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50年有手電筒嗎
1950年早已經有手電筒了。
民國初年,手電筒作為照明用具從國外傳入我省城鄉,逐漸替代了蘆薪、松明(舊時的夜間照明用具), 在1920年廣州出現了全國首家生產手電筒的業戶——振文電筒廠,後因經營不善而歇業.1921年,周開幫、周和幫兄弟在大德路開辦長安金屬製品廠,生產電筒,虎頭牌就此開端.1923年,文楚也在光塔街開設廣東電器製造廠.1931年,薛廣森在西華路第一津開辦東洲電筒廠.1965年,電筒、電池、電珠三業從市輕工業局日用品公司劃出,這三間廠經歷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就合並演化成為成立廣州市電筒總廠,80年代後改稱為「公司」
『貳』 1980年中國有手電筒么
當然有了,用的是干電池,鎢絲燈泡。
『叄』 手電筒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那麼同一天西邊的國家是早晨,東邊的國家就是夜晚了.
『肆』 手電筒的歷史
抗日戰爭中著名的松山大捷,耳熟能詳的人不多。從地理學上說,松山只是怒江西岸的一片小山包,但它橫扼當時的滇緬公路,戰略地位如同西方人眼裡的直布羅陀海峽。
章東磐在講述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戰史的《父親的戰場》一書中,用這樣嚇人的字眼來形容遠去的松山戰役:「長達三個月零五天的生命絞殺戰……中日兩軍,上萬軍人,以平均每天100人的速度被雨點一樣的彈陣殺滅,被冰雹般炮火炸起的泥土又頃刻間掩埋無蹤……」
掐指一算,松山之戰從6月4日打響,六十五年前的這會兒,剛好接近尾聲。彼時的松山,已「變成了一個人血餡的大饅頭」,而後幾十年裡,松山的樹一斧子下去,樹痕里都會流出血來。
滇西抗戰值得中國人永遠記憶
《父親的戰場》首印1萬5,又加印了5000冊,這個成績在人文類書籍中算不錯。選題的敲定,倒和年初熱播的那部《我的團長我的團》無關。章東磐的動筆,遠在五年前;而他和其他人走訪雲南邊陲的抗戰老兵,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開始。
章東磐當過兵,是炮兵中的偵察兵,懂軍事,槍法也很神。這讓他比正經的歷史學家更能理解戰爭。在他筆下,戰爭感性而精準,要還原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數據,而是每個致命的細節。
記者:《父親的戰場》也是講遠征軍的,選擇這時候出版有特別原因嗎?
章東磐: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寫了五年多,按照出版合同應該是2007年交稿,我拖期了兩年零兩個月。像我們這類作者,出版商戲稱為「拖拉機」。我不是靠寫作吃飯,只是基於心裡的願望做這件事,不太會關心外界的時髦話題。至於田野調查,那隻是一種工作方法,我是向學者孫敏模仿著比劃的。
記者:滇西戰爭的作用和意義,在今天看來,是否被遠遠低估了?
章東磐:滇西抗戰的象徵意義對中國來說實在值得永遠珍藏。它是民族百年雪恥的唯一戰略性反攻,而且勝利的旗幟插上了高黎貢山這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之巔。這樣的光榮與自信能教會我們許多東西。
記者:照你書上描述,許多抗戰老兵都過得不好,甚至在貧困線上掙扎。你將他們比作美國獨立戰爭的參加者,對他們,歷史有所虧欠嗎?
章東磐:按說外敵入侵,國民保家衛國是天職,打完仗拍拍土回家種田應是常態。但那個時候的國人對國家,不似今天的我們有認同感,加上大多數參加了正面戰場的軍人後來日子都不正常,造成了相當一部分老兵的貧病交加。
我沒想倡議對他們的專門關懷,因為歲月本就無法補償,只要我們從中學到尊重真實的歷史,不侮辱為國參戰的自己人就可以了。
反思戰爭是給未來買保險
章東磐現在的頭銜是商人,他製造的手電筒,出現在今年的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2》里。這個只讀到小學五年級的人,文字卻機敏得讓人贊嘆。北大教授李零讀了他發表在《歷史學家茶座》上的一篇《石牌》,忍不住誇贊「歷史就該這么寫」;章詒和則評價他:「能用市井語言寫出民族大義」。
記者:你在書里說:「我堅決地認為抗戰對於中國的最大價值在於不屈,而不在於勝利。如果我們只是陶醉於最終的結局,甚至幾個局部慘勝的所謂『大捷』,那幾百萬軍人的血就算白流了。」這句話讓人警醒,就像書的名字《父親的戰場》,五個字已經把抗戰說透了。
章東磐:中國古人說,知恥近乎勇。今天一講歷史,總看不見招致民族恥辱的自身根源,都是外人的錯。這樣讀到的所謂「歷史」,都是完全沒有價值的。客觀反思這個戰爭中的成敗得失,是給未來買保險,而不僅是講故事的資源。
記者:《中將葉佩高》中,寫到一位日本兵自殺未遂,一位中國將軍專門見他,「你不能死,戰爭很快就要結束了,戰後的中國和日本,都需要重建,你的祖國需要大量像你這樣的年輕人。」今天該怎麼理解這種大中華胸懷?
