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拉克战争之中 美军怎样运用数据链
摘要:在21世纪的现代化战争中,无论是防御性作战还是进攻性作战,都越来越依赖于不断增长的大容量战术数据。目前各种参与作战的空中、海上和地面平台以及指挥中心都必须通过可*、安全和可互操作的通信链路来实现有效的连接,以交换和共享各种重要的数据,并使指挥官有效地指挥其作战部队,从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目前,美军及其北约盟军使用多种数据链。本文在简要分析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之后,重点分析了北约开发的新型战术数据链,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Abstract:
目录:
内容: 1 概述
战术数据链路系统是一种供战区联合作战中各军种共同使用的战术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它是军队在作战行动中用于传输各种格式化数字信息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网络化战争中,指挥与控制中心必须实时地获取、处理、传输和显示来自所有作战单元和武器系统平台的各种信息,使指挥员能随时了解掌握战场态势,迅速做出作战行动决策,以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术数据链路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C4ISR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普遍将数据链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美军和北约部队现已广泛应用各种战术数据链,构成各军种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的装备体系,并具备了较强的作战保障能力。目前,美军及其北约盟军使用的数据链有Link-4/11/14/16等,可在各级指挥控制系统的显示控制台上显示完整的战场战术态势。
战术数据链的发展总趋势是主要围绕着建立一个实时、保密、抗干扰多功能,以及能使用高频、特高频和极高频等频段的小型化标准战术数据链方向继续开发与不断改进。例如,由于Link-11采用点名呼叫方式传输数据,用户必须排队等候,网络成员之间要传输48位的M序列消息,这非常不适应高速度的现代化高技术战争。为此,北约与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正在联合开发一种能克服Link-11缺点的Link-22新数据链。又如,多功能的JTIDS数据分发系统,尽管其2类终端比1类终端体积缩小了很多,重量也减轻了不少,但仍然无法适用于F-16战斗机之类平台。于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等国联合开发一种与JTIDS2类终端类似的小型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总之,美海军认为早期开发的各种数据链不能满足现代战斗管理数据传输的需要,预计2005年,16号链路将完全取代Link-4A/C、Link-14,到2015年将大量装备Link-16的改进型,到2030年Link-16的改进型将完全取代早期研制的各种数据链。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然后重点介绍美国开发的新型战术数据链,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2 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
2.1 Link-11(TADIL-A/B)
Link-11是一条用于交换战术数据的数据链,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和标准消息格式。Link-11有Link-11A和B两种类型。Link-11A是一种网状的半双工数据链,采用常规链路波形(CLEW)进行数据交换。它使用差分QPSK调制技术,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bps。Link-11 B是一种专用的点到点全双工数字数据链,采用单音链路波形(SLEW)。这种数据链采用串行传输帧特性和标准的消息格式,数据在一个全自动、相位连续、全双工和频移调制的数据链上进行交换,数据链的标准速率为1200bps。
2.2 Link-4(TADIL-C)
Link-4是一种非保密的网状数据链路。在UHF频段,它采用FSK调制,数据传输速率为5000bps或10000bps。Link-4A和Link-4C是两种独立的链路:
· Link-4A是一种半双工或全双工飞机控制链路、供所有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使用。它采用“V”和“R”序列消息,支持自动舰上降落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空中拦截控制、地面控制轰炸系统和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惯性导航系统。为了连接各种装置和交换目标信息,Link-4A采用了单频时分多址技术。
· Link-4C是一种机对机数据链,是对Link-4A的补充,但这两种链路互相之间不能进行通信联络。Link-4C使用“F”序列消息,具有部分抗干扰能力。它是专门为F-14研制的,F-14不能同时使用Link-4A和Link-4C进行通信。
2.3 Link-14
Link-14是一种网状的单工数据链。在HF频段,采用SSB话音信道;在UHF频段,以单向电传通播方式工作,数据传输速率为75bps和150bps,传输数据时的字长为5、6、7、8比特。它用于没有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舰艇接收监视情报信息,具有可加密能力,但无抗干扰能力。
Link-11A/B、Link-4和Link-14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3 新型战术数据链
3.1 Link-16 (TADIL)
