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这根刺,扎了美国43年为何不倒背后哪些布局让人称赞
一提到伊朗,美国就恨的咬牙切齿。毕竟作为石油大国的伊朗,凭借自己的石油储量,在中东地区混的风生水起。尽管美国多次实行大动作,想要制伊朗于死地,却没有一次成功过。伊朗这根刺扎了美国整整43年仍然不倒,这与伊朗的硬核政策和战略布局有巨大关系。
除此之外,伊朗看得清楚局势,懂得运用自己的优势。作为一个小国家,伊朗的财力不行、政治不行、军事力量也不稳固,但是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石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石油都依靠中东地区的供给,而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伊朗有控制石油的天然优势。因此它趁机用自己的优势,和那些需要大量资源的国家进行友好合作和交流,建立相当稳固的经济贸易体系和产业链。这不仅能稳定国内的经济局势,还能获得更多帮助。这一政策也非常不错,伊朗加入上合组织就是最好的证明。
⑵ “英国在直布陀螺海峡扣押伊朗船只的做法是愚蠢的”,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英国这样做会激怒伊朗,所以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对于伊朗来说即将面临的是美国和英国的联合夹击。在美国和英国联合把伊朗的油轮扣押以后,英国更是拒绝释放被扣押的油轮,这激怒了伊朗扬言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打击报复美国和英国。
英国扣押了伊朗的油轮在背后是由美国所进行主导的,是英国和美国利益一致的结果,但是伊朗为了打击报复扣押了英国的一艘游轮,这使得英国现在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说英国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⑶ 英国为何要拒绝,和美国一起打击伊朗的第三次海湾战争
由于目前的英国经济,这场战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英国人的愿望是没有战争。还有就是英国自己有很多的原因,有可能英国自己都麻烦不少。
英国政府消息人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说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毋庸置疑会受到美国的要求参与军事行动,但是2003年英国听信美国方面指控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参战,最后证明是个乌龙事件,让英国方面不得不多加个心眼。
⑷ 英国是美国的铁杆朋友,为何要在特朗普对伊朗发动战争威胁的时候泼冷水
国家和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都是利益连接起来,特朗普对伊朗发动战争威胁影响了英国额利益。伊朗的资源对于英国还是很重要,英国没有什么理由去支持美国,特朗普这种无理的要求引起了很多国家的不满。
特朗普口出狂言,声称美国已经做好非常充足的准备,可以在1分钟之内打击伊朗的很多个军事设施,但是特朗普并不敢下令开战,特朗普乱说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只是在胡说八道。伊朗国防部长哈塔米5月14日在德黑兰的一场退役军人集会上发表讲话称,伊朗国防力量目前处于最高级别的军事防御状态,已做好应对各种威胁的准备。对于美国来说伊朗根本就够不上对它的威胁。
⑸ 英法德加入到美国谴责伊朗行列,是将伊朗推向战争边缘吗
确实是想把伊朗推向战争边缘,但是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利益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美国现在根本不想和伊朗之间发生军事冲突,这样的话将会导致美国国内的经济出现非常糟糕的情况。而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国家则是为了能够扩大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才会选择谴责伊朗这种行为。
而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分歧,因为欧洲国家想要在中东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才会选择制裁伊朗这一个地区大国。因为伊朗想要成为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这恰恰是欧洲国家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⑹ 相距遥远的伊朗与英国为啥有仇
从地理位置上看,伊朗与英国相距甚远,直线距离也要在5000公里以上。那么,这两个根本就不搭界的国家是怎么结下的仇?而且给人的感觉它们之间的仇恨是乎不亚于美国。
此后伊朗和英国几乎再无往来。但1979年伊朗巴列维王室被推翻,并与美国断交后,伊朗成为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所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英国对伊朗品头品足、说三道四,大国情结溢于言表,对此,伊朗当然十分愤怒,新仇老恨涌上心头,所以常常是以牙还牙,使两国事端不断。
⑺ 美英与伊朗之间究竟有什么历史为何双方如此敌对英国驻伊朗大使馆被袭与美国有什么利害关系
伊朗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理上北邻俄罗斯,南扼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东连南亚次大陆,西接阿拉伯世界,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122亿吨,占世界第五位)。从19世纪起,伊朗就沦为英、俄两大帝国角逐的场所。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伊朗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巴列维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买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膨胀,伊朗社会各种潜在矛盾空前激化,经济高速发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群众运动。
1979年1月26日,巴列维被迫出走。首都德黑兰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齐涌上街头载歌载舞,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打开大灯,不断鸣笛以示庆祝。街道、广场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维父子的塑像和画像,几小时内就被群众推倒砸碎和焚烧。这次规模空前的社会动荡后来被称为“伊斯兰革命”。
这场“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
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25年来,曾经石油滚滚,梦想做世界第五大强国的伊朗,经济发展速度骤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与此同时,美国的势力范围从伊苏边界退到了波斯湾南岸,失去了对波斯湾石油运输线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权;美国在中东波斯湾失去了一个盟友和宪兵,相反增添了一个敌人;美国的石油财团被迫退出伊朗,从此失去了一个极富潜力的大市场。这就是美国视伊朗为“邪恶”国家的深层次原因。
人质事件导致美伊交恶
直接导致美伊交恶的导火索是发生于1979年11月4日的美国驻伊使馆人质案。当天,伊朗学生冲入并占领了美国大使馆,50多名美国外交官被作为人质扣押长达444天。
人质事件被认为是美国自越战后在国际上遭遇的最大挫折。为此,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导演了一场空中入境奇袭围困使馆的伊朗学生,并营救被扣使馆人员回国的“蓝光”行动。因行动失败,卡特付出了落选的沉重代价。最终,当52名美国人质获释返回美国,这件事在美国公众心目中至今仍是个挥之不去的梦魇。1987年,里根任总统期间发生的“伊朗门”事件,使得此后的美国历届总统对伊朗采取强硬政策时在国内极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从一开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权热衷于输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并将周围一大批阿拉伯国家的政府称为“反动腐朽政权”,引起邻国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约旦、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伊朗断绝了外交关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第二年就与邻国伊拉克开战,打了一场耗时8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耗尽了伊朗的国力,它的国际处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风潮的兴起
