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有什么矛盾争端,古代时期伊拉克不是波斯(伊朗)的领土吗
为水资源而战。
❷ 沙俄为什么不吞并伊朗,获取印度洋出海口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其实当时沙俄当然知道,如果占领伊朗的话,明显会对国家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英国明显不想让沙俄占领伊朗。所以在其中做了非常多的手脚,如果当时没有外部势力介入的话,那么沙俄肯定会吞并伊朗。
第2个原因就是英国的干预。要知道当时西方国家开始不断向伊朗发起进攻,在19世纪后期,伊朗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再加上当时沙俄吞并了中亚地区,已经对伊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如果没有当时外部势力的介入,那么沙俄吞并伊朗将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当时英国明显不想让沙俄得到非常好的发展,让它成为当时的霸主,所以就对沙俄攻打伊朗这件事情进行干预。当时沙俄看见英国态度非常强硬,只能作罢。
❸ 伊朗二战在干嘛
1939年二战爆发后,伊朗虽然宣布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维王朝开国皇帝礼萨汗其人非常亲德。为了避免后患,1941年7月12日,苏联和英国大臣共同占领伊朗的协议。8月5日苏军进入伊朗北部,同时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混合部队在阿拉伯河登陆,占领伊朗南部。礼萨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传位给长子巴列维。17日,苏英两国完全控制伊朗。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苏英两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伊朗同意盟军驻扎伊朗,并盟军运输提供方便。而英苏则宣布尊重伊朗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承诺在战争结束6个月内从伊朗撤军。
1943年1月,美军也在伊朗登陆,美国宣布也将遵守三国同盟条约。
1943年1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再一次宣布尊重伊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5年6月,美英军队开始从伊朗南部撤军。苏军却拒不撤军。9月26日,苏军扶持阿萨拜疆民主党“起义”,成立以赛尔德贾法尔皮谢瓦里为总统的阿萨拜疆民族政府。12月15日,在苏军支持下,库尔德民主党在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为总统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
在伊朗求援下,美英军停止撤军,后开始大举增兵,中东美英军队进入临战状态。
在美英军队压力下,1946年3月25日,苏联被迫宣布将在2个月内从伊朗撤军。5月25日,苏军从伊朗撤出。12月,伊朗军队攻入大不里士,阿塞拜疆民族自治政府垮台,领导人逃入苏联。
1947年2月,伊朗军队进入库尔德斯坦,库尔德斯坦民主党退入苏联。
伊朗重新获得独立和统一。
❹ 伊土战争的进程如何
伊土战争是奉逊尼派为国教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同以什叶派为国教的伊朗萨菲王朝为争夺阿拉伯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欧亚两洲间重要战略和贸易交通线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
1513年,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伊朗的萨菲王朝发动了战争。
伊土战争共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南阿塞拜疆)与8万波斯骑兵展开决战。土耳其部队占领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萨尔一战,伊朗军队再次败北。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和阿尔及利亚部分领土。1533年,苏莱曼一世在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对伊朗开战。1536年,土耳其占领了格鲁吉亚西南的部分领土。1555年5月,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领土,土耳其则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图。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中立区。
伊土战争第二时期从1578年起,延续近半个世纪。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1578年,土军撕毁1555年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1579年起,土军同克里木可汗军队(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区。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1587~1629年),伊朗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阿富汗等。由于忙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义,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3月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约》。
16、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改革后的伊朗军队兵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大力扩军之后,阿拔斯一世的军队达到30万人。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朗境内。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
土耳其对该条约心怀不满,遂于1616年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遭败绩,1618年的《萨拉卜和约》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伊朗乘战争获胜之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遂准备进行新的战争。
苏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间(1623~1640),鉴于土耳其对欧洲的征战屡遭挫折,因而致力于征服东方。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伊朗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萨塔巴戈公国,并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省,土军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占领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但围攻巴格达9个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1639年5月,伊土签订《席林堡(佐哈布)条约》。伊土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划归土耳其。
伊土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里斯坦省。
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马斯普二世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位。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
❺ 伊朗和伊拉克的历史有何关联,何时分裂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1980年9月,两伊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共造成100多万人死亡,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伊拉克和伊朗先后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8月20日,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两国仍然处于敌对状态。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拉克于当年8月17日正式宣布从伊朗领土撤军,10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尽管此后两国为改善关系作出积极努力,但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分歧依然存在。
