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关系
巴基斯坦和伊朗既是邻国,又是波斯湾地区的伊斯兰大国,在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建国以后,巴基斯坦与伊朗建立了亲密的盟友关系,两国关系经历了长期的考验。但是随着1979年伊朗原有政权的颠覆,巴伊关系也出现微妙的变化,再加上两国在阿富汗有利益冲突,使两国之间出现矛盾分歧,两国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今天铭苏先生就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两国关系发生转变的具体历程和原因:
一、巴基斯坦和伊朗的蜜月期
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建国后的巴基斯坦与印度由于领土争端问题爆发了三次战争,巴基斯坦由于国家实力比印度弱,所以巴基斯坦就需要加强同中东地区穆斯林国家的关系,以便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援助。
同为伊斯兰国家的伊朗,在印巴冲突中支持巴基斯坦,并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伊朗之所以积极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一方面伊朗作为波斯人与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二来伊朗也面临北部苏联的威胁,这使伊朗加强了同为伊斯兰兄弟邻国的巴基斯坦合作。早在1950年两国就签署了《友好条约》,1956年两国成立了边界委员会,共同勘测边界,并签署了两国边界划分协定。
伊朗和巴基斯坦发展友好关系还有一个外部因素,那就是两国都同美国建立了密切的盟友关系。二战后,美国为了阻止苏联南下,美国同巴基斯坦建了密切的盟友关系,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经济援助。同样,在中东地区美国扶持伊朗巴列维王朝,使伊朗和以色列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两个盟友。由于伊朗和巴基斯坦都是美国的盟友,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
在70年代,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增长,伊朗获得了巨额的石油收益,经济实力增强后,通过购买西方国家先进武器装备,伊朗成为中东地区的军事大国。而巴基斯坦由于在第三印巴战争中被印度肢解,自身实力大幅削弱,这一时期伊朗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伊朗认为,如果巴基斯坦实力削弱,那么印度和苏联就会威胁到伊朗的国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巴基斯坦也是为了减少印度和苏联对自身的威胁。伊朗作为当时的地区大国,积极参与调解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对印度和阿富汗进行经济援助,这个时期伊朗和巴基斯坦关系上伊朗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两国的关系却依然非常密切。
二、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巴伊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进入八十年代,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加速了伊斯兰化进程,伊朗革命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齐亚.哈克政权深受沙特阿拉伯瓦哈比教义影响,巴基斯坦伊斯兰化过程中瓦哈比教义特征引发了国内什叶派的不满,从而加深了教派冲突。伊朗作为什叶派为主的国家,自然对巴基斯坦不满。而且巴基斯坦与美国、沙特等国建立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合作,这也使巴伊关系恶化。
八十年代发生的两件大事对巴伊关系产生了影响,一是苏联入侵阿富汗;二是两伊战争。
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因为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会影响巴伊两国的国家安全。但是两国在是否直接同纳吉布政权谈判以及苏联撤军条件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伊朗八十年代与邻国伊拉克进行了8年的战争,这牵制了伊朗大量的精力,使伊朗对外活动处于低谷。而巴基斯坦被西方国家当作抵抗苏联南下的屏障,国际社会援助阿富汗的物资都要经过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巴基斯坦这时也接受了国际社会的大量援助。这一时期,尽管巴基斯坦和伊朗存在分歧,但是还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
90年代,伊朗调整了对南亚过国家的政策,开始加强同印度的合作。印度是一个南亚大国,也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而且国防基础要比巴基斯坦雄厚,伊朗同印度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所以伊朗在尊重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利益关切的同时,积极发展与印度的政治、经济合作,这引起巴基斯坦的不满。事实证明,伊朗同印度的合作为伊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此后印度变成了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对象。
伊朗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问题上分歧也比较严重。伊朗在阿富汗抵抗苏联入侵时期就支持阿境内的什叶派武装,在苏联撤军以后,阿富汗逊尼派的普什图人掌握国家政权,沙特和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政权,引发伊朗的担忧。美国和沙特在阿富汗实力的壮大会危及自己的国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阿富汗境内的什叶派力量加强自己在阿富汗的存在。在希克马蒂亚尔竞选失败以后,巴基斯坦开始支持塔利班武装,这也引起伊朗的不满。
这一时期,伊朗和巴基斯坦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了,两国教派冲突、阿富汗问题、伊朗加强同印度的合作、巴基斯坦同沙特和美国的密切关系,这些都导致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间不再是密切的盟友关系,两国变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不过,近期美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伊朗的处境非常不好,这也使伊朗不得不加强同周边邻国的合作,以化解美国的制裁。美国在反恐和阿富汗战争结束以后,巴基斯坦在美国的南亚战略中的地位已经下降,美国削减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加大对印度的扶持,这也使巴基斯坦对美国不满。伊朗和巴基斯坦作为邻国,还是有合作的现实需要。
