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和日本的近代史上的三次結盟到底是對誰更有利
歷史上看,兩個國家甚至更多國家間的結盟還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拿破崙肆虐歐洲時,歐洲先後出現了七次反法聯盟。國家間的結盟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為共同的敵人或目標而選擇走在一起,也有可能是小國抱大國的大腿,尋求保護和發展。20世紀初,英國和日本分別在1902年1月30日、1905年以及1911年三次結盟,史稱英日同盟。
從英國結盟的目的上看,似乎達到了自己願望,那就是把俄國打趴下了。但是俄國衰落了,可日本崛起了,並且越來越不把英國放在眼裡,儼然又一個“俄國”誕生了。尤其是一戰中,日本急迫要把自己拉到協約國陣營,企圖佔領德國在遠東的地盤,讓英國非常不爽。二十一條可以看出,日本根本沒有把英國這盟友放在眼裡。
將近二十年的同盟關系,英國並沒有得到什麼實惠,反而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個對手不斷挑戰英國在遠東的利益。
⑵ 為什麼說近代日本是英國扶起來的英國到底要日本近代化有什麼關系唐朝在歷史上打敗過日本嗎
對日本和英國的關系主要是源自於明治維新時期,經濟上日本吸收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建立新型工業體系,並且由此直接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文化教育方面,派遣留學生赴英、法等歐洲國家學習,聘請英國的老師。軍事方面,日本海軍仿照英國海軍編制,並派遣海軍將領赴英國學習,軍方關系甚好,兵艦在英國製造。社會建設方面,日本一開始依靠英國來修建鐵路,後來自力更生。
我覺得這是為什麼說近代日本是英國扶起來的主要原因。到了20世紀初,日英一度結為同盟,並以此參加了一戰。
具體的內容參照:
http://tieba..com/f?kz=108060528 關於明治維新的
http://ke..com/view/89482.htm 關於英日同盟的
關於唐朝和日本的一仗,我不大清楚,搜索了一下,轉給你: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其國內了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希望能對樓主有用~~~
⑶ 中國與日本,美國,英國,俄羅斯關系是怎樣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系,如同棋盤上的對手,雖然常常針鋒相對,但在關鍵時刻不會徹底破裂。
中日關系則是一把雙刃劍,雙方因歷史遺留問題而產生裂痕,但並未徹底斷絕往來。兩國在某些領域仍有合作空間,但彼此間的不信任感始終存在。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則更像是一對需要相互取暖的盟友,雙方在地緣政治、能源等領域有著緊密聯系。然而,兩國間的互信程度並不高,常常保持一定的戒備心理。
至於中國和英國,兩國的關系相對來說較為淡薄。雖然在經貿合作方面有一定基礎,但整體來看,兩國在政治和文化層面上的互動並不多。
中美的關系,就好比是一場持續不斷的較量,兩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多個領域展開激烈競爭。然而,盡管存在諸多分歧,雙方仍需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以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中日關系則如同一條時而平靜、時而波濤洶涌的河流。兩國間的緊張關系源於歷史遺留問題,但也有合作的基礎。面對共同挑戰,雙方需要更多地尋求合作,以實現共贏。
中俄關系雖然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但兩國在能源合作、軍事裝備采購等方面有著深厚的聯系。這種關系有助於雙方在地緣政治上形成一定的戰略同盟,但也需要雙方不斷加強溝通與互信。
中英關系則更像是兩個平行的軌道,彼此間缺乏深入的互動。盡管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政治和文化領域,兩國的交流還較為有限。
總的來說,中國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各有特點,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策略。通過增強溝通與合作,各方可以更好地應對當前的挑戰,推動彼此關系朝著更加穩定和友好的方向發展。
⑷ 英國和日本關系好嗎
最開始幕府時代,雖然美國撬開了日本的國門,但是當時的世界霸主是英國,所以日本也算是英國的半殖民地,甲午戰爭勝利後,英國認為日本有利用價值,所以地位有所提高,成了英國的干兒子,尤其是日俄戰爭,算是英國全力支持下讓日本取得勝利的,也算是英國藉助自己馬仔日本來抑制沙俄在遠東地區擴張的重要手段,這種『父子』關系一直延續到一戰爆發,一戰嚴重打擊了英國的世界霸權,所以英國更加接重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來鞏固加強英國對遠東殖民地的控制,但是那時的日本已經有些尾大不掉了,直到二戰爆發,日本侵入英國遠東殖民地,英日關系進入冰點,後來日本戰敗,認了美國爹,雖然抗美援朝的時候英國和日本恢復了外交關系,但是一個以前的乾爹和一個以前的馬仔叛徒,肯定也就那樣了
⑸ 英國∶日本
這樣的話,可以分析一下日本英國的關系,首先兩個國家給我感覺是:沒什麼關系。。。。地處歐洲亞洲,均為經濟強國,但是在近代史以前幾乎沒有什麼貿易往來,及時是二戰中也只是在東亞打過幾場戰爭,應該說沖突不大。二戰後英國逐漸衰落被美國取代國際霸主地位,而日本在戰後騰飛也超越英國。。。。。目前也還是沒什麼特殊的聯系。
看答案; a,同處亞洲;b,同處歐洲;c,歐洲,美洲d,同處歐洲。
我覺得是c,因為第一個關系就是地理位置符合,另外兩個國家也是屬於聯系很小。法國人沒有在美國的殖民地,而二戰也是英美聯手對抗德國,法國已經被滅了。而二戰後,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強國的法國也不斷衰落至今,早早就被美國超越。而在今天,歐洲除了英國,大部分北約的國家都在排斥美國的一系列政策,所以聯系也不大。
此外,中韓兩國自古就有交往,韓國在明朝時期還屬於中國屬國。同時又是鄰國,至今中韓依舊有很多話題。而葡萄牙和西班牙,作為歐洲開拓海洋文明時期最強的兩個殖民地國家,幾乎是同時衰落,落到今天在歐洲已經幾乎被搶過邊緣化,都是窮國。
所以,胡亂猜測,答案c美國法國
⑹ 1850s-1930s日本與英國的關系如何
1860年鴉片戰爭,1939二戰爆發
就是說 鴉片戰爭後到二戰爆發前,日本與英國的關系