Link-16是一种高速视距UHF数据链,目前英国和美国正在研究超视距Link-16。Link-16包括传输设备、通信协议和报文标准三大要素,是信息源、C2中心以及飞机、导弹等平台之间实现有效连接的关键设施,是加强C4ISR综合一体化系统的重要手段。Link-16主要由“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JTIDS/MIDS)终端设备、指挥与控制处理器和战术数据管理(TADS)系统组成。它可通过“层叠网”在预先分配的时隙内实时发送、接收战术数据。其特性有:支持各种环境;大量用户;JTIDS跳频抗干扰能力;具有多个“层叠网”的JTIDS单一网络;通过许多机载中继设备来扩大连通性范围。
目前,Link-16使用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终端和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终端,因此,它可在C2系统与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平台之间,以及在各作战单元之间传输作战所需要的各种战术数据信息,实现信息源、指挥控制中心与武器平台之间的有效连接,以达到战场资源共享的目的。它主要用于战场情报监视、电子战、任务管理、武器协调、空中交通管制、相关导航以及话音加密等。下面将分别介绍JTIDS和MIDS两个终端设备的应用情况。
3.1.1 JTIDS
JTIDS是美国研制的供三军联合使用的一种通信、导航和识别多功能综合系统,能提供高保密、抗干扰、大容量数据和话音通信及相对导航等服务。它采用MSK调制、TDMA协议、跳频、直接序列扩频和跳时等许多先进技术,再加上发射加密、消息加密和信道编码,使系统构成一个无节点的、多联系路径的、具有高保密和抗干扰能力的战术网。当采用7位网络识别码时,它能支持128个网,但实际上最多使用15~20个网络。网内成员可多达上百甚至上千个,覆盖480´960km区域。每个成员利用一个或多个所分配到的时隙依次发送信息,通过机载平台中继在水面舰船之间可实现超视距数据传输。直接序列扩频带宽为3.5MHz,跳频频率数为51个,频率间隔3MHz,数据传输速率为28.8bps、57.6kbps、119kbps或238kbps。
JTIDS具有以下两大功能:
⑴通信:直接连接Link-4的抗干扰双向数字数据;抗干扰数字话;抗干扰的DTDMA数字数据;直接连接Link-11的抗干扰数字数据;连接TADIL-B的抗干扰数字数据;精确时间同步;同时加入多个网络。
--------------------------------------------------------------------------------
本文由 [yangchwei] 发表,[yangchwei] 与〖中国国防科技论坛〗依《论坛守则》享有相关权利;
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征得 [yangchwei] 与〖中国国防科技论坛〗的同意;
发贴者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论坛的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
2006-2-20 20:58:00 yangchwei
等级:注册用户
文章:13
积分:15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20日第 2 楼
--------------------------------------------------------------------------------
⑵导航:常规塔康;精确测距和相对导航;空对空测距和测位;测向(D/F);敌我识别;Mark XSIF应答器能力;Mark XII 模式4;其他工作方式(模块化)。
JTIDS系统传送四类信息:
⑴“0”类数字信息:这类信息是非编码自由电文,未采用纠错编码;
⑵“1”类数字信息:这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数字信息,采用了纠错编码,适合于格式化信息变换,为JTIDS系统常用格式;
⑶“2”类数字信息(RTT):这类信息用于往返校时(RTT),即用于有源时间同步;
⑷“3”类数字信息:这类信息是采用纠错编码自由电文,除采用纠错编码外,其余和“0”类相同。
JTIDS的基本时分单位为时隙,如图1所示。每个时隙分为三段,即同步段、数据段和保护段。同步段为0.52ms,数据段为2.83ms,保护段为4.4585ms。同步段又分为粗同步和精同步两部分,粗同步为416ms,精同步为104ms。
TDMA时隙排成12.8分钟的时元,每个时元包含64个时帧,每个时帧为12s,共有1536个时隙,每个时隙为7.8125ms,每秒有128个时隙。用户在一个时帧或时元内分配到一组时隙,将消息发送到网内的其他成员。TDMA信号结构(即JTIDS的常规信号格式)如图2所示。
信号的基本单位是字符,TDMA结构有两种类型:单脉冲字符和双脉冲字符。单脉冲字符长度为13ms,它由6.4ms的脉冲和6.6ms的间隔组成;双脉冲字符的长度为26ms,它由两个脉冲组成。这两个脉冲载有相同的5比特信息,但是,每个脉冲的发射频率和基码序列各不相同。当采用单脉冲格式跳频时,跳频速率为38461.5次/秒;当采用双脉冲格式跳频时,跳频速率为76923次/秒。
表1 Link-11A/B、Link-4A和Link-14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通信参数
Link-11A
Link-11B
Link-4A
Link 14
功 能
传输战斗信息(在装备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舰船和飞机之间形成通信网)
连接执行军事任务的战术和飞机控制单元,传输话音和数字信号
传输飞机控制信息和目标信息(向截击机提供引导和控制信息)
在装有指挥控制计算机和无指挥控制计算机的舰艇之间传输战术态势数据
发 射 场
地-地、地-空、空-空、空-舰
地-地、地-空
地-空、空-空
舰-舰、舰-空
传输信息
跟踪信息、指挥控制信息、管理数据以及状态信息
指挥信息、目标信息、咨询信息及战斗状态信息
战术态势信息
信息形式
M序列
V和R序列
频率范围
UHF(225~399.975MHz)
HF(2~30MHz)
UHF(225~399.975MHz)
UHF(225~399.975MHz)
用 户
