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向中国进贡的国家都有哪些,朝贡体系是什么时候崩溃的。
这个要分不同时期的啊!
简单探讨下朝贡体系吧。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雏形——畿服制度
朝贡体系的雏形是古代中国的畿服制度。
早在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的内外服制度,在这个制度当中,中国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外服的共主。君主在王国中心地区(内服)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在直属地区之外外服,则由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根据《尚书·大禹谟》的记载,九州之内的各地区,还负有进贡的责任。
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将这一制度细化,进一步发展出了五服、六服和九服的概念。特别是在《周礼·秋官·大行人》中,详细规定了各服的贡期和贡品的种类,还第一次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试图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更广阔的中原王朝尚未实际掌控的地区去。
商朝的畿服制度带有强烈的原始部落军事联盟色彩,而周朝由于确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将这一制度系统化和理想化,试图作为已知世界的准则。但是,由于周朝采用分封制度,后期又陷入诸侯纷争,所以这一制度基本仅停留在纸面上。
[编辑]确立——册封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国。当时,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除了匈奴之外,并不存在可以与秦以及其后继的汉朝政权全面抗衡的政权。因此,除了以“敌国”身份对待匈奴之外,中原帝国便开始将先秦时期的畿服体系推广至已知的世界中去。
Image:Weinuguowangyin.jpg
汉委奴国王印在汉武帝击败匈奴,开通西域之后,由于在已知世界中不存在可以抗衡的对手,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正式得以确立。在这时期的朝贡体系中,中原政权和其他诸国以“册封”关系为主。即各外国需要主动承认中原政权的共主地位,并凭借中央政权的册封取得统治的合法性。中央政权对各地方政权往往直接封为“**国王”,如“汉委奴国王”、“南越武王”、“疏勒国王”等。各受封国对中原政权按照不同的要求负有进贡和提供军队等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汉朝仅仅册封其有能力控制或者自行前来投附的地方政权,政策相当务实。对于其认为在可以控制范围内的政权,如若敢于挑战汉朝的共主地位,就会遭到军事打击,汉武帝就因此先后击灭南越、朝鲜、并远征大宛。而在其控制范围之外的国家,如安息、大秦等,汉朝都承认其独立地位,并不试图进行册封。
[编辑]重组——羁縻制度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其后中原王朝崩溃,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华夏民族的中枢地带,原有的册封体系随之崩溃。直至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之后,朝贡体系方得到恢复。但是,随着唐朝的崩溃,辽、宋、金、元等朝代相继而起,整个朝贡体系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在这一时期内,往往同时有多个政权均声称自己是天下之主,要求周边诸国朝贡,各小国往往也同时向多个大国朝贡,更有一些国家一边接受朝贡,一边又向更大的政权朝贡。这都使得这一时期的朝贡体系呈现出多元的网状特征。即便是在唐朝国力鼎盛之时,日本、渤海等国也力图成为次级的朝贡中心,甚至互称对方的使节是“贡使”。
同时,这段时间内中原政权往往采取“羁縻”政策取代原有的册封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封赐的不再仅仅是王号,而是和直属官员相同的官职,比如南朝宋顺帝就曾封百济国王为“镇东大将军”,封日本为“安东大将军”。唐太宗时开始,更普遍封赐各内属的地方首领官职,设立羁縻州、县,以体现其“华夷一家”的思想。如渤海被封为“忽汗州大都督”、疏勒被封为“疏勒都督”等等。
元朝时,中国地区的皇帝名义上是全蒙古帝国的共主,国势空前强盛,但除高丽国王短期被册封为“征东行省丞相”外,统治者并未采用传统上的朝贡制度。
Image:Zhigongtu.jpg
唐·阎立本 职贡图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羁縻制度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如忠于中原政府、不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一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渤海、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着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一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通知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宋朝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第一种情况的羁縻州、县的控制,在部族首领之外,加派中原政府任命的监管官员,到元代逐渐演化成土司制度,实际上将其纳入了中原政权的领土之中。
[编辑]鼎盛——朝贡制度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Image:郑和在公元1414年带来的长颈鹿.jpg
东非某小国随郑和船队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进贡的长颈鹿。15世纪前期,随着郑和强大宝船队对印度洋的巡航,以及永乐帝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它的巅峰,在明朝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的“利诱”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在此同时,日本对琉球、朝鲜;朝鲜对女真,越南对占婆、南掌等国,也都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形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中心。
