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黑兰是哪个国家的
德黑兰所属的国家是伊朗。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有认为德黑兰的市区人口应要减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着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当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
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的波斯语,98%人口都使用母语,德黑兰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兰及伊斯兰时代早期,德黑兰在祆教里被称为“拉伊”,即波斯古经里的剌伽。
Ⅱ 伊朗信奉什么教
伊朗人口约7700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德黑兰。
Ⅲ 德黑兰的介绍
德黑兰(波斯语:تهران、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它是伊朗最大的城市,并且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在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有意见认为德黑兰的市区人口应要减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着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当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的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的波斯语,98%人口都使用母语,德黑兰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兰及伊斯兰时代早期,德黑兰在祆教里被称为“拉伊”(Ray),亦即波斯古经里的剌伽。
Ⅳ 伊朗有哪些城市
德黑兰:伊朗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市中有许多的手工艺作坊和“比比皆是”的清真寺。德黑兰有许多古迹和博物馆,最着名的是考古博物馆、戈莱斯坦宫和大理石宫、珍宝博物馆以及专门展览驰名世界的波斯地毯博物馆等。
伊斯法罕:历史名城,地毯业发达,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名胜古迹有皇家广场、伊马姆霍梅尼清真寺、阿里卡普宫、谢赫鲁特福清真寺、巴扎、十四柱宫、23孔桥、卡珠桥、社会清真寺等。
库姆:位于德黑兰西南125千米,宗教圣城。伊斯兰什叶派中十二伊马姆教派的活动中心,是伊朗各地和邻国的教徒们的朝圣之地。现保存着150多座风格各异、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其中一些是清真寺建筑的珍品。
阿巴丹:位于阿拉伯河三角洲的阿巴丹岛上。着名的石油城。四季分明,有不少旅游胜地,两伊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
大不里士:西北边陲古城,距德黑兰530千米。8世纪曾长期为首都。以织毯、制革等手工业着名,城内的蓝色清真寺宏伟壮观。乌尔米耶湖风景秀丽。
马什哈德:市内有许多宗教寺院,伊斯兰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列兹维圣墓和清真寺就在这里。伊朗着名诗人菲尔多西的墓地距市内23千米。
克尔曼沙阿:西部古城。市内多文物古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雕像和墓地,还有希雷英宫殿遗址、拜火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
设拉子:古波斯文化中心。素以玫瑰和夜莺之城及诗人的故乡文明于世。有2500年前波斯首领居鲁士大帝的陵墓和宫殿、鲁斯坦姆壁画、埃拉姆花园等。
波斯波利斯:古城。位于设拉子市东北部60千米处的盆地中。公元前518年始建,城中的宫殿用坚硬的石头建造。其中以百拄厅最为着名,厅中有11米多高的石柱100根。还保留着碑、墓穴、雕刻等古迹。
Ⅳ 请告诉我伊朗的历史
伊朗古称波斯,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其历史上先后有多个帝国建立、兴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对外积极扩张,使第一帝国的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大流士一世向东部进军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在西线则向当时欧洲着名的文明发源地古希腊诸城邦发动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腊人的英勇抵抗,在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中遭到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继位后曾再度向希腊用兵,但被准备充分的古希腊军队击败。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当时已经征服希腊各城邦的马其顿王国,在新任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下,以报昔日波斯入侵希腊之仇为口号,带领希腊大军进攻波斯第一帝国,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彻底击败大流士三世的百万大军,波斯第一帝国被吞并,成为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后,很快陷入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和西方,佛教从印度传往中国,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后期,约在前238年,其东部的安息(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先后从帝国分裂独立,东部边境又不断遭受贵霜王朝侵扰,西部边疆又面临罗马帝国的大肆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灭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兴的安息帝国(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继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国主体地位。安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的东北部,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这两大帝国之间战争不断。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发。
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率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安息)的侵略战争。在卡尔莱战役中,英勇善战的安息军成功地围歼了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罗马军团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恶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地区;最后流亡到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为在此称雄的北匈奴郅支单于所收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这支部队就是罗马军团残部,他们投降后被安置在甘肃永昌县境内,汉政府在祁连山麓设置了“骊靬县”。
频繁的战争造成安息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全国陷入一片混战,帝国末期名存实亡。
萨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尔达希尔一世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萨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首次重新统一,史称波斯第二帝国。
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爆发战争,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先后在629年和642年,帝国两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国走向了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就是明证。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支逃往中国避难。
伊斯兰教时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乱的萨珊帝国很快被新兴的伊斯兰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国击溃。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统治初期,当时同样处于强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在波斯呼罗珊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发生了激烈交锋,虽然唐军由于深入敌境作战,双方兵力悬殊等原因败北,从而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权,但此战中唐军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令阿拉伯人胆战心惊,从此打消了东侵中国的企图。此后,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9世纪后,阿拔斯王朝因内部叛乱不断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从东北方来的塞尔柱人占领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国征服波斯。
蒙古统治时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灭花剌子模王国,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又相继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国残部,建立了伊儿汗国。公元1295年伊儿汗国大汗入伊斯兰教。
从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尔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尔汗死后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割据。
