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佛教什么时候消失

伊朗佛教什么时候消失

发布时间:2022-08-26 04:33:10

‘壹’ 佛法灭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阿弥陀佛!对于佛法的传播过程中经历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和无法时期,现在流行的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佛曾经在《大爱道比丘尼经》中说: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佛之正法当住千岁兴盛流布。归留一切悉蒙得度。今以女人在我法中为沙门故。当除减五百岁寿法消衰微。

故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正法住世五百岁,有说正法住世一千岁,此部经中,佛为讲说了因果缘由。因阿难苦苦哀求,佛知因缘所致,许女人出家修道。因此正法住世,减了五百岁。

不论哪种说法,佛法灭尽之时,不足一万年。我们现在生在末世之初,还有经典可闻,还有佛陀正法可学,当好好珍惜,莫令错失!

另外,仁者可以查阅佛说《法灭尽经》,好好了解一下末法、灭法的种种现象,生起大珍重心,大出离心,精进修行,不枉此生人道因缘。

‘贰’ 历史上鼎盛的佛教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衰落了

佛教是一种世界宗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由于发展困难慢慢衰落了。它在人类精神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佛教诞生以来,经过众多思想家和宗教学者的努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形成。佛教的出现对婆罗门教这一古代印度固有的主流文化造成了沉重打击,迫使它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佛教一度成为印度的主流文化。佛教的对外传播对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僧侣们不必每天出去乞求施舍。曾经刻苦修行的僧侣开始从各个方面觊觎安逸和对社会习俗的妥协。佛教的声誉受到了很大影响,公众站在离寺庙较远的地方表示尊重。佛教赢得了公众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相对平等的社会观,没有复杂的祭祀仪式。佛教的平等感曾经对下层百姓有很大的吸引力。

‘叁’ 佛教在印度13世纪时为什么会瓦解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为印度教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对纵欲.从教义上否定了对人生苦海的认识,也否定了婆罗门教纵欲的观点.实际上,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佛教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性质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个相近的例子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比较多的保持着佛教的最初形态.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问题上,比较坚决地贯彻了释迦牟尼佛的意图.僧侣生活完全社会负担.结果是僧侣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都实现涅磐,我们不得而知,但藏传佛教地区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到可以看出来.根据社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查对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逐渐递减的,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时人口零头.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领袖自释迦牟尼佛逝世后,后继无人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论,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而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任何着述流传下来.口耳相传就造成了在流传和理解上的歧义.佛教后期宗派极多,有学者统计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数却不多.特别重要的是,当时缺乏一个具有领袖水平的缺乏领军人物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实际上基督教在耶稣去世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叫保罗的犹太人,是他引入希腊哲学改造了耶稣的思想,并整理了基督教内部文件,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新约>,<新约>对统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后<论语>的编写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可惜佛教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内部混乱,缺乏领军人物,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最后的发展阶段.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里,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上面所说的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主要原因.

‘肆’ 能不能讲下佛教在我国西域慢慢被伊斯兰教取代的原因,以及这一个过程

首先是伊斯兰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在佛教、景教等其他宗教向传统的伊斯兰地区发展时,伊斯兰教也借助宗教宽容政策传播到传统的佛教地区。自11世纪喀喇汗王朝向高昌回鹘的武力传教失败后,伊斯兰教没有能够再扩大传播范周,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的国界成为伊斯兰教难以逾越的障碍。13世纪以前,伊斯兰教始终没能跨过库车、拜城一线。西辽建立后不久,伊斯兰教才传播到上述地区。这是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战争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伊斯兰教取得的向高昌,回鹊王国传播的一次突破性发展,也是伊斯兰教传人新疆以来,第一次以和平方式向喀喇汗王朝境外的传播。蒙古统治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来到新疆的中外旅行家,在各地几乎都看到有伊斯兰教教徒。如法国人鲁不鲁克就说:”在所有畏吾尔的城市中,都有聂斯脱利派教徒和萨拉森人(指伊斯兰教教徒)。”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天山以北的昌吉、吉木萨尔等地,也都有伊斯兰教教徒的活动。这表明伊斯兰教已经传播到新疆各个地区。

