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南占族有哪些别称
占族人口约9.9万人,主要居住在中部的宁顺、平顺两省,此外,南部的安江、平定和胡志明市等地也有分布。占族又称占婆族、占城族,其自称为“占姆人”,他们还被称为“赫依人”。占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曾经十分兴盛,形成了当时独具特色的占城文明。占城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十分发达,占族在公元5世纪就创立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占族人信奉伊斯兰教和婆罗门教,因此,占族的舞蹈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浓郁的异域风情,舞蹈作为祭祀敬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兼具弘扬教法的功能。
② 越南有几个省
全国划分为58个省(安江、北江、北件、薄辽、北宁、巴地头顿、槟椥、平定、平阳、平福、平顺、金瓯、高平、得乐、得农、奠边、同奈、同塔、嘉莱、河江、海阳、河南、河静、和平、后江、兴安、庆和、坚江、昆嵩、莱州、林同、谅山、老街、隆安、南定、乂安、宁平、宁顺、富寿、富安、广平、广南、广义、广宁、广治、朔庄、山罗、西宁、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顺化、前江、茶荣、宣光、永隆、永富、安沛)。
安江省是属于越南西南部的一个省份。北接同塔省,西接柬埔塞,东接后江省,南接坚江省。安江有两市、九县。大多数的居民为京族,其余少数的是越南华人、高棉人以及占婆族。安江省有两条大河,前江与后江,每年为这省带来了大量的土壤,帮助农业的发展,也因此而这省被视为越南最大的米库之一。
北江是越南北部城市,明朝时期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东邻谅江县,西邻越安县,南和西南邻安勇县,北邻新安县,面积66.45平方千米。
后江省位于越南西南部,区属湄公河三角洲,北与芹苴市相邻,南接朔庄省、薄寮省,西邻永隆省,东邻坚江省。
广宁省位于越南东北部、中越边境,东临北部湾,与中国广西防城港市接壤,海岸线长200公里,面积5938平方公里,人口约117.72万,辖下龙市、芒街市、汪秘市、锦普市等4个市和东湖、安兴、先安等8个市县,居民有京族、岱依族、汉族、瑶族等民族。
(2)占婆族在越南有多少人扩展阅读:
河内为越南首都、历史名城,中央直辖市,面积921平方千米,人口267万,位于红河三角洲西北部,越南政治、文化中心,水、陆、空交通便利。城市地处亚热带,临近海洋,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丰富,花木繁茂,百花盛开,素有“百花春城”之称。河内的名胜古迹较多,如位于市中心的还剑湖,胡志明主席曾在此宣读《独立宣言》的巴亭广场,见证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文庙等。
胡志明市旧称柴棍、西贡,5个中央直辖市之一、越南的经济中心、全国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枢纽,面积2095平方千米,人口620万。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东北侧、南临南中国海。东南距海口80公里。西贡港,年吞吐量可达450-550万吨。铁路可通往河内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国各地,经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老挝。
