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绘画的起源: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
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
绘画的发展:
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
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
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明代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初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生产力的恢复发展提供了保证,至明嘉靖、万历年间,经济文化趋于繁荣昌盛,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
传统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得以总结,并蕴含着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领域灿烂繁盛,并产生新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明代的绘画艺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
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谢环、李在、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吴伟、张路。
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
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
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
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1)伊朗有多少岩画扩展阅读:
绘画风格
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同样地为数众多。绘画的本质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静物画或风景画)、影像绘画、抽象画、有叙事性质的、象征主义、情感的或政治性质的。
历史上有一大部分的绘画被灵性主题及概念所主导,这些绘画形式由陶器上的神话角色到西丝汀教堂的内壁及天花板上的圣经故事场景都有,它们会透过人类身体本身去表达灵性的主题。
耗时最久的画:米开朗基罗花了四年半的时间才完成的罗马西斯廷礼拜堂天花板上的画作。这幅画的面积超过900㎡。
最昂贵的画:毕加索的着名油画作品《拿烟斗的男孩》在美国纽约索思比拍卖行被拍卖,并最终以创纪录的1.04亿美元(包括竞拍者的额外费用)的价格成交,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绘画”。
最大的画:1995年4月由美国的学生制作的一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绘画,其面积广达7127.8㎡。
最小的画:画家鲁东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和试验,成功的开创了超小幅油画。他的一百多幅超小幅油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娴熟的技巧,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中国西部山区山民古朴、原始的生活现状。这批精美的艺术珍品,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
成人高考专业
培养目标
绘画成人高考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绘画艺术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人体素描、色彩、绘画材料分析、油画人体、写意花鸟、人物白描、透视、艺用解剖、创作
报考条件
1、专科起点本科: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年满18周岁。
2、高中起点本科:须具有高中、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年满18周岁。
3、高中起点专科:须具有高中、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年满18周岁。
Ⅱ 古代岩画上的外星痕迹是从哪里来的
法国学者亨利在撒哈拉东部的塔西里发现了几百幅动物和人的壁画,有些人像穿着精致的短上衣,他们带着棍子,棍子上还有不明用途的盒子。使我们大吃一惊的是动物画旁边的一个穿潜水服的生物,罗特给他取名为大火星神。原画高度超6米,在它那沉重有力的肩上搁着头盔,头盔用一种接口与躯干部分连结,头盔上口、鼻等部位有几条狭长的缝。如果这画是惟一的话,人们可能很容易相信,这只是偶然的杰作。可是在塔西里还有几幅同样装束的笨头笨脑的人像。甚至美洲的加利福尼亚的图莱尔地区的岩壁上,也发现了十分相似的画像。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幅洞穴画上有一个身体图形,任何人不用多想就可以认得出来,这是一支装在双重框架里的普通计算尺。在伊朗的锡亚尔克发现的陶器上画有一种不知名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朝上的巨角,左右两个角上都有6圈螺旋线。
如果在塔西里、法国和美国的那些壁画确实画出了原始人所看见的东西,那又怎样呢?如果杆子上的螺旋线真的是天线,同原始人在陌生的神身上看见的一样,那么我们能够说什么呢?不应该存在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是不可能的吗?南非布兰德拜格的白种女人壁画像与20世纪的绘画不差毫厘,她身穿一件短袖套衫和臀部包得很紧的紧身裤,戴着手套,还有便鞋和吊袜带。在这女人的背后,还站着一位瘦瘦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根奇怪的有刺的棒子,戴着一具非常复杂的面具和头盔,这幅画被专家公认为一幅现代画。但是,这却是地地道道的洞穴人的壁画,这又作何解释呢?
