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为什么仇恨以色列
伊朗以色列交恶已久 以曾制定军事计划欲灭伊朗
伊朗以色列交恶已久
伊朗媒体10月26日报道说,伊朗总统内贾德当天表示,应当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巴勒斯坦新一轮袭击将摧毁这个犹太国家。内贾德还谴责承认以色列或与其实现邦交正常化的企图。 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就拒绝承认以色列,两国交恶已久,并经常互相指责。
解读: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民族主义的运动, 犹太复国主义负责对建立现代以色列作为犹太家园。虽然一般归因于Theodor Herzl 和其它19 世纪小组, 犹太复国主义BC 建于犹太犹太人散居地, 第6 个世纪的巴比伦流放的起点。 Lamentations Jeremiah 和赞美诗137 讲话exiled 犹太人的渴望的 Zion (耶路撒冷) 。
·伊拉克衰败 以色列担心伊朗
历史上,以色列因担心伊拉克获得核武器,当时的总参谋长艾伊塔曾于1981年6月7日下令,派战斗机摧毁了巴格达城外一个正在建造的核反应堆。20多年后的今天,历史会在伊朗重演吗?
“两伊”历来是以色列的仇敌,在以色列的眼里,铲除“两伊”将带来永久太平。萨达姆政权垮台后,在中东地区,伊ā朗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取代了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成了美国地区防扩散战略的“眼中钉”,也成了以色列最大的心病。
在以色列人看来,对以色列构成最大、最直接威胁的,是伊朗装备部队的谢哈布-3型中程弹道导弹。“谢哈布”在波斯语中意为“流星”,该型导弹长17米,射程为1300公里,可以携带重达800公斤的弹头,这意味着伊朗具备了从其境内发射导弹攻击以色列任何地点的能力。分析家也普遍认为,伊朗有可能在5至10年内研制出核武器。
· 以色列: 一直想彻底干掉伊朗的核设施
原因很简单,按照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目前实际控制面积也仅为2.7万平方公里,一旦遭受核打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以色列一直对伊朗的核计划忧心忡忡,早有“斩草除根”的想法。2003年9月底,以色列军方首次威胁说,如果联合国不能让伊朗停止核计划,那么以军有可能会偷袭伊朗的核设施。德国《明镜》周刊和美国《洛杉矶时报》甚至还披露了以军方和间谍机构摩萨德为偷袭伊朗核设施做各种准备的细节。
· 以色列:一切都要看美国脸色
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以色列的每一步行动多多少少得按照白宫的节拍跳舞。分析美对伊的态度可以看到,近期美对伊朗的强硬态度,更多的是鹰派乘伊拉克战争的“东风”而势力上升的“得意洋洋”之举,并不说明美国真打算在伊朗有大动作。面对伊朗持续的改革运动和迈向民主社会的前景,美国如果贸然对伊朗动武,不仅会使伊朗的改革派向保守派靠拢,而且会使那些对美国寄予希望、具有强烈民主倾向、呼吁与美国进行合作的伊朗青年学生,走向民族主义的一端。以色列对此也十分清楚。重要的是,如果现在对伊朗核设施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国际社会的谴责将不再只是针对以色列,而且会把目标指向美国。更让以色列担心的是,以色列甚至可能遭受来自伊朗的致命打击。
· 上半年以色列蓄谋攻打伊朗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以色列最精锐的士兵乘坐的攻击直升机抵达目标位于伊朗南部的纳坦兹铀浓缩厂,大部分士兵来自以色列的“翠鸟”营,身上穿的是伊朗帕斯达兰民兵的服装,其他人穿的是以色陆军军装,携带的是标准的M4A1卡宾枪。
直升机在沙漠上空缓缓降低飞行高度,突击队利用这段时间校准了各自的夜视仪。在一架直升机的尾部是以色列奥克兹军犬部队的两条军犬,旁边是两包炸药。
以色列已经制定了一份秘密计划,一旦阻止伊朗停止核工程的外交努力失败,以色列空军和陆军将联手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打击。目前,以色列军队正在秘密进行相关训练……
以军模拟突袭伊朗核设施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以色列最精锐的士兵乘坐的攻击直升机抵达目标――位于伊朗南部的纳坦兹铀浓缩厂,大部分士兵来自以色列的“翠鸟”营,身上穿的是伊朗帕斯达兰民兵的服装,其他人穿的是以色陆军军装,携带的是标准的M4A1卡宾枪。
