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关中国古代医学巨着的情况简表
按照时代划分。
《黄帝内经》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着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神农本草经》
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着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着,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着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脉经》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
《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着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着成后,就陆续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网络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旧唐书》载《脉经》二卷,但到宋初本书已濒于湮没。至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发现此书,予以删繁补缺。今存版本较早的有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其后历明清诸代,直至现代,各种刻本、排印本等等,计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如清守山阁丛书本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商着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着。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所描绘的“虏疮”即天花,是外界传入,并非我国固有,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
书中还提到射工、沙虱、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论者认为所谓射工是对一种血吸虫病的得病描述。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虫病,山有人认为这是血吸虫病的得病过程。更可宝贵的是书中还指出这种沙虱钻入皮肉后。如果以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着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这可证明当时已经认识疥虫,它用疥虫的大小,检得方法来比喻沙虱,十分恰当。总之,《肘后备急方》一书,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肘后备急方》中专有一节讨论“猘犬所咬毒”的处理。书中首先认识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严重性,指出其潜伏朗和病程经过。提出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这方法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以该狂犬的脑组织来敷贴伤口以预防狂犬病之发作,是一种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狂犬病毒原是亲神经组织的病毒,在狂犬的脑组织中大量繁殖。用这种组织来治疗狂犬病,如果说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响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现代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肘后备急方》虽然都是一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而这一部着作及其所宣扬的治疗思想,似乎与一向认为正统的“辩证论治”的思想不相协调,因而使一些后代“正统”医家认为不足轻重,甚至不值一提,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正是这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方剂中涵有宝贵精华,应予以重视。如以青蒿治疗疟疾“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也是长期经验积累所得的珍贵结论。现代研究证明,青蒿中含有抗疟作用十分明显的青蒿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成分,因而虽然中药一般都用煎剂,葛洪强调要生服其汁。青蒿素的分离研究导致了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青蒿抗疟的研究,载《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又如书中有关脚弱病的记述,可以认为是最早的脚气病的历史,尤其是心脏型脚气病的描述以及含有足够的维生素乙来治疗脚气病等。
《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着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
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骨度肠度及肠胃所受;再次是人体俞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计叙述俞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于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阐释。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一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针灸甲乙经》的着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宋、公元6~8世纪,中、朝、日之教学均规定为教授学生的必修课;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着作基本上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的发挥。国外早已有本书英译本,对国外针灸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本草纲目》
药学着作,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着。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着作。
Ⅱ 伊朗用什么医学
伊朗的治愈率完胜发达国家,也远比同期的武汉高,死亡率也大幅低于同期的武汉。
原因很简单,和中国类似,伊朗的传统医药也比较发达。
和武汉一样,迷信西药的伊朗人,死亡率就高;用传统草药的,治愈率就高
Ⅲ 中国古时候得病有中医,外国得病用什么治疗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疗技术。几天前,看到伊朗卫生部长接受采访时,他提到伊朗的传统医疗也是对抗新冠肺炎的一种方式。然而,其他传统医学治疗不如中医系统和理论,可以解决的健康问题也不如中医多有效,放血疗法在欧洲很常见,当中国的猪发热时,在它们的耳朵上弄两个洞流血确实有一些影响。
