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扶貧項目什麼時候開啟

中國扶貧項目什麼時候開啟

發布時間:2022-09-27 20:26:14

Ⅰ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扶貧日是為了讓社會各界更加關注貧困問題而設立的,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國內的扶貧工作,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精進各項扶貧措施與政策。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1

國家扶貧日為每年的10月17日。

2014年8月1日,國務院決定從2014年起,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具體活動由扶貧辦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

設立「扶貧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於扶貧開發構成的高度重視,也充分體現了對於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格外關心,所以設立「扶貧日」是繼續向貧困宣戰的一個重要的舉措,也是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

10月17日一直是「國際消貧日」,每年這一天,聯合國都會選擇一個國家作為主會場,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從2007年至2013年連續7年,我國在「國際消貧日」與聯合國駐華系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主辦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各地也在同一天舉辦各種活動。2014年8月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扶貧日」的批復明確,從2014年起,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

設立「扶貧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於扶貧開發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充分體現了對於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格外關心,設立「扶貧日」是繼續向貧困宣戰的一個重要的舉措,也是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國家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以來,我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扶貧開發為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和諧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球的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數據顯示,隨著扶貧開發的深入推進,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按照我國扶貧標准,1978-2010年累計減少了2.5億貧困人口,參考國際扶貧標准,我國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2

公益組織如何推動公眾參與社會扶貧?

社會扶貧的含義有不同的解讀,狹義的社會扶貧包括社會組織扶貧、企業扶貧、公眾志願者組織扶貧。廣義的社會扶貧包括政府非職能部門扶貧、東西協作扶貧等。隨著社會發展與社會財富的積累,以政府推動的准社會扶貧的方式慢慢被淡化,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個人的參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社會組織是社會公眾參與扶貧的渠道和橋梁。他認為,社會組織的原有機制不能動員足夠的社會力量,為此應通過創新制定新的機制、新的辦法、新的渠道、新的方式,從而搭建好社會組織的參與平台,發揮好渠道作用。

第一方面是項目創新。隨著貧困人口的不斷減少,隨著貧困不同階段的變化,項目要不斷的創新。不同的階段,扶貧方法及項目要有所創新,關注點應從解決溫飽問題提高到解決致富的問題。

第二方面是資金使用方式創新。從籌資發給貧困群眾或直接給東西,到給機制、給方法,幫貧困群眾建立合作社及其它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第三方面是參與方式的創新。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及技術創新,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媒體的應用,例如,微信支付,網路捐贈等方式,給社會公眾參與扶貧帶來了非常多的選擇。社會組織應該發揮好作用,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

劉文奎通過列舉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幾個典型項目,介紹了公益組織如何通過創新方式調動公眾參與社會扶貧。

一是愛加餐項目。愛加餐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和百盛集團合作的項目,每年有兩周在國內所有肯德基餐廳通過卡片宣傳,邀請顧客付款時捐1元錢,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這個項目實施幾年來,每年籌款約2000萬元。

二是愛心包裹項目。一個愛心包裹100元,內有各種文具,在全國3.6萬個郵局網點都可以進行捐贈,接受捐贈的孩子會給捐贈人寄回應卡。愛心包裹與愛加餐項目一樣,參與額度小、參與便捷、項目透明。

三是善行者項目。善行者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一項公益和健康相結合的大型戶外公益徒步活動,鼓勵參與者以「親近自然+自我挑戰」的體驗形式,通過挑戰100公里或50公里向親朋好友籌集善款,踐行 「每一步都會帶來改變」的公益理念。此次活動徵集了1800名參與者,而報名者更多,顯示了公眾參與熱情度很高。此外,很多企業、媒體也都積極參與。活動保障方面,此次活動有3000餘人提供保障服務,其中義工、政府支持大約2000人,參與者後援團約1000人。

四是正在進行的飢餓24小時活動。恰逢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10月17日是國家扶貧日,扶貧基金會號召身體狀況符合條件的公眾挑戰一天,體驗飢餓,把節約的錢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讓他們吃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有益於自身。

通過項目實施後的效果分析,劉文奎認為,公益組織推動社會扶貧最關鍵的是要瞄準需求,這就要求公益組織要通過持續創新來呼籲更多的公眾參與,根據貧困人口的需求不斷推動新的扶貧項目。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3

