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0分!中國元素在世界中(外國)的體現.回答得好再加200分
一、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對東南亞錢幣的影響
中國錢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錢幣文化有著光輝燦爛的篇章,是世界錢幣文化寶庫中的瑰麗遺產,曾經對世界各地發生過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三韓、高句麗、新羅、百濟、朝鮮、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暹邏、萬象(寮國)、緬甸、真臘(今柬埔寨地區)各國產生的影響最大。另外,中國錢幣曾經在天竺、印度、波斯、泥婆羅(今尼泊爾)、大秦(東羅馬)、蘇門答臘、婆羅洲、呂宋(今菲律賓境內)、鮮蘭(今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印度群島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流通使用,曾經扮演過世界貨幣的角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此外,考古學家曾經在中亞細亞各國,兩河流域、波斯灣地區、尼羅河口至索馬里、東非沿岸、馬達加斯加迄南非各國,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秘魯、蓋亞那、智利、加勒比海區域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均發現過中國古代錢幣的影蹤。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⑵ 怎麼泰國片總有中國元素例如日歷都是中泰雙文
因為在泰國也有很多華人,在清朝末期廣東潮汕人居多都去泰國了,所以泰國有很多中國人都是廣東潮汕的
⑶ 泰國什麼電視劇反應中國文化
泰劇《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中有大量中國元素,能反應中國文化。
在《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里,主角德一家人是祖籍福建的華裔移民,以店屋的形式居住。一樓是自家開的福建面館,樓上則用於日常生活起居。
泰國華裔眾多,中華傳統文化也慢慢滲透到了泰國的各個方面。這一點在劇中也有所體現,如學校組織歡度新年,還會表演中文話劇。
中國福娃也被印在了街邊的紅燈籠上,喜氣滿滿。
德一家作為福建移民,在家居裝飾上,自然也會保留一些傳統的中式元素。如大門上的「恭喜發財」對聯和福字,熟悉又親切。
電視劇簡介
《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是由納盧拜·庫諾執導,普提蓬·阿薩拉塔納功(Billkin)、克里特·安努艾德奇康(PP)、納特·奇查理、朋抔·潘亞密特等主演的泰國電視劇。
故事發生在陽光和煦風景壯美的普吉島,德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在這里和多年未曾聯系的幼時好友歐兒重逢了,兩人都打算考當地的一所語言學校。
該劇於2020年10月22日在LINETV播出。
⑷ 到處是中文和支付寶,中國遊客逛泰國夜市為何覺得還是身處國內
在泰國遊玩遇到很多中國同胞是一個原因,看到滿大街的中文和常見支付方式也是一個原因,要不是偶然聽到當地的泰文,還真心會覺得自己還在國內。雖然說中國遊客屬於泰國旅遊的主要人群,但是現在的泰國為了中國遊客真的「太努力了」,畢竟到處的常用手機支付方式是很震驚的。
中國遊客找不到兌換無法支付?不用擔心,很多商家都會自備中國遊客習慣使用的「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之類的移動支付手段,不用擔心一時找不到兌換地方而耽誤了購買。
中國遊客比較多,各種的中文提示以及支付方式,讓我們感覺自己真的活在國內。
⑸ 關於中泰飲食文化的書籍
找到篇論文,截取了部分你要的內容,供你參考。
目錄
一、緒論
(一)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二)目前研究情況
二、中華飲食文化特點與中泰飲食文化對比
(一)中華飲食文化及特點
1、飲食特點
2、飲食習俗與禮儀
3、飲食的觀念與思想
(二)中泰飲食文化對比
1、中泰飲食結構對比
2、飲食觀念對比
3、宴會禮儀對比
4、小結
三、對泰學生的飲食文化教學分析
(一)對泰學生的飲食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內容
1、文化教學及重要性
2、對泰學生飲食文化教學內容及分析
(二)對泰學生飲食文化教學的手段
1、對比教學法的運用
2、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三)飲食文化教學活動設計
