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为什么伊朗古代史书和考古不一样

为什么伊朗古代史书和考古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2-06-16 19:04:54

㈠ 埃兰米底和波斯不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伊朗历史没有断层

融合过程中的变革,

埃兰(前3200年–前539年)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明,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他们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着称,在公元前27世纪至前六世纪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前639年被亚述所灭。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公元前两千年,中亚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着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攻灭新亚述帝国,领土面积最大时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并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对波斯地区的统治。

伊朗人乃一群印欧民族,他们在西元前两千年后期通过一系列的迁徙,移民和侵略,从今俄国境内的草原地区走出,到了欧洲,中亚,伊朗以及印度北部定居。


㈡ 伊朗的古代史是怎样的

伊朗是世界着名文明古国。这里曾经是原始人生活的摇篮之一。早在公元前3千纪初,伊朗胡泽斯坦地区就形成了由当地居民埃兰人建立的埃兰国家。它在历史上曾多次被两河流域国家(苏美尔城邦、阿卡德王国、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所征服,也曾多次击败这些国家,重新获得独立。公元前7世纪初,伊朗族居民崛起于西亚。埃兰人逐渐与伊朗人融合成一体,称为胡泽人。埃兰灿烂的文化成为伊朗文化的一部分。

伊朗主要民族称为伊朗人,属雅利安人的一支。在历史上,他们和印度雅利安人属于一个共同体,称为印欧语系东支印度伊朗语部落或雅利安部落。这是因为他们都自称雅利安人。雅利安本意为“高尚的人”或“贵族”,最初大概是部落首领的称号。公元前3千纪,印度伊朗语部落由南俄草原迁入伊朗东部地区时仍然是一个共同体或部落联盟。双方称呼相同、语言相近,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公元前2千纪中期后,共同体解体。一些部落迁入印度,称印度雅利安人。留在伊朗的则仍然称为雅利安人。伊朗人即雅利安人之转译。现代伊朗国家的国名就得名于雅利安人,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其语言则称伊朗语。大约自公元前2千纪后期起,伊朗部落逐渐占据了整个伊朗高原地区。 伊朗语居民在伊朗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米底王国。这个国家曾统一伊朗各部落,消灭西亚最强大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但是,除了希罗多德《历史》和亚述巴比伦楔形文书等间接资料外,我们对米底历史所知甚少。公元前6世纪中期,米底为阿黑门王朝所灭。 6世纪末,阿黑门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领士东至北印度,西至色雷斯,北至黑海、里海沿岸,南至印度洋和埃及,几乎囊括了整个地中海东岸文明地区。使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空前发展。阿黑门王朝广泛吸收古代各民族文明的成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阿黑门王朝对古代伊朗和古代世界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巩固东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地位,阿黑门王朝与希腊进行了长期的争斗,其中最着名的是希波战争。这场争斗最后以阿黑门王朝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火烧波斯波利斯王宫,标志着阿黑门王朝的灭亡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这是伊朗希腊化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把东方君主政体与希腊城邦制度结合在一起,使东地中海地区暂时摆脱了奴隶制危机,促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亚历山大帝国像阿黑门帝国一样,也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不稳定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离心力量。因而在亚历山大去世之后,帝国立即瓦解为许多大大小小的希腊化国家。公元前312年。伊朗又成为塞琉古帝国的一部分。
在希腊化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这就削弱了其稳定性。公元前238年,在伊朗人民反抗马其顿希腊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伊朗东北部游牧部落阿帕勒人的首领阿萨息斯夺取塞琉古王朝的帕提亚行省,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该王朝在西方称为帕提亚王国,我国则以阿萨息斯之名名其国,称为安息。 安息王朝时期,伊朗已经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社会经济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着名的丝绸之路正是在安息时期开始兴盛。促进了整个古代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安息时期地方贵族势力强大,王权相对较弱,其后期全国分为许多小国,共推安息王为宗主。在长达4个半世纪的时间中。安息成功地对抗了塞琉古知罗马的侵略。保卫了伊朗的民族独立。公元228年,内部分裂而衰弱的安息王朝被新兴的萨珊王朝所取代。这个重大事件标志着伊朗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时期。
萨珊王朝在伊朗古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古代伊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和最高成就。法国考古和历史学家吉尔斯曼说:“文明世界好像是由萨珊和罗马平分的。”这话虽然不免过于夸大,但也反映出萨珊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萨珊王朝继承古化伊朗文化的传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有长足的进步,为现代伊朗文化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萨珊王朝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公元651
年。萨珊王朝在经历长期的政治动乱之后,被阿拉伯人彻底打败,萨珊末王耶兹德格德被杀。伊朗历史开始进入伊斯兰时期。
自7世纪之后,伊朗先是哈里发帝国的一部分。10世纪左右建立了独立的国家。然后又被塞尔杜突厥人(10世纪),蒙古人(13世纪)、帖木儿(14世纪)所征服。异族占领给伊朗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但是,先进的伊朗文化却多次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伊朗文化是阿拉伯文化中最灿烂的明星。
16-18世纪,伊朗建立了萨非王朝。18世纪时,由于封建关系的阻碍,伊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19世纪肘,伊朗成为欧洲列强,首先是沙皇俄国殖民侵略的对象,伊朗的领土被肢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伊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79年,伊朗发生反对国王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㈢ 我国将与伊朗在考古领域开展合作,这对考古学有什么意义

我国将与伊朗在考古领域开展合作,这对考古学有什么意义?我国与伊朗在考古领域展开合作,这是一个对于考古发展很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具体情况,希望朋友们能够作为一种参考:

