。。。
Ⅲ 中國古代有哪些攻城器械
兵法記載,攻城有「臨(臨山築攻)、鉤(鉤梯爬城)、梯(雲梯)、堙(填塞城溝)、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門)、蛾傅(密集爬城)、軒車(用高聳的軒車攻城)、轒轀車、空洞(隧道攻城)、沖共十二種。
而攻城器械則多不勝數,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
弓
《吳越春秋》中有載「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就是彈弓,是更古老的拋射工具,發射石丸等彈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簡單。從《易經》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的記載可看出最處形態的弓無非是將一根木竹彎成弧形,銷尖木竹既為箭。可以說簡陋到極至,其射程與殺傷力更是不敢恭維,但畢竟使人類擺脫了身體機能的限製成功運用一種機械力。
商周時期,弓箭的發展趨於成熟,作戰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銅鏃,弓的樣式也基本具備了後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戰國,弓的製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
西漢以後,穿透力更強的鐵鏃逐步代替了銅鏃,弓的製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質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火器發明後,因其射速慢,天氣影響大,輕便的弓箭還有相當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繼光的軍隊裝備為例,步軍中弓手佔十分之一,馬軍中仍佔二分之一強。至於滿清更是以騎射作為奪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鴉片戰爭之後,弓箭才走出了中國軍隊的序列。
在長達數千載的裝備史上,弓箭贏得了無上的榮光,春秋戰國時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備的「六藝」之一,齊桓晉文稱霸,周天子賜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權。如百步穿楊的養由基,轅門射戟之呂奉先具是一段佳話。即便是羽扇倫巾的周公謹也用十日造箭之法來謀害諸葛亮。
飛鉤
飛鉤,檑義夜和狼牙拍,顧名思義飛鉤是將一鐵鉤栓於繩索之上,是很多樑上君子的最愛。實際上飛鉤用於攻城的歷史幾乎和飛鉤本身的歷史一樣長。《墨子?備梯》,《武經總要》,《練兵實紀》,《兵器圖說》都有記載,而令人更驚訝的是飛鉤的壽命之長,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二破武漢之時正是陳玉成親率敢死隊用飛鉤夜間偷襲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我人民軍隊也多次利用飛鉤建立功勛。飛鉤用於攻城多為人知曉,事實上,飛鉤在防守上的功績也是勿需多讓。一旦攻方以雲梯沖城,如果你有足夠的冷靜,足夠的准確,足夠的力量,足夠的敏捷便可用飛鉤將雲梯拉倒或拉垮,將梯上之人盡皆摔死。當然,在飛箭如雨的戰場,你還要有足夠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動作。
飛鉤用於夜襲給防守者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古時的大城尤其是京師,都是佔地廣大,人口眾多。北京俗稱「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牆九個門;唐代的長安人口百萬。如果敵方「悄悄的進村,放槍的不要」,想在這樣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備襲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是,恐怕敵方尚未來襲自己已經心力憔悴。《三國演義》中曹劉爭漢中,曹操臨河下寨,劉軍不得進,後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軍。這時狼牙拍和檑義夜該大顯身手了,狼牙拍以鐵鉤,鐵釘置於木版或繩網上,夜間懸於城上,若敵以飛鉤夜襲便被鉤住紮傷不得攀緣。檑義夜是狼牙拍的近親,只是其將鉤釘置於圓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襲,還可當檑石滾木投下。
車
車,古來城關或是高牆深池,或是居於險要,所以攻守戰具皆為龐然大物。若想靈活應用,僅憑人力則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即便是體力比人高那麼一點點的牛馬,面對數十噸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興嘆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將戰具裝上戰車(如巢車,霹靂車等)。可想而知若沒有車的發明,攻城戰將乏味的多。
中國的傳說中,發明車輛的桂冠屬於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時,就有大規模戰車決戰的描寫。但是面臨著缺乏實物證據的難題。如果傳說屬實的話,中國使用車輛就不應遲於公元前23世紀。1972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一座商代車馬坑。裡面車廂,車軸,車轅皆製作精良,證明當時車輛技術已經發展的極為完善了。
拋石機
拋石機(又稱炮),相傳炮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拋石機利用杠桿原理,將石頭拋射出去。由拋桿,拋架和機索三部分構成。拋桿設一橫軸,頂端連有一副皮兜繩;機索由數十上百根繩索組成。每根繩索需要1——2人拉拽。
東漢時期,炮已成為備受重視的攻城戰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紹戰於管渡,曹軍使用一種自行炮——霹靂車攻破袁軍壁樓,大獲全勝。唐宋以後,炮的使用更為普遍。宋代的陳規在《城守錄》中感慨的寫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炮之術,則可以制敵。」
在中國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處於突出重要地位,對中國炮的使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公元13——14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絕後的龐大帝國。雖然蒙古無敵的鐵騎是這個神話的根本,但蒙古強大的炮兵卻賦予了蒙古軍隊摧毀一切防禦的巨大破壞力,是蒙古從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標志。 蒙古的炮稱為「回回炮」,它是一件「駁來品」進口貨,是當年蒙古西征時從波斯人手中學來的,也算中國早期知識引進的成功範例。「回回炮」上出現了類似射擊計算表的刻度,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的精度。古籍上曾經記載「回回炮」在攻襄陽時發揮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斃,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陣齊射將襄陽的城牆擊毀,歷時三年的襄陽大戰終於在「回回炮」的怒吼聲中塵埃落定。