这个时期,除了同明朝有直接接触的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外,在厚往薄来政策引导下,其他的一些国家对于明朝的朝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贸易往来,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朝贡几乎成为这些国家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唯一手段,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
1644年,清朝建立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统治,保留了明朝的朝贡体系,只是要求各国缴还明朝的封诰,重新领取清朝的封诰。清朝明确将和周围部族的往来分为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辖。蒙古、西藏等地与内地的往来视为国家内务;由理藩院管辖,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来往,视为独立的外国,由礼部管辖。
[编辑]崩溃——与条约体系的碰撞
1648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主要国际交流体系。同时,殖民体系成为欧洲国家在与其他弱小部族交往时的主导体系。
随着欧洲国家逐渐同东方世界直接接触,这几种国际关系体系之间的冲突便开始发生。年,俄罗斯沙皇派遣使节,要求顺治皇帝向其称臣,成为俄罗斯的殖民地。这种要求理所当然地被中国的统治者拒绝,而反过来要求沙皇前来北京朝贡。经过长期的武力冲突和外交斗争,中俄双方都开始认识到对方的实力,最后于1689年,两国按照欧洲国际公法的惯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又在1727年和1728年相继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实际上确立了两国的平等地位。
同时,欧洲势力逐渐蚕食了中国周边的各小国,日本也在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后,停止了向中国的朝贡,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这些都使得朝贡体系内的成员大幅减少。清朝中期,朝贡国减少到七个:朝鲜、越南、南掌、缅甸、苏禄、暹罗、琉球。
但是,这并没有动摇朝贡体系的基础。因此,直到1793年,随着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才发生了全面的碰撞。马戛尔尼提出的互派使节、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均被干隆帝以“不可更张定制”为由拒绝。
在鸦片贸易上,两种不同体制之间的摩擦终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终于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1842年,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朝贡体系被一个又一个条约削弱。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② 古时候的朝鲜日本越南为什么都积极的向中国皇帝朝贡
文/小冷
相信很多人都在电视剧或者历史课本中,看过万邦来朝的故事,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知人善用、兼容并包,以其超强的文治武功将大唐的国力提升了一大截,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艺术等软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王朝。
秦始皇画像
另外,它们对中国皇帝进行朝贡以后,朝贡国得到的好处更大,一方面它们可以得到很大的朝贡贸易,另一面,它们又可以借助中国皇帝的权威来震慑自己的国民或者周边的敌对政权。
所以,古时候的朝鲜、越南、日本都积极的向中国皇帝进行朝贡。
③ 明朝共有148个朝贡国,清朝7个,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朝贡国最多的一个朝代,最多的时候确实有一百多个,但是这个仅仅只是在大明的前期,后来随着大明的衰落,朝贡国也是一直在减少,特别是大明后期禁海政策以后,加上西方国家开始入侵东南亚,明朝的朝贡国就迅速地减少了。但是到后期还是有几十个的。
中国的朝贡体系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是真正算确立下来还是在隋唐时期开始确立的,我们都知道隋文帝被称为圣人可汗,这个时候的隋朝真的是万国来朝,唐朝的强大很大程度就是继承了隋朝的朝贡国,让周边的国家不敢冒犯大唐。后来五代,两宋时期朝贡体系基本上崩溃,在元朝又开始确立,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朱棣等把中国的朝贡体系算是发展到了顶峰。
大明之所以那么多朝贡国一方面是因为大明的强大,而且当时大明实际控制的面积确实没有大清的多,所以周边小国林立,还有当时大明前期下西洋宣扬国威。大清之所以没有那么多,一方面是因为更改了一些国家的朝贡体系,让他们直接受中央的管辖。另一方面大清后期的软弱失去了很多朝贡国。
④ “朝贡贸易”对中国有何影响
朝贡贸易的定义
定义1:
一、安南并没有将朝贡贸易作为官方的正式贸易所谓朝贡贸易,是指藩国在朝贡过程中,由于官方参与或授权下组织的对入贡国的商品贸易,它以获利为目的
源自: 明朝与安南朝贡及民间贸易问题探析 《江苏商论》 2005年 陈文源,吴青
来源文章摘要:朝贡贸易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在当时的政治、经济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安南即今越南,与我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我国的深远影响,之间发生的外贸行为很值得探讨。
定义2:虽然朝贡贸易和海禁所涉及的同是明朝外交和外贸的领域,但是朝贡贸易是指明朝对外采取的与海外各国在朝贡形式下友好交往和通商贸易往来的政策,它涵盖的是海外政策对外态度的一面