其次是伊斯兰教发生了适应性变化。伊斯兰教自传人新疆后,一直处于官方宗教的地位,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西辽建立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后,伊斯兰教不仅失去了一教独尊的官方宗教地位,而且第一次处于非伊斯兰政权的统治和管理之下。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伊斯兰教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伊斯兰教上层和伊斯兰教教徒改变了对异教徒一贯的敌视态度,不仅积极拥护西辽和蒙古的宗教政策,对西辽和蒙古的统治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宗教界甚至还下令各清真寺在礼拜时,以西辽统治者的名字念“呼图白”(阿訇在聚礼和会礼时进行演讲的仪式)。以异教徒的名字念“呼图白”在新疆是第一次,即使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伊斯兰教上层还进入西辽统治集团,直接参与和帮助西辽的统治,代替地方官吏向穆斯林征收赋税,甚至主动负起代西辽统治者监视民情、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西辽时期发生过不少穆斯林暴动,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地伊斯兰封建主的,直接反对西辽的不多旷据伊斯兰史料说,西辽的穆斯林群众认为,“异教徒”契丹人对他们的统治,甚至比有“正统信仰的人 (伊斯兰教教徒)”的统治要好些。在暴动受到伊斯兰封建主镇压时,他们甚至寻求西辽统治者的支持。这一时期的穆斯林史学家也在他们的着作中对西辽统治者大加颂扬,称赞他们的公正及其对伊斯兰教所给予的应有的尊重。

再次是伊斯兰教出现了衰落的现象。西辽和蒙古统治时期,伊斯兰教不仅发生了政治地位的变化,而且改变了过去那种与其他宗教不相接触的状况,开始与其他宗教交错分布。由于这一变化以及受到其他宗教的冲击和社会风气日下的影响,伊斯兰教变得不那么“纯洁”了;教规、教法失去了约束力,“异端邪说”盛行;虔诚信教的少了,一些穆斯林特别是那些原来就是被强迫接受伊斯兰教或信仰不甚牢固的人,信仰开始发生了动摇,甚至改信了其他宗教。13世纪着名的穆斯林诗人尤格乃克在他的哲理长诗《真理的入门》中,对当时的伊斯兰教状况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伊斯兰曾受冷漠,而今重遇凄凉,崇拜成为伪善,信徒已经隐藏。酒馆周围兴隆繁盛,清真寺变成废墟无人礼拜,冷落荒凉。学者丢弃了善功,隐士舍弃了虔诚,哲人竟跳起欢快的萨玛(萨满教舞蹈);手舞足蹈。禁止异教的人已无影无踪,异端邪说却猖獗盛行。”这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对伊斯兰社会的世风日下所发出的无奈的感叹,其实早在11世纪时《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就已经对穆斯林信仰的败坏和世风日下而痛心疾首。这种状况虽然是虔诚的穆斯林不愿看到的,但却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种宗教当然也包括伊斯兰教;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传播到二个新的地区或民族中后,也会不断吸收、融合当地的传统宗教和文化成分,这是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宗教都必须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信仰同二宗教的不同地区,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其宗教信仰却存在差别的原因正在于此。可以说,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就是伊斯兰教不断地区化和民族化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伍’ 西域佛教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败的

