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古代四大清官指哪四個
一、包拯,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為民申冤,被稱為「包青天」。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悅人。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在朝廷為人剛正不阿,達官貴人因此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怕他。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
對於有才幹有政績的人,包拯能秉公力薦,對於不法之臣,則多次上奏彈劾。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得到人們的愛戴,因而在他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哀悼。人們廣泛傳頌他的事跡,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二、狄仁傑,唐朝武則天時期政治家,以不畏權貴著稱。狄仁傑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沉浮,他為人正直,嫉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每任一職,都心系於民。曾兩次任宰相,第一次在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誣告謀反,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第二次任宰相期間,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素以神斷著稱,儀鳳年間任大理寺丞時,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無一人冤訴。他的辦案傳奇被寫入小說和拍成電視劇,深受人們的喜愛。
三、海瑞,明朝著名清官。為官的時候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舞弊。曾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於民,深得民心,有「海青天」之譽。海瑞生活節儉,穿布袍,吃粗糧,種菜自給。海瑞曾為自己買好棺材,然後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
很多官吏都畏懼海瑞的威嚴,當時嚴嵩的黨羽出巡兩浙,兩淮鹽政,一路上威風凜凜,路過海瑞的州縣也只得收斂威風而離開。海瑞外放應天巡撫的時候,很多貪官污吏自動辭職,宦官在江南監督織造,見海瑞來了,就減少車馬隨從。張居正主持國政的時候,因懼怕海瑞嚴正剛直,雖有官員多次推薦,最終也不任用。
四、劉墉,乾隆時期政治家,書法家,與紀曉嵐,和珅並稱乾隆時期三大中堂。劉墉為政公正廉潔,聲名遠播,百姓嘆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後來嘉慶年間的彈詞《劉公案》,就是以劉墉決斷疑案,為民作主的故事為藍本而改編的。
和珅被乾隆寵信,炙手可熱的時候,劉墉只好裝糊塗。嘉慶登基後,和珅下獄,劉墉奉旨辦理和珅結黨營私,擅權納賄案,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征暴斂,搜刮民脂,貪污自肥等20餘條奏報朝廷,和珅得到應有的懲罰。
㈡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清官都有誰
1、千古楷模——晏子
晏嬰是個身體力行 、為民楷模、虛懷若谷 、聞過則喜、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善於辭令的人,他使楚時曾舌戰楚王,維護國家尊嚴。內輔國政,屢諫齊君。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晏嬰不死君難,棄個人小義而逐國家百姓之大“利”,以國富民強為己任,重視物質基礎、造福百姓、強大國家的行為,義於名而利於實,是司馬遷心中“義”與“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後人學習的典範。
2、天下良吏——黃霸
武帝後期,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制定了極其嚴酷的法令,同時建立了察舉制度,並任酷吏以嚴刑法。昭帝繼位後,朝中嚴格遵循武帝時期的法律制度,以嚴刑峻法來控制各級官員。於是一些世俗官吏為迎合皇上旨意,就以在執法上能盡量採用嚴刑酷法作為一種有才能的表現,以能吹毛求疵作為衡量能力的標准。黃霸斷案卻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
黃霸善於調用下屬,百姓之事,無論巨細,都派人詳加調查並妥善處置,就連平民的家常瑣事,他也考慮得周到得體,黃霸還讓驛館、鄉里治所都喂養雞豬,以便贍養鰥寡貧弱的人。黃霸任潁川太守時,得知某鄉有孤獨老人去世,沒有後人來安葬,黃霸就親自督管此事:哪個鄉里治所的大樹可以砍伐作為棺木,哪個驛館飼養的豬可以用來祭祀等。郡內官吏依言前去,跟黃霸所說一言不差。黃霸的細心達到如此程度,可謂明察秋毫。不知內情的人都稱他是神明。姦邪之徒懼怕黃霸,只好去別的郡縣,潁川郡內的盜賊隨之日漸減少。
3、清廉忠烈——楊震
楊震直到五十歲時才在州郡任職。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位賢人,於是舉其為茂才,四次升遷後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當他前往郡里路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去看望楊震,晚上又送給楊震金十斤。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為什麼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
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他在任內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請托。他的子孫蔬食徒步,生活儉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長輩,想要他為子孫布置產業,楊震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不是很好嗎?”