空军、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空、海、陆军战术数据系统
空军、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海军、空军战术数据系统
结 构
星网:离散配置发射,连接全部接收机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工作方式
半双工,TDMA
全双工
信息传输采用半双工,单频率上用TDMA,联机性能监控用全双工
单向电传通播方式
额定用户
不同的终端额定用户数不同
一个指挥控制中心对4个备用站
传输速率
标准:2400/1200bps
实际用2240/1364bps
1200bps, 2400bps及更高标准速率
信息传输用5kbps
联机性能监控用10kbps
37.5,75,100,150bps
保密设备
有
有
有
有
调制样式
QPSK
对1200bps用FSK
对2400bps用QPSK
FSK
1kHz调幅音再经音频多变换
码 型
(30,24)汉明码
国际标准电传码
2006-2-20 20:59:00 yangchwei
等级:注册用户
文章:13
积分:15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20日第 3 楼
--------------------------------------------------------------------------------
此外,JTIDS还有两种特殊的信号格式,即Packed-2和Packed-4。如图3所示。它们都使用双脉冲信号格式,但双脉冲彼此的载频不同,所载信息也不一样。这种信号格式成了重复周期为13ms的单脉冲。由图3可知,Packed-4的数据段扩展了2.418ms,保护段只剩下2.04ms,由此可见,数据速率提高了。这样,Packed-2格式的数据速率提高到119.04kb/s,而Packed-4格式的数据速率提高到238.08kb/s(未计题头,也未算纠错编码)。Packed-4格式是JTIDS的TDMA最大的可能数据传输速率。
3.1.2 MIDS
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是美、英、法、德和西班牙等国联合研制的,已于2002年在美国空军取得了初始运行能力。2002年1月15日,美空军已在F-15C战斗机上完成了该系统的部署。MIDS实质上是JTIDS的缩型,但同样具有战术数据链能力,计划部署在2003年服役的48架F/A-18C/D/E/F舰载机上。
MIDS是一个小体积终端(LVT),其功能与JTIDS2类终端相同,而体积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重量仅为后者的一半。因此,它适于装备空中的平台有F-15、F-16、F/A-18、AMX、“飓风”、“幻影”2000、“旋风”、“台风”欧洲战斗机。MIDS小体积终端还装备法国海军的“戴高乐”航空母舰、德国海军F124护卫舰、意大利的“加里瓦”航空母舰和护卫舰、四个欧洲国家的地面指挥控制系统以及供法国、美国及其他国家陆军使用。
MIDS可在L波段内提供安全的、数字的、抗干扰的实时话音/数据通信,并通过自动中继技术实现超视距通信。通信范围为555.9千米(300海里),最大可中继距离达2223.6千米(1200海里)。MIDS系统除了能提供增强的态势感知外,还能够提供极强的敌我识别能力。
MIDS采用先进的电子战保护技术,如快速跳频扩谱调制,有效的误差检测和纠错码,格式化的信息目录以及话音与文本的加密传输。MIDS也综合运用了超高速集成电路(VHSIC)和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技术,从而使之能够提供与JTIDS相同的操作功能。每个MIDS终端能够实现高达238kbs的发送或接收速率。其未来发展主要是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包括将数据传输速率从238kbs提高到1.1Mbs,以及提高飞行员需要看的目标自动排序能力。
3.2 Link-22
近年来,北约开发了一种新型数据链,被称为Link-22,它是一种抗电子对抗的超视距战术通信系统,在HF(3~30MHz)或UHF(225~400MHz)频段采用定频或跳频技术。典型的单个高频网络支持1.2~3.6kbs数据率,单个特高频网络提供2.4~10kbs数据率。在高频频段,系统最大无缝隙覆盖555.9千米(300海里),中继协议可延长这个距离。在结构上,采用时分多址或动态时分多址,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并减少网管附加操作。起初Link-22是作为北约改进型Link-11开发的,在某种程度上,Link-22是Link-16和Link-11的混合链路,尽管Link-22运转需要北约改进型Link-11的通信设备,但它还是尽可能地使用现有的无线电设备。
Link-22可以使4个网同时工作,组成超级网络,使任一参与者在任何网络都能与任何其它参与者通信。估计在2002年到2006年间具体实施。它从下列三方面进行了改进:
⑴ 采用当前HF数据通信应用中最常用的一类单音调制解调器来代替Link-11中使用的并行音调调制解调器。这两种调制解调器的带宽额定值相同, 都为3kHz;
⑵ Link-22使用TDMA网络协议,而不是使用Link-11所采用的询问-应答协议。根据TDMA协议,每个网络成员都分配若干个TDMA格式的112.5ms时隙;
⑶ Link-22可以传送72位F序列消息,类似于Link-16传送的70位J序列消息(Link-11采用的是48位M序列消息)。
在给定的时间内,Link-22系统网络控制器能够确定网络中将要使用检错与纠错(EDAC)和波形格式的6种不同组合形式中的任何一种组合形式。根据所选的组合形式,网络在一个时隙内,工作速率最低可传输2种F序列消息,最高可传输6种F序列消息。通过利用由正交调幅所提供的较高调制比特率,网络的工作速率可以将最快的F序列消息速率从每时隙6种增大到16种。当前Link-22的信号格式如下:
3.2.1 当前格式
表2列出了当前Link-22系统中所使用的6种RS编码和波形的组合方式。RS码的符号为GF(28)个元素。因此,每个码符号为一个8位的数值,任何码字的最大长度为255个码符号。正如表2中所给出的一样,所有码都远比255个码符短,因此,具有非常良好的错误标号特性。
图4给出了当前三种波形WF-1,WF-2和WF-3的详细时隙结构。在每一时隙内使用了2种调制符号:数据符号(D)和检测符号(P)。数据符号(D)传输数据,检测符号(P)是接收调制解调器用来检测信道的多径结构,并据此调整其均衡器的抽头(接收调制解调器可预先知道它的值)。