第三,中国和伊朗联合考古也给考古学合作增加了一个新方式,这对于世界考古学来说是一个重要贡献:

在世界历史上合作考古并不是经常能够看到,而中国在这方面和伊朗合作,将会展开考古学新篇章,这对于考古学来说意义重大。也预示着两个国家,能够一起合作进行考古,将力量用在一起,才会有重大突破。这无疑给世界考古学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从而对于考古学,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㈣ 伊朗和中国,哪个历史古老

伊朗历史概括:

伊朗曾名波斯。伊朗旧石器时代约结束于公元前12000~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后彩陶为灰黑陶所代。公元前9~前8世纪米底人逐渐形成国家。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帝国盛极一时,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公元前334~前330年为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323年起受塞琉西王国统治。公元前247年为安息帝国。公元651年被阿拉伯人征服。12世纪末花剌子模王国占领伊朗。1380~1393年遭帖木儿帝国的侵略,1502年,建萨法维王朝。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入侵。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1935年改国名伊朗。1979年4月王朝被推翻,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历史与大片地域的历史纠缠在一起,该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东至印度河及锡尔河,北起高加索、里海及咸海,南及波斯湾、阿曼湾与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兰自青铜时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东历史的一部分。严格来说,波斯帝国是从铁器时代开始的,伴随着伊朗人的影响,他们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国、帕提亚以及古典时代的萨珊帝国。

伊朗史前文明:

1、旧石器时代:

在伊朗最早的考古文物是在卡沙弗德和甘杰的遗址中发现的,这些被认为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至铜石并用时代:

早期的农业社区,诸如公元前10000年的Chogha Golan,以及公元前8000年的Chogha Bonut(埃兰最早的村庄),开始在伊朗西部的扎格罗斯山脉地区和周围蓬勃发展。

伊朗的西南部地区是新月沃土的一部分。人类最早的主要农作物在此生长,诸如苏萨这样的村庄(那里最早可能在公元前4395年就建立了定居点),还有像Chogha Mish这样的定居点,这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800年。

3、铜器时代:

埃兰和米底亚尚未被希腊人称为波斯,但却是波斯地区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埃兰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他们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着称。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前639年被亚述所灭。

㈤ 考古学与历史学是什么关系

1、考古学的记录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源泉,不能把它贬低成一种辅助性的训练。考古学资料的本身是历史的资料,并不单纯是文献记录的插图。正像任何的历史学家一样,考古学者的研究任务,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环境产物的人类,来试图复原我们所居住的人类世界的形成过程。考古学资料是人类行为改变物质世界的结果,简而言之,即包括了人类行动的所有痕迹,其总体可称为考古学的记录(archaeological record)。考古学的记录也表现了一定的特性和缺陷,即立足于文献记录的通常历史学和立足于考古学记录的历史学之间,从外观上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人类行为的痕迹并不能完全被保留着,例如你我间的谈话震动了空气,确实是人为的改变了物质世界,可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它没有被录音 或被秘书所记录,也就不可能在考古学的记录上遣任何痕迹。在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有时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但从考古学者的立场来看,同样是瞬息间消失的事物。

更有甚者,大多数的有机物易于腐朽,如木材、皮革、羊毛、麻布、草、毛发或其它同类质料的制品,以及几乎所有的动植物食品,除了处于非常特殊的条件下,都会在数年或数百年内化为尘土。在相对短期内可以成为考古学的记录的。只有石头、骨头、玻璃、金属、陶器等破片,空的罐头盒,门上掉下的铰链,从窗框上坠下的玻璃破片,缺柄的斧子和没有木柱的柱洞等等。不管上述缺失的腐朽部分如何严重,通过在任何博物馆的民俗陈列室所看到的现象便可以理解。

当深入调查一般商店,如陆海军商店的商品目录,撕下载有食品、纺织品、文具、木制家具和其它同类物品的印刷页。,其厚度可以装钉成一本小册子。回顾数百年以前的英国,不仅

农村的两轮马车,即使较复杂的机械齿轮装置,也完全用木头和皮革所组成,甚至不用金属的钉子。在一般家舍中使用窗口也是易配的木、革制品,而不是通常的瓷器和陶器。只有现-古学家用适当的技术和比较方法。借助于泥炭、沙漠和冻土地带所保存的一些贵重发现,才可能填补大量的空白点。

(2)作为思想体现的资料

没有表达的思想和没有执行的意图,消失之后是无法复原的。现在被称为全部历史的是思想历史,如果按这个理解,那么考古学是历史学源泉的主张,能否变成为毫无意义呢?事实决非如此,除非表达为公开的行动和语言,思想和意图就不会具有任何的历史意义。无论预言者的洞察力怎样高超,发明者的设计如何独创,除非表达它和交换它们,即预言者鼓舞他的门徒去理解和传播其内容,而发时者则训练他的弟子重复其发明并应用它,否则其历史意义就完全等于零。事实上,历史学家所需要或能够考虑的唯一思想,就是被客观社会所承认的和被一群思想家所采用的和实现的思想。

所有的考古学资料表现了人类的思想和目的,从而显示它的价值。考古学不同于集邮和收藏图画,邮票和图画有其本身的价值,但考古学资料却能提供其制造者和使用者的思想及其生活方式。

