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淮海战役国军总司令战败后,逃到此国当个职员,后来怎样
在战争年代,我国出现了很多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们为了中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战,将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随后国内却发生了内战,结果很多抗日英雄都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了。尤其是国军将领,更是遭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导致他们损失惨重,最终无力挽回败局。不过也并非所有将领都是优秀的,比如国军中有一位将军却不擅长打仗,反而一打仗就跑,因而被称为“长腿将军”。
结果刘峙不仅在当地出名了,就连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也得知了他的下落,并劝他返回台湾。而刘峙听从了蒋介石的安排,最终回到了台湾。
2. 江西近代史有哪些名人
作为革命老区和红军主要根据地之一,江西诞生了325名开国将帅,占据了新中国1614名开国将帅中的1/5之强,其中,江西还有兴国县、吉安县和永新县三个将军县,可见江西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
开国将帅
而实际上,除了新中国江西籍的开国将帅,出身江西的国民党将领也为数众多,亦可堪称将星璀璨。而我要说的,则是刘峙和李烈钧。
刘峙
作为蒋介石的五虎将之首,刘峙拥有许多外号,有“福将”、“常胜将军”,也有“长腿将军”、“猪将军”。无论是前期的美誉,还是后期的戏谑,却都丝毫不影响刘峙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名气。
刘峙
刘峙,字经扶,1892年生于江西吉安,1915年毕业于大名鼎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普通,也没有庞大的人脉的刘峙,先后在巡防营、粤军、护国军、滇军、赣军中任职。
1924年,刘峙终于时来运转,经黄埔军校的总教官何应钦介绍,刘峙进入黄埔军校,担任了教术教官,也开始结识了他的贵人——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黄埔军校
在广东国民政府和北伐期间中,屡立战功的刘峙成就了他“福将”的美誉,并成为蒋介石的心腹,曾担任第一军军长。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无论是蒋桂战争,还是中原大战,刘峙均表现出色,为蒋介石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峙
应该说,刘峙能够身居国民党高位,不仅仅只有蒋介石的信任,自身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1935年4月,刘峙达到了他最风光的时刻,他被晋升为二级陆军上将,还兼任了河南省政府主席。
刘峙
然而,当抗战爆发后,刘峙却一反常态,表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面对日军,刘峙率部一溃千里,因此也被人称为“长腿将军”。而在解放战争期间,刘峙更是屡战屡败,尤其在淮海战役中,刘峙担任了徐州“剿总”司令,而淮海战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国民党最后的一支精锐部队,55万大军被歼灭。
傅作义、蒋介石、刘峙
虽然淮海战役的惨败,全部归咎于刘峙并不公平,但作为“剿总”司令,刘峙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葬送了蒋介石最精锐的黄埔系军事力量后,刘峙也因此被蒋介石彻底放弃,“猪将军”最惨时,曾流落印尼,以当小学教员为生。1971年,刘峙在台湾落寞去世。
黄埔军校时期的刘峙
李烈钧
李烈钧,字侠如,1882年生于江西九江。李烈钧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7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李烈钧推认为安徽都督、江西都督,海陆军总司令等职。
李烈钧
北洋军阀时代,孙中山曾多次领导反对北洋军阀及袁世凯的革命活动,如护法战争、护国战争、二次革命等等。而在这些革命活动中,李烈钧均作为革命党的主要人员参与其中。
李烈钧
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曾经担任江西都督的李烈钧被推举为江西讨袁总司令,作为讨袁军的主力,率军与袁世凯的北洋军作战。
而在1915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中,李烈钧担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并最终取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而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李烈钧以大元帅府参谋总长的职位,率军在广东作战。
李烈钧和孙中山等人合影
南京国民政府时代,李烈钧失去了兵权,作为国民党元老,历任江西省主席、国民党中央委员等职。抗战爆发后,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李烈钧,将自己七个儿子中的五个送到了抗日前线。因此也有了“党国元老,五子从戎”的美誉。1946年,李烈钧因病在重庆去世,享年64岁。
3. 刘峙的人物轶事
1936年12月8日,蒋介石飞抵河南洛阳,做50大寿,刘峙、商震、张学良等纷纷前往拜寿。张学良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蒋介石非但不听,还对张学良大加训斥。接着,蒋介石飞抵西安,在临潼扎下行营,准备对东北军、西北军督战,实施对陕北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围剿”。
12月12 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率兵包围华清池,扣押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其时,刘峙正在江苏赣榆检阅部队,闻变后星夜返回徐州。军政部长何应钦通知刘峙,迅速回洛阳,集结部队,准备西进。接令后,刘峙迅速急电第七十军军长樊崧甫,抢占潼关,又命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将驻洛东北军重炮旅缴械,并令所辖各军,严密戒备,整装待发。14日,他又派飞机飞临西安上空,散发传单、标语。16日,国民党中常委决定何应钦任“讨逆军总司令”,令刘峙为东路集团军总司令。刘峙在防地立即就职,派徐庭瑶为前敌总指挥,兵分六路,进逼西安。这完全是紧跟何应钦,与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顾祝同等人的意见相反,明显地要置蒋介石于死地。