1、泰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基本情況
2、教學專題設計——筷子與中國文化
(四)小結
四、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中泰飲食文化對比及對泰中學生教學
作者 楊沖嬋 指導老師 鄭繼娥 副教授
(湛江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湛江)
摘要:飲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側面,對漢語詞彙以及漢語表達產生了深厚的影響。跨文化交際中,讓學生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理解相關漢語的表達並准確地運用。本文以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及中泰飲食文化對比研究為基礎和出發點,以泰國文化背景的學生為教學對象,結合教學分析,探討如何在對泰學生的漢語教學中更好地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並以中華飲食文化為教學內容設計專題教學。
關鍵詞:飲食文化 中泰對比 中華飲食文化教學 對比教學法
一、緒論
(一)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隨著泰國公主詩琳通學習漢語和訪華,泰國紛紛掀起了「漢語熱」,全民開始學習漢語。近幾年來,漢語已成為泰國第二大外語,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目前,泰國所有71家公立、私立大專院校,全部開辦中文專業。在這兩種語言交流互動增加的背景下,有必要讓泰國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中華飲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側面,更是要了解透徹。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給漢語詞彙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語言傳播與文化傳播又總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基於飲食文化在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對漢語產生的影響,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飲食文化的教學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
學者吳瑛、阮桂君[1]的《中國文化在美國青少年中的傳播效果調查——以匹茲堡地區孔子學院為例》一文中指出,通過對美國匹茲堡地區7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調查發現,相對於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美國的青少年對中國物質文化尤其是飲食文化、文物古跡最感興趣。而我通過對來學校的泰國皇家理工大學的學生的調查以及在泰國教中文時學生的反應和調查也發現,正在學習漢語的絕大多數泰國青少年都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比較感興趣。我的學生就經常問我在中國吃什麼,在泰國生活還習慣嗎,能不能讓我們嘗嘗中國菜諸如此類的問題。既然中國飲食文化對泰國學生漢語學習者有著那麼大的吸引力,那麼如何利用好這個吸引力來促進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呢?對外漢語中飲食文化的教學研究就顯得很重要了。
本課題旨在針對對泰國學生的飲食文化的教學研究,從泰國學生感興趣的飲食文化入手,充分展示中華飲食的文化魅力,為泰國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更深入地學習漢語提供一些幫助,讓學生通過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理解相關漢語的表達並准確地運用。同時,課題中的中泰飲食文化對比部分也為赴泰的志願者和實習生了解泰國提供一定的依據,使他們更好的開展飲食文化教學。
(二)目前研究情況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有不少的著作。全面介紹中國飲食文化的專著且影響較大的主要有: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1989);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中華書局,1993);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萬建中《中國飲食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等。