章東磐:那個事情能看出這位將軍的自信,任何自信的民族都是胸懷廣闊而且寬容的。在中華武德里,仁是排在首位的。我覺得「仁者無敵」不只是告誡軍人,而是應該成為民族共識,尤其在我們逐漸富裕以後。
記者: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被指多處不符史實,而你所寫的抗日軍人,會把大街打掃得乾乾凈凈。這多少糾正了過去的一些偏見,或者就是你說的「在我們心中已經裝了太多假的概念性的所謂歷史事實」?
章東磐:我很反對把當年的抗敵軍隊政治化為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那場大仗是中華民族的自衛之戰,不是政黨打的。中國古時候就有「秋毫無犯」這個詞,專門用來講軍紀,一千年前就這樣。
記者:我看今年的第三期《讀庫》就做了湖南抗戰的實錄,非常好。越來越多民間學者在做這樣的功課,你怎麼看?
章東磐:許多非專業人士參加抗戰歷史的調查和寫作,無論對於史實還是方法都是爆發性的推動。以前歷史都是拿薪水的專業人士在干,現在許多參與者都有自己另外的生活來源,所以不受限制,這對還原現代史是好事。
記者:聽說你現在是生意人?是做手電筒的?
章東磐:那是我的生活來源。我們設計製造一個門類很小的產品,就是要做一個實驗,看看中國創造能不能在小項目上形成獨特優勢,改變低質廉價的產品形象。《變形金剛2》和《拆彈部隊》都是市場反響很大的電影,製片方購買了我們的戰術電筒用在電影里,是讓我挺自豪的一件事。
延伸書目
《1944:松山戰役筆記》,余戈 著,三聯書店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大國之魂》,鄧賢 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年1月版
《緬北之戰》,黃仁宇 著,新星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遠征路上話今昔:中國遠征軍老兵在緬甸》,禹志雲 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
《中國遠征軍緬甸盪寇志》,孫克剛 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血戰滇緬印:中國遠征軍抗戰紀實》,方知今 著,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7月版
『伍』 70年代中國有什麼電器
七十年代國產電器大致有:飛躍牌黑白電視機 紅燈牌 美多牌 熊貓牌三波段電子管收音機 雪花牌電冰箱 電風扇 電唱機 鋼絲錄音機
七十年代反映家庭富足的標志是四大件:自行車 手錶 縫紉機 收音機
『陸』 手電筒是誰發明的,中國什麼時候有了手電筒
現代文明的確應感謝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是他製成了第一盞具有商業價值的白燈,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然而,康拉德·休伯特也應受到同樣的尊敬,100年前從俄國移民到美國的他發明了手電筒。
休伯特下班回家,一位朋友自豪的向他展示了一個閃光的花盆。原來,他在花盆裡裝了一節電池和一個小燈泡。電門一開,燈泡照亮了花朵,顯得光彩奪目。休伯特看得入了迷,這件事給他以啟示。他有時在夜晚黑暗中走路,高一腳低一腳很不方便,就在不久前他還不得不提著笨重的油燈到漆黑的地下室找東西。他想,如果能用電燈隨身照明,不是實用方便嗎?於是,休伯特把電池和燈泡放在一個管子里,結果第一個手電筒問世了。
『柒』 民國時有手電筒嗎
有的,不過那時的手電筒就是一個普通的照明使用,而且不管是手電筒的材質,還是燈珠,續航時間,以及亮度都是和現在的品牌手電筒是沒有辦法比的
『捌』 中國政府特許專利手電筒是幾幾年
民國時期,具體年份不詳。
專利(patent),從字面上是指專有的權利和利益。「專利」一詞來源於拉丁語Litterae patentes,意為公開的信件或公共文獻,是中世紀的君主用來頒布某種特權的證明,後來指英國國王親自簽署的獨占權利證書。
在現代,專利一般是由政府機關或者代表若干國家的區域性組織根據申請而頒發的一種文件,這種文件記載了發明創造的內容,並且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這樣一種法律狀態,即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在一般情況下他人只有經專利權人許可才能予以實施。在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類型。