图5示出的截面可以识别出数据符号和检测符号,而且还给出了精确数字(240个数据符号,30个检测符号)。根据波形可知,数据符号为4PSK或8PSK,然而检测符号始终为4PSK。在所有情况下,键控速率为每秒2400个符号。
表2 当前的EDAC和波形组合形式
每时隙的F序列消息编号(#)
RS编码速率
波形
2
(36, 21)
WF-2
3
(36, 30)
WF-2
3
(48, 39)
WF-1
4
(48, 39)
WF-1
5
(72, 48)
WF-3
6
(72, 57)
WF-3
利用表1和图4,并作一些运算,可观察到每个RS编码信息符号(字节)数比传输F序列消息指定的数目大3个。在每个时隙内,这额外的3个“报头字节”可用来满足网络管理的需要。
3.2.2 高速率格式
增大F序列消息流通量的任何一种技术都必须保留当前系统的某些特点,尤其是:
⑴ 时隙的时间必须保持为TDMA协议要求的112.5ms;
⑵ 每个时隙必须提供3个额外的编码“报头字节”;
⑶在给定时间内,传输F序列消息集(加上报头字节)时,未检错误概率必须很小。
表3列出了高速率Link-22格式的RS码和波形的10种组合形式。虽然这些码比当前使用的码长,但是它们仍然比最大长度255短得多,因此,也具有非常良好的错误标号特性。
表3 高速率EDAC和波形的组合方式
每时隙的F序列消息编号(#)
RS编码速率
波形
7
(90, 66)
WF-4
8
(90, 75)
WF-4
9
(120, 84)
WF-5
10
(120, 93)
WF-5
11
(120, 102)
WF-5
12
(150, 111)
WF-6
13
(150, 120)
WF-6
14
(150, 129)
WF-6
15
(180, 138)
WF-7
16
(180, 147)
WF-7
图5给出了4种附加高速率波形WF-4~WF-7的详细时隙结构。每种情况中的数据调制符号类型为8PSK或M元QAM(如图5所示)。与当前使用的波形的情况一样,调制符号键控速率为每秒2400符号。任何时隙的数据符号都夹在两个检测序列之间,这两个检测序列分别终止当前时隙和前一个时隙。取自这两个序列的多径结构相结合,就能提高数据符号均衡器的性能。
图6所示分别为16、32和64元QAM的QAM信令结构。
Ⅱ 伊拉克使用什么插头和电源线
伊拉克电源插头C,D&G型。
伊拉克使用C,D&G型插头,电源线电压230V,频率50Hz。伊拉克以属于中东国家,可能是用沙特插头,也就是英规插头。那种三脚扁插,因此可以在出国前买几个备用。
伊拉克电源是欧洲标准,一般都是在230V,和伊朗和以色列的电压是一样的,津巴布韦是220V,使用的是英国标准,在出国前可以查看伊拉克的出国手册,里面会有参考数值。
(2)伊朗伊拉克用什么导航系统扩展阅读:
伊拉克原油只有南北两条出口通道,管道运输原油出口在北边,受库尔德斯坦政府控制,主要有两条管道,管输能力90万桶/天。南边是伊拉克政府地区,也是伊拉克原油出口的主要地区,南边拥有大型港口Basra港,总出口能力达到450万桶/天。
中石油参与投资了伊拉克四块油田,分别是Rumaila,Halfaya,West和Ahdab油。中石化参与投资了Taqtaq油田。中海油参与投资了Missan油田。三桶油投资伊拉克油田市场均是在2013年前完成的,2013年后没有新增对伊拉克油田的投资。
Ⅲ 当年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撒达姆)如果有弹道导弹的话会不会输给美国
看情况,如果伊拉克还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或者中俄同意伊拉克使用自家的卫星导航系统,那么美军在进攻伊拉克本土前肯定会好好掂量一下。但如果伊拉克空有弹道导弹,用的还是美国GPS,那对美军威胁有限,萨达姆还是逃不过绞刑架的结局。
Ⅳ 伊朗的导弹没有GPS怎么制导
伊朗导弹在没有GPS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惯性制导的方式来攻击目标。导弹发明的时候,GPS还没有投入使用,离开了GPS之后,导弹仍然具备攻击性,只是战斗力会有所下降。惯性制导的精准度比较低,但是可靠性比较高,不容易被干扰。除了惯性制导之外,伊朗也可以加入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去。
假如美军切断GPS信号,美国第一波空袭结束后,伊朗精确制导导弹失效,仍然能会采用惯性制导导弹进行反击,美国的干扰技术对惯性制导导弹无效,只能使用反导技术进行拦截。美军切断GPS信号,虽然能够让伊朗使用的导弹数量下降,但是对于战争的结果影响不大。从海湾战争中美军对战场的强大控制能力来看,美军切断和不切断信号,损失情况的差距不会太大。
当前的伊朗略强于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而现在的美国远强于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如果美伊之战真正开战,不管GPS信号是否切断,伊朗能否找到新的精确制导方式,战争的结局都不会改变。
Ⅳ 伊朗击落了美军无人机,如果美国关闭GPS,伊朗会不会成为瞎子
在伊朗6月20日击落美国RQ-4全球鹰无人机后,一些人担心,如果美国对伊朗进行报复并关闭伊朗对全球定位系统的使用权,伊朗军队会像伊拉克一样变得“瞎子”?事实上,这太让人担心了。全球定位系统是导航系统,不是侦察系统,所以伊朗不会变得“瞎子”。
全球定位系统在武器方面更有用,尤其是卫星制导炸弹,对于这样的炸弹,全球定位系统是他们的“眼睛”。用于激光制导炸弹、电视制导炸弹/导弹、红外制导导弹等。全球定位系统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即使对大多数武器来说,全球定位系统也只是导航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对于飞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来说,更基本、更常见的制导方法是惯性制导,而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制导方法。
Ⅵ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意味着什么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提供两种服务方式,
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中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