2000年以后,伊朗和伊拉克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9·11”事件后,因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国名单,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强烈反对美国的武力行动以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呼吁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和未来政府组建上发挥主导作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积极支持伊拉克重建,向对方提供援助,并加强与其的经济合作。两伊政治经济关系逐渐升温。
2005年,两伊关系发展步伐加快。当年5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成立。亲伊朗的什叶派达瓦党领导人贾法里执掌政府。为表示对贾法里政府的支持,伊朗外长哈拉齐5月中旬访问伊拉克,成为萨达姆政权垮台后访问伊拉克的伊朗最高级别官员。7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访问伊朗。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访问伊朗,成为近40年来首位访问伊朗的伊拉克国家元首。
2006年以后,两伊关系持续升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于2006年9月和2007年8月先后两度访问伊朗。2006年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时隔一年之后再度访问伊朗,寻求扩大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两国高层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最主要原因。
❻ 1980年间,伊拉克和伊朗在处理边界领土争端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其结果如何
1979年,伊朗爆发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之后,它与领国伊拉克的关系迅速恶化。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
造成两伊交战的原因相当复杂。首先是两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这一由来已久的争端可以一直追溯到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帝国争雄时期,当时双方曾在阿拉伯河流域长期争斗。而英、俄殖民势力的逐步插手使两国的纠葛变得更加复杂。1913年11月两大帝国在英俄裁定下,签订《君士坦丁堡议定书》。1914年根据上述议定书组成的划界委员会又达成了会谈纪要,规定阿拉伯河除靠近波斯的霍拉姆沙赫尔一段以河道深水线划界外,其余部分以伊朗一册浅水线为界,整个河流的主权属于奥斯曼帝国。1937年7月,独立后的两伊在德黑兰缔结边界条约,商定伊朗阿巴丹附近约4公里长的阿拉伯河改为以河道深水线划分,其余部分仍遵照《君士坦丁堡议定书》之规定。
随着石油资源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伊朗日益不能容忍阿拉伯河这一重要的油船航道为伊拉克所控制。况且随着石油出口而带来的财富增长,两国统治者多少滋长了扩张地区影响力,进而称霸波斯湾的野心,并视对方为最强劲的竞争者。1969年,伊朗国王巴列维单方面废除1937年的边界条约,两国一度因此断交。1975年3月,在石油输出国组织阿尔及尔首脑会上,巴列维国王和萨达姆总统达成了解决边界纠纷和发展睦邻关系的协议,即阿尔及尔协议。双方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水上边界,并决定依照1913年议定书和1914年会谈纪要勘测陆地边界。伊拉克当时在边界问题上做出比较明显的让步,是为了换取伊朗停止对伊拉克库尔德族分离势力的支持。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以后,伊拉克认为在边界划分中让步的前提已不存在。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总统正式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不久,阿拉伯河两岸成为两伊战争的主战场。
两伊战争开始后,各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曾多次进行调停。面对战争扩大化的危险,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通过598号决议,再次做出结束战争的努力。该决议规定:(1)两伊立即停火,并将军队撤至国际公认的边界内;(2)在敌对行动停止后,立即释放和遣返战俘;(3)由联合国秘书长和两伊协商,委托一个公正团体调查冲突责任问题;(4)由联合国秘书长会同两伊及其他有关国家审查保持该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措施。该决议得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支持,并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条和第40条,规定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即实施制裁。从而对两伊构成了强大压力。
两伊此时都已战至精疲力竭。伊拉克立即接受了联合国决议,而伊朗自恃占有伊拉克的法奥半岛,在讨价还价中地位有利,职责联合国决议没有明确战争责任而拒不接受。1988年4月,伊拉克军队发动攻势收复法奥地区,并趁势攻入伊朗境内。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再要求安理会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在外交和军事双重压力下,伊朗被迫于7月18日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❼ 阿塞拜疆是被俄国抢去的伊朗故土,独立以后为什么没有选择回归伊朗
虽然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都想洗掉以前的一些耻辱,让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繁荣,但是有的国家在国家变得强大之后,就是没有收复以前失去的领土。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块土地上有很多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就比如:文化、宗教、习俗和经济水平等等,都让一些国家有不收复的理由。而阿塞拜疆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在伊朗独立后也没有回归。
阿塞拜疆是俄罗斯的邻国,面积只有八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才几千万。由于阿塞拜疆在近代被俄罗斯所占领,让这个国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现在才有了独立的阿塞拜疆国。
第三个原因就是现在两个国家在经济水平上有一些差距。阿塞拜疆因为拥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所以是一个比较有钱的国家,而伊朗相比于阿塞拜疆就比较落后了,所以回归伊朗对于阿塞拜疆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
❽ 在二战中,20万苏军曾武装占领伊朗,可为何最后却不得不全面撤军
引言: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的时代,但是这和平来之不易。无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都遭受了非常大的伤害。虽然这些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但是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关注二战的网友们可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信息,在二战后期,20万苏军曾武装占领伊朗,最后却不得不全面撤车。这则信息一经爆出,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对苏军撤退的讨论。
