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1世紀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嗎
歷史上,中國人曾以為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那時中國人眼中的世界只是一個小世界,在那個世界中,皇權是高於一切的。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的曾銳生博士說,中國曾經是一個勢力龐大的帝國。但隨著1840年英軍的入侵,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歷經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但中國一基本觀點是中國一直是個世界強國。如此看來,中國是在通過重振經濟以及加強軍事力量,來洗刷過去的恥辱並恢復其世界強國的地位。25年前,中國實行經濟改革並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在這期間,中國由一個貧窮保守的國家逐漸轉變成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如今,西方普通人的居家生活中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產品。同時,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中國則不得不轉向南美和非洲,以尋求原材料供應。此外,中國公司也開始進軍全球市場,在海外收購跨國公司,打造中國名牌。簡而言之,在現代歷史上,中國的發展第一次對全世界人們產生了影響。
廣交朋友 如此看來,中國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某一地區的范圍。問題在於,中國想成為什麼樣的強國?到目前為止,中國一向滿足於謹慎的外交影響,也很少會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引發口舌之爭。對此,曾銳生博士認為,中國願意像以往一樣,與其它不太強的國家和平共處。問題就出在這個「不太強」上。以日本為例,中國的崛起勢必會使日本為自己亞洲盟主的地位擔心,而日本是曾經試圖通過武力來尋求自己的區域霸權的。但中國的做法有所不同。倫敦皇家三軍國防研究所亞洲研究計劃負責人安德魯?甘乃迪說:「中國希望成為亞洲地區的強國,並削弱美國的影響力。」他還說:「中國需要取得鄰國的支持和來自國際社會的廣泛友誼。為此,中國領導人不斷出訪世界各地。歐洲各國,尤其是英、法、德三國無疑也是中國外交中的重要環節。」隨著新年伊始英國《泰晤士報》一篇署名評論文章的發表,有關「21世紀是中國世紀嗎?」的爭論又開始熱乎起來了。這篇評論題為《這是中國的世紀》,作者威廉?里斯?莫格是該報的前總編。據他自己說,他是在歲末年初看電視時,靈感頓生,同時捕捉了這篇專欄文章的主題和這個關於本世紀大國興衰的預言。里斯?莫格這樣描述他的預言形成過程:「上周末,我看了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對2005年全球經濟的預測。我還收看了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播出的類似預測。當我們從一個頻道換到另一個頻道、從一個話題換到另一個話題、從一位經濟學家的預測換到另一位經濟學家的預測時,就會發現它們的一致性令人震驚:美元的前景如何?取決於中國;歐元呢?取決於中國;石油價格?取決於中國;工業產品?中國;全球股票市場?中國;債券價格?中國;世界貿易?中國;世界發展?中國。」
Ⅱ 進入21世紀中國有哪些變化寫感想
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修改了法律。
Ⅲ 21世紀的中國到底是怎麼樣的 軍事
武器大量從俄羅斯進口那都是99年前為了裝備過渡和借鑒所做的權宜之計,21世紀的中國軍隊完全可以靠自主研發來為... 那是很不道德的,不要眼紅現在的農民,我們只是在還過去的債.我相信未來的中國會是經濟軍事都強大的國家.
