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為什麼英語句型和中國不一樣

為什麼英語句型和中國不一樣

發布時間:2022-04-24 16:09:41

Ⅰ 英國的語法與中國的語法有何不同為什麼這兩個很兩個像似我們現在學英語是按中國語法學得嗎

英國沒有語法,語法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總結的規律

Ⅱ 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有什麼區別

1、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這句英語是由四個獨立句構成的並列句,前三個句子都用簡單將來時,最後一個句子用的是將來完成時,句子之間的關系通過時態、逗號和並列連詞and表示得一清二楚。

而漢語譯文明顯就是簡單的敘述,至於句子之間的關系完全通過句子的語義表現出來:前三個句子可以看成是並列關系,最後一個句子則表示結果。

2、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

整個句子盡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鬆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3、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

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系代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復,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

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於結構相對鬆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

中文語法的特點:

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漢語沒有印歐語言那樣的形態變化,沒有用詞的不同形式來表示不同語法意義。同一個詞處於不同的語法位置、表示不同語法意義時,詞形本身並無任何變化。

語序和虛詞是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由於漢語不依賴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於是語序、虛詞就成為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漢語表示語法和語義關系的主要手段是語序和虛詞。

漢語中詞類與句法成分之間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漢語中,詞類和句法成分的關系不是簡單對應的,而是錯綜復雜的,漢語名詞、動詞、形容詞具有多功能性。

Ⅲ 英語和漢語在句子結構上有哪些差異

差異:


1,句子長度: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由於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

漢語則正好相反,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


2,句式差異: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

整個句子盡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鬆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3,成分差異: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 人稱代詞,

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系代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復,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

但由於結構相對鬆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


4,句子形式差異: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復,英語表達相同的意思時往往變換表達方式。漢語對變換表達方式相對簡單很多,很多英語中的變化表達可以譯成重復表達。


5,句子成分差異: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漢語雖然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麼常見,

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


(3)為什麼英語句型和中國不一樣擴展閱讀:

英語時態:

共分為是16種。

在語法里,時或時態表示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說話時的關系。一般分為過去式、現在式、將來式,通常也有與表示動作進行或終止的進行式和完成式等體貌一起相連用的情況。

時態連同語氣、語態、體貌和人稱為動詞形式至少可能能夠表現出的5種語法特性。

有些語言,沒有時態的使用,如分析語的中文,但必要時,仍有時間副詞的輔助。也有些語言,如日文,形容詞的詞形變化能表達出時間上的資訊,有著類似動詞的時態性質。

Ⅳ 為什麼英語翻譯過來跟中文不同,為什麼英語翻譯有些要倒過來

英語翻譯過來與中文不同、英語翻譯有些要倒過來原因在於:語法、語言環境和使用習慣不同,也受文化差別影響。

最常見的倒裝句式:

一、全部倒裝

在全部倒裝的句子中,要把整個謂語放在主語的前面去而構成倒裝語序。

1、當there等副詞在句首,且謂語是come等動詞時,句子一般要全部倒裝。其意義在於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這類句子的主語是代詞,則不用寫成倒裝句。如:

Now, here goes the story.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2、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副詞或介詞短語放到句首,該句要用全部倒裝。如:

High up into the sky went the kite.

風箏高高地飛向天空。

二、部分倒裝

在部分倒裝的句子中,只把謂語的一部分(如情態動詞、助動詞、或是系動詞be)放到主語的前面去,構成倒裝語序。

1、為了避免句子部分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常用「so + be動詞(助動詞、情態動詞)+主語」或「neither / nor + be動詞(助動詞、情態動詞)+主語」的倒裝句式。

其中第一個句式表示「與前面所述的肯定情況相同」, 第二個句式表示「與前面所述的否定情況相同」。如:

His brother is a college student; so is mine.

他弟弟是大學生,我弟弟也是。

2、具有否定意義的詞或短語置於句首時,除否定詞修飾主語外,句子一般要寫成部分倒裝句。

Hardly had she sat down when she heard someone knocking at the door.

她還沒來得及坐下來,就聽見有人敲門。

3、當so...that, such...that中的so...和such...放在句首時,句子一般要倒裝。如:

So serious was the situation that everybody faced a test.