伊儿汗国时期,中国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药的学者随旭烈兀来到波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穆斯林太监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到达波斯。郑和在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
萨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是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其建国的英主伊斯迈尔一世统一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姆”教义为国教。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不断。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继位,迁都伊斯法罕,与土耳其谈和,驱逐乌兹别克人,并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中的小岛巴林,使波斯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来临前最后的辉煌。
欧洲列强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国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波斯,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非王朝灭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北面的俄国和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纷纷对其蚕食,其领土中被割裂出英国殖民统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国侵占的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俄英两大殖民帝国在波斯的这种战略竞争在史书上被称之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国、土耳其、英国(经阿富汗)和德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英国驻军占领。1925年礼萨·沙·巴列维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俄国和英国对巴列维王朝保持着深厚的影响力。
1935年,礼萨·沙·巴列维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轴心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围绕伊朗的战略资源油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德国,苏联,英国,美国等纷纷进入伊朗。战后,巴列维王朝为了摆脱英国和苏联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而追随美国,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这一战略物资的存在,使其成为美国对苏联集团的冷战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立足点。
20世纪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时期。这期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一批产油国迅速致富。几年内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好几番。但是,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伊朗社会内部各种固有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巴列维在此情况下欲重温昔日波斯帝国旧梦。于是他一再修订经济发展计划,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强行加速度地推进工业建设,并宣称到本世纪末要把伊朗建成一个与工业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工业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强国”。强国梦的悲剧由此就产生了。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兰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国王、王室为首的2000家豪富聚敛财富,巧取豪夺,贪污腐化,挥金如土,而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几乎未从激增的石油财富中受益,贫富差距与社会财富同步增长,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巴列维只能以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维持其统治。在外交上,巴列维对美国唯命是从,甘心充当美国在波斯湾的宪兵,民族矛盾伴随着人民对西方文化大举吞食***文化的愤怒,使巴列维政权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纳杰夫的霍梅尼向国内学生和信徒发出进行反对国王的“圣战”的号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对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进行了亵渎,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发了数千名神学院学生在宗教圣城库姆举行抗议游行示威,但遭到军警镇压,造成约70人死亡、400人受伤的流血惨剧。
当年9月,伊朗国内爆发了持续数周的总罢工,全国陷入严重瘫痪状态。12月10~11日,首都德黑兰发生大规模示威,有成百万群众参加。游行的组织者发表17点声明,要求结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建立***政府,恢复农业,保护宗教,让流放者回国等。12月18日,为抗议军队镇压,全国再度爆发总罢工,政府机构完全陷于瘫痪。国王被迫于12月30日任命“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为首相,并于1979年1月13日组成以巴赫蒂亚尔为首的摄政委员会。
巴赫蒂亚尔虽同意组阁,但要求解散现议会和萨瓦克,由政府控制军队警察,国王立即出国度假,将来做一名立宪君主。但巴赫蒂亚尔本人却因与国王合作被民族阵线开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挡。1978年底国王统治的基础走向崩溃,它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发生了动摇,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阵营,王室成员、高级官员及军官纷纷向海外转移财产。巴列维的统治濒临崩溃。
美国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一贯支持国王的态度,准备放弃巴列维政权,转而与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乘飞机出国流亡。霍梅尼从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国宣布成立。统治了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寿终正寝。
1979年10月,因美国收留被废黜的国王巴列维,伊朗国内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数百名伊朗男女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66名使馆人员当作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维。美国政府断然拒绝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维,则不释放人质。
人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美国还要求西欧盟国采取同样措施。4月22日,卡特总统下令执行武装秘密营救人质的“蓝光”计划,结果机毁人亡,行动失败。直到9月两伊战争爆发。伊朗以美国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为条件释放了全部美国人质。
旷日持久的美国人质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它为日后的美伊关系打下了难以解开的结。人质事件加上新政权公然宣传“输出革命”极大地损害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后爆发的两伊战争中,尽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谴责萨达姆,也没有一个国家同情伊朗。
***革命后的伊朗***共和国(公元1979年后起至今)
旷日持久的人质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非理性宣传极大地损害了伊朗的国家利益,伊朗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以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
伊朗和伊拉克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进行的这场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随着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波斯湾地区的局势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先后于1991年和2003年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摧毁了伊拉克的武装力量,2003年美国以“反恐怖”为名入侵并占领了伊拉克。美国的军事行动虽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敌伊拉克,但也让伊朗面临美国更直接的威胁。
在两伊战争结束以来,伊朗的实力得到恢复,国力得到增强。而且其国内的政治变化有明显地回归世俗政权的迹象,但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仍然极为强大。因此,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仍然非常强硬,美国也一样。
去年以来,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围绕这一核心利益,美国与伊朗频频叫板对方,美国不断地宣布向海湾地区增兵,而伊朗则针锋相对地以多次军事演习回应。就在几天前,美国又向海湾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波斯湾地区战云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国的将会是什么呢?
