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国旗
http://www.obchk.com/img/British%20Virgin%20Islands.gif
全称 英属维尔京群岛
地理位置 北美洲。位于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间,背风群岛北
端。
面积 153平方公里
人口 1.98万(2000年估计)
官方语言 英语
首府 罗德城
宗教 基督教
时区 格林威治时间 -4
货币 美元
这个英属岛国,位于中美洲的东加勒比海(East Caribbean)中,距离波多黎各(Puerto Rico)向东60Km,印第加(Antigua)向西北180公里的地方。整组群岛约由40个岛屿,沙洲或岩礁组成。这些星罗棋布的岛中仅25个岛是可住人的。维京群岛观光资源丰富,不光是因为它特殊的地形,更因为那里是浑然天成毫无人工矫饰的大自然,加上清澈晶莹的蓝色海水围绕岛的四周,身处其中就觉得一切彷佛世界烦嚣都不存在。观光业带动都市经济成长。
BVI由西班牙人于1493年所发现,在1666年被英国征服纳入殖民地管辖前,由荷兰人开发。英属维尔京群岛系英国皇家殖民地,直接由英国伦敦政府管辖,除了有一位代表英国的总督外,群岛拥有独立自主权且议会完全由岛民组成,根据1967年当地宪法重新拟定后,当地政府享有相当大之自主权,赋与当地总督及议会之行政及管理权力。法律根据英国法律制度订定。
1977年赋与当地政府更大之内政管理权,在1990年11月的一次选举。仍由"维京党"(Virgin Island Party)的Mr. Lavity Stoutt 赢得选举。BVI经济主要依靠旅游业和金融业。工业规模非常小,农业以疏菜及水果为主,主要运往美国维京群岛(USVI-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渔业仅用于出口。大致上来讲,本岛所要用的,几乎需靠进口。政治上极为稳定,因每年从英国政府得到相当大的补助,所以完全没有要求政治上独立的可能。
1985年,BVI政府开始对想在该岛设立公司的企业或个人提供境外公司注册服务。
Ⅱ 什么是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其实是一种专业的叫法 其实就是你所研究对象在你研究期间发生的各种物理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物理变化含义很广 只要没有发生物质上的转变 都叫物理变化 这是为了和化学变化区别开来
Ⅲ 高二地理小高考
由图知a<b<c即为数值越向中心越大,说明越向中心温度越高。则A错误,因为越向中心温度越高,如果只考虑地形因素的话,应该是越向中心海拔越低,应为盆地。B项错误,因为在OA、OB、OC处作垂线会发现由中间向两侧温度是下降的,可见海拔在上升,所以上述三处应该是山谷。C项就已有信息是无法判断的。D项可以看出呈现热岛效应,所以正确。
若为等压线,则越向中心气压值越高,可见该天气系统应为高压。A、B错误,因为高压的气流是辐散的,OA、OB、OC处应为高压脊线,此处气流不可能相遇,当然也不可能形成锋面。C项正确,因为高压控制下气流以下沉为主,不易成云致雨,以晴朗天气为主。D项错误,西北太平洋给我国带来狂风暴雨天气的应该是台风,也就是热带低压,而本题判断为高压,故错误。
Ⅳ 珍宝岛事件是哪年
珍宝岛事件俄国人看珍宝岛事件今年是珍宝岛事件34周年。珍宝岛是乌苏里江里的一个小岛,俄罗斯称其为达曼斯基岛,长约1700米,宽约500米,岛上有一些灌木,有几条河流从中国一侧流入该岛,像手掌一样。当年围绕该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俄传媒透露了这一事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达曼斯基岛疑团1969年3月,在远东乌苏里江的这次战斗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边境最大的战斗行动。对此,多年来在俄罗斯存在种种猜测,众说纷纭,真假难辨。当时苏联人并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占领该岛,井问道:“当中国人进入该岛时,我们的边防军人在干什么?”, “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制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说“当时中国人太多,边防军根本就无法对付他们,不得不动用正规军”。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在30年前那种环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说清楚。后来苏联政府也有意让人们淡忘此事,也只是将这次冲突描述为《1969年3月的乌苏里江事件》。90年代初,在俄罗斯的版图上再也找不到“达曼斯基岛”了,于是俄罗斯人又开始猜测,开始议论当年的“秘密坦克”、议论关于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的神秘死亡。甚至有人说“该岛已不复存在,为了让谁也得不到它,我们已将它炸毁”。达曼斯基岛事件仍是一片疑团。曾当过伊曼边防总队队长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诺夫,在事隔30年后做了详尽的描述。摩擦由小到大据康斯坦丁诺夫回忆:1968年秋,我们感到中国人在这个冬天可能会发起挑衅行动。我、列昂诺夫和当时的边防总队参谋长巴甫洛夫一致认为,这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冰上以拳相向,而是实质性的冲突。我们得到的口头和书面命令是:运用现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让挑衅者进入我国领土,但不准动用武器;并严禁官兵们传播这里发生的事情、争斗。