Ⅳ 21世紀,中國應如何更好的發展
這個問題太大,但亟待解決的問題: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太多什麼事都不好搞),教育體制改革(人素質再不提高這個民族就完了),政府腐敗問題(政府中部分人再腐敗下去社會沒法穩定)
Ⅳ 80後眼裡的21世紀中國
機遇,挑戰
Ⅵ 21世紀的中國是怎樣的
中國確定的到2010年的遠景目標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億以內,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農業現代化建設登上一個新台階。綜合運輸體系和現代化通信體系基本形成。
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建築業等支柱產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化取得明顯進展。計算機應用在生產、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
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向百萬輛汽車、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的規模發展。進行新一代集成電路的研製開發工作,迎頭趕上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科學技術在一些重要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生產技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下世紀初的水平。
經過15年的努力,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將有較大提高,國際競爭力將大為增強。
1992年4月中國制訂了中長期科技發展綱領,用以指導到2000年以至2020年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綱領指出,科學技術的競爭日益成為國際經濟競爭中的決定因素。中國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淡水資源為1/4,森林面積為1/5,能源資源為1/2。
中國是世界上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社會勞動率只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5%。這些差距,歸根到底是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距。
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000年,工業主要領域大體達到經濟發達國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技術水平,到2020年達到經濟發達國家21世紀初的技術水平,在總體上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農業科技的發展重點是: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現有耕地,開發利用尚有很大潛力的丘陵山區、草原、水面和灘塗。利用雜交優勢和遺傳工程技術選育高產、優質、多抗的動植物新品種。用現代化工業技術裝備農業。
工業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用現代化技術特別是微電子技術對主要工業領域進行技術改造,更新裝備、工藝和產品,提高大規模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能源科技發展重點:著重解決沙漠地帶和海上油氣田勘探和開發技術,研究開發煤炭開采、利用、安全生產和潔凈煤技術;研究開發大型先進的核能技術和核安全技術,開發新能源,大力推廣先進的節能技術。
通信技術發展重點:優先發展衛星通信、光纖通信技術;重視發展數字微波通信和移動通信技術;逐步發展綜合業務數字網路技術。
高新技術的發展重點是:集中力量加速建設微米和亞微米硅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和測試中心,研究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大力發展通用超高性能並行計算機和軟體工程,研究人工智慧技術。生物技術著重研究培養動植物新品種,研製新的生物製品。新材料技術要研究開發復合材料、陶瓷材料、非晶體材料、超導材料和光電子材料。航天航空要研究開發載人航天技術。
基礎研究的重點是:加強凝聚態物理、分子生物學、化學、海洋學、生態學和信息科學等前沿基礎科學的研究,特別是要對高溫超導的物理機理有所突破。
中國於1992年制訂了2020年中國海洋開發規劃,其總體構想是:建立一個體系,即以沿海主要港口為基地向外輻射的現代化海上交通運輸體系;開發四大資源,即水產資源、油氣資源、多金屬礦物資源、海水及蘊藏的化學資源;形成五種開發區,即港口工業區、海產品養殖和加工區、海洋化工區、濱海旅遊區、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
兩個階段的主要戰略目標為:海洋開發產值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到2000年達到860億元,佔全國總產值的比重從1990年的1.15%提高到2.1%。其中港口吞吐量達到9億噸,海運量4.5億噸,海洋水產品總量870萬噸,海洋石油產量700萬~1000萬噸,天然氣50億~70億立方米,海鹽產量2500萬噸,氯化鉀15萬~20萬噸,溴素1.5萬~2萬噸,氯化鎂150萬~200萬噸,國內外濱海旅遊人數達到1.6億人次。
到2020年,海洋石油年產量力爭達到3000萬噸以上,形成獨立的海洋石油工業體系;海產品養殖業初步實現農牧化;濱海旅遊業形成網路;從海水中提取溴、鉀、鎂、碘技術達到工業化生產水平;沿海主要工業城市直接利用海水成為主要工業水源之一;爭取深海采礦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熱能轉換技術、從海水中提取重水技術等取得突破。
海洋采礦是一個未來的重要產業。聯合國已將夏威夷附近30萬平方千米的公海劃給中國作為海洋勘探區。
Ⅶ 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發生了哪些變化並寫出你的感想
感覺21世紀中國發生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高鐵在普遍的運行,原來很多次人到其他地方要花好久啊,現在就很迅速,真的很棒。
Ⅷ 21世紀,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跨世紀中國的可貴有利機遇
1.美蘇兩極雅爾塔體制解體後、世界加快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在世界和平主潮中可望繼續保持國際和平環境所提供的機遇