世界在变,伊朗也在变。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伊朗作为位居要冲的产油大国已经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库姆神学院用上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长起来,强烈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温和、开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总统选举中以压倒优势当选,支持哈塔米总统的改革派议员又占据了多数席位。伊朗国内的政治气氛逐渐宽松。
伊朗与许多阿拉伯国家恢复了正常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伊朗曾对创作《撒旦诗篇》的英国作家拉什迪发出追杀令。为此,欧盟冻结与伊朗关系达10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一关系终于解冻。
1997年12月,伊朗作为东道主成功举办了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会上哈塔米总统提出了“文明对话”的倡议,主张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建立的是一个神权高于一切,十分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会。25年后,伊朗不得不在革命与发展、大炮与黄油、一元化与多元化、“输出革命”与“文明对话”之间做出抉择。
⑻ 美国与伊朗正在紧张对峙,英国为什么要扣押伊朗油轮
美国与伊朗正在紧张对峙,英国之所以扣押伊朗的油轮。是因为英美是一伙一丘之貉。他们想联合打压伊朗。以达到他们想夺取伊朗石油的目的。
⑼ 为什么制裁伊朗
1,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11月27日在中国和俄罗斯的支持下,以绝大多数票通过赞成制裁伊朗的决议案,以惩罚它暗地里兴建第二座铀加工设施。
2,奥巴马说,伊朗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对美国的安全与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为此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将延长一年。美国众议院10月14日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一项制裁伊朗的法案,该法案将允许美国地方政府和一些基金会停止对和伊朗能源领域有业务往来企业的投资。
3,2008年3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803号决议,决定进一步加大对伊朗核计划及其相关领域的制裁,但同时表示将继续加大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
伊朗核问题
伊朗核能源开发活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与其合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铀浓缩活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代表欧盟的法国、德国、英国积极斡旋下,伊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
为说服伊朗彻底终止铀浓缩活动,德法英3国还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并于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由于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巴黎协议未能得到落实。
为了打破伊朗核问题的僵局,去年12月,俄罗斯向伊朗递交了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的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今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1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此举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3月28日,安理会通过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的主席声明。
6月1日,俄罗斯、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举行外长级会议,提出一项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新方案,并要求伊朗尽快对这一方案作出答复。伊朗认为,六国方案虽包含“积极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并多次表示将在8月22日前对六国方案作出答复。
由于伊朗的消极反应,六国外长7月12日在巴黎发表声明,决定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尽管声明隐含制裁的威胁,伊朗依然重申,伊朗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但决不放弃获得核技术的权利。
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并呼吁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合作。但伊朗表示,伊朗的铀浓缩活动只会继续和扩大,不会中止。
伊朗核问题在2006年初成为美国伊朗关系的核心问题,并成为美国伊朗战争的潜在导火索。
伊朗核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1950年代开始核能源开发
1980年美伊断交,美国多次指责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炼出核电站燃料铀
2003年12月18日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2004年4月,宣布暂停组装浓缩铀离心机
2004年6月底,宣布恢复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但暂停提炼浓缩铀
2004年9月21日,宣布开始将37吨铀矿料中的一部分用于铀转化
2004年11月,德法英3国与伊朗在多轮会谈后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德法英承诺提供核技术、核燃料和一座轻水反应堆
2004年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铀浓缩
2006年1月10日,伊朗恢复中止了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产出纯度3.5%的低纯度浓缩铀,成为国际核八强之一(五常任理事国,印巴,伊朗)
4月2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向该机构理事会和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报告。报告说,伊朗未能在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期限内中止铀浓缩活动,也没有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进行全面合作。
2006年5月3日,中美法英德俄六国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协商会议未能达成成果。
⑽ 公开指责伊朗,英国如何选择“后脱欧时代”国际站位
英国此次公开表态指责伊朗,跟风美国,这个举动可能是他们向美国示好的一个信号,不过这也将使原本紧张的海湾局势再度变得复杂起来。前不久沙特石油设施遭遇无人机袭击的事件中,美国坚持认为是伊朗作为幕后推手,而伊朗则一直否认此事并坚持,美国要解除对伊朗的制裁,而此时英国却选择了站队美国。
在这个问题上,约翰逊选择和美国站在同一立场并不难理解。出于对“无协议脱欧”的坚持,约翰逊正在遭受来自全欧洲的抗议,而美国是唯一公开表示支持英国“无协议脱欧”的国家,并宣称一旦英国脱欧美国将优先考虑与英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只是,相比于此前英国在卷入冲突时一般所持的谨慎态度,此次约翰逊的公开表态却令人稍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