海防为越南北部最大港口城市,直辖市,河内的输出港。位于红河三角洲东北端,京泰河下游,东临北部湾。市区面积1519平方千米。人口约200万。原为小渔村。1874年建为海港,海防由此得名。法占期间是商港和从中国昆明至河内的铁路运输终点站,后成为工业中心。城市沿京泰河右岸向两头伸展。形势险要,为越南军事要地和海上门户。
岘港于1997年单列为中央直辖市,面积1256平方千米,人口84万,位于越南中部,濒临南海,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海港。港阔水深,形势险要。
③ 占婆国的占婆历史
占婆国,是一个由法国人乔治·马司培罗通过撰写《占婆史》而“建立”的古国,他在该书的“叙言”中说:“编撰这部书的原因,是有感于该国自从被越南消灭以后,“其遗种今散居柬浦寨及安南南圻一带;既乏联络,故于其过去之伟迹,亦久焉自忘。”为免占婆历史的研究最终变成绝学,他就着手编撰,以提供一部“叙述此民族之过去,及其宗教、政治、法律、风俗、艺术的书籍。 在这本书里,占婆国的王城设立在了占城,并与一些越南古城名等同起来,如“林邑、环王”等等。
后来,民国学者又通过这些古名,发展出了丰富曲折的占婆史。如学者王邦维指出占波是“梵文Campā的音译,即指林邑”,他通过研究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荆州法振禅师》条有“遂附舶东归,有望交阯,覆至瞻波(原注:即林邑国也)”之句,又进一步得出“瞻波即占波”。
经过以上这些古籍整理后,占婆国的大致历史脉络为:
占婆(champa),东南亚的古国之一,与扶南(funan,今柬埔寨)一样是最早有史可考的国家。领土的范围大概在越南的中南部,也就是汉朝所建的日南郡的大部。 其居民主体是源自印度族的占族人(至今尚未完全被越人同化,是越南和柬埔寨的一个少数民族),所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极深,一度信仰婆罗门教。考古资
料显示,湿婆神(婆罗门教的主神之一)在那里受到了广泛的崇拜。
占人自称其国是占婆国(这是一个通称,此文标题就用了),但是在中国的史书里面,则有三个不同的称呼:东汉末以后称林邑,唐时称环王国,五代以后称占城。
占婆国公元一世纪末从东汉政权治下独立后,北与中国各王朝,南与柬埔寨各王国长期交战,没有落什么大下风。但是安南人兴起之后,占婆人却在和他们胶着几百年后逐渐被蚕食,出了几个想振作的国君,也只是输得更惨。最终在安南后黎朝黎圣宗亲征下彻底瓦解,沦为安南的属国,并最终悄无声息的被越南人同化。这个古国的存在时间,几乎有一千五百年,其情形和拜占庭帝国颇为类似。冯承钧先生说,一部越南史,实一部越占交争史,质言之,中国印度文化交争史也。诚如斯言。
东汉时期
林邑的建国,就是从汉朝治下脱离的过程。占人(此时称象林夷)本居日南郡象林县一带,东汉末屡屡反叛,劫掠州县,交州刺史不胜其烦。其中一次在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征交趾兵平叛,结果反而倒戈,形势非常危险,廷议要调荆、杨、兖、豫四万人征讨,幸亏名臣李固力阻,派人招降,其后夏方两任交州刺史,威信极高,占人闻其名而降。时至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象林人区方杀县令自立,为林邑王,林邑最终独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
林邑王范雄(区连外孙,其间的世系不可考),范文(本是奴隶,后趁王死篡位),范胡达(文子)范阳迈(胡达子)在位期间,时时劫掠日南郡,两晋、刘宋交州刺史不得不长期与之作战。其中范熊甚至想联合扶南国一起北上。
《水经注》里面曾经有一段东吴时期林邑与东吴于湾大战,占领区粟地区,而后两国息兵,以寿冷县(今顺化)为界的记载。事在东吴赤乌十一年(公元248年),不过不见于其他古籍,也无林邑王名号。到了宋武帝刘裕,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在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南伐。阳迈阳降阴战,被识破,和之大军攻陷区粟(就是三百年前被占的那个地方),并乘胜南追,大略其都而还,据说获得合十万英镑黄金的战利品。《宋书》只说“所获珍异,皆无名之宝”,《南齐书》就有一段搞笑的论述了:说林邑有金山,有金汁流出,林邑国就铸神像为金人。和之平林邑,毁其金人,得到数万斤的黄金,他死后见胡神为祟(不知道萧子显怎么知道的)。自此以后林邑基本无力北侵,并于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受南齐封号为持节,都督缘海诸军事,安南将军,林邑王,这是临邑作为藩属首次受封。