王春華《泰國的飲食習俗》[2],彭景《泰國飲食散記》[3]等等這些都是寫泰國的特色菜及飲食風情。關於中泰飲食文化對比的研究,在這方面,國內目前還沒有找到相關的書籍,期刊上直接以這個為研究題目或關於中泰飲食對比的也還沒有。李毅《泰國飲食特色的「中國元素」分析》[4]也只是分析了泰國飲食特色中來自中國的影響,並沒有系統地對比中泰飲食。
關於飲食文化教學的研究,在對外漢語的教學研究領域,前人研究多數集中在文化教學這個大層面上,只有當涉及具體教學策略如:「文化導入、文化融匯」時,才用到一些飲食方面的例子進行講解。廖茜茜《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對外漢語教學探析》[5]一文也只是以西方文化背景的學生為主體,並沒有涉及泰國飲食文化教學這么細的方面。
本文我將以中華飲食文化為基礎,從飲食結構、飲食觀念、宴會禮儀多個角度對中泰飲食文化進行對比,並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入手,針對對泰的飲食文化教學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二、中華飲食文化特點與中泰飲食文化對比
(一)中華飲食文化及特點
飲食文化是指特定社會群體在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製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中華飲食文化就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6]。
1、飲食特點
(1)飲食結構
在飲食方面,中國是最開放的國家之一,飲食的種類也最為豐富。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家裡種的、野外獵集的,都逃不過中國人的「福」口,就是河豚也敢拚死一吃。正式由於中國悠久的歷史和中國人勤勞勇敢的精神及生存的需要從而為人類開辟了豐富的食物源泉。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7]中,就指出了古代漢族的飲食結構式「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受農耕經濟的影響中華飲食呈現出典型的以糧食為主食的結構,糧食在所有的飲食材料中處於首要地位。在傳統的飲食結構里,蔬菜、水果、肉類只是做主食的輔助和補充,是副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蔬菜、水果、肉類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毋庸置疑,糧食為主的地位是穩固不變的。
稻幾乎是南方水田唯一可選的主食食物,這是由「稻可鍾卑濕」的特性決定的。而在北方旱地則有栗、黍、麥、菽等主食作物可供選擇。所以南方一般是以米飯作為主食的,米飯的原料又有大米和糯米,做發有多種,而且還可以將大米和糯米做成糕餅、湯圓、米粉、糍粑。北方種植小麥的地區的人們則是以麵食為主食,人們喜歡將麥子磨成的麵粉做成饅頭、面條、烙餅、餃子等具有特色的食物。另外,在我國少部分種植玉米、青稞、高粱、土豆、紅薯等雜糧的地區,他們主要以這些雜糧為主食,像西藏藏族的糌耙。
(2)食物烹調
烹調是製作菜餚的一項專門的技術,就是將經過加工整理的烹飪原料,用加熱或加入調味品的綜合方法,製成菜餚的一門技術[8]。「手工操作,經驗把握」是我國傳統烹調的基本文化特徵。而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食物烹調關鍵要講究火候控制及五味調和。「味」是中華飲食的最高追求,食物原料其味萬千,中華飲食的精髓就在於如何調和其中食材的滋味。食物的烹調過程即調和食物滋味的過程,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非常豐富,有煎、炒、炸、爆、熘、蒸、熏、燒、燜、扒、燴、燉、、涮、鹵、煨等。
(3)炊具餐具
中華傳統的炊飲器具可分為炊具、盛餐用具、進餐用具和儲藏用具。陶器、青銅器、鐵器、和瓷器在諸多的炊飲器具中應用最為廣泛,影響也最大。鐵器是中國兩千多年農耕文明中炊具的主流代表,在不銹鋼尚未發明的時代,鐵鍋。鐵鏟一直是中國人在炒菜時必不可少的用具,現在大多數家庭和飲食機構都還是用鐵鍋炒菜。
餐具方面,主要就是筷子和瓷器。筷子又稱為「著」,是中國人吃飯絕對少不了的進餐用具。用瓷器製作的碗、碟、杯、盤,在餐具用餐中非常常見。像青瓷、白瓷、唐三彩及景德鎮的青花瓷都是非常出名的瓷器。
(4)地域特色
中國國土遼闊,從南到北,氣候不同,各地的飲食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清代,中國飲食流派便有魯、川、蘇、粵四大菜系之說,後來又有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的八大菜系之說。總的來說,北方氣候寒冷,菜餚多濃厚,口味偏咸,以京魯菜為代表;華東蘇杭一帶,氣候溫和,菜餚多帶甜味,以蘇浙菜為代表;西南川雲貴地區,多雨潮濕,菜餚多喜麻辣口味,以川菜為代表;最早與國外開展貿易的廣東一帶,口味較為清談,居民多喜煲湯。