25 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宋美龄乘专机飞抵洛阳。刘峙忙带高级军官到机场迎接,并命人挥舞小旗:“欢迎校长胜利归来!”、“蒋主席万岁!”、“打倒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下机后,马上把刘峙喊来,脸色阴沉地命令:“马上把旗子放下,不准喊口号,汉卿马上就到。”刘峙自讨没趣,只好自认倒霉。从此,他江河日下,“福星”的称号不再属于他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8月12日,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由开封进驻保定,防守平汉路沿线。同时防守这一地区的还有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商震的第二十集团军,万福麟的第五十三军等。平津失陷后,日军气焰嚣张,从北平、天津分三路展开攻势,一路沿平汉线南犯,袭击涿县、保定、石家庄;一路由津浦线南侵,直取沧县、德州;另一路沿平绥线西出南口,向晋察绥进攻。刘峙以主力固守涿州,以孙连仲军守平汉路上的良乡,以万福麟军守固安,以孙殿英军守门头沟,布成三道防线,他自己坐镇保定指挥。8月上旬,孙连仲部冯安邦师即在良乡西南窦家店与日军河边旅团对峙。自8月21日起,两军炮火猛烈,但孙军终因兵力薄弱而不支,良乡及房山均陷敌手。
同时,日军从固安偷渡永定河,以飞机、大炮猛轰右翼万福麟阵地,只用一天,便把万部击溃,直插保定。刘峙惊慌失措,率总部沿平汉线南逃,一口气逃到石家庄,忙将兵权移交商震、黄绍竑。刘峙不战而逃,把华北的大地拱手让给日寇,时人送他一个外号“长跑将军”。 1939年春,刘峙被调到当时国民党的陪都重庆任卫戍司令兼防空司令。刘身兼二职,增加了捞钱的机会。他借口重庆防空的重要,要求成立防空部队,直属防空司令部。先后成立了通讯队,防护大队,担架营,工程大队,机踏车排,警报球台,对空联络哨,情报传递哨等单位。实际上,这些部队大部分是由原卫戍总部的部队顶替,如通讯队由卫戍司令部通信连顶替,担架营由卫戍总部劳动队犯人组成。这些人都是些扒手惯贼,他们平时穿着便衣或军服在街上进行偷盗,所盗钱物分给劳动总队和防空司令部长官,刘司令自然也进账了不少。一有警报这些人就到指定地点集合,准备抬担架。这些单位造名册领到的双份军饷,也大部分进了刘峙的腰包。
1942年初的一天,日本飞机以3—5架一批轮番不断飞入重庆上空,进行所谓的“疲劳轰炸”。发生了当时轰动全国的重庆隧道惨案。
隧道惨案的发生,社会舆论对刘峙进行了强烈谴责,使他一时间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国民党军委会无奈,只好组成由吴铁城、何成浚主持的特别军事法庭对该案进行审问。开始,通知刘峙坐在下面听审,使刘非常难堪。何应钦、钱大钧等一班高级将领得知后,打电话给吴铁成:“刘峙是二级上将,请你们不要胡来。”刘峙本人也通过当时的卫戍司令贺国光给吴、何送去大批礼物。吴、何本来就是例行公事,并不想真审刘峙,更不敢得罪刘的后 台老板何应钦。收受刘送的大量贿赂后,庭审的事就不再提起,只是撤掉其防空司令职务,而由贺国光接任了事。
4. 常胜将军刘峙为什么称着逃跑将军
刘峙的逃跑将军,主要指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与日军作战的糟糕。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峙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坐镇保定,防守平汉路沿线。当时,刘峙加紧构筑工事,准备阻拦日军,但由于战术上没有创新,消极防御,结果,日军避开正面守军,直插保定,当刘峙准备阻击日军时,又由于决策失误,坐失战机,直接导致保定失守。随后,刘峙率部沿平汉线向西南狂逃,先逃到石家庄,后逃到开封,因此落下“逃跑将军”的绰号。
5. 刘峙有“逃跑将军”之称,为何蒋仍重用他
老蒋手下的几个老将之中,无能之辈真的不多,被称为“猪”一样的将领的大概只有刘峙一人了。当年他出任徐州剿总的时候,有人笑称,蒋介石在应该派一名虎将的时候派了一名猪将,连一个看门狗都不如。从此以后刘峙也有了猪将这一“雅号”。
但刘峙此人并非刚开始就是个蠢材,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是蒋介石十分重用的福将。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刘峙已经是老蒋的部下,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是蒋介石的嫡系猛将,和顾祝同并称为哼哈二将。
而淮海战役最终失败,国民党精锐主力消弭殆尽,虽然刘峙在这场战役之中并没有太大的过失,还是再次被撤销了所有的职务。被撤官的刘峙再也不再妄想打仗了,于是带着一家老小去往香港,在印尼教学糊口。1953年,蒋介石念及旧情将他接回了台湾,给了他一些闲职养老。
6. 刘峙是如何成为“徐蚌会战”总指挥的
刘峙之所以能够成为徐蚌会战的总指挥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1个原因,当时的蒋介石是想利用刘峙去分薄白崇熹的兵权。因为在1948年的时候,蒋介石撤销了徐州司令部,当时的人选是白崇禧,由他去统一指挥华东和华中的战争。但是蒋介石并不放心白崇禧,因为白崇禧是属于桂系的人。所以他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
蒋介石也了解到了问题,改变了主意,想直接让白崇禧直接统一指挥,当时的白崇禧也同意了这个事情,并且还主动的提出调动自己的部队去参与到徐蚌会战,但是万万没想到到了第2天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的部队。但是当时的淮海战役已经蓄势待发,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哪怕知道刘峙指挥不了这场战斗,也只得霸王硬上弓。
7.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是谁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是刘峙。
刘峙是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甚为得到蒋介石赏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
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猪将军”之称。
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8. 国民党将军刘侍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
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黄埔军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甚为得到蒋介石赏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败将”之称。
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
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1]
9. 淮海战役结束后 国府方面如何惩处指挥官刘峙
淮海战役后的刘峙被免职,举家去了香港,过起了隐居的生活,1950年,刘峙携家带口远走印度尼西亚定居,没过几年在蒋介石的邀请下转到台湾定居,于1971年病逝,享年79岁。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黄埔军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