隋唐时期
陈朝的衰落让林邑人再度入侵,不过时间很短,因为隋朝两帝的兵威彻底再次击溃了林邑的野心。隋文帝的伐林邑可是一个经典战例:
隋文帝灭陈后,天下承平无事。恰好林邑久不朝贡,大臣们都说那里多异宝,文帝听罢心里痒痒的(刘宋的故事可是很吸引人),遂于仁寿末遣大将军刘方南征。林邑王率巨象出战,隋军打不过。刘方心生一计,于是在战场掘了很多陷阱,然后假装溃退,林邑兵穷追。结果象兵全陷了进去,一片混乱,大败。刘方打到国都,战利品有金神十一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炀帝派军南征,灭林邑国,分其地方为三郡。占人不服,屡屡反抗,终于复国成功。
之后就是唐朝,林邑王摄于国威,不敢造次,朝贡不绝。献唐太宗的贡品中有一只白鹦鹉,非常聪明,善于应答。太宗看了觉得怜惜,就叫使节把它放了。到了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林邑王被权臣所杀,并被族灭。国人立王头黎的女儿为王,却难以治国,于是立头黎的外甥为王,并把女王嫁给他,以后林邑王称环王。
占城的衰亡
五代的时候,安南趁机脱离中国,从此两国相隔,只余纯粹的藩属关系了。宋太宗之时,占城王杨波为安南前黎朝所苦,请求太宗下诏,安南不得不有所收敛。这样的诏书宋时下了好多次。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大军南下,把侵占国土的安南逐出。林邑王也在南部配合用兵,却失败而纳贡。占城被安南逐渐蚕食,中国爱莫能助。回光返照是明成祖灭安南为郡,占城总算收回了所有被占领土。此时居然还“心怀二意”,侵略真腊,成祖下诏止之。
这段平淡无奇的历史中有一个小插曲——元朝的入侵。1281年忽必烈派大将唆都由海路攻击占城,占城王迅速投降纳贡。但是占城王很快“既臣而复叛”,忽必烈震怒之下,命兵假道安南南下(或者是假道灭虢之计也未可知),安南陈朝不从,元军不胜而还,占人趁机杀死唆都,元朝对占城的战事至此结束。
1471年,安南黎朝终于决定对南方“顽抗到底”的占城人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正月黎圣宗亲自挂帅,率兵号称七十多万,到三月初一就占领了占城国都,俘获国王茶全。可怜占城此时能动员的部队只有五千多人。据说死者多达六万多人。
占城大将蒲持持自立,并向安南纳贡称臣,被封为占城王,国土大概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不久华英、南蟠两国也被建立起来,占城被一分为三。占城王茶全的弟弟茶遂进行了最后的抵抗,但是到十一月也被打败了。此后的占城就完全成为安南的属国。1720年,最后一个占城王和大部分国民逃入了柬埔寨。这个文明古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据说红色高棉时期,有10-25万的占婆人被屠杀了。
④ 越南人什么是大姓
越南人的大姓有阮 Nguyễn 38.4%
陈 Trần 11%
黎 Lê 9.5%
范 Phạm 7.1%
黄 Hoàng,Huỳnh 5.1%
潘 Phan 4.5%
武/禹 Vũ,Võ 3.9%
邓 Đặng 2.1%
裴 Bùi 2%
杜 Đỗ 1.4%
胡 Hồ 1.3%
吴 Ngô 1.3%
杨/阳/羊 Dương 1%
李 Lý 0.5%
越南姓氏大多来自中国,例如阮、范、陈、吴、黎、郑、李、丁等等。越南几个王朝的开国国王本人或其始祖全为华裔,例如吴朝的吴权(冀人)、丁朝的丁部领(粤人)、前黎朝的黎桓(蜀人)、李朝的李公蕴(闽人)、陈朝的陈日煚(闽人)(煚读jiong3声)、胡朝的胡季犛(浙人)、莫朝的莫登庸(粤人)、后黎朝的黎利(闽人)、郑朝的郑检(闽人)、阮朝的阮福映(闽人)等等。同时也有古代安南征服南方占婆族、真腊族国家后引入的姓氏,数量比较少。