在中華5000年的輝煌史上飽受戰爭的累累劍痕,《戰國策。秦策》有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其間或有弔民伐罪的凜然正氣,或有抗暴抑強壯志豪情,更有爭奪權力的荼毒生靈。戰國時燕將騎劫攻即墨不克乃盡掘齊人祖墳;秦之王賁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毀於一旦;蒙古西征,兵鋒所至有反抗者盡皆屠城。難怪兵聖孫子稱其為「此攻之災也」,但攻守雙方所用戰具則成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Ⅳ 中國古代正規作戰是怎樣進行的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沖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斗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斗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
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於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那裡學到陣法,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托,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現在已經失傳。秦漢以後,我國歷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余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布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岳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我國的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日本的陣法起源於中國。天平寶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禰關成等六人與太宰府的大弐吉備真備等將在軍中演練「武侯八陣」和孫子的「九地」,以後自源平合戰始,在實戰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陣」經過歷次戰爭的洗禮,結合日本的實際,發展成為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長蛇、衡軛,編成這八陣的是日本戰國名將武田信玄,因此又稱「武田八陣」。下面作簡單的介紹:
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 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凶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方圓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制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長蛇陣: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衡軛陣:與長蛇相似,採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
「武田八陣」是很有代表性的陣形,另外還介紹一種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干游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復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制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此外還有虎韜、卧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不一一詳解。
陣法操練,是古代治軍的重要方法。通過操練,教給士卒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信號和口令,在戰斗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合力。陣法操練是將烏合之眾訓練成軍隊的有效途徑。今天各國軍隊使用的隊列,就是古代陣法操練的殘余。目前各國均使用西式隊列,原來東方的隊列已不可見,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隊列較東式隊列嚴肅整齊,指揮多用口令,東式則是以旗號、金、鼓為主,日本使用軍旗、法螺貝、太鼓、鍾和軍配。戰國名將武田信玄擅長陣法訓練,武田的軍容,常使人感到危險。
中國的兵法重視謀略,陣法處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則受到相當的重視。這是因為,中國的戰爭規模遠比日本為大,在動輒以「良將千員,帶甲十萬」的戰爭中,軍隊統帥主要進行戰略和戰役層的思考,戰術還在其次,同時也因為尊崇儒術,重文輕武,對陣法研究不夠重視;而日本的戰爭多在千人級,軍隊統帥也是戰術指揮員,不能不精研陣法,日本自鐮倉以來一直是武家政權,陣法在歷次戰爭中經受磨練,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另外,中國古代大將確實有過單挑,春秋戰國時期有「致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敘晉楚邲之戰: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
是時戰車為軍事攻守運動的主要憑依,每乘戰車都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車上配備甲士三人:左執弓主射,右執戈主擊,中執轡主御。許伯等三人各立足於自身的職責而確定了致師的標准:御者駕戰車直馳敵軍營前,讓車上的旌旗擦過敵營的壁壘;車左一面發矢射敵,一面代御操韁,讓御者下車去整理好馬的頸革;車右於此時殺入敵營,斬取敵軍首級,並抓回一個俘虜。這是致師的高標准,一般人難以作到。
一直認為春秋時的戰爭是「文明戰爭」
三國志(不是演義,是正史!!!)中也有記載的
1.《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太史慈那一章,原文如下: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黨,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後面這個字不認識)。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2. 《三國志卷七》《魏書一》《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3.還是在《三國志卷七》《魏書一》《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萌將曹性反萌,與對戰,萌刺傷性,性石斤(o,微軟拼音居然沒有這個字,寒。)萌一臂。
曹性對郝萌。
4.《魏書》《張既傳》(行)少壯健,時騰子超亦有勇名。行嘗刺超,矛折,因以斷矛撻其頸,幾殺之。閻行vs馬超
所以說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過單挑,但很少,畢竟主將是全軍的靈魂,如果還沒開戰主將就死了那仗還用打嗎?