2、飲食習俗與禮儀
(1)飲食習俗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飲食習俗,有日常飲食習俗、年節飲食習俗、人生禮儀習俗、宗教信仰習俗等。這里選取年節飲食習俗講,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了解傳統節日的飲食習俗,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民族內涵。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也是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節日歷時的時間也是一年中最長的,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原是古代農民慶賀豐收和為來年生產做休整、准備的時間。除夕的年夜飯是年中最為重要的一頓飯,親人都要回家,平時不捨得吃的好菜這一頓飯都得拿出來。總的來說,這一頓飯必須有魚,寓意為「年年有餘(魚)」;「吃年糕,寓意年年「高」;芹菜寓意「勤勤懇懇」等等。北方過年還少不了餃子,餃子諧音交子,餃子形如元寶象徵著財富。包餃子、吃餃子,是北方人表達對來年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正月十五是春節的最後一天,也是元宵節,這一天,吃元宵(湯圓)是必不可少的。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相傳,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不受國君信任,為奸臣所害,屢遭流放,後深感報國無門,投淚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便往河裡投粽子,希望河裡的魚不要損害屈原的肉身。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漸漸深入人心,便流傳下來了。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在這一天賞月吃月餅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這一天,賞月最佳,圓圓的月亮象徵著團圓,月餅,形如一輪小小的圓月,也有圓月的吉祥之意。所以月餅是中秋節必備食物,也是饋贈親友的必備佳品。
(2)飲食禮儀
「飲食禮儀主要指在飲食活動中成文的禮數,它以人們的飲食習俗為基礎[9]。」在禮儀之邦中國,飲食禮儀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早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中國現代飲食禮儀既保留了古代食禮中彬彬有禮、長幼有序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有合理地摒棄了古代食禮中的一些繁文縟節。下面是一些現代飲食禮儀的一些簡單介紹。
中國人講究尊敬老者,講究輩分和尊卑,不同輩分等級之間要嚴格地遵守禮儀制度。所以不管是在宴會還是一般的宴請,座次都是很講究的,現代一般以面朝大門的位置為上座,上座由上賓來坐。客人需要注意的是,上菜的時候要等主人示意開餐了才可以食用,主人夾菜時,客人不可拒絕;客人若中途有事離開,要告知主人一聲,主人要陪最後一位客人吃飽才可以離席。敬酒時,是主人率先敬酒,先敬主賓再到其他賓客,敬酒時要雙手持杯並把杯里的酒喝光,客人則隨意。
用餐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餐具的使用禮儀,遵守一些禁忌,如筷子不可以用來指人,不可以插在飯菜上等等。
3、飲食的觀念與思想
不同民族的飲食觀念和思想都是本民族特定歷史形成的特定文化,中華民族所持的飲食觀念也與其他國家大有不同。
(1) 平衡膳食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很講究飲食科學,醫典《黃帝內經.素問》「谷肉果蔬,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些既是營養學方面不可忽視的至理名言,也是指導人們科學飲食的重要原則。中國人重「吃」,這個吃也很講究,講究一日三餐的搭配,講究食物中熱量、各種營養的供給。現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追求不再是果腹,而是食物的精美與各種營養的平衡。
(2) 食治養生
