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那些古錢幣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1、橋足半釿布: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
2、西王賞功錢,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明朝末年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於四川鑄造,有金、銀、銅 鐵四種材質,直徑46毫米,厚2毫米,為大西國國主賞功之錢幣(勛章)。
3、大唐鎮庫,由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所鑄造(鑄造的具體時間約為南唐元宗保大元年至十五年間,即公元943-957年),元宗初年國勢較強,在大量鑄造「開元通寶」、「唐國通寶」、「大唐通寶」、「寶大通寶」的同時,還鑄造了青銅材質的大唐鎮庫錢幣。
4、國寶金匱直萬,新朝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字體優美、鑄工精良、造型別致,如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其中有一款神秘的錢幣,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圓形,書「國寶金匱」四字,下呈長條方形,書「直萬」二字,被古錢幣投資收藏者稱「國寶金匱直萬」,價值無可估量。
5、共屯赤金,主要流通三晉地區,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圜錢。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貳』 中國最貴的古錢幣是什麼錢幣
1、咸豐重寶字跡清晰深俊,銅材優良,呈金黃色,錢文細膩,沒一絲一毫拖泥帶水,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咸豐重寶的直徑為36.9mm,緣厚為2.4mm,內穿為6.3mm,重為14.9g。
5、趙國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
重15.5克,此布也屬於大型三孔布,上世紀出於河北石家莊地區。其文字清晰,面、背周沿邊廓完整,澆口在首部,合范准確,鑄造精美;僅有極小微修,極美品。2010年5月12日,中國嘉德2010春拍古錢專場中,以352.8萬元人民幣落錘,刷新了當時中國古錢拍賣新記錄。
枚小小的古錢幣,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元素。如今遺傳在世的精品古錢幣雖然並不多,但是每枚精品古幣價值卻是不菲。古錢幣的價格是由存世量、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判斷的;
而且隨著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波動。 古錢幣雖然經歷無窮歲月的洗禮,品相或許受到影響,所以收集到精品古錢幣難度就非常大。
『叄』 收藏界中,十大稀有古幣是哪幾個
其實說到稀有古錢幣,它並不只有十個。在古錢幣中有個分類,叫做「銅錢五十珍」,也叫「古泉五十珍」,根據字面意思來看也知道,就是指銅錢中的五十枚極為珍貴的古錢幣。
而且其中很多都只有一枚,甚至有的已經失傳許久,所以它的價值不可估量。在這里就不一一跟大家討論了,挑幾個比較特殊的,跟大家聊聊。
還有太夏真興錢、永光錢、景和錢等許多錢幣,至今都存世極少,甚至有的剛一出土後便沒了蹤跡,連史書也沒有後續記載。
而且,這些錢幣大都流傳至海外,要麼就是在博物館被好好珍藏,所以,假如你手上擁有類似的錢幣,記得先去辨認清楚,它是否是真貨。
『肆』 中國的古幣有哪些之最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於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於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動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後又產生了人工製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2.中國最早的金幣
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但是最初黃金只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的。在我國,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乾,上面打上許多印記,計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大部分為「郢爰」二字,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這些印記像印章一樣,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國最早的銀幣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農民在挖石灰池時發現一件三足帶蓋銅鼎,內藏有銀布幣18件,重3072.9克。銀幣皆為鏟形,銎(qiong音瓊。鏟上按柄的孔)作圓柱狀,除一件空前外,其餘均為實首。按布體大小可分為長、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長15.7厘米,寬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長8.4厘米,寬5.8厘米,重134克。《中國錢幣》1983年第3期介紹,從造型、製作特點看,這批銀布幣屬於春秋中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的銀質貨幣。筆者認為,它應屬於專門用以賞賜或貯藏的錢幣,而不是流通貨幣。