形勢如此地嚴峻,每個人都面臨著一場考驗。

4、only修飾的狀語放到句首,主句要形成部分倒裝。如: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想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4)為什麼英語句型和中國不一樣擴展閱讀

在現實的語言實踐中,由於語法結構的要求,或是由於修辭的需要,往往要改變句子的自然語序,把一些本應置於主語之後的句子成分提到主語之前。

我們稱這種語序的變化為「倒裝語序」這樣的倒裝語序可能使句子的內在含義產生細微的、甚至明顯的改變。

倒裝句一直是英語學習中一個難點和痛點,倒裝句的原理就是把想強調的句子部分提到句首。為了強調、突出等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

Ⅳ 英語和漢語的區別

一、含義不同

漢語,即漢族的傳統語言,又稱華言、華語、唐話,是中國通用語言、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與藏語、壯語、侗語、黎語、彝語、苗語、瑤語等都是親屬語言。

英語(English)是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下的語言,是歐盟以及許多國際組織以及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人數,僅次於漢語和西班牙語母語使用者人數。

二、發展歷史不同

1、英文字母淵源於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淵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則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

英語由古代從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荷蘭及周邊移民至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

2、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尚無定論,一說漢藏原始語言源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大約六千年前分化形成了漢藏語系的各種語言。另一種假說則認為該語系來自當今中國的西南部四川,大約在一萬年前就已開始分化。漢語是從漢藏語系中分化出的語言之一。

三、地位不同

1、英國以及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作為溝通媒介。

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系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編程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系,而且隨著網路的使用,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2、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15億 ,超過世界總人口的20%,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

主要流通於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的華人社區。

Ⅵ 為什麼同樣一句中國話,用英語翻譯出來都不一樣呢

翻譯時,涉及翻譯者遣詞造句的基本功,用語表達習慣,語言轉換能力等因素,加上英語詞彙和短語,句型的豐富多樣性,表達出來自然就有多種選擇。
例如
我愛看電視。
I like/enjoy watching TV.
I am fond of watching TV.
I feel like watching TV.

Ⅶ 英語句子中的單詞排列順序為什麼和中文句子中的排列順序是不一樣的Why is your nose

摘要 你好,因為英語句子和中文句子,它的語法結構不一樣,中文是按照主謂賓把你放在前面,但是對於英語句子的話,它有語法結構,一般是why,what,where 放在最前面的。所以Why is your nose bleeding是 why放最前面。