⑤ 占城国是现在哪里
占城又叫占婆,是越南的占族古国,在现在的越南中部,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占族语言属南岛语系,与越南语所属语系不同。
占城国史实
宋赵汝适着《诸蕃志•占城》:“占城东海路通广州,西接云南,南连真腊,北抵交趾,......国都新州(今越南平定省都城)”。
宋景德四年(1007年),占城王派遣使奉表入贡,自称“占城国王”。占城属国包括旧州、乌丽、日丽、乌马、拔弄等十五国。
1832年明命帝在顺城鎭改土归流,占城人的国家完全灭亡,其后裔仍在越南极南中部和柬埔寨生活。
⑥ 穆斯林何时传入越南占婆族据说是印度民族,越南也有占婆族
越南在古代被分为两部分,北部是大越,南部是占婆。同时,占婆西面是高棉(今柬埔寨,历史上曾出现的名称还有扶南、真腊)。历史上,占婆和大越、高棉经常发生战争,终于导致国力衰弱,在15世纪后期战败成为大越的藩属。
占婆是婆罗门教,印度化程度比较深,兼有种姓制度。占婆在15世纪后期成为越南的朝贡国,但在17世纪其风土,人名等表示方法仍然有浓厚的印度影响。直到十八世纪晚期西山朝时,婆罗门教的因素开始在史书记载中淡化,至于1910年《占婆史》着成时占婆已经完全成为佛教-儒教混杂地区,与北越无异。
最早在7世纪末,阿拉伯商人就已经抵达了东南亚沿海,在公元674年,苏门答腊沿海出现了阿拉伯人的殖民地,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何南洋诸岛最后皈依了伊斯兰信仰,而中南半岛除了末期的占婆,并没有转信伊斯兰教。当然,并不是太过于虔诚。
在7-17世纪这个时间段,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发展程度处于世界的前列,伊斯兰教的传入,也伴随着一整套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技术的传入,对于当时转信伊斯兰的土着来说,无疑也有提高他们文明程度的作用。
⑦ 昆仑奴的来历以及种族,谁知道啊
‘昆仑奴’名称的由来耐人寻味。谭嗣同的绝命诗所云"去留肝胆两昆仑",令人荡气回肠,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湖南青年谭嗣同由湖南溯江而下直达上海,畅游京师,准备拜谒康有为,将一腔热血洒给中国 ...。维新失败后死于狱中,谭嗣同
被当时称四君子之一。
从此两昆仑这个辞,就一直存在我的思维深处。维新四君子就是直接了当的奉献“改革”,和后来的孙逸仙上书李鸿章后决定发动革命,有着前车之鉴比照作用。如果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是尊王攘夷精神,那么梁启超等人接下了颠覆封建的棒子,到了孙逸仙“革命”行动就是反动,接下来张勋复辟袁世凯的称帝都是叛逆民主潮流。中国历史的棒子在一代接一代的年轻志士流血牺牲下,留取丹心照汗清。这是先烈对昆仑的一种豪情用辞。
苏雪林考据这个题目,从昆仑一辞的由来和渊源,偏重‘昆仑’山究竟何在?以及汉武帝的考证定位昆仑山,用数万字在学术上的价值无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给后人一片思想空间。结论不外昆仑指的是高大的山,这似乎太狭窄了。在我看来昆仑根本只是一个复词,屈原的辞赋中用昆仑两字最多,因为属于上古文字,可以从辞学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体答案来。
九一一事件被撞毁的纽约世贸大楼,一般称作‘双塔’造型,据我所知佛教所谓的七级浮屠就是塔,一般塔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当佛教进入中国后,根据双阙的方式造出子母塔或对称的台阁,例如春秋阁、铜雀台等,都没有称作双塔的。今天世界大城市的许多高楼大厦,都喜欢仿造‘双塔’造型,不如说成昆仑造型,也许因为翻译英文的关系,造成积非成是的名词,而真正美好的古文反而被遗弃了。
