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哪些特色節日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意義:一年之始。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意義: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頭牙:農歷二月初二 意義:每年的第一個祭拜日,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
寒食節: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意義:為紀念介子推。
清明節:公歷4月4或5或6日 意義: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祭祖的日子。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意義:紀念屈原。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 意義: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又名「中國情人節」。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 意義:象徵家庭團圓幸福。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日 意義: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糕、賞菊
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意義:冬季的開始,祭天祭祖。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意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意義: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
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 意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除夕:大年初一前夜 意義:一年之末,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
⑵ 中國傳統節假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等。
01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02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03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04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醫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05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⑶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的八大節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我們特有的特色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傳說年獸怕紅、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逢大年初一這天,就有拜年、掛年畫、貼窗花、放鞭炮、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舞獅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
冬至節冬至(陽歷12月22日前後)
冬至節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⑷ 中國有哪些特有的節日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⑸ 中國都有那些特殊節日呢
1、清明節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氣處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
2、端午節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七夕節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4、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5、中秋節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⑹ 全部的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中元節、中秋節、臘八節、除夕、春節、元宵節從一月初一共十一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及時間:
一月一日: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6)有哪些中國特有的節假日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發展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對歷史人物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⑺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歲除(年尾最後一天) 等。
1、春節,即農歷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