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
《永樂大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
《四庫全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
所謂類書,就是採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叢書,或稱叢刊、叢刻、匯刻書、套書,是把各種單獨的著作匯集起來,給它冠以總名的一套書。其形式分為綜合性的和專門性的兩種。
B. 我國現存的規模最大的類書是哪一部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後,明成祖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篡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庄、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沿革
1360年(永樂元年):明成祖下令修書 專家經過鑒定,認為這冊《永樂大典》確實是真正的原本,書的紙張也是中國古代上等的皮紙,值得慶幸的是,這冊《永樂大典》雖稍有損壞,但是它正文的大部分保存完好。這冊難得的國寶,最終收藏在了中國國家圖書館。那麼,《永樂大典》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圖書呢?這還要從明成祖朱棣講起……
朱棣是中國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他登基不久,在永樂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就下詔命大學士解縉等人要編修一部巨著,以傳後世。並且他親自製定了氣勢宏偉的編纂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義之言,不一書,毋浩繁」。
大學士解縉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後,立即著手開始編書的工作,他帶領100多人,夜以繼日,一年後終於完成了。明成祖賜書名為《文獻大成》。然而他對此書並不滿意,認為內容太過單薄,沒有按照他的意願包羅天下的書籍。
負責編書的大學士解縉沒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也是確有難處。編書任務來得突然,人手不夠,還要限期完成等。
明成祖了解情況後,決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學高儒約三千人重新編修。為編纂此書,明成祖允許編纂者們調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中的全部藏書,還派人到各地搜采圖書,為編纂圖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歷時六年,在明朝永樂六年,即公元1408年,書終於編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滿意,特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共2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光是目錄就長達60卷,總字數約3億7千萬字。
在此之前,中國的大型圖書集有很多,如唐代的《藝文類聚》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覽》1000卷,而《永樂大典》有兩萬兩千多卷,它的規模之大、無與倫比。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網路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常科學,有點類似於今天字典的拼音檢字法,只是當時依據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面的內容。
C. 我國古代四大類書指的是哪幾部
包括《冊府元龜》、《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及《文苑英華》。四大部書最先成書的是《太平廣記》,《宋會要》記載:「(太平)興國二年三月詔昉等取野史小說集為五百卷,三年八月書成,號曰《太平廣記》」。
由於《冊府元龜》的規模最大,幾概括十七史,是其他的數倍,所以被稱為《宋四大書》之首。
四大部書是宋初官纂的四大類書,即網路全書性質的類書《太平御覽》、史學類書《冊府元龜》、文學類書《文苑英華》和小說類書《太平廣記》,它們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
《太平御覽》始纂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三月,完成於太平興國八年十月,由翰林學士李昉奉宋太宗命主纂,扈蒙、王克貞、宋白等門人也參與其中。全書1000卷,分55部、5363類,共4784000字。
《冊府元龜》始輯於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成書於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由王欽若、楊億、孫奭等十八人奉宋真宗之命纂輯。全書1000卷,分31部、1104門。
《文苑英華》始纂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完成於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由李昉、徐鉉、宋白、蘇易簡等二十餘人奉宋太宗之命共同編纂。全書 1000卷,分39類。
《太平廣記》始纂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次年完成,由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編纂。全書500卷,另有目錄10卷,共92大類、150餘小類。
四大部書中最先成書的是《太平廣記》,《宋會要》記載:「(太平)興國二年三月詔昉等取野史小說集為五百卷,三年八月書成,號曰《太平廣記》」。由於《冊府元龜》的規模最大,幾概括十七史,是其他的數倍,所以被稱為《宋四大書》之首。
宋真宗曾寫序:「粵自正統,至於閏位,君臣善跡,邦家美政,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多士名行,靡不具載,用存典刑。凡勒成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指歸。分為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制,凡一千卷。」
(3)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是什麼擴展閱讀
評價
胡應麟曾言:「《文苑》之蕪冗,《廣記》之怪誕,皆藝林所厭薄,而不知其有助於載籍者不鮮也。非《御覽》西京以迄六代諸史乘煨燼矣。非《英華》,典午以迄三唐諸文賦煙埃矣。非《廣記》汲冢以迄,五朝諸小說烏有矣。
所錄本書,今十九不存,間存者往往賴此而完帙僅半,余恍忽睹其名耳。宋人雜說單行,本朝垂百數種,舍此遂無可別稽。故是編雖蕪冗,世莫得而廢也。」
清高宗謂:「宋太宗身有慚德,因集文人為《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大書,以弭草野之私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部書
D.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庄、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解縉(1369-1415年),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姚廣孝(1335~1418),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 王景(約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 鄒輯(1337-1412)字景彰,號常齋,元末明初松陽縣人,著名作家。
E. 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什麼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庄、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
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5)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是什麼擴展閱讀
全書簡介: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
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1960年,中華書局將歷年徵集所得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僅占原書的百分之三。
F. 我國古代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是
《四庫全書》
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獄」的背景下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編纂過程毀書則更多。「四庫」之名,是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G. 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什麼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由明代解縉在南京負責編纂。鼎盛時期,有來自國內外近萬名監生,在今東南大學成賢街一帶,精心打造出約有3.7億字的中國古代最大網路全書,全書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有凡例和目錄六十卷,當時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
《永樂大典》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正本在明末毀於戰火,副本一部分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英、美、日、俄、德等帝國主義者搶去,一部分毀於戰火。新中國成立後,從國內盡收集到副本二百一十五冊,現存國家圖書館。1959年,中華書局將國內外殘存本影印出版了七百二十卷,僅是原書的百分之三左右。近幾年,中華書局將前次未搜集全的部分收全,編成續集影印出版。
H. 中國最大的類書到底是哪本呀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是 現存 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
《永樂大典》共計有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永樂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即使是清代編纂的規模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也只有1萬卷、1億6千萬字,不到《永樂大典》的一半。《永樂大典》的規模更是西方同時代的典籍所望塵莫及的。 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采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永樂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
《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原名《古今圖書匯編》,是清朝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1650-1741)所編輯的大型類書。本書編輯歷時28年,正文10000卷,目錄40卷,共分為5020冊,520函,42萬余筒子頁,1億6千萬字,內容分為6匯編、32典、6117部。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並列為中國古代三部皇家巨作。相比於《古今圖書集成》,成書於明朝的《永樂大典》屬於類書,但因毀於清朝八國聯軍的戰亂,現存不足4%;成書於清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屬於現存最大的叢書(注意四庫全書是叢書,叢書:由很多書匯編成集的一套書,按一定的目的,在一個總名之下,將各種著作匯編於一體的一種集群式圖書,叫叢書,又稱叢刊、叢刻或匯刻等。 類書: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 )
I. 中國歷史編輯規模最大的類書是哪一本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