Ⅷ 現代漢語語法與英語語法的區別

一、漢語語法研究現狀
自1898年《馬氏文通》面世至今,漢語語法研究歷經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和
進步,從一開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覺與成熟,從一開始著眼於語言共性到後來著
眼於語言個性再到今天將共性與個性並重,漢語語法的研究發展到現在,無論是
視野、隊伍,還是方法、成果,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狀態。
但是,與其他語言,特別是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漢語在語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當我們努力揭示漢語語法原貌的時候,發現漢語在語法中還存在著許
多說不清的問題和現象,漢語語法研究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景象。
(一)本位問題
「本位」問題是漢語語法研究百年來的中心問題之一。
《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語語法體系,接受詞法的重要性,認為通過
各種詞類的說明和解釋就能夠說明漢語語法的規則,馬建忠先生提出「句讀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讀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從其類,類別而後進論夫句
讀焉」,採用「字(word)」本位的語法體系。
1924年,黎錦熙先生的《新著國語文法》則採用句成分本位的語法體系。
黎錦熙先生是繼馬建忠先生之後用西方傳統語法理論來解釋現代漢語白話文語
法最有成就的學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的「引論」中說:「諸
君知道近來研習文法的新潮么?簡單說,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錦熙先生又說:「《新著國語文法》的優點就在於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組成句子的六種成分做出發的重點」。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國語文》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語法分析和語法
體系》,提出了反對「句本位」的觀點,他認為「漢語的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
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句子不過是獨立的片語」,「把各類片語的結構都足
夠詳細地描寫清楚了,那麼句子的結構實際上也就描寫清楚了」。同年的《語法
講義》和1985年出版的《語法答問》,都更加明確了先生「片語本位」的語法體
系,對以後的中國漢語語法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4年,徐通鏘先生在《世界漢語教學》連續發表了《「字」和漢語的句
法結構》和《「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兩篇論文,異軍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認為:字是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其特點就是一個音節關聯一個
概念,形成一個「1個字-1個音節-1個概念」的基礎性結構格局。
同年,邢福義先生在華中師大的一次學術報告會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樞
說」,第二年(1995)在《中國語文》上發表了論文《小句中樞說》,第三年(1996
出版《漢語語法學》,他在導言中明確提出「本書的語法系統,是『小句中樞』
語法系統」,認為小句在漢語語法系統中處於中樞地位。
除了這些單本位的語法體系主張之外,還有復本位的語法體系。比如張志公
的詞和句復本位體系,還有馬慶株提出的詞和片語復本位體系,等等。
(二)語法單位的劃界問題
語法單位的劃界問題是本位問題的另一種表現。一般都認為漢語語法單位有
四級:語素、詞、短語、句子。但是在對這些語法單位劃界區分的過程中,會有
歸類兩難的情況;因此,為了解釋這些語法現象,也有其他關於漢語語法單位的
認識。
首先是關於叫「詞素」還是叫「語素」的不同認識。「詞素」和「語素」
兩個術語均是英語「morpheme」的漢譯,起初譯作「詞素」,1958年呂叔湘先生根據朱德熙先生的建議改譯為「語素」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詞素」
「語素」兩個術語便普遍出現於研究現代漢語詞彙、語法的論著和相關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來的著述採用「語素」的越來越多,並出現了不少闡述選擇理
由的論著。
其次,呂叔湘先生在區分短語和復合詞時,把介於詞和短語之間的單位叫做
短語詞。他認為在詞和短語的劃分上,語法原則和詞彙原則有時候有矛盾;這種
矛盾可以用「語法的詞」和「詞彙的詞」這樣不同的名稱來解決;可是這種做法
還不能辦到,因此,在語法上可以認為是一個詞、而詞彙上寧可認為是一個短語
的「中間物」,可以稱為「短語詞」。

還有,句子可以分為單句和復句,構成復句的單位可以叫「小句」;如何進
一步明確小句和單句之間的關系呢?邢福義先生的小句中樞說,便提出了語法單
位是語素、詞、短語、小句的觀點。

此外,郭銳老師根據話語片段在話語組織中表現出的相互區別的本質特徵
將漢語語法單位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是語素和語素組,第二層級是詞和片語
第三層級是小句和小句組,第四層級是句子。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如何劃界、如何定義、如何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
一個需要不斷進行研究的問題。本文要討論的糾葛現象便源於此。
(三)語法現象歸類問題
如果說劃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麼歸類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個語法
單位的細化研究都需要進一步分類。比如語素,一般有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之
分,在成詞與不成詞之間,就回到了詞和語素劃界的問題。
在諸多漢語語法區分歸類的問題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紀50年代就
有過的三次大規模的討論,一次是詞類區分問題,一次是主賓語問題,還有一次
是單復句的劃分問題。
傳統的語法研究都是從詞類開始的,但是因為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
化,所以劃分詞類一直是漢語語法研究中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有關這個問題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漢語的詞能不能分類、以什麼標准分類,應該建立什麼樣的詞類
系統,對那些多功能的詞應該怎樣處理這樣幾個方面。高名凱先生就認為漢語的
①呂叔湘.語言和語言學[J].語文學習.1958(2)
②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③邢福義.小句中樞說[J].中國語文,1995(6)
④郭銳.漢語語法單位及其相互關系[J].漢語學習,1996(1)實詞不能分類。