穿着臃肿服装的画像又出现在意大利布雷西亚的瓦尔卡莫尼卡,他们的头上还长着触角。我们很难认为意大利的洞穴人会奔走于北美、瑞典、撒哈拉和西班牙的雷亚尔城之间,去传授他们的才能和思想技术。但棘手的问题是,为什么原始人会不约而同地创造出穿着臃肿的服装、头上带有天线的形象呢?他们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样的形象,与现在的宇航员的形象没什么两样的。
Ⅲ 伊朗高原有多高
伊朗高原主峰达马万德山海拔5671米,是一座死火山,为伊朗最高峰。
伊朗高原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中央部分大部为较平坦。高原上多小型内陆盆地。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海拔2400-3000千米。西南部为厄尔布尔士山与科彼特山,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为伊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
伊朗高原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版块碰撞之后形成的多折山脉带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开始,一直向东延伸,包括现今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围被雄伟的高山所包围,高原中央是辽阔的内陆盆地,没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是毗邻两河流域的胡泽斯坦地区,还有北部、西北部山链的山麓与河谷地区,特别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区。
【参考】网络
Ⅳ 阿塞拜疆的戈布斯坦岩画为何出名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位于科布斯坦的西边,距离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大约40英里,于2007年在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评选为世纪文化遗产。它本身属于戈布斯坦国家保留地,为了保护区域内的古代雕刻、泥火山,在1966年被定为阿塞拜疆国家历史景观。戈布斯坦国家保留地有着丰富的考古学意义,其中有超过60万件5千至2万年前的岩石绘画,描写的内容包括描述史前人类、动物战争、宗教舞蹈、斗牛、赛艇、持矛战士、骆驼商队、太阳与星星。
Ⅳ 伊朗除了沙漠有高山丛林吗
—— 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西南部为厄尔布尔什山与科比特山,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
Ⅵ 史前人类为什么要画太阳神
史前人类的艺术长廊——贺兰山岩画位于银川市境内贺兰山东麓,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岩画遗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和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每日一看岩画知识普及--“太阳神”岩画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狩猎的成功、水草的丰茂都归功于苍天的恩赐,把年景不好、缺吃少穿,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太阳高居于天体之上,孕育生命,主宰万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和力量。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和崇拜太阳。
为了实现对太阳的崇拜,世界各国的古老民族都创造出过各种表现形式的太阳神形象。以岩画的形式表现的太阳神,归类在人面像岩画中,是自然崇拜类人面像岩画中的一种类型。
每日一看岩画知识普及--“太阳神”岩画
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神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各种神灵总是被塑造为人的形象,被“赋予人的样子”。太阳神作为至高无上的天神也不例外。它必须具有人的特征,以便拉近与人的距离,使人有亲近感,不至于太陌生。同时,它还要具备太阳的形象,那就是一定要有四射的光芒,否则,人们就不会对其产生“太阳神”的感觉,也不会油然而生出崇拜的欲望。太阳造型和人面特征的有机组合就是太阳神,在人面像头顶刻画出表示太阳的芒线就是太阳神。它既是太阳的人格化,又是人面形象的太阳格化。这就是人们在岩石上创造出来的太阳神形象。
每日一看岩画知识普及--“太阳神”岩画
这种形象是一种具有人和太阳特征的神灵形象,它像是太阳一样能放出光芒,又具有人格品格。它表情僵硬,高居苍穹星空,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严。从而唤起人们对神灵的幻觉,会在眼前幻化为太阳神的形象,以至产生崇拜的感情。太阳神岩画,实际上是早期人类太阳崇拜观念在岩石上的一种生动反映。
每日一看岩画知识普及--“太阳神”岩画
Ⅶ 伊朗高原主要平原有什么位于什么境内又称西问平原
伊朗高原没有平原。伊朗高原,位于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之间,北邻里海、图兰低地和兴都库什山脉、科彼特山脉与厄尔布尔士山脉;南滨波斯湾、阿曼湾和阿拉伯海;东缘有基尔塔尔山脉与苏莱曼山脉;西南缘是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有莫克兰山脉。各山都很高峻,山脉与谷地交错排列。为一四周环山的闭塞式山间高原。东西长25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内部地势起伏不大,海拔1000~1500米,多山间盆地,其间盐沼、荒漠广布。高原内部有卡维尔、卢特与雷吉斯坦三个荒漠。
伊朗高原由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开始,一直向东延伸,包括现今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围被雄伟的高山所包围,高原中央是辽阔的内陆盆地,没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是毗邻两河流域的胡泽斯坦地区,还有北部、西北部山链的山麓与河谷地区,特别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区。
伊朗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真正的山地型戈壁,只有西南地区拥有部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西部的扎格罗斯山脉以北的大量山间盆地以及河谷,为伊朗提供了优良的耕作区域。在伊朗的北部,有一道濒临里海的狭长平原,这一区域的南方被高达3000多米的厄尔布尔士山脉阻隔(最高峰5000多米),与平原之间的落差高达2000多米,使得北方的湿润气流在这里汇集,形成降水充沛的鱼米之乡,面积大概约为成都平原的2倍。除此之外,这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30度左右,河流遍地,比起中国的江南地区也丝毫不会逊色,因此这里也是伊朗水稻主产区。
