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外长访黎,具体都说了什么
大约在两个星期之前,伊朗的外交部部长访问了黎巴嫩,具体的内容其实就是表达自己愿意在各个领域对黎巴嫩提供帮助。
那么伊朗必然是有嫌疑的,所以其自身也知道,在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一时间就表示愿意为黎巴嫩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在事情发生将近20天了,。黎巴嫩的外交部部长亲自访问黎巴嫩,表达这件事情的诚意可以看出伊朗其实在为了写出自身的嫌疑。
❷ 伊朗在外交上有什么同盟国以及利益相对国原因
伊朗最大的同盟国利益相对国就是中国,不仅中国可以消费其主要出口产品石油,而且中国是唯一敢出售武器给伊朗的,是战略++经济+武器进口,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国,俄罗斯同伊朗关系也是战略上的,但不是经济上的。
❸ 伊朗,以色列,加沙,巴勒斯坦,黎巴嫩,这些是什么关系
犹太人是耶路撒冷原居民,公元前13世纪就在约旦河西岸生存繁衍了。
但是由于罗马帝国、埃及帝国的侵略战争,导致犹太人分在在欧洲各地。
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又受到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一致决定,在犹太人的原居住地(现在的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建立新的犹太国家,即以色列!
但是等犹太人移民过来后发现……他们的原居住地已经全部是中东人了。
本来犹太人以为可以和中东人和平共处下去,但是中东人总想侵占这片土地,赶走犹太人,他们成立了以灭绝犹太人为目标的组织——哈马斯,哈马斯利用恐怖手段,不断杀害犹太人,以色列人忍无可忍,多次发动针对哈马斯的战争。但是周边已经全部都是阿拉伯国家了,他们仇视一切非阿拉伯人,他们支持哈马斯搞恐怖袭击,导致了5次中东战争……
❹ 伊朗四大盟友是谁呢
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对伊朗实施全面制裁和封锁。迫于美国的压力,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敢和伊朗交往,有不少国家还紧随美国压制伊朗。这让伊朗的外部环境一直都不好,国际上的朋友看起来真的不算太多。
❺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冲突是怎样形成的
黎以冲突的“首因”是黎巴嫩真主党越境袭击以色列,并绑架了两名以色列士兵,进而引发了以色列的大规模军事报复。但世上往往没有如此简单的因果关系。
黎巴嫩真主党是谋定而动。
哈里里遇刺事件导致了支持真主党的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以及一个亲西方黎巴嫩政府的建立,尽管真主党仍在议会中有着左右政府的能力,但他们更希望重新分配权力。目前的局势也证明,在真主党的冒险之举反衬之下,黎巴嫩政府和军方则显得近乎无能,贝鲁特政府被撂到了一边。客观上,由于真主党不但在黎南部拥兵自重,已然成为国中之国,其更在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使得贝鲁特政府缺乏做劝服工作的着力点。另一方面,选择巴以局势胶着之时迫使以色列拉开“第二战场”,也是对哈马斯的呼应。
以色列的军事计划亦有跑题之嫌。
现在,这场拯救大兵行动已经迅速升级为针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战斗。由于真主党一直被以色列视为“肉中刺”,而解除真主党武装的联合国决议又难以落实,以色列目前虽然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但仍希望借此机会“让真主党出局”,将其从边境地区清除出去,用另一支势力来代替它,虽然这并不容易。
如果军事实力能简单决定结局,那么,真主党区区过万兵力远远不是以色列的对手,但别忘了,中东问题一直就错综复杂,除了以色列的持续军事行动可能引起伊斯兰世界的抵触,黎以双方背后,也都有摆脱不掉的国外势力影子。
如果追根溯源,黎巴嫩真主党自从其1982年组建以来就与伊朗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其不仅是在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一手支持下诞生,同为穆斯林什叶派,其与伊朗更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反对以色列,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客观而言,现在,当伊朗在核问题上正面临着西方越来越大的压力的时候,地区新热点的产生,自然能够缓解它的压力,并增加谈判筹码。
而作为对以色列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目前也并没有对以施加足够的压力。虽然美国呼吁以色列保持克制,但仍强调它有保卫自己的权利。当然,伊拉克困境、伊朗核问题、朝鲜导弹问题接踵而来,让美国有点分身乏术,但让以色列敲打敲打向来都被其视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抑或真主党,削弱甚至消灭它们的力量,为其分担压力,又何乐不为?
如此观之,真主党不会轻易罢手,而以色列还会大打出手,如果以地面部队介入越境袭击,那么事态可能进一步扩大。知名中东问题专家朱威烈教授也表示,虽然这还不是战争,但该地区局势面临失控的危险。目前而言,与黎以冲突相比,也许巴以冲突更有转圜的余地,起码阿巴斯还是被以色列认可的谈判对象。
❻ 在叙利亚问题上,为什么黎巴嫩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黎巴嫩在叙利亚问题上面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接受了一大部分的难民。其他的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了,因为这本来就大国之间的军事博弈,黎巴嫩只是一个小国,连自己国家的事情都没有解决好怎么能够有时间去解决其他的国家的事情呢?
