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伊朗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这么高 他们怎么做到的
伊朗是海湾国家主要的产油国,如果不是某些超级大国仗势欺人,伊朗是妥妥的超越沙特的土豪,有了钱,自然就是教学水平蹭蹭高啊,再加之只有最聪明的人才会出去留学,自然精通几门外语,还是最简单的外语,洒洒水啦~
⑵ 伊朗人平时用什么语言交流
伊朗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而且波斯语在伊朗全国的通用程度相当高。
所以要想用对方的母语交谈,要学的必然是波斯语。
阿拉伯语虽然与波斯语的关系比较密切,但在伊朗的通用程度很低,
一般民众只会祈祷等简单的宗教用语,没法顺利交流。
⑶ 过几天与行行摄色去伊朗摄影创作,谁知道伊朗(波斯)摄影旅游中那里会说英语的人多吗
不多。年轻的会说些,老的会说比较多。中年的基本不会。
⑷ 为什么说英语的国家这么多
不是因为世界上说英语的人做多,而是因为先进国家中说英语的国家比例是最高的。既然发达国家大多是说英语的,为了在经济贸易上和他们能更好得达成统一,必然有很多国家也开始说英语。还有一个更根源的原因是因为,北美洲,澳大利亚很很多欧洲地区以前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过去了就会普及自己的语言,所以那个时候的英国被称为是日不落帝国,也是现在讲英语的国家那么多的最根本原因。
⑸ 英语源于英国还是源于美国为什么会广泛流行
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或第四大语言(1999年统计为322,000,000人),但它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与英语最接近的无疑是弗里西语,这种语言现在仍然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中使用,大约有50万个使用者。一些人认为低地苏格兰语是与英语接近的一个独立语言,而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英语的一个方言。苏格兰语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有人甚至认为Ebonics(美国黑人英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但是这很有争议性)。除了弗里西语外最接近英语的就是在荷兰东部和德国北部的低地撒克逊语。其它相关的语言包括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德语。诺曼人于11世纪征服英国,带来大量法语词汇,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词汇。
地理分布
1. 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是第一语言:澳大利亚、巴哈马、爱尔兰、巴巴多斯、百慕大、圭亚那、牙买加、新西兰、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和美国。
2. 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中是主要的语言,这些国家包括巴西(连同葡萄牙语)、加拿大(连同法语)、多米尼加国、圣路西亚和圣文森及格瑞那丁(连同法语)、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爱尔兰共和国(连同爱尔兰语)、利比里亚(连同非洲语言)、新加坡和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和其它非洲语言)。
3. 英语是下列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但不是本地语言:斐济、加纳、冈比亚、香港、印度、基里巴斯、莱索托、肯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尔爾利亚、马耳他、马绍尔群岛、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群岛、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4. 另外,英语在欧洲及日本是最普遍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32.6%),接着是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
基本英语是为了国际交流使用的简化了的英语。它通常被一些飞机厂商和其它国际商业用作写手册和交流。远东的一些学校把它作为基础英语来教授
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爱尔兰共和国, 新西兰, 英国 (实际上), 美国 (实际上), 多数英联邦国家, 欧洲联盟
⑹ 为什么英语比汉语使用广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或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学家,那么你必须(至少学会)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英语语言的这种强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雪球,几乎无法阻挡”。[1]
一、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的表现方式
首先,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使用英语。[2]�
语言学家把上述使用英语的人口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指把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的人们,通常也是他们惟一的语言。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南非。第二类是指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人们,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或美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的香港。第三类是指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与美国和英国没有十分密切关系。[3]�
虽说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人口目前也要超过13亿(包括海外华人),但讲汉语人口多限于中国人和华人,外国人把汉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毕竟凤毛麟角。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国力的增强,也出现了汉语热,但与英语热相比,还不能同日而语。�
其实,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不但体现在使用的人口数量上,更多体现在英语的应用范围之中。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4]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世界上有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5]�英语强势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中尤为明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语曾替代英语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语言。但是随着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20年中)美国在世界上超霸地位的确立,英语的强势已势不可挡。据科学引用指数(SCI)的创始者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教授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共发表925,000份科学论文,其中95%是用英语撰写,而且这些论文中只有一半是由来自英语国家的作者撰写的,也即有一半的论文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撰写的。英语的强势可见一斑。[6]�
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在我国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过去20年中更是如此。我国英语媒体的大量出现便是例证。到目前为止,我国以传播新闻为主的英语媒体包括一个英语电视频道、一个外语电台、9家英文日报和周报、10家英语杂志和9大英文网站。这对于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而言,已足以显示我国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重要性。[7]上述的统计中还未包括全国各地以英语学习为主的英语报纸。�
除英语媒体的发展外,中国的英语学习人数之庞大也足以说明英语强势的影响。据估计,我国约有3亿人口在学习和使用英语[8],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英语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我国英语热的出现与国家的开放政策有密切关联,这一点在我国入世后更是如此。现在,我国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学生必修英语,从2001年起,还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9]。英语也是我国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还是提拔干部和晋升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人的英语能力还可以决定他是否能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标志。
二、国际传播中形成英语强势的成因
英语语言的强势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形成的。1300年,英语还只是英格兰的“下等人”所说的语言到1500年以后,现代英语才开始形成,主要指英语已拥有相对稳定的拼写、发音和词义[10]。但英语真正作为国际性语言的出现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英语的国际性地位。�
1.从宏观角度讲,英语强势并非语言本身所促成的,因此英语强势在国际传播中的出现并非只是这种语言本身的强势。正如牛津大学教授琼·艾奇逊(JeanAitchison)指出的那样,一种语言的成功或失败与语言的内在特性并无多大关联,而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力量有很大关系。[11]��
就英语而言,这一点最明显不过了。在18-19世纪中,工业革命使得大英帝国的影响力开始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英语也随着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士兵和商人开始流行到世界各地,并向全球性语言的目标迈进。英语不光在英国的殖民地使用,就连非英语国家的外交谈判也用英语进行。1940年,德国和日本两国在商议建立反英美的联盟时,两国的外长(JoachimvonRibbentrop和YosukeMatsuoka)就使用了英语进行谈判。[12]��
不过,无论英语的适应性有多强,也不管英语势力曾覆盖多大面积,目前英语的国际性地位主要源于二战以后讲英语的美国的大国地位。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意识到大英帝国的没落不可避免,于是设想用美国的力量来维持英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当然他得到的只是美英之间的“特殊关系”。随着全球影响力向大西洋的另一端转移,一种新的英语(美式英语)在全世界流行[13]�。美式英语的流行与英式英语稍有不同:美式英语主要不靠政治和军事,而是依托流行文化和媒体市场的力量向全世界推广,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于是出现了“可口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的术语来描绘英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强势。�
除上述原因外,20世纪末,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新的政治格局也迫切需要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于是,英语语言本身的某些便利使其很快成为首选目标。�
2.从语言层面讲,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与英语语言本身的生命力有密切关联。首先,英语与印欧语系的所有语言都有联系。对于东方人而言,英语也许会很难。但对于西欧人、俄罗斯人甚至伊朗人来说,英语也许不那么难学,因为他们会发现英语的语法和词汇与他们的母语有相似之处。�
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英语又独具“世界语言”的特性,即英语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尽管英语强势源于英国和美国英语,但是全世界五大洲都有国家把其列为官方语言。同时,英语虽然词汇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至少有50万个单词,比德语(近20万)和法语(10万)都要多,但一般使用者只要能掌握1000到2000个英语单词就可以用英语有效交流。�
此外,英语能允许非英语人士进行“本土化”,创造出适合他们的英语,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语(普通话和英语混合)、西式英语(西班牙文加英语)、日式英语(日文加英语)、克里奥耳语(西印地语加英语)、甚至法式英语(法语加英语)和德式英语(德语加英语)等[14]�,也可以包括在上海出现的“洋泾浜”英语。总之,英语的强势表现为其“能容忍非英语人士用蹩脚的英语使用英语”,进而使他们觉得英语的便利性和亲近性[15],使之更具“世界性”。�
3.英语的这些“世界性”当然与其文化价值体系有密切关系。相比其他文化而言,英美文化价值观能更多地鼓励创新、能容忍“异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可能只能出现在美国,他不太可能出现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欧洲和东方国家。�
其次,英美媒体强大的市场化倾向和技术强势也足以使英语在国际传播中占主导作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效应”和“硅谷现象”。前者主要是指文化产品,包括英语媒体、电影等娱乐产品;后者主要是指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产品。这些产品在世界的风靡必然导致产品所包含的英语语言流行到全世界,这些产品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当然也会帮助英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取得强势。�
最后,英语强势的形成还因为现存世界性文化中多数已以英语语言形式出现。如上文所述,世界上80%的文献是用英语撰写的。要把这些文献转化为其他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如世界语、汉语或德语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英语的强势的形成就成了一个轮回逻辑:英语是世界性的,因为它本来已经具有世界性了。[16]���
三、英语强势的特点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的三大特点。�
1.首先,英语强势的实质是讲英语国家的强势。这在英语国家中也不例外。目前,美式英语之所以能取代英式英语也只是对美国在世界格局中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实力的反映而已。因此,如今席卷全球的语言虽然还被称为“英语”,但它携带的内容却是美国文化。[17]�
2.这种英语强势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在短时期内较难改变。非英语国家可以选择顺应这种强势还是拒绝,但无法阻挡这种英语强势的出现。�
3.由于语言和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传播业等领域是紧密相联的。英语语言强势必然也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传播业上的强势。也就是说,英语强势不是简单的语言世界性的问题,它会通过其强势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产生影响。��
四、英语强势的影响
英语强势的影响像把双刃剑。它们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同时出现,即一个看似是负面的影响往往也会伴随着有利的一面,反之亦然。有趣的是这一点不但适用于非英语国家,也同样适用于英语国家本身。�
1.对英语国家的影响
对英语国家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而言,英语强势所带来的影响应该说正面、有利的影响要多于负面、不利的影响。首先英语强势使得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强势进一步强化,这些强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强英语的强势;其次,英语强势还会促使这些国家的国民自然产生一种民族优越感,使他们觉得作为英语人口的荣誉感。从长远讲,这是英语强势给英语国家带来的最大好处(或有利影响),因为这会使得整个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一种高昂姿态并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当然,这种优越感和荣誉感在各个英语国家中的表现程度也会有差别,实力最强的美国可能表现最为强烈。�
但是,这种强势所带来的优越感和荣誉感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多数英语国家的国民没有兴趣去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较少关心国际新闻,也不想学习外国语。据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其他语言能力最差。2000年,全美所有大学学习阿拉伯语的人中,只有9人毕业,而英国是欧洲使用语言最单一的国家。这种惰性使得他们会越来越封闭,思维方式也会逐步僵化。[18]��
此外,英语强势及其普及性也会导致英语的变种,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语(普通话和英语混合)。这种变种不但会引起某种语言交流障碍,同时对英美两国的英语语言本身也产生了影响。《金融时报》指出对英语的真正挑战来自那些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口,因为目前这些人口不但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英语母语人口,这些人口人数也正以迅猛速度增长。该报预言这种情况必将对英语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19]��
2.对非英语国家影响�
英语强势给非英语国家带来的影响可能与英语国家正好相反,其负面不利的影响可能要多于正面有利的影响。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但是语言并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它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身份的标志。�面对英语强势的不可抗拒性,许多非英语国家觉得无可奈何,但对英语强势所带来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国主义)又表示担忧,因为这些文化入侵所带来的影响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确确实实存在,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有人甚至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这些殖民宗主国过去炮舰政策的延续,只是现在殖民的手段相对文明了一点。[20]
尤其是对那些少数语种和民族而言,英语的强势可能是毁灭性的,甚至意味着他们的语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语言的消亡这种情况古已有之,只是现在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而已。有人说到本世纪中有一半的语言会消失,而有人说是90%。[21]��
对于那些也想成为语言强国的非英语西方国家(如法国)而言,这种无可奈何的心理更为明显。现在,法国尽管每年花费一亿美元来推广法语文化,但是法语在世界语言中的排名仍然只有第9位,而且法语的衰落仍到处可见。法国的科学家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处境,“要么用英语发表文章,要么说着法语默默无闻地死去”�[22]。�
于是,非英语国家便会面临一种困境:是要融入世界、要现代化,还是要孤立自己、保持民族性?要现代化就必须融入世界,而要融入世界肯定会对于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变化。从目前情况看,能否成功地走出这一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有效处理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的问题。�
3.对中国的影响�
英语强势对我国来说正面和负面的作用都有。从正面角度讲,英语强势的直接作用是促使英语在我国的大范围的普及,从而有效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素质和国际化程度,改善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软环境。试想:如果在过去20年中没有英语这座语言桥梁,我国改革开放的结局会怎样?如果我国不引入英语强势,不重视英语学习,不把英语水平与接受教育、晋升和就职等方面挂钩,那么过去20年中就不可能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英语热:从新概念英语,到3L,到《走遍美国》,到疯狂英语,也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英语经济”,也不可能每年大批中国莘莘学子赴国外留学,也不可能出现上文中提及的那么多英语媒体。�
总之,没有20多年来对英语强势的有效吸收,就没有我国现在具有初步国际化程度的大环境,而没有这样的大环境,我国要能够加入世贸、申奥成功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的经验表明,只要能把英语强势处理得当,只把英语当作融入世界的工具使用,那么我们就能用较少的成本较快发展本国现代化,缩小落后的时间,为尽快进行“赶超”打下基础。�
当然,许多中国学者对目前的英语强势和普及所带来的潜在危险表示担忧。1998年在哈尔滨召开的“技术进步和当今世界发展”研讨会上,他们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语言的强势必然会触发文化强势,从而产生新的不公正。[23]�
这种担忧显然是有道理的。只要看一下英语在汉语中的渗透就可以知道:政府官员在记者招待会上随口会说出WTO、PNTR、APEC等英语缩写,仿佛说自己家乡话一样。年青人中更是满口TOEFL、GRE、NBA。即使你问一位老太太去医院干吗,她会回答:“我做CT”。�
着名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这是汉语的奇观,奇在没有任何红头文件规定的情况下,英语单词会如此自然地出现在汉语中,即使像老太太不懂CT为何义但照说无妨。[24]��
那么,如何看待英语强势在带来积极作用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危险(负面作用)呢?如何看待英语强势对汉语甚至我国文化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本文认为首先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正如陈原教授所说的那样,有生命力的语言(或文化)从来不怕异物的“入侵”。任何语言都不是自给自足的,时不时会搀杂一些异物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25]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在英语强势面前能够有效吸收众多的英语单词,正是汉语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现。因此,面对英语的强势和我们汉语的弹性,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不是满怀忧虑感。�
语言如此,文化当然也如此。中华文化五千年来之所以能源远流长靠的就是其能去粗取精的特性。西方文化通过英语强势必然会影响我国的文化。但是,从长远讲,我们如果能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也一定会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更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五、结束语:英语强势的未来�
在英语强势之前,其他语言(如拉丁语、世界语、法语和德语)也曾出现过强势,但是随着讲这种语言的国家影响力的下降,这些语言的强势已经不复存在,有的甚至已经死亡。那么,英语也会沉浮吗?英语会像其他语言一样出现颓势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既然其他语言都会沉浮,英语也不应该是个例外。那么英语颓势的标志是什么呢?《英语的未来》的作者大卫·格雷多尔(DavidGraddol)认为科学技术是一大标志,他认为英语出现颓势的标志可能是当重大技术发现不断出现在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时候。这个时候英语的重要性可能会大幅度下降。[26]��
科学技术当然是一个标志,但笔者认为英语出现颓势肯定还会在其他方面(如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等)有所表现,毕竟一种语言的强势是靠其他强势来支撑的。事实上,英语国家公民中对国际新闻缺乏兴趣、对世界事务缺乏了解以及学习外国语言所表现出的“低能”都表明了这些英语国家(至少在这些方面)的不灵活性甚至僵化趋势。从长远来讲,这也许是英语走向颓势的开始,但是应该承认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
参考文献:�
[1][2][3][19][26] English is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Financial Times.December 28.2000.p.20��
[2][10][11][12] A world empire by other means.The Triumph of English�December 22 2001.Christmas special of The Economist.p.63.��
[4][23] Huang.C.Z.Linguistic Diversity a concern a global village.December 11.2000.China Daily.p.4.��
[6] 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Colleges worldwide abandon their native languages for acommon tongue.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cation.September8.2000.p.1.��
[7]郭可:《我国英语媒体的发展趋势和传播效果》,2002年未发表论文。�
[8]Zhao.Y. & Keith.P.C..(1998)English in China.World Englishes. Vol. 14. No. 3.p. 377-399.