虽然这份合约有利于伊朗的发展,但是这个合约并没有很好的保护伊朗。 虽然苏联迫于其他国家的威胁而撤退,但是苏联做了两件事情之后才走。第一个事情就是要伊朗北部的油田利益。众所周知,伊朗的油田是非常多的。第二个事情就是苏联借助傀儡政府去分裂伊朗。第三个方面就是苏联需要休养生息。由于战争的破坏,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果这么多军队在外面的话,那么国内就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
❾ 伊朗的古代史是怎样的
伊朗是世界着名文明古国。这里曾经是原始人生活的摇篮之一。早在公元前3千纪初,伊朗胡泽斯坦地区就形成了由当地居民埃兰人建立的埃兰国家。它在历史上曾多次被两河流域国家(苏美尔城邦、阿卡德王国、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所征服,也曾多次击败这些国家,重新获得独立。公元前7世纪初,伊朗族居民崛起于西亚。埃兰人逐渐与伊朗人融合成一体,称为胡泽人。埃兰灿烂的文化成为伊朗文化的一部分。
伊朗主要民族称为伊朗人,属雅利安人的一支。在历史上,他们和印度雅利安人属于一个共同体,称为印欧语系东支印度伊朗语部落或雅利安部落。这是因为他们都自称雅利安人。雅利安本意为“高尚的人”或“贵族”,最初大概是部落首领的称号。公元前3千纪,印度伊朗语部落由南俄草原迁入伊朗东部地区时仍然是一个共同体或部落联盟。双方称呼相同、语言相近,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公元前2千纪中期后,共同体解体。一些部落迁入印度,称印度雅利安人。留在伊朗的则仍然称为雅利安人。伊朗人即雅利安人之转译。现代伊朗国家的国名就得名于雅利安人,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其语言则称伊朗语。大约自公元前2千纪后期起,伊朗部落逐渐占据了整个伊朗高原地区。 伊朗语居民在伊朗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米底王国。这个国家曾统一伊朗各部落,消灭西亚最强大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但是,除了希罗多德《历史》和亚述巴比伦楔形文书等间接资料外,我们对米底历史所知甚少。公元前6世纪中期,米底为阿黑门王朝所灭。 6世纪末,阿黑门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领士东至北印度,西至色雷斯,北至黑海、里海沿岸,南至印度洋和埃及,几乎囊括了整个地中海东岸文明地区。使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空前发展。阿黑门王朝广泛吸收古代各民族文明的成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阿黑门王朝对古代伊朗和古代世界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巩固东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地位,阿黑门王朝与希腊进行了长期的争斗,其中最着名的是希波战争。这场争斗最后以阿黑门王朝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火烧波斯波利斯王宫,标志着阿黑门王朝的灭亡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这是伊朗希腊化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把东方君主政体与希腊城邦制度结合在一起,使东地中海地区暂时摆脱了奴隶制危机,促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亚历山大帝国像阿黑门帝国一样,也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不稳定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离心力量。因而在亚历山大去世之后,帝国立即瓦解为许多大大小小的希腊化国家。公元前312年。伊朗又成为塞琉古帝国的一部分。
在希腊化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这就削弱了其稳定性。公元前238年,在伊朗人民反抗马其顿希腊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伊朗东北部游牧部落阿帕勒人的首领阿萨息斯夺取塞琉古王朝的帕提亚行省,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该王朝在西方称为帕提亚王国,我国则以阿萨息斯之名名其国,称为安息。 安息王朝时期,伊朗已经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社会经济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着名的丝绸之路正是在安息时期开始兴盛。促进了整个古代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安息时期地方贵族势力强大,王权相对较弱,其后期全国分为许多小国,共推安息王为宗主。在长达4个半世纪的时间中。安息成功地对抗了塞琉古知罗马的侵略。保卫了伊朗的民族独立。公元228年,内部分裂而衰弱的安息王朝被新兴的萨珊王朝所取代。这个重大事件标志着伊朗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时期。
萨珊王朝在伊朗古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古代伊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和最高成就。法国考古和历史学家吉尔斯曼说:“文明世界好像是由萨珊和罗马平分的。”这话虽然不免过于夸大,但也反映出萨珊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萨珊王朝继承古化伊朗文化的传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有长足的进步,为现代伊朗文化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萨珊王朝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公元651
年。萨珊王朝在经历长期的政治动乱之后,被阿拉伯人彻底打败,萨珊末王耶兹德格德被杀。伊朗历史开始进入伊斯兰时期。
自7世纪之后,伊朗先是哈里发帝国的一部分。10世纪左右建立了独立的国家。然后又被塞尔杜突厥人(10世纪),蒙古人(13世纪)、帖木儿(14世纪)所征服。异族占领给伊朗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但是,先进的伊朗文化却多次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伊朗文化是阿拉伯文化中最灿烂的明星。
16-18世纪,伊朗建立了萨非王朝。18世纪时,由于封建关系的阻碍,伊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19世纪肘,伊朗成为欧洲列强,首先是沙皇俄国殖民侵略的对象,伊朗的领土被肢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伊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79年,伊朗发生反对国王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❿ 两伊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两伊战争是因为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才发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伊拉克得势,占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双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发动反攻,基本上收复全部失地。7月,伊朗军队越过边界,占领伊拉克境内的一些城镇和据点。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984年4月起,战争向海峡水域和城市区扩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结束两伊战争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则坚持应惩办战争祸首,要求萨达姆下台,拒绝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连续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后于7月又进入伊朗境内。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变以往强硬态度,宣布接受安理会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双方开始直接谈判。至此,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关于两伊战争的后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
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堑壕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