Ⅳ 中國古代戰法
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系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系,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在革新與守舊的矛盾中繼續前進的時期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12人為單位的「鴛鴦陣」,把它作為戰斗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改革。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夏允《倖存錄》)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古代軍事資料中國古代戰略戰術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
軍隊中的事情,不能等待君王命令,所有決斷應由將帥做出。●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自專:個人專斷。內御:受朝內君王駕御。出兵打仗時,將帥對重大問題要自己決斷;如果進攻或退卻都由朝內君王決定,就大功難成。●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善於打仗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後發兵而先到達戰地,這是用兵的重要方法。●柔能制剛,弱能勝強。柔:柔韌,與「剛」相對。制:制約。●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在作戰時,先動手就能牽制敵人,後動手就會被敵人控制。●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在作戰時要先於敵人行動,這個機會不可錯過。●道貴制人而不貴制於人,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遵命。用兵的原則,最重要的是牽制敵人而不被敵人牽制。能牽制敵人就掌握了主動權,被敵人牽制就只能由敵人擺布。●戰而後陣,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旦確定打仗之後就要布陣,這是用兵的常規;而布陣的巧妙,全在於將帥的用心謀劃。●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以五當一,如為萬全。作戰時以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對付敵人,就能萬無一失。●兵貴合也,合則勢張,合則力強,合則氣旺,合則心堅。用兵可貴的是集中兵力,集中兵力就氣勢張、力量強、士氣旺、心志堅。●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散:兵力分散。聚:集中兵力。●以寡御眾之道,須聯數人之心為一心,合數萬人之力為一體。以寡御眾:用少抵抗多。道:方法。●兵不貴分,分則力寡。兵力不宜分散,分散了兵力就少。●孤則易折,眾則難摧。作戰時分散孤立的部隊易遭挫敗,集中的人數眾多的部隊難於摧毀。●兵貴勝,不貴久。用兵重要的是取勝,而不貴久戰不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就用兵情勢來說主要是行動要迅速,乘敵人來不及防禦,從敵人預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聰明的人一旦作出決斷就不再猶豫,好比急雷迅至來不及捂耳朵,閃電速成到來不及合眼。●戰如風發,攻如河決。 打仗象狂風那樣猛烈,進攻象河水決口那樣洶涌澎湃。●用兵之害,猶豫最大。用兵為害最大的是遲疑不決。●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機:戰機。●奇在速,速在果。用兵奇的關鍵在於快,快的關鍵在於果斷。●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功:功業。