公元5世纪中叶,先是嚈哒人茁壮地成长,称霸于西域各国,他们暴风疾雨般地占领了塔里木盆地的许多地方,龟兹自然难逃一劫。这个民族不信佛法,多事外神,杀生血食。这是一次恐怖的洗劫,也是一场致命的打击。虽然这个暴戾的民族在短暂的崛起后又迅速地消逝,但是他们的洗劫已经在预示龟兹佛教文化的结束。公元7世纪,吐蕃又入侵西域,安西四镇(于阗、疏勒、龟兹、焉耆)全部陷落。吐蕃的统治酷烈残忍,赋税差役严重,民不聊生。他们的掠夺对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更是一次不留情的摧毁。如此凄惨的状况一直维系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在西鹘的西迁下退出西域的历史舞台。
公元840年,回鹘西迁,彻底改变了龟兹的命运。这个民族建立了回鹘国,龟兹被取代,属于龟兹的文明开始崩溃,佛教文化只余一息苟延残喘。直到那个最终的时刻不可避免的来临。公元10世纪末,回鹘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自此开始了西域历史上旷日持久,伤亡剧烈的圣战。佛教建筑被无情地摧毁,僧人居士被肆意地屠杀。龟兹王国业已消失。
公元13世纪,伊斯兰教消灭了龟兹的佛教,千年的佛教文明付之一炬。同样地,我们只能在现存的遗迹中依稀看到它往日的风采,它的余辉在丝绸之路上虽然破败不堪但依旧光彩夺目。有关它的种种风云就仿佛是我们寄放在枕边的盛唐旧梦。
与于阗、龟兹的命运一样,公元1346年秃黑鲁帖木儿任察合台汗,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公元1383年其子黑的儿火者任别失八里的察合台汗,他在位期间对高昌地区发动圣战,从此高昌回鹘的佛教就一蹶不振,日渐衰微。15世纪中叶,高昌佛教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陆’ 佛教在印度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没消失,现在还有0.8%信众。
阿育王死后,即7世纪,逐渐衰落。

‘柒’ 佛教起源何地

汉传佛教(大乘佛教)

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数)。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西藏,说法不一,但正式传入西藏,应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此时,西藏正式被统一,并且创立了统一的藏文字,为了加强和稳固统一的政权,松赞干布对佛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及支持,先后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二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家,她们在进藏的同时,带来了大批的佛经和佛像。期间从内地及西域陆续来了一批佛教僧人传播佛法。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尤其主张 “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较少,只有2.5亿多人,分布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该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
(1)佛教的兴起与衰落。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公元6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为佛教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释迦牟尼创教并向弟子传承教说。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与戒律认识产生分歧,分为许多教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教盛行,并分为中观学派和瑜迦学派。7世纪以后一部分教派与婆罗门教结合形成密教。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至19世纪才稍有复兴。
(2)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佛教中的主要派别有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仅在教义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实践方面。 对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释迦牟尼当作教主,而大乘则把他当作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结果上,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应以普度众生,成佛度世为最高目标。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蒙古、朝鲜、日本、越南。因其是从印度向北传播的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成为喇嘛教的形式,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称藏传佛教。它于7世纪吐蕃占普松赞干布开始信奉佛教,至13世纪初,经宗喀巴改革而逐渐强大。藏传佛教有其独具的许多教派,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习制度。
佛教的节日有佛诞节(夏历四月初八)、涅盘节(夏历二月十五日,指佛祖逝世日),佛成道日(夏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亦称腊八,这天已成我国民间的节日,届时吃腊八粥