这样,使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人数达到60万。这些难民大都是逊尼派穆斯林,除10%为受过教育的阶层并在城市有职业外,其余90%住在黎巴嫩南部和沿海周围的难民营里。
黎巴嫩内战爆发后,叙利亚军队就积极干预,开始是进行调解活动,后来就以制止内战、维持和平为由直接出兵进驻,对黎巴嫩的政治局势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
❼ 伊朗,伊拉克,黎巴嫩,以巴,美国之间有什么关系
美国和伊朗是仇敌,美国和伊拉克是敌视,美国和黎巴嫩是兄弟(谁是哥谁是小弟你懂得),美国和以色列是兄弟,美国和巴基斯坦合作。
❽ 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博弈,会不会让黎巴嫩成为牺牲品
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博弈很有可能就是将黎巴嫩成为了牺牲品,因为在早期的时候篱笆能总理去访问沙特,结果回来以后就开始进行了辞职,者不难让人看出,肯定是因为总理本人遭受了非常严重的迫害甚至软禁,所以两个大国之间进行博弈,弱小国家变成了牺牲品。
辞职事发突然,哈里里在辞职声明中指责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行为导致黎巴嫩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变得糟糕,与自己寻求黎巴嫩的团结和统一的初衷相违背,故而选择辞职。哈里里说,伊朗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想要摧毁阿拉伯世界”,而黎巴嫩真主党充当其“帮凶”。由于上任之初承诺要寻求黎巴嫩的团结和统一,但面对如今这种因真主党和伊朗造成的无力掌控的分裂局面,他既不会向真主党和伊朗屈服,又不愿让黎巴嫩民众失望,因此宣布辞职。
❾ 黎巴嫩的外交关系怎么样
黎是议会民主共和国。议会实行一院制,现有128个议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议员各占一半。黎党派林立,但力量分散,目前无一党占绝对优势。2007年11月,拉胡德总统任满离职,议会多数派和反对派在总统选举问题上严重对立,选举被19次推迟,总统职位一直空缺。在阿盟和卡塔尔等八国外长组成的阿国调解委员会共同斡旋下,黎各派达成“多哈协议”,于2008年5月选举黎前武装部队总司令米歇尔·苏莱曼为总统,任期至2014年5月。2009年6月,“未来阵线”领衔的多数派在议会选举中胜选,苏莱曼总统授权多数派领袖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组阁,11月联合政府成立。2011年1月,联合政府因以真主党为主导的“3·8”联盟11名部长集体辞职而解散。苏莱曼总统授命前总理纳吉布·米卡提(Najib Mikati)出任总理并组阁,6月新政府成立。2013年3月22日,因内阁未能就成立黎议会选举监督机构和延长黎治安部队司令任期达成一致,米卡提总理宣布辞职。4月6日,苏莱曼总统授命塔马姆·萨拉姆(Tamam Salam)出任总理,2014年2月完成组建新内阁。苏莱曼总统任期于2014年5月25日结束。2016年10月31日,黎议会举行总统选举,米歇尔·奥恩(Michel Aoun)当选黎总统并随即就职。11月3日,奥恩任命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为总理并组阁,哈里里12月18日组阁成功。2017年11月,哈里里在访问沙特期间宣布辞职,12月宣布收回辞呈。2018年5月6日,黎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5月23日,纳比·贝里连任议长。5月24日,奥恩总统宣布现政府转为看守政府,授权哈里里组建新一届政府。
❿ 伊朗跟阿拉伯国家关系怎么样
伊朗的什叶派革命者与富有的逊尼派为主要势力,与在美国庇护下的波斯湾的阿拉伯政权关系一直很紧张。自从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2005年伊朗总统选举火药味浓后的内贾德上台后,二者之间关系明显恶化。阿拉伯害怕伊朗的想要控制这一的地区野心,伊朗对什叶派少数民族的影响以及伊朗的核计划,而伊朗也同样担心伊朗的阿拉伯人的忠诚度,以及海湾对面兵罗棋布的美军可能发起的打击。但从近几年来看双方的关系趋于缓和,然而,海湾两岸的猜疑不是一下子就能烟消云散的。和很多希望政府一样,海湾国家也担心伊朗的核计划是否真的只是出于民用目的。阿拉伯领导人仍然念念不忘伊朗做过的坏事,比如所谓的调停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关系,真实目的却是占领海湾中部属于阿联酋的三大岛屿。在峰会上内贾德总统所建议的“不受外国势力干涉的”地区安区协定,海湾国家也投以怀疑的目光,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伊朗想要取代美国成为海湾的监护人的一个途径罢了。但这种箭拔弩弓的局势还是有所缓和的。无论他们多么不喜欢伊朗的这位神学老师,他们更不原意看到美伊战争。伊朗领导人喜欢把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描绘的好像海湾的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伊朗——从中获益匪浅。但是,伊朗由于低效率,经济日益衰落,而伊国内的几千亿投资资本也都攥在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的手中,现在看来还是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