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Ⅶ 乌克拉、伊朗、伊拉克 翻译软件
Ukraine[国名]乌克兰
Iron
Iraq
translating software
Ⅷ 2月25日世界周刊放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纪录片有什么谢谢
研制国家:美国名称型号:B-2“幽灵”(Spirit)研制单位: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军用飞机系统部造 价:每架飞机约合6亿美元。最终加上研制费用,每架超过20亿美元。现 状:现役。目前共装备21架。
一、概述
B-2“幽灵”(Spirit)是美国空军重型隐形轰炸机,它能从美国本土或前沿基地起飞,在无需支援飞机护航的情况下、穿透敌复杂防空系统,攻击高价值、强防御、最急迫的目标。它是美国空军在21世纪的一支有效的威慑和作战力量。目前B-2只有B-2A型。
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军用飞机系统部是B-2轰炸机的主要承包商,负责飞机全部系统设计和合成。波音、休斯、通用电力公司也参与了飞机各类部件和训练设备的研制。
由于B-2的先进性、保密性和可维护性的缘故,加上产量少、通货膨胀,B-2的造价是昂贵的。1995年,根据美国空军与诺思罗普公司的合同规定,厂家以每年3架的生产速度制造出20架B-2A,每架飞机约合6亿美元。最终加上研制费用,购买一架B-2A的费用超过20亿美元。
B-2从1978年开始研制,首架飞机于1989年7月首飞,第1架B-2轰炸机“密苏里幽灵号”于1993年12月交付。美国空军目前共装备21架。
1、研发背景
研制B-2隐身轰炸机的构想始于1975年。当时美国国防部所属的先进计划局出笼了代号为“哈维”的项目,落实到空军,就派生出了XST(意思是实验,隐身,战斗)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美军工科研界首次提出了将隐身技术运用到飞机上的设想。富有研制军用飞机经验的洛克希德公司捷足先登,率先获得了军方的研制合同,并很快拿出两架全尺寸XST样机,初步证明了隐身技术应用在飞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当时冷战仍酣,为能隐秘的突破苏联防空网,寻找并摧毁苏军的机动型洲际弹道核导弹发射架和其它重要战略目标,美国空军提出要制造一种新的战略轰炸机,强调突防能力,要求能够避开对空雷达探测,潜入敌方纵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务。为此,空军拟制出了“军刀穿透者”计划,把隐身技术的应用列入了具体议事日程。由于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样机受到好评,空军将生产F-117A隐身战斗机的合同交给了这家公司。随着隐身战斗机的投产,美国国防部和国会要人也开始接受了“隐身轰炸机”这一概念,并于1977年正式批准了空军提出的研制这种飞机的申请报告。随后,美国空军把新型隐身轰炸机的研制项目正式定名为“先进技术轰炸机(ATB)”。这就是B-2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最初名称。
2、研发历程
1980年9月美国空军要求洛克希德公司与诺斯罗普公司针对先进技术隐身轰炸机计划,就性能、成本、后勤支援、项目管理与保安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书。洛克希德的方案为SeniorPeg(老假腿人),诺期罗普公司为Senior lce(老钻石)。1981年10月20日,诺斯罗普公司获得竞争胜利,将代号改为老CJ,以纪念死于癌症的主管隐身飞机的美国空军副部长CJ·凯利。美国各大航空技术公司很快都投入到了隐身轰炸机计划中,波音公司负责钛合金的飞翼后中段、外机翼、燃油系统、武器发射系统和起落架。LTV公司负责飞翼中段,铝与钛合金结构及复合材料结构。通用电气公司专门改造的F119-GE-110涡轮风扇发动机。诺斯罗普公司负责制造前中段与驾驶舱及总装配。
80年代初,B-2经历了几次大的设计更改。1984年,对主翼设计进行了重大改动,因为空军不仅要求飞机能从高空突入,而且还要能超低空突防,从而带来了提高飞机升力、增强机械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其雷达反射截面等一系列问题,上述拖延使飞机的设计历经数年才得以定型。
B-2的研制过程是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之后美国保密程度最高的军事科研工程。1982年4月8日诺斯罗普公司购置了洛杉矶郊区的毕柯莱佛拉地区的一座闲置厂房,并将其改装成保密工厂。军队与保安人员24小时进行监控。为防止苏联潜艇潜入加利福尼亚近海监听计算机软件系统发出的电磁辐射,毕柯莱佛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终端装置所在的房间,都采用了特制金属板进行电磁屏蔽。每台计算机都装有特制的罩套,未经批准的人员无法看到荧幕。关键岗位上的工人全部进行测谎试验,严防间谍与吸毒者。只有少数高级管理人员知道计划的细节,且监控更加严格。参与计划的诺斯罗普公司的一位副总裁的加拿大籍夫人被迫入籍美国。在远离厂区的地区注册了假公司,用于交接从转包商运来的部件。这些部件在深夜用无标记的卡车转运到毕柯莱佛拉。空军官员访问毕柯莱佛拉一律要换穿便服。更甚的是偌大的国会中只有8名议员知道此事。
外界首次得知B-2是在1988年4月20日,美国空军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飞机的不准确的手绘彩图,世界为之一震。同年11月22日,编号为AV-1的B-2原型机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一时成为美国公众争相一睹的怪物。这期间,B-2原型机经历了军方进行的多次秘密试飞和严格检验,生产厂家不得不根据空军方面提出的种种意见和各种苛刻要求不断进行设计修改。83年研制计划的修改使B-2由高空突防变为低空突防轰炸机。1987年1月起,在KC-135上安装B-2的电子设备进行试飞。据计划6架B-2被指定用于研究发展的试验试飞,将进行3600小时的试飞。除第二架试验机外,剩余5架在完成试飞计划后将被改装成标准型进入服役。另外还制造了两架用于静力试验的机体。首架原型机1988年11月出厂,1989年7月首次进行了2小时20分的试飞。首架原型机主要进行气动及适航试飞;第二架原型机主要进行载荷试飞及扩大包线试飞,该机没有标准的隐身构形;第三、第四架原型机装有全套电子设备,主要进行电子设备、隐身及武器试飞;第五、第六架主要进行武器和实际服役试飞。在历时整整5年之后,1993年12月美国空军终于接收了第一架作战型的B-2A型飞机。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隐身轰炸机正式服役。