[9]China Boosts English.21st Century.March 29.2001.p14.��
[13]Stevenson.R.L(1994)Glo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Longman Publishing Group.New York:Longman.p.88.��
[14]《地道英语将不复存在》,《参考消息》,2001年3月29日第6版。�
[15]Stevenson.R.L(1994)Glo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Longman Publishing Group.New York:Longman.p.91.��
[16][20]Stevenson.R.L.(1994)Glo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Longman Publishing Group.New York:Longman.p.92.��
[17][18][21][22]�左浩坤编译:《英语真的大获全胜了?》,《看世界》,2002年第3期,第43页。�
[24]陈原:《世纪之交汉语领地的新景观》,《参考消息》,2001年5月15日第8版。
⑺ 伊朗人母语
母语是波斯语,与欧语系相近,因此他们英语好
波斯诸语
伊朗的国语和阿富汗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中亚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主要语言。在阿富汗和中亚又称为“塔吉克斯坦语”。中国称为法尔西语。中国的塔吉克斯坦族使用东部伊朗语的瓦罕和萨里库尔方言,与此不同。伊朗约有4000万人使用,阿富汗约500万人使用。全世界操波斯语的人口约5000万。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之印度一伊朗语族。约公元前2000年操印度一伊朗原始母语的雅利安人西迁,经中亚分别进入伊朗和印度本土。其语言逐渐形成印度、伊朗两大系统。伊朗(1ran)的名称即来自雅利安这个词。伊朗语言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c古伊朗语、中古伊朗语、新波斯语。古伊朗语的代表为“阿维斯塔语”(Avesta)和锲形铭文语。“阿维斯塔语”为东部波斯语,是祆教经典所使用的语言。锲形铭文语为西南部波斯语,是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也是现代波斯语的直系祖先。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灭波斯帝国后,古伊朗语逐渐停止使用。中古伊朗语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东部中古伊朗语包括花刺子模语、粟特语和中国发现的和田塞语。西部中古伊朗语包括巴列维语、摩尼中古波斯语、摩尼安息语等。其中巴列维语和摩尼中古波斯语是锲形铭文语的后裔,属于同一个语言系统,安息语属于伊朗本土东部方言。巴列维语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官方语言,它的文献在中国发现的只有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唐苏谅妻马氏墓志”,摩尼中古波斯语和摩尼安息语只发现于中国吐鲁番地区,它们是古代入华的信奉摩尼教的波斯人和安息人所使用的语言。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灭萨珊王朝后,推行阿拉伯语及文化,中古波斯语逐渐被废弃。原来的巴列维与安息语融合后产生了新波斯语,又称为“达里”语。“达里”(Dari)意为“宫廷”。由于新波斯语是萨曼王朝宫廷中通行语言,,故由此得名。它后来取代阿拉伯文,在公元9~10世纪成为东部穆斯林世界通行的书面语。新波斯文采用阿拉伯文字母体系,又在以阿拉伯字母B,J,Z和K的基础上创造了P,ch,zh和G4个字母,还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的词汇。其语法与中古波斯语很接近,要点为:名词、代词形容语无性和格的差别,波斯语本族名词单复数按规则变化,但阿拉伯语借词则按阿拉伯语变化,不使用冠词。动词一般有两个词干;现在词干和过去词干,其变化规则分为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类,有6种人称变位形式。时态有: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假定时等。语态有:陈述式、命令式等。句法上与印欧语系其他语言大同小异,都有从句结构。元代中国把波斯文称为“回回字”或“蒲速蛮字”。元政府各级机构都设有“回回译史”等专职译写文书。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用语和经堂教育用语中有大量的波斯语语汇。