張斌、胡裕樹二位老師則認為漢語有詞類的分別,而且主張根
據不同的語言特點做具體的分析,區分詞類不能離開結構去談意義。

周祖謨先
生主張按照詞的句法作用和詞法特點來劃分詞類,並對兼類詞的識別問題提出了
重要看法。

到目前為止,劃分詞類的三個標准——意義、形態、語法功能——
已經取得了共識,大家對兼類詞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實詞和虛詞應該如何劃分
副詞是虛詞還是實詞,實詞有哪些小類、如何看待區別詞,嘆詞和擬聲詞又應該
如何歸類等問題,都未能有統一的認識。
漢語的主語和賓語問題的討論從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歷時近一年
討論的焦點是究竟從結構形式出發確定主語賓語,還是從意義出發確定主語賓
語。最終肯定了形式與意義統一的原則,周祖謨、張志公、胡裕樹、張斌、曹伯
韓各位先生都表達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確定主語和賓語的范圍必須同時顧及結
構和意義。

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中專門談到:「從語義
方面看,名詞和動詞之間,也就是事物和動作之間,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關系,絕
不限於施事和受事;主語和賓語不是相互對待的兩種成分,主語是對謂語而言
賓語是對動語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來看,賓語和補語如何區分,狀語的構成
材料的多樣性的認識,也都依然存在復雜情況」。
至於單復句問題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漢語到底需不需要有單復句之分,雖然大
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區分,但是到現在為止都還存在不同的聲音。單復句應該有區
分,但又沒有明確界限;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一直在繼續。
其他語法現象的歸類,在短語的結構類、句類、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現。歸類不清是因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為語法現象情況復雜。所以
現代漢語語法中便有了種種糾葛。
二、什麼是現代漢語語法糾葛
這里所說的糾葛,主要就是指相鄰的兩個語法單位、或同一語法單位的不同
類別之間界限模糊,總有一些語法現象在歸屬上存在歸類兩難的復雜情況。
「糾葛」一詞出現於語言研究領域,可見於呂叔湘先生的《語文常談》
(1981),他在書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義的糾葛」,以說明存在於字中形音義
的錯綜復雜的情形。在語法研究領域中,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對這種錯綜復雜的糾
①高名凱.關於漢語的詞類分別[J].中國語文,1953(10)
②文煉,胡附.談詞的分類[J].中國語文,1954.
③中國語文編輯部編.劃分詞類的標准[J].漢語的詞類問題[C].北京:中華書局,1956.
④呂冀平等.漢語的主語賓語問題[M].北京:中華書局,1956.葛現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點或面的描述和解釋,只是沒有叫做「糾葛」而已
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中說,「由於漢語缺乏發達的形
態,許多語法現象就是漸變而不是頓變,在語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種『中間狀
態』。」這里的中間狀態就是本文所討論的「歸類兩難」的表現之一。
黎千駒先生於2005年在《雲夢學刊》第26卷第1期上發表論文《論現代漢
語語法單位及詞類的模糊性》,將語義學中的模糊性概念帶進了語法研究,指出
語法單位及詞類劃界中存在的「中間狀態」,明確指出語法單位和詞類在劃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義先生在《世界漢語教學》上發表論文《漢語復句與單句的
對立和糾結》,指出:「長期以來,人們為現代漢語的單復句界限問題所困擾,企
圖找到把二者一刀兩斷的標准。」在《語法研究入門·復句》(2003)中也說到
「客觀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沒有絕對明確的界限。事實上,復句與單句
之間既有對立,又有糾結。」這里,邢先生把這種單復句之間難以劃分清楚界限
的問題叫做「糾結」。
莫超老師在1999年發表於《甘肅高師學報》上的《漢語語法單位教學的難
點及其相應的辦法》一文中也提到「漢語語法單位一般認為又四級:語素、詞
短語和句子。在相鄰語法單位之間總有一些『兩屬』的語言現象,在最復雜的語
法單位——句子中更是存在著難以理順的定義糾結。」
「中間狀態」、「語法單位的模糊性」以及「糾結」,與本文所要討論的現
代漢語語法糾葛現象一樣,都是指各級語法單位之間出現的歸類兩難現象。劃界
也好歸類也罷,其實是一回事。正如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
中所說「擺問題自然擺的是實質性問題,純粹名稱問題不去糾纏,比如『量詞』
『單位詞』、『單位名詞』,就不值得爭論。」但是當名稱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影響
時,「也有不純粹是名稱問題的名稱問題,比如『短語』、『片語』和『結構』」,
就需要擺出來說清楚一些了。
三、現代漢語漢語語法糾葛現象產生的原因