中國的扶貧成就是舉世矚目的,用了30年不僅解決了數億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探索出了扶貧開發的中國道路,不斷創新扶貧機制,目前中國的反貧困經驗已經被介紹到世界各地,為世界反貧困事業做出了貢獻。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盡管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貧困人口仍然有7000多萬人(文章發表時),而且隨著貧困人口的減少,扶貧難度不斷增加。原因在於這部分人口難以在短期內通過全面的經濟增長擺脫貧困狀態。因此,扶貧策略要從扶持貧困地區向扶持貧困人口轉變,這也是最近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原因之一。應該看到,扶貧工作還存在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扶貧方式粗放的問題,導致一些地方怎麼扶也扶不起來,甚至越扶越窮。但是,是不是瞄準貧困個體的扶貧就能解決問題呢?恐怕沒那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一些項目點幾十年不間斷地扶貧,一些貧困鄉村依然沒有走向富裕的道路?為什麼政府想盡了辦法,實施諸如村村通、產業扶貧、整村推進等措施,依然還有整村、整鄉的貧困人口。有的村莊政府投入的扶貧資金人均達到幾十萬元,卻依然難以擺脫貧困。貧困像是一個魔鬼緊緊地附著在了貧困地區人口的身上,像是控制了他們的精神和行為,如何擺脫貧困這一魔鬼的束縛和控制,必須找到制服貧困魔鬼的措施,探索扶貧的有效方法。

要解釋越扶越貧的問題,需要我們對已有的扶貧理念和扶貧路徑進行梳理並做出評價,以反思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有效性。

貧困的概念是在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說的貧困已經不是最初的收入低和物質的匱乏,而是包含了資源佔有多少、機會多少、發展能力高低,以及權利平等十分豐富的.內涵,甚至把能否過上體面生活和社會參與程度也列為反貧困內容之一。人們對貧困內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從早期的缺吃少穿等基於物質層面的認識,逐步擴展到教育、健康等,再到機會、能力、權利、人的尊嚴等非物質層面的認識。貧困內涵的擴展還具有層次性,從最初關注物質或者生理層面的需求,到能力發展的需求、權利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

對致貧原因的認識更是表現出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早期人們認為貧困是因為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沒有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後來發現,這只是貧困的一個表現,其產生的原因可能還包括了能力缺失、社會排斥等復雜因素。

所有這些關於貧困的定義和原因,不論是簡單和還是復雜的解釋,其實有一個共性的東西,就是缺乏。或缺乏物質資源,或缺乏知識與技術、或缺乏能力,無論這種缺乏是個人導致的,還是環境導致的,或者制度使然,都是圍繞缺乏某種東西而建立的。我們把這類觀點統稱為資源匱乏論。

針對匱乏論的解釋,扶貧的基本策略就是給予,通過外界的投入,增加補給,以使系統增加活力。有個「木桶理論」似乎可以解釋扶貧的原理。一個木桶能夠盛多少水,不是由木桶的長板決定,而是由木桶的短板決定。如果我們採取措施,把這塊短板補齊,木桶自然就可以多裝水了。因此,為了補齊這塊短板人們支付了財力、物力和人力,也付出了巨大的熱情和耐心。給錢給物被稱為輸血式扶貧,後來人們發現輸血式扶貧不可持續,被幫助者容易養成依賴與懶惰。於是有了造血式扶貧。區別於輸血式扶貧,造血式扶貧是通過提高農民能力實現擴大再生產的方式。一般認為「造血式」扶貧比輸血式扶貧更能治本。最為普遍的造血式扶貧就是產業扶貧,其特徵是引進新的生產要素,幫助貧困村民發展產業,實現「雞生蛋、蛋生雞」式的滾動發展,最後成為」養雞專業戶」。結果發現這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人的能力不行,再好的項目也是發展不起來的。於是又轉變為以人的發展能力為中心的扶貧策略。這期間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教育農民、培訓農民,其中「參與式」是最為流行的扶貧理念和行動方式。最近這些年,扶貧遇到了瓶頸,總有一些人、一些村莊扶不起來,又認為這是粗獷扶貧導致的,因為各類扶貧措施,受益最多的總是相對富裕的人,如修一條路,利用路最多的是有車的人,窮人是買不起車的,為了讓扶貧政策惠及窮人,於是提出了「精準扶貧」,要變「漫灌」、「噴灌」為「滴灌」,感覺又回到了扶貧的原點,誰窮扶誰是對的,問題是扶貧的手段依然是給予。