Ⅵ 为什么伊朗会发生巴布教徒起义
伊朗的巴布教徒起义,发生于1848至1852年间,它是近代伊朗人民一起带着宗教色彩的大规模反封建反殖民主义起义。
19世纪中期,伊朗是恺加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封建专制国家。国家本已贫困落后、危机四伏,而英、法、锇列强又纷纷侵入,把它变成了半殖民地。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在伊朗取得购买土地、开办工厂、免除进口税、自由贸易和在波斯湾建筑商馆的特权;法国取得领事裁判权;俄国则占领了格鲁吉亚、北高加索、北阿塞拜疆等大片土地,取得贸易自由权、领事裁判权等许多特权。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伊朗人民带来重重灾难。因此,从19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就在德黑兰、伊斯发罕等地相继爆发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参加的起义,成为巴布教徒起义的先声。
巴布教徒起义历时4年,遍布伊朗各州、各省。尽管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当时伊朗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促使伊朗统治者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一密尔扎· 达克汗改革,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Ⅶ 伊朗的现任总统鲁哈尼,他是属于什么派系的
哈桑·鲁哈尼 ,出生在塞姆南省萨尔赫市,毕业在德黑兰大学,现在是伊朗总统,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是一位温和的保守派。2013年当选伊朗总统,2017年连任。
1.人物经历:
1948年11月出生于伊朗萨姆南省萨尔克市,早年在萨姆南神学院和库姆神学院学习伊斯兰教法。1972年,鲁哈尼毕业于德黑兰大学,获法学学位,随后前往英国喀里多尼亚格拉斯哥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在这次竞选中,鲁哈尼谈到改革,承诺释放政治犯,保护公民权利。在电视辩论中,他主动提到伊朗的一些禁忌话题,如与世界其他国家陷入僵局的核计划、严重的国际制裁、国民经济的严峻状况以及伊朗的国际孤立。他表示决心改善伊朗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他发誓要与伊朗的老对手美国恢复外交关系,美国自1979年以来就断绝了关系。
Ⅷ 德黑兰的旅游
作为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具有众多文化景点。波斯皇帝的孔雀宝座可在古列斯坦皇宫里找到。伊朗国家博物馆、巴列维皇宫建筑群(Sa'dabad Palace),伊朗玻璃制品及陶瓷博物馆(Glassware and Ceramics Museum of Iran)、伊朗地毯博物馆(The Carpet Museum of Iran)、德黑兰釉下彩绘博物馆(Tehran's Underglass painting Museum)、尼雅瓦朗皇宫建筑群(Niavaran Palace Complex)及萨菲尔办公室设备博物馆(Safir Office Machines Museum)是德黑兰较知名的博物馆。德黑兰现代艺术博物馆(Tehr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的收藏品包括梵高、巴勃罗·毕加索及安迪·华荷的作品,这些作品原本是皇后法拉赫·迪巴的收藏品。
德黑兰还藏有伊朗御宝(又称波斯御宝),据称伊朗御宝是世界上最大、最耀眼炫目、最有价值的宝石收藏品,当中包括王冠、权杖、古波斯头饰、羽饰、镶上宝石的剑及盾、宝玉、翡翠、红宝石及钻石,还有伊朗沙阿在2500年来收藏的各种物品。伊朗御宝在德黑兰的中央银行供公众参观。 年轻一代最流行的社交活动都围绕着电影院,许多电影院都位于市中心,德黑兰最大的电影院阿扎迪电影院在2008年落成。对家庭来说,伊尔姆动物园和伊尔姆城市游戏城是流行的聚会地点。
艺人经常在艺人之家会面。赫尔剧院在1962年开幕,是德黑兰及中东最大的剧院。德黑兰电视一台、德黑兰剧院电视、奥米德电视及德黑兰演艺电视是德黑兰最受欢迎的电视台。 许多新旧的宗教场所散落在德黑兰各处。各种宗教的信徒可到清真寺、教堂及犹太教堂进行宗教活动。
德黑兰的周五礼拜通常在德黑兰大学举行,由一位周五领拜者带领,伊朗最高领袖有时也会出席周五礼拜。数十万民众会参与周五礼拜,期间全城都会陷入静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