因此,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国内其他人,甚至连想都想不到,正当党的领导人宣讲共产主义思想的时候,在漫长的中苏边界,沿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几年来两个大国的士兵经常发生打斗。19 68年只在伊曼边防段双方就发生过40次打斗。1968年11月的一天,边防总队指挥部曾向军区报告说:有可能发生武装挑衅,请求具体的书面指示,并加强力量。一周后,边防总队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对他们说:如果发生武装挑衅,那就还击。但只是口头意见,不能作为依据。在相邻的基尔金岛上也一直有一些小磨擦。1969年1-2月在达曼斯基岛、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经常发生冲突,双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枪托来互相打击。在一次打斗中,我们从中国人那里抢来15支枪,并发现枪膛里有子弹,我们非常吃惊,这使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及其副手确信,危险正在来临,如果说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那一定会发生在这里。达曼斯基岛和相邻边防队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哨所值勤人员都加强到了50人,并增加了装甲运兵车,同时,只要中国人一出现,我们的边防人员就向他们射击,将这些不速之客赶走。我们的边防军人并不知道,还在2月底的时候,在乌苏里江左岸(中国一侧)就秘密集结了几千人的部队、大量的兵器,展开了通信站和指挥所。3月2日夜,约300名中国军人进人达曼斯基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火力发射阵地和掩体。从最近的观察哨到达曼斯基岛才80米,为什么边防侦察分队没有发现这些情况呢?主要是当时没有夜视设备,而中国人的行动是在夜间进行的,并且边防分队早晨沿达曼斯基岛巡逻时也没有发现可疑迹象,我们就从中国人的鼻子底下过去,他们也没有惊动我们,也许是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3月2日行动康斯坦丁诺夫说: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事首长足智多谋、训练有素、十分狡猾,选择 3月2日并非偶然。在当时的宣传报道中并没有提到这一天有什么意义,实际上这一天非同寻常。第一,3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下着小雪,周围白茫茫一片,这使中国人可以悄悄地占领达曼斯基岛,雪可以掩盖他们行进的痕迹。第二,3月2日是北滨海区送别冬天的节日――谢肉节。中国人估计可能会有人请边防总队指挥部的人去吃饭或联欢,造成和指挥所的联系“不畅”。的确如此,边防总队的领导去了维也坚斯卡亚村,很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参加联欢会,而是去参加演习。30年来没有人提起过演习的事。实际上,事发前3天,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有两个师参加,军区指示由边防总队扮演“敌军”。难道2个师抽不出来2个连扮演“敌军”,而非要边防总队去扮演“敌军 ”吗?可能当时军区司令部的意图是好的,主要是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士气。第三,周日和周六,我们的边防军航空兵不飞行。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官可能正是根据上述因素,才选定在这一天开始行动的。另外,我们在演习中也出现了一点问题:一个坦克团未能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宣布进行战术停顿。中午12点以后,康斯坦丁诺夫返回指挥所,演习指挥部里响起了“焦急”的电话铃声,远东军区司令部打电话来说: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进行战斗,有人员伤亡。列昂诺夫马上下令给巴甫洛夫,让参加演习的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马上撤下,向达曼斯基岛出发。事情就是这样,当达曼斯基岛两个哨所发生流血冲突时,整个预备队,即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却在离该岛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硝烟笼罩达曼斯基岛根据康斯坦丁诺夫的回忆,1969年3月2日技术观察站报告,发现有两个小队、约30名中国人已经进入苏联边界。上午11时左右,边防哨所的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一个由 30人组成的小组,乘坐一辆装甲运兵车和两辆汽车去迎击入侵者。他们决定从两面包围该岛,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5名边防军人和克格勃特别处派来的侦察员H•布依涅维奇上尉从正面接近该岛。他们后面约300米是第二小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领,共12人。第三小组由拉伯维奇中士率领,共13人,从侧翼接近该岛。突然,他们遭到正面机枪扫射,左岸火炮和迫击炮一齐开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维奇率领的两个小组全部阵亡,巴班斯基中士带领的人占领了一个环形防御工事并进行还击。相邻哨所的摩托化机动小组赶去支援,带队的是维塔利亚•布别宁上尉。但由于左岸猛烈的炮火,他们没有取得成功。参加演习的边防军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接到命令后迅速返回,在苏哈诺夫斯基峡口直升机追上了他们,机动分队转乘直升机火速赶往达曼斯基岛,周围一片硝烟,灌木、土地、装备都处在火光中。