4、忠君為民——諸葛亮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復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7、憂國憂民——范仲淹
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針對內憂(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乾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
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但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8、身殉社稷——司馬光
司馬光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君王、取信於人,又恭敬、節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舉動都符合禮節。在洛陽時,他每次到夏縣去掃墓,一定要經過他的兄長司馬旦的家。
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侍奉他仍像嚴父一樣,保護他像撫育嬰兒一樣。從小到大到老,他說話從來沒有隨便說過一句,他自己說:“我沒有什麼超過別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誠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陝西、洛陽一帶的人們都以他為榜樣,與他對照,學習他的好品德。如果人們做了不好的事,就說:“司馬君實莫非不知道嗎?”
司馬光對財物和物質享受看得很淡薄,沒有什麼愛好,對學問卻沒有不精通的。他惟獨不喜歡佛教、道教,說:“佛道的微言大義不能夠超過我的書,其中的荒誕我卻不相信。”他在洛陽有田地三頃,妻子死後,他賣掉土地作為喪葬的費用。他一輩子粗茶淡飯、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9、浩然正氣——於謙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10、一代廉吏——於成龍
於成龍上任合州時,土地極度荒蕪。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於原主認業。為此,他嚴格規定了“凡一占即為己業,後亦不得爭論”的原則。同時要求各縣注意為新附百姓解決定居與墾荒中的具體困難,並親自為他們區劃田舍、登記注冊,借貸牛種,申明三年後起科。這樣,“新集者既知田業可恃為己有而無復征發倉卒之憂,遠近悅赴,旬日之間戶以千計。”獎勵墾荒是清初基本國策,但於成龍實行“禁止原主認業”先於清廷明確規定的15年前,加之他對具體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驟增,田地開辟。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二十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二十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
㈢ 歷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附圖
海瑞、於成龍、姚崇、徐有功、湯斌等。
1、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按照當時官場的風氣,新官到任,舊友高升,總會有人來送些禮品禮金,以示祝賀。這些禮品禮金只要數額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開貼告示說「今日做了朝廷官,便與家居之私不同」。
然後把別人送的禮品一一退還,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送來的禮也不例外。至於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佔。海瑞臨終前,兵部送來的柴金多算了七錢銀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姚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成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有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湯斌
㈣ 歷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歷史上的清官有:
1、包拯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㈤ 歷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1、孫叔敖
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
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
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庄王治理國家。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
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
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庄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2、西門豹
西門豹(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安邑一帶)人。魏文侯時任鄴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勛。
初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北一帶))時,看到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蕭條,一片冷清,百業待興,於是立志改善現狀。後來趁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
隨後頒布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同時,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開圍挖掘了12渠。
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
3、趙廣漢
趙廣漢,曾任守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
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
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
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
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資治通鑒》所記「京兆政清,吏民稱不容口」,是對趙廣漢最好的評價。趙廣漢是中國古代十大清官之一。
4、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
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5、徐有功