機:時機。●兩軍相恃所貴者機會,此勝負存亡之分也。相恃:雙方對立,互不相下。分:分界線。●兵貴拙速不尚巧遲,速者乘機,遲者生變。拙速:雖然笨拙但行動迅速。巧遲:雖然巧妙但行動遲緩。乘機:有機可乘。生變:發生變化。●難得者時,易失者機,迅而行之,速哉。時間難得,戰機易失,行動要迅速,要快。●兵以速為策者,其機中速。譬猶獵者之逐獸,免起鶻落,少縱則失之。用奇兵決策的關鍵是快,好比獵人打獵,必須抓住兔子躍起和鶻鳥落地的一剎那進行射擊,稍一錯過就失去機會。●機之未至不可以先,機之已至不可以後。》機:戰機。先:搶先。後:落後。●潛師遠襲,利在捷速。 秘密出兵遠襲敵人,行動宜於敏捷迅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戰勢:作戰形勢。奇正:古代兵法術語,對其解釋有所不同。一種廉潔是,以對陣交鋒為正,設計邀截襲擊為奇。作戰形勢不外奇正兩種,但奇兵和正兵的交替變化是說不盡的。●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打仗總是以「正兵」迎擊敵人,以「奇兵」戰勝敵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正:指正常的方法。奇:指特殊的、變化的方法。●形以應形,正也。無形而制形,奇也。用正規作戰方式對付敵人,叫做正兵;用機動靈活的特殊作戰方式對付敵人,叫做奇兵。●正兵貴先,奇兵貴後。用正規作戰方式貴在先發制人,出奇兵貴在後發制人。●治兵以信,求勝以奇。以信:用誠信。以奇:靠出奇兵。●操正以正奇。運用正規作戰方式的目的,正是為了正確運用奇兵。●兵以奇正為始。奇正:奇兵、正兵,古代兵法術語。●兵之道難言,大要不外奇正二字。兵之道:用兵的原則、方法。大要:總的說來。奇正:古代兵法術語。對其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以對陣交鋒為正,以設計邀截襲擊為奇。●用兵之術百數,其要在奇正權謀。奇正權謀:權衡謀劃怎樣運用正兵和奇兵。●行兵之要不外奇正,為正之法在於分合。要:要旨。為正之法:運用正兵的方法。分合: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用兵善於出奇的人其戰法象天地一樣變化無窮,象江河一樣奔流不竭。●治兵以勝,求勝以奇。治軍為了取勝,求勝靠奇兵。●將貴專謀,兵貴奇勝。專謀:專斷謀劃。奇勝:用奇兵取勝。●以少擊眾,以弱制強,出奇無窮,制勝如神。出奇:出奇兵。●古之名將必出於奇,然後能勝。出於奇:善於出奇兵。●兵者應變出奇以取勝。用兵靠適應形勢變化出奇兵來取勝。●出奇制勝,變化如神。●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恆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率然:恆山(有的版本為「常山」)的蛇名。比喻各部隊要互相支援,協同作戰。●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 佚:逸。用就近的有利地形迎戰遠來的敵人,用休息好的部隊迎戰疲勞的敵人,用吃飽飯的部隊迎戰飢餓的敵人。●我飽食而待其飢也,安處以待其勞也,正靜以待其動也。安處:休息好。正靜:嚴正安靜。●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弊。弊:疲睏。頻繁作戰百姓就疲勞,長期打仗士兵就疲睏。●以逸制勞,以靜制動。 逸:安逸。制:制服。●軍之無陣,猶人之無四維,虎之無山谷,不可以一日存也。陣:舊時作戰部隊的戰斗隊形。四維:舊指禮義廉恥。不可以一日存:一天也不能生存。●水來土掩,兵來將迎。