Ⅱ 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的歷程與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發展生產、消除貧困的工作。但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扶貧,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提出並大規模實施的。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的扶貧開發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1978-1985年)
1978年,按中國政府確定的貧困標准統計,貧困人口為2.5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0.7%。導致這一時期大面積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農業經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造成農民生產積極性低下。因此,制度的變革就成為緩解貧困的主要途徑。
中國自1978年開始的改革,首先是土地經營制度的變革,即以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體經營制度。這種土地制度的變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從而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與此同時,在農村進行的農產品價格逐步放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等多項改革,也為解決農村的貧困人口問題打開了出路。這些改革,促進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並通過農產品價格的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轉化以及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就業三個方面的渠道,將利益傳遞到貧困人口,使貧困農民得以脫貧致富,農村貧困現象大幅度緩解。
據統計,從1978年到1985年,農村人均糧食產量增長14%,棉花增長73.9%,油料增長176.4%,肉類增長87.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2.6倍;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25億人,占農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貧困人口平均每年減少1786萬人。
第二階段: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1986-1993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中國農村絕大多數地區憑借自身的發展優勢,經濟得到快速增長,但少數地區由於經濟、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約,發展相對滯後。貧困地區與其他地區,特別是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擴大。中國農村發展不平衡問題凸現出來,低收入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經濟收入不能維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為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中國政府自1986年起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專門扶貧工作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並對傳統的救濟式扶貧進行徹底改革,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自此,中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和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中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經過八年的不懈努力,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農村貧困人口由1.25億人減少到8000萬人,平均每年減少640萬人,年均遞減6.2%;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14.8%下降到8.7%。
第三階段:扶貧攻堅階段(1994-2000年)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國家扶貧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國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貧困特徵也隨之發生較大變化,貧困人口分布呈現明顯的地緣性特徵。這主要表現在貧困發生率向中西部傾斜,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區(缺土)、西北黃土高原區(嚴重缺水)、秦巴貧困山區(土地落差大、耕地少、交通狀況惡劣、水土流失嚴重)以及青藏高寒區(積溫嚴重不足)等幾類地區。導致貧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和社會發育落後等。
以1994年3月《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公布實施為標志,中國的扶貧開發進入了攻堅階段。《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明確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七年左右的時間,到2000年底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目標、明確對象、明確措施和明確期限的扶貧開發行動綱領。
在1997年至1999年這三年中,中國每年有800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年度數量最高水平。到2000年底,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
經過20多年不懈的艱苦奮斗,中國的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
--解決了兩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0年的30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3%左右。其中,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貧困人口從1994年的5858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1710萬人。這些人主要是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特困人口、少數社會保障對象以及部分殘疾人。
--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間,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修建基本農田9915萬畝,解決了7725萬多人和8398萬多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到2000年底,貧困地區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的行政村分別達到95.5%、89%、69%和67.7%。
--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執行期間,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4%,年均增長7.5%;工業增加值增長99.3%,年均增長12.2%;地方財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長12.9%;糧食產量增長12.3%,年均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從648元增加到1337元,年均增長12.8%。
--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貧困地區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兩基工作(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績顯著,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有318個實現了兩基目標。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迅速,有效地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大多數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得到改造或重新建設,缺醫少葯的狀況得到緩解。推廣了一大批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95%的行政村能夠收聽收看到廣播電視節目,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解決了一些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沂蒙山區、井岡山區、大別山區、閩西南地區等革命老區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一些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歷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地區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和基本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貧困狀況大為緩解。
二、扶貧開發的政策保障
中國農村的貧困問題是歷史上長期形成的。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貧困地區的主要特徵。基於對本國國情的把握,特別是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實際情況的認識,中國政府制定了符合國情的扶貧開發政策,把扶貧開發的基本目標和中心任務放在主要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上,從最緊迫的問題入手,量力而行,確保重點,分階段推進。
制定符合國情的貧困標准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經濟不發達,農村尤其不發達。就中國的貧困地區而言,這種不發達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薄弱。貧困地區較為集中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佔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鐵路、公路和民航設施所佔比重卻相對偏低。二是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低。與經濟落後成為對比的是,貧困地區往往又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辦學條件差,教育設施落後,適齡兒童失學和輟學率較高,青壯年文盲比例較大。衛生保健水平也很低。三是農業生產條件差,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嚴重不足。1986年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人均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1993年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人均財政收入僅為60元,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0%左右。