中文的词和英文最大不同,就在于英文是一词一字,中文却用两字组成新词,例如大小、阴阳、天地、夫妻、干坤,拆开来各又是一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另一义,却又彼此相关依存,从事翻译的人都知道很难意译。昆仑和凤凰一样,凤兮凤兮,凤是公的凤凰,凰是母的凤凰,凤跟凰本是同一种分属雌雄的动物,那么昆仑就是昆山和仑山,不管昆或仑应该都是一种雄壮的高台山,甚至这种高台往往并立或断裂成裂谷,或被河川(冰河)切割过,《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此外从山海经到庄子、列子、管子、国语等,昆仑一辞无处不在,更增加我对‘昆仑’一辞,仅仅是普通复词的确认。台湾世纪大地震的震央埔里附近,有一座九份二山,造成整片大崩山的原始地貌,记者采访当地人问到九份二山是哪一座?当地人回答得很妙,整片山都称作九份二山,没有所谓的九份一山或九份大山,只因为地名叫九份,顶峰分成双尖所以称二山,因此正确二山应该念作“两山”,而实地观察,先崩坍的其实是中央山脉,九份二山是被崩坍的山石推倒夷平的,主山峰较高没倒还在,不是平台状,所以提出来只是厘清古人命名的严谨。
在中国建筑上没有用到昆仑的另一个原因,系因为中国的建筑向来是木造的,一般并不像石造建筑的雄伟,到了近代水泥和石造建筑才高大起来,所以昆仑两字少被使用,在上海外滩的大洋楼,多是采用石块和水泥,坚固而粗壮的墙柱,可以被保留下来,反之中国的古建筑,除了故宫多半被烧毁或者倾颓,保留最多的反而是石造的贞节牌坊,牌坊终于也成为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这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特色,日本的神社门前一定有牌坊,以表示庄严神圣,它的材料则不拘限石材,也有木牌坊。
在武汉的武昌有一座古庙宝通寺,就拥有一座完全石造的古塔。它没有使用任何木材,就连梁檐都属石造保存迄今,当然这塔的葫芦塔尖也是尖形的,因此世贸大楼称作双塔,应该是不适当的。《十六国春秋‧前梁录》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及昆仑之体也。马岌所谓〔昆仑之体〕就是指外型有昆仑形貌。在电视上看到甘肃西王母山的外型,正像是一座高原平顶方山,或许是我的联想丰富,因为恰好在吾家附近就是松山慈惠宫,祭祀的正是西王母娘娘,也就是我会注意的一个近因;《天问》》昆仑悬圃,其尻安在?
《离骚》遭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九歌。河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九章。涉江》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些屈原的用语更清楚的表示,昆仑应是一个高寒的高原,甚至还是一个陡峭的断崖,甚至两山之间夹一瀑布急滩,因此这可以解释,为何昆仑山到处都有的原因。
至于昆仑奴的称呼从何时开始?与昆仑又有何关联?一般考据都是从来自昆仑族或昆仑国下手,特征就是肤色黑卷发等,与中原汉族的黄肤直发截然不同,却没有更具体的证据和文献,以证明古时却有昆仑国或昆仑族存在。中国最早接受四夷朝贡的始自秦代,汉唐延续下来,又以唐朝征服少数民族最多,仅从文字记载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后就有外族奴隶了。又仅就外型称昆仑奴,为何不称黑奴?看唐严立本所绘职供图,跟随满脸络腮胡的亚利安人奴从,体型并不高大,赤身遮体的装扮虽与昆仑奴接近,却与昆仑两字无关,唯一奇特之处,就是颅顶呈双峰状,这在一些佛教地狱图画和鬼卒塑像中的罗刹相似,是否附会之作也不可考,若强附为这就是昆仑奴的解释,又不伦不类。一般绘画难免有夸张强调的技巧,却不能说成昆仑奴的特征,果若与类似发音强加在昆仑两字的解释,缪误如出一辙,都犯了相同的错。