二、性能指标
B-2A轰炸机机身长20.9米,高5.1米,翼展52.12米,最大载重18144公斤(40万磅),实用升限15240米(5万英尺),正常起飞重量152635千克(33.65万磅),机上装有4台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出产的F118-GE-100型涡扇发动机,每台发动机推力7,854公斤(17,300 磅),机组人员2名,飞机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作战航程可达1.2万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万千米。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
三、结构特点
1、隐身特性
B-2A隐身性能出众。隐身性能首先来自它的外型,首先它的机体扁平,采用翼身融合的无尾飞翼,机翼前缘为直线,机翼后掠33度,飞机头部到翼尖成锐角,机翼后缘成双“W”形,像锯齿,外形像一只巨大的黑蝙蝠。巨大的锯齿状后缘由10条直的边缘组成,从而可使雷达波从后缘和上沿两个方向反射出去,以较大的角度偏离飞机的尾后区域。
B—2A无垂直尾翼,这就大大减少了飞机整体的雷达反射截面。机体下方没有设置武器舱或武器桂架,连发动机舱和起落架舱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机翼之下,从而避免了雷达波的反射。B—2飞机的整个机身,除主梁和发动机机舱使用的是钦复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纤维和石墨等复合材料构成,不易反射雷达波。并且,这些不同的复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铆钉拼合,而是经高压压铸而成。另外,矾翼的前缘还全部包覆上了一层特制的吸波材料(RAM)。位于机翼前部、内装雷达扫瞄天线阵列的两个方形突出部件,也采用了特殊的吸波材料。此外,B—2A的整个机体都喷涂上了特制的吸波油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敌方探测雷达的回波。
B-2A飞机的整个机身,除主梁和发动机机舱使用的是钛复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纤维和石墨等复合材料构成,不易反射雷达波。并且这些不同的复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铆钉拼合,而是经高压压铸而成。此外,整个机体都喷涂上了特制的吸波油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敌方探测雷达的回波。整个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1~0.001平方米,与一只小鸟相当,仅为B-1B的1/100~1/10。所有的武器系统都隐藏在机体内,机身外无任何武器挂架,在机身内装有旋转式发射架,连发动机舱和起落架舱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机翼之下,既减少了飞行阻力,又可以有效避开雷达探测。飞机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蜂窝结构,飞机外表面的材料及灰色涂料都有减少雷达波的反射、热辐射的特点。
2、动力装置
B-2A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口放置到了机翼的上方,呈S状,可让入射进来的探测雷达波经多次折射后,自然衰减,无法反射回去。发动机喷嘴则深置于机翼之内,也呈蜂巢状,使雷达波能进不能出。此外,发动机构件内还装有气流混合器,它能将流经机翼表面的冷空气导入发动机中,持续降低发动机室外层的温度。喷嘴呈宽扁状,使人在飞机的后方无法看到喷口。特别是由于采用了喷口温度调节技术,喷嘴部分的红外暴露信号大为减少,飞机的隐身性能大为增强。此外还将氯氟硫酸喷混在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中,以消除发动机的目视尾迹,最终达到隐身目的。
B-2由4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118-GE-110无加力式涡扇发动机提供动力,单台最大推力7854公斤,使B-2飞机进行超音速飞行,并保证152635公斤的最大起飞重量。飞机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作战航程可达1.2万公里,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万公里。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B-2的空中加油设备安装在飞机座舱后面的上部中心线上。
四、武器控制与电子系统
1、火控系统。