Ⅷ 伊朗面积是多少呢
伊朗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
海岸线长2700公里。境内多高原,东部为盆地和沙漠。属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
伊朗的对外关系
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极世界,愿同除以色列以外的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倡导不同文明进行对话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认为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选择社会发展道路,反对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人权、裁军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国。
Ⅸ 撒哈拉沙漠壁画会告诉后世哪些秘密呢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现代人迷惑不解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旷地,竟然曾经有过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绚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今天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形怪状的现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中刻有驼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石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此后,世人注意力转到撒哈拉,欧美一些国家的考古学家纷至踏来。1956年,亨利·罗特率领法国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1万件壁画。翌年,将总面积约1080平方米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
从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约为1万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有许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这块美丽的沃土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这种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在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裴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壁画的表现形式或手法相当复杂,内容丰富多彩。从笔画来看,较粗犷朴实,所用颜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红色的氧化铁、白色的高岭土、赭色、绿色或蓝色的页岩等。是把台地上的红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颜料绘制而成的,由于颜料水分充分地渗入岩壁内,与岩壁的长久接触而引起了化学性变化,溶为一体,因而画面的鲜明度能保持很长时间,几千年来,经过风吹日晒而颜色至今仍鲜艳夺目。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现象。
在壁画中有很多人是雄壮的武士,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他们有的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迅猛飞驰,表现出征场面;有的手持弓箭,表现狩猎场面。还有重叠的女像,嘻笑欢闹的场面。在壁画人像中,有些身缠腰布,头戴小帽;有些人不带武器,像是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似作献物状,像是欢迎“天神”降临的样子,是祭神的象征性写照;有些人像均作翩翩起舞的姿势。从画面上看,舞蹈、狩猎、祭祀和宗教信仰是当时人们生活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很可能当时人们喜欢在战斗、狩猎、舞蹈和祭祀前后作画于岩壁上,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或鼓舞情绪。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风貌。如一些壁画上有人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上的动物在出现时间上有先有后,从最古老的水牛到驼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草原动物,说明撒哈拉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
那么,在今天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古代艺术品呢?有些学者认为,要解开这个谜,就必须立足于考察非洲远古气候的变化。据考证,距今约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约6000多年前,曾是高温和多雨期,多种植物在这里繁殖起来。只是到公元前200至公元300年左右,气候变异,昔日的大草原终于才变成沙漠。是谁在什么年代创造出这些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壁画群?刻制巨画又为了什么?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思阿哲尔高原丁塔塞里夫特曾发现一幅壁画,画中人都戴着奇特的头盔,其外形很像现代宇航员的头盔。为什么头上要罩个圆圆的头盔,这些画中人为什么穿着那么厚重笨拙的服饰?说来也巧,美国宇航局对日本陶古的研究结果,竟然意外地披露了一些撒哈拉壁画的天机。
日本陶古,是在日本发现的一种陶制小人雕像。陶古是蒙古服的意思。这些陶古曾被许多历史学家认定为古代日本妇女的雕像。可是经过美国宇航局科研人员鉴定,认为这些陶古是一些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这些宇航员不但有呼吸过滤器,而且有由于充气而膨胀起来的裤子。科学工作者的这个鉴定结果,除来自对陶古的认真研究外,还把一段神话传说作为参佐的依据。日本古代有个奇妙的关于“天子降临”的传说,有趣的是,恰恰在这个传说出现100年后,日本有了陶古。人们有理由认为,传说中的“天子”,也许正是外太空来的客人,而陶古恰恰是日本人民对这些“天子”—宇航员的肖像雕塑。假若日本陶古真的是宇航员,那么,撒哈拉壁画中那些十分相似的服饰,为什么不可能是天外来客的另一遗迹呢?