上述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決定了中國扶貧工作要有一個比較現實的貧困標准。中國貧困人口的標准最初是1986年由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在對6.7萬戶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支出調查的基礎上計算得出的,即1985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06元的標准。到1990年這一標准相當於300元,2000年為625元
。 中國的貧困標準是一個能夠維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費用標准,可以確保農村貧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而是客觀的,也是符合中國實際的。
確定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為了集中使用扶貧資金,有效地扶持貧困人口,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標准,確定了一批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中國政府於1986年第一次確定了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標准:以縣為單位,1985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低於150元的縣。此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貧困地區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對貧困縣的標准也及時作出調整。1994年,中國政府重新調整了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標准。具體標準是:以縣為單位,凡是199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400元的縣全部納入國家重點貧困縣扶持范圍;凡是1992年人均純收入高於700元的原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一律退出國家扶持范圍(根據當時的典型測算,凡是超過700元的縣,90%以上的貧困人口基本上解決溫飽問題)。依據這個標准,列入《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共有592個,分布在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涵蓋了全國72%以上的農村貧困人口。此後,中央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扶貧開發政策措施,主要是圍繞解決國家重點扶持縣貧困群眾溫飽而制定的。
通過對貧困縣的集中有效扶持,帶動了全國農村貧困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在扶貧資金方面,國家明確要求,中央的各項扶貧資金都用於這些貧困縣。1996年中央政府又進一步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了最低配套資金比例(30%至50%),以保證地方配套的扶貧資金用在國家重點貧困縣。
扶貧重點向中西部貧困地區傾斜
向中西部地區重點傾斜是中國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特徵十分明顯,東部沿海地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率先發展,中部次之,西部相對落後。與此相關,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絕大多數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並呈塊狀、片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區。這些地區是中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結構最復雜的地區。在1994年中國政府確定的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中西部地區佔82%。
從1994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調整國家扶貧資金投放的地區結構:把用於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省的中央扶貧信貸資金調整出來,集中用於中西部貧困狀況嚴重的省、自治區;中央新增的財政扶貧資金只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同時,國家從全局著眼,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推動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橫向聯合和對口扶貧協作。
為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近年來中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在西部地區優先安排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資源開發等建設項目,並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推動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人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
近20年來,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中國政府安排的專項扶貧投入不斷增加。2000年中央各項扶貧專項資金達到了248億元,與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中國政府安排的扶貧專項資金累計達到了1680多億元,其中財政資金800多億元(含以工代賑資金390多億元),信貸扶貧資金880億元。按照中央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年以後為30%至50%),地方政府扶貧投入的力度也相應加大。
中國政府專項扶貧資金主要包括兩大類:財政扶貧資金和信貸扶貧資金。財政扶貧資金又包括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新增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等。1997年,國務院為了加強對各類扶貧資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制定了統一的《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該辦法對各類扶貧資金的扶持對象、條件等作了明確規定,強調各類扶貧資金要根據扶貧攻堅的總體目標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不同渠道的扶貧資金的投入重點是: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於建設基本農田、興修小型水利工程、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修建鄉村道路、科技培訓和推廣農業實用技術等;扶貧信貸資金主要用於增加貧困戶當年收入的種養業項目。同時,各級扶貧工作專門機構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檢查、監督。審計部門對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嚴格審計,發現問題及時查處。這些措施,對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如期實現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目標發揮了關鍵作用。
制定支持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發展的優惠政策
中國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包括幫助貧困戶解決溫飽和支持貧困地區經濟開發兩個方面。
幫助貧困農戶發展的優惠政策有:對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戶,免除糧食定購任務;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扶貧貸款的使用期限,放寬抵押和擔保條件;按照農業稅條例的有關規定,減免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
支持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優惠政策有:中央政府逐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二級轉移支付制度,為貧困地區提供財力支持。對貧困縣新辦企業和發達地區到貧困地區興辦的企業,在三年內免徵所得稅;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適當提高庫區建設基金和庫區維護基金標准,專項用於解決水庫移民的溫飽問題。
落實扶貧工作責任制
為使扶貧開發工作得到有效開展,中國政府於1986年6月成立了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更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組織、領導、協調、監督、檢查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市)、縣級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負責本地的扶貧開發工作。
中國的扶貧開發實行分級負責、以省為主的行政領導扶貧工作責任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是貧困面積較大的省、自治區,都把扶貧開發列入重要議程,根據國家扶貧開發計劃制定本地區的具體實施計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負責人親自抓扶貧工作,並負總責。中央的各項扶貧資金在每年年初一次下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扶貧資金、權力、任務、責任四個到省(自治區、直轄市)。所有到省的扶貧資金一律由省級人民政府統一安排使用,並由各有關部門規劃和實施項目。
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在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在動員和組織群眾參加改變自身命運的扶貧開發中作用重大。中國政府在扶貧開發中強調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以此提高農戶的自我組織程度,引導農戶積極參與扶貧開發。近年來,中國政府在農村大力推行村委會直接選舉制度,根據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真正將群眾擁護、有能力帶領群眾改變貧困面貌的人選舉為村幹部。同時,嚴格實行村務公開,村級財務的各項收支、扶貧資金的發放使用、承包合同的簽訂和變更等各項事務,都要向村民公開,接受村民的檢查和監督。