(3)什么是考古学资料

人类行为的最明显结果,一般考古学资料可称为人工品(artifact),即人类有意识活动的制品或未成品,例如工具、武器、装饰品、容器、车辆、房屋、庙宇、运河、沟渠、矿井、灰坑,甚至樵夫用斧子砍倒的树木为了吸髓而有意识击碎的骨片以及用武器砍碎的骨头等,都属于人工品。其中一些可以移动的物品,能采集到实验室魂研究,或者陈列在博物馆里,它们可称为遗物(relic),其它难于处理的和体积庞大的,像固着于大地的矿井一类,可称为遗迹(monument)。但是有些人工品毁不是遗物又不是遗迹,例如在猛犸猎人宿营地或莱因河新石器时代村落中所发现的地中海产的贝壳,它虽不属于人工品,却是交易史上的珍贵资料。西南亚洲森林地带的沙漠化和俄克拉何马草原变为黄土地带,都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属于考古学资料的范畴。那些眼光短浅的创始人既不自学地正视或故意造成的恶果,如灌溉系统属于 人工品,但意外生成的沙漠却不是人工品。一般人往往认为遗迹是蔓草丛生的废墟和带雕像或或文字的石头。至于遗物是从耕地或壕沟里翻出来的个别钱币或石器,甚至像查尔斯王子你胸前的钮扣、殉教者的足趾骨和佛牙等个人的纪念品,至少后者的一群,不能作为重要的考古学资料。考古学者所期待辩认的是,遗物必须发现于一定的状态(context)中。由于遗迹不是空白的和孤立的,考古学者可以从遗迹的分类中提取历史。它们包含有同样的残征,象建筑者和居住者所留下的遗物,在考古学上通常是一定地域内的若干遗迹,有着大体一致的构造,还可以期待发现非常类似的遗物。这种场合,可以从遗迹的分布里得出战略规划和行政规划的某些模式。

2、型式

(1) 型式和共存

如果某个遗迹上刻有“约翰多伊1658年卒”的字样,至少属于年代的分类。在遗物上印有制造者的姓名和制造日期,也是同样的。一件单独发现的石器是完全没有意义的,除非它同发现于有意义状态中的石器非常相似,即从技术上同已知的型式一致。从任何采集品中,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大批的石器中有各种开头和大小。例如英国的圆形古坟中出土 的石器,经常与小件的红铜器或青铜器共存,而在长形古坟中则决不见任何金属器物;至于 其它由山洞中出土的石器,则与驯鹿或绝灭的动物化石共存等等。如果这件离群的工具与前面所述的及的某种型式相一致,可由考古学来断定其相对年代,它可以反映发现地点附近所居住人类的时代。如果这件工具是独特的,那就完全不能成为考古学的资料,必须等到同样型式的工具在考古学的状态中有所发现,否则只不是一件古董品。

(2)作为分类学的考古学

正象前面所下的定义那样,考古学记录是由发现的有意义型式的共存关系(association)所组成。关于“型式”和“共存”的用语 ,需要作进一步的考古学同植物学、地质学一样,是一门分类的科学。只有将资料分类之后,考古学者才能从历史里抽出来对它们进行解释。分类是一种抽象化,所以考古学者所处理的是抽象化的要领其它科学家也是如此。例如动物学者研究马的种和亚种,而不是个别的马。他研究中予以要领化,推论一定亚种所代表的典型习性,象拉犁或载货登山的效率。但是动物学者不能预言那一匹马可以在竞赛中获胜,而-塞马者的猜想并不是根据科学法则来推论,只是根据外形来作主观的估计。考古学者一定要模仿动物学者,去抽象化地研究遗物、遗变客其它考古学事件的型式,但鉴赏家却正象-寒马者一样地去猜想。

(3)标准型式

当然,没有两件人类的手工制品是完全一致。甚至在流水线上用规模部件装配的汽车,购买者也会发现它的不同。同一个工人用手工制成的若干椅子和几双鞋子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例如某人所制作的全部鞋子都是为了满足其顾客的标准型式,他所制作的鞋子全部是按1950年伦敦西区流行的型式,因而穿鞋子的人在他们的俱乐部里也不会被认为是奇特的或刺眼的。事实上,尽管在剪裁和制作稍有不同,但伦敦中上阶层所穿着的鞋子式样非常近似,取出任何的一双,就立刻会认识到它是三四种时髦型式中的一种。英国所使用的全部小刀的型式,也同样随着时代而有变化,例如公元1950、1750、1250、250或公元前250年,各有其当时的一种或其它少数流行型式。考古学者必须不顾个别小刀的细微特征,而把它作为小刀分类中标准型式的一例。

(4)考古学的历史缺乏个人

由于人类行为的多样化,通过型式,可以得到科学地处理。因此考古学者否定历史学家通常主张的某种作用。考古学者研究希腊陶壶彩绘的全部物特征,从形态的发展上来同排尼基人和埃及人的陶器艺术相区别。如果去鉴定某种特殊的器皿属于尤费罗列斯或尤茨麦的斯的作品[上述二人为公元前5世纪末叶希腊绘制陶器的艺术家]或者企图对画家的画风作美术学的鉴赏,那就不是考古学者而是美术史家了。关于有轮马车或有轨的火车头是何处何时发明的?考古学者不借助于文献记录,就不能知道罗基特行一是首先制造火车头的;而马车出现于文字以前,不可能确定它最初的是由谁发明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它的原型被模仿和重复制作成为一个型式,就成为正常的考古学资料。

由于考古学对型式的限制,自然意味着从考古学的历史上排除了个别的表演者。这种历史不能成为人物的传记,考古学者否定“伟人”史观。我们理解到考古学的历史主人是社会,不存在个别人物的舞台,就不会减低人们对脚本的兴趣,但是首先要解释共存关系。

