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茶葉出口英國的原因是什麼
茶葉可以說現在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茶葉作為中國特產曾經是歐洲特別是英國暢銷品。
可以說作為貿易產品中國茶葉一度在英國的稅收當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最高的時候茶葉稅收佔到了英國政府稅收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茶葉之所以能夠在英國產生這么大的銷量也是英國的貿易公司有意為之的結果。可以說中國茶葉出口英國主導方在英國方面,中國的種植者以及經營者對此只是被動地接受。
為了利益推廣飲茶習慣
隨著茶葉在英國的普及,英國的貿易公司就想加快培養英國的茶葉市場,以便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在英國茶葉普及過程中,英國東印度公司可以說影響巨大。
因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中英茶葉貿易的壟斷者,所以英國茶葉市場越成熟大眾普及率越高他們從中就可以獲得更豐厚的利潤。可以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茶葉宣傳上花了不少心思,由於他們的宣傳可以說喝茶英國成為了一種時尚。這樣茶葉作為英國的日常消費成功的進入了英國的普通家庭。
各位讀者,對於中國茶葉曾經風靡英國的事情,您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
㈡ 茶葉是如何從中國傳到印度的
茶葉的巨大的利潤,直接導致了引狼入室。當年的英國強盜直接用槍炮裹挾著鴉片轟開中國的貿易大門,為了追求高額利潤,英國派遣「經濟特務」福鈞盜取了中國的茶葉種植技術,轉而在當時殖民地種植、加工。
1848年12月,福鈞弄到了大量茶種和茶樹苗,為了盡量減少損失,他將發往印度的每批茶種和茶樹苗都是分三隻船裝運。然而,要想把中國的種茶和制茶技術傳到印度,僅僅靠福鈞一個人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因此在回印度前,福鈞招聘了8名中國工人(6名種茶和制茶工人,2名製作茶葉罐的工人)。
至此,中國的茶葉傳入了印度。
㈢ 中國茶葉是怎麼傳到國外的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日本茶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茶,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茶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茶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茶籽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引入茶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茶質量優異,為世界茶創匯大國。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1848年又從我國輸入茶籽種植於黑海岸。1893年聘請中國茶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喬治亞傳授種茶、制茶技術。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茶的試種。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茶,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為100公頃茶園的瑪桑達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茶廠。1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茶,但未形成生產規模。1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進行合作。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茶。1968年,應阿富汗政府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群體品種。1962年我國派遣茶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利共和國,通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成功。
目前,中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茶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飲茶人口20多億。
㈣ 中國歷史上出口哪類茶
武夷山紅茶是我國最早出口到歐洲的茶葉之一。
武夷山紅茶是全發酵紅茶,主要出產於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關一帶,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作為曾經英國皇室喜愛的紅茶,武夷紅茶在國際上受到廣泛的關注。
(4)中國的茶葉怎麼出口的擴展閱讀
世界紅茶源於中國,中國紅茶根在福建,紅茶始祖在武夷桐木。武夷紅茶作為最古老的一種紅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王國安在其所著《茶與中國文化》一書中說道:「我國最早的紅茶生產是從福建武夷山桐木關的小種紅茶開始的。」
紅茶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一種茶類,最早創制於福建省崇安(今武夷山市)。清光緒元年(1875年),安徽人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原籍經商,把紅茶的加工工藝帶到了安徽至德(今東至縣),在堯渡街設立茶莊。
依照」閩紅」試制紅茶並取得了成功,光緒二年(1876年)在祁門擴大生產,隨後江西、湖南、台灣等地也都大力發展紅茶的生產。到19世紀80年代,中國紅茶成為出口的拳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曾占統治地位。後來紅茶傳到了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
㈤ 出口茶葉需要辦理什麼手續
到當地商檢局進行備案,向國內大型外貿公司申領進出口許可證。
中方茶葉出口企業如果是生產加工型企業,長期從事進出口貿易,並有獨立的進出口權,可以到當地商檢局進行備案,直接向國內大型外貿公司申領進出口許可證(註:國家對茶葉出口仍實行計劃配額和出口許可證管理,同時需出口合同),
同時可以依客戶要求申請FORM—A(普惠制產地證)。FORM—A可以在當地商檢局辦理。凡有茶葉出口經營權的部委直屬公司,其茶葉出口許可證由外經貿部配額許可證事務局核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茶葉出口企業的茶葉出口許可證由外經貿部各特派員辦事處核發。
歐盟日前宣布,從2011年10月1日起,將對我國出口茶葉採取新的進境口岸檢驗措施,要求所有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必須通過歐盟指定口岸進入;所有貨物必須有常規入境文件才被允許進入指定口岸;
將對10%的貨物進行農葯檢測,如果該批貨物被抽中,則要實施100%抽樣檢測(每一個麻袋)。此次歐盟抽樣檢測的農殘項目指標也有所提高,噻嗪酮、吡蟲啉、三唑磷等主要農葯殘留限量標准都更加嚴格。
(5)中國的茶葉怎麼出口的擴展閱讀:
雲南省茶葉產業辦公室主任表示,歐盟新的進境口岸檢驗措施對雲南普洱茶出口的影響目前還有限,因為「歐盟並非普洱茶的傳統消費市場,出口量很小」。
2010年雲南茶葉出口量5714噸,其中從昆明海關出口歐盟的普洱茶只有約30噸,通過深圳等地轉口出口歐盟的普洱茶也只有400多噸,數量還非常少。不過,還是會對普洱茶拓展海外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
福建省茶葉學會副秘書長姚信恩則認為,雖然出口難度有所增加,但是國內茶葉企業沒必要過於恐懼和悲哀。「歐盟等國外市場對我國出口茶葉提高檢測標准不是一次兩次了,大部分出口茶企逐步具備了應對此類問題的能力,同時從心理上、管理上、技術上都已經有所准備。
㈥ 中國出口茶葉在何時
明朝。
中國最早規模出口茶葉是在明朝,14至17世紀經陸路,中國茶葉在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以及阿拉伯地區傳播,通過阿拉伯人將茶傳到了西歐。
㈦ 中國的茶是如何傳向世界各國的
一、早期朝鮮半島、日本僧侶在到中國學佛的同時,傳去了茶葉、茶文化;