‘捌’ 佛教中的小乘和大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的。始祖分别是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在印度几经演变,大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佛逝世后约100年之间)。(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二部,称之为根本二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后称为18部或20部,称为部派佛教(原始佛教时期后约400年之间)。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被称之为小乘佛教。(3)佛示寂500年后,产生了大乘佛教,即龙树菩萨创立的中观学派(此后约400年),被称为空宗。后来大乘佛教有瑜伽行学派(此后又约400年)的产生,被称为有宗。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4)到7世纪至9世纪,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别与原婆罗门教结合而发展为密教(此后又约300年)。自11世纪到13世纪,印度受到外来侵略,佛教在印度趋于衰落。 小乘佛教。佛教创立时,印度已进入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垄断和神权统治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并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佛陀所处时代的印度,和我国春秋战国一样,也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过许多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的不同见解。其中,学术界和佛教界所公认对佛陀有影响的,有六个学派即所谓的“六师外道”。 通常把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续传承时期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也称根本佛教。佛陀从不作形上立说,一切诉之于理性经验,教人实践解脱道。佛陀极善于删繁从简,就地取材运用譬喻,每对弟子说法,总是要言不繁,绝少见长篇大论。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为便于记忆,采用偈颂形式,后编辑为经、律、论组成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说教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包括一些戒律条文。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他在世时的设施和惯例。由于佛陀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说法,弟子们便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称为根本二部。此后100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18部或20部,称为枝末部派。故称之为部派佛教。关于分裂原因 ,南、北传佛教有不同说法。据南传佛教的说法,主要是戒律的意见不同;据北传佛教的说法,主要是对教理的看法不同。 在佛灭后约100多年,以毗舍离城为中心的东方跋耆族的比丘,对戒律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行动,而归结为“十事”:(1)角盐净:即是听贮食盐于角器之中。(2)二指净:即日影偏过正午二指后,如未吃饱,仍可进食。(3)他聚落净:即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4)住处净:即是同一教区(界内)的比丘,可不必同一处布萨。(5)随意净:即是众议处决时,虽不全部出席,但仍有效,只要求得到他们于事后承诺即可。(6)所习净:随顺先例。(7)生和合(不搅拌)净:即是可饮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8)饮渎 楼疑净:可喝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棕榈汁。(9)无缘坐具净:即缝制坐具,可不用贴边,并随意大小。(10)金银净:即听受金银财物。 但以耶舍为首的西方比丘(以摩偷罗城为中心),则以此不合乎律制,判为非法,因而引起争论。对于这“十事非法”的结果,就是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认为“十事非法”的耶舍长老成为上座部,意思是以佛教长老为中心的正统派。坚持实行这十事的跋耆一派成为大众部,被认为是佛教的非正统派。“部”的原意是“说”的意思。上座部属于长老的主张,大众都是多数僧侣的主张,是比较强调发展的流派。其实若以佛陀思想去衡量,此十事正是佛陀告知阿难的细微戒可舍的范围。上座部长老格于佛制的尊严,在律文中增补了十事为成文法。但跋耆比丘们的内心还是不平,更值得注意的是毗舍离国王,亦不满客来的少数上座,并加以驱逐,造成了部派分化。最初,大众部分化为8部,后来上座部分化为10部,共18部,连同上座部、大众部合称20部。南传佛教史载18部,即去掉北传佛教史所说的西山派和北山派。 关于这些部派的名称,有的据部主名字命名,如犊子部、法上部、法藏部等。有的据学说性质或名字命名,如一说部、多闻部、经量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等。有的据部派流传地点命名,如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等。这些部派中,主要是大众部和上座部的分裂,故称为“根本分裂”。变化最多、最快是说一切有部。在佛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流派是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当时佛教传播范围很广,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它与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主要差别:(1)佛陀观,大众部系统认为释迦牟尼生来非凡,威力无边,无生灭变化,他讲的每字每句都是佛法;而上座部虽承认历史上作为教主的释迦,却认为他生前也有常人的烦恼,他讲的话不一定都是佛法。 (2)对世界的看法。大众部系统认为一切皆虚假不实,都不过是些由人们方便施设的“假名”,只有出世间的“道及道果”是真实的,较强调“空”的方面;上座部系统中,特别是最有势力的说一切有部,认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肯定五蕴及由它们组成的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西,把它们分成色法、心法、心所法等,又把心所法分成:大地、大善地、大烦恼地、大不善、小烦恼、不定这六类法。以上都是有生灭变化的“有为法”,此外还有“择灭无为”(涅 )等永恒不变的“无为法”。 (3)轮回问题。大众部因强调摆脱生死的出世的真实性,对此没有展开讨论,而上座部系统对此有激烈争论。有没有轮回主体,有没有灵魂?在原始佛教理论中没有明确论证,但实际上是承认的,因为否认这点,它的三世轮回说就不能成立。上座部系统的犊子部认为有轮回主体,称之为“补特伽罗”,说它承受着前生的“业因”(行)投入母胎,形成今世的生命。此外,经量部主张有“一味蕴”,说一切有部主张“世俗补特伽罗”(或“假我”),都可以看作是灵魂。 (4)关于解脱修行。大众部系统认为众生有内在的解脱根据,即“心性”,说它本来清净,只是由于后天的情欲才使它受到染污,此即“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在修行理论中已包含顿悟成份;上座部系统基本因袭原始佛教主张,把觉悟解脱过程看作是克制和灭除情欲的过程,没有提出内在的心性问题,将观悟四谛的禅修程序更加繁杂化、细致化,并把不同观悟阶段与解脱的果位(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结合在一起。 可见,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系统的主张较开化、简单易行,而上座部系统较保守、教义繁琐,主张累世修行。部派佛教从原始佛教偏重人生哲学而扩展到宇宙领域。大众部偏重于讲“空”,从宗教实践和宗教理论的角度来看,大众部对后来的大乘佛教影响较深刻,大众部的理论与大乘中观学派(空宗)有较多的渊源关系。而上座部则向说经部演变,后来又在深受大乘空宗的影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大乘瑜伽行学派(有宗),而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产生的社会原因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形成,教义理论日益复杂烦琐,过着严格的出家持戒生活的佛教教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带有自由色彩、较多神话要素的大众部教义受到欢迎。大乘佛教就是在大众部教义基础上创立的。大众部原在南方盛行,大乘佛教盛行后,它便随之消失了。大乘佛教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民间宗教信仰及希腊、伊朗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在家信徒是僧团的外围势力,他们在经济上资助僧团的宗教活动,并负责维修佛教遗迹和佛塔等宗教场所。这些在家居士是促使大乘佛教产生的重要社会力量。 在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菩萨众——大乘最初的教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为小乘,发生了大乘与小乘的历史分裂。 大乘佛教分空(中观学派)、有(瑜伽行学派)二宗。中观学派主张观察问题要不落一边(如空与有、常与无,各一边),即要综合两边,符合中道,因而名中观学派。由龙树菩萨(150一250年)及其弟子提婆(圣天,170一270年)所创立,奉《大品般若经》为主要经典,龙树所着《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提婆所着的《百论》为基本理论着作。提婆的后继者罗 罗传系至