突厥軍隊的戰術,以高速度的運動為特徵,即唐太宗所說的"風馳電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突厥兵的出擊毫無規律性。張鷟《朝野金載》記突厥人人塞有如下徵兆:"唐調露之後,有鳥大如鳩,色如烏雀,飛若風聲,千萬為隊,時人謂之突厥雀。若來,突厥必至,後則無差。"這項記載並非無稽之談(另詳本書《突厥方物志》關於突厥雀的論述)。突厥雀分布於沙漠或半沙漠地帶,在謝米列契,沙雞常居於熱海(伊塞克湖)北岸的山區,靠水草之地覓食,冬季遷徙,飛行極速。據此可知,唐代突厥雀南飛必在冬天,因為"胡地隆冬,草枯泉涸"。至於這種鳥性為什麼會成為突厥人入塞的徵兆,那顯然是由於"每歲河冰合後,突厥即來寇掠"。一個"冰"字就這樣把突厥雀南飛和突厥兵入塞聯系起來了。突厥在"冰合"時節人侵中原是一種常例。《通典·突厥傳》中雲:"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雲祠,突厥將人寇,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候冰合渡河。"難怪唐代文士用"冰合賊過"一事擬題:"將軍守敬狀:被差防河,恐冰合賊過,請差州兵上下數千里推冰,庶存通鎮。"冰合便於渡河,不習水性的突厥騎兵選擇這個時節入侵中原,是理所當然的。更有進者,兵強與馬壯分不開,緊跟著"秋馬肥"之後到來的冬天,成為突厥用武的"旺季",就更容易理解了。此外,還應估計到"胡地隆冬,草枯泉涸",此時掠奪臨近的農業地區,正是為了解決草原地區人畜的給養問題。由此看來,突厥入侵的季節性,不外是游牧生活對軍事行動的制約性的反映。
像行獵應先摸清野獸的分布狀況一樣,作戰之前也必須偵察敵人的動靜,因此在突厥大隊人馬前頭有一支刺探敵情的尖兵。貞觀四年(630),張公謹行軍至陰山,曾遇突厥"斥候千餘帳"。這種"斥候"部隊,猶如蒙古的"哨馬",十分機敏。所以唐太宗要王仁恭仿效這種辦法,"遠置斥候"。後來張廷圭也提醒過唐玄宗應對"賊有斥候"保持警惕。顯然它是突厥行兵時重要的一環。中國文獻所記的這種"斥候",大概相當於突厥文的Komg,即"偵探"。
此外,在突厥戰術中,也有"斗將"這種方式,如:"賊中有一驍將,超出來斗。""突厥許諾,因遣一將挑戰,(竇)榮定遣(史)萬歲應之。"看來,武德七年(624)唐太宗與頡利可汗在豳州城西罵陣,也就是一次斗將,只不過"唇槍"比刀槍更為突出而已。
以上所述盡管不夠完整,但仍然能夠說明突厥人的戰術是與其兵制和裝備相適應的。
最後,讓我們通過一個具體事例,來考察突厥汗庭如何根據它的兵制和戰術進行軍事部署。《舊唐書·梁師都傳》雲:"(武德三年十一月)師都大懼,遣其尚書陸季覽說處羅可汗日:『比者中原喪亂,分為數國,勢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滅,唐國益大,師都甘從亡破,亦恐次及可汗。願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師都請為向導。『處羅從之,謀合莫賀咄設人自原州,泥步設與梁師都入自延州,處羅人自並州,突利可汗與奚、契丹、鞨鞨入自幽州,合於竇建德,經滏口道,來會於晉絳。兵臨發,遇處羅死,乃止。"
這段記載,雖未全面反映突厥軍隊的活動,但其中有數點與本文所論甚合
第一,時在十一月,按節氣已近"冰合"。
第二,梁師都北附突厥後受"大度毗伽可汗"稱號,此處"請為向導",正是以客部落身份充當"軍鋒"。
第三,兩名"設"自原州、延州人侵,均屬西路,即右翼。突利率奚諸部從幽州來,方位在東,即左翼。處羅人自並州,顯然是親率中軍。所謂"會於晉絳",實際上就是左右翼朝中路靠攏。毫無疑問,處羅可汗的作戰計劃也是遵循左中右三軍的配置原則的。順便指出,這次行軍路線是沿襲歷來塞北與中原交通的故道,即漢唐期間的"入塞三道"。
2007-4-2 19:54回復 古代軍事 3位粉絲
3樓 突厥軍隊最主要的裝備是戰馬和兵器,中國史書雖有記錄,但頗嫌簡略。因此必須用考古資料來詮釋文獻,才能提供一個關於突厥軍隊裝備的具體概念:
《唐會要》卷七二《諸蕃馬印》條雲:"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合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這里已經概括地描述了突厥馬的體質結構和工作性能,下面根據考古資料作些補充。前蘇聯科學院物質文化研究所考古隊,曾在阿爾泰的牧民古墓中,掘出馬的殘骸23副,其中屬於七、八世紀即突厥時代的共12副,包括肢骨10件、頭骨6件。據查勒金研究,這12副馬骸有11副可歸入體高134--142厘米的"草原"馬型,即幾乎占總數的92%。因此可以確定,突厥時代阿爾泰馬群基本部分的體型與現代哈薩克馬近似。哈薩克馬即我國所謂"伊犁馬",是良種之一。《唐會要》的上述記載,看來是可信的。