直升机在沙漠上空缓缓降低飞行高度,突击队利用这段时间校准了各自的夜视仪。在一架直升机的尾部是以色列奥克兹军犬部队的两条军犬,旁边是两包炸药。届时这两包炸药将捆到两条狗身上。直升机在距离目标大约7英里的地方降落,士兵们冲出机舱,跑向以色列摩萨德特工早就为他们准备好的几辆卡车。奥克兹部队的士兵将炸药捆到狗身上。几分钟后,卡车驶抵一座灯光昏暗的设施,狙击手将守卫的几名卫兵干净利索地放倒,卡车咆哮着冲进设施,直奔用来产生武器级铀的离心分离机。
士兵们倾巢而出,一边射击一边安放炸药。奥克兹部队的士兵一个手势,那两条军犬驮着炸药沿着狭窄的通道,直奔分离机的“内脏”。大约十分钟,什么麻烦也没有遇到,以色列突击队已经将浓缩铀厂收拾“干净”。地下传来几声沉闷的爆炸,以色列的F-15战斗机又呼啸而至,向这座设施投下了几枚巨大的钻地弹。
整个袭击过程可谓天衣无缝。但需要说明的是,以色列突击队袭击不是真正的纳坦兹铀浓缩厂,只是以色列在尼吉夫沙漠打造的一座“替身”。据内幕人士透露,以色列总理沙龙已经于今年2月在尼吉夫沙漠他的大农场里举行的私人会议上,下达了对伊朗核设施实施打击的“初始授权令”。所以,以色列军队在尼吉夫沙漠里模拟建造了伊朗纳坦兹铀浓缩厂。
伊朗准备强硬到底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以色列军队一直在沙漠中对摧毁这座核设施的战术进行模拟演练。他们的战术包括,以色列精锐的“翠鸟”突击队从地面发动突然袭击以及空军第69飞行中队派F-15战机利用钻地弹实施空中打击。以色列一名高级情报官透露,这支合成突击队的下一次训练定于今年4月进行。
以色列计划采取单方面行动袭击伊朗核设施演练的消息是在美国和欧洲外交官宣布了了与伊朗进行谈判的新建议后被披露出来的。据说以色列方面已经就突袭伊朗核设施的计划与美国官员进行了磋商,后者的态度是,如果停止伊朗核工程的所有国际努力都失败的话,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美国不会干预。
伊朗方面一直宣称,核工程用于和平目的,但以色列和美国的情报人员相信,伊朗上马核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核武器。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务卿赖斯在12日宣布,美国将支持英国、法国和德国用经济援助换取伊朗放弃核计划的提议。作为回报,欧洲国家许诺支持美国的主张,也就是如果最新一轮谈判达不到协议的话,欧洲支持美国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色列政府对赖斯声明的反应则非常谨慎。以色列外长西尔万·沙洛姆表示,他认为外交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唯一方式,但他又警告:“伊朗拥有核武器不仅是以色列的梦魇,也是全世界的梦魇。”
美国副总统切尼也在11日高强,如果伊朗未对欧洲国家新建议作出回应,伊朗将面对“更加强硬的行动”。欧洲三国提出的新建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伊朗采取合作态度,欧洲国家将帮助伊朗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向伊朗的航空公司提供零部件。但伊朗已经于12日拒绝了这个建议。伊朗发言人表示:“压力、贿赂和威胁是可能让伊朗放弃将核技术用于和平目的的合法权力的。”
下半年将是“转折点”
一些以色列官员私下表示,今年下半年将是一个“转折点”,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确定伊朗是否决心开始浓缩铀,如果僵局打不破的话,沙龙内阁已经决定单独采访行动,美国方面不会阻拦。
以色列军事冒险是有传统的,早在1976年,以色列特工远程突袭乌干达的恩德培,震惊世界;1981年,以色列又派战斗机摧毁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的核反应堆,同样震惊世界。这一次,以色列人准备采取另一个大胆行动――摧毁伊朗的核设施。可是,如果以色列真的这样做了,美国总统布什的中东和平计划注定泡汤,伊朗也会动员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个角落打击以色列的利益。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以色列的尼吉夫沙漠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色列真的在为袭击伊朗的核设施做准备吗?如果以色列真的这样做了,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会如何反应?