我们是无神论者,我们的国际歌中也写着“没有神仙和皇帝”。然而,上述垂手可及的种种证据,又确乎是我们地球人目前难以测知的实体。我们把超于人力的一切称之为神,那是因为我们认为外太空的生命有可能曾经在我们地球上留驻过,正像我们在月亮和火星上曾留下地球人的标志一样。这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月球和火星上没有能够识别地球标志的生命而已。如果真有太空人的话,我们愿意把外太空生命留下的痕迹称之为神迹,那是因为这些痕迹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给人类留下难解之谜。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考古人员在新疆的一座古老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经科学测定,这是数万年前的作品。其中,有一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图,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连续画面构成。
令考古人员震惊的是,满月图上居然会画出辐射线的细节。
在满月图中,在球体的月南极处的左下方,刻画有7条呈辐射状的细纹线,这表明月图作者是极鲜明、准确地表现了月球上大环形山中心辐射出的巨大辐射纹。
这与我们现在使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成放射状的大环形山非常相似。
该怎样解释呢?数万年前以钻木取火、结绳纪事的原始人是如何会知道月面地貌的呢?莫非这数万年前的月相图并非原始人所刻绘?那么,这古老月相图的主人又来自何方呢?如果说新疆山洞里的穴居人确实留下了他们创作的难予解释的原始作品,那么在世界上这样的史前岩画就并非罕见了,尽管从内容上看同样难予解释。
在法国的卢萨克堡,人们发掘出一组画在水平石板上的壁画,画中人物竟穿戴长袍、靴子、腰带、外套及帽子,留着修剪过的长胡须,完全是一派20世纪才有的装束。考古学家的论证令人目瞪口呆,这组画确实是原始时代的真品。实在无法想象,赤身裸体、毫无服饰意识的穴居人会在石壁上画得出20世纪的人物。
类似的岩画在南非的布兰德堡也有发现。画面上一个白人,身穿短袖上衣和紧身马裤,戴手套,结袜带,穿便鞋。左手端着酒杯,右手拿着弓箭,看来好像是在庆贺比赛凯旋。壁画诞生于史前时期,可又怎能令人相信这会属于史前人类的创作呢?是否当真有史前来客作为文明的使者降临过地球、并在原始人眼前露面呢?这种岩画难道会是古代人类想象的产物么?而绘有这类颇似宇航员形象的岩画,已分别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伊朗的西雅尔克、意大利的布列西亚、墨西哥的帕伦克等地相继发现。
其中,意大利的布列西亚史前岩画上画有两个人物,他们都穿着鼓鼓囊囊的套服,头上戴着奇怪的密封盔,盔上还伸出天线似的短角,手里拿着不知名的工具。至于墨西哥的帕伦克岩画,则是在当地一座金字塔中深藏的石棺盖上发现的,它虽非史前作品,但却被研究专家称为“典型的史前宇航图”。画中人物很像是在驾驶着正在飞驰着的火箭。
图中刻画出的飞行物,它前身尖,稍后是几个形状奇特的凹口,很像是舱门或通风口,再往后逐渐变宽,尾部是一股喷出的火舌。它前端处有开口,纳入空气,空气经由管道送入尾部。画中的玛雅人上身前倾,手中握着操纵杆状的东西,左脚跟踩在一块踏板上,他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眼前的仪表。显然“火箭”处于向前飞行状态。
这位操纵员的头盔装置复杂,有透气口、有管子,还有天线般的东西。他的衣着恰到好处,一套紧身连衣裤,腰间束着宽皮带,手臂和腿部紧束着绑带。他的前座与运载器的后部隔开,在运载器内可以看到各种对称的方、圆、点和螺旋线。
在这幅在现代人们看来是极度超越了时代的古代作品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信息呢?或者说,它将会告诉后世哪些秘密呢?玛雅人的祖先是否曾接待过神秘的“天外来客”呢?在前苏联,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幅画有奇特“飞船”的史前岩画,画中飞船由一排10个紧挨着的球体组成,这些球体置于一直角柜内,两边顶有大柱子。这难道是史前“天外来客”的星际飞船?但这种飞船的古怪构造却是无法让当今科学家所理解的。究竟是原始人见过这种飞船,还是天外使者有意留下了飞船图形?
Ⅹ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什么,让中外游客赞叹不绝
敦煌莫高窟的人文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财富。
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卷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莫高窟地处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风景名胜区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相比,石窟南北长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刚能把头伸入进去;大的16窟,面积为268平方米,高的96窟,从山脚到山顶,高50米。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现存壁画和彩塑的洞窟500多个,其中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制作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这些壁画和彩塑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画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温带干旱气候区域内,周围是一片连绵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观,分布着温带荒漠植被类型。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敦煌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中国从十六国至元代开凿的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莫高窟开凿在南北长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有75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灿烂明珠。l96l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开凿历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张霉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大陆、勾通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东来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汇,极大地促进了它的繁华。“教”意为“大”,“煌”意为“盛”。
佛教,就是通过敦煌从西域传人内地的。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人鼎盛时期。到宋时,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聋,但这时,由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莫高窟的发现
清代康熙年间,莫高窟逐惭被人注意。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被称为本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于是,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陆续前来,窃取莫高窟的珍宝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归国有,在该地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
珍贵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共有3000余身,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壁画如果按自身高度连接起来,长达30干米,其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等。其历沿革自十六国至元代,长达l000多年。其中,隋唐时期的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是佛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画。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品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了。敦煌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壁画保存完好,使我们可以一睹在别处已很难见到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有极其显要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