Ⅲ 我國扶貧開發是從1986年開始的進行了四個階段回答對嗎

這句話錯了,中國的扶貧事業先後經歷了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體制改革推動扶貧、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整村推進式扶貧、精準式扶貧五個階段,實現了中國農村扶貧工作由粗放扶貧向精準扶貧的轉變。

1、1949年至1978年: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階段

為了改變農村地區貧困落後的面貌,中國共產黨人對農村貧困群體、邊遠落後地區群體、因災致貧群體、戰爭傷殘群體實施了救濟式扶貧。通過提供物資或現金,幫助他們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2、1978年至1985年: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中國農村扶貧工作也進入到體制改革推動扶貧的階段。

這一階段實施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措施,包括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部分農產品的價格、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等,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減少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

3、1986年至2000年: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

1986年6月,國務院成立了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中國農村扶貧工作進入到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

這一階段,中國成立了專門的扶貧開發領導機構,制定了扶貧開發方針,確定了以縣為對象的瞄準機制。1986年確定了331個國家級貧困縣,1988年確定了370個國家級貧困縣。1994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將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到592個,提出要用7年時間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2000年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目標基本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村貧困地區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4、2001年至2013年:整村推進式扶貧階段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分布逐漸從國家級貧困縣區域向村級區域集中。

基於這一現狀,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提出「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落後狀況,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

5、2013年之後:精準式扶貧階段

2013年至今,在總結以往扶貧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中國農村扶貧工作進入到精準式扶貧階段。在精準扶貧戰略的指導下,中國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人,6年來連續超額完成千萬減貧任務,貧困發生率減少到1.7%。

Ⅳ 精準扶貧什麼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提出,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 「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 的重要指示。等到中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才會結束。

精準扶貧作為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和亮點。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關心和重視扶貧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范圍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

(4)中國扶貧項目什麼時候開啟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貧困地區人民早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閱讀全文

與中國扶貧項目什麼時候開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月氏人如何入侵印度的 瀏覽:290
義大利餐酒有哪些地區 瀏覽:210
印度尼西亞橡膠多少錢 瀏覽:246
越南和寮國旅遊哪個好 瀏覽:7
為什麼中國男人那麼短 瀏覽:984
越南的蔬菜沙拉放的什麼汁 瀏覽:100
義大利與浙江哪個好 瀏覽:999
英國哪裡買韭菜最好 瀏覽:413
國外如何看待中國建黨100周年 瀏覽:971
為什麼火山噴發引發印尼海嘯 瀏覽:595
為什麼義大利人那麼好看 瀏覽:717
為什麼伊朗援助敘利亞 瀏覽:47
伊朗有中國多少武器 瀏覽:612
海運香煙去印尼可以多少條 瀏覽:370
印度辣椒青豆怎麼吃 瀏覽:219
1元rmb在越南可以買什麼 瀏覽:68
中國伊朗的寶寶應該是什麼族 瀏覽:930
英國車為什麼會故障 瀏覽:381
印尼泗水機場大巴停在哪裡 瀏覽:175
乾酪義大利面配什麼吃 瀏覽: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