(5)型式与组合共存关系是指考古学资料在一起发现,并表明它们同时被使用的状态。典型的例子如欧洲古代异教徒的墓葬,一个武士带着他的装备、徽记,桌上摆着食物和饮料躺在用橡树干挖空的棺材里,上面覆盖土冢(坟丘)。在这种场合,遗骸、葬式和各种随葬品具有共存关系,它们构成了一种组合。在一座突然被放弃的房子里,地面上遗弃的所有物品、房子本身及其设备,同样也可称为组合。此外,这个术语并不能无条件地应用于个单独的房址、灰坑(垃圾坑)或一条河岸的砂砾层,把它们的全部遗存称为共存关系。如果房子经过数代居住,不同时期的物品被踏进地面或裂隙中。同样的情况,局部的灰坑也可能包含各种年代的遗物。上述的两种场合,用现代的发掘技术可以从灰坑或居址里区别成数个连续的组合。但砂砾层却不是这样,在河床的砂砾层里,可能包含居住在河边人们所制造或损坏的石器,还包括了由于洪水的冲积,把上游地层里十来万年以前的石器也搬运到一起。象这种集合(aggregate),无 论怎样发掘也不可能区别共存的型式组合,只能检验石器的“保存状态”以帮助判断。

3、文化

(1)考古学的文化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一些遗址里会发现同样型式的共存关系。大战期间在英国被轰炸过的城镇废墟里,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房子都是同样的设计,彩相同的砌砖方法,所包含的茶壶、平底锅、水壶、刀具、照明设备、啤酒瓶和无线电用的真空管等碎片,俄罗斯北部在同一个时间内被轰炸过的城镇废墟里,房子用木建而不是砖砌的,房子的设计、家具和内容,显然都与英国不同,至少在各家之间,可以观察到更大的同一性。考古学者把一些不同的遗址里出现的同样型式的组合,称为文化(culture)。他们可以对照两个或者更多的组合,例如英国和俄国的城镇,在文化的用语上可以作为复数来处理。实际上,人类学者和考古学者使用这一难解的用语,是有一定意义的。文化这一用语频繁地使用于考古学文献上,在用法上却是那样地不熟悉,有必要作更多的解释和说明理由,那怕离开本题也是值得的。

(2)人类行动的模式

人类学者和考古学者用文化这一术语,意味着一群人即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行为的模式。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来的,儿童学自-,后一代又学自前一代。事实上,几乎所有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学来珠。人类先天的本能是不会遗传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引导为安全和满意的行动。例如羊羔、小猫甚至人类的婴儿,需要教给他们吃什么东西,许多人所受到早期训练的影响也非常强烈,不习惯的食物无论怎样富有营养,也决是不肯吃的。因此,人类全部成员的行为模式不是单一的,并不像羊或梭鱼那样一致。另外,每个人类社会对其成员的行为规范,有着不同程度的严格要求。

非常明显,我们必须使用同样的语言。我不能发明和不能使用尚不合乎文法和句法的语言。社会已经准备好的语言,我不能选择,只能接受。甚至今天我们对衣服的选择,也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很简单,通常的英国人是不会穿着无袖束腰的长袍来代替上衣和裤子到外面去走动的,如果他想这样作,也不可能从伦敦的服装店里买到这种衣服,即使请裁缝去专门制作,当他乘公共汽车时,也会被人感到奇特和不舒服。当然,某些个别人的背离行为永远是被允许的。没有两个人会使用同样的语汇和相同的发音,尽管有义务教育和英国广播协会,还有不少的人用he代替him和用she代替her,或许人们会把虚拟法与格的语尾变化的最后痕迹从英语里删掉。在文明社会的其它领域里,允许个人有更大的自由,但在较小的社会里却对允许背离行为准则的个人自由予以限制。在太平洋中的珊瑚礁或新几内亚的山地,人类的行为比英国曼彻斯特和瑞士苏黎世更为一致。另外,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至少从书本上可以知道外国人的奇异习惯,例如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至于太平洋群岛的居民或新几内亚的巴布亚人则几乎见不到有二者择一的行为方式。小集团中的舆论力量非常强大,在大城市里,稍微的奇装异服还不至于引起嘲笑和敌对的行为,到村子里就会被儿童所嘲弄,成年人也会以不赞成的方式来表示不快。

(3)考古学历史剧中的演员

传统行为的准则,小的社会集团比大的社会集团有着更显着的不同。甚至在机械化迅速交流的现代世界中,关于行为、礼貌和美的标准,在俄国、美国和英国之间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一致的传统表现于不同的物质上,凡能用眼睛看到的差异,就可以成为考古学的资料。即使在语言上没有差别,而衣服和民间建筑型式的不同,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为考古学的记录。

考古学者利用成为化石的各种传统,或在那种传统上所产生的不同作用的结果,来区别各种文化。他们相信,这些起文化的每个都代表着一种社会。一个文化是同样型式的组合重复地共存于一些遗址里,而一个型式又是同一传统的特殊活动的结果,诸型式的共存,表现了若干传统为一个社会所保持和赞同。在一些遗址里所见到的诸型式共存的同样组合,表明所有的遗址为同一社会的成员所占有。单纯从考古学资料上,几乎不可能解决这个社会集团所属的种族、国家、等级和职业,但是它们为考古学者提供了历史剧的演员。

4、考古学的时间

(1)时代和社会的不同文化

传统的行为可以随着时间而改变,富于表现行为的诸型式,不仅由于不同的社会所形成,在一个社会里也会随着风气而有所改变。正象我们能够地比1945年英国文化和俄国文化的区别一样,也可以区别1945年的英国文化和1585年的英国文化。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城镇平面、建筑结构以及设备,都不同于今天英国的城镇,正好像英国不同于俄国的城镇一样。具体地讲,文化意味着两种场合相同,即显着的合型式重复地共存在一起。但是从次要的意义上,解释也就不同。我们可以从文献记录和可能考古学资料来推论,现代的英国文化及其全部成分,是从都铎王朝文化里逐步继承了技术、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变迁,在传统上没有中断,也没有被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所代替。事实上,都铎王朝的文化是意味着都铎王朝的英国文化,最好是这样讲,因为它不总是不言而喻的。