⑻ 伊朗人都会英语吗
不会
就像中国,人们都学英语,但真正会的没多少。
⑼ 伊朗那边的人用的是什么语言
伊朗官方语言为波斯语,波斯语已有超过2500年的使用历史,留下了可观的文献记录。波斯文学举世都予以很高的评价。波斯语诗韵和歌词的优美,也获得全世界的赞叹。
波斯语是一种在伊朗、塔吉克斯坦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等国家使用的具有悠久传统的语言。伊朗和塔吉克斯坦斯坦的官方语言,也是阿富汗斯坦境内两种主要语言之一(另一种是普什图语)。随着移民从这些国家流入到周边国家,很多国家都有说波斯语的社群。
在波斯语中有大量的阿拉伯语借词,但是波斯语中有四个阿拉伯语所不具有的字母及发音。由于阿拉伯语是一种与伊斯兰教紧密结合的语言,所以在很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或伊斯兰信徒都要使用阿拉伯语。由于以上原因,现代波斯语中,有近40%的词汇来自属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
(9)伊朗英语为什么这么普及扩展阅读:
伊朗是着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勤劳、勇敢的波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农业、建筑、音乐、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公元11世纪所着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台、发明了与当今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规盘。伊朗学者的许多数学着作达到了很高水平。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史诗《列王记》、萨迪的《蔷薇园》等不仅是波斯文学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波斯语 亦称帕尔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西支,是伊朗和塔吉克斯坦斯坦的官方语言 ,也是阿富汗斯坦境内两种主要语言之一(另一种是普什图语)。波斯语还分布于中亚其他地区,波斯语在塔吉克斯坦斯坦称为“塔吉克斯坦语”。全世界使用波斯语的人口约有1亿。
说波斯语的人口约1亿人,大部分在伊朗(5500万),此外还分布于阿富汗斯坦1100万、塔吉克斯坦斯坦700万、巴基斯坦、美国、土耳其、伊拉克、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中亚其他地区。波斯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波斯语的语言特点:
波斯文为拼音文字,共有32个字母,其中28个是阿拉伯字母,4个是波斯语新创的波斯字母。波斯语有8个元音,长元音和短元音各为3个,双元音2个;有辅音22个,其中8个清辅音,14个浊辅音。单词的重音基本上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句法特点是词序相对固定,基本词序是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后。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等语法范畴,时态共有 9 个,通过动词的词尾,或者加助动词来体现。名词和代词没有明显的格和性的范畴,领属关系由一个连接符(波斯语称伊扎菲)表示。
⑽ 是哪个人创造的英语为什么让英语做国际语言
古代欧洲所经历的各个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和远在东方中国的倒是有点相似,或说巧合,只是迟滞了若干个世纪。在东方,周王朝衰落后各诸侯国群起纷争;在西方,罗马帝国在公元286年分裂为东西两罗马,到公元五世纪,曾经强大无比的罗马帝国终于烟消云散。罗马帝国消亡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原在北欧的众多“野蛮”部落侵掠而下,在古希腊城邦时代就已孕育成熟并伴随着帝国的强盛而辉煌绚烂的地中海文明也就注定要遭受劫难了。
我们已经知道英语也并非是不列颠群岛上土生土长的语言。它是在公元五世纪由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罗(Angles)、萨克逊(Saxons)、裘特人(Jutes)带过来的。在此之前,居住在不列颠的人们说的是凯尔特语。
属于日耳曼部落的盎格罗、萨克逊、裘特人原居地是今天的丹麦和德国北部。他们穿过北海,来到不列颠,并很快将说着凯尔特语的当地人赶到边远的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其中还有一部分不得不迁徙到欧洲大陆。