观察达曼斯基岛,在一颗树旁发现了我们的士兵,我们的人降落了。同时,装甲运兵车也来了,是斯克拉达纽卡军士学校的人。我们占领了达曼斯基岛,开始派人去找伤员。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后接替他指挥的巴班斯基中士爬过来告诉我们,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组,全部阵亡。列兵彼得罗夫是从边防总队政治处来的,在他的短大衣下发现了照相机,后来照片洗出来了,这是他死前拍摄的最后3张照片。我们在其中一张照片中看到,当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带人接近时,一个中国军人举起手,明显是向埋伏在战壕里的人发信号,就在这一瞬间,战斗开始了。这一天的战斗是残酷的,苏方共死31人,伤14人。边防军夺回了达曼斯基岛,并挖了战壕,一个加强班一直在那里执勤。上校阵亡,“秘密坦克”陷落为防止中国人再次侵入该岛,由亚申中校率领的一个机动分队来到这里,他们共有45人,4辆装甲运兵车,车上有掷弹筒;岸上还集结了80人的预备队,并有装甲运兵车,3月12日夜,远东军区第135摩步师来到冲突地区,他们有一个摩步团、一个炮兵团、一个独立坦克营、一个“冰雹”-BM-21火箭营。不知为什么,3月14日在该岛执勤的分队又接到上级命令,撤离该岛。康斯坦丁诺夫至今保留着当时在岛上执勤的分队队长沙拉金的报告笔录,笔录是这样写的:“3月14日,边防执勤分队听到了对岸中国人的喊话声,后来我们就接到命令,撤了下来”。从记录的时间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战斗开始前15小时下达的。我问过列昂诺夫是谁下的命令,他说是“军区”。但我估计,命令并不是军区下达的。我们走了,中国人又占领了该岛。我们不能确定这是怎么回事,但这很不正常。3月14日快到半夜时,列昂诺夫又接到军区的命令,要求重新夺回达曼斯基岛。大约1- 2个小时后,亚申中校率领机动分队到了。战斗开始了,关于岛上的情况并不明了。从最高观察哨上报告说,中国人跑到岛南端去了,占领南端后准备打击亚申的侧翼。后来又有9辆坦克前来支援,列昂诺夫发现坦克后说:“我现在去岛上”,说着他就匆忙出发了,甚至没有来得及确定联络信号。边防军虽有无线电台,但他们都不知道频率,坦克去参加战斗了,我们和它却没有任何联系。中国人接近了列昂诺夫的坦克,跟随在他后面的两辆坦克又返回去了,并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挥所,而是返回了哨所。为什么会如此惊慌失措呢?因为有人觉得,中国人的坦克开到了我们这边,情况非常严重。列昂诺夫在坦克里受了重伤。此事报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诺夫上校。结果,有几次试图冲向坦克都未能成功。15日夜16日凌晨,师侦察连连长勃尔特科夫斯基率领侦察营救小分队前去营救,到达坦克时列昂诺夫上校已经阵亡。他想从下舱口出来时,被狙击手射中心脏部位。中国人没有动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仪器。我们想用地雷将坦克炸毁,但没有成功;后来决定用火箭炮,从乌苏里江岸上发射每枚重达180公斤的火箭炮,并未射准。坦克被打歪了,瞄准手已经看不见它了。4月底,中国人将它拖了出来,现在已成为他们博物馆的展品。由于中国人占有明显的优势,达曼斯基岛久攻不下。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使用火炮。但这就意味着使冲突升级,当时没有人有勇气下达这样的命令,只能原地等待上级的命令。最后,在17时才收到上级(莫斯科)的命令,用“冰雹”进行了打击。“冰雹”在当时尚属于“ 秘密武器”,据说下达使用“冰雹”火箭炮命令的是勃列日涅夫。原199团团长、退役上校克鲁别依尼科夫回忆说,“一个冰雹营和一个装备122毫米榴弹炮的团对该岛及对岸5-6公里纵深进行了猛烈打击。随后驻扎在上乌金斯克(现为乌兰乌德)的一个摩步营参加了战斗,营长是斯米尔诺夫少校。该营有很多人尚不满20岁,在这次战斗中有7人死亡,9人受伤,4辆 装甲车被击毁。最后中国人放弃了该岛。开始,该岛的防御由135摩步师负责,直到4月,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后,该岛的防守才又重新交给了边防军。一直到那年的9月,那里仍能听到枪声,还有人员伤亡。为什么不讲实话康斯坦丁诺夫说,对3月2日发生的事情,当时政府的宣传是这样说的:“10时40分,哨所响起战斗警报,装甲运兵车和汽车进入战备,哨所负责人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将情况报告给了相邻单位的布别宁和肖霍洛夫,并报告了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得到这一消息后,为赶走中国人,首长决定……”是谁在什么时间向什么人报告了这件事情,并不像上面宣传中所说的那样,这明显是在捏造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只有一个目的:向本国人民以及中国人表明,我们的边防一切正常,秩序井然,一切都是在按命令行事,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实际上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却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当时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及有军士学校和装甲运兵车参加,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的参加才使我们占有优势。之所以不提他们,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以很少的兵力赶走了中国人。