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还有其它中南半岛的古国中,如婆利国也是“拳”发,婆罗门教的盘盘国、真腊国等,‘自神龙以以后,真腊分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泽处,谓之水真腊半,以北多山阜,谓之陆真腊….。水真腊国,其境东西南北约八百里,南至小海,北即陆真腊,期王所居城号婆罗提拔。国之东界有小城,皆谓之国。另外隋书列传四十七记载林邑古国,“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越史记载真腊并古扶南国及林邑国,宋称为占腊。
扶南于公元前一世纪由天竺婆罗门教力士(罗汉)娶女王柳叶建立,属印度与少数民族混血,当时文化高于四邻,三世纪吴左太冲吴都赋记为扶南国。汉朝时扶南国(柬埔寨)经四川进贡甘蔗芭蕉,两千年前甘蔗为柬国特产,故四川自古特产芭蕉、甘蔗,实地访问坚江、河仙确实芭蕉种类繁多,购买时必须整序依层数计价,迄今当地华人流传‘贡蕉’说法。公元前二○六年,汉灭秦,秦宗族沿江避难南迁,建国于百细滩地,继续南进建Samborprei,柬埔寨先王并扶南国而建真腊,真腊Chanla(秦来)柬语呼华人为chan。六一七年(Icanavarmani)统一全境与中国交遣使节。七世纪真腊分为陆真腊、水真腊,八○六年暗耶跋摩二世建婆罗门吴哥城,一一一二年苏利耶跋摩建吴哥小城(吴哥窟),复远征占婆,疆土远及占婆,故宋称占腊。水真腊沿九龙江迄于海,十三世纪元军压境万象国崛起,一三五一年暹逻大举进攻,真腊放弃着名古都,另建罗壁城,一四三一年复受挫。从此注定夹于越南与泰国间,且王室不合政争频频,真腊仅有今日高棉。周观达真腊风土志继续称‘真腊’国,并且抵达吴哥窟,法人依此篇记载发现吴哥窟遗址,并且开始复旧工作,期间经过日军占领中断,战后继续重建工作,由于石砖编号资料遗失,工程异常艰难,近年向外界开放成为观光重地。真腊宋书称占腊,元书称瞰浦只,清称本底国。与阮越争霸后入贡受越保护封为高棉国,秦来与(china)及真腊发音接近,不仅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法人称越高寮为印度支那,即今天柬埔寨应该无误,西方又有波旁王朝的古称。另外“殊城周咨录”“皇民象胥录”“武备志”“古今图书集成”“明史外国传”近代史书均称高棉。西人称Palembang(波旁),似是有别于China,以行殖民。柬国并没有出海良港,过去属扶南的河口港河仙目前由越南所占领(十七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地图载Kam kau港口),越南曾在坚江省美林社‘澳腰港’发掘古时帆樯,有金币及女妆用具(铜镜)古物,坚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栖山(是否即芳城现址不确定),据说东湖常有神仙出没,所以称河仙,今有永济渠运河北通朱笃。河仙地区于十七世纪前后,海南岛莫玖率族人移垦开发,历三代通商经略繁盛,华人移民迄今。郑和下西洋领航的千里眼、顺风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仑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郑和的记载,仅载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预”的经过,当永乐初年间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过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龙江(湄公河)而上,明史并载称到达真腊,若以一个庞大舰队出使,深入登陆真腊极为困难,可能分遣使节,从何仙一带登陆入吴哥城,昆仑奴又可担任翻译“舌人”,则研究中国与南洋的关系,昆仑奴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谜题依旧浑沌。
