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前夕,意大利 和 英国 是怎么打起来的
意大利和英国交恶,是起自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当时英国虽然半心半意的制裁,但还是触怒了意大利。
法兰西之战开始后,德军势如破竹,让全世界震惊。意大利因此对德国的最终胜利毫不怀疑,为了抢夺战利品和胜利果实,产生了赶公共汽车的情绪,因此在法兰西之战末期对英法宣战。
② 二战期间,意大利是如何想要称霸地中海的
一生扮演跳梁小丑角色的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二战时期,一直跟在希特勒后面捡食残羹剩汤。这个野心勃勃而又无力斗勇的小丑生平最渴望的,就是在地中海地区重建一个比古罗马时期更为显赫的帝国。他还大言不惭地将地中海称为“我们的海”。眼见德国军队势如破竹,几个月内就席卷欧洲,心急的墨索里尼再也按捺不住了。1940年6月10日,这个泥瓦匠出身的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向有碍于他实现野心的两块绊脚石——英、法——正式宣战了。但是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制定完整的战略和战役计划。地中海上的防守战略更是无从谈起。
③ 二战意大利的军事实力到底怎么样
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 战前意大利的统一,并没有德国铁血中崛起的波澜壮阔,翻天覆地;即使
不是很强。
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 战前意大利的统一,并没有德国铁血中崛起的波澜壮阔,翻天覆地。
最后依靠普鲁士的力量,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了北部的统一,但从意大利人身上却看不到普鲁士人所拥有的那种强大的民族张力和进取精神。
在苏联绝对优势的装甲部队进攻时,没有援兵(其地域内仅有一个配属的二流德国步兵师),重武器不足的意军在侧翼(罗马尼亚军和匈牙利军)被突破遭包围的情况下,山地军和其他部队还是坚持了近一月,直到接到撤退命令,一个30000人的意军集团(内有少量德军)经过包括白刃战的苦战,有4000人突围。试问没有这26万“包袱”,德军如何防守这一二百公里的顿河阵地?何况北非。
④ 意大利凭什么条件在二战后发展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
你要说意大利没科技,没胆,没钱!!我不敢苟同!!意大利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世界的殖民地固然没有英法的多,但也不少!!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意大利善于见风使舵,意大利一战前属于同盟国,但开战后立即倒向协约国一方,没什么损失便混到个战胜国的地位,在凡尔赛合约中也捞了不少好处!!至于二战后一是美国的大力援助和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还有雄厚的人才储备,成为强国水到渠成!!
⑤ 什么因素导致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崛起
意大利是战胜国的五强之一,在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然而,战后对其领土许诺大多并未兑现。意大利朝野广泛认为受了欺骗,曾发起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政治运动。邓南遮占领阜姆城是将民族主义狂热推向了极端。阜姆城问题至1924年才基本解决。由此,意大利对美、英、法深怀不满,其极端民族民主主义思潮的泛滥成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⑥ 二战时意大利有着怎样的雄心壮志
意大利王国,在19世纪兴起的欧洲列强中是后来者。工业力量薄弱,军事力量自然也不强,但在侵略野心的驱使下,竟也参加掠夺非洲的竞赛。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意大利便把目光转向非洲的扩张。16年后,马萨瓦被占领,于是厄立特里亚便正式成为意属领土。意属索马里殖民地及其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也慢慢地发展起来。介于这两处早期殖民地之间的是古老的埃塞俄比亚王国。随着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克里斯皮首相力主向这个古老的王国进军,希望借此使意大利在欧洲事务中获得大国的地位。1896年,意大利在阿杜瓦遭到惨败,当时侵略阿比西尼亚的意军全部被歼。这次失败促成了他的垮台,中断了意大利在非洲的冒险行动。
随着意大利新兴工业的发展,实力逐步增强,1911年,意大利侵略军又以咄咄逼人的气势,跨海到的黎波里,开始进行征服活动,震惊了当时平静的世界。法国和英国亟须争取意大利来抵制日益加剧的德国威胁,就让意大利得以在北非海岸建立一处脆弱的根据地。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站在战胜国一边,这一事实追认了它对的黎波里和音兰尼加的占有权,使它又开始重温罗马帝国的旧梦,不久它便把这片地方更名为利比亚。
意大利法西斯攫取政权之后,更加野心勃勃,墨索里尼决心要当今日的恺撒,称霸非洲。于是,一个更加疯狂、野蛮的侵略扩张活动在非洲展开了。北非的广大土地被置于格拉齐亚尼将军军事统治的严刑峻法之下。人民备受剥削,起义遭到残酷的镇压,炮台、碉堡林立,铁路、公路、飞机场遍布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付出所有这些巨大的人力、物力,就是为了实现罗马帝国的旧梦。在法西斯狂徒的煽动之下,举国潜伏着为在阿杜瓦的败北和耻辱报仇雪恨的情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墨索里尼以骄横恣肆、不顾一切的态度,挫败了英国通过国际联盟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畏首畏尾和三心二意的抵抗,把一个拥有50多个国家的国际组织的权威踩于脚下,终于在1936年用武力征服了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阿比西尼亚。
就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就在那希特勒到处侵略而接连获得””胜利””的时候,特别在那阴云密布的1940年6月,当英国在法西斯心目中似乎即将崩溃、而法国则几乎一蹶不振的时候,墨索里尼乘机大肆扩张他在非洲的帝国。利比亚、厄立特里亚、阿比西尼亚和索马里已构成了一片广大的领土。意大利人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在这片所谓””荒凉的贫困的””土地上,横征暴敛,强迫人民交租交税。有将近25万意大利殖民者,在40万以上的意大利和土着军队的保护下放手经营,法西斯殖民者在这片土地上发财致富了,他们办起了庄园,盖起了别墅,兴建了工厂,””不毛之地””开始””繁荣””起来了。他们在红海与地中海的各处港口都已设防。如果英国崩溃,那么,埃及、英属索马里和英属东非就会并入意大利现有的属地,那就果真会形成以意大利为宗主国的一片辽阔的土地。像这样大的帝国,自从恺撒以来,还没有出现过。正如墨索里尼说的:””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啊!””