政府在报道3月中旬达曼斯基岛的第二次战斗时说:边防军把毛泽东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边防军的冲锋受挫,遭受重大伤亡,中国人在人数、技术装备和武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战斗开始前该岛在他们手上。宣传中只字未提使用正规军和坦克的事,对列昂诺夫上校的死亡更是讳莫如深。和平的努力1969年3月6日,苏联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发生在乌苏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员们给边防军人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无论是边防军还是常规军的集群;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线是:该岛自古以来就是苏联的领土,毫不让步、坚决对抗。但是,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赋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括达曼斯基岛。赫鲁晓夫得知后将其从北京召回,并对其大发雷霆,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在冲突发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济里亚诺夫再次声明: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曾讨论过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局势问题。主持人是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在会上他让每个人站起来回答:“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边防军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要用武力解决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济里亚诺夫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会后他还给自己的部属下达补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国人进人我国领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后,要和大家说再见时,才暗示:“如果情况非常严重,那就还击”。那次战斗以后,从中国方向进入该岛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而在乌苏里江右岸集结了大量的军队。直到1969年9月,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后,紧张局势才逐渐平息。现在俄中边界划界工作已经结束,我们已不再拥有达曼斯基岛了。它已划归中国,因为它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如果在1964年时我们听从济里亚诺夫将军的建议,那就不会发生1969年3月的悲剧。
来自网络知道
http://..com/link?url=WjgyiZbfWlgyIn__
Ⅳ 历史高手快点来
各大洲的地形与水系
一、亚洲
亚洲有最雄伟的山系,最广阔的平原,最庞大的半岛以及最破碎而绵长的岛弧,
真是河山浩瀚,叹为观止。
五大地形区:
东亚岛弧区:北起阿留申群岛(Aleutian Is.)、千岛群岛(kurile Is.)
经日本群岛、琉球群岛(Ryukyu Is.)、台湾、菲律宾、印尼各群岛,在亚洲东
侧的缘海和太平洋之间,组成一条数以万计的岛弧。
2.沿海半岛区:包括面积较小的堪察加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马来半岛及面积广大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自亚洲东北部的寒
带冷湿区,宜至西南部的热带乾热区。
3.东亚平原高原区:包括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华南丘陵、黄土高原、蒙古高原
等,东亚各平原是亚洲人口稠密区之一。
(四)亚洲西南高山高原区: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东南西三面伸出了七条着
名的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冈底斯山、苏里曼山、兴都库
什山。亚洲其他的山脉,基本上可以说都是这些山脉的延续,在这些山脉周围,分
布着青康藏高原、云贵高原、伊朗高原、阿富汗高原,以及小亚细亚高原、高加索
山地等,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五)亚洲北部平原山地区:又可分为:东部山地、中部高地和西部平原三部分
,其中以西伯利亚山地的地形最复杂,南有外兴安岭,北有维科扬斯克山脉(
Verkhoyanskiy Ra.)、科林斯基山脉(Kolyinskiy Mts.)等。属于中部高地
的有西伯利亚高原和哈萨克高原等。西部平原为鄂毕河流域的西伯利亚平原,
地势低平,最多沼泽地。
四大水系:
亚洲陆地广阔,气候温湿之区亦甚辽阔,陆上水系十分发育,分别沿南、东、
北三个斜面,流注入印度洋、太平洋及北极海,分述如下:
(一)印度洋水系:着名的大河有:萨尔温江(上游在中国境内,名怒江)
、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恒河(Canges R.)、雅鲁藏布江、印度河
(Ins R.)、底格里斯河(Tigris R.)及幼发拉底河(EuphratesR.)等。
(二)太平洋水系:有昭披那河(Menan,Chao Phraya)、湄公河(Mekong R.)