有馬必有馬具,但文獻失載,因此只能全部徵引考古資料。馬鞍大概因質料不便長久保存,所以沒有遺留到今天,但馬銜和馬鐙則曾大量出土。突厥時代阿爾泰的馬銜是鐵制,成對,但不完全相稱。銜有兩環,環端穿孔系帶。帶扣由鐵、銅或骨製成,扣里有活軸,使帶可松可緊。馬鐙據庫萊墓葬群出土所見,可分三類:
(l)最流行的是寬鐙板、小革孔的8字形馬鐙
(2)形制略簡,環孔頂端扁平,開一革孔
(3)此類形制最繁,環孔上方有高鼻,革孔橫開。
這些馬鐙製作甚巧,環孔及樓板鏤刻花紋,有的鐙還鑲上草木紋銀錯。馬橙的使用對突厥軍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騎士的腳有了著力點,便能變砍擊為切擊,從而提高殺傷效果。
突厥軍隊使用的兵器,據《周書·突厥傳》雲:"兵器有弓矢、鳴鏑、甲鞘、刀劍。"現參照考古資料,分為射遠器、衛體武器、短兵和長兵四類,逐項進行考釋。
(l)射遠器:包括弓矢和鳴鏑。阿爾泰人在銅器和鐵器時代早期,用簡單的曲體木引七至九世紀才使用形制較繁的引從阿爾泰突厥墓的發掘中,可知這種弓具有如下結構:木胎,把手及兩端以骨為社。卸弦平放時其長度為1.25米,持滿時兩端曲屈成M字形。這種骨襯M字形弓,其射程、強度和准確性均較古弓為佳。鐵制箭鏃多為三角形的三葉鏃。鏃葉穿孔,鏃的下方附有鑽孔的骨質球體,射出時遇風發響,這就是"鳴鏑"。
(2)衛體武器:阿爾泰古墓至今尚未發現突厥人服用的盔甲。但中國文獻對此屢次提及,如唐太宗說突厥"以甲胄為常服"(見前引),黑齒常之"見賊徒(指突厥兵)爭下馬著甲",皆是。古米列夫認為有無甲胄是侍衛之士與控弦之士在裝備上的重要差別。這可能是甲胄不見於阿爾泰墓的原因之一。
(3)短兵:根據阿爾泰突厥墓葬品及蒙古和南西伯利亞突厥石人像的佩飾,可把馬刀、匕首和劍歸人這一類。馬刀柄直,有十字形的臘(也有彎柄無臘的),刀身厚重。匕首也是直柄,惟刀鋒有楔。劍製作甚精,劍身樓刻圖案,可能是貴族佩用的外來品。
(4)長兵:目前僅知有長矛和馬絆兩種。阿爾泰墓出士的鐵矛,其形制為銎管頗長,矛尖狹長成校形,以利戳甲。馬絆即套馬索,既是游牧人的牧具,又是一種武器。由於它有這樣的價值,所以突厥法規定盜馬絆者處死。
突厥軍隊的上述裝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相當優越的,難怪毗伽可汗十分自豪:"我父可汗的軍隊有如狼,他的敵人有如羊!"
Ⅵ 中國古代攻城都是靠什麼,難道是靠梯子
梯子,只是最簡單也最常用的方法,其實攻城方法很多。
第一,蟻附,沒有任何的工具,或者就是鉤索,人如同螞蟻一樣攀城而上,這基本就是用人命填。
第二,雲梯,這個不是一般電視中的長梯子,實際有些類似現在消防車的伸縮梯子,有車子推著的。
第三,附土,用人背著泥土,填在城下,直接填成土山,靠此攻城,當然也有壘在城邊的,當差不多高的時候,敵人站在土山上,就可以直接用弓箭壓制城裡人。
第四,地道,通過挖掘地道進入城內,或者挖松地基,導致城牆倒塌。
第五,樓車,攻城的人可以站在上邊看城內的情況,或者直接向城內放箭。
第六,檔箭車,用來遮擋城上射下的箭,掩護推進的。
第七,沖車,這個也經常看到,用來撞擊城門的。
第八,投石車,用來壓制城內的反抗。
第九,弩車,用來壓制城內反抗,有的時候,也可以把巨大的弩箭釘在城牆上,作為登城的腳踏。
第十,火炮,後期的話,火炮已經出現了。
第十一,圍而不攻,斷其糧草,這也是攻城的一種手段。
第十二,特殊手段,對於某些特殊的城池,可以採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掘開河堤用水淹,或者安排間諜里應外合等等情況。
Ⅶ 在中國古代,如何才能戰勝騎兵呢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速攻部隊,弓馬熟練的騎士一敵五步就可以擁有更多的步兵。馬劃的發明提高了騎兵的柔軟性和攻擊性。許多不可思議的戰術動作可以順利完成。對步兵造成巨大殺傷。對付騎兵的方法只有三個。一個是騎兵和騎兵對戰。兩個用箭陣對付騎兵。三個陌生人對付騎兵。其中矢陣對戰騎兵是中原王朝制敵的寶物!
唐朝的軍事裝備先進,士兵帶著明亮的光保護身體,又有儀刀、障礙刀、橫刀等先進的冷兵器,對突厥騎兵一般使用箭陣和陌生人的刀陣!箭陣是遠距離攻擊,陌生人陣是近戰。陌生人的刀、長刀也有步兵,套上古代的斬馬,刀重15斤,別名切刀。長7尺,刃長3尺,柄長4尺,下用鐵鑽。馬腳的水渠很咸。力士所擁有的,是將用腰之力擋住的人粉碎…傳說中的李嗣業是陌生人的高手,他用一刀騎兵帶人帶馬劈成兩半!