‘玖’ 古代佛教在大伊朗地区传播情况如何

佛教派出去的长老,在大伊朗传播佛教的情况:

他们分别带去了《蛇喻经》、《天使经》、《无始终经》、《火聚喻经》、《转*轮经》、《梵网经》等经典,使数千乃至数万不等的人群皈依了佛教。

阅读全文

与伊朗佛教什么时候消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人喜欢哪个国家 浏览:17
英国图坦卡蒙是什么 浏览:851
60k是多少印尼盾 浏览:181
欢乐中国行怎么没有了 浏览:908
中国高度多少 浏览:379
意大利salerno怎么去庞贝 浏览:47
在中国呆多久才能申请绿卡 浏览:654
意大利dim什么意思 浏览:652
意大利火灾怎么处理 浏览:24
中国哪个城市是第一个发达城市 浏览:235
越南恒大球迷为什么那么厉害 浏览:852
在越南怎么看出中国的面貌 浏览:372
越南小车多少钱 浏览:679
外媒如何报道印度 浏览:770
伊朗有什么国宝 浏览:772
中国股票承销商的盈利率是多少 浏览:143
怎么交英国的朋友说中文 浏览:287
被印尼移民局抓走了怎么办 浏览:497
中国山中寺庙建在哪里 浏览:875
为什么印度人生宝宝有三个头 浏览: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