古时候的消失民族一定很多,在亚马逊河流域,至今依然有与世隔绝的土着部落民族,因为近亲繁殖根本就没有繁衍的生存机会。弱势文化的种族,若不与强势文化通婚同化,结果就只有灭绝一途。台湾的平埔族,就是融于移垦的汉族而消失的民族,即使当初平埔族是台湾最大又最众多的原住民,却因为汉文化的强势而消灭。或许昆仑奴根本就指来自远山的少数民族,在台湾的原住民邵族中传出,当初山中有身高仅一米至米二左右的矮人族,后来被消灭绝迹,却留下该族矮人祭的传统习俗,因为邵族认为许多文化技能得自矮人的传授,而且矮人族的灵魂依然存在,因此尊矮人为祖灵供奉迄今。在中部山区的原住民,在一次揭源访问中,竟然指着深山中一块断裂两半的巨岩,说是他们祖先的发源地,巨岩的外观就像平顶的岩壁,依此,当然有些部落种族会将自己的来源,说成高原高山,若说昆仑奴就是高山族之意,应不为过,如同今日称高山族为少数民族,或原住民或边疆民族一样普通,至于奴一字,在中国古代相当普遍,满清皇朝的大臣,对贵族阶级依然自称奴才,到今天首善的上海市,到处都有褓母或佣人,显然昆仑奴褪去过多的联想,不过是来自四夷的奴婢罢了。
究竟奴婢的来源如何?西方有贩奴记载的包括西非科特迪瓦的黑奴,以及阿拉伯女奴,古罗马及埃及都有以战犯为奴的纪录,有些甚至被阉割或断舌,另外被征服而全族迁徙的也不胜枚举。广州被认为是自古南洋奴隶的进口地,至于人口贩子多半是海盗或流亡军人,拉壮丁获拉夫参战的不乏先例,将掳来的少数民族贩卖他地,自古就有。当然从西方沿丝路通商中国的沙漠民族,也有可能以奴隶充当苦力,别以为中国只是接受奴隶,中国人被卖到美洲澳洲的苦力多的是,今天还有许多滞留在美国的廉价劳工,在地下工厂做着出卖劳力的苦差事。但是所有昆仑奴的描述,不约而同的都指向来自中南半岛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华侨对越南少数民族也称高山族,湘西汉族从前也称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是婆罗洲几内亚的南岛屿族,却都有卷发黑身的特征,仅因为部落文化的差异,被一概称为高山族或昆仑奴,或许并不为怪。
昆仑岛最先出自元周观达的真腊风土志一文。昆仑岛乃隶属越南南海中的小岛,当然不可能很早就有名字,若是强加附会成昆仑奴来自昆仑岛,根本就是倒果为因的谬误。但是昆仑岛早就是海盗基地应该不错,当然成为贩奴市场也不无可能,只不过到了中国被称为昆仑奴罢了!恰好昆仑岛在文献中,外型被描述成昆仑形状,所以周观达命名为昆仑岛,并不算是违误,反而错误的解读才是笑话。要解决这个疑惑,当然只有登岛求证,求证的并不是岛屿的外观,许多大海中的岛屿在不同角度和距离下,视觉上都拟似双并,但我从可靠的图绘上看的真切,昆仑岛在两岛间的峡道很窄,两旁岛屿如悬崖峭壁,只是没有确实高度比例。
何喜文四川白莲教人,反清复明失败后,一度活跃闽粤海面为海,后组织天地会,部属黄忠同、张公引、梁文英、杨子福、周远权以昆仑岛为大本营,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昆仑奴部分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昆仑岛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岛,距湄公河出海口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岛,目前还是越南的囚犯岛,不对外开放,由大、小昆仑共十四岛群组成,总面积七千七百公亩,十八世纪初曾被东印度公司占据。文献记载昆仑奴为爪哇土着,被卖到中国后作为封建社会的奴婢买卖,在广东我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到今天还在寻找与他同种的人,与中原任何种族都不相同的后裔,明显的与印尼、婆罗洲、几内亚等南岛屿族酷似,问他们自己出身来历,俱已经同化为中国人,并且满口广东话并曾刻意的到西域寻根,就是没有同类人种,由于昆仑奴在中国并没有列入正史记载,考据也困难,并不能以地域远近作论断,我也不敢贸然据以告知可能就是昆仑奴,仅仅侧面推敲讯问父亲、母亲来历,回答像父亲但父亲早已过世,也是终生没有遭遇任何同类,至于父亲尚有哪些亲戚,仅称尚有姊妹远嫁没有联络,即使有也是短命,他是活得最长寿的(五十出头苍老白发体格骨型完全不同汉人),他的待人态度就像高山族,非常坦率乐天。