在這個當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盡管局部戰爭增多, 但是新的世界大戰的現實可能性總的說來不是越來越大了, 而是相對縮小了。中國有可能贏得更長的世界和平的國際環境, 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大業。在新的格局形成中, 一個超級大國為所欲為的時代已經結束, 多極共存中新興力量發展機遇增多, 有可能突破舊格局的傳統框架開創新的局面, 問題在於能否及時捕捉機遇。鄧小平1990年3月在談到國際形勢時說:「我們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著, 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利用。」〖1〗國際形勢在利弊相較的總體上說是利多弊少的。
2.新科學技術革命引起的新產業革命同步發展的機遇
當代世界的新技術革命在世紀之交已進入新的突破時期,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為先導將會引起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變化。在這場大變革中固然現代化強國、科技大國佔有基礎和實力等多方面的優勢。但是和前兩次科技革命時引起的變化一樣, 後起之秀往往會異軍突起的。面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經濟交往與合作更加密切,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大的總形勢, 發達國家和包括我國在內的有一定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在這場新的大變革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2〗這就給處於起飛時期中的中國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開發生產力的難得機遇。
3. 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主要形式的提供的機遇
和1945-1990年代時的美蘇兩極冷戰格局以激烈的政治、軍事較量不同, 走向21世紀的冷戰後多極化格局, 轉向了以軍事、政治斗爭為後盾而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形式。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 意識形態的較量雖然一直存在, 但是它實際上並在許多情況下是以退居後台的形式表現的, 並不總是將意識形態因素或什麼「反共主義」作為處理國際的和國家關系的固定不變的原則基礎的。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求同存異, 各國有選擇發展制度、發展模式的自由、不幹涉它國內政等原則已越來越為國際反對霸權和強權政治的國家和友好國家所肯首。盡管西方國家不喜歡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也不喜歡西方國家堅持資本主義道路並把他們那一套制度和價值觀強加在中國和世界人民頭上。然而這並不是說, 我們警惕西方國家的「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意味著要把意識形態因素誇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以至忽略了導致蘇東解體和新中國在一個相當長時期里發展不快的關鍵性原因。實際上對於不同會制度國家來說都不容以意識形態作為處理國家關系劃線的准則, 都在實際上以利於國家利益的和平與發展為准則。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力的發展和速度、社會的和諧與保持穩定情況實際上是至關重要的。在跨世紀的90年代, 世界經濟在起伏中保持增長勢頭, 而站在發展浪尖上的是亞太地區, 這對處於亞太地區中心地位之一我國來說, 顯然是一個有利的發展機遇。
4.西方國家周期性危機陰影的斷續困擾、前蘇東國家解體後尚未擺脫困境和某些發展中國家政局動盪危機客觀上提供了中國的發展機遇
鄧小平在1983年說:「要抓住西歐國家經濟困難的時機」〖3〗1985年又說:「我們要抓住時機, 現在是改革的最好時機。」〖4〗1991年說:「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 就是個機遇。......機會難得阿!」〖5〗1992年他又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 關鍵是發展經濟」「要抓住時機, 現在就是好機會。」〖6〗別國的困難或動盪自然會影響自身的發展及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當然, 這樣的機遇並不總是常在的。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別國的困境和大發展緩慢的基礎下, 而主要靠自身的政策調整和改革。在當代世界的改革潮中, 我國正是在世紀末改革潮中後來居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 我國在改革開放政策調整上有較充分的迴旋餘地。〖7〗
5.振興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機遇
在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和多樣化並存的時代, 有一個在新的條件下再創民族文化新精神並在全球發揮影響的問題。中華民族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有過舉世公認的輝煌。自15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開始落後了。正如鄧小平同志說:「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 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 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8〗我們知道15世紀前後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這個一個由中世紀轉向近代世界的時代,在這個關鍵時期的反差是中華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響, 整整500多年的被動和挨打局面是我們永遠難忘的。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類社會似乎正面臨著一場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響要比文藝復興時期要廣泛和深遠得多, 但是人們對這場已悄然到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認識還相當滯後。