作為一種經濟作物,中國茶傳播到世界各地:如始於西漢,從甘肅、新疆經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絲綢之路」;始於唐代、盛於明清,經中國西南入藏傳到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的「茶馬古道」;明清時代,中國開始與歐、美各國進行海上茶葉貿易,清朝初期,開創的武夷山等中國東南茶區至俄羅斯恰克圖的「萬里茶路」,由此可見,這些著名的茶路、茶事,都是以貿易為主的商業行為。
(7)中國的茶葉怎麼出口的擴展閱讀: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茶文化
㈧ 中國對歐洲出口茶葉的歷史淵源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恆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我國。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我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我國茶葉蒸青綠茶的制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制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東印度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我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茶我國采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我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秘書哥登來我國學習茶葉產制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我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我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我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制茶始於特羅氏。學習我國武夷岩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我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我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喬治亞。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我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㈨ 茶知識:茶葉戰爭史實,中國的茶葉是怎麼傳出去的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日本茶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茶,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茶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茶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茶籽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引入茶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茶質量優異,為世界茶創匯大國。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1848年又從我國輸入茶籽種植於黑海岸。1893年聘請中國茶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喬治亞傳授種茶、制茶技術。
1888年,土耳其從日本傳入茶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入茶籽種植。1903年,肯亞首次從印度傳入茶種,1920年進入商業性開發種茶,規模經營則是1963年獨立以後。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於北部地區,並相繼擴種。以後旅居的日本與蘇聯僑民也闢建茶園。50年代以後茶園面積和產量不斷提高,成為南美主要的茶生產、出口國。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茶的試種。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茶,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為100公頃茶園的瑪桑達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茶廠。1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茶,但未形成生產規模。1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進行合作。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茶。1968年,應阿富汗政府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群體品種。1962年我國派遣茶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利共和國,通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成功。
20世紀60年代,玻利維亞共和國最初從秘魯引進茶種試種。70年代台灣農業技術團赴玻考察設計與投資,開始規模種植茶園。1987年應玻政府請求,我國派遣茶專家赴玻,幫助建設200公頃的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茶廠。1983年,我國向朝鮮民主共和國提供茶種試種,並在黃海南道臨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種植。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種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紀20年代,經過千年滄桑,至今茶葉生產初具規模。
目前,中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茶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飲茶人口20多億。
㈩ 中國茶葉出口
2009年茶葉出口實現雙突破
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籠罩下,2009年我國茶葉出口逆勢上揚,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茶葉出口量30.3萬噸大關,首次突破30億大關,同比增長2%,一舉打破了近5年來始終在28-30萬噸之間徘徊不前的局面;出口金額7.05億美元,突破7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3.3%,實現了全國茶人期盼已久的歷史性雙突破,總量和金額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
各類茶出口分析
在我國茶葉出口中,綠茶、烏龍茶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紅茶基本持平,花茶、普洱茶出口總體下降。2009年,我國綠茶出口量約22.93萬噸,平均單價2287美元/噸;紅茶出口4萬噸,平均單價1606美元/噸;烏龍茶出口2.41萬噸,平均單價2771美元/噸;花茶出口5914噸,平均單價5010美元/噸;普洱茶出口3486噸,均價5611美元/噸。
我國茶葉出口的主要市場
在茶葉出口市場中,2009年我國茶葉出口量上萬噸的市場依次為摩洛哥、烏茲別克、俄羅斯、美國、日本、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貝南和茅利塔尼亞。上述市場佔2009年我國茶葉出口總量、總額的60%和56%。摩洛哥為我國茶葉出口第一大市場,我國對摩洛哥茶葉出口5.84萬噸、對烏茲別克出口茶葉2.23萬噸、對俄羅斯出口茶葉約2萬噸、對美國出口茶葉是1.93萬噸、對日本出口茶葉是1.89萬噸、對歐盟(27國)出口茶葉是1.8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