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咤的历史渊源
头戴干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出他是谁了。对,他就是英雄少年——哪咤。哪咤的形象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封神演义》中“哪咤闹东海”的故事更是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今人所熟知的哪咤形象多是由《封神演义》所载的。那么这位可爱的小英雄的形象和故事又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呢?
很明显,“哪咤”是一个异国语音的名字,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中国本土所产的。原来,哪咤的确是一个舶来的神名。在漫长的岁月中,伊朗人与中国人影响并控制着亚洲西部到东部的广大区域。伊朗和中国土地上的居民在各个时期相互交往、通商。毫无疑问,这种毗邻关系与相互交往对两个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人们从各个方面来加以深入研究。
由于文人的演义,哪咤的故事已趋近大众化完整化了。明刻本《三教搜神大全》收有的“哪咤太子”一条,为哪咤写了一个较完整的传说:“哪咤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尺,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因世间多魔鬼,玉帝命下凡,以故托胎于拖塔天王李靖”,“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与龙王战,杀九龙”……“手搭轩辕箭,射死石姬娘娘之子”……“父怒,哪咤遂割肉刻骨还父,而到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遂折荷菱为骨丝为胫,叶为衣而生之……”后降魔有功,玉皇大帝封之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由此可见,此故事已包含了哪咤的基本的形象细节。不过各方面并不甚突出。
哪咤的传说引起了明代文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取材于此,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节连缀起来,加以丰富而超现实的想象,塑造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哪咤形象,完成了哪咤故事的精彩演义。其中以《西游记》《南游记》《封神演义》为突出。《西游记》中描写哪咤与孙悟空大战,可以看出他手中的武器已基本齐全,而且还对“析骨还父肉还母”作了更合理的解释,并且也讲出了李靖托塔的原由。至于《封神演义》再借鉴《西游记》中关于“红孩儿”的描写,将哪咤写成一个手持火尖枪的小孩模样,就更令人喜爱了,这样就使哪咤的形象最终形成了。 道教中说他是神兵神将的统帅,称“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命他永镇天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哪咤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干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 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咤,次木咤,帅三胎哪咤。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 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 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 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 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花果山的孙大圣)、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 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可见,《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哪咤的故事基本上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相符,也就是说哪咤的故事基本上定性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最终哪咤以《封神演义》中的形象家喻户晓。 对于“哪咤”名字的来历,通行的说法是,“哪咤”是梵语中那罗鸠婆(Nalakubala)的简译,“那罗鸠婆”的意思是“俱毗罗(Kubela即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也就是说,Nalakubala是由Nala和Kubala或Kubela两个部分合成的,即哪咤译自于Nala。但金鼎汉教授研究得出结论:“我认为‘哪咤’不可能是从‘Nata’或者‘Nada’、‘Nala’翻译过来的。”
印度学者科亚基(Coyajee)在其作品《古代伊朗和中国的信仰与神话》中曾经指出,哪咤的真身“灵珠子”的名字可以帮助说明伊朗的苏赫拉布名字的词源,因为“苏赫拉布”(Sohrab)在古波斯语中的词义为“明亮的、有光泽的”,引申义为“卓越的、杰出的”,与“灵珠子”的词义十分相近。一些伊朗学者曾推测,“哪咤”一词可能来源于波斯语的“Nuzad”(新生儿、小孩子),因为哪咤的形象一直是一个七八岁孩子的形象。