按美国情报部门的说法,伊朗的核设施在科威特以东大约150英里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布谢尔核地点,这座核设施几乎全部由俄罗斯帮助建设,建成后一年可生产250公斤武器级铀,足够制造30颗原子弹。虽然伊朗一直坚称布谢尔核设施是一座核电站,完全用于和平目的,但西方专家鲜有相信。他们认为在伊朗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设施,有些是在很深的地下掩体里。
“全球安全”机构武器专家约翰·派克分析认为,中东核垄断是以色列安全政策的基石,伊朗试图发展核武器,自然让以色列紧张不安。连一些美国军官都说,以色列国土面积太小,一颗原子弹就会毁掉以色列。所以,以色列警告不会坐视伊朗拥有核武器决不仅仅是过一过嘴瘾。
以色列可能再度冒险
可是,伊朗第一颗原子弹何时会诞生?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分歧很大,但多数专家认为伊朗将在一年之内建成可以生产原子弹的设施。他们认为,如果军事打击的时间太晚,一旦布谢尔的反应炉启用后再摧毁,可能造成像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的环境灾难。
美国对伊朗核计划同样非常担心,一是担心伊朗拥有核武器后将成为地区大国,对美国是个重大威慑,二是担心核材料落入恐怖组织手里。可是在如何消除伊朗核威胁的问题上,美国和欧洲意见不一。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早在一年前,以色列就在靠近伊朗的伊拉克库尔德地区设立了一个监听站,据说还向波斯湾部署了潜艇,收集伊朗的情报。为了应对未来的不测结果,以色列专门成立了执行间谍任务的特种部队,以色列的奥菲克-6间谍卫星过去用于监视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现在改为监视伊朗。
和空袭伊拉克的核设施不同,以色列这次必须与美军合作才能达到目的,因为对伊朗发动空中打击,以色列的飞机必须穿越土耳其或伊拉克北部领空,而目前控制这些空域由美军控制。而且美国和以色列都明白,不管是以色列还是美国对伊实施打击,外界都会认为这是美以共同的阴谋。另外,以色列必须做好应对伊朗报复性打击的准备。最重要的是,以色列的突袭计划必须确保将正确的目标炸毁。
尽管以色列空袭伊朗的核设施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专家们认为,如果以色列人认为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那么有“前科”的以色列采取“莽撞”行动决非没有可能。 (杨孝文 任秋凌)
⑵ 2021年张家口桥东区铁道东街幼升小区域怎么划分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⑶ 伊朗在清真寺升红色的旗帜的含义
根据什叶派传统,血红色的旗帜不仅象征着不公正的流血,而且也是为受害者复仇的呼吁。
⑷ 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大楼…好像在伊朗那里…上面有清真寺的哪个
迪拜塔(阿拉伯语: ,Burj Du),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迪拜塔效果图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壹栋已经建成的摩天大楼,有162个楼层,总高度818米,比台北101足足高出310米。迪拜塔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在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预计将在今年12月底前完工啓用,总耗资约80亿美元。2007年初开始已有玻璃帷幕安装,而金属外墙也于2007年6月开始施装。
⑸ 伊朗已经升起了红旗,这是准备开战了吗
伊朗和美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双方已经开始了试探性的攻击,伊朗已经升起了红旗,确实双方可能开战,这是一个信号。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被列为美国军事打击的目标,已经被美国炸死了。美国的这次军事行动也激起了伊朗全国范围内的抗战情绪,誓言要对美国实施“严厉报复”。 伊朗 已经升起了一面复仇娥红旗,是大战即将爆发的象征,但是现在战争的代价实在是太高,双方的是否会爆发战争是一个未知之数。
很多人说如果美国和伊朗开战,可能会引起世界第三次大战。这个说法有点言过其实了,伊朗是不会轻易与美国拼个你死我活的,这对于伊朗来说并没有太大的胜算,美国在中东是屈指一算的军事强国,远远不是伊朗能够抗衡,伊朗这样做也是为了缓解国内国民的情绪。
⑹ 伊斯兰教清真寺升红旗是何意思
他们的亲人或信仰人物被以不公正的方法杀害,就会升起这面复仇血旗,代表的意思是宣战和复仇,只有他们认为敌人已偿还血债才会降下来
⑺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越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第一个来源:源于嬴姓
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第二个来源:他族改姓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个来源:他姓改李氏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约有五百一十万人。李氏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汉姓为“李”、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氏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据有关学者考证,清朝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这样产生的。
(2)壮族
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一千三百四十万人,其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李氏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着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氏人。
(3)瑶族
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四十五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强。李氏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十二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氏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瑶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朝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4)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一百十三万余人。唐朝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撰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这又说明一千七百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国以后,有不少李氏汉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李氏不容易分清谁是汉族还是白族。在历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现出一些比较着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朝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现在,李氏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5)畲族
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约有三十八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6)犹太族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十三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朝;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纪七十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后,于十一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氏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十七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河南开封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定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着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朝,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五百余户,约四千余人。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们已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
(7)蒙古族
源于陈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于丹东岫岩奇风岭地区,后取其姓首字谐音汉字“李”为氏,隶属镶红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驻守岫岩奇风岭一带,今后裔散居于岫岩汤池、凤城赛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赐姓。
据《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中记载:唐朝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
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氏。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唐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唐朝时,门第森严,等级分明,姓氏族谱志书均是皇帝“颁诏册定”的,故“国姓”是不敢冒用的。
赐予回族的李氏,不仅唐朝有,明朝也有。如初以翻译外国文书后被升为锦衣卫指挥的哈只,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浩封时,因无中国名,故赐姓李(诚)。
此外,有个别的李氏则是源于改氏。《闽书?方外志》中记载:明朝的李蛰,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内务府回回族人尼亚咱改氏为李,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李利贞。
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皋陶断案非常准确,从未出过差错,在当时名声很大。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树的果实)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记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氏的得姓始祖。
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李氏称帝称王者多达五十八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第四个来源:虎图腾说
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着《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五个来源:老姓说
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
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服力。
编辑于 2020-03-26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17个回答
家谱信息_2021新生起名_猪年起名大全
根据文中提到的单姓为您推荐
工商信息查询系统,一站式信息智能查询服务平台,你还在等什么?赶快下载天眼查APP,信息尽在掌握中!天眼查,都在用的商业安全工具;
本月48238人下载
咨询
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毕节 _李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排行_【商品价格表】_底价是多少?