Ⅷ 求中國古代攻城和防守器械(附圖)
《三國演義》開篇即講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雖然被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否定掉,卻是中國古代、近代乃至世界古近代發展的一句總概括。中國能確認的文明直溯四千年前的大夏王朝(其實之前還有黃帝等的傳說),之後成湯建商,周武王伐紂,再到春秋亂世,中國人從證明開始之初,便 沒有停止過戰爭,說時代的需要也好,說維護自身權益為在亂世爭得一席之地也好,說為一統天下實現霸業也好(秦王嬴政就是這樣的),攻城的手段在不斷地提高,攻城的器械也在不斷地改進》
攻城戰是所有戰爭中平均死傷最多的一種,作為守方,擁有堅強的城郭對戰爭的勝利有很大的幫助。我國夏朝就有了。而世界上最宏偉的城牆是我國的長城,公元前214年,嬴政下令將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為一,西起臨洮,北傍陰山,東到遼東,總長6700千米,俗稱萬里長城。
兵法記載,攻城有「臨(臨山築攻)、鉤(鉤梯爬城)、梯(雲梯)、堙(填塞城溝)、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門)、蛾傅(密集爬城)、軒車(用高聳的軒車攻城)、轒轀車、空洞(隧道攻城)、沖共十二種。
而攻城器械則多不勝數,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
弓
《吳越春秋》中有載「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就是彈弓,是更古老的拋射工具,發射石丸等彈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簡單。從《易經》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的記載可看出最處形態的弓無非是將一根木竹彎成弧形,銷尖木竹既為箭。可以說簡陋到極至,其射程與殺傷力更是不敢恭維,但畢竟使人類擺脫了身體機能的限製成功運用一種機械力。
商周時期,弓箭的發展趨於成熟,作戰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銅鏃,弓的樣式也基本具備了後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戰國,弓的製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
西漢以後,穿透力更強的鐵鏃逐步代替了銅鏃,弓的製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質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火器發明後,因其射速慢,天氣影響大,輕便的弓箭還有相當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繼光的軍隊裝備為例,步軍中弓手佔十分之一,馬軍中仍佔二分之一強。至於滿清更是以騎射作為奪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鴉片戰爭之後,弓箭才走出了中國軍隊的序列。
在長達數千載的裝備史上,弓箭贏得了無上的榮光,春秋戰國時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備的「六藝」之一,齊桓晉文稱霸,周天子賜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權。如百步穿楊的養由基,轅門射戟之呂奉先具是一段佳話。即便是羽扇倫巾的周公謹也用十日造箭之法來謀害諸葛亮。
飛鉤
飛鉤,檑義夜和狼牙拍,顧名思義飛鉤是將一鐵鉤栓於繩索之上,是很多樑上君子的最愛。實際上飛鉤用於攻城的歷史幾乎和飛鉤本身的歷史一樣長。《墨子?備梯》,《武經總要》,《練兵實紀》,《兵器圖說》都有記載,而令人更驚訝的是飛鉤的壽命之長,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二破武漢之時正是陳玉成親率敢死隊用飛鉤夜間偷襲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我人民軍隊也多次利用飛鉤建立功勛。飛鉤用於攻城多為人知曉,事實上,飛鉤在防守上的功績也是勿需多讓。一旦攻方以雲梯沖城,如果你有足夠的冷靜,足夠的准確,足夠的力量,足夠的敏捷便可用飛鉤將雲梯拉倒或拉垮,將梯上之人盡皆摔死。當然,在飛箭如雨的戰場,你還要有足夠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動作。
飛鉤用於夜襲給防守者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古時的大城尤其是京師,都是佔地廣大,人口眾多。北京俗稱「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牆九個門;唐代的長安人口百萬。如果敵方「悄悄的進村,放槍的不要」,想在這樣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備襲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是,恐怕敵方尚未來襲自己已經心力憔悴。《三國演義》中曹劉爭漢中,曹操臨河下寨,劉軍不得進,後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軍。這時狼牙拍和檑義夜該大顯身手了,狼牙拍以鐵鉤,鐵釘置於木版或繩網上,夜間懸於城上,若敵以飛鉤夜襲便被鉤住紮傷不得攀緣。檑義夜是狼牙拍的近親,只是其將鉤釘置於圓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襲,還可當檑石滾木投下。
車
車,古來城關或是高牆深池,或是居於險要,所以攻守戰具皆為龐然大物。若想靈活應用,僅憑人力則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即便是體力比人高那麼一點點的牛馬,面對數十噸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興嘆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將戰具裝上戰車(如巢車,霹靂車等)。可想而知若沒有車的發明,攻城戰將乏味的多。