⑧ 占婆人在越南算什么族
越南寺庙的文字都是中国字,越南一直使用的是中国的汉字。法国人殖民越南后期,法国传教士把拉丁字母改造成越南字母,弃用中国字只是近100年的事情,越南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认识中国字的,所以占婆寺上会刻着中国文字。
⑨ 越南有些地方为什么不吃猪肉
越南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和汉传佛教(大乘佛教),天主教吃之前要赎罪,汉传佛教是佛教三大分支中戒律最严的,严禁一切荤菜,当然也包括猪肉!那么专门强调不吃猪肉的,主要是回教,越南的回民,主要是占婆族,历史上占婆族建立过占城国(现在越南中南部,汉朝曾在此设立日南郡,后占婆人杀汉日南郡太守独立),后被越南消灭,占婆人古代主要信仰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混合宗教(有点像中国的佛道不分),后来大部分占婆人接受了回教,也就是现在越南的回民,当然不吃猪肉…不过仍有少部分占婆人仍然信古代的混合宗教!
⑩ 越南是中国的吗 m.
越南在先秦时期由交趾和九真两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今越南京族和芒族的祖先)活动于今越南北部,秦征南越后在南越地区分三郡,交趾九真并入象郡,越南北部这时开始属于中国,当时的越南中部是占婆人(今越南占族)的活动范围,南部是高棉人(柬埔寨主体民族)的活动范围。秦灭亡后秦将赵佗(也叫尉陀)当时驻守岭南(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北部),形成了割据势力(南越国),和新建立的汉朝时和时战,和时称王,战时称帝,直到汉武帝时期南越国被汉朝灭了,汉朝在越南北部交趾九真人地区设交趾郡和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占婆人活动范围建立了日南郡,到了东汉时期占婆人因汉朝官吏欺压反抗东汉独立出去,建立了林邑国(后来也有记载改称占婆国,占城国),所以越南中部属于中国的时间很短,西汉并入中国,东汉就独立出去了;至于越南北部,从秦灭南越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趁当时中国分裂也趁机分裂出去(分裂前是五代十国南汉政权的一个节度使,叫静海军节度使),后建立大瞿越国,宋朝的统一是不彻底的……河套(属西夏),幽云十六州(属辽),静海军节度使(属大瞿越)三处没能收回,从此越南北部从中国独立出去(明成祖期间曾一度收回中国,不过也就很短暂的十几年,明成祖过世后又被他们再次独立出去),直至法国人打进越南并和中国发生清法战争后,中国和越南连藩属关系都断绝了;至于今越南南部地区从来就不曾属于中国,是高棉人建立的真腊国(柬埔寨前身)地盘。越南北部从五代十国独立出去之后一直对外侵略性扩张,向北和中国各朝代时战时和(基本上都是越南胜多负少,但不管胜负,战后都怕中国报复又给中国朝廷写检讨称臣纳贡),向西侵吞哀牢国(今老挝)领土,向南把今越南中部的占城国给灭了,然后继续向南侵吞了真腊国在今越南南部的领土,侵占那么多别人的土地才形成现在越南的版图;别看越南在近代被法国日本美国中国那么多国家打得那么可怜,其实古代越南就是一个侵略性很强的国家,北宋时越南有一次侵入中国杀人一点都不手软,当时在今钦州北海南宁三座城市都被越军占领并屠城了,如今他们的教科书都是说被中国侵略他几千年(夸张了,也就是从秦开始到五代十国)而仇视中国(比给他们带来毒气弹的美国更讨厌中国),其实一个有国家制度(地方郡县制,中央三公九卿制)的封建国家(秦)统治一个原始部落谈不上侵略,只能说是同化并入,倒是他们后来独立出去更显得他们更不忠不仁,就像现在湾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