(2)不同文化的共通阶段

考古学者从遗址的连续地层里,观察不同型式的组合相继出现的情况,换言之,他们观察文化的连续,建立遗址的文化序列(culture sequence)。假如以同样的组合和相同的顺序出现于若干遗址里——一般是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内——则用法是确实准确的。事实上,考古学的时期是,在任何地区和该地的任何遗址中,由其前后的有关层次和有区别特征的诸型式所构成。如果根据考古学的年代分期和根据一群行为者的出现来分期,都给予同样的文化名称,就会产生混乱。至于 “都铎王朝文化”就不会发生这种混乱,因为夜班也不会把它作为英国以外的法国、俄国或其它的任何文化。研究者必须注意到,把同时代的组合 合上,也会产生严重的混乱。他必须知道区分“文化期”,就是区分同一考古学时期的不同社会传统的文化面貌。这个术语应该反映这种区别,但不幸的是,并非完全如此。

(3)标准化石的识别

最后,若干型式的变化会比其它的型式要快,而许多传统的行为模式又经常见于不同的社会。如过去的50年间,汽车型式变化得几乎难于辩认,但农村的两轮马车却完全没有改变,在同一个时期内,男子的长筒靴几乎是原来的式样,布帽子的式样却有显着的变化。 样地被轰炸过的俄国城镇里所发现的电灯泡和茶杯,却比炉子和茶壶更接近于英国的东西。无论考古学记录的年代或其它区分,在独特的组合中,通常只有几种型式是不同的。用型式来区别文化或文化面貌,在术语上一般称为标准化石(tape-fossil),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从地质学里借有来的。在任何的组合里,只要发现某一时期的特有型式,就可以对它的组合进行 断代,这个型式也就被比定为标准化石。因此在年代分为丰,只要发现被确定为标准化石 的一例,就可以断定其共存组合的年代。作为一个文化,其标准化石必须重复地发现于若干遗址中。尽管史前学家经常这样写道,标准化石当然不是文化的特征或构成文化的因素,不过像电灯泡和炉子,地是俄国文化的重要构成。

(4)文字记录和考古学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的居住和活动,已有50万年的历史[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二三百万年],人类通过这个漫长的时间改变物质世界,所遗留 的痕迹就是考古学记录。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是要观察这50万年的全部。不早于5千年以前的支付及人和苏美尔人的若干社会,发明了文字,开始记录姓名和事件。接着是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克里地的米诺斯人、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和中国人都开始书写文字,一直流传到今天,尽管不是人类集团的人副产品,至少有相当多的人能够和阅读和书写。当然在文字记录出现之后,考古学记录也并不是多余的,它可以补充和丰富文字记录的不足。根据文字记录可写成更丰富的历史内容,但一般还是采用文字记录和考古学记录的两者。因此,在考古学上把凡不能用同时的文字记载来进行记录的,被称为史前时代(prehistoric period);当任何地区出现文字记录之后,就称为历史时代(historic period).

(5)史前考古学

这个划分并没有深奥的理论意义,在方法上也没有本质的差别。关于史前资料的收集、分类和解释的全部方法,完全适用于具有文字记录的所谓历史时代的考古学资料。但是由于文献的存在,当然不需要引进其它的方法。今天是用最纯粹 的考古学概念和最精炼的发掘技术来确立史前朝代遗物、遗迹的研究过程。由于缺乏文字史料,只有在未经描写资料的基础上,用具有特色的考古学方法来断代,但同样的方法也常运用于较晚的时代,文字以前的我们祖行即更新世早期人类所留下的遗物,比起进入文明的罗马人、希腊人、埃及人或苏美尔人更为片断和,史前学者细心地搜集每个片断进行研究,检出几乎完全消灭的痕迹,来思考复原的方法。相反地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学曾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去搜寻有文字的泥版和艺术品,对于民居、一般陶器,金属制的武器和工具以及其它粗陋的遗物,往往不予记录就轻易地破坏或扔掉。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早期文书记录,出土时都是碎片,其内容也是局限的和干燥无味的。最近二三十年来,

由于史前学的努力,在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遗址里,用发掘技术和概念解释,使古代东方生活的生动图画得以复原。甚至关于年代方面用纯粹的考古学资料,可以订正模糊或错误的古代文献。其中的一个成果,就是证实了第一个伟大立法者汉穆拉比王年代,竟被推迟近250年。

(6)古典考古学

古典考古学者也是如此,长时间以来他们更多地集中注意于公共建筑的特色,雕像、镶嵌、宝石雕刻和有图像的陶器等。直到1935年,还没有人知道古典时代的希腊房子是个什么样式,尽管希腊和罗马的史学家留给我们丰富的-和军事事件的记录,但他们对于世俗的事情,如商业、人口密度和工艺技术等,却不能不痛苦地保持沉默。以野蛮人(自然包括埃及人、巴比伦人等非希腊人)为对手的希腊贸易和规模,扩及法国南部、俄国南部、伊朗和其它所谓“野蛮”地带,考古学者可以根据出土的希腊葡萄酒瓶,而把发现的地点标在地图上。古黄时代最有名的古代城市雅典,据文献估计其人口为4万至16之间。如奥林特斯城市的全面发掘,揭露出房屋的总数,为可信赖的估计提供了确实的资料。甚至象古典作家的军事史也是那样的杰出,考古发掘却可以补充和订正它们的证据。不列颠岛北部,罗马堡垒和兵营的破坏和再建所形成的堆积层,却可揭露罗马帝国在该地的政策及其兴亡,这些都是文献资料所未曾记载过的。