⑦ 二战后,意大利和德国是如何振兴经济的
I. 在战争结束前德国就拥有想当数量的高科技人才。研发能力强,生产设备先进,产品工艺较高。例如德军专门对付马其诺防线而生产的古斯塔夫格特拉大炮长43米宽7米高11米重1350吨。由于发射炮弹对炮管内膛磨损相当厉害,所以后发的炮弹要比前面的直径要大,也就是每一发炮弹经过精密计算单独生产,按发射先后顺序编号。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具有的非凡生产工艺。在二战后期出现的V-2火箭,喷气式飞机虽然未能在战事上为第三帝国挽回失败的命运,但却还是证明了当时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另外尽管许多工厂毁于战火,但大批科技人才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依然在,并没有造成技术断层,为今后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II.盟军的慷慨。战后盟军没收了所有纳粹德国的资产。以大众汽车厂为例,它一度为盟军控制,英国人重建了工厂,更名为沃尔夫斯堡发动机厂,公司资产被没收。主要修理英军车辆和生产吉普车发动机,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1949年盟军放弃了对纳粹没收资产的管制,而没有象苏联人那样疯狂的从占领区将整个整个德国工厂搬回去--的伏尔加汽车就是全部的德国技术。也就是说西德地区的尚未毁于战火的工业基础设施被保存下来了,而没有象东德地区再遭受一次比战火更甚的洗劫。为今后的经济重建保存了较为良好的工业基础。
III. 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战后欧洲经济破败不堪,德国更甚。生产尚未恢复,经济面临崩溃,人民生计也是极大问题。由于普遍贫困导致共产主义,潮逐渐冒出头来。马歇尔担任美国国务卿后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恢复欧洲经济,恢复人民正常生活。经过马歇尔的努力美国国会批准了该计划。此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即欧洲经合组织的前身。130亿美元自1948年到1951年以直接援助和贷款的形式为帮助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金融、扩大贸易作出了极大贡献。在此期间几个西欧国家的GNP增长达到了15-25%,并极大的促进了化学,工程,钢铁工业的迅速更新,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德国当然是其中最大的收益者。但这并非美国慷慨,而是出于与前苏联争取欧洲的不得已之举。
IV. 独创的社会市场经济和完善的法律。经济部长路德维西艾哈德于1948年废除旧货币,推出新货币,即Deutsche Mark。而且取消了物价管制,利用自由市场自身体制来决定资源配置。政府放弃集中管理经济,恢复生产与消费的自由。以自由经济为主,国家干预为辅,政府尽量不干涉市场活动。即使干预也是为了鼓励竞争,打击垄断,创造一种竞争秩序。这就是经济学上称的社会市场经济。这是德国首创并践行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和保护这种“自由加秩序”的市场经济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为依托。第一,为适应自由竞争的要求,确立规制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如在竞争法方面颁布《反对限制竞争法》、修改《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颁布《损害赔偿责任法》、《德国产品责任法》.第二,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要求确立规制社会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如在规范企业法律形态方面,修正《公司法》,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明确国有企业必须以竞争者身份参与生产经营;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颁行《企业责任法》、《营业场所租赁法》、《标准合同条件法》、《机动车货运法》等法律.第三,为适应社会安全的要求,确立社会分配调控的法律,如颁行《解雇保护法》、《就业促进法》、《严重伤残法》、《农民养老救济法》、《社会法典》等法律。第四,为适应国家适当调节经济的要求,确立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如颁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经 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价格法》、《预算法》、《外贸法》、《税法》、《投资法》、《计划法》等法律。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普鲁士的律法就为许多国家借鉴,如日本的第一部宪法几乎就是照抄了一遍。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国家向德国借鉴,中国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其完善的法律系统和稳定的经济使德国马克有“纸本位时代的硬通货”之美称。
V.出色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德国战后迅速恢复并在高速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因此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而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又以作为主体与核心的“双元制”模式最具特色。所谓“双元制”,是一种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体系。数据显示在德国毕业学生占相应学龄人口的86%。其中25%选择了普通教育,61%职业教育。这两者的比率是29:71。也就是说100名中学毕业生有71人选择了成为技术工人。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建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具有初、中级技术质素的合格工人,是德国工业的软基础。 为了振兴经济,意大利和后来改革开放的中国一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占有优势地位的服装和汽车等产业创名牌并出口创汇。与此同时,为了改变南北经济发展差异,在南部的巴里和布林迪西等三个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吸引外资和内资在那里投资办企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意大利和德国一样,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到九十年代一度超过英国,紧随美日德法,跻身世界经济5强行列。
⑧ 意大利二战的扩张计划
二战中意大利由于国力尤其是军事、经济实力较弱,所以扩张计划并不大。主要就是利比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希腊、西班牙(当时中立)等地,局限在地中海附近和东非地区。实际上意大利在二战的表现也是不堪一击,除了埃塞俄比亚是自己打下来,既得的利比亚除外,索马里北部是从已经被德国打的一塌糊涂的法国手中夺取,其它“成功而威风“的战役还真没几次,主要还是靠德国帮它撑着。
⑨ 二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是怎样对外扩张的
1923年8月,意大利法西斯军队按照墨索里尼的命令侵占了科孚岛。
1934年,墨索里尼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亚。
1936年5月9日,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6年8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成立了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