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偃師市緱氏鎮)人,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
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則天時期與酷吏斗爭的一面旗幟。
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對他有「雖千載未見其比」之贊譽。他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為大理寺卿。
唐中宗李顯登位後加贈他為越州都督(正三品)頭銜,並特下制書表彰:「節操貞敬,器懷亮直,徇古人之志業,實一代之賢良」和「卓然守法、雖死不移。無屈撓之心,有忠烈之議。」
㈥ 中國古代的所有清官
中國古代十大清官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對好官稱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對好官一般不稱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機構的國家,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就出現了對官僚的類型化評價。好官的標準是什麼?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標准。到了"獨尊儒術"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難考核,從三國未年開始,根據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正式的為官標准化,清官也就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 封建社會的清官,其實都是統治階級的代表,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只是,比之於貪官而言,他們畢竟對人民有益,為人民做過一些好事,對社會歷史起過一定的作用,也更為人民所稱道;他們廉潔奉公、公正執法的一面,對今天的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仍不乏學習、借鑒意義。因此,我們從中國古代的清官中,選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十人作一簡要介紹。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㈦ 中國歷史上的清官都有哪些呢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清官,他為三代朝代服務,但他窮得連磚頭都裝進了盒子里,為了不丟面子。發生什麼事?我們去看看。
他就是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的清代孫家干(1683-1753)。他的名字叫西貢、義齋、京宣。早年家境貧寒,1713年考入科舉。今年,他也30歲了。從那時起,他在皇帝之後開始了他的仕途。
這是三代清官孫家干為了不丟面子,把磚頭當金子放進箱子里的故事。
㈧ 中國古代有哪些清官(請列三個)
恩恩!!中國歷史上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
3 黃霸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人。
4. 徐有功 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
5. 狄仁傑 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
7. 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8. 況鍾 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
9. 海瑞 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
10. 湯斌 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
㈨ 中國著名的清官有哪些
漢朝:劉寵、楊震、蘇章、趙廣漢、黃霸。
南北朝:蘇瓊、顧協、陳孔奐、姚察、袁聿修、裴俠。
唐朝:徐有功、狄仁傑。
宋朝:包拯、陳希亮、劉溫叟。
明朝:況鍾、海瑞、周新、王溥。
清朝:於成龍、呂璜、湯斌、張伯行。
1、狄仁傑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1],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
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2、蘇章
蘇章,字儒文,東漢扶風平陵(今屬陝西咸陽西北)人。蘇章年少博學,善作文,曾負笈從師,不憚千里之遙。漢安帝時,舉賢良方正,為議郎。舉陳朝政得失,語言率真懇切。後出任武原縣令,時逢荒年,他開倉放糧賑飢,使三千多戶度過飢荒。
漢順帝時任冀州刺史。後來,蘇章調任並州刺史,摧折豪強,觸怒了當權者,因而被免官,乃隱居鄉里。
當時東漢政治日漸腐朽,民生凋敝,有人向朝廷舉薦蘇章,認為他是定國安邦之賢才,朝廷也願再任用他,蘇章終以年大推辭。蘇章家居趙郡,其後代至蘇則為魏東平宰相,家族繁衍,形成趙郡蘇氏。
3、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
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4、周新
周新(?-1413年),明代廣東南海人,初名志新,字日新。洪武年間以諸生身份進入太學,任大理寺評事,其後歷任監察御史、雲南按察使、浙江按察使,後被明成祖封為杭州城隍,以為官清廉、善於斷案而著稱,人稱「冷麵寒鐵」。
永樂十一年(1413年)因得罪錦衣衛指揮使紀綱而被誣陷,冤死。杭州百姓感恩周新對浙江的功績,便開始供奉周新為城隍神,而且一供數百年,善男信女如雲,香火不絕。1416年,紀綱被處死,,最終真相大白。
5、於成龍
於成龍(1617年—1684年) ,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於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於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於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於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
㈩ 除了包青天外,中國古代還有哪些知名的大清官
中國歷史上的知名清官除了包青天之外還有海瑞、趙廣漢、於成龍等人。對於包拯包青天,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的故事經常被搬上熒屏。身為北宋名臣之一的包拯於天聖五年登進士第後便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包拯為官期間因為能力出眾,故而頗得皇帝倚重,他的官職也因此逐步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包拯因為官清廉而深受百姓愛戴。基於這份愛戴,待包拯去世之後他的生平事跡也一直被廣為流傳。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包拯的形象還被逐漸神化。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清官數量遠不止這幾個,這些清官的名聲或顯赫或鮮為人知。其中基於包拯的巨大影響力,“青天”這個詞基本成為了清官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