哪咤一词在汉语中的词义迄今无人知晓,但努扎尔(Nuzar)一词在阿维斯陀语中有“年轻、崭新”的意思,也有着波斯语Nuzad(新生儿、小孩子)的词义。
伊朗哪咤苏赫拉布的故事是伊朗着名史诗《列王纪》中的第二大悲剧。苏赫拉布的故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奇异童年、征战、父子之战。《列王纪》中的苏赫拉布(如同中国作品中的哪咤)自始至终憎恶国王卡乌斯(或纣王)。关于苏赫拉布对国王卡乌斯态度,最好的解释在中国作品中,在那里哪咤是纣王最强硬的、最坚定的敌人之一。事实上,道教神仙让哪咤复活并促使他与其父和解,目的就是使他能够帮助推翻纣王。苏赫拉布要推翻其君主的愿望完全符合哪咤的行为。
伊朗神话传中还有一位不太引人注目的英雄值得我们注意,不仅他的名字与哪咤十分相近,而且其身份、家族和一些经历也同样与哪咤相近,这个人物就是伊朗传说中的王朝“皮西达德王朝”(Pishdadian)第七位国王努扎尔(Nuzar)。首先,我们可以看出,Nuzar的读音与今天我们的哪咤读音几乎一模一样。
努扎尔的身份亦如哪咤相似。
其一、努扎尔是伊朗着名国王玛努切赫尔的三个儿子之一,同时又是玛努切赫尔国王的太子;哪咤是后来成为托塔天王的李靖的三个儿子之一,同样被称为太子,但人们并不知道他为何年龄最小却成为太子。
其二、根据伊朗神话传说和着名史诗《列王纪》,玛努切赫尔执政时间长达120年之久,努扎尔作为太子一直随大将们四处征战;哪咤作为西周的征战先锋讨伐商纣王则是《封神演义》的重要内容。
其三、努扎尔最终在与图兰人的战斗中被俘被杀,伊朗传说记载中有认为努扎尔在父亲执政时被俘被杀,而史诗《列王纪》中说努扎尔在父亲死后接过王位,执政7年被图兰人俘虏被杀;哪咤除了儿时“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在征战商纣王的过程中也曾死亡而后复活。
其四、努扎尔虽然死后没有复活,但他本人及其众多后代都成为伊朗神话的圣人,将在世界末日再度复活,拯救世界,被称为努扎尔家族;哪咤不仅本人肉身成圣,而且其父、其兄金咤、木咤都成为圣者。
㈡ 伊朗学者说:哪咤的原型可能是伊朗人 不然怎么巧合
哪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奇特人物。在绵长的前史岁月中,不论在《西游记》中仍是在《封神演义》中那个手持火尖枪小孩模样的哪咤这个形象被刻画的生动心爱,其故事极为的精彩。
哪咤这个姓名本来并不是我国本乡文明所发生的,而是一个来自异国舶来的神名。在绵长的岁月中,伊朗(波斯)人与我国人影响着亚洲的广阔区域,伊朗和我国在各个前史时期都彼此来往互易商货,这对两个民族的文明与文明发生了深入的影响。
一些伊朗学者曾估测哪咤也许来源于波斯语,伊朗神话传说中还有一位不太有目共睹的英豪值得我们留意,不只他的姓名与哪咤非常附近,并且其身份、宗族和一些阅历也同样与哪咤附近,这个人物即是伊朗传说中的王朝“皮西达德王朝”第七位国王努扎尔,首先在读音上与哪咤读音简直一样,身份也与哪咤相似。
努扎尔是伊朗国王玛努切赫尔的儿子,也是玛努切赫尔国王的太子。哪咤是后来变成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也被称为太子,但大家并不知道他为何变成太子。
根据着名得伊朗神话传说和史诗《列王纪》,在长达120年之久的玛努切赫尔在朝时期,作为太子的努扎尔一直四处交战;而哪咤作为《封神演义》中西周的交战前锋征伐商纣王的重要一角。
努扎尔终究在与图兰人的战役中被俘被杀,伊朗传说记载中有以为努扎尔在爸爸在朝时被俘被杀,史诗《列王纪》中说努扎尔在爸爸身后接过王位,在朝7年被图兰人俘虏被杀;《封神演义》中哪咤是自戮。哪咤除了儿时“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在交战商纣王的过程中也曾逝世然后复生。
努扎尔虽然身后没有复生,但他自己及其很多子孙都变成伊朗神话的圣人,将在世界末日再度复生,拯救世界,被称为努扎尔宗族;哪咤不只自己肉身成圣,并且其父、其兄金咤、木咤都变成圣者。
而我国文人发明的哪咤借莲花托生,自古我国人酷爱莲花,莲是道家和佛家所尊奉的至神至圣之物,在广阔信众的心目中莲花标志着神灵,有这至尊位置,他们孜孜以求与莲结缘的福份。哪咤有着深沉的佛家与道家血缘,而莲花又是圣物,传说中的哪咤以莲花为身意味着彻底脱凡去俗走向崇高与永生。哪咤凭借这莲花从世俗到崇高、从俗人到天神的身份变换得以圆满完成。
笔者以为,哪咤的传说即是在文人的极大爱好中纷繁取材,将一些四分五裂的情节连缀起来,加以丰厚而超现实的幻想,刻画了这样一个生动心爱的哪咤形象,完成了哪咤故事的精彩演义。哪咤的故事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在台湾仍有传统的哪咤信仰和哪咤神庙,经过海峡两岸的一起考证,确定翠屏山的哪咤行宫为我国仅有的哪咤祖庙。
㈢ 为什么伊朗人自称雅利安人,纳粹也自称雅利安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
伊朗人。
原因:首先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说自己是纯种的雅利安人,其实就是无稽之谈,希特勒仅仅因为德国和北欧人金发碧眼的特征,就给自己认了这个祖先。
这种行为没有根据,但是很聪明,就像曹操说自己是曹参的后代,袁世凯说自己是袁崇焕的后代,现代欧洲的匈牙利说自己是匈奴后代一样。都已经被基因实验证实失实,但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祖宗厉害。
其实德国人仅有18%的雅利安血统,甚至比不上我们20%血统的维吾尔族。而被他认为是劣等民族的东欧斯拉夫人,雅利安血统却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伊朗人也说自己是雅利安人,要是谁说“你们阿拉伯人”他们一定跟你急。甚至伊朗国名IRAN就源自ARYAN雅利安。