B—2A飞机上有许多先进的机载电子系统,如侦测、导航、瞄准、电子对抗等系统,B-2A侦测雷达为AN/APQ-181型阵列雷达,由休斯公司制造。具有频谱较窄,信号不易被敌截收的优点。这种电子扫瞄式阵列雷达系统,内有2片雷达天线阵列,特点是不需外加旋转或摇摆式天线,只通过信号阵位的改变和组合,就可对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进行扫瞄。它的工作频率在12—18GHZ,旁波瓣极小,抗电子干扰的能力很强。工作模式共有21种,最突出的是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模式和反合成孔径雷达模式。前者主要用于扫瞄陆地地貌,可清晰地获取161千米距离内地表的扫瞄图像,供飞机对地面目标轰炸时使用;后者则主要用于识别和捕捉海上目标,最远有效距离可达128千米。B-2A轰炸机可使用地形匹配和地形规避技术,使其能贴地低空突入敌方空域去遂行轰炸任务。B-2A上还配有先进的NSS导航系统。该系统内包括两种导航设备,一种是惯性导航单元,一种是NAS-27型天文导航单元,分别为B-2A提供先进的自动导航和最常用的星座对位导航方式,双重确保飞行安全。机上的目标瞄准系统采用的是全球定位辅助瞄准系统,可将选定的目标锁定并放大四倍,方便机组人员对目标的识别和瞄准,从而提高炸弹的命中精度,炸弹击中目标的误差通常小于6米。B-2A还带有型号为APQ-50型的电子对抗系统。该系统既可为飞机提供雷达预警,又能迅速侦悉敌方雷达所处的方位座标。飞机上的ZSR-62型主动式电子对抗系统能够快速、主动地对敌进行干扰和压制。飞机上还有一些其它电子系统,如TCN-250塔康系统,VIR-130A自动着陆系统,AN/APR-50雷达告警接收机以及ZSR-63防御辅助设备等。另外还有通信管理系统和驾驶舱内的各种显示系统,它们能够将所有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及图像汇合并显示出来,供机组人员判断处理情况、与地面相关部门联络时使用。两名机组成员的座位前面,各设有4个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显示屏,使情况显示一目了然。
2、武器装备。
B-2A轰炸机无外挂点,有2个机内武器舱,每个武器舱装备有一个旋转发射架和两个炸弹架。B-2可以携带18160公斤(4万磅)弹药,包括常规弹药、核武器、精确制导弹药。B-2可以携带的核武器有:16枚B61钻地核弹,可以打击深埋和加固目标;16枚B83战略自由落体核弹,16枚AGM-129高级巡航导弹,16枚AGM-131“斯拉姆”导弹。常规弹药:80枚227公斤MK82炸弹,16枚908公斤的MK84炸弹,34-36枚CBU-87、34-36枚CBU-89、34-36枚CBU-97集束炸弹。精确制导弹药:80枚227公斤的GBU-30联合直接攻击弹药、16枚908公斤的GBU-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8枚GBU27、8枚EGBU-28、8枚GBU-36、8枚GBU-37、8-16枚AGM-154联合空对地导弹。8枚AGM-137防区外发射攻击导弹。
五、装备情况及型号演变
美国空军在役的B-2轰炸机共有21架,全部隶属于美空军作战司令部第509联队,驻地密苏里州的怀特曼空军基地,但其中只有16架B-2担负战备任务。B—2飞机从研制至装备部队经历三种型号。在最初交付时,6架为测试飞机,10架为“布洛克-10”飞机,3架为“布洛克-20”飞机,2架为“布洛克-30”飞机。2000年6月,所有“布洛克10、20”型B-2轰炸机都升级成为“布洛克-30”飞机。
“布洛克-10型”从1993年12月开始首次交付,一直持续至1996年4月,这型B-2飞机只能携带16枚B83型核弹或16枚MK84型常规炸弹,在中空和高空对软式目标进行打击。
“布洛克-20”是1996年4月至12月间制造,能载16枚B61型核弹,也可携带36枚集束炸弹及16枚过渡型由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的炸弹。这型飞机具有地形跟踪和地形回避能力,可执行低空轰炸任务。
第1架“布洛克-30”飞机于1997年8月7日至1999年5月间交付。这型飞机的地形回避能力和地形跟踪能力比“布洛克-20”飞机要高,并且能投放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联合防区外导弹。
六、飞机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的改变,B-2作战任务也随之而变,目前,诺斯罗普·格鲁曼开始对B-2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以满足美空军新的作战需求。这些改进包括:优化飞机的通信与雷达系统、炸弹架以及应用新的、更有效的隐身涂层,为美军将领在战时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计划的控制上提供更大的机动性。
1、通信系统。
美空军将使用下一代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代替B-2的双向通信设备。B-2新的通信系统可用于在核环境下链接国家指挥机构,能够显着提高飞机与飞机之间的带宽和数据传接处理能力。B-2的新系统更有利于飞机在执行任务中接收最新的目标信息。2003年6月,美国空军计划按照B-2超地平通信计划,在B-2轰炸机上增装Link-16 数据链。Link-16数据链以高速率安全地传输数据信息并具有抗堵塞能力。Link-16可在指挥控制飞机、作战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平台之间以及在各作战单元之间传输各种战术数据信息,实现战场资源共享。Link-16数据链最大的优点是,如果链路中的一个参与者被摧毁或失效,整个数据传输系统不会因此崩溃。应用Link-16数据链数据,将令B-2驾驶员实时获知飞机所处位置。同时还具有和哈里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PRC-117无线电台的接口能力,支持“鹰视”系统软件的接口能力,接收战术数据链J(6016B)和3011 App. A 协议能力和接收全球定位系统的位置与时间信息等能力。
2、雷达系统。
由于电视和电影工业将在2007年左右开始使用新的一些无线通信频带,将可能与B-2的机载雷达目前所使用的频带发生冲突。届时B-2轰炸机的雷达可能会对上述频带的传媒广播通信卫星造成严重损害。空军计划改造雷声公司的APQ-181雷达,使它不与商用卫星发生冲突。空军目前完成的一项研究倾向于对APQ-181雷达进行混合升级,包括采用主动电子扫描阵列天线。到2006年,将有6架B-2轰炸机安装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系统,2010年之前,所有B-2都将安装该系统。
美国空军B-2轰炸机雷达现代化计划(B-2 RMP)将对现有雷达系统进行改进,以便解决在所使用频段上的可能存在的冲突。按照联邦政府的要求,雷达频率必须改到为B-2 所指定的频段。改进的雷达系统设计应能使B-2轰炸机在隐身特性、作用距离、载荷和精确武器投放等综合能力方面满 足飞机作战要求。当两项关键技术已经成熟和两项技术接近成熟的情况下,B-2 RMP在2004年8月份开始进入研发阶段。所有关键技术应在2005年6月进行设计评审时取得突破。目前,71%的设计图纸已经发出,估计到2005年6月设计评审时可以发出85%~95%的图纸。项目负责官员表示,生产成熟性准则将在研发期间形成,该准则尚未确定是否包含生产工艺控制数据。在研发期间计划制造6部雷达,在飞行试验完成前用于B-2作战部队飞行员的培训。