手電筒:(英文:Flashlight 或 Torch),簡稱電筒,是一種手持式電子照明工具。一個典型的手電筒有一個經由電池供電的燈泡和聚焦反射鏡,並有供手持用的手把式外殼。雖然是相當簡單的設計,它一直遲至19世紀末期才被發明,因為它必須結合電池與電燈泡的發明。
在早期因為電池的蓄電力不足,因此在英文中它被稱為"Flashlight",意即短暫的燈。
手電筒誕生
現代文明的確應感謝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是他製成了第一盞具有商業價值的白燈,為人類帶來了 光明。然而,康拉德·休伯特也應受到同樣的尊敬,100年前從俄國移民到美國的他發明了手電筒。休伯特下班回家,一位朋友自豪的向他展示了一個閃光的花盆。原來,他在花盆裡裝了一節電池和一個小燈泡。電門一開,燈泡照亮了花朵,顯得光彩奪目。休伯特看得入了迷,這件事給他以啟示。他有時在夜晚黑暗中走路,高一腳低一腳很不方便,就在不久前他還不得不提著笨重的油燈到漆黑的地下室找東西。他想,如果能用電燈隨身照明,不是實用方便嗎?於是,休伯特把電池和燈泡放在一個管子里,結果第一個移動照明手電筒問世了。
『玖』 20世紀30年代中國有手電筒嗎
有。
那時的手電筒都是鐵殼的,俗稱電棒兒,用大號電池,電池沒有塑料防潮薄膜,一受潮就廢了。然而電池卻不好買,也貴。所以雖然幾乎家家都有手電筒,但是真正使用的卻不多。
現在的手電筒用途比以前更廣,小時候的手電筒純粹是走路照明用,而現在的手電筒除了走夜路,還可以戶外作業、騎車、露營、照珠寶、賭石、維修等,另外手電筒可以裝上紫光LED。
『拾』 虎牌手電筒的歷史
民國初年,手電筒作為照明用具從國外傳入我省城鄉,逐漸替代了蘆薪、松明(舊時的夜間照明用具),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尤其是農村,市場需求日增。1920年,廣州出現了全國首家生產手電筒的業戶——振文電筒廠,後因經營不善而歇業。1921年,周開幫、周和幫兄弟以200元(白銀)為資本,在大德路開辦長安金屬製品廠,生產電筒,虎頭牌就此開端。1923年,文楚也在光塔街開設廣東電器製造廠。1931年,薛廣森集內個股3萬元在西華路第一津開辦東洲電筒廠。1965年,電筒、電池、電珠三業從市輕工業局日用品公司劃出,這三間廠經歷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就合並演化成為成立廣州市電筒總廠,80年代後改稱為「公司」。60年代正值國外某名牌廠商如日中天之時,「虎頭」牌電筒要發展和走向世界,困難重重。面對國內外強勁的競爭對手,「虎頭」的創業者沒有退縮,他們迎著困難上,不斷改革和進行技術改造,創新生產手段。設備的更新,使虎頭牌電筒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中登上新台階。而且「虎頭」的商標也有著不錯的運氣:據說非洲有一土著民族,每逢婚慶嫁娶必用「虎頭」牌電筒作為迎親物品。究其因由,皆說虎乃是祛邪扶正的吉祥物;而國內各民族對這百獸之王也不無崇尚。由於商標在國內外市場有廣泛的適應性,產品銷售如魚得水,1978年底產量就創下3943萬支的新紀錄。「虎頭」牌電筒「三化」的質量管理,使「虎頭」牌電筒形成塑料、鐵質,有8~450米射程共30多個規格品種。先後有塑料電筒、充電電筒、打火機型袖珍電筒、活節前校光新莊電筒、煤氣引火電筒、三用充電式電筒、放大鏡電筒、多用手提光管燈、活折多用防水電筒,「801」固定光型和「821」新莊前校光型電筒、獵用電筒、旅遊電筒和ABS高級塑料電筒相繼問世。這是廣州電筒製造業花色品種最多,且產銷兩旺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虎頭」牌電筒曾因此創下年利潤3000多萬元的記錄。1996年,廣州市電筒工業公司在出資組建廣州虎輝集團有限公司,專門生產「虎頭」牌的手電筒。1999年,公司以本部及電筒一廠的大搬遷和易地改造為契機,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和生產布局,成立公司科技協會和技師分會,凝聚和調動技術力量,組建了虎輝機械廠,並著手籌建該廠塑料模具車間,致力於技術保密,減少委外加工費用,開發多功能、高檔次的塑料電筒及照明系列產品。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以全國電筒行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產銷量最多、產品質量最好,授以「中華之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