这些从北欧侵略过来的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颠分别建起了他们自己的王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七个。它们是:Northumbria、 Mercia、Wessex、Essex、Sussex、East Anglia和Kent。
盎格罗人原来住居的地方叫做“Engle”。他们的语言是“Englisc”,——这就是今天“English”一词的来历了。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的日尔曼语支(Germanic Branch)。追本溯源,我还是从印欧语系说起。
印欧语被认为是新石器时期(公元前7000年前)居住在黑海之北森林(即今日的乌克兰)里的部落所使用的语言。约在公元前3500-2500年之间,他们开始迁徙,来到今天的西欧、地中海、斯堪迭纳维亚,东边甚至到达印度。他们的语言也随即传播开来,分化成现在印欧语系里的各种语言。
印欧语系共有十二个语支,现在尚有语言正在使用的语支有十个。下面就其中主要的几个语支来逐个作简单介绍。
凯尔特语支(The Celtic Branch)——这是最小的一个语支,但是由于它主要是在今日的英国境内使用,所以不得不提。凯尔特各语言源于中欧,曾于公元前400年前后在整个西部欧洲占主导地位。凯尔特人于两千多年前迁徙到不列颠群岛。后来,在说着日耳曼语的盎格罗-撒克逊人来到不列颠后,凯尔特人被赶到威尔士、爱尔兰、苏格兰。凯尔特语也就变成了今天的威尔士语(Welsh)、爱尔兰盖尔语(Irish Gaelic)、苏格兰盖尔语(Scottish Gaelic)。其中有一部分凯尔特人返回欧洲大陆的法国,居住在布列塔尼半岛,他们所操的语言就是布列塔尼盖尔语(Breton)。其它的凯尔特语都已经消失了。威尔士语的句型结构是“动词 主语 宾语”;爱尔兰语文学在欧洲可算得上是最古老的了(仅次于希腊语和拉丁语,位于第三位)。
日耳曼语支(Germanic Branch)——这些语言是从古斯堪地那维亚语和盎格罗-撒克逊语演变过来的。由于受到早期基督教传教士们的影响,日耳曼语和凯尔特语的大多数都是使用拉丁字母的。英语即属于这一语支。有关英语的一些事实有: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第二多的语言,——第一当属我们的汉语;英语使用的范围最广;英语是科技语言;英语有最丰富的词汇;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最多 ……。
和英语的“血缘”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就是德语和荷兰语了。同属日耳曼语支的还有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瑞典语是有语调的,这在印欧语系中实属不寻常,倒是和我们的汉语有点类似了)、冰岛语。已消失了的尚有戈特语(中欧)、法兰克语(法国,不是法语)、伦巴第语(多瑙河地区)、汪达尔语(北非)等。
印欧语系中大多数语言都是有“格(cases)”和“性(genders)”的变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名词/代词上,当然,动词等也会跟着起变化。德语中的名词就有四种“格”和三种“性”的变化,如,das Herz(第一格,做主语),des Herzens(第二格,做定语,相当于Heart's),dem Herzen(第三格,相当与间接宾语),das Herz(第四格,相当于直接宾语);若再加上复数的die Herrzen,der Herrzen,den Herzen,die Herzen就是八种格了。名词则有三种“性”:阳、阴、中,如,der Lehrer(the teacher,阳性)、die Universitat(the university,阴性)、das Buch(the book,中性)。英语中已经基本上没有了这样的“格”和“性”的变化,但还是在一些单词中能够看出来,如,代词的格I(第一格)、my(第二格)、me(第三、四格)、we(复数第一格)、our(复数第二格)、us(复数第三、四格);英语中的性的遗留则体现在一些词缀上,而且大多是随事物的自然性别变化的,如,monitor(阳性)、monitress(阴性)、tiger(阳性)、tigress(阴性)、fortress(阴性),——中性是没有了。
拉丁语支(Latin Branch)或叫意大利语支(Italic Languages)或罗曼语支(Romance Languages)——这些语言都是从拉丁语演变过来的。拉丁语可是欧洲最重要的古典语种,尽管它已经从人们的口头上消失了。在很长的时间里,它曾经是科学上和教堂里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它的字母至今还被大多数语言使用着。