现在已经判明,历史学的所有分支,都要以无文字的考古学资料为基础。例如科学史在工艺技术范围的考古学应用,最低同神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的思索同样重要。直到16世纪,工艺技术在文献记录中实际是被忽视的。由于考古学者发现了手推磨、水车的实物和雕刻、嵌镶上的图象,关于应用旋转运动机械的历史,已逐步可以写成。

事实上,用史前学和其它考古学分支相区别,不过是为了方便,但是不言而喻,还是史前学这一分支占最重要的位置。

㈥ 84年前伊拉克挖出一破陶罐,为何专家研究后表示:中国史书或将被改写

《全球通史》中写道:“地质年代以十亿年为计算单位,人类史前时代以千年计。”众所周知,地球有着46亿年的历史,人们常常会想,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难道只诞生过现在这一个人类文明吗?有没有可能人类文明其实是在重复一个从起源到灭亡的循环呢?

01

世界各地的学者在进行考古工作时,偶尔会发现一些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文物,这些东西充满了神秘的现代感,乍一看完全是现代科技产物,很难相信是史前时代的人类所制造。在各种广为人知的史前文明文物中,有一些其实已经被揭穿是骗局,例如大名鼎鼎的玛雅水晶骷髅。但是依然有一些真实存在而又暂时无法解释的东西,例如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现的巴格达电池。

▲华佗剧照

不过卡维尼格的推测并非毫无破绽,因为这种巴格达电池如果没有串联使用的话,所产生的电流不能完成录制工作,而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巴格达电池有串联使用的痕迹。

其实当科学家们在考察金字塔时,曾经在壁洞中的壁画上发现过类似巴格达电池的图形,而且在金字塔最深处的洞穴中完全没有光线透露。如果要在此雕刻壁画,必须要有光,洞穴中却没有任何使用火的痕迹。将这些线索联系起来,那么是否在古代埃及,也有人使用类似巴格达电池的装置来发电照明呢?

结语

这个问题至今成谜,但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更多考古证据的出现,有一些谜题终究会得到答案。虽然巴格达电池真正的作用,现在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但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们在继续同时研究,也许终有得到真正答案的一天。

㈦ 伊朗就是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波斯吗

波斯人长期活跃于现今伊朗高原一代,建立了波斯帝国,波斯萨珊王朝,波斯萨菲王朝等。但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多次被外族占领入侵同化,所以现今的伊朗人已经不是波斯人了。

㈧ 请告诉我伊朗的历史

伊朗古称波斯,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其历史上先后有多个帝国建立、兴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对外积极扩张,使第一帝国的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大流士一世向东部进军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在西线则向当时欧洲着名的文明发源地古希腊诸城邦发动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腊人的英勇抵抗,在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中遭到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继位后曾再度向希腊用兵,但被准备充分的古希腊军队击败。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当时已经征服希腊各城邦的马其顿王国,在新任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下,以报昔日波斯入侵希腊之仇为口号,带领希腊大军进攻波斯第一帝国,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彻底击败大流士三世的百万大军,波斯第一帝国被吞并,成为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后,很快陷入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和西方,佛教从印度传往中国,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后期,约在前238年,其东部的安息(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先后从帝国分裂独立,东部边境又不断遭受贵霜王朝侵扰,西部边疆又面临罗马帝国的大肆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灭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兴的安息帝国(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继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国主体地位。安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的东北部,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这两大帝国之间战争不断。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发。

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率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安息)的侵略战争。在卡尔莱战役中,英勇善战的安息军成功地围歼了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罗马军团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恶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地区;最后流亡到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为在此称雄的北匈奴郅支单于所收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这支部队就是罗马军团残部,他们投降后被安置在甘肃永昌县境内,汉政府在祁连山麓设置了“骊靬县”。

频繁的战争造成安息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全国陷入一片混战,帝国末期名存实亡。

萨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尔达希尔一世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萨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首次重新统一,史称波斯第二帝国。
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爆发战争,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先后在629年和642年,帝国两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国走向了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就是明证。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支逃往中国避难。

伊斯兰教时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乱的萨珊帝国很快被新兴的伊斯兰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国击溃。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统治初期,当时同样处于强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在波斯呼罗珊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发生了激烈交锋,虽然唐军由于深入敌境作战,双方兵力悬殊等原因败北,从而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权,但此战中唐军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令阿拉伯人胆战心惊,从此打消了东侵中国的企图。此后,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9世纪后,阿拔斯王朝因内部叛乱不断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从东北方来的塞尔柱人占领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国征服波斯。

蒙古统治时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灭花剌子模王国,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又相继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国残部,建立了伊儿汗国。公元1295年伊儿汗国大汗入伊斯兰教。
从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尔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尔汗死后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割据。
伊儿汗国时期,中国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药的学者随旭烈兀来到波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穆斯林太监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到达波斯。郑和在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

萨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是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其建国的英主伊斯迈尔一世统一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姆”教义为国教。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不断。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继位,迁都伊斯法罕,与土耳其谈和,驱逐乌兹别克人,并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中的小岛巴林,使波斯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来临前最后的辉煌。

欧洲列强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国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波斯,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非王朝灭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北面的俄国和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纷纷对其蚕食,其领土中被割裂出英国殖民统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国侵占的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俄英两大殖民帝国在波斯的这种战略竞争在史书上被称之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国、土耳其、英国(经阿富汗)和德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英国驻军占领。1925年礼萨·沙·巴列维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俄国和英国对巴列维王朝保持着深厚的影响力。