、西江、长江、黄河、辽河、黑
龙江等。其中长江和黄河的长度,均属于世界十大长河之列。
(三)北极海:有鄂毕河(Ob R.)、叶尼塞河(Yenisey R.)、勒那河(Lena R.)
等;前二河的长度,亦属于世界十大长河之列。叶尼塞河的上游有东、西两源,均源
于我国蒙古。东源上溯经贝加尔湖而和色楞格河相连接,西源上游深入唐努乌梁河,
而以乌鲁克穆河为其上源。
(四)内陆水系:亚洲有广漠的内陆,故内陆水系亦甚发育,均以终点湖为其尾闾,
如: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伊犁河注入巴尔喀什湖,阿母河(Amu R.)和锡尔河
(Syr R.)共同注入咸海,额济纳河注入居延海,鸟拉河注入裹海等。
二、欧洲
欧洲的地形平原甚多,久经开垦,是居民生聚之所。虽有一些山脉,所幸并非十分
高峻,不致构成地形的障壁,隔绝人类的活动。最高的阿尔卑斯山脉(The Alps)
亦只有四、○○○余公尺,南欧的庇里牛斯山脉(Pyreness),一般的高度是
二、○○○余公尺,少数高峰有三、○○○余公尺,中欧的喀尔巴阡山脉
(Carpathian Mts.)及北欧的基阿连山脉(Kjolen Range),平均高度均仅
一、○○○余公尺,均不足以形成隔绝地带。整个欧洲地形可以利用者甚多,
崎岖不平之地甚少,更无沙漠地形。
欧洲好像是亚洲的一个半岛,即是说欧洲是三面临海洋的,只有东部紧连着亚洲
大陆。海水把欧洲割切得非常厉害,形成了很多岛屿和半岛,占总面积三分之一
以上;因此欧洲西部距海最远的地方,不超过七百公里,东部距海最远的地方,
不超过一千五百公里。这也是近代欧洲的经济文化,独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欧洲东部,即东欧平原,或称俄罗斯平原,地形平坦。欧洲西部则比较复杂,但
基本上的地势是南高北低的。最显着的特征,是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形成一个山汇,
分四支走向;东北支的喀尔巴阡山,东南支的第拿里阿阿尔卑斯山(Dinaric Alps)
,南支的阿平宁山(Apennines Mts.),西南支的庇里牛斯山及其横走的山脉。
在这四支山脉的蔓延中,形成了瑞士高原、西班牙高原、中欧山地,又形成了巴
尔干半岛的崎岖地势、义大利半岛、伊比利安半岛等。北部则裸露着一幅大平原
,叫北欧平原,它横贯法、比、荷、德、丹、波等国。
在欧洲北部有着一个面积广大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在半岛的脊骨上,纵走着
基阿连山脉(斯堪地那维亚山脉),形成了挪威高原,再越过北侮,形成了
大不列颠群岛。
欧洲和亚洲一样,南部也有三个半岛:伊北利安半岛、义大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
欧洲有几个着名的海峡,如与非洲相隔的直布罗陀海峡(宽十四公里),与亚洲
相对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最狭处仅一.三公里),英国、法国间
的英吉利海峡,其最狭的道维尔海峡宽三十三公里。
三、非洲
非洲在面积上,仅次于亚洲。它的位置在亚洲的西部,欧洲大陆的南方。非洲的
东北部和亚洲大陆联结起来的,就是苏彝士地峡,因此,从地理上来说,亚非两
大洲是联结在一起的。
非洲是一个热带大陆,由于所占的纬度,正好是在北纬三十七度、南纬三十四度内
,两条回归线,一条赤道都横过大陆上。整年内,太阳都强烈地照射着大地,
因而形成了终年高温的状态。有四分之三的面积为热带,仅南北端小部分属温带。
非洲陆块在地质上十分古老,约有三分之一的地面,显出前寒武纪(Pre-Cambrian)
的岩石露头,这些岩层古老而坚硬,构成坚强的盾地,使后来的造山运动不易在
地表产生褶曲或断裂,广大的西非洲和东非的苏丹至津巴布韦一带,均为前
寒武纪岩区,马达加斯加岛亦由前寒武纪古结晶岩层构成。这些古结晶岩层
非惟对地表有保护作用,抑且含有许多金属矿床,非洲所产的丰富黄金、钻石