例如,古罗马的医学大师盖伦,记录了540种植物,180种动物和100种矿物质,这个人也有深刻的解剖学知识,手术治疗是着名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古希腊医学圣徒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理论,还有灌肠跟烧灼吸入,熏蒸等治疗方法,有的有用,有的没用,但是,不管怎么样死马当活马医,导致最后这种疾病会被治愈,差不多了解的就怎么多了,除了中药,世界上还有藏医、蒙医。
关于中国古时候得病有中医外国得病用什么治疗的问题,就分析到这里为止。
Ⅳ 中国古代着名医学着作有那些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着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着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着。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着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着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Ⅳ 伊斯兰传统医学实践与药房有什么关系
伊斯兰传统医学实践与药房和药店有密切关系,药商往往要比正式行医的医生更多地参与日常医疗服务。直到今天,伊斯兰国家一些传统的药商除了仍可满足顾客的一般性医疗服务要求,还能为那些尚未恶化的常见病提供药物治疗。穆斯林的沐浴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它是传统医学保健的一部分。
Ⅵ 古代有那些医书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着,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着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着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着,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6)伊朗传统医学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着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着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Ⅶ 中国传统医学为什么会消失
张仲景孙思邈这些前辈如果活到当下,或许会说:有那么多我平生梦寐难求的手段工艺可以拯救人命,你们这帮不肖子孙不好好琢磨治病救人,跑去学政客整天搞华夷之辨?医学不是文学艺术,可以搞百花齐放,让不同的人去欣赏品味。自然科学有天然的客观裁判,用一个一年级上了十来年的某日本小学生的话说: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中国画西洋画、有中国文学西方文学?为什么不分西方物理中国物理、没有中国天文西方天文?为什么建筑学保留了东方的审美,长江大桥也还是要用现代建筑理论工艺?中医……西医……这两个词仔细想想挺雷人的,是中国人的生理结构不一样?还是说中医已经脱离自然科学范畴成为一种高雅艺术?如果作为一种曾领先于世界的“文化”,那么在文化的范围内进行发掘和发扬是值得推崇的。但不要说赵州桥是伟大的,所以我们要建一座跨海石拱桥;不要说指南针是伟大的,我们要在军舰上用指南针来定位。让历史成为历史,自然会留下不能磨灭的伟大;试图让历史“复苏”,迟早变成一种宗教。这些人多见于中医学生,或者有点头脑的中医爱好者,支持者。别搞笑了,中医之所以黑就是因为你们抱着老东西不肯撒手,不敢承认自己的不科学,不敢承认自己落后于其他国家的进度,不敢承认其实自己所学所想所支持的都是一些错误。
Ⅷ 请问到底什么是传统医学
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由于汉族人口最多,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较长,因此,汉族医学在中国以致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在19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普及以后,汉族医学又有“中医”之称,以此有别于“西医”,即西方医学。
Ⅸ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有什么不同
一、指代不同
1、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译为证据医学。
2、传统医学:利用基于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物、精神疗法、肢体疗法,和实践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来进行治疗、诊断和防止疾病或者维持健康的医学。
二、核心思想不同
1、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做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
2、传统医学:主要包括汉族(中)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由于汉族人口最多,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较长,因此,汉族医学在中国以至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
三、用处不同
1、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2、传统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
Ⅹ 世界四大医学是什么
世界四大医学是印度医学、希腊—阿拉伯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古埃及医学。
1、印度医学:又称阿育吠陀医学(Ayurveda Medi-cine),形成于公元初期的古代印度,以被称为“古印度医学网络全书”的《啫罗迦本集》的问世为标志。阿育吠陀意指生命之学,是印度医学理论的源头。
2、希腊—阿拉伯医学:起源于古代希腊而形成于8-12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希腊—阿拉伯医学即是伊斯兰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医学家盖仑的学说为基础,进一步加以演绎和完善,大大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医学的水平。
3、中国传统医学:主要包括汉族(中)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由于汉族人口最多,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较长,因此,汉族医学在中国以致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
4、古埃及医学:约起源于西元前33世纪,一直延续到西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入侵为止。印何阗是古埃及医学的殿基者。古埃及医学是同时代中最先进的医学体系之一,其内容包括非侵入性的外科手术、骨折处理,以及药典等。
(10)伊朗传统医学是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医药学体系涵盖了生理(含解剖)学、病因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床各科和养生学等各个方面,内容完备而丰富。印度药物学中涉及的药物(植物、动物、矿物)达2000多种,药物的剂型包括汤剂、散剂、丸剂、油剂等多种形式。
印度医学不仅盛行于整个南亚次大陆,也传播到中国、斯里兰卡、东南亚、蒙古、中亚和西亚。其中,印度医学在古代向中国、南亚、东南亚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这一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