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為什麼我們國家會叫中國

為什麼我們國家會叫中國

發布時間:2024-04-20 21:40:41

Ⅰ 我們一直強調我們是華夏子孫,但是我國為什麼要叫中國

為什麼要叫中國?!

現在看來,「中國」這一命名絕非是隨意。

據《辭源》:「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成為我國的專稱。」可見,「中國」名稱的由來,與這「中」字有很大關系。其它如「中原」、「中華」的由來,大抵如此。

談起這「中」,執「中」、「中」和、「中」正(不「中」則不「正」),素為中國古聖人所推崇!中國之所以不叫「東」國「西」國,其緣由亦大抵在此。

儒學《中庸》開宗明義指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叫「中」,不改變常規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則,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為人處世始終保持不偏不倚,永遠執中協同。這是必須堅持不能改變的法則。這就是孔夫子傳授的「心法」。

宋代理學家也提出一個非常有名的十六字心傳「道統」,用現在的話來說,即「核心精神」,那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其中」。意思是說人心是叵測和危險的,理學的「道心」是精妙入微的,妙就妙在能執其「中」。只要立身中正,執中協同,心氣平和,便可事理通達,進而中和之氣圓滿洋溢,就不怕任何不測風雲和人世變故的危險,為人處世就可以從容不迫,游刃有餘了。

現在,我們該初略知道,中國這個「中」字是有點來頭的, 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背景的。 倒還不見得就因了是「居天下之中」的緣故。中國古人咬文嚼字的功力,也是可以令我們折服的,所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那麼我一個泱泱大國的國名,如果有才俊之士覺著哪飢伏怕有丁點兒不妥不貼之處,那幾莖須子肯定是沒有了的,說不定頭發也得斷光光呢。再者,據「五行」的觀點,「中」為「土」為「黃」,黃皮膚的國度名之為「中國」,似亦為理之所當然。

由此見得,中國人尚「中」,偏愛這「中」,認為這「中」著實好,才使「『中』國」這一名兒能一直承續下來。而且這「中」字的來歷一定與陰陽五行八卦,即中華《周易》之學有著關聯。

說到《周易》,其實儒學家的「中攜肢祥庸」之學,理學的「執中」之理,都從《易》學體悟而來。因為首先這「中」辯搏,便是《周易》哲學追求的最高理想。

《周易》的哲學思想體系,以陰陽的對立統一為核心,擴展開來形成了兩個側翼:一是斗爭性的不斷深化,揭示了陰陽矛盾彼此爭勝和「貞夫一」,由此而產生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最終歸結到要堅持「兩點論」,即凡事要看到陰、陽,好、壞等兩個方面,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要防「過亢」,善「知幾」。「亢」即過頭、過火,所謂「過尤不及」,「亢龍有悔」,當然不好,所以要謹防;「幾」即幾微,即事物顯示出來的細微變化趨勢或傾向等,猶如說「苗頭」,即現人謂之「苗頭性」傾向,所以要善於察知苗頭,以不斷提高自我的決策和應變能力。

二是統一性的不斷深化,提出了陰陽和諧的整體觀,強調執「中」而協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與穩定。陰陽和諧是矛盾運動的最佳狀態,即「保合太(大)和」的境界,「太和」,就是陰陽對立面力量均衡無偏勝,矛盾雙方處於和諧統一的狀態,即是一種「太極態」,具太極「中和」之美,是使事物穩定發展的基本保證,是《周易》哲學的最高准則、理想追求。達到這種理想境界又何其難,因為處事很難「知幾」,卻又往往很容易「過亢」,所以《周易》強調要用「柔」不用剛。陰性柔順而主於靜,雖不利於奮發和進取有為,卻有利於守成,有利於鞏固既得利益和成果。

如果說中、執中、中和、太和,是《周易》哲學的理想追求,那麼用「柔」,便是迎送人們奔赴「太和」之理想彼岸的一葉輕舟了。所以《周易》強調「其用柔中也」(《系辭傳》),用「柔」執「中」,便是《周易》諄諄教導的全部人生哲學。

孔夫子說:「加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早幾年,讓我五十歲開始學《易經》,人生就可以沒有大過失了。夫子對《易經》大有相見恨晚的意思,之後讀《易》,

韋編三絕,可見讀的有多用功了。夫子讀《易》,讀懂了什麼呢?在我看來,就人文哲學方面,他大抵上是讀懂了兩個字:一是「禮」;二是「中」。

孔夫子讀《易》後,運用八卦模式網路建立起一大套「禁錮得象罐頭一樣嚴密」的禮治秩序。它以人倫關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倫)為基礎,把強制性的規范(尊卑名分)注入這種關系,進而確定人倫關系中處於不同地位的個體的責任義務,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等為人的「十義」。

當代研究者指出,儒學發揮的人倫關系的特點在於,以生活小圈之內(如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朋友之間等等)感情交流的人際關系為基點,賦予它們尊卑名分的意義,一方面將倫理權力化,另一方面是將權力倫理化。所以,在古中國,人倫可以構成一種秩序,可以作為社會調節、群體控制的工具。即根據禮治秩序規定給每一個人的尊卑名分原則來維系社會,而與法律和法治精神無緣。━━雖然古中國制定過一些個法律。