、铜、铁、铬、锰等矿及具有威力的铀矿,均与此古老的岩层有密切关系。
非洲地形以高原最多,全洲高于四○○公尺的士地,约有六二%,若自赤道
以南计算,可达八○%。南非东部的赖索托,向北至津巴布韦(罗德西亚)及
尚比亚一带,高度介在一、二○○~二、○○○公尺之间,安哥拉高原介于
一、○○○~一、七○○公尺之间。东非大裂谷成于前寒武纪,平均谷宽
四○~五○公里,由谷岸至谷底深者可达千余公尺,连续积水形成许多湖盆
,如维多利亚湖等。大裂谷东侧的吉力马札罗山(Mt. Kilimanjaro)
(在坦尚尼亚境内)高五、八九○公尺,为全洲最高峰。
非洲的平原地形较小,较大的只有西非尼日尔爾河三角洲,三八、五五○方公里
,尼罗河三角洲,二五、九○○方公里,此外尚有莫桑比克、索马利亚、
肯亚及茅里塔尼亚等沿海平原。
非洲的水系
非洲既有广大的干燥地区,故源于内陆,注入海洋的大河不多,全洲
只有尼罗河(Nile R.)、刚果河(congo R.)、尼日尔爾河(Niger R.)、
三比西河(Zambezi R.)及橘河(Orage R.)五条:
尼罗河源于卢安达附近的卢维隆沙(Luvironza),北流穿越沙漠入
地中海,全长六、六九○公里,其所流经的苏丹、衣索比亚和埃及,均有赖于
尼罗河水的供应。
刚果河上源在喀坦加高原,全长四、六三○公里,是非洲第二大河,
但流量宏大,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远大于尼罗河。
尼日尔爾河源于狮子山国东北部,经几内亚、马利、尼日尔爾,由奈及利亚
入几内亚湾,全长四、一六○公里,略成一弓形,沿河水运对西非
内陆交通甚为重要。
三比西河发源于安哥拉高原,向东流经尚比亚、莫桑比克,注入莫
三比克海峡,全长二、八八○公里。
橘河源于赖索托北部,西流会瓦河(Vaal R.),仍称橘河,注入大
洋,全长一、○八○公里。
四、北美洲
主要山脉偏于北美西部,沿海岸由北向南纵走,滨临西岸者为海岸山脉
(Coast Range),第二排北为喀斯开山脉(Cascade Range),南为
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第三排为高大的落矶山脉(Rovky Mts.)
,自育空河(Yukon R.)向南延伸,直达墨西哥中部,第一、二排山脉之
闲有加州中部谷地,二、三排山脉之间有大盆地(Great Basin)。北美西部
山脉均为第三纪的新褶曲山,其排列最为符合地壳板块构造学说,和亚洲山脉
多作东西向的排列,截然不同。
北美东部有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自圣罗伦斯河
(St.Lawrance R.)口起,向西南延伸至阿拉巴马州(Alabama)北部
。阿帕拉契山向西直至落矶山之间,为北美大平原,由北向南渐降以迄墨西哥湾。
第四纪大冰河时代,大陆冰河盘据于北美洲北部,以今之哈得孙湾
(Hadson Bay)为中心,冰河由此中心向方流动,刻蚀挖掘成许多
大小湖泊及许多峡湾、岛屿,使北美洲成为全球湖泊最多的大陆。
加拿大境内有大熊湖(Great Bear L.)、大奴湖(Great Slave L.)
、亚大巴斯卡(L. Athabaska)及温尼伯湖(L. Winnipeg)等,美、
加边境有苏必略湖(L. Superior)、密西根湖(L. Michigan)、
休伦湖(L. Huron)、伊利湖(L.Eric)及安大略湖(L. Ontario)等,
号称五大湖区。
辐射状水系
北美洲地势西北较高,各大河流由内陆向四方作辐射状流路。最长的
密士失必河(Mississippi R.)上源称密苏里河(Missouri R.),
源于落矶山区,在圣路易(St.Louis)以上和本流相会,折而南流,
在新奥尔良(New Or-Ieans)以下注入墨西哥湾,全长六、○二○公里。
第二条长河为马更些河(Madke R.),源于落矶山北麓,上有二源,
一为和平河(Peace R.),一为阿沙巴士卡河,二河相会后称马更些河
,北流注入北极海,全长四、二四○公里。
第三条长河名育空河,自落矶山北麓西北流,注入白令海峡(Bering Str.)