⑵ 埃兰米底和波斯不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伊朗历史没有断层
融合过程中的变革,
埃兰(前3200年–前539年)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明,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他们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着称,在公元前27世纪至前六世纪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前639年被亚述所灭。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公元前两千年,中亚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着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攻灭新亚述帝国,领土面积最大时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并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对波斯地区的统治。
伊朗人乃一群印欧民族,他们在西元前两千年后期通过一系列的迁徙,移民和侵略,从今俄国境内的草原地区走出,到了欧洲,中亚,伊朗以及印度北部定居。
⑶ 世界上带“斯坦”的国家有几个
世界上以“斯坦”为后缀的国家有8个,他们是: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勒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
在古波斯语中,“斯坦”(-stan)就是某某“之地”或者某某“之国”。与英语里的stand,stay,state同源,也就是”所站立的地方“之意。
“斯坦”一词最早来源于波斯语,而因为波斯文化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对周边的中亚、印巴、西亚乃至俄罗斯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所以这些地区都广泛地接受了用斯坦来代指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理区域的用法。
(3)伊朗为什么没有斯坦扩展阅读:
带“斯坦”的国家中中亚的五个斯坦国家分别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其中有两个世界之最: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地区还有一个唯一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上合组织。中亚五国除了土库曼斯坦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⑷ 土库曼斯坦本国只有600万土库曼人,为何伊朗却有300万土库曼人
因为他们本身是一家,但是后来爆发了战争,就直接分家了。以前的土库曼人是非常的强大的,虽然在他们那一块是土霸王,但是遇到了沙皇,还是被打败了。
但是后来,强大的土库曼人还是没能把自己的政权延续下去。当时的俄罗斯,也就是沙皇,他的强大程度也不需要我们多说了。俄罗斯直接是盯上了伊朗这块肥肉,然后就我们所熟悉的派兵入侵,然后伊朗战败,然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国土局势。
⑸ 为什么阿富汗翻译没有斯坦
因为“阿富汗”这个译名是旧译名,而其他国名里带“斯坦”的,都是20世纪产生的新译名。也就是说是否携带斯坦,在于不同时代翻译,并形成了常用习惯,所以阿富汗不叫阿富汗斯坦。
阿富汗,即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阿富汗”,是位于亚洲中西部的西亚高原内陆国,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西接伊朗,南和东连巴基斯坦,东北与中国接壤。阿富汗面积64.75万平方千米,气候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秋季多“阿富汗风”,东北部是高原山地气候区。
⑹ 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怎样
巴基斯坦和伊朗之间既有对抗也有合作
1、对抗
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在历史上就有恩怨,双方在卑路支地区的归属上一直有争议;此外双方都在阿富汗有代理人势力。
目前最主要的矛盾症结,在于巴基斯坦在资金上高度依赖沙特,而沙特是中东地区最为反伊朗的国家,巴基斯坦必须与沙特站在一起。
2、合作
两个最主要的合作就是核计划。巴基斯坦在上世纪发展核武器受到美国制裁,与此同时伊朗也受到美国制裁,双方就有了合作基础。巴基斯坦曾通过前首席核科学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的网络,把核机密出售给伊朗。伊朗的离心机项目也受益于巴基斯坦的设计。
当然我依然希望伊朗和巴基斯坦两国能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⑺ 亚洲许多穆斯林地区及地名常以斯坦结尾,而非洲穆斯林地区一个以斯坦结尾的地名都没有,为何
STINE和STAN都音译为斯坦。有人说“斯坦”是伊斯兰国家的意思,事实上,是先有波斯语中的-stan,然后才是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在古波斯语语中,-stan的原意为“某物或人聚集之处”,而在古闪语中,-stin的原意为“人”。
绝大多数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并非全都如此,比如“吐火罗斯坦”(那时候还没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印度斯坦”(Hinstan,波斯语的写法是Hindostan)。而“斯坦”也绝非政治上的“国家”,它很多情况下指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地理区域。比如“印度斯坦”,有时指的是印度北部说印地语的地方,有时又指整个印度次大陆,或者指印度这个国家(印度有个报就叫《印度斯坦时报》)。
巴勒斯坦的“斯坦”来自古闪语
它的原名为PALESTINE,但是这个地名的最后音节TINE,本来不是一个后缀,其中的字母T为词干的一部分,更无地区,国家的含义。这个地名历史渊源甚为古老,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曾几经沧桑,并牵涉到古今好多种语言。一般认为,它最初出于希伯来语。今天的巴勒斯坦,公元前3000年前为伽南人的住地。公元前12、13世纪,从地中海方面和埃及方面,各来了一批外来人,他们都不是本地人。但从埃及方面入境的,使用希伯来语的外来者,却把从海上入境的外来者称为FILISHTIM,FALASHTIM或PALASTIM,实际就是外来者的意思。由此可见,它原系指“人”,而非指地。这个地名后来经过希腊人引用,有两种转写形式,之后古罗马人又根据拉丁语转写为PHILISTIN和PALESTINE,英语为PHILISTINE,PALESTINE,汉语分别译为腓力斯丁和巴勒斯坦。上述两种转写形式,原以第一种比较通用,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占领地中海东岸后,根据希腊人对这个地区的专门称呼:PHILISTIA腓力斯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