這對於一個走在全世界全方位開放前列的中華文化無疑帶來了一個極其難得的機遇。它既要在新的條件下充分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又可以充分地借鑒近現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優秀文化, 從而創造新文化,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一個團結振興的新興中華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當代世界具有競爭力;一個改革開放的中華文化,更具有競爭力。相形之下, 基督文化在總體上已經走過了它的高峰期, 而伊斯蘭文化在一些方面與現代化的協調和創造生機的活力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二. 跨世紀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盡管中國發展的機遇難得, 但是面臨的挑戰和潛在危機同樣是不能掉以輕心的。這里涉及社會生產力能否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能否建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人口增長,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協調的良性循環機制、能否真正實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的目標、能否保持和發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開創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等問題。客觀地說,在這些方面同樣面臨這十分嚴峻的挑戰。
1.實現2000年的「小康」目標是一個需要全力以赴的艱巨任務
我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多次提出到本世紀末達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標。〖9〗這是按GNP10年翻一番的速度來計算的。 據1995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994年全年GDP總值是43,80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1.8%〖10〗按當時1美元等於8.45人民幣的美元比價匯率和全國人口12億計算為人均GDP3,650元,合432美元。〖11〗而按1995年10月的通常1美元等於8.31人民幣的美元比價匯率計算為439美元。從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後的2000年只有5年。以199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同樣是11.8%來預測, 則到1995年底為48,968萬億人民幣。這樣「原定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將於1995年提前完成。」〖12〗
按此測算, 1980年時的國民生產總值13,686億人民幣左右。1979年時我國大陸總人口為97,542萬。據此當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411元人民幣。<<建議>>提出:要在「2000年, 在我國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 這一目標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按「九五」計劃年增8%的速度計算, 則到2000年時國民生產總值預計達74,483億元人民幣, 按到1999年底我國人口預計12.75億計算則人均5,841人民幣, 超過比1980年翻兩番的5,644元。而如果「九五」年增速在9%--11%之間, 則超過更多。
然而, 形勢還是不容樂觀的, 第一, 控制人口增長是個嚴重的任務, 原定2000年人口控制在12億, 現在到1995年初就被突破, 如果2000年全國大陸人口到13億形勢就相當嚴峻。〖13〗
第二, 這是按人民幣計算的, 但如果按美元計算,則人均800美元的目標則就相當困難了。如到進入2000年時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比價為8:1計算, 則應為人均6400元人民幣, 則12.75億人口共81600億人民幣。按「九五」年增11.8%的速度計算, 到2000年時為76,505億人民幣, 實際人均750美元, 而如果到2000年時為12億人口則人均為797美元了。而人民幣和美元匯率如何直接影響到人均人民幣和人均美元的計算。第三, 還有一個相當嚴峻的通貨膨脹問題, 即必需把通貨膨脹率控制在一位數之內, 因為連年的兩位數通貨膨脹率使11.8%的GNP增長率大打了折扣。當然, 到2000年時香港已經回歸我國, 按全國人均計算會有所提高但是原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並未計算香港在內。
2. 實現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是一項新的攻尖任務
中共中央14屆5中全會<<建議>>提出今後15年「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的宏偉目標。這是一項世代人夢寐以求的偉大事業。現代化的內含在不同歷史時期標準是不同的, 有近代時期的現代化, 本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期的現代化, 90年代的現代化水平, 也有根據預測下世紀中葉時的現代化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歷年提供的全世界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三類GNP和GDP來分析, 至少達到上中等國家發展水平時才夠格稱基本實現了現代化, 而在現代化國家中又有上中等國家、發達國家和最發達國家之區別。這裡面的幅度和彈性是相當大的。中共中央<<建議>>:「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 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為實現這一目標在保持年均增長率7.2%的情況下就可達到。這時如設定2,000年是GNP為8萬億人民幣, 人民幣與美元比價為8:1不變, 則到2010年時為16萬億人民幣合2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比1992年的德國GDP的數字