漢語語法之所以存在糾葛現象,究其根本,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漢語語法
研究的狀況,二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點。
第一,漢語語法研究狀況導致漢語語法糾葛。
眾所周知,漢語語法學是在西方研究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氏文
通》模仿拉丁語的語法體系,《新著國語文法》模仿英語語法體系,兩位作者均以西方語法為藍本給漢語語法澆鑄了一層外殼。雖然之後的專家學者們開始逐漸
意識到這層外殼並不與漢語語法本身相貼合,但也只能是以這個並不合適的外殼
為坐標,不斷地探索漢語語法的特點,做著進一步的修補工作,讓這個外殼盡可
能地和漢語語法更貼合一些。
因此,無論是語法體系還是名稱術語,都對《馬氏文通》有著相當的保留和
繼承。當漢語語法的特點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清晰的時候,學者們便開始不斷
地對某些名稱的內涵和外延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傳統認識的影響和漢語語法現實
之間產生了差異,語素、字、詞之間的關系就顯得非常復雜,短語和句子之間也
存在糾纏不清的現象,這就產生了漢語語法單位之間的糾葛。
在漢語語法的研究中,從相關語法單位的定義中也能夠看出糾葛成因,因為
許多概念都是相互定義的。比如說到副詞,一般都說大部分副詞是用作狀語的
而說到狀語,又說狀語可以由副詞充當。這種狀態也會造成漢語語法單位之間的
糾葛。
第二,漢語語法的特點。
關於漢語語法的特點,大家提出的觀點和進行的討論已經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點有二,一是漢語是單音節語,二是漢語沒有形態(說缺乏形態更為恰當)。
在進一步細化研究之後,目前已達成共識的漢語語法特點主要有:漢語詞類跟句
法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的構造原則
基本上是一致的;漢語語法最主要的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漢語中量詞和語氣
詞的使用非常豐富。除此之外,漢語語法的特點還應包括:結構獨特、靈活多變
注重意合。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缺乏形態。這是漢語最基本的語法特點,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漸明確。准確
地說是漢語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漢語缺乏形態變化,所以詞類跟句法成分
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所以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的構造原則基
本一致,所以漢語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所以劃分詞類就顯得十分復雜,所以語
法單位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產生糾葛。
2.結構獨特。和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主要表現在主謂結構和動補結構的獨
特性上。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可以加進去語氣詞,可以停頓,比如「他上
學了——他啊,上學了」。主謂結構可以作謂語,構成主謂謂語句。
動補結構的獨特性主要表現為謂語中心的後邊跟著的不都是賓語,這和西方
①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②龔千炎.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J].語法研究入門[M].商務印書館,2003語言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漢語語法里補語類型眾多,許多時候和賓語一起出現
或是與賓語的形式相同,給人帶來困擾。
其他比如存現句,方位短語做主語,而施事卻出現在賓語位置上;再如兼語
句和連謂句,謂語出現多個謂詞性成分。這些都是漢語語法所特有的現象。
3.靈活多變。漢語句子內部的次序比較靈活,可以改變其內部次序而不改變
句子的基本意思。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英語句型和中國不一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軍警工資如何 瀏覽:423
愛人錯過中國版怎麼唱 瀏覽:721
英國直飛有什麼航班 瀏覽:277
印尼巴士怎麼加寶馬 瀏覽:781
一個伊朗白色的硬幣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365
中國一汽r9打火沒反應怎麼回事 瀏覽:573
哪個國家沒有進中國隊球門 瀏覽:517
中國高考錄取分數最低是哪個省 瀏覽:423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志源是哪裡人 瀏覽:181
越南芒果有哪些產品 瀏覽:360
中國部隊房產最長可以租多少年 瀏覽:757
中國移動的信箱是多少 瀏覽:306
印度文字怎麼寫才好看 瀏覽:499
伊朗購物用什麼錢 瀏覽:419
伊朗人結婚要多少錢 瀏覽:933
越南航空vn503多少座 瀏覽:701
中國機長有多少人出鏡 瀏覽:488
中國有嘻哈賺多少 瀏覽:535
英國的足球隊怎麼叫英格蘭呢 瀏覽:253
伊朗無人機在哪個國家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