晚清時,日本和英國是 八國聯軍的2國,是盟友。
一戰時,日本和英國同是協約國,也是盟友。
也就是說,這段時間里英國和日本都是 盟友關系。
⑺ 關於歷史上的英日同盟
自1902年以來,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對亞洲大陸進行擴張的國際工具。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戰後的繼續存在,已經成為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進行擴張的潛在威脅。華盛頓會議上,英日兩國在美國一再施加的強大壓力面前,只得同意中止同盟關系。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國簽訂了《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 ,規定締約國相互尊重、共同維護各自在太平洋區域的利益,條約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行廢止。
英國已風光不再
日本憑借在一戰期間對華侵略的優勢和在巴黎和會上獲得的侵略權益,在中國的勢力大大增強,逐漸向英國的勢力范圍華南和長江流域滲透,日本的商品也開始排擠英貨,英日矛盾開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經過一戰,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跌為對美欠款47億美元的債務國,因此,在經濟上對美國具有很大的依賴性;隨著勢力的衰微,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也蓬勃發展,尤其是愛爾蘭獨立運動對英國打擊最大。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乘機向英國照會說,美方對愛爾蘭的獨立是否予以承認,當視英日關系而定,實際上就是向英國施加壓力,威逼英國放棄英日同盟。
鑒於這種情況,英國對是否再續約舉棋不定,在1921年召開的帝國會議上,就是否續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加拿大總督米汗、南非總理史末資等人主張不再續約,認為同盟的存在過於束縛大英帝國的手腳,又妨礙與美國關系的發展。
對此,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說中表示:「日本是英國的舊友,在20年的同盟中,雙方甚有所益。當今英美關系極為和諧,我認為首先應該增強與美國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維持同日本的親善與合作。」於是,英國決定採取兩全之策,即欲以英美日三國協定採取代英日同盟。但這個打算由於美國的反對而擱淺。
美國欲獨領風騷
自鴉片戰爭以來,英國對華貿易獨占鰲頭,美國早想取而代之。日本在一戰期間,乘西方列強忙於歐洲戰爭而無暇東顧之機,加快侵華步伐。1915年提出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7年又通過蘭辛一石井協定,使美國承認其在華的特殊利益。1917-1918年間又通過「西原借款」,加強對中國經濟的控制,日本在華的投資額也逐年上升。對此,美國越來越不能容忍。
一戰之後,大發戰爭橫財的美國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霸權,爭奪世界領導權的野心也隨之膨脹。為了實現這一野心,它要掃除所有的攔路虎;而當時的英日同盟正是美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最大威脅,正如美國海軍部認為:「假如英日同盟繼續存在,美國要維護其安全,就必須擁有一支相當於英日兩國海軍之和的海上部隊,這就是說美國必須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參議員洛奇則更明確地指出:「英日同盟是我們與遠東太平洋關系中最危險的一個因素。」
華盛頓會議召開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擊敗,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這兩個國家退出了爭奪殖民地的角逐;1921年續約十年的英日同盟到期。一直伺機鏟除英日同盟的美國認為時機已到,於是向英國照會說,英日同盟締結的目的是對付俄國、抗衡德國,現在既然俄德已無威脅可言,那麼英日同盟也無繼續存在之必要。
為了實現自己領導世界的野心,美國又倡議召開華盛頓會議,受邀各國都欣然同意,惟獨日本惶惶不安。日本認為英日同盟對自己至關重要,希望繼續保持這種關系(1921年,日本派皇太子裕仁訪英,以示親善,並轉達繼續修盟之願望)。但當得知盟友英國已同意參加華盛頓會議,日本害怕自己陷入外交孤立,無奈之下,決定出席會議。
在華盛頓會議上,經過一系番唇槍舌劍,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1922年2月6日又簽定補充條約,主要內容為:締約各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發生爭端,則召開四國會議協商解決;一旦受到外部威脅,則四國協商採取行動;並商定,一俟締約各國批准,英日同盟應立即終止。
對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極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諷刺英國代表說:「無論如何,你們給同盟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但日本也以英美承認它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而聊以自慰。
英國則視《四國條約》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認為條約既有利於維護英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又不失與日本修好。還改善了同美國的關系,可謂一石三鳥。
《四國條約》簽定的掌聲成為英日同盟的喪鍾,這樣,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後使命,化為歷史的塵埃。
⑻ 從一戰到二戰 日本和英國的關系是怎樣的 地位又如何
一戰日本跟英國是同盟國,英國是世界強國,而日本國力沒法跟英國比。二戰日本與英國是敵對關系,地位差不多,都是世界強國。二戰後同淪為二流強國。無法跟蘇聯和美國超級大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