的确伊朗人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种的雅利安民族。印欧语系就是起源自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他们祖先们的辉煌历史的确可以用来吹。
(3)伊朗神话传说是什么人物扩展阅读:
雅利安人(其出现于印度西北部已为《梨俱吠陀》所证实)从印度次大陆之外,通过一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连续多次的迁徙,到达了他们当时占领的地区。
这一迁徙的最后阶段距《梨俱吠陀》开始编成的时间不可能相去太远,但同时也必定过去了一段足够的时间。
印度历史上有关于雅利安入侵的记载。印度的四种姓是按肤色深浅而设置的,其中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即来源于征服者:浅肤的雅利安人。
波斯历史上有名的米底人和波斯人都是雅利安人后裔。古希腊和古波斯的历史学家提到的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马萨革泰和阿兰聊人也是雅利安人直裔。
历史上,雅利安人摧毁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正是由于雅利安人有一段辉煌历史,后来许多国家和民族宣称雅利安人是其祖先。
波斯人宣称是古雅利安文化的继承者。塔吉克斯坦人也是如此宣称。波斯人最忌讳别人把他们看作是阿拉伯人。其实古代的波斯人并不信伊斯兰教。
在近代,纳粹错误地将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定义为雅利安人,实际上两者毫无关系,相距甚远。
㈣ 波斯波利斯的传说
■将火奉为神灵的波斯人是否意识到,焚毁雅典神庙将会遭到神灵的惩罚?
然而,看着源源不断来朝贡的各国队伍,“全部大陆的君主”大流士一世并不知足,为了夺取爱琴海和东地中海的控制权,将海上贸易完全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大流士一世发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远征希腊的战争,即着名的希波战争。但大流士一世并未能征服希腊人,薛西斯子承父业,公元前480年再次进行规模空前的远征。波斯陆军突破要隘温泉关,长驱南下,直取雅典。薛西斯为了洗雪其父在马拉松战败的耻辱,把雅典城抢劫一空。希腊联军退守雅典西南边的萨拉米海湾,于是波斯海军与希腊海军展开了世界战争史上着名的萨拉米海战———这场战役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希腊的胜利迎来了希腊文明进入黄金时代的曙光。
波斯海军数倍于希腊海军,薛西斯似乎胜券在握,不想却出了内奸,波斯海军的部署情况全被密报给了希腊人,致使波斯海军遭遇惨败。希腊联军转入反攻,迫使波斯陆军退出雅典,临走前,他们放火焚烧雅典城,烧毁了着名的雅典神庙。信仰拜火教并将火奉为神灵的波斯人是否意识到,此亵渎神灵的野蛮之举将会遭到神灵的惩罚?
150年的时光转眼而逝,希腊人的另一支马其顿人的国家强大起来,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君主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大军远征波斯,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6~公元前330年在位)亲自率军迎敌,结果遭到惨败,大流士三世逃回波斯本土,其母亲妻儿却做了亚历山大的俘虏。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向波斯本土发动进攻,波斯军队再次惨败,大流士三世临阵逃跑,后在公元前330 中央大厅的72根擎顶石柱还残存13根,至今傲然挺立在波斯波利斯的石基上,见证着古波斯帝国曾经四海来朝的辉煌,曾经傲视寰宇的柱顶石雕动物们从高高的石柱上跌落下来,散落四方,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文明古国的沧桑。
古波斯文明盛衰的踪迹,倘若我们去寻觅,首先想到的无疑是坐落在伊朗南部法尔省省城设拉子东北约60公里处、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
波斯波利斯是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的王宫,波斯语名为塔赫特·贾姆希德(takht-e-Jamshid),可意译为“贾姆希德金銮殿”。贾姆希德为伊朗神话传说中的伊朗上古时期的着名君王,如同中国的黄帝。现今英语的“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一词来自希腊语,是希腊人最早把伊朗人叫做波斯人,把“贾姆希德金銮殿”叫做“波斯波利斯”,意即“波斯之城”。窃以为,希腊人的意思更贴切,犹如中国的紫禁城,虽是统治者的宫殿,但其规模之大实在堪称一座“城”。年被自己部下擒杀,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告终。亚历山大占领波斯本土,进入波斯波利斯,将之洗劫一空,并为了报复波斯人烧毁雅典神庙之仇,下令烧毁了波斯波利斯,大火烧了几个昼夜,昔日一座宏伟壮丽的石头城变成今天的一堆残垣断壁。
㈤ 哪咤是男孩还是女孩