中國自古有「醫食同源」的說法,「醫食同源」源於中醫基礎理論,即食物有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作用。「葯補不如食補」十分重視飲食與增進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關系,強調增強飲食在增進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飲食養生的觀念也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的腦海里,在生活中用一些日常食物防病治病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了。如受涼感冒,煮一鍋紅糖姜湯喝下去蓋上被子發汗,睡一覺就好了;燉烏雞,小米粥加紅糖是產婦生產後恢復身體的首選。此外還有很多關於養生的俗語,「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等等。
(3) 五味調和
在中國,如果一道菜沒有味,則食不下咽。味是中國人菜餚製作及品嘗的首位,是飲食的核心。通常如果一道菜好吃,則稱之為美味。五味指的是甜、酸、苦、辣、咸,五味調和就是將各種原料之味及調料之味調和為一整體,創造出一種層次更為豐富的滋味。中國飲食講究食材的搭配,講究調和出來的味,中國菜獨特的魅力也在於它的調和之味。
(二)中泰飲食文化對比
泰國與中國同屬亞洲經濟文化圈,一衣帶水,飲食文化方面多多少少有些淵源,但又各具特色。本文把兩國的飲食文化進行對比,面對來自泰國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了解中泰飲食文化的差異有益於他們對漢語的深入學習,更有益於我國對泰的對外漢語教學。
1、飲食結構對比
中國人的飲食分為主食和副食,主食以糧食穀物為主,如米飯和麵食;副食則為由蔬菜、肉類製成的菜餚。且所食以熱食、熟食為主,不喜生食肉類、蔬菜。每餐必須主副食互相搭配而吃,澱粉、蔬菜、肉類組合在一起才能稱之為一頓飯。主食是正真填飽肚子的食物,副食作為補充和調劑。中醫認為生冷食物會損害內臟氣血的運行,故中國人喜歡吃加熱後尚有餘熱的東西,食物講究要趁熱吃。
泰國人以大米為主食,副食是魚和蔬菜。大部分泰國人正餐都是以一碗大米飯為主食,佐以一道或兩道咖喱料理,一條魚,一份湯以及一份沙律(生菜類)。餐後點心通常是時令水果或用麵粉、雞蛋、椰奶、棕櫚糖做成的各式甜點[10]。由於地處熱帶,泰國人喜歡食用富有刺激性的調味品,如辣椒、蔥、蒜、姜等,民間有「沒有辣椒不算菜」的俗語。由於吃辣及天氣炎熱,泰國人每餐必備的是冰水,不管是家庭還是餐廳,飯前端上來都是一杯冰水。
泰國人還會吃一種由中國發展而來的米粉,有大小粗細不同之分,吃米粉時,使用筷子。
2、飲食觀念對比
(1)美味與營養
中國人追求的是美味的飲食,飲食講究食物的味道要好,所以中國的廚師們費盡心思在食物的味道上下功夫鑽研。形、色是菜品的外表,而味是菜品的內在品質,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色,這邊是中國飲食觀最重要的一點。所以中國的烹調方法非常的豐富,但長時間的烹煮難免會造成營養的流失。中國飲食對味和口感的追求使之忽視了食物營養是否流失這一點。現在中國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對味蕾滿足的追求仍然最為重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泰國人對飲食營養的追求是越來越高了,很多中小學及大學的課程里,都是營養學知識的宣傳,教育、電視台也充分利用它的的影響力。泰國的食品企業也根據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需要,加入了綠色食品、天然食品、低糖高纖維食品,特別是一些大型的食品企業,在所有食品成品的包裝上都有營養成分及營養供給標準的「營養標鑒」。泰餐SPA意為泰式健康飲食,是泰國營養健康飲食的代表,它的菜系就是要選擇有機的原材料,如用水果和蔬菜做原料烹飪菜餚來取代那些用味精蘇打、和食用色素來改變原料本身的味道和顏色的不健康食品。取而代之以健康、營養的用料,比如純橄欖油、蘋果汁、香草和海鹽,都可以給菜式提味,同時還有醫葯功效[11]。不止SPA,泰國很多菜式和烹調方法都講究原汁原味,講究的是用水果或菜給菜提色、提味,而不是用色素和味精。
(2)熱情與健康節約
中國人熱情好客,這是普遍認同的。在中國,如果請客吃飯,不管是在家裡還是餐館,主人都會准備慢慢的一桌子菜,還經常會說:「沒有什麼菜,請見諒。」在中國人的飲食觀念里,吃飯請客一定要盡興。用餐時還不時地勸菜勸酒,酒喝得越多就表明感情越好。而飯菜通常都是吃不完的,這還好,如果吃完了就會顯得主人招待不周。
在泰國,吃飯一般都是主隨客便,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菜不夠再點,酒不夠再買,可是很少見到那種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的現象。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也會有,但是那些人是借酒消愁,很少是勸酒的結果。第二天,喝醉的人清醒後還會打電話或當面致歉。因為醉酒在他們看來是一件有失身份、很不光彩的事。這種飲食觀念可能會讓中國人很不習慣,好像欠「熱情」[12] 。時間長了也會體現它的優越性來,這也反映了社會對健康第一的共同認識。泰國人還有一個飲食觀念就是節約,不管是在學校還是餐館用餐,泰國飯菜的分量都是挺小的,但足夠讓你吃飽而不浪費。泰國家庭的一日三餐也是剛剛好的那種,不會說剩飯剩菜。請客吃飯也不會大吃大喝、暴飲暴食。