17,893億美元要多. 比日本當時的36,701億美元要少。但是按預測2010年時人口控制在14億, 則人均GNP只有1,429美元。(未把香港的GNP計算進去), 而1992年時在中等收入國家中的上中等收入國家和下中等收入國家是按1992年人均GNP2,695美元劃分的, 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 全世界人均GNP是4,280美元。〖14〗
我們不妨以達到1992年時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如果人民幣和美元匯率比價不變, GNP年均增長率保持7.2%不變, 人口在10年間增長1億不變, 則2020年時為GNP 4萬億美元, 人均2,667美元; 2030年時為GNP 8萬億美元, 人均5,000美元。2040年時為GNP 16萬億美元,人均9,412美元。這超過了1992年時高收入國家人均GNP在8,356美元的標准。如果把香港、澳門的GNP計算在內, 如果在下世紀上半期內實現和台灣的統一, 無疑是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15〗
但是, 第一人口的增長控制每年增長在1%內, 2040年前穩定在不超過17億人口是十分艱巨的任務。第二, 連續60年保持年增長率為7.2%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在世界歷史上, 包括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美國最快發展階段的1869-1901年GNP在30年間翻了兩番, 即15年翻一番。第三, 保持人民幣和美元的穩定比價,使人民幣成為國際上的硬幣同樣是十分艱難的。第四, 通貨膨脹率務必控制在兩位數以下, 否則GNP和人均GNP的實際增長率在相當程度上被抵消了。最後還有一個國際激烈競爭因素, 世界在發展, 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以包括發達國家的停滯發展為條件的,世界銀行幾乎每年都提高了劃分上中等國家人均GNP的標准。1983年上中等國家人均GNP標准為2,050美元,1992年為4,020美元,幾乎翻了一番。〖16〗因此要到達21世紀中葉時的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當付出更加艱巨的努力才行。
上面說的只是GNP和GDP數字, 還有一些指標是同樣需要重視的。如:能源使用石油當量人均用量1992年中國600千克, 美國7,662千克, 全世界平均為1,447千克, 我國為世界平均數的41.5%; 1970年每個醫生負擔的人口中國為1,500人, 美國為630人; 高等教育占年齡組的百分比1991年中國為2, 美國為76;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1970年為18,1992年為27, 在22年中增加9個百分點,據此速度城市人口超過50%將在21世紀的40 年代, 而美國1920年城市人口即佔全國的51%, 1970年為74%1992年為76%。〖17〗
現代化最發達國家當推美國, 把中國的GNP和美國作一比較。1992年我國的GNP是5462.34億美元, 而美國是59,355美元, 中國是美國的9.2%。按美國GNP年增長率為2%計算則36年翻一番。這樣2028年時美國的GNP為118,510億美元, 2030年時為123,298億美元, 這時,中國的GNP為美國的65%。2040年時美國的GNP為150299億美元, 中國為美國的106.45%, 超過了美國。但是如果美國的GNP年增長率為3%, 則24年翻一番, 2016年GBP為118,510億美元, 2040年為237,020億美元, 那時中國為美國的67.5%。2050年時, 美國的GNP為318,535億美元, 那時中國的GNP為32億美元, 略超過美國。不過美國人口只為中國的五分之一, 所以按人均GNP來說只是美國的20%左右。盡管如此, 再經過半個世紀的持續奮斗拼搏, 到2140-2150年間,在NGP方面超過美國, 這是中華民族世代英靈夢寐以求重振中華的宏偉大業!
Ⅸ 在21世紀,中國會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您認為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中國經濟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已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發展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之一是目前的成功主要集中在非主流企業。這些企業不是不重要,它對GDP的增長和就業機會的創造都是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而在主流行業和價值的獲取方面進展比較有限。
中國企業發展具有非常大的不可持續性。原因是製造成本沒有充分考慮,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就是環保。「中國製造」是在補貼全球,如果考慮到環保成本,筆記本電腦價格可能會增加20%、30%甚至更高,中國企業對全球帶來的正面貢獻沒有進行足夠宣傳。
缺少造富的偉大的商業機構和世界級的領軍人物。國家真正的強大必須要出一批真正偉大的商業機構,在世界主流行業有全球競爭力。
對於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我是看好美國和中國,美國會持久獨霸全球,美國在國家層面以全球應對全球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看好中國,因為它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可以一個一個的放鬆管制,向民企開放,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中國企業和企業家要贏得全世界同行發自內心的尊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關注。首先是財富的創造,同樣重要的是財富的使用。一個真正的世界同行發自內心的尊重不僅是你擁有了財富,同樣重要的是財富的獲得、財富的使用、財富的組織。(作者為長江商學院院長、教授)
除此之外,我認為,中國的大企業缺乏創新的精神,小企業的自主產權的意識淺薄,大小企業的崇洋媚外的思想比較嚴重。要改變這種情況,中國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國的教育體制,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統一性比較強,標准性突出,把學生的個性創新抹殺了。創新人才應該從小培養,為他以後的創新思維打下基礎。只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僅僅是個人的特色,更是民族的特色,中國的經濟一定立於世界之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