⑤ 明朝时期与朝鲜的朝贡制度究竟是怎样的
朝鲜王朝是明帝国最重要的藩属国,也是明朝众多“不征之国”中的首位。朝贡体制是古代东方国际秩序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以中原王朝为中心。朝鲜王朝建立以后,频繁对明朝进贡,是明朝所有藩属国中进贡最多的国家。
“威化岛回军”之后,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明成祖夺位之后正式承认了其地位,朝鲜王朝成为了真真正正得到中原承认的“合法国度”。而那个时候,朝鲜半岛对于中原的朝贡制度再次建立起来。
⑥ 巅峰时期的大明,疆域面积究竟有多大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1368—1644)。关于明朝的疆域到底多大,历史上争议不断。有人认为明朝疆域十分辽阔,能够和唐、元、清并列,也有人认为明朝的疆域基本位于长城以南,和秦、隋、宋相当。
首先要明确疆域和势力范围的区别。如果一个地方要成为疆域,必须要设置管辖的机构,最好是有行政机构,军事机构次之。如果中央不能派遣流官治理,实行土官制度也算疆域范围。那什么是势力范围呢?也就是通过武力等手段能能够达到一定控制力的地区。例如,朝鲜、越南等藩属国就是属于明朝的势力范围,清朝后期中国各地基本沦为了外国的势力范围。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实行册封制,许多被“册封”的对象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甚至只是单方面的,因此这类册封既不是疆域,也不是势力范围。
首先,在汉地地区(清朝称为汉地十八省),明朝的疆域和元朝基本一致。明朝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两京十三布政司”。分别是南京、北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包括辽东半岛)、河南、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其中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内部实行有土司制度。其疆域面积大约为420万平方公里。
明朝后期疆域
⑦ 西贡在哪里
西贡市就是越南的胡志明市, 1975年,越南统一全国后,为纪念胡志明,就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
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西贡这个地方频频出现在屏幕当中,可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西贡究竟在什么地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01
西贡市1955年后为越南共和国(又称南越)“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受西方影响,商业发达,曾有“东方巴黎”之称。十九世纪末发展成东南亚着名港口和米市。1932年西贡与堤岸合并成“西堤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与嘉定市联合组成“西贡-嘉定市”,或称“大西贡”。1946年11月越南国会通过命名为西贡市。
02
“西贡”一名,大约在明初才出现。从明成祖永乐三年至宣宗宣德八年,大明帝国曾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在这七次下西洋后,不少东西亚、中东沿海、东非等国家也向明国进行朝贡或贸易。而在当时,西贡便是西来朝贡船只停泊的一个港口。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西贡”,有“西方来贡”的意思。
03
西贡市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起初只是个称“普利安哥”的小渔村,周围都是沼泽。高棉人在此居住多个世纪,此地逐渐发展成真腊的港口贸易重镇。因水网密布,这一带被称为“水真腊”。
04
西贡市是越南的一个中央直辖市,行政地位等同于省级行政区。自2003年12月胡志明市管辖24个行政区划。包含5个县区(芽郫、福门、芹椰、古芝及平政五县区,面积达1601平方公里),属于偏远农村地区。其余19个区域为郡区(这包括1~12郡区,以及新平、平新、富润、守德、旧邑、平盛和新富七个郡区,面积达494平方公里)。自2006年12月,全市有259个坊。
05
胡志明市属热带季风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两季。每年5-10月为雨季,11-4月为旱季。年均气温27.5度,1月份最低气温为21度。胡志明市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7度,各月之间温差不超过5度,年日照2500小时至2700小时,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5%~78%。
⑧ 古代越南和古代朝鲜有什么交往
古越南和古朝鲜基本没有交集,有限的交往也都是通过中国这个中间国作为媒介而进行的。古代两个国家建立交往一般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两国领土相邻,只要两个国家领土接壤,那势必会涉及边界界定,利益纠纷,则一定会建立某种联系,保持沟通,不过这种联系有的属于藩属关系、有的属于友好关系、有的属于对立关系,不管属于哪种关系都会有交往,有沟通。
古越南和古朝鲜两国没有相邻,也没有利益关系,更不是朝贡关系,所以在两国的层面上基本没有进行过交往,但是两国由于都属于中国的藩属国,双方的使者在中国有一些交集。
⑨ 朝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属国。但朝贡体系开始形成还是在隋唐时期,到了明朝朝贡贸易体系达到鼎盛。
到了明朝,朝贡贸易体系达到了鼎盛,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让明朝的国威远博亚洲与非洲,在明朝真正做到“八方来贡,万国来朝”,明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也非常大。当然这背后有着明帝国巨大的财政负担,明成祖之后,明帝国再也负担不起这种烧钱的远航外交,于是下西洋就从此消失在历史之中。
虽说朝贡是一个贴钱赚吆喝的买卖,但宋代开始就已经有市舶贸易,就是在朝贡的基础上,允许外国人带商品到中原王朝贸易。这种贸易双方都能挣到钱,之后中原王朝还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这些外国商人,这也成为之后朝贡体系能够昌盛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