1935年,礼萨·沙·巴列维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轴心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围绕伊朗的战略资源油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德国,苏联,英国,美国等纷纷进入伊朗。战后,巴列维王朝为了摆脱英国和苏联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而追随美国,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这一战略物资的存在,使其成为美国对苏联集团的冷战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立足点。

20世纪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时期。这期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一批产油国迅速致富。几年内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好几番。但是,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伊朗社会内部各种固有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巴列维在此情况下欲重温昔日波斯帝国旧梦。于是他一再修订经济发展计划,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强行加速度地推进工业建设,并宣称到本世纪末要把伊朗建成一个与工业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工业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强国”。强国梦的悲剧由此就产生了。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兰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国王、王室为首的2000家豪富聚敛财富,巧取豪夺,贪污腐化,挥金如土,而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几乎未从激增的石油财富中受益,贫富差距与社会财富同步增长,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巴列维只能以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维持其统治。在外交上,巴列维对美国唯命是从,甘心充当美国在波斯湾的宪兵,民族矛盾伴随着人民对西方文化大举吞食***文化的愤怒,使巴列维政权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纳杰夫的霍梅尼向国内学生和信徒发出进行反对国王的“圣战”的号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对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进行了亵渎,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发了数千名神学院学生在宗教圣城库姆举行抗议游行示威,但遭到军警镇压,造成约70人死亡、400人受伤的流血惨剧。

当年9月,伊朗国内爆发了持续数周的总罢工,全国陷入严重瘫痪状态。12月10~11日,首都德黑兰发生大规模示威,有成百万群众参加。游行的组织者发表17点声明,要求结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建立***政府,恢复农业,保护宗教,让流放者回国等。12月18日,为抗议军队镇压,全国再度爆发总罢工,政府机构完全陷于瘫痪。国王被迫于12月30日任命“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为首相,并于1979年1月13日组成以巴赫蒂亚尔为首的摄政委员会。

巴赫蒂亚尔虽同意组阁,但要求解散现议会和萨瓦克,由政府控制军队警察,国王立即出国度假,将来做一名立宪君主。但巴赫蒂亚尔本人却因与国王合作被民族阵线开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挡。1978年底国王统治的基础走向崩溃,它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发生了动摇,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阵营,王室成员、高级官员及军官纷纷向海外转移财产。巴列维的统治濒临崩溃。
美国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一贯支持国王的态度,准备放弃巴列维政权,转而与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乘飞机出国流亡。霍梅尼从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国宣布成立。统治了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寿终正寝。

1979年10月,因美国收留被废黜的国王巴列维,伊朗国内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数百名伊朗男女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66名使馆人员当作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维。美国政府断然拒绝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维,则不释放人质。
人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美国还要求西欧盟国采取同样措施。4月22日,卡特总统下令执行武装秘密营救人质的“蓝光”计划,结果机毁人亡,行动失败。直到9月两伊战争爆发。伊朗以美国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为条件释放了全部美国人质。
旷日持久的美国人质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它为日后的美伊关系打下了难以解开的结。人质事件加上新政权公然宣传“输出革命”极大地损害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后爆发的两伊战争中,尽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谴责萨达姆,也没有一个国家同情伊朗。

***革命后的伊朗***共和国(公元1979年后起至今)

旷日持久的人质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非理性宣传极大地损害了伊朗的国家利益,伊朗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以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

伊朗和伊拉克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进行的这场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随着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波斯湾地区的局势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先后于1991年和2003年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摧毁了伊拉克的武装力量,2003年美国以“反恐怖”为名入侵并占领了伊拉克。美国的军事行动虽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敌伊拉克,但也让伊朗面临美国更直接的威胁。

在两伊战争结束以来,伊朗的实力得到恢复,国力得到增强。而且其国内的政治变化有明显地回归世俗政权的迹象,但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仍然极为强大。因此,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仍然非常强硬,美国也一样。

去年以来,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围绕这一核心利益,美国与伊朗频频叫板对方,美国不断地宣布向海湾地区增兵,而伊朗则针锋相对地以多次军事演习回应。就在几天前,美国又向海湾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波斯湾地区战云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国的将会是什么呢?

㈨ 为什么伊朗人自称雅利安人,纳粹也自称雅利安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

伊朗人。

原因:首先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说自己是纯种的雅利安人,其实就是无稽之谈,希特勒仅仅因为德国和北欧人金发碧眼的特征,就给自己认了这个祖先。

这种行为没有根据,但是很聪明,就像曹操说自己是曹参的后代,袁世凯说自己是袁崇焕的后代,现代欧洲的匈牙利说自己是匈奴后代一样。都已经被基因实验证实失实,但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祖宗厉害。

其实德国人仅有18%的雅利安血统,甚至比不上我们20%血统的维吾尔族。而被他认为是劣等民族的东欧斯拉夫人,雅利安血统却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伊朗人也说自己是雅利安人,要是谁说“你们阿拉伯人”他们一定跟你急。甚至伊朗国名IRAN就源自ARYAN雅利安。

的确伊朗人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种的雅利安民族。印欧语系就是起源自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他们祖先们的辉煌历史的确可以用来吹。

(9)为什么伊朗古代史书和考古不一样扩展阅读

雅利安人(其出现于印度西北部已为《梨俱吠陀》所证实)从印度次大陆之外,通过一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连续多次的迁徙,到达了他们当时占领的地区。