B-2 RMP项目总投资:12.043亿美元,其中研发费用为 6.937亿美元;采购费用为5.106亿美元
项目进度表:
2002年10月 项目启动,进入概念研究阶段
2004年8月 进入研发阶段
2005年1月 进行政府责任办公室(GAO)评审
2005年6月 进行项目设计评审
2007年2月 低速初始生产
2007年10月 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2008年2月 全速生产
2009年 完成采购
3、炸弹架。
随着空军对高精度武器兴趣的增长,诺斯罗普公司升级了B-2飞机上的炸弹架,使其可装载80枚227公斤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此外,B-2还计划加装2270千克的钻地炸弹和小型灵巧炸弹(即“小直径弹药”,SDB)。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2004年开始在首批4架B-2轰炸机的安装新型炸弹架。B-2轰炸机采用现役炸弹架一次出航可投放16枚908千克JDAM制导炸弹,换装新型炸弹架后,一次出航可投放80枚227千克JDAM制导炸弹。美空军计划于2006年前为全部B-2轰炸机换装新型炸弹架。此外,美空军在2005年3月开始为B-2轰炸机加装2270千克GBU-28增程钻地制导炸弹的装机综合工作。
4、新隐身涂层。
诺思罗普公司正在努力增强B-2的性能以躲避敌方雷达的探测。经过几年的研究,该公司已经研制出一种名为先进高频材料(AHFM)的隐身涂料,它是一种基于环氧树脂的、可有效吸收雷达信号的材料,用于替换目前B-2使用的近3000英尺的吸波带。这种涂层材料可以像油漆一样喷涂,而不像以往那样要使用工序繁复的吸波带。其涂覆工作可以在普通的维修条件下实施,不需要高度复杂的封闭机库即可完成,而飞机的隐身性能不发生改变。进行打开维修口盖等工作时,以往采用吸波带覆盖这些口盖的缝隙时,效率颇低,耗时费工,新开发的这种喷涂型吸波材料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点,明显减少了维修时间。涂覆工作在加州帕姆代尔的诺·格公司安蒂洛普谷制造中心进行,采用机器人喷涂系统。采用机器人喷涂系统不仅可降低工时、节省人力,并使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一英寸。2004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向怀特曼空军基地交付首架具有新隐身涂层的B-2轰炸机。其他飞机更换新涂层的工作将随着其常规维修程序逐渐展开,每年约开展3架B-2的常规维修工作,预计即2011年完成所有B-2飞机的涂层更新。
七、作战使用
B—2飞机的主要作战任务是依靠隐身性能突然进行敌方领空,用核弹或常规武器打击战略目标如指挥机构、通信设施、导弹基地等。B-2执行攻击任务时一般进行远程奔袭,通过空中加油,可对全球任何地方实施打击。但是由于B-2对可见光无法隐身,因此一般在夜间执行攻击任务。
为了支持空军的全球打击特遣部队的任务,美国空军在关岛建设了B-2飞机掩体的基础上,又在英国费尔福德、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上分别建设1个和4个B-2飞机掩体。这种掩体采用骨架式充气蒙皮结构,内部宽大,长76.2米、宽38.1米、高16.76米,可以承受每小时177千米的大风,及沉重的积雪压力。内部装备有空调、增湿器及其他设备,环境可控,从而可保持在B-2敏感的涂料可承受的范围内。美国空军要求这种掩体便于运输,可以快速安装和开启。前线部署掩体还将作为B-2的半永久机库使用,从而极大减少了飞机的维护时间,相应提高了飞机的任务出动率。B-2可能利用这些机库在24小时内打击全球的任何地方。
八、实战表现
B-2自服役以后参加了三次战争。1999年3月24日,2架B-2从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经过30小时连续飞行、两次空中加油后,向南联盟的目标投放了32枚908公斤联合直接攻击弹药,这是B-2轰炸机的首次参加实战。在整个科索沃战争中,6架B-2共飞行了45个架次,对南联盟的重要目标投放了656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B-2的飞行出动不到战争中飞机总出动量的1%,投弹量却达到总投弹量的11%。摧毁了近南联盟近33%的目标。
在阿富汗战争中,在战争的头3天里,共6架B-2从本土起飞,经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对阿富汗实施空袭后再到迪岛降落,创造了连续作战飞行44小时新纪录,并投掷了96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在伊拉克战争中,B-2型机共出动49架次。其中,27架次以本土怀特曼为起降基地,飞越大西洋航线,实施远程奔袭,飞行时间约35小时。另外22架次是以一个前沿基地为起降基地,对伊拉克的指挥、控制、通信等设施进行了精确的打击
Ⅸ 中国创造北斗的初衷是什么
中国创造北斗的初衷有两方面,一是为了我国的国防安全,二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导航设备成本。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一下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创造北斗的初衷就是为了国防安全,后面为了我国市场,就对北斗导航系统进行了部分军转民。
Ⅹ "伊拉克";"伊朗"在语言中是什么意思,用他们本地的语言解释,就像用中文解释中国名字一样。谢谢了
“伊拉克”,源自阿拉伯文“血管”。
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 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沙·巴列维正式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所以二战时伊朗政治倾向于奉行种族主义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