,全长三、一八○公里。
第四条长河为圣罗伦斯河,此河自安大略湖流出,沿阿帕拉契山北侧断层线
向东北方入海,全长三、○六○公里。
第五条长河名格兰河(Rio Grande),意即大河,自落矶山西南侧发源,
东南流注入墨西哥湾,为美、墨间的界河,全长三、○三○公里。
五、南美洲
南美全洲轮廓如倒三角形。其西岸,北起哥伦比亚,南迄智利南端,为
安地斯山系(Cordill de Andes),全长七、○○○公里,南北绵延,
山势雄壮,最高峰阿空加瓜(Aconcagua),峰高六、九六○公尺,位在阿根
廷(Argentina)境内。山脉最宽约八○○公里,在阿里卡(Arica)至圣
他克卢斯(Santa Cruz)之间。
南美东侧有两块高地,北为圭亚那高地(Guniana Hghlands),以西侧委
内瑞拉(Venezuela)境内者最高,平均约二、○○○公尺,东半部受河流
切割,分为三部分,盖亚纳地势最低,有河流中贯,苏利南居中,地形较高
,法属圭亚那位居最东。南为范围广大的巴西高原(Brazilian Highlands)
,平均高度约千余公尺,其上为辐射状水系,向四方分流。
安地斯山系和东部高原之间,为两大河谷平原,北部近赤道者为亚马孙河
(Amazon R.)流域,上源各支流以扇形承受安地斯山区巨量之水,流域
面积六、一五○、○○○方公里,河长六、五七○公里,是全球流域最广的大河。
巴西高原西南侧为拉布拉他河流域,此河上游为巴拉圭河(Paraguay R.)
,中游名巴拉那河(Parana R.),全长四、八八○公里,为南美第二大河。
六、大洋洲
(一)澳大利亚之三大地形区
澳大利亚原是一块古老陆地,经长期侵蚀后,又受造山运动隆起,东、
西两侧尤甚,地形可分三区:
1.东部高地澳洲东部沿海由北向南有一条大分水山脉(Great Dividing Range)
,一般高度千余公尺,东坡较陡,西坡平缓。最高的柯秀斯科峰(Mts. kosciusko)
二、二三四公尺,又称为澳洲阿尔卑斯山。澳洲南面的塔斯马尼亚岛
(Tasmania I.)原为此山余脉,后因海水侵入成为巴斯海峡(Bass Str.)
而分离成岛。
2.中部低地北起喀本塔利亚湾(Gult of Carpentaria)向南经艾耳湖盆地(
Eyre Basin)及墨累河谷地(Murray Valley),地势低平,迄今还遗有不少
内陆湖泽。
3.西部高原澳洲西半部概属本区,高原西部多山,高原之上多沙漠,
南有大维多利亚沙漠(Great Victoria Desert),中有吉卜生沙漠
(Gibson Desert),北有大沙地沙漠(Great Sandy Desert),
这些荒漠名为沙漠,实际上绝少流沙及尘士,主为光秃、大片的石
床,是真正的石漠。
(二)大洋洲内岛屿众多,可分为三大岛群:
玻里尼西亚 经度一八○度以东海域的岛群概属之,如美国的夏威夷群岛、
法属社会群岛、萨摩亚群岛、东加王国及吐瓦鲁等。玻里尼西亚即“多岛”之意。
美拉尼西亚 经度一八○度以西,赤道以南至南回归线间的岛群均属之,
意为“黑人岛”。以新几内亚岛最大。
密克罗尼西亚 分布在经度一八○度以西,赤道以北的洋面上,意为“小岛”
。各岛面积均小,多属珊瑚岛。
七、南极洲
地形:南极洲高度甚大,地势起伏。高原和高山根多,西部属褶曲地形,
是南美洲西部大褶曲山脉带的延长,海岸峡门区布。埃斯华夫山地分布
于西南,南极洲二座高峰泰利山(Mt. Tyree,高四、九六八公尺)和
文生山(Vi-nson Massif,高五、一四一一公尺)即在此。
Ⅵ lost大结局什么意思
我觉得是小岛是一个历练灵魂的地方,当然它也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力量来源于岛的中心,这个力量可以为灵魂虚构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世界去历练,而负责这项工作的就是JECOB的妈妈(我们可以看到的),他妈妈认为人类都是坏的,所以他不想让人类的灵魂到达天堂,当然灵魂实际是存在于那个我们以为的平行世界(后面就叫他这个世界为PX),但是如果小岛的主人也就像jecob 这样的人不让灵魂拥有在小岛历练的记忆的话,那么PX世界的灵魂就无法到达天堂。jecob是继承他妈妈成为了小岛的代言人, 而小岛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考验人死后的灵魂,证明他们的本性。jecob的母亲一直认为人类是邪恶的,所以他不愿意人类的灵魂离开小岛,她要他们一直在小岛接受磨练,而无法到达天堂。jecob也就继承了他妈妈的这一观点,但是他从心里还是愿意相信人类的灵魂是有好的,所以他就不停的挑选人类的灵魂来他的小岛接受挑战,所以可以在小岛看到任何死去的人,但是没有人成功过,甚至他还希望找一个代言人rechard来帮助这些灵魂.他所作的这些努力就是为了证明人类是善良的,是好的。到他最后完全死了的那一刻,我觉得他应该是看到了希望 ,证明了他是对的,人本是善良的。