中國的傳說中,發明車輛的桂冠屬於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時,就有大規模戰車決戰的描寫。但是面臨著缺乏實物證據的難題。如果傳說屬實的話,中國使用車輛就不應遲於公元前23世紀。1972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一座商代車馬坑。裡面車廂,車軸,車轅皆製作精良,證明當時車輛技術已經發展的極為完善了。
拋石機
拋石機(又稱炮),相傳炮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拋石機利用杠桿原理,將石頭拋射出去。由拋桿,拋架和機索三部分構成。拋桿設一橫軸,頂端連有一副皮兜繩;機索由數十上百根繩索組成。每根繩索需要1——2人拉拽。
東漢時期,炮已成為備受重視的攻城戰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紹戰於管渡,曹軍使用一種自行炮——霹靂車攻破袁軍壁樓,大獲全勝。唐宋以後,炮的使用更為普遍。宋代的陳規在《城守錄》中感慨的寫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炮之術,則可以制敵。」
在中國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處於突出重要地位,對中國炮的使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公元13——14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絕後的龐大帝國。雖然蒙古無敵的鐵騎是這個神話的根本,但蒙古強大的炮兵卻賦予了蒙古軍隊摧毀一切防禦的巨大破壞力,是蒙古從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標志。 蒙古的炮稱為「回回炮」,它是一件「駁來品」進口貨,是當年蒙古西征時從波斯人手中學來的,也算中國早期知識引進的成功範例。「回回炮」上出現了類似射擊計算表的刻度,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的精度。古籍上曾經記載「回回炮」在攻襄陽時發揮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斃,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陣齊射將襄陽的城牆擊毀,歷時三年的襄陽大戰終於在「回回炮」的怒吼聲中塵埃落定。
在中華5000年的輝煌史上飽受戰爭的累累劍痕,《戰國策。秦策》有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其間或有弔民伐罪的凜然正氣,或有抗暴抑強壯志豪情,更有爭奪權力的荼毒生靈。戰國時燕將騎劫攻即墨不克乃盡掘齊人祖墳;秦之王賁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毀於一旦;蒙古西征,兵鋒所至有反抗者盡皆屠城。難怪兵聖孫子稱其為「此攻之災也」,但攻守雙方所用戰具則成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Ⅸ 古代陣法大全
一、八卦陣 這是戰國時大軍事家孫臏創造的,據說是受了《易經》八卦圖的啟發,所以又稱八卦陣。具體陣勢是大將居中,四面各布一隊正兵,正兵之間再派出四隊機動作戰的奇兵,構成八陣。八陣散布成八,復而為一,分合變化,又可組成六十四陣。當年諸葛亮還用石頭在四川奉節布設過八陣的方位,作為教練將士演習陣法之用,名為「八陣圖。」 二、撒星陣 是南宋名將岳飛破金兵「拐子馬」的陣法。撒星陣的隊形布列如星,連成一排的「拐子馬」沖來時士兵散而不聚,使敵人撲空。等敵人後撤時散開的士兵再聚攏過來,猛力撲擊敵人,並用刀專砍馬腿,以破「拐子馬」。
三、鴛鴦陣 是明代將領戚繼光為抗擊倭寇而創設的一種陣法。他把士兵分為三隊,當敵人進到百步時第一隊士兵發射火器;敵人進到六十步時第二隊士兵發射弩箭;敵人進到十步時第三隊士兵用刀矛向敵人沖殺。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作戰陣法從傳統的方陣向多兵種的集團陣法演變的過程。
四、魚麗陣 古代將步卒隊形環繞戰車進行疏散配置的一種陣法。《左傳·桓公五年》載:鄭國以「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儒葛。」杜預註:「《司馬法》:『車站二十五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也就是說,鄭國的軍隊一軍五偏,一偏五隊,一隊五車,五偏五方為一方陣,以偏師居前,讓伍隊在後跟隨,彌補空隙。這樣的編隊如魚隊,故名魚麗之陣。這是先秦戰爭史上,最早在具體戰役中使用陣法的記載。這種魚麗陣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在車站中盡量發揮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戰車沖陣,步兵環繞戰車疏散對形,可以彌補戰車的縫隙,有效地殺傷敵人。
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凶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方圓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制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長蛇陣: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衡軛陣:與長蛇相似,採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武田八陣」是很有代表性的陣形,
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干游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復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制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此外還有虎韜、卧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不一一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