(3)泛食主義和佛教思想
中國人喜歡吃,更是喜歡用請客吃飯來進行各項社會活動,如婚喪嫁娶這些人生大事以及生日,送別、聚會、談生意這些事,都是用吃來解決的。易中天首先提出了「泛食主義」這個觀點,就是說中國人常常用從飲食中獲得的各種體會去解讀一些與飲食無關的問題。他的《閑話中國人》[13]中便有對這一現象做出了描述,如職業稱為「飯碗」,學習知識叫「汲取營養」,司空見慣叫「家常便飯」等等。日常用語也有許多這樣的現象,如嫉妒又叫「吃醋」,受苦又叫「吃苦」等等。
泰國則把飲食跟佛教聯系起來,不只是信奉佛教,更是將宗教觀念落實到生活當中。泰國人不吃完整的雞和魚,肉也不是大塊大塊地吃,而是現將其切碎,再進行料理的。傳統的泰國人在製造葷食的時候總是要將所有的菜式模模糊糊的,像炒碎肉、魚餅等,目的就是求個心安[14]。近年來,很多泰國人已經不忌諱整隻的雞整條魚了,可是傳統的泰國人還是接受不了。在泰國,殺生也是由專門的人完成的,場面如果很大,則還會進行一些祭祀,而且和尚是不能看見殺生的。
3、宴會禮儀對比
中國的宴會很注重禮儀,尤其講究座次的安排問題,正朝大門的位置為上座,最尊貴的客人將被請至上座。若為方桌,則位於朝南的左側的第一個位置是上座。用餐時主人和客人圍坐在一起,同桌共食,期間主人要殷勤地招待客人,勸菜勸酒。
在泰國參加宴會,一般會送些水果、花卉或糕點之類的,也可以不送。送的話,禮品要盡可能地包裝,而且一定要用右手遞給主人,左手在泰國被認為是臟的、不幹凈的,不要用左手吃東西或者拿東西。用餐的時候,座位安排沒什麼講究,隨便坐,進餐時,主人也不會向中國人那樣勸菜勸酒,都是自己喜歡什麼就吃什麼。
4、小結
中泰飲食文化之間的差異,也體現了中泰思維方式、價值觀的差異。中國人熱情好客重感情,金錢其次,感情第一;泰國人講究的是健康營養與節約。中泰還有一點共通點就是都強調集體、整體,獨樂不如眾樂,都喜歡享受同桌共食大團圓的樂趣。但這團圓的樂趣中,中國人還是講究熱情,泰國人還是講究節約,這一點,好像還無法共通。
⑹ 誰知道泰式風格都要又什麼元素呢
泰國位於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的交匯點,其文化也受到兩國文化的滲透。泰國的文化主要是基於佛教和婆羅門教,極大地受到印度的影響。泰國號稱 「黃袍佛國」。因此服務於佛教,其體系受印度的影響,進一步融祫發展,形成獨特的泰國文化建築風格---多層屋頂、高聳的塔尖,用木雕、金箔、瓷器、彩色玻璃、珍珠等鑲嵌裝飾。佛塔式的尖頂直插雲,魚鱗狀的玻璃瓦,燦爛輝煌。其風格具有鮮明的暹羅建築藝術特點,泰國的雕刻集中在佛教人物的表現上,在泰國,佛教人物非常,這些人物是用木材、金屬、象牙或稀有石器和灰泥製成。泰國傢具的原材料品種豐富,由於重視對樹木再生林的培植,加之有豐富的原始森林資源並從鄰國進口的多種優質木材,使得泰國有種類繁多的木材如:黑橡木、泰柚木、金絲柚、紅柳桉、黑胡桃、椴木、樟木、紅櫸等可供傢具製造商選擇。泰式傢具多由人工製作,設計上也逐漸引入了歐洲的現代設計意念,通過不同的材質和色調搭配,讓功能和裝飾性完美結合。色調上,泰式傢具多沿用傳統的深色調,以深褐色、金色、暗紅色為主,加上簡約流暢的線條,帶出一種高雅穩重的感覺。 泰式傢具以木製品和藤製品為主。藤器是泰國傢具中有吸引力而又較廉價的一種。天然或染色藤器配以玻璃、不銹鋼或布藝的大膽設計,是相當流行的款式。藤製的沙發、大床,都會為你的傢具帶來與眾不同的感覺。 泰絲在全世界的聞名,床幔的做法一般透明而性感,若隱若現的情趣更為刺激。 泰式的家飾品也是相當的討人喜歡。當地的風土人情深深地注入了泰式飾品的設計理念中。無論是花瓶、燈飾、蠟燭還是香座、香薰、飾盒,彷彿都伴隨著特別的平和與純凈的意味。精緻的泰國陶瓷餐有淺褐色、翡翠綠的自由搭配和瓷面略帶冰裂感的晶瑩光澤,增添東南亞熱帶風情。 很多人喜歡將家居布置成熱帶感十足的泰式風情,但又不希望傢具變成單調沉悶的深色,採用深淺色調交錯,既能營造出現代感,也能具備熱帶氣息的生活空間,讓您能擁有東南亞風情和清爽的家居。
⑺ 泰國跟中國到底有什麼特殊的聯系
華人華僑很多,所以有很多中國元素,沒有什麼更特別的。我現在就在泰國,歡迎多多交流。
⑻ 東南亞的哪個國家被我國遊客「同化」的比較嚴重
⑼ 泰國最特別的寺廟,號稱「曼谷埃菲爾鐵塔」,卻有著濃濃中國元素
因此,這座地標性建築不僅外形獨特,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得知鄭王廟具有中國「血統」,很多到曼谷旅行的中國遊客都會來拍照打卡。其實即使不親臨鄭王廟,我更推薦在日落時分,坐在湄南河對岸的酒吧,欣賞這里的夕陽勝景,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⑽ 為什麼總是在泰國電影里看見中國元素
泰國華人是泰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占泰國的12%,泰國華人在泰國經濟裡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泰國電影電視裡面看到中國元素,是再平常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