哪咤,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人物,一个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一个跃然于书本上的民间传说。 哪咤又作那咤。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 相传哪咤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在天宫任三坛海会大神。哪咤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咤”字,所以起名哪咤。他三岁就下海,闯下大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抽筋刮鳞。托塔天王怕他长大再惹大祸,想杀哪咤以绝后患,谁知哪咤愤怒,拿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太乙真人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叶做他的肌肉,使哪咤起死回生。后来哪咤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多亏如来从中说和,赐给天王宝塔一座,让哪咤以佛为父,才消释了父子冤仇。哪咤年少但法力广大,可以变化为三头六臂,足蹬风火轮,手使一柄金枪,项戴干坤圈,又有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等六件法宝,变化多端。每逢托塔天王挂帅出征,哪咤必然前往,有时当先锋,有时为大将,先后降服九十六个妖魔,是天上人间公认的少年小英雄。
㈥ 阿斯莫德的神话传说
最初祅教的神话中他就是位会杀人的恶魔,并猎杀人和家畜的灵魂,率领世间的魔法师发动战乱。而犹太教的传说则说他具有人的形貌,两翼和火红的面颜,通晓大地中宝矿的知识,尚具有变身的能力,而且还掌握搜索宝物的能力,擅长隐形的魔术。据说使用鱼的肝和心脏烧成的灰对他有驱魔的作用。堕天使传说述其堕天前是位智天使(或说炽天使),而中世纪被引入所罗门王的七十二柱魔神后,被叙述成有三个头的恶魔,分别为人,牧牛和小羊的头。骑着地狱的龙,有着水鸟般的脚掌和蛇尾,口能吐火,手持涂着剧毒的枪,通晓天文和数学。他的乐趣就是引人酗酒赌博或引发其犯罪的欲望。
伊朗神话中的艾什玛(Aesma)被犹太教吸收而成的恶魔。在拉比文献中称他为“恶灵之首”。
在中世纪,人们则称阿斯莫德为不正,犯罪,恶行的复仇者如果有人能和他遇到,只要对他说:你一定就是阿斯莫德.他就会送给那人一个非常精美的戒指,但是从来没有人因得到戒指而今获得幸运.
㈦ 请问一下关于"伊朗神话的特点"
与世界各民族神话的演变一样,伊朗神话在流传过程中经历
了漫长的岁月,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被加入了新的因素。经过文人和宗教僧侣的利用和再创作,许多神话逐渐失去了天真、荒诞的原始面貌,而日益变得历史化、宗教化和道德化。保存到今天的波斯(伊朗)神话,大都具有这种经过加工和再创作的特点,只是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菲尔多西的《王书》中,神话已不再具有粗糙、原始的神奇色彩,而是与历史相结合,演变成情节曲折的传说,同时经过诗人的提炼和艺术加工,成为具有崇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拜火教的僧侣们则通过赋予神话众多抽象的哲学和道德内涵,使之更具有宗教说教的意味。此外,由于伊朗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东方有来自印度、中国文明的影响,西方又连结希腊、罗马的文明,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撞击,这在波斯神话中也有所反映。
波斯伊朗神话传说有着较为系统完整的记载。拜火教经书
《阿维斯塔》是现存最早直接记有古代波斯神话的典籍,其中的二十一节《亚什特》颂歌,以虔诚的诗的语言赞颂了阿胡拉马兹达及诸神的懿行伟绩。它所反映的某些原始信仰,如对太阳神米特拉和胡麻神的崇拜,在公元前6世纪拜火教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印度—伊朗的雅利安部落之间,这从古代印度教经书《梨俱吠陀》中可以得到证实。
中古伊朗语,特别是巴列维语文献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成书于公元8~9世纪,用巴列维语翻译和诠释拜火教经典的《本达赫什》一书,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记述了上古时期有关世界和人类产生及复活的神话,风格朴素流畅,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另外,成书于同一时期或稍晚的《丁卡尔特》、《佐多斯帕拉姆选集》、《巴列维语传说故事》、《巴列维语文集》以及《万迪达德译释》等作品,也都保存了伊朗伊斯兰化以前的神话传说。
其中某些传说,如《扎姆的故事》的产生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雅利安部落南迁至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定居以前的时期。这些文献多属宗教作品。
谈到波斯神话传说,就不能不提及菲尔多西(公元940年~1020年)的不朽史诗《王书》。菲尔多西继承了前人的劳动成果,以大量历史传说为依据,用近四十年的时间创作出《王书》这部卷帙浩繁的史诗。它的内容,上及传说中的开天辟地、人类产生,下至有确切史籍记载的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的覆灭,包罗万象,十分丰富。在记述古代波斯王朝的兴衰嬗变的同时,塑造了众多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一千年来对波斯语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史诗中的俾什达迪扬和凯扬两个王朝都是传说中的朝代,菲尔多西在这里以雄奇瑰丽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远古时代人与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生
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