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逃离德黑兰伊朗人怎么看待

逃离德黑兰伊朗人怎么看待

发布时间:2023-08-01 03:12:51

㈠ 逃离德黑兰真实性是什么

1963年,为建设一个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维国王发起了以农业和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很快让伊朗成为全球第九大经济体。与传统手工业密切相联的巴扎(波斯语“集市”)商人对工业化分外恐惧,开始利用他们手中不受政府控制的庞大资金支持反国王的力量。1979年,由于美国的迟钝和软弱,愈演愈烈的革命迫使巴列维下台,流亡国外15年的霍梅尼终于等到了机会,拉开伊斯兰革命的帷幕。

1979年10月22日,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病,伊朗的反美浪潮益发高涨,强烈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11月4日,愤怒的伊朗大学生和民兵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扣为人质。旷日持久的伊朗人质危机,成为震惊世界的头号新闻。

利用“假电影”在伊朗寻找外景地的机会,救出躲在加拿大使馆中的6个美国人的计划,显然是异想天开,但也正因为如此没有遇到什么波折。买剧本、成立工作室、开新闻发布会、打广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为后来的胜利大逃亡奠定了基础。好莱坞善于自嘲及其被左翼把持的现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影片对巴列维毫不留情,正是他的腐化和特务统治引发了革命;对霍梅尼的批判也直截了当,占领大使馆、暴尸街头、假枪毙已经说明了一切。

伊朗革命卫队的士兵对“假电影”的草图发生兴趣的镜头,表明人性都是相通的,好莱坞与伊朗、东方与西方,心理上的距离或许并不象政治家和宗教领袖想象的那么遥远。遗憾的是,对于整个影片来说,这样的闪光点实在太少。

巴列维世俗化、西方化伊朗的努力,并未因其政权垮台而全部付诸东流。即便在霍梅尼只手遮天、全面施行伊斯兰革命的时代,伊朗社会也无法抹去巴列维的印记。伊朗宪法确定“三权永远分立”的原则,总统和议会分别通过直选产生,权力之间有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这一切在影片里未能得到点滴的反映,伊朗民兵的形象千篇一律的粗暴,缺乏立体感。

从来就没喜欢过本·阿弗莱克。无论是他青春无敌时期的《心灵捕手》、《珍珠港》,还是他演而优则导的《城中大盗》,共同的缺点都是匠气十足。《时代》周刊的意见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尽管《逃离德黑兰》着力讨好奥斯卡,但就质量而言,仅为平庸之作。”

㈡ 美国频繁制裁,打击伊朗,甚至想武力攻之,是不是和《逃离德黑兰》中记述的那次事件有关报复

《逃离德黑兰》讲的是伊斯兰革命后的人质事件(1979),应该是现代美伊关系重要的转折点。伊斯兰革命之前巴列维王朝的美伊关系很好,伊朗是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和棋子,南扼波斯湾,北倚高加索、里海和中亚,是对抗苏联的重要部署。直到巴列维王朝“白色革命”失败,国内不同阶层激化,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构成的教士阶层掌握了革命主导权,建立了伊斯兰政府。在反对国王独裁统治和美国的方面,革命中的人们是激进无比的。
当1979年革命胜利后国王里萨·巴列维逃往美国,美国人拒绝引渡,激起了伊朗国内民众的反对,并引来美国驻伊大使馆前的抗议,随后激进分子冲破守卫闯入使馆,强行扣押了工作人员等几十名美国人作为人质,要挟美国政府要求引渡国王回伊朗接受审判。
这次事件是美伊关系恶化的直接导火索,尽管后来经过艰难的斡旋解决,但这梁子算是结下了,以前的甜蜜一笔勾销,至今三十余年仍没有太多改善。
说美国对伊朗采取的敌对政策是对人质事件的报复,未必有点过于小肚鸡肠。但人质事件确实是美国对伊关系史中永远的痛,属于解不开的心结,所以说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敌对政策与该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不为过。美国的中东战略有一大块重心是要对付伊朗,或者说具体一点是伊斯兰政府。

阅读全文

与逃离德黑兰伊朗人怎么看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全球共识大会是什么会议 浏览:163
印尼移动多少一分钟 浏览:394
伊朗是属于哪个州 浏览:716
印尼语哥哥姐姐怎么说 浏览:473
印度只吃素如何补充b12 浏览:107
越南整形医院市场怎么样 浏览:698
意大利冷餐有哪些 浏览:738
伊朗进口中国什么武器 浏览:406
意大利面放什么调料最好吃 浏览:186
印尼100万卢比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529
英国留学如何融入校园生活 浏览:509
印尼巴厘岛哪里买咖啡好 浏览:236
英国汽车销量为什么那么低 浏览:330
英国皇家高中费用多少 浏览:69
美国高铁中国哪里有 浏览:559
印度男人怎么看待中国男人做家务 浏览:282
印度人为什么叫月亮之国 浏览:389
意大利工作怎么找 浏览:493
6月分印尼什么地方地震 浏览:204
印尼简写是什么意思 浏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