4.中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各種不同特點的貨幣形制,形成不同類型的貨幣流通領域,基本上是四種形狀各異的貨幣體系,即貝幣體系、布幣體系、刀幣體系及圜錢體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對刀、布、貝及圜錢,對我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改革,並為此而頒布了法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黃金用於大額支付或賞賜,而半兩錢則為日常流通貨幣。秦半兩「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是我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5.中國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1980年8月陝西省咸陽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銖金幣,其形制與常見的西漢銅五銖相同,圓形方孔,錢的正反面均有輪廓,直徑2.55厘米,正面穿上橫郭,金幣重9克,經化驗金的成色為95%。據錢幣專家鑒定,這枚西漢五銖金幣的鑄造時間當在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神爵四年之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見的年代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6.中國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
1955年南京光華門外黃家營五號六朝墓出土銀五銖二枚,其形制為東漢五銖,也可能是六朝時仿製,應為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可能是殉葬的冥幣。
7.中國最早的鐵錢
錢幣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鐵錢是西漢末年公孫述在四川成都稱帝時所鑄的鐵五銖,現此說已被否定。解放後在我國湖南長沙、衡陽和陝西西安等地的西漢古墓中出土數量不少的鐵質半兩錢,僅長沙西漢古墓一次出土就達32枚,面文篆書「半兩」二字,方孔無郭或有郭,其形制、輕重與文帝四銖半兩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說,這種西漢初期的鐵質半兩是我國最早的鐵錢。
8.中國最早的鉛錢
我國各地曾先後出土墓葬或窖藏的各種鉛錢,如鉛質郢爰、鉛質圜錢、鉛質大泉五十、鉛質五銖等。但是這些鉛錢不是冥幣,就是民間私鑄的偽錢,並非真正官鑄流通貨幣。我國官鑄流通鉛錢應以五代十國時期閩王審知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所鑄鉛質開元通寶小平錢為最早,有光背、背「福」字及背「閩」字三種。
9.中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
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行使外,又發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的形狀很像現在的鑰匙,錢體由刀環和刀柄兩部分組成,環文上曰「一」,下曰「刀」,柄文為「平五千」三字,其中環文「一刀」二字用黃金嵌錯而成,俗稱「金錯刀」,每枚值五銖錢五千個。
一刀平五千是我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製成的錢幣。由於它製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在我國古代詩歌中也有不少贊美「金錯刀」的內容,如杜甫詩:「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11.中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861年7月,清咸豐皇帝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病危,特封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處理國事。不久,咸豐帝病死,八大臣遵從遺詔,擁立載淳為帝,擬定次年改元「祺祥」並鑄造「祺樣」錢幣。而慈禧則以她和慈安名義,聯絡當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於9月30日發動宮廷政變,逮捕八大臣,並將肅順等三人處死。