所以所有的人在第一次坠机之后都死了,并且在PX世界里继续生活着,直到他们找到自己的记忆,才可以去天堂。因此,是小岛的jecob把他们的灵魂召唤到了这座小岛,让他们继续生存,来考验他们的灵魂 也证明一下自己的猜想,人类是不是善良的?在小岛发生的这些,确实对灵魂进行了历练,让他们找到了真爱,真情,真性!
但是jecob到最后也没有让这些灵魂到达天堂,可是作为接班人的huge做到了。在最后ben曾对huge说‘你可以帮这些人离开这里’。但huge 说‘jecob说过没有人可以离开’。ben 又说‘那是jecob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是huge最终解救了这些灵魂。所以早最后,HUge对ben说:“你是最好的number2”BEN对huge 说:“你是最好的NUmber1”,。就是这样的~最后是huge接替了小岛代言人的工作,继续历练着以后的灵魂,而ben就成了他的助理了。
Ⅶ 世界上最大的蛇在哪可以看到
近日,印度尼西亚一家小公园展出了一条非常罕见的蛇,身长14.85米,体重447公斤,这是近100年来人类所发现的最长最大的蛇,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长的蛇。 据英国媒体12月30日报道,这条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原始森林中被发现的,当地人将它捕获后卖给了公园,公园的管理人员将这条大蛇取名为“桂花”。虽然名字听起来比较温柔,但据说“桂花”的大口一旦张开非常吓人,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整整一个人。 印尼当地媒体报道说,印尼的国家科学研究所、农业研究所等学术机构都对这条蛇进行了检验,确认了其身长、体重以及品种。很多动物学家都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长的蛇。 据说,要制服这么大的蛇,至少需要8到10个壮年男子。此前,吉尼斯世界记录中所记载和公认的世界最长蛇是一条身上花纹呈网状的大蟒,身长10米,已于1912年在印尼被射杀。 研究所的动物学家还透露说,此次发现的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蛇是东南亚的“土着蛇”,在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比较常见,但一般都没有这么长。
Ⅷ 白颊噪鹛的巢是什么形状的一般会在哪里筑巢孵化时间多长
描述:中等体型(25厘米左右)的灰褐色噪鹛。尾下覆羽棕色,特征为皮黄白色的脸部图纹系眉纹及下颊纹由深色的眼后纹所隔开。亚种有细微差异。中国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的鸟(comis)脸色较白,华中的亚种(oblectans)比东南及海南岛的指名亚种多橄榄色。
虹膜-褐色;嘴-褐色;脚-灰褐。
叫声:偏高的铃声般叫声和唧喳叫声,以及不连贯的咯咯笑声。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及东部、中国华中及华南包括海南岛、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所有亚种均甚常见于中等海拔,高可至海拔2600米。
习性:不如大多数噪鹛那样惧生。隐匿于次生灌丛、竹丛及林缘空地。
俗名:白颊笑鸫 白眉笑鸫 白眉噪鹛 土画眉 小画眉 小噪鹛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Ⅸ 印度尼西亚OB岛
奥比岛Obira,是在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的哈马黑拉岛以南一个小岛屿。位于南纬1°30′,东经127°45′,东西长84公里(52哩),南北宽47公里(28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