孔夫子讀懂的第二字就是「中」。夫子那種相見恨晚的感慨大抵上就是針對這「中」而發的,認為讀懂了這個「中」,可以人生「無大過矣」。應該說,《周易》強調「用柔執中」,是無可厚非的,是正確的;而問題似乎也正在這里了,這種道理大抵上是只能意味不可言傳的東西,如果明白說出來,昭示天下,並說這是一「不易的法則」,恐怕就很容易讓人用偏、走偏。夫子極力倡導「中庸」就是典範的一例。因為事實上中庸思想是過分強了用「柔」執「中」,而最終使得以儒學思想為根基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成了「守成」的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說,能「守成」也是不錯的;可惜,後世竟發展成了「自閉」的文化,就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了。━━從這一點上說,倡導「中庸」的人成了最不遵守「中」庸之道者,成了「犯規」的典型。

「中國」這一名稱始於周朝。但最初「中國」並不是指國家,而是指國都。古代學者認為,帝王之所即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國」。至於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那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北極星看作是「天中」。這是因為古人觀察到滿天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轉,就像一把轉動的傘一樣,而傘的頂端就是北極星。依此設想,人們便認定人君的國都就是「土中」,即大地的中心。傳說武王伐紂成功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考察四方,尋找「土中」,結果找到了伊、洛平原,並在這里定都洛陽,其用意是讓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樣向自己圍聚合攏,此地後來被稱為中原、中州、中土。以後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漸演變為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叫「中國」了。

Ⅱ 為什麼我們國家叫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Ⅲ 我們的國家為什麼叫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語republic來自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一般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3)為什麼我們國家會叫中國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9日,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

9月30日下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其他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Ⅳ 為什麼中國簡稱叫中國不叫中華

中國簡稱中國,是在民國時期也就是1911辛亥革命之後固定下來的,相當於國號,從此廣為流傳,是一種中國人的自我身份認同,而中華則是中國和華夏的合稱。

中國在從前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中華這個稱呼則是中國和華夏的合稱,眾所周知,華夏是我們民族的稱呼,是居住於中原或者可以說是中國地區的民族的自稱,我們的民族是炎黃子孫,夏後傳人,華夏一詞由周朝創立。

Ⅳ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的呀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

1、「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2、《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

3、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

4、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5、從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6、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7、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8、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5)為什麼我們國家會叫中國擴展閱讀

建國後的確定過程

抗戰時期,毛澤東曾經多次闡述將來所要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含義。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明確宣布:「一九四九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第三條第五款為「提出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四小組討論時,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國號提出質疑。他表示國名太長,建議去掉「民主」兩字。最後採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同年9月27日,政協一屆全會通過決議正式定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39]並且去掉國號後面「中華民國」的簡稱。自此之後,政協會議通過的大會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在人們習慣性稱呼中漸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




Ⅵ 我國為什麼要叫中國是誰起的名字

中國這詞,目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西周人認為自己是居住在大地中央,因而腳下的土地叫中國,此後歷朝歷代均以此為延續,中國成為中原王朝的自稱。

明朝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就明確寫道:「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至於正式定為國名,應該是在清朝初期,1689年清朝和北方的俄羅斯帝國規劃邊界簽訂《尼布楚條約》,條約中清朝明確寫明自己就是中國,中國一詞,也就第一次出現在西方價值觀世界裡,成為國名。

不過國名這個概念,其實在清朝之前,由於我們中國人已經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的高度文明世界,所以中國一詞更多的代表的是正統、世界中心的意思,並不是國名稱呼,而是一種文化概念,是一種稱霸世界尊號。好了,今天我們聊到這里,都看到這里了,點個贊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我們國家會叫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為什麼需要換鈔 瀏覽:602
中國的哪裡至關重要 瀏覽:165
中國跳水隊曹原是哪裡人 瀏覽:413
英國跳水戴利怎麼生的孩子 瀏覽:276
中國哪個省適應做銷售 瀏覽:119
義大利乳酪和瑞士乳酪哪個出名 瀏覽:30
在越南怎麼樣可以回中國 瀏覽:36
印尼虎魚價格多少錢一條 瀏覽:447
巴林在中國的哪裡 瀏覽:352
義大利黑頭發是什麼原因 瀏覽:971
葫蘆島越南語培訓班機構收費多少 瀏覽:304
為什麼說印度咖喱 瀏覽:913
義大利歌怎麼唱標准 瀏覽:82
中國人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呀 瀏覽:112
寧波到英國港口要多久 瀏覽:247
伊朗核武器需要多少年 瀏覽:592
英國的時差和中國差多少 瀏覽:547
伊朗反擊王牌是什麼 瀏覽:466
印尼怎麼撩妹 瀏覽:752
中國的佛牙舍利在哪裡 瀏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