在拉丁语支里,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可算是拉丁语的最核心的嫡系语种了。西班牙语曾受到阿拉伯语和巴斯克语的影响;罗马里亚语则深深地烙上了它周边的斯拉夫各语种的印迹。另一重要语种法语自拉丁语演变出来后就走得更远,发音已大不相同,却有着更多的日耳曼语和凯尔特语的印记,——只是在拼写上尚留有一定的拉丁语的痕迹。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在一千多年前尚是同一语言。西班牙语则是目前拉丁语支里使用人数和范围最多最广的语种,除了在西班牙,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都是说西班牙语的,——它也是联合国里五种官方语言之一。
拉丁语的语法系统对世界很多语言都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的名词有三种“性(genders)”和六种“格(cases)”。特别是它的句式结构(主语、谓语、宾语等)也成了很多其它语言的规范。——汉语的第一本语法书籍《马氏文通》就是一本“拉丁文法”,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今天的汉语语法无论如何推陈出新最终还是脱不了“拉丁文法”的窠臼。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支是斯拉夫语支(Slavic Branch)——斯拉夫语言的使用范围在东欧。随着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364 DC)的分裂和五世纪的分崩离析,基督教会也分离成西方的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和东方的东正教(Orthodox Church)。在天主教的范围内人们仍然使用着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而在东正教地区人们使用的是从希腊语演变过来的西里尔字母(Cyrillic alphabet),——斯拉夫语言使用的字母。很多斯拉夫语言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在书写上略有分别,象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语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斯拉夫语言的重要特点是它们的辅音字母组合和名词众多的格(可多达七个)。斯拉夫语言里最古老的当属保加利亚语;最重要的就是俄语了。其它主要语种还有:波兰语、乌克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等。
印欧语系里,人们经常所说的三大语支就是上面述及的日耳曼语支、拉丁语支和斯拉夫语支。没有提到的还有:The Baltic Branch(代表语言有立陶宛语Lithuanian和拉托维亚语Latvian),The Hellenic Branch(仅存的语言就是希腊语了),The Illyric Branch(代表语言是阿尔巴尼亚语),The Armenian Branch(目前尚有亚美利亚语),The Iranian Branch(都是从古波斯语——Ancient Persian——演变而来的,其中最大的语种就是伊朗语——阿富汗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说的是伊朗语,次者为库尔德语Kurdish,只是今天生活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国的库尔德人尚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The Indic Branch(都是从古梵语Sanskrit演变出来的,是语种最为繁多的一个语支,如,印地语Hindi、巴利语Pali——佛教用语、乌尔都语Ur、尼泊尔语Nipali、孟加拉语Bengali等)。除这些外,还有两个语支The Anatolian Branch和The Tokharian Branch已经没有现存的语言了。
以上是英语所属的印欧语系的大致情况。这里提到的种种语言既然都是属于一个语系的,基本上可以说应该是从同一种语言——古印欧语演变过来的,那么在它们身上总该能找出些联系。事实也的确如此。——英国人琼斯(Sir William Jones,1748-1794)当年就是发现Sanskrit与欧洲诸语种有着惊人的相似才使得这一古老的语种回到印欧语系这个大家庭中去的。就英语而言,它是日耳曼语支的一员,与德语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在英语的发展成长过程中,它又和拉丁语、法语等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中有着十分明显的这些语言的痕迹,是我们学习英语时应该要了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