本月50660人下载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拼多多,新电商开创者,拼着买,才便宜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40条评论
热心网友14
不应该是陈最多吗?
查看全部40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免费家谱族谱。人人都能轻松创建属于自己的家谱。
免费电子家谱,在线创建属于你的家谱族谱共建共享,一家人全在这里啦
广告2021-03-29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水水猫和木木熊一起向犀牛先生学习关于姓氏的知识。他们不仅学到了姓氏的起源,还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
5赞·1播放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获取资料的方法?得出的结论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21赞·1,795浏览2020-04-04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篇研究报告的写法比较规范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成“问题的提出”“调查的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等几个部分,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看法。这份调查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的情况和资料整理”部分。研究者从多种渠道搜集 信息,有调查访问、查阅书籍报刊,也有上网搜集资料。资料涉及的面比较广,有李姓的来源、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姓人口数量和李姓人口分布等,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这是得出结论的前提。由于资料比较丰富翔实,得出的结论也令人信服。研究者把结论分点列出,结论清楚明白。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例,对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会起到启示作用。
3赞·46浏览2019-02-28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李姓起源 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符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后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 (今辽宁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 (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 (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里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着,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余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 (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佑初知
⑻ 伊朗旅游,必去哪些景点
粉红清真寺 Nasir Al-Mulk Mosque
也许你看过这样一张照片,在一座幽暗的清真寺内,阳光透过美丽的花窗斜射到地毯上,形成了万花筒般的绚丽光影,这般绚丽的光影将周围的色彩都变成了粉色,这便是粉红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名为莫克清真寺,位于伊朗最古老的城市设拉子,因其外墙上彩釉色彩中以粉红色最为出挑,所以也被人叫做粉红清真寺。
波斯波利斯 Persepolis
波斯波利斯是伊朗最着名的景点,好比到了中国必去长城一样。它位于设拉子东北52公里处的塔赫特贾姆希德附近,是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后,为了纪念阿契美尼德王国历代国王而下令建造的。波斯波利斯约建于公元前522年左右,在当时,它不仅成为波斯帝国的标志性建筑,而且还储存大量的财富。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这里,在疯狂掠夺后整个宫殿付之一炬,那些用黎巴嫩雪松制作的精美圆柱、柱头和横梁都随着大火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石柱、石基、柱头。
伊朗国家博物馆 The National Museum of Iran
伊朗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916年,展出历史文物30余万件,其中包含大量古波斯帝国时期留下的珍宝,是伊朗最大的考古和历史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包括两座单体建筑,一座是1938年开放的古代伊朗博物馆,这里的藏品主要是伊斯兰时代以前的文物,极具观赏价值,还有专门展示波斯波利斯重要文物的展区。
三十三孔桥 Bridge of 33 Arches
又名Allahverdi Khan桥,。位于扎因德鲁河上,建于1602年,全长298米,双层结构,共有33个拱。拱桥同时也起到大坝的作用,可拦截河水,是典型的萨法维时期建筑。 枯水期河床会干涸,一层的桥洞中会有年轻人演奏乐器,唱伊朗的歌曲,适合发呆。二层有人行步道,人来人往,充满生活气息,是伊斯法罕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旅行者接触当地百姓生活的好地方。夜幕降临后,拱桥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加漂亮。
⑼ 伊朗已经升起了红旗,这是准备开战了吗
伊朗现在对美国宣战的态度是十分的坚决,从一开始的向美军宣战,到后来的全国募捐悬赏刺杀美国总统,再到现在的不再遵守2015年的核协定。目前,伊朗的伊朗已经升旗红旗,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意味着要与美国宣战了。
这样的举措,对现在的伊朗无疑是火上浇油再加油。本来面对自己的仇,家人的内心都是充满了怒火的。但现在这个仇家不仅不收敛,还愈发的过分,任谁谁也不能忍。现在的伊朗就是这样的状态,美国所做的任何一样对伊朗国家产生危害的事情,都只会让伊朗对抗美国的决心更加坚定,所以伊朗现在挂起红旗,就是对美国表示正式宣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