这一迁徙的最后阶段距《梨俱吠陀》开始编成的时间不可能相去太远,但同时也必定过去了一段足够的时间。

印度历史上有关于雅利安入侵的记载。印度的四种姓是按肤色深浅而设置的,其中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即来源于征服者:浅肤的雅利安人。

波斯历史上有名的米底人和波斯人都是雅利安人后裔。古希腊和古波斯的历史学家提到的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马萨革泰和阿兰聊人也是雅利安人直裔。

历史上,雅利安人摧毁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正是由于雅利安人有一段辉煌历史,后来许多国家和民族宣称雅利安人是其祖先。

波斯人宣称是古雅利安文化的继承者。塔吉克斯坦人也是如此宣称。波斯人最忌讳别人把他们看作是阿拉伯人。其实古代的波斯人并不信伊斯兰教。

在近代,纳粹错误地将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定义为雅利安人,实际上两者毫无关系,相距甚远。

㈩ 伊朗的古代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我国汉史称安息。公元前2000年后出现印欧血统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极一时。该朝第三代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521—前485),帝国版图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两岸,西到尼罗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带,南达波斯湾。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国被马其顿·亚历山大所灭。后建立了安息、萨珊王朝。从公元前二世纪与中国有友好交往,着名的“丝绸之路”便横贯伊朗北部。公元7—18世纪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后入侵。18世纪末,伊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统一了伊朗,建立了恺加王朝。 具体情况: 埃兰王国(公元前3千纪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兰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伦河流域,他们是伊朗高原的土着人。公元前第3千纪上半期,埃兰人建立了国家。公元前1176年,埃兰国攻陷巴比伦。公元前639年,埃兰国被亚述人所灭。
米底王国(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着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部落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雅利安人国家。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灭亚述帝国,其疆域扩至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东部、现伊朗西部、东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国被波斯帝国居鲁士二世所灭。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2年希(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的统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亚历山大三世在波斯积极推行“希腊化”的殖民统治。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死后,他所建的帝国分裂,其部将塞琉古(马其顿人)夺得帝国东部广大地区,并于公元前312年称王,以叙利亚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国,中国古称条枝。塞琉西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和中亚的部分地区。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尔尼部族打败塞琉西王国军队,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萨希斯王朝。中国史称安息王朝,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王朝。安息王朝由于同罗马的长期战争和朝廷的内讧,从公元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萨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推翻。萨珊王朝建立后又向东扩张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为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随着同罗马帝国的战争、封建割据、人民起义、中亚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渐衰落。
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纪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萨珊王朝,占领波斯全境。伊斯兰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了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为这两个王朝的一部分。从9世纪起,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在伊朗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相继出现一些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封建王朝,与其分庭抗礼。
塞尔柱突厥人的统治(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由中亚兴起,先后征服巴格达、叙利亚、拜占庭帝国,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包括伊朗在内的塞尔柱帝国,但帝国不久即告分裂。12世纪末,花剌子模王国(今乌兹别克境内)夺取伊朗东北部,13世纪初占领伊朗全境。它统治的疆域还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区。
蒙古的侵略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与1219年率军西侵,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杀死花剌子模国王,掠夺大量财物后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二次讨伐花剌子模,杀死国王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据伊朗并建立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儿汗王朝。此后,蒙古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任用伊朗人为行政官吏。
帖木儿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随着伊儿汗国的逐渐衰落,当时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据之中。西察合台汗国(今乌兹别克境内)的国王帖木儿(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夺取中亚地区后于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继而侵占美索不达米亚,并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统治范围只限于河中地区和伊朗东部。
萨法维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儿死后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纷争割据之中。其中,萨法维王朝建于1502年,此后一直向外扩张,极盛时版图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进行战争。萨法维王朝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对什叶派在伊朗的发挥壮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纪末,萨法维王朝日渐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尔扎部落在马赫穆德的领导下,攻占萨法维王朝国都伊斯法罕,并自立为伊朗国王。
阿夫沙尔王朝和赞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来自伊朗霍拉桑地区的部落首领纳迪尔率军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并以马什哈德为中心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经过数年战争,阿夫沙尔王朝版图一度东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达,北接里海,南濒波斯湾。1747年,纳迪尔国王死后,其儿孙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其中凯历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了赞德王朝。经过多年战争,赞德王朝占据了除霍拉桑及以东地区以外的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1779年凯历姆汗死后,赞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赞德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先后被恺加王朝所灭。
恺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恺加王朝建于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兰。恺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伊朗的争夺。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同伊朗三次战争导致伊朗割地赔款及承认阿富汗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矿、筑路、设立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1907年,英、俄两国相互勾结划分了在伊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社会经济衰落,封建统治专横残暴,多次发生人民起义。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伊朗古代史书和考古不一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兴伊朗事件是什么 浏览:209
印尼巴士模拟怎么改车子 浏览:325
中国象棋女子队哪个省强 浏览:337
出口伊朗氧气瓶清关需要什么资料 浏览:473
印度树怎么用 浏览:849
伊朗50万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910
意大利足球有什么球星 浏览:218
印尼有什么出名的中国菜 浏览:512
减肥一餐能吃多少越南春卷皮 浏览:160
意大利为什么有独立国家 浏览:399
男篮世界杯为什么要做掉伊朗 浏览:480
什么情况下英国使馆要求进行面试 浏览:317
中国民航机有多少 浏览:486
战争雷霆德国和意大利哪个空军好 浏览:11
意大利英文翻译怎么读 浏览:622
印尼签证延迟到什么程度 浏览:167
怎么意大利面怎么做 浏览:811
中国现在军力如何 浏览:279
英国速汇金怎么退款 浏览:507
中国进口物资总量有多少吨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