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不久,慈禧採納大學士周祖培奏議,廢止「祺祥」年號,停鑄「祺祥」錢,改用「同治」年號,並鑄「同治」錢幣。「祺祥」年號是在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確定的,但到當年十月五日即被廢除,僅僅存在69天,「祺祥錢」可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2.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於西漢武帝,但是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於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漢興線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
13.中國最早的國號年號並鑄錢
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大夏真興」錢。大夏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大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
14.中國最早鑄有地名的右孔圓錢
零陵先賢傳曰:「劉備拔成都,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里所說的直百錢即指直百五銖。有一種背面有「為」字的直百五銖乃劉備在四川犍為所鑄,是我國最早鑄有地名的方孔圓錢。
15.中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中國錢幣從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在錢背加鑄年份,如淳照七年的錢在背面鑄一「柒」字,八年的錢在錢背鑄上「捌」字,都是大寫。從九年以後改為小寫,一直到十六為止。這一辦法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所以說,淳熙元寶是我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16.中國唐朝最初的年號錢
一般人誤認為開元通寶是我國唐朝的第一個年號錢,其實這是不對的。開元是唐玄宗於公元713年改的年號,而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開元通寶錢文中的「開元」並非年號,而是取「開創新紀元」之意。那麼唐朝第一個年號錢是什麼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鑄造的乾封泉寶,行用僅一年。
17.中國最珍貴的佛寺供養錢
山西五台山乃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時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錢,黃金質地,成色在90%以上。錢徑2.4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每枚重約12克。正面錢文為行書「淳化元寶」四字,背面鑄有左立、右坐兩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為韋馱,手持如意。兩尊佛像下均有蓮花座。佛像造型逼真,體態栩栩如生。佛身立體隆起錢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號。這批淳化元寶金錢,背鑄佛像,造型奇特,顯然是當時皇室專門鑄造並敬奉五台山寺廟的供養錢。像這樣成批的金質佛寺供養錢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因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18.中國最早的對錢
所謂對錢,是指兩個錢錢文相同,鑄地相同,大小、輪廓等形制又完全一樣,不同之處是兩種書體。南唐李璟所鑄開元通寶小平錢有篆、隸兩種書體,是我國最早的對錢。據說篆體開元通寶為大書法家徐鉉書寫。
19.中國最早的御書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的錢文有許多都是由皇帝親自書寫的,稱為御書錢。如北宋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和背「陝」字宣和通寶就是由宋徽宗用瘦金體書寫的。我國最早的御書錢是北宋初年的淳化元寶,錢文由宋太宗趙炅(jiong音迥)親筆書寫,分真書、行書和草書三種書體。
20.中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錢幣
南宋嘉定錢是我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按面額分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種,每一種面額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計有元寶、永寶、之寶、金寶、興寶、安寶、新寶、洪寶、萬寶、正寶、真寶、崇寶、封寶、至寶、隆寶、重寶、珍寶、通寶、泉寶等。
21.中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國寶金匱直萬是一種造型很奇特的錢幣,錢體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圓形方孔,篆書直讀「國寶金匱」四字,下部為一鏟形,篆書「直萬」二字,此錢被公認為是王莽時期的貨幣。因金錯刀錢文為「一刀平五千」,即一枚值五銖錢五千個,那麼此錢錢文「直萬」,即一枚值五銖錢一萬個。所以說,國寶金匱直萬是我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22.中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鉛質雕母錢,據史料介紹只有清朝光緒通寶寶蘇、寶頓等,其他未見。而元朝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在我國還是第一次發現。此錢直徑4.6厘米,重53.3克,是仿照金代泰和重寶當十錢雕刻的
。二者在製作風格、大小厚薄、文字粗細等方面完全一樣。此錢雕成後准備鑄造銅錢流通使用,可能因「國寶」二字不太適合作錢幣名稱,或者由於其他原因,故未見此類銅錢行用。這枚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乃我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23.中國最早的銅質雕母錢
雕母是以銅、象牙、鉛、錫等作為幣材,用手工雕刻的錢幣。用它鑄造母錢,再用母錢翻鑄流通錢幣,因之錢幣界也把雕母稱為祖錢,言其為錢之始祖也。
我國最早的銅雕母錢應為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朝嘉靖通寶折十大錢。此錢銅色金黃,質地細密,表面光潔滑潤,無氣孔砂眼,字口如斬,刀痕猶存。我國雕母錢清代尚多,明代僅有萬曆通寶、崇禎通寶等數枚,而此枚嘉靖通寶時間最早,質量最好,堪稱錢幣之珍品。
24.中國最早的農民起義軍錢幣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四川青城王小波、李順領導農民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口號,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後王小波戰死,李順繼為領袖,聲勢日漸壯大。第二年農民起義軍攻佔成都,李順稱王,建國號為大蜀,定年號為應運。不久起義軍便被北宋統治集團鎮壓下去,李順也在城破時犧牲。李順稱王時曾鑄應運元寶及應感通寶銅鐵小平錢,存世極為稀少。此錢現藏上海市博物館,距今1000餘年,是我國最早的農民起義軍錢幣。
25.中國最早使用減筆字的錢幣
我國最早使用減筆字的錢幣是太平天國時期鑄造的太平天國背「聖寶」。錢文中的國字既不是繁體字的「國」,也不是簡化字的「國」,而是「囯」字。
26.中國最大最重的錢幣
湖南省博物館藏有一枚太平天國特大花錢,已破損,現僅存半爿殘片,其直徑為33.5厘米,厚0.8厘米,半爿重達2170克。這枚特大花錢為黃銅質,遍體鎏金,正面僅存「太天」二字。邊緣是二龍戲珠圖案,背面尚存一「聖」字,旁有雙鳳圖案,邊緣是八寶紋飾。這枚錢的錢文若全,可能是「太平天國」背「聖寶」。很明顯,像這樣大的錢並非流通貨幣,而是一種具有紀念意義的專門鑄幣。如果此錢完整無缺,那麼它的重量將達4500克左右,大小猶如一個茶盤,因此,說它是我國最大最重的錢幣是當之無愧的。
27.中國最輕小的錢幣
我國歷代都有小錢,小錢有時亦稱「惡錢」,是貨幣貶值的一種表現。如西漢之榆莢半兩,雞目五銖、董卓的無文錢等都是很輕小的,但是最輕小的錢幣當屬南北朝劉宋景和元年(465年)所鑄之鵝眼錢。這種錢「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入水不沉,隨手破碎,數十萬錢不盈一掬」。因為太輕小,不易保存,所以一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已經很難見到它的實物了。
28.中國最早鑄有人物圖像的銀幣
清末光緒年間英屬印度盧比大量流入西藏,並且滲透到四川、雲南等地,使西南邊疆的經濟受到嚴重損害。為了抵制印度盧比的侵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決定由四川省銀元局正式鑄造四川盧比。有一盧比、半盧比和四分之一盧比三種,中心花有直花與橫花之分,橫花較少。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半身像,而四川盧比則鑄有光緒皇帝半身像。它是我國最早鑄有人物圖像的銀幣,也是惟一鑄有帝王像的正式流通貨幣。
29.中國最早的正式流通銀幣
我國使用銀錢的時間很早,但在清朝以前銀錢僅僅作為賞賜、貯存用,而非正式流通貨幣。我國正式的流通銀幣應以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鑄造的乾隆寶藏為最早。這種銀幣共計三品,大者重一錢五分,中者重一錢,小者重五分,以中者鑄造最多,只限西藏使用。錢幣系手工打制而成,錢身很薄,俗稱「薄片」。錢的正面為漢文「乾隆寶藏」四字,背面為唐古特文字,也是「乾隆寶藏」的意思。錢幣中央有一方形框紋,象徵方孔,只是沒有打透。邊緣鑄有年份,分列在上下左右,計有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和六十年三種。
『伍』 中國最貴的20個古錢幣是哪些
1、橋足半釿布
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
『陸』 中國最貴的古錢幣
要說最貴的古錢幣,我國最早的金屬錢幣必然是其中之一,該錢幣是殷周時期的銅貝,其形狀如同貝殼,是金屬貨幣的最初形狀。布幣,我國最早流通的鑄幣,其形狀如鏟。
【拓展資料】
古錢幣指古代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中國錢幣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柒』 中國最古老的錢幣是什麼。
新華網銀川6月3日電 記者近日來到素有「華夏古幣收藏第一縣」之稱的寧夏西吉縣,在寧夏西吉錢幣博物館里看到了「海貝」這種中國最古老的錢幣。
西吉錢幣博物館成立於1996年,目前已經收藏古錢幣20餘萬枚。這里藏有上至貨幣起源的商周,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歷代相連、品類齊全的古錢幣。錢幣博物館創始人、原館長李懷仁介紹說,最古老的錢幣當屬夏商周時期的「海貝」。海貝最早用來當作婦女的裝飾品,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流通的貨幣。西吉縣在商周時屬雍州,居住著以游牧為主的狄戎部落,商品交換中使用貝幣。
李懷仁向記者介紹說,地處中原與游牧過渡地帶的西吉縣,自漢代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東段北道,商賈遊人,南來北往,留下了大量的錢幣。
在所有館藏錢幣中,「老家」最遠的是一枚古波斯銀幣,據考證為古波斯沙珊王朝第15個皇帝統治時期鑄造。西吉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東陲重鎮,曾發掘出大量的外來錢幣。
最小的錢幣是西漢高祖年間(公元前206年)的「榆莢半兩」銅幣。銅幣如小指甲蓋大小,圓形方孔。雖說個頭小,但錢幣上所刻文字在放大鏡下清晰可見。最「值錢」的錢幣是出土於西吉縣將台鄉等地的漢代「一刀平五千」刀幣。這是迄今為止館藏面值最大的古錢幣。該錢幣是王莽攝政14年中進行第一次幣制改革時的產物,1枚「一刀平五千」刀幣大約可抵5000枚漢代時期的「五銖」錢幣。
最「珍貴」的錢幣是一枚清代新疆制幣局的「乾隆寶」母錢,屬於國家一級文物。母錢是用來鑄幣的模型,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
最「重」的錢幣是一枚重約350克的清代銀錠。而在西吉縣一次性出土最重的一批古錢幣中也是清代「銀錠」,總重量達到2公斤。
最「好看」的錢幣是館內珍藏的「壓勝錢」。「壓勝錢」又稱「花錢」,起源於漢代。但它不流通,是古人隨身攜帶用於祈福避禍的。根據錢幣所刻花紋,「壓勝錢」可分為十二生肖類、花卉、鳥獸類等。收藏中最「來之不易」的錢幣屬漢代有標記的「五銖」錢。1996年,西吉縣一農民在自家耕地中發現20餘枚刻有「五」、「△」、星點等各種標記的漢代「五銖」錢幣,文物部門多次登門「求幣」,並獲得了這些寶貴錢幣。(
『捌』 中國最值錢的50大古幣
錢幣是人類社會流通的衡量價值的主要工具,古錢幣因其貨幣價值和歷史價值一直受到廣大收藏者的青睞:清代鎮庫祺祥重寶、遼代年號平錢、十七兩三孔布、一兩三孔布、咸豐重寶寶福局背印"大清壹百"、寶源局背鎮庫錢。
1、清代鎮庫祺祥重寶
古錢"祺祥重寶"背大清鎮庫大錢,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熱河,載垣等八大臣受遺詔輔政,改元"祺祥"鑄祺祥通寶、祺祥重寶。
通寶為小平,重寶為當十。 不久發生政變載垣、肅順、端華三大臣被殺,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
2012年10月23日,在北京誠軒拍賣,起拍價80萬元人民幣,最終以以368萬人民幣成交。
4、一兩三孔布
重15.5克,此布也屬於大型三孔布,上世紀出於河北石家莊地區。其文字清晰,面、背周沿邊廓完整,澆口在首部,合范准確,鑄造精美;僅有極小微修,極美品。
2010年5月12日,中國嘉德2010春拍古錢專場中,以352.8萬元人民幣落錘,刷新了當時中國古錢拍賣新紀錄。
5、咸豐重寶寶福局背印"大清壹百"
咸豐重寶是清代咸豐年間鑄造的一種錢幣,由於政治腐敗以及經濟原因,流通不久就遭遇嚴重貶值,不得不停止!流通極少,所以珍貴!尤其寶福局製造的背面印有"大清壹百"的最為珍貴!其估價在270多萬一枚!
6、寶源局背鎮庫錢
鎮庫錢嚴格意義上不是一種流通貨幣!是一種為了賑災驅邪,供奉神靈用的!中國歷朝歷代都有記載的鎮庫錢,屬於花錢中的珍品!在2013年一枚寶源局背鎮庫錢以253萬的價格拍出,也從而刷新了鎮庫錢交易記錄!
小結:
清代貨幣最為珍貴,備受收藏著喜愛!其原因可能是保存的好,造詣比較成熟,錢幣的欣賞性要比其他朝代更加美觀!
『玖』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古錢幣有多大
中國最大的古幣在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的太平天國特大花錢是稀世孤品,亦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它不但是我國歷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錢幣,並且很可能也是「世界之最」,太平天國特大花錢質為黃銅,遍體鎏金,閃閃發光。正面僅存「太天」兩字,邊緣是二龍搶珠圖案;背面尚存一「聖」字,旁有雙鳳圖案,邊緣是八寶紋飾。 還有說法是:雲南省會澤縣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巨型古錢幣「嘉靖通寶」為世界上最大的古錢幣。據鑒定,該幣為明代嘉靖年間東川府(會澤原為東川府)鑄